教育反思案例作业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反思案例作业

家长教育案例反思

内容摘要:为响应全国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专业的项目组为家长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性公益性服务。大家团结一致制订了周密的活动方案,围绕家长提出的典型问题积极互动沟通,其中以一例“妈妈,您是爱我的吗”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小衔接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亲子关系

一.“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简况介绍

为响应全国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专业的项目组为家长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性公益性服务。大家团结一致制订了周密的活动方案,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家长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施教,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和认可。通过交流,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解决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而是最后一位奶奶描述家里宝宝脾气犟的问题。

二.案例详录

现将答疑记录展示如下:

我:您家宝宝多大了?您是奶奶还是姥姥?男孩还是女孩?您是主要接送人吗?

奶奶:3.5岁,女孩,我是奶奶,总是我负责接送孩子,现在孩子在小班。我家孩子脾气特犟,和她妈一样,犯浑时什么都听不进去怎么办呢?

我:(刚准备追问,奶奶继续说道...)

奶奶:妈妈犟,胎带时会经常发脾气,爱生气...对宝宝的态度不好,上班后回家也不怎么理孩子,对宝宝照顾少。有一次孩子要喝奶粉,让妈妈帮冲(平时几乎都是我帮冲),好在妈妈答应了,妈妈说“等我敷完面膜就给你冲。”等到敷完面膜,妈妈拿起手机玩儿,孩子就对妈妈说“答应我,给我冲奶的,你快点儿去冲啊。”妈妈厉声的说“冲什么冲,都已经刷完牙,赶紧睡觉。”我这时听见了,就赶紧过去了,我还不能说儿媳妇什么,就对孩子说“奶奶给你冲,喝完咱们刷牙就睡觉。”宝宝愉快的答应了。孩子是总也不和她一起睡的,晚上一定去我那儿睡。还有一次等妈妈下班进屋后,孩子一下子把妈妈抱住,又是亲又是搂,特别热情,对妈妈说“妈妈,一会儿带我去外面玩儿吧。”妈妈答应了。可等到吃完饭,孩子让妈妈领去玩儿,妈媽不去了,孩子躺在沙发上大哭,怎么哄都不行。边哭边喊“已经答应我了...”

奶奶:我家孩子妈妈下班回来从来都不会和我说话,孩子和她妈妈脾气都特犟,遇到一起就会吵,但宝宝很听我的话,在园里会帮助老师摆放碗筷,领着小朋友们上厕所、洗手。

我:阿姨,首先我们要找到孩子脾气犟、犯浑时什么都听不进去的原因。一是:宝宝在母体内受到了妈妈情绪的影响。二是:家庭环境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妈妈的榜样示范作用,脾气犟、爱生气,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妈妈关爱少,孩子想引起妈妈注意。希望得到妈妈多多的爱;宝宝觉得我对你的爱比你对我多的多。(奶奶说:当孩子主动亲近妈妈时,妈妈会避开)三是:你们祖辈的宠爱。

我:阿姨,您应该尝试与妈妈沟通。

奶奶:沟通不了,不和我说话,一提孩子的事儿就呛我。

我:我很理解,您看是否可以让孩子的老师多与妈妈沟通,多沟通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孩子的需要。

奶奶:嗯,可以让老师与她沟通。

我:其实,孩子所谓的犯浑、大哭,都是在引起妈妈的注意,因为宝宝是爱妈妈的,但是她不知道妈妈是否爱她。妈妈对宝宝的关注、关爱较少。所以我建议:在宝宝犯浑时,当过一段时间孩子情绪稳定后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然后再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的问题。

如可以这样做:一、家长先什么都不要说,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只让宝宝一人留在那儿(前提是保证宝宝安全);可以对宝宝说,一会儿平静一下再来找我吧。

二、孩子情绪较稳定后可以拿一块温毛巾,轻轻的擦拭宝宝的脸,抱抱宝宝,轻轻的拍拍他的肩膀吻一吻她的额头,或者是拉着她的小手手指转圈。用温和的语气说:宝贝,奶奶看到你刚才特别的不开心,但是奶奶不想去问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但是我现在觉得你好像心情变好了,你可以把这个东西告诉奶奶。三、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这样我也很难受,(让孩子知道你是爱她的,感同身受)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身边的人,这样大家都会很难受的。四、可以和宝宝说:我小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当时也像你这样乱发脾气,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情绪不好是应该发泄出来的,但我们要有方式。

三.个人思考

1.从案例本身分析

听完奶奶的话,我深受“感动”。感动的是:我心疼这个只有3岁半的小女孩。她为什么在本该快乐的年纪却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痛苦。这位妈妈的冷暴力远远比肉体暴力还要更加摧残宝宝的身心。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那么小,能知道什么,愉快的不愉快的转眼间就会忘记。如果您是这么认为的,那您真的就是大错特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与成人是平等的,享有着相同的权利。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感知、认知、思维、情感表达等能力。就像记录中妈妈的冷暴力做法,也许对于一个3岁半的孩子来说,她也许不会像成人那样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但您可知道,您的一个冷冷的表情、过激的态度、锋利的话语就像一颗颗针扎在了孩子心里。社会中不乏有这样的家庭存在着善于运用冷暴力的父母。在此,我想恳请这样的父母,希望您能尽快丢掉这种所谓的“教育方法”。孩子就是孩子,她没有成人复杂多变的心思,而他只有率性纯真,是一位真人。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您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次夸奖,足以让孩子快乐。

2.从宝宝角度分析

从案例奶奶的描述中可知这位三岁半宝宝的脾气犟的原因。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原因。而案例中宝宝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追根溯源。因为我们也没有深入家中观察宝宝的日常情况,但单从奶奶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宝宝与妈妈的关系很微妙;脾气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宝宝在母体中受妈妈脾气影响;二是自从宝宝来到这个人世间,得到妈妈的关爱、关注较少。

从宝宝的角度来讲,我很理解寶宝那种对妈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痛苦。妈妈,您知道我为什么在奶奶、老师和小朋友面前是懂事的吗?您知道我每次想和您亲热一下需要多大的勇气吗?妈妈,您知道当我需要您的时候,您冷冷的呵斥与拒绝,我是多么难受吗?妈妈,我让您帮我冲杯牛奶,只是想在您的房间多待一会;妈妈,我想让您带我饭后出去,只是想和您单独多待一会,想让您多牵牵我肉肉的小手,多了解了解我;妈妈,我也想在您面前作奶奶口中“懂事的孩子”、老师眼中的“小助手”;妈妈,我的世界只有您。妈妈,我是爱您的,您能爱我一下吗?

3.从奶奶角度分析

奶奶描述中提到:与宝宝妈妈无法沟通,一提及孩子的事情就会闹的不愉快,甚至平时也不会有交流。似乎二者都对双方存在不满。因为我对这家人的情况也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追踪记录,不知道起初婆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二人在一开始就是互不理睬的关系,在孩子的问题上二人继续保持“冷酷”,也是不足为奇的;如果二者起初的关系还较好,那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二人的关系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如是这种情况,奶奶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妈妈对您的态度、对孩子的态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您对孩子过度的爱,已经占据了属于妈妈的那份爱吗?您在孩子这件事情上,是否已经超过了一位做奶奶的界限,您如果既给了孩子奶奶的爱,又抢夺了妈妈的爱给予了孩子的话,那么请问:您给的爱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全面,妈妈的爱给予谁才能合适呢?这位奶奶,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是否会换位思考呢,是否会反思自己的所为呢。在此,我希望奶奶能反思一下自己,再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从妈妈角度分析

从奶奶的描述中,首先我们应弄清楚妈妈对孩子、对奶奶态度的原因。一是个性使然。奶奶说“妈妈是独生子女,脾气大且犟,在家时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二是妈妈是否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如是“突如其来的宝宝”是否打乱了妈妈的人生规划。三是妈妈在产后休养中受到了哪些外界影响。四是是否是奶奶抢夺了妈妈那份给予宝宝的爱。如是第四种原因,那么这也是最糟糕的,此种情况的妈妈会认为:我在自己宝宝这儿,是没什么地位与作用的,我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宝宝没有我,成长的也很好。此时的妈妈是自卑的,这样的心情又有谁能懂得。没有哪个妈妈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在此,我希望妈妈能反思一下自己,能主动与奶奶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希望二人能坦诚相待,在育儿上步调一致,可以有个完满的结局,为宝宝提供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同时我也希望这位妈妈能主动多与幼儿园沟通、参加家长讲堂、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5.从家庭教育本身分析

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享有公民权利。案例中的家庭很具有代表性。它折射出了一个家庭体制。无论是妈妈的性格特点,还是奶奶的对人方式。其实这两组家庭都是属于溺爱型。妈妈从小的娇生惯养,奶奶对孙女的一味满足。可我们是否真正的反思过,这样的家庭体制会为家庭每一个成员带来了什么,是否会潜移默化地害了我们的孩子,您的爱是否正确...

不同的家庭体制会影响出不同的人来。在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大、无论什么职业,多一些的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怎么去教育。

6.从家园协调角度分析

从奶奶的描述中可知:奶奶是宝宝的主要接送人,幼儿园老师也是直接与奶奶沟通的。基于婆媳二人的关系,建议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地与妈妈多沟通宝宝在园、在家情况,老师也要多了解宝宝的家庭情况。也请奶奶和妈妈能够多参与园里开设的家长课堂,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参与合作。我知道,这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小方法。要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追根溯源。

7.小结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就是孩子,不要以成人的高姿态来要求他,不要用您所谓的冷暴力“教育方法”来对待他。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您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等,足以让孩子快乐。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化成了一面镜子,给您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所以,所有的家长们,请平等的善待你们的孩子,他们的到来会让你们变得更好。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势开端V>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01910232024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范玉晓

第2篇: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摘 要:本文在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吸收借鉴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的法学本科案例教学在案例教材、适用范围、具体操作上均存在问题,须从案例教材的目标定位,案例教学法的地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等方面,来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完善路径。

关 键 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本科教育;实践;完善

收稿日期:2013-07-18

作者简介:魏月霞,天津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陈桂华,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兴起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判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让法学院学生阅读和讨论原始判例,自己从中找到法学原理的教学方法。[1](p101)法律教育的历史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育中的兴起并不是一个逐步的、自然的发展过程。相反地,从很大程度上讲,它是由著名法学家、哈佛法学院院长哥伦布·兰代尔①以他学术上的威望创立的。[2]1870年,兰代尔当选为哈佛法学院院长后,针对当时美国法律教育中盛行的填鸭式的讲授和死记硬背的方法,首次在法律教育中引了入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相比,该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教学的内容是法院的判例。在兰代尔看来,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途径不应是靠教师通过教课书及讲课来灌输和说教,而是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和回答案例中的问题来自己寻找和发现。为此,他在学习素材方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案例教材(case book)代替过去的教本(textbook)。他自编出版案例教材包括《契约案例》(Cases On Contracts)(1871)、《买卖契约案例》(Cases On Sales)(1872)、《衡平法上诉案例》(Cases On Equity Pleading)(1875)。其中《契约案例》是英美国家第一部案例集。第二,教学方法采用苏格拉底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并不授课,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一个新问题。例如,兰代尔在为学生讲授契约法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福克斯先生,你能陈述一下Payne v.Cave一案的事实吗?”福克斯先生尽其所能陈述了案件的事实。“劳尔先生,你能说一说原告的辩论意见吗?”劳尔先生尽力讲出原告的辩论意见。“亚当斯先生,你是否赞同这一辩论意见?”接下来,蘭代尔又向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3](p204)

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律教学以后,经过兰代尔及其支持者们的不懈努力,不仅在哈佛法学院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其他大学法学院也纷纷效仿哈佛法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美国法律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成为美国法律教育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源于美国的判例法传统和美国法学院的职业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也与案例教学法本身所独具的优点——通过苏格拉底问答式讨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思维分不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对于教授而言,并不是在传授作为知识的真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而言, 较之对实质性法律问题的了解, 关键在于怎样适用这些制度。[4]当然,案例教学法也不是没有任何缺陷,事实上,自案例教学法诞生以来,对它的批评就一直没有中断。不过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虽然案例教学法饱受争议,但它至今仍在美国法律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法学院纷纷在本科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合格法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案例教学法对于我国来说毕竟是一个历史相当短暂的舶来品,在我国的实践也不过十几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材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案例教材,这些案例教材虽然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案例教材目标定位不明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仍很严重:其一,目标定位不明确、体系结构不统一。现有案例教材基本上是编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编写的,由于编者们仁智各见,导致不同版本的案例教材在目标定位、体系结构上差别很大。其二,案例选择缺乏统一标准,有的案例过于陈旧,有的案例是专门为了讲解某个法律知识而虚构的案例,还有的将一些复杂疑难案件的法院裁判文书当作典型案例直接搬进教材。其三,案例与相关法律知识的衔接不甚合理。有些法律知识是不宜采用案例教学的,但却出现了案例,而有些法律知识是需要采用案例教学的,但却找不到案例。其四,在编撰具体案例时,重法理分析,轻问题梳理。

(二)案例教学法适用范围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或许在于问答式启发教学, 而不在于一定使用大量判例。对于合同法、侵权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基础课程, 判例必不可少;而法理学、比较法、欧盟法和世界法等课程则难以主要采用判例。对于后一类课程, 教授们主要使用相关立法和学术文献, 教授在提问之前用大量时间介绍相关背景和学术观点, 讲解占据大部分时间。[5]然而在我国,有些高校和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还存有模糊认识,没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典型的是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适应所有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而传统讲授教学法是应该淘汰的陈旧落后的方法。在这种认识支配下,不考虑课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盲目扩大案例教学法的适用范围:一是盲目扩大案例教学法适用的专业课程范围,可以说目前在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中,包括应用法学、理论法学,几乎所有的法学专业课程都在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二是盲目扩大案例教学法适用的教学内容范围,如对“某某法历史发展”的介绍,还有那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法律知识,实际上通过教师讲授或者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就能理解和把握,却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评价总结,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实践中,有些教师或学生准备不充分,加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已经养成了一种课堂惰性,不愿思考也提不出问题,导致案例讨论环节流于形式,即使教师有提问,也是点名式提问,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有的教师将案例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所谓“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还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领悟案例教学法的精神实质,依然沿襲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简单地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通常是教师讲完某一法律原理、法律知识后,再用一个事例予以说明。

三、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完善路径

(一)明确案例教材的目标定位,注重案例的筛选,提高案例教材质量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案例教材的编写应该紧紧围绕该目的进行。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案例教材应该有别于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具体来说,案例教材应该以法律规范即现行法律规定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不仅决定着案例教材的质量,也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案例的筛选工作。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教学性的原则。真实性要求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经过法院审判的案例。典型性要求案例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能够反映法律实践中带有普遍性问题。 时代性要求案例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状况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性要求案例应该符合教学内容和目的,能够适于课堂使用。在具体案例的编撰上,重点应该放在“法律问题”部分,在设计法律问题时,应该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

此外,还应该重视和加强法学案例库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作为案例教材的补充作用。目前,很多高校依托其自身优势,已经建立了法学案例库。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案例库建设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案例库对信息反应迅速的优势,及时将最新的案例收集到案例库中;二是充分发挥案例库信息储存量大的特点,将案例教材中不能容纳的案例收集到案例库中;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案例库资源共享。

(二)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地位,明确案例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在法律教育中,教学方法实际上有很多种,只不过由于各国法律传统以及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在法律教育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我国在法律传统上基本沿袭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形式。而在大陆法系,受制定法背景和重学术研究传统的影响,法律教学重视理论讲授法,法律教学多以法律条文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原理教本制(Text-Book System),教学目的主要在于交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法律原理,为今后从事法律实践工作打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6](p82)因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包括法学本科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为了弥补传统讲授法的不足,我们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传统讲授法仍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客观上要求必须用讲授法系统地阐释法律原理、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另一方面,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现在和未来的目标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事实上,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我们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就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关系而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在所有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大学清一色的使用讲课方法的做法表示诋毁,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全面诋毁大学使用讲课方法肯定不合理。”[7](p119)因此,我们应依据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明确规定案例教学法的适用范围。从目前我国法学本科开设的课程来看,像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等宜使用案例教学法。在这些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并不是每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都要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如果比较简单或者属于“历史发展”等知识的介绍,还是应采用讲授法。其二,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应该建立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即教师在系统讲授完某一方面的法律规范后,再组织和安排案例教学。其他课程,像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宪法、三大诉讼法等,不宜采用案例教学法,而应该采用讲授法等其他教学方法。

(三)真正理解和把握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

我国在法学本科教学中,普遍使用举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总体上还是属于传统讲授法, 因为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不组织学生对所举案例进行讨论,教师运用案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说明、解释相关的法律原理、概念、规则和原则。从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来看,为防止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等相混淆,防止其流于形式,必须真正理解和把握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在案例教学法的每一环节中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作为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选择案例,并围绕着案例设计问题,同时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要仔细研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案件事实和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定,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可以说,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正是在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师生互动及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案件适用法律的推理能力才得到训练和提升。在讨论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为学生,不能被动地等着教师点名发言,而应该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真正进入案例中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理由、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及时进行点评,同时给出教师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最后,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的性质意味着法律写作课程的目的不是教授作文而是教授法律思考。[8](p175)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对案例讨论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书面的分析报告。学生可选择以原告一方、被告一方、法院的角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

此外,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真正使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评判和考核机制。对于教师而言,在单位对其进行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时,应将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对学生而言,应将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和案例分析报告纳入考核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戴维·加纳.案例教学法仍将在21世纪发挥作用[EB/OL].杨秋霞译.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2126.

[3]陈绪刚.“郎道尔革命”——美国法律教育的转型[A].北大法律评论(2009)(第10卷·第1辑)[C].

[4]张红.学徒制VS学院制 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及其背后[J].中外法学,2007,(04).

[5]许庆坤.美国法学教育透视[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7,(04).

[6]陈东升.案例教学法研究[A].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8]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黄小育)

作者:魏月霞 陈桂华

第3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负担?快乐?

摘 要:以往的数学作业简单枯燥,缺乏弹性,脱离生活和学生實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于新课程的深入实验,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根据当前教学任务,设计形式种类多,内容贴近生活,有趣,又体现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新型数学课堂作业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作业设计可以抱着以下宗旨去设计:

关键词:数学作业;课堂作业;学习

一、让趣味性的课堂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在设计课堂作业时,经常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例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我拿出10个鸡蛋,让学生称一称10个鸡蛋大约有多少千克;再掂一掂一袋食盐、一瓶矿泉水大概有多重,再亲自动手称一称,验证一下。学生对物品重量有了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用实用性的课堂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烈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本着这一理念,我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把数学课堂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作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后,课堂作业设计如下:今天早上6()30(),我从2()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很快刷牙洗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飞快地向900()外的学校跑去。这则课堂作业,它具有创新精神,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了“寓做作业于兴趣中”。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作业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三、内容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综合性开放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对问题做全面、深刻、正确的判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1,两个括号可填多组数,比单一让学生会计算2-1=()要灵活得多。教长方体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块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分为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大多数学生沿着长方体的长平均分成三块,算出每个木块表面积增加8×5×4=160(平方厘米)。这时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能想出沿着长方体的宽和高平均分成三块,表面积分别增加12×5×4=240(平方厘米)和12×8×4=384(平方厘米),再观察比较可知,由于分的方法不同,增加的表面也不同。学生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训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以层次性课堂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由于受身体、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业如果一刀切,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上,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课堂作业。在课堂中,我设计“套餐”型的作业,把课堂作业分成A、B、C三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课堂作业。A题型为基础题每个同学必做题,B题型是较难题,C题型为有一定难度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如,上六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课堂作业:

A级:(1)4是5的( )﹪ ,5是4的( )﹪。

(2)4比5少( )﹪,5比4多( )﹪。

这一组练习是基础题,每位同学必做题。

B级:(1)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单位“1”是( ),列式为( )

(2)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单位“1”是( )列式为( )

(3)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单位“1”是( )列式为( )

(4)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单位“1”是( )列式为( )。

这是一组在知道本班男女生人数 情境下,改变了问题和条件,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必须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意思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C级:(1)六年级1班男生是女生的2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2)六年级1班男生比女生多2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 )﹪

本题目相对比较难,学生只有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比、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答,起到一个活学知识,培养思维的能力。

设计层次性课堂作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以上是自己从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要设计好课堂作业的题目,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有效课堂作业,从而增强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京丽. 乐趣多一点,负担少一点——谈小学低段语文快乐作业的设计[J]. 内蒙古教育,2015(29):17-17.

[2] 刘炎超. 开展课堂高效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J]. 新课程(中学),2014(9):57-57.

作者:叶斌

第4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1. 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它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育反思包括: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 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案例的特征:

(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 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 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 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

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 1 )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 ( 2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 3 )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2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3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3. 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4. 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5. 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6. 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7. 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8. 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9. 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 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

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文体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单一格式,它来自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用来述说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实践。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它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①课后备课、②反思日记、③课堂观摩、④专家会诊、⑤行动研究、⑥教学后记、⑦案例研究。

(一)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后主动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由此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坚持数年,教师定会达到源头活水的境地。

(二)课堂观摩

校内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将形成共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种教师的“合作式”反思形式,更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

(三)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美国学者波斯纳( G. J. Posner )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L. 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

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善于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灵感和教学驾驭能力。

8. 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从新课引入到新课讲授、巩固练习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同一桌子为什么测量出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体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找到测量桌子的工具就是尺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主动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答: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近期我校开展“全校教师赛讲”活动,这对于刚参加工作三年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吸取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由感慨: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三年的年青教师,我真的有太多太多需要去学习和提高的地方,经常向前辈请教学习。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离不开指点,虚心倾听每一位听课老师给的建议,会让我收获很多。我这次的收获有一下几点:

一、备课要充分

在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公开课上,我犯了同样的错误:低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我在《找规律》这节课中,把大部分学生都会的知识又重复的教给学生,吸引不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的深层意义。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其中备学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道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教会他们如何去思维,去获取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到位

《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用看一看,猜一猜,涂一涂,摆一摆的方法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以及创造规律的美和发现规律的美,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达到真正理解、认识到规律的美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实际必须明确、具体,以学生为主体导入,采用简单,直接,明了的方法出示,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三、重、难点的突破,要抓住难点

《找规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以及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为了突破难点,我通过智慧河、智慧桥、智慧海三关在练习,由于教材处理不当,设计练习没有层次性,都是简单易懂的,没有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练习,学生兴趣不是很高。课件的制作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件的背景上,忽略了本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必须有一定的梯度,一层一层递进。

四、要重课前预设,抓动态生成

在这两次讲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出乎意料”,弄的我不知如何应付。在课后我反思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与其说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不如说是我们预设不够充分,缺乏了底气,遇到了„意料‟也就难以驾驭了”细细想来,的确是如此。前辈们告诉我: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每个环节要有多个方案,以便应对各式各样的教学意外。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通过这次活动,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同时我对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结合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尽量摸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怎样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使孩子们喜欢上自己的课? 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第5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一、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还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况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育案例从性质上说: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理念。

(2)启发性。案例要生动有趣,有一定的戏剧冲突,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

(3)真实性。案例虽说是一个故事,是一件文学作品,可读性强,但它描述的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虚构(当然,在细节上可作必要的文字加工和整理)。 教育案例从内容上说:

(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 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 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

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A、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B、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C、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四、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 但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千差万别。为了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案例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驾驭它的规律性,寻求教育案例的开发空间,促使教育案例更具实效性和可借鉴性,根据教育案例的特点和写作目的,从不同视角和侧重面我们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教师将各种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链、经验集 , 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案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作用。

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教育案例的划分并非绝对化,它们之间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根本无法相互割裂使之孤立地单独存在。对教育案例进行合理地归纳和划分,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案例理念。

五、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

1、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2、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3、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4、报告型论文: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5、学位论文: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等都把论文的发表作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育论文的写作问题是现代中小学教师在学会教育反思、学会写案例后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适应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形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智慧要求都进一步提高,推广反思性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推广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反思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谋划解决问题的预案;课中通过反思自我监控教学过程,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课后通过反思对自身课堂教学进行批判和总结。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教师有效的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我回顾性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

2、信息提示性反思。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如我校一位思想政治课老师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上一节题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公开课。当讲到“可持续发展”时,本来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下沉闷起来,学生盲然的眼神告诉这位老师,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能理解,无法联系实际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于是,这位老师随即调整了教学设计,让同学们联系农村超生子女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已在讨论中有了结论。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克服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障碍,使教与学更好地互动协调。

3、同行诊断性反思,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评议自己的教学进行的反思。即将自己的教学作为案例,邀请同事和专家进行评析,从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再通过反思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我校,同行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导师诊断。即“一帮一”对子中,导师对帮带对象(主要是新教师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诊断;二是同组教师诊断。组织同一备课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后进行讨论,提出评课意见;三是专家诊断。坚持每学期邀请市、区教科所专家深入部分教师的课堂听课,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剖。

4、榜样对比性反思,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我校在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中,坚持实施受助教师听导师的课后再登台上课及教案须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才能上课两项制度,使受助教师坚持以导师为榜样,通过对比借鉴,有效地促进了受助教师的进步和提高。实践证明,案例式的对比反思,可以博采众长;长期的对比反思,能使自己较好地掌握榜样教师教学的规律,真正学到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的精髓。

教学反思就是不断重塑与建构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用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形态来网织自己的思想,以课堂为经,以阅读为纬,教育者灵魂的行走便坚实而灿烂。

七、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教育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必要条件。

首先,我认为它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不管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经验不足的教师,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赖以实施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蕴含了哪些原理却很少分析。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而这些又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每次上完一节音乐课后,我总是要反思,看我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有哪些我认为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写在这节课的后边,供以后学习和总结。使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

其次,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是否科学有效,既需要别人的评价,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契合,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努力追求其实践的合理性,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反思可以看作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工具。

再有,它.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自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学校发展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决定,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法理”权威,无论是同事还是行政人员都不能妨碍这种权威。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教师能为他的决策和行为辩护,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

还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扎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应问题的主人翁方式。反思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在反思性行为中,理性和情绪交织其中,三种态度——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性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在反思中,我会对每节课,每个学生有更高的更准确的认识,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使自己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反思让我增强了很多问题意识。反思的过程让我更清晰了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指导我怎样去做,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教学反思促进了我自身各方面的成长,教学反思是我做好教师、成长过程的宝贵财富。

八、 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这节课就是在这一数学理念下进行的,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1、注重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主要设置了让学生两人一组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样的物体。然后两人再次合作选用不同物体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这样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旧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知识的探求中去,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寻求结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课堂气氛民族平等,活泼生动,因为本节课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是在学生操作讨论验证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九、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答:《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在心理学上叫“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这一法则来自于法国著名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故事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为例,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结果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开始脱掉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求,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用智慧改变着方法教育孩子来达到目的,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正确的批评应具备如下要素:(1)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出孩子错在哪里,指导孩子进行改正。(2)批评对事不对人。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明确指出孩子犯的错是什么,做到以理服人,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另外,家长不能翻旧账,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从而令批评教育活动无法继续开展下去。(3)心平气和的批评孩子。(4)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孩子。(5)给孩子机会,相信孩子能改好。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著名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主人公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要给别人快乐,首先自己是个快乐的人”。同样,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尊重孩子,使我们的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于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艺术。现在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啊,我们怎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艺术性呢?学生需要陶行知这样的教师,社会呼唤陶行知这样的教师。努力吧! 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即常说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创造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思想,都是植根于生活教育理论。他躬耕实践,走遍大半个中国,教人识字读书;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建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生活教育。他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为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的豪迈和“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的崇高上,更体现在他时时处处引导孩子们求真、向善、尚美的用心教导和高超教育艺术中。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每朵花都是美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没有对孩子的爱,没有对孩子的赏识就没有教育!

新的学期,又有了新的开始,那就是我接手了一年级的工作。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虽然这是第二次了,但是次次都有新的感受,学生颇为顽皮好动,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强,很聪明,但缺乏细心、耐心、静下来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两个月下来,给我最最强烈的体会是:他们真不愧属猴,这场硬仗需要长期打下去了。思考再三,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做法来积极完成班主任的工作:

一、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初时期。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要想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只靠老师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够的,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竞争,感受成功的喜悦,最终在班级中形成赶、比、追的积极的育人氛围,我采用了多元的梯度奖励制,让每位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如:课堂作业优秀的可得一朵红花,上课认真听见老师表扬的可得一朵红花,上操站队笔直的一朵红花,等等都在不断地给学生一个引导,红花优胜者可以奖励诸如本子、铅笔这些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强项,在这些正确地引导下学生心中有了杆称,知道对错之分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找回自信。常常会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有10颗星了!”“老师,我有5朵小花了!”看他们这么高兴,原来竞争也可以这么快乐!

二、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所以,孩子一入学,我就着手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诸如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回家读书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丁铃铃,上课了,快进教室来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本子到,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训练排队出操,可以这样编:“要排队,三个点,静点齐点快一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平时,我会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又进步了”,“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了”;课堂上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学得真快”!“你说的真好”!„„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又奖励了他几颗小红心,一脸兴奋,然后那几天在家表现就会特别好,两个月下来,孩子们基本上有了很好的习惯。

三、和家长成为朋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当家长不找班主任时,班主任更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孩子或喜或忧,都及时地通过电话、见面告知家长,让家长同喜同忧。当有些事情、有些做法家长不能理解时,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解释清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换取他们的信任。 很多事情都是随机而发的,我们并不能预设,但当事情发生时,做为班主任应该从中协调,使事情得到完美地解决。只有家长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校的活动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当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累心,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你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的谈笑,当学生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的懂事听话了„„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第6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中心校

段建华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教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人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根据教育案例的特点和写作目的,从不同视角和侧重面我们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

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5、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6、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7、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8、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

9、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研讨型论文研 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

1、自我回顾性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

2、榜样对比性反思

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我校在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中,坚持实施受助教师听导师的课后再登台上课及教案须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才能上课两项制度,使受助教师坚持以导师为榜样,通过对比借鉴,有效地促进了受助教师的进步和提高。

3、信息提示性反思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克服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障碍,使教与学更好地互动协调。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反思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们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教学民主的精神,对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偶然出现的瞬间灵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决的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教学思路就得不到拓展。 指导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让他们清楚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当前情形与将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多大差距?如何减少这个差距?” 实际上,学习解决问题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相伴随。此外,提取有关信息也非常重要。所谓提取,就是使问题清晰化,去掉多余的信息,以使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然后是展示问题,以便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2、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障碍。有时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还不能摆脱已有知识和假设的束缚。在教学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要求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但不大要求创造性。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需要创造力的。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答: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育才学校的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评析: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和智慧。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可以说,在这一经典故事中,陶行知把肯定、表扬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也收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它启发我们:教师始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的心,还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以爱为动力,以智慧为手段,走进学生,培养学生,和学生共发展。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在教学中,我一改往日除法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1、改变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学生动手理解整除除法的意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教学中,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有余数的除法尝试编一个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第7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继续教育作业.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继续教育作业 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反思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境,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是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研究。教学反思重点在“思”。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就是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包含有实际情境的教育故事。

教育案例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对某一具体教学故事发展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 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案例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师将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混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案例的含义、特征及结构等把握不准。为了让大家辨析和区分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异同,我们分别作以下介绍,使教育案例的概念在大家头脑中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撰写教育案例的方法。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

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

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 1 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 ( 2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 3 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2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3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但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千差万别。为了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案例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驾驭它的规律性,寻求教育案例的开发空间,促使教育案例更具实效性和可借鉴性,根据教育案例的特点和写作目的,从不同视角和侧重面我们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教师将各种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链、经验集, 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案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作用。

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的案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这主要是: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

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

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其情况不同,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1 课后备课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2 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3 课堂观摩校内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解决方案。

4 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员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育教学中的观念、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专家点评,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 行动研究为弄清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求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际的行动方案,教师与专门研究者合作进行专题的调查与研究。

6 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7 案例研究案例是含有问题式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育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教学行为提升的阶梯。在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育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观察、调研、收集典型的案例,然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思考,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成为一名思想活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常用的三种形式如:

1、反思日记,如我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有就是写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使自己在今后吸取教训,让教学更上一层楼。总之,记教学日记,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会有很大的收获。

2、教学后记,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本后面,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我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这种反思形式我天天坚持。

3、课堂观摩,学校组织“轮教互听”经常在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每周四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们形成共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同时也能优化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提高。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要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反思才会有发展,有反思才会有改革,有反思才会有提高。当然,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意义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

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

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 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 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 专业化发展。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 但并不只是就事 论事的思维活动。 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 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 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 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 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 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 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 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 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 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 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 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 是

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 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 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 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 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 因此, 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反思能让教 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 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总之,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 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 行为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自信心, 消除职业倦怠感, 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 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 “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 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 ”老师提示 他们: “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 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 进行反思。 答:看了上述教学片段我感想颇多,不由得有感而发。 “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无尽源泉” 从片段中首先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平常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 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力的根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 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敢想、敢说、 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 “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 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 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探究性学习活动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特别是中低年 级学生, 所以教师需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精心地进行组织引导。 片段中教师语言的

步步引导恰好为学生开辟了新知识学习的新途径。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 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 应 “让学生多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 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 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 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 ” 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 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 ” 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 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 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 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 糖---甜出来的微笑 一块小小的糖, 对你对我都显得微不足道。 而陶行知先生却给我们留下了比甜更令我们回味 的味道。 那是令无数教育人为之感叹的教育成功的微笑, 那是令无数孩子为之崇拜的理解的 微笑,那更是令无数家长为之希望的感叹的微笑…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不以教育者自居, 把自己和孩子摆在一个相互平等、 彼此尊重的地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 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 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 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 也不能专门针对少数同学的爱, 而 是“爱满桃李”的爱。 温和教育胜过怒斥。 每个学生在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都有一个独

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 关闭, 只是对少数挚友开放。 而教师要实施教育, 恰恰需要了解、 熟悉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 走进学生心灵之门。 陶行知先生对小男孩的教育过程,始终充满了爱心、宽容和温情,而且善于从被批评对象的 错误中,挖掘其“闪光点” 。这样,被批评者不至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产生“老师不 再喜欢我”的感觉,从而疏远老师。 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启发式。 教育、批评学生,多用引导开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明白错在哪里,往往比教师直接 点明起的作用用深刻得多。 因材施教的魅力。 教育者是启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神圣而艰巨的劳动。教育的对象因为环境、素质和 受教育条件各有不同,因而千差万别。如果不承认差别,在施教过程中,采用固定不变的模 式,就必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者既要遵循一般性的教育规律,又要了解、熟 悉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根据其特点,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 (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 或案例要求,字数约 1500 字左右) 做一棵健康树苗成长的修剪工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教育反思 要想让一棵树长得挺直、粗壮、高大,成为栋梁之材,必须经过千百次的修剪,把不利于主 干生长的侧枝一一去掉;而修剪之时,如何舍取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崭新的教学楼前,面 对活泼可爱的学生,我不禁感慨万千,孩子们就是那一棵棵待修剪的树苗,我如何才能让它 们更为健康地成长呢?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计数器动手操作拨数, 小组合作尝试读数写数,教师总结方法等过程学习新知。自由组合拨数让同伴试读,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学习中间有一个零或二个零的四位数的读法, 以及末尾有零的四位数的读法。 在 这节课当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知识点掌握较好。 就这节课谈谈自己这位修剪工的剪取。

一、摆正位置,做一个让树苗自然成长的旁观者。 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教学中以一名引导者、合作 者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很多时候对他们说 你可以做到的,你能行!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民主宽松的学习 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消除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使他们

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正如 21 世纪的数学教学课程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要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二、赏识学生,让每棵树苗都与众不同。 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渴 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的精神需要。学生同样有被欣赏、被尊重、渴望自我 实现的需要, 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教育就要顺应或激发学生的 各种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发展与张扬。因此,要以欣赏的姿态倾听来自学生具有 个性的声音,尊重、赏识他们的兴趣爱好、观点看法及选择倾向。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 样:“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 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学中没有按教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法,去规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认数的过程中,激 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生在亲自参 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 经历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 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给学生提供人人参 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与非 智力因素。既重视学生今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

三、给与帮助,为每棵树苗的成长保驾护航。 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所以需 我们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精心地进行组织引导。 比如本节课中一些特殊的读法, 就 需要我们给于指导,否则学生的知识概念会变得模糊不易掌握。 总之,这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于课堂教学。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整堂课以 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 人必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本 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 我想:教是为了不教。今后我们只有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是一个主动求发展的主体,教

师只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扮演好自己 修剪工的角色, 为每棵树苗的健康成长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信他们都能成为与众不 同的苍天大树!! !

第8篇:公共课优秀作业《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Qingxuxian Yongxing Shiyanxiaoxue

PangZhuojie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教育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反思的内容: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简单的说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决策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的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案例分析、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2)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3)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的案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教育案例的主要类别归纳如下: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十)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

(十一)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

(十二)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

(十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研讨性、经验型、述评型、报告性、学位论文、叙事研究报告等。

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是:

(一)研讨型论文研

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教学反思的形式有:自我回顾性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同行诊断性反思、榜样对比性反思。

1、自我回顾性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如:我在讲《渔歌子》后认为课上学生朗读训练不少,感情体悟的还行,但对词的意境的认识不够深刻,我应该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来为这节课做铺垫。

2、信息提示性反思。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如:我们班的许宇航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干什么,我多次课堂上点名批评,后来的教学中我看到他的小眼睛是那么暗淡,我意识到宇航对语文失去了信心,不行我得改改,于是,我抓住他的写作业比较认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慢慢宇航在课堂上有了笑容。

3、同行诊断性反思。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评议自己的教学进行的反思。即将自己的教学作为案例,邀请同事和专家进行评析,从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再通过反思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4、榜样对比性反思。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美国学者波斯纳( G. J. Posner )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L. 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善于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灵感和教学驾驭能力。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善于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灵感和教学驾驭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数学课堂要“活”中务,实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正逐渐地“活”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局面。结合这个教学片断,谈谈个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动有趣的,学生活动也是积极活跃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现象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规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内在的数学知识,我们感到了课堂上的互动气氛,看到教师巧妙的引导;看到了学生热烈的质疑、争辩,教师自觉追求互动,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骄傲,引导呈现给学生的东西——数学的本质。让学生能充分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思考、交流,最后悟出一个数学道理,去归纳也是教科书的用意。事实上,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数学现象的探究之后,必然有一个数学的本质等待教师去归纳,去总结。这样的教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活”起来,而学生的思维也恰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达到“活”中务实。

总体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有两层含义:

一是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点,需要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和变化,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还应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以知识为载体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师要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蕴涵的教育价值,这就必须加深对数学、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分析和研究如何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以知识为载体去体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价值。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答:看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很受感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发现学生打闹,就把犯错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狠很的批评一顿,然后告知学生下不为例,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很被动,学生并不能真心悔悟。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遇到学生犯错时,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先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其真心悔悟,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学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它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这都说明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们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并能较好的运用,是要从多方面下功夫的。

例如在师生交往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服务于学生。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思想发展的促进者,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坚决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要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思考,研究,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是“促进者”,意味着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总之,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和智慧。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可以说,在这一经典故事中,陶行知把肯定、表扬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也收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它启发我们:教师始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的心,还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以爱为动力,以智慧为手段,走进学生,培养学生,和学生共发展。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清徐县永兴实验小学 庞卓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开始学生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

1、生字的书写;

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

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9篇:德育教育案例分析作业 2014.10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学号:

案例1:

……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暴力现象产生的根源,分析教育暴力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提出减少、杜绝教育暴力行为的对策(50分)

一、教育暴力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

教师体罚学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压抑学生的聪明才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体罚还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因此,教师莫向学生“伸手”,而是努力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我国教育暴力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教师体罚学生的事还是屡见不鲜呢?对于体罚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上,要从更深层次认识其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滥用体罚现象。

1、封建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

导致教师滥用体罚的原因很多,根据具体的体罚事件进行分析,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观念问题。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基本上没有平等、民主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对教师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受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遗毒影响,许多人认为教师体罚学生是合符常理的。“不打不成才”的观点至今在许多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认为教师体罚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将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不能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急于使学生转变,同时又认为体罚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因而会不自觉地应用体罚。

2、教师教育艺术的缺失

部分学生有严重不良行为,而教师普遍缺乏正确处理行为问题的技巧。有些学生懒得出奇,不写作业;上课故意捣乱、对抗老师;打架斗殴、上网吧、偷盗等,一些教师面对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不知应如何正确处理,就有可能简单地以体罚方式来解决,这也成了一部分实施体罚者为自己开脱的借口。许多教师也因此感到困惑:如果学生有不良行为,又不能加以体罚,难道只能听之任之吗?出于这样的心态,一些教师不仅会选择体罚,而且错误地以为体罚可以有效地抑制住不良行为。请老师们记住体罚是一种最原始的教育方法,现在是一种违法行为。请老师们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否则就没有了国家专政机构。

3、师德师风修养滑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一些教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忽视了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体罚学生的危害,违背了教师职业的基本准则。当教师采用体罚的手段来管教学生时,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也会给学生以暴对暴的误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从内心深处爱孩子,我们就会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就不会采取过激手段体罚学生。

4、教师心理问题严重

由于教师被赋予了太多的职责,而其工作又较为繁重,工作强度大,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得到的回报或地位等却并不理想,这就容易诱发教师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一部分教师之所以会做出超出常规的行为,只要对学生行为稍有不满意就滥施体罚,实际上是心理扭曲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教师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5、教师工作压力大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受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制约,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无形中给师生都造成较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当学生的愿望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时,教师就会从外部施加压力,如用体罚等不良方法。同时,教师工作往往是教学工量大,要坐班、备课、改作业等,有的还要带班主任,在评优评先、晋级等工作中要考核教师业绩,这使得相当多的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因而一部分教师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为了达到应试的标准对学生要求过严。

6、部分教师存在侥幸心理

当人民教师体罚学生时,其理智并没有完全泯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尚未完全忘记,只是在内心深处伴随体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比如违纪违法手段高明、隐秘;自持有“理”心不虚,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家长授意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敲敲打打”无所谓,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正所谓“久走夜路必撞鬼”,若不遏制这些侥幸心理终会酿成大祸,导致犯罪。

7、学校监管不到位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体罚学生现象的不良认识导致处理教师体罚学生案件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为了维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也便于教师今后开展工作。教育部门及学校处理时难免处理不到位,有护短心态。学校平时没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平时监管不到位,往往是出了问题才亡羊补牢。

三、减少、杜绝教育暴力产生的对策

教师体罚学生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是违背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的。 鉴于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分析,从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的综合角度去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农村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封建残余的教育思想倾向严重,思想落后,对体罚学生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教育。

1、帮助他们对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提高认识。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爱”的教育,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就会明白,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的能力

缺乏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是体罚学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使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的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 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心态,与学生做朋友,最后做到对学生要有热心、信心和恒心。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的教育暴力现象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业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案例2:

……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应试教育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50分)

一、应试教育产生的危害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很响,但是很多地区和学校却背道而弛,“应试教育”开展得很“扎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应试教育的几大危害 :

1、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中关于“全面发展”的指导原则。 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想象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2、扼杀学生创造性,培养“考分机器”。

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应试教育则是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锢人的智力发展,扼杀人才。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学生终日苦耕于试题海洋,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

4、加重学生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大大提高了学生近视眼、肥胖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过度劳累而猝死,有的学生忍受不了巨大的压力,采取自杀,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代价。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严重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5、造成人才资源严重消耗浪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它使现在城乡特别是农村升不了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对所学的许多应试知识派不上用场,并使为数众多的不能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由于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乃至长期在家待业和误入歧途,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如高素质技工的大量缺位,严重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当然,应试教育的弊端还远不止这一些,它还会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造成教育投资浪费。为了应付升学率指挥棒,有的学校加大留级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育、浪费教育投资等等。

二、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生源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体系的先天缺陷。传统的科举制度在人们的思想上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一千多年来积淀的传统价值取向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根除。同时,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由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西方现代教育方式相互混合而演变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体系,除了所教所学的范围有所扩展之外,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很多共同点。传统价值取向造成的强大惯性作用和教育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使人们的思想仍然定位在应试上,造成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实。

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认为,当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宏观上有管理体制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协调问题,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等问题;在微观上有学校管理问题,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问题,直至具体到对每个学生的教育问题,但这些问题无不由教育思想支配,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因此,实现转变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转变教育思想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以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武器,结合实际,着重在认识上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要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又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于提高民族素质这一伟大的目标中,统一于打好素质基础这一基本任务中。

二是要把群体培养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要认真分析作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结构,这应当是基础教育的群体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群体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在落实过程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在达到基础素质要求的同时,得以发展符合个人特点的素质,以增强个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特殊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活动中,特别是现行大班教学的形式下,教师面对的不能只是一个班,而应是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因材施教,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条想指导下的教育过程之中。

为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必须将教育思想的学习、宣传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没有各级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教育思想的广泛学习讨论,很难在“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变的改革中取得认识的统一,而没有较为广泛的思想基础,改革必将遇到重重思想阻力而难以推进。

2、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

我们在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由教育的特点决定,这种改革只能是渐进的。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改革实验取得经验,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反过来以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教育改革的实践。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进行教育整体改革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规划和推进。各级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又要使学校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因为学校只有真正成为办学实体,改革才能有宽松的环境,才有可能涌现出推行素质教育办有特色的学校典型,地区也才有可能通过积累逐步探索出进行素质教育的规律,创造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

同时必须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育评价的研究。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小平同志对现行的考试做了辩证的分析:

(一)则考试是一种重要方法,

(二)则不能迷信考试,

(三)则要通过改进使之完善。“应试教育”的根源并不在考试本身,但无疑与现行的考试特别是选拔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之后,我们取消了初小升入高小的选拔考试。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小学升入初中再进行一次选拔和分流从根本上讲已无必要。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小学升入初中的选拔考试,以使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显然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和对学校的综合评价的研究,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摆脱桎梏,轻装前进。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改革课程教材体系,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环节,必须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体现教学内容的普及性、基础性和时代性。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会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的作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师范院校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切实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教人先正己”,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东北一所小学有一句格言:“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揩模。”

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迎接新世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战略目标。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支持之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一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这一转变的成果也必将记入我国走向21世纪的辉煌的史册

上一篇:物资供应采购管理规定下一篇:走近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