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xokic小学教育英语课后反思(精选16篇)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次考试出现的第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单词掌握不扎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单词的音、形、意的记忆。首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相应的发音规则,用拼读的方法,教学生背单词。其次加强单词的讲授,做到边讲边记忆,每节课抽出5分钟来听写,让学生做到多看多记多练,根据记忆的规律,单词的重复率越高,记忆就越深。
本次考试中出现的另一大问题是听力,因此要在字母/单词/句型的认读与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听力练习;除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听原声磁带,在每周的复习课上多做十分钟的听力练习题,鼓励学生回家利用磁带多听听已学过的知识。
本次考试暴露的第三大问题是后进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抓好所学内容的滚动复习,保证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孩子的心中。并且抓好早读的有效性,培养小老师带读,早读到班,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辅导。充分运用四人小组, 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好每一课的检测工作。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应当是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 也是个体生命与价值的建构者,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见书本不见人的传统观念, 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 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感悟。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了解学生的喜好,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游戏、竞赛、绘画、表演、歌唱等学生喜爱的手段, 采用教学卡片、图片、投影、录像或动画等只管形式, 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例如, 在Unit 5:Let‘s eat中教了cake, chicken, bread, French fries, hamburger, hot dog和句型Can I have a…根据这一内容, 我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 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 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 Can I have a cake /hamburger /hot dog…please?”“OK. Here you are.”“Thank you.”“You’re welcome.”
2.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 参与了直观教学, 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上了白板,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 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 学生如亲临其境, 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比如我在教学牛津教材四年级上册的Unit 7 It’late. 一课时, 把常用的人物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 学生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学, 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学习Unit 6 Whose gloves?时, 通过让学生模仿课件中动画人物的动作, 重复学习了本单元的主要句型, 效果很好。
3.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育方法
在澳洲学习期间我发现澳洲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我们在地方教育系统一位学校引导员 (Jack) 的引导下, 观摩了一所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课。在课堂上, 澳洲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二战时期的图片, 并向学生讲解了图片上的相关内容, 接着老师拿出了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纸, 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 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剖析那幅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不同、目的不同、个性也存在差异, 从而被分成五个小组, 老师根据五个小组学生的不同选择, 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当有的学生几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时候, 老师也会耐心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启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语言创新能力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 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 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 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教学中, 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很容易导致英语学习成为被动地接受。教学中, 设计适当的游戏与活动, 来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 使之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 例如:学了sports: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cycling, swimming等后, 自制一个调查表:what sport do you like?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让孩子们自己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给学生提供交际运用的场合。小学阶段中在打基础。由于不属于基础学科一样考试评比, 所以在这个时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所在。所以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办班级日志、英语标语、英语墙报、英语画报, 教师外面开办“英语角”等方式, 是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 用英语, 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在澳洲, 老师十分注重营造快乐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于2个小时的课外活动。
3.注重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的营造是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的关键, 澳洲的小学教师会做到以上三点:一是注重学生是否快乐, 是否愿意学习,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前置条件。在 (Fraser Coast Anglican College) 小学课堂, 全班学生上课没有统一的坐势, 学生姿势各异。按澳洲教育官员介绍, 由于教学氛围相当宽松, 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面。二是注重与学生和蔼的交流, 学校通过这一途径, 驾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在澳洲考察的学校里, 很少看见教师批评学生或者任何体罚的痕迹, 即使学生犯错也会用可亲的语气去交流, 上课时教师像讲故事似的坐在学生们当中, 并不时提几个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三、中外教育文化差异来源于社会责任感
问:“为什么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答:“对学习不感兴趣,只不过是我父母让我上完初中而已。”
问:“我看不只如此,是不是思想开小差了?”
答:“你是指谈恋爱吧?”
问:“你认为呢?”
答:“老师,你是让我说实话,还是让我说假话?”
问:“当然是说实话,你是怎么做的就怎么说。”
答:“说句实在话,我在谈恋爱。”(神情有点自豪)
我努力地讲述着初中生谈恋爱的弊端,她神情漠然。说:“老师,我已成年了,这事您就甭费心了。因为这是我的权力。”
思想工作进行不下去,我只好让她回去。
后来,我找她家长谈话。她家长若无其事,对我直言相告:“我们也没办法,她生来就那个样子,出门打工年龄小。况且,她上学又给我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只好让她混完初中了事。”我努力地对他们讲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性。可家长不屑一顾,嫣然一笑,似乎在说:“老师,这个道理我懂,可我有什么办法呢?你还是甭说了。”我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只得离开。
再往后,我又做了类似的几次工作,毫无成效。她越发放肆,不可收拾……
悲剧终于发生了,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农村女孩竟然同他人私奔了。
我在深深地为这次失败的思想教育而内疚。我沉思着,探索着……
学生的思路
学习成绩上不去是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希望——迫于家长压力不得不去上学——早恋是有目的的——既是她的权力,又是她的避风港。透过现象看本质,她也许比我更正确。试想,在那样一个缺乏教育理念的家庭中生活了十多年的她,自然缺乏理智,再加上对未来没有希望,整天在学校中无所事事,她还能做什么呢?我只注意到了中学生谈恋爱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而没有注意到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造成早恋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不想上学,又迫于家长压力不得不上学,自然很苦闷,那么早恋岂不正是宣泄这种苦闷的温馨港湾吗?这时候如果向她大谈早恋的害处,岂不是废话,岂不是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感情?确实如此,我在大谈早恋的害处,学生确在谈早恋的权力,为早恋而自豪。其实,她完全知道那样做的害处,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学习动力,对未来没有希望的人来说,这种害处也许还是好处呢!起码她可以沉浸在爱情的温馨避风港里使生活不至于枯燥乏味。
家长的思路
孩子天生不可教——上学怕花钱——打工年龄小——混完初中了事(长大)。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跟家庭土壤的栽培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听的是父母言,学的是父母行。父母不讲脏话,孩子很可能不讲脏话;父母不守信用,孩子很可能不守信用;父母赌博、抽烟,孩子很可能染上赌博、抽烟的恶习。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的感染胜过无数次的严厉训斥。这些最基本的素养,她的父母具备了多少?做到了多少?他们只把孩子当成了吃饭穿衣,往大了长的机器,哪里考虑过孩子整体生存状态的优越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了十多年的孩子,正确的教育导向无从谈起,应该接受的教育不能接受,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温暖,生活无情趣,前途无希望。她自然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缺乏理智。正处在青春期的她精力充沛,但终日无所事事,总得找一个逃避现实的办法,那么,悲剧的上演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我的反思
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是因为思想开小差,思想开小差者早恋也。中学生早恋大有弊端。这样的工作思路也确实缺乏科学性。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这样的工作思路是以人为本呢?还是以分为本?是关注人文精神为主呢?还是关注利益精神为主?在工作方式上,直来直去地跟学生大谈早恋的害处,完全把有感情、充满活力的人当成了一个接受他人思想的机器。思想不解放,方法不对头,用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我的思想,自然是要失败的。在爱情烈火熊熊燃烧的时候,想用一杯水将其扑灭自然是杯水车薪,反而使其燃烧得更猛更烈。如果当初用热事冷处理的方式,先不找她做思想工作,任其自然发展。在活动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精心安排某个活动,让她尽力地表现自己,待时机成熟后再跟她谈心谈生活。问她过得好不好,心情如何,将来有什么打算,生活中有什么苦闷……试着帮她找一条能够实现自我的路,找到她自己愿意做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是上高中考大学,也可能不是)当她发现自己有奔头时,也许她不早恋,更不会……
通常,人们都认为词是语言中独立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但从结构上讲,词并不是最小单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把相近的英语单词混淆,为了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出错率,在拿到新教材的时候,笔者会仔细分析每一单元的词汇。找出相近的单词,注重标记,在授课的过程中分析词汇的形态,进行注重讲解和比较。比如有的同学无法区分rise和raise, accept和aspect等。
现代英语中的词汇扩展主要依靠的是构词法。英语词汇发展到此刻,有许多种构词方式,包括词缀发,贴合法以及转类法。在笔者看来,我们谈构词的模式其实是谈论构词的规则,但并不是所有贴合的构词规则所构成的词都是正确的。比如说,实际英语中unclean(肮脏的;不纯洁的),unwise(愚蠢的;不明智的),unfair(不公平的;不公正的)这些构词的正确并不能保证unexcelled就是正确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告诉学生,规则是从日常新词创造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一种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某个范围内发生的变化。比如说在古英语中-th,之前他会构成warmth(温暖),length(长度),depth(深度)以及width(宽度),-th使形容词warm, long, deep和wide变成了名词,但-th却无法再构成coolth。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会提醒学生记住,规则都是有例外的。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让同学们了解每一个词素的意义,就会很容易的帮忙同学们推导出单词的意义。比如说,airmail,我们都明白是航空邮件的意思,从字面上能够看出,是用航空邮寄;miniskirt(超短裙,也叫迷你裙),是短裙子的意思。但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单词的结构不是十分清楚,那么猜测它的意思就不应当单纯的将几个语素的意义相加。例如,black market,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会理解成黑色的市场,但它的意思是从事非法买卖的黑市的意思;还有black tea不是黑茶是红茶的意思;a green hand 不是绿手而是新手的意思;red meat 指的是“牛肉”或者“羊肉”。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会鼓励自我的学生挖掘生活中类似的单词和大家一齐分享,激发学生自学英语的兴趣,这样记忆单词会更加深刻。
二、发音与词义的关系
使笔者真正注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发音与词义的关系是经过笔者学生的一次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问一位擅长记忆单词的同学记忆方法。他说,根据谐音(发音)联想词义。比如说,agony痛苦——爱过你;ambulance救护车——俺不能死;ponderous肥胖的——胖的要死;pest害虫——拍死它;ambition雄心——俺必胜;bale灾祸——背噢;admire羡慕——额的妈呀; strong强壮(死壮); sting蛰(死盯); abyss深渊(额必死); flee逃跑(飞离); mud泥巴(马的); brute畜生(不如它)。。。。。。幽默中却隐藏着大技巧。
词只是一个符号,有很多单词仅有在获得属于自我的意思后才变得有意义,它的词义代表语言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词仅有与被指称的事物,即物体,现象,人等发生联系时才有意义。现实中有意义的每个词语都有语义,但并不是每个词都有所指。比如probable(可能),nearly(几乎),and(和,并且),no(不是)等,这些词都是无所指,但都有语义。当然同一种事物虽然叫法不一样,但都有相同的语义。比如说,英国英语中的pavement,在美国英语中是sidewalk(人行道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美式英语中的词汇量越来越少,拿center(中心)来说,它已经逐渐被center代替,很多词汇也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写法。在平时记忆过程中,很多同学对同一种单词的不一样写法感到很困惑。相信在正确理解词义以及了解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后,记忆会更深刻一些。在现代英语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词的声音暗示了这个单词的意义。例如,bowwow(汪汪叫),bang(砰砰响)pingpong(乒乓声),tick-tuck(滴滴嗒嗒)等这类词是有拟声依据的。在了解了这些词的依据后就意味着理解这些词的意义。根据这点,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会让同学们寻找身边以鸟,昆虫,动物等发出的声音为基础的词汇。比如鸭子的叫声quack(嘎嘎的叫),大象的叫声trumpet(喇叭声音)青蛙croak(呱呱的叫声)。以及飞溅的声音splash,窃窃私语的声音whisper等。
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在日常授课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同学对单词语法的意义和单词本身的意义有混淆。针对这一情景,笔者也做了一些研究。单词的语法意义是指单词意义的一部分,它所表示的是语法概念或者关系,代表的是单词的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的单复数意义、动词的时态意义(want, wants, wanted, wanting)。一个词的语法意义仅有当其用于实际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例如,the cat is chasing a mouse。(那只猫正在追一只老鼠)其中cat和mouse这两个词都是名词,并且都是单数,分别在句子中用作主语和宾语;is chasing是此刻进行时的谓语动词,而the和a是限定词,限制所指物并且显示数量。与单纯的词汇意义不一样的是,词汇意义相反的不一样词汇是可能拥有相同的语法意义的。比如说desks, women, people,potatoes(相同的复数意义)以及told, forgot, bought(相同的时态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相同的词可能拥有不一样的语法意义,比如在want, wants, wanted, wanting中所显示的一样。
在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探讨了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以及实际意义。通常来说,词汇的实际意义不是很稳定,是需要根据个人的文化、历史时期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当然我们从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也能够猜测出它的内涵意义。例如,“home”这单词,其字面意义是“居住地”。正常来说,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此类词语中,他们可能会理解出比字面意义更多的予以。这些词汇可能让学生想起他们的“家庭、朋友、温暖、安全、爱、舒适”等。类似的谚语有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东好,西好,还是家里最好)。以及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没有比家更温馨的港湾)中得以暗示。但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得不到理解,经常被嘲笑或训斥,那么home(家)对于他来说只能算是“地狱”,对于他来说,home可能联想到的是“冷漠”“压力”“憎恨”等。
四、词义的起源历史变化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根据具体的词汇对学生讲解词义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历史变化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例如,wife(妻子)这个单词,它是指“相对于丈夫而言的已婚妇女”,这个词义是我们如今广泛使用的,但它还有woman(女人)这样一个已经不用的意思。再比如说谚语“rain cat and dogs”(倾盆大雨,下暴雨)但这个意思已经逐渐被淘汰了。再比如说一些之前被评为中式英语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陈述模式。比如在国外许久不见的友人也会说“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标准的英语词汇。再比如说学生们发明的雷人励志语言”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也被国外朋友所理解。
五、结束语
作好考试的准备。一、抓实平时的教学工作,注重平时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培养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是根本。二、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让它起到实效性,真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作业全批全改,个别辅导,当面订正。三、精心设计每一周的家庭作业,不仅让它起到巩固所学的知识的作用,也是考试的大练兵,让学生见识不同的题型,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注重平时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考核。要求学生当面背诵所学的英语对话和课文,并作好记载和评比奖励,听写所学的单词,认真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听写成绩,作为期末评比单词大王的依据。
考 前的忧心。本学期前半期举行的活动很多,耽误了许多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我班生水痘的学生多,累计达十几人,还有哮喘的三人,他们每人耽误几天多达十几天的课,我们几位老师总是不停地忙着为缺课的学生补课,补完这个又补那个。每天都要忙着消毒,检查学生的身体状况,忙着和生水痘的学生还有哮喘的学生家长沟通。
三年级期中英语考试成绩。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英语考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三A班英语考试的平均分为97.64分,三B班的平均分为95.73分。两个班的及格率都为100%, 三A班优秀率为100%,三B班优秀率为87.50%。
帮助孩子正确分析本次考试。孩子们有的收获的是喜悦,有的收获的是难过。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做出客观的分析。一次考试不能全面检查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它帮助我们分析孩子们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细致程度。对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鼓励他们不要气馁,重新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目标,今后要以实际行动,为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勤奋努力;对那些考出了较好成绩的,告诫他们不要骄傲,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需要他们的继续努力。让他们明白本次考试不是最终目标,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不足,为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而不懈努力。
首先,从情感态度方面,我认为每位老师都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课堂上都注重创设情境来导入课文,形式多样,比如卡片,简笔画,Flash等等。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练所学到的语言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工具性特征。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在日照外国语学校的会场听到的滨州市博兴五中的周老师在教授What is Tom’s favorite animal?这个话题时,用一段沙画的视频导入,独特有新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语言技能方面,授课教师都重视语言技能的形成性训练。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优质课因是阅读课,老师们对听力的设计不多,我认为这是个小缺憾,但还是有的老师在处理课文的第一步,也就是读前活动时设计了听并连线的练习,这一点值得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去借鉴实践,因为现在八年级的课本知识多并且重要,但英语课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对于八年级课本中出现的reading如何处理,一直是老师们争执不下的话题。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处理reading第一步设计听力环节,让
学生先听,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就解决了reading 课文听力的问题。再就是有的老师的口语成为参加评选的硬伤,而有的老师的口语就如行云流水,优美动听,可见老师的口语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听力材料,因此我也应当注重自身口语的提升。
再次,从语言知识方面,老师们不是只抓课文语法点讲解,而是高屋建瓴,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注重在操练中讲解英语语言知识,比如对于生词的解决,Tom thinks it is cruel to put giraffes in the zoo.中cruel是生词,有的老师将其设计成选择题,A残忍的B 冷酷的C 美好的,这也是值得我实践的地方。其中一位老师还让多媒体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几个环节,导入部分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学完生词后的第二个视频相当于提前感知了课文内容,练习了课文听力。文章处理完之后又一个视频《Mr. Li》让学生们利用所学来完成Mr. Li的故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拓宽了视野,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也避免课堂教学总是围绕着课本转,缺乏新鲜感的弊端。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多样,每位老师都能用ok,very good. wonderful. excellent.等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还有就是评价机制的运用,有三个老师的方式不错,运用的最好的是烟台的刘老师,她将分层教学和评价机制有效结合,文章处理前,出示表格说明三个问题设置分别对应的分数,在文章处理时她在每个问题上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You have to , If you can, Challenge yourself.设计问题,文章处理结束,让学生自己得分,结合老师给出的得分表,查看本节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根据不同的分数段,会看到老师不同的评价语言。青州徐老师在小组合作中运用了一个辩论赛形式,学生在PK时会有一个像星光大道一样的擂台,但是运用的不好,只是形式,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从以下方面改善自己的教学:
1. 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要加快节奏。备课时要设计好每一句话,不说废话。
2.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多创设情境,多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特别要更注意对待优生的鼓励和评价。
3.每节课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4.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比如正确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
5.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演画唱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比如flash 制作,简笔画运用等
1 词汇记录
拥有广泛而大量的词汇对于外语学习者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并且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做词汇笔记便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教师们鼓励学生做笔记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原因:其一, 学习新词汇。做词汇笔记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这种重复训练可促进学生对生词的记忆, 尤其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社会条件下, 显得尤为重要 (Hulstijn 1992) 。其二, 词汇笔记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学习自主性。 (Fowle, op.cit.;Schmitt and Schmitt, op.cit) .
1.1 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问题与学生的词汇选择有关。面对庞大的词汇, 中级水平的学生犹如在面对茫茫的大海, 不知所措。他们在词汇选择上是比较随意的, 不太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词。此外, 学生将那些他们所不认识的词视为同等重要, 而在辨别高频词汇或有价值的词汇方面有困难。鉴于此,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有效地选择词汇的能力, 教会他们选择那些在不同的语境中所碰到的重复出现的词, 因为这些词很有可能便是高频词汇, 有价值的词汇。
1.2 过于依赖课本等书面材料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因此, 他们的词汇多半源于教材和讲义也就不足为奇。然而,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即, 很多教科书在词汇选择方面并非无懈可击 (Ljung1990;Carroll&Mordaint) .曾有研究人员对一本高中教材分析后发现:在其列出的1000个最常见的词汇中仅有204个与BIRMINHAM CORPUS (Ljung op.cit) 的1000个最常见的词相吻合。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课本词汇多集中在一些表达具体的物体和行为的词汇上, 而忽视了那些较为抽象的, 表达精神过程的词汇。
除了依赖课本, 学生的其他的渠道还是仅限于书面的形式,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为, 相对于读写能力而言, 流利的听说能力所要求的词汇数量上要少, 且变化较少。 (Schmitt.op.cit) , 教师应在课堂上花些时间向学生教授一些技巧和策略, 以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记录下口语和听力材料中所频繁出现的词汇。
1.3 高频词汇的了解缺乏
对于非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 他们所应掌握的最重要的词汇为1000, 2000甚至是3000 (在这一点上还有争议) 。一个读者, 需要掌握大约3000词就可以读懂一篇普通文章的9, 而这95%对于他的在语境中猜测文章的意思是必要的。 (Nation 1990) 词汇笔记并非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最高频词汇以及最重要词汇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去帮助学生学会记录最基本的词汇。英语教育者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要确保学生学到最常用的词汇, 尤其是对初学者以及中级水平的学习者, 相应的词汇笔记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词汇选择方面, 词频表就算不是唯一的标准, 也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词汇水平并鼓励他们对照词频表, 或合适的字典进行笔记, 而非任意的摘抄。诚然, 词频不能自动地等同于“有用性”, 并且判断一个词是否“有用”并非易事。然而, 中低水平学习者对词汇“有用性”的判断能力是令人怀疑的。如, 有个学生记录下“effluent", "twixt", "sediment"等。也有其他学生记录了同样的低频词汇, 并相信它们“会对会话有用”。学生还会记下一个单词是因为“听得多了, 或见得多了”, 这个理由倒似乎可以成立, 但仍有亟待改善的地方。他们所记录下的那些重复出现的词, 多出于相似的文章体裁或内容。这反映了他们的阅读不够广泛, 题材过于单一, 在选词时就无法判断该词是否真的“有用”, 还是仅限于反复出现在某一类型的文章中。
1.4 缺乏搭配
词汇通常都是与其它词联系在一起使用的, 如“half pas five"或“freezing cold" (Schmitt 2000) 。有些词汇教材建议学生记录下搭配 (Schmitt 2000) , 然而, 尽管本人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搭配的重要性, 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是只记录了生词。学生是孤立地看待词汇的, 所以他们的记录里就缺乏搭配。当然, 不能期望学生自己去习得搭配, 教师教学时不应将词一个个孤立地交给他们, 而应作为“piece of a jigsaw puzzle".
1.5 例句错误
学生词汇笔记中所提供的例句错误连连, 这也是词汇笔记的另一个问题。检查例句主要是查看是否有严重的词汇的用法的错误, 小的语法错误则可忽略不计。有32个学生的例句完全是来源于辞典, 因而严重错误极少。而11.8%的有严重错误的句子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教师应注意例句的问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该词的在原文中的 (听到的或读到的) 例句记下来, 也可以建议学生查阅带有例句的辞典。
2 文章观点的记录
笔者很遗憾地发现, 在二百三十多名学生中仅有一人对文章的观点有所记录, 然而也只记录了一篇文章。笔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学生, 下面是我们之间的对话。
笔者:“为什么没有记下一些文章中的好的观点?”
学生:“根本没想过要记观点, 以前从没做过。我觉得词汇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笔者:“你们觉得在英语的听说读写中, 什么是最难的?”
学生:“口语和写作。”
笔者:“为什么?”
学生:"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知道写什么."
笔者:“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
语言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过程。阅读理解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而一直以来, 英语学习被片面地理解为只要拥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一切就都尽在掌握。不错, 对于一些日常用语而言, 确实如此。但, 语言更是思想的反映。口语和写作作为语言的输出, 同时也在输出一个人的思想, 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单词。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大量地阅读英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阅读中可以掌握西方人的语篇结构。单词是孤立的, 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珠子, 而观点则是一根线, 将这些珠子串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而学生们看见的往往只是珠子, 其结果是他们拿着一颗颗珠子却不知该派何用场, 久而久之, 连珠子也弄丢了。
3 对教学的启示
这次英语笔记的检查对课堂教学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启示:
3.1 词汇学习方面
1) 在学生看来, 所有词汇“生而平等".许多学生, 哪怕已达到中级水平, 在自己选词方面都有困难。中高级水平以下的学生难于判断词频乃至词的"有用性”。
2) 绝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选择来源于课本或讲义, 考虑到大多数教材在选词和词汇学习方面都非令人满意,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词汇。
3) 教师应意识到学生需要词汇搭配方面的的指导。
4) 减少例句错误, 尤其是严重的错误。
3.2 观点积累方面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作者的观点来学习词汇, 从而真正了解所学词汇的用法。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学会作者的辩论方法, 习惯他们的表达的套路, 从而锻炼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自从开始学习英语, 一路从中学到大学, 所读的和所听的, 从数量上而言, 已相当可观, 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和口语表达就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阅读主要是积累单词, 听力只要听懂会答题即可, 而从没想过阅读其实是在与作者交流思想, 是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辨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借鉴别人的观点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使自己日益成熟的一个过程。这也正是阅读的精髓所在。遗憾的是, 我们的学生只见单词, 不见思想, 认为只要把单词的释义从字典上搬到书上即可。这样的阅读读得再多都是枉然, 因为他们将阅读变成了一个机械的过程。更严重的是, 由于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 他们会对阅读产生厌倦感, 进而对积累单词也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不知积累这些词有什么用, 仅仅是为了遗忘?
4 结束语
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做笔记。笔记是一个潜在的, 有价值的学习语言的工具, 但学生在此方面似乎还需要经常性的大量的帮助。学生的笔记应该具有两大功能:词汇学习功能和观点积累的功能, 且这两大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如若学生能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则他们的英语水平定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论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外语界, 2004 (6) :2-6.
[2]杨永林.董玉真.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J].中国外语, 20109 (1) :13-20.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 2003 (1) :60-66.
[4]夏季梅, 卢莉.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J].外语界, 2003 (1) :54-59.
[5]McCarthy M.Vocabul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0.
冯坤宝
这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我讲的课题是Module 2 Unit 2 Wei Ming has been all over China by plane,这是一节阅读课,为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和课堂实施课件。主要目的是通过英语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紧紧围绕我们学校的“两导”模式来设计导学提纲和实施课件,并且应用潍坊教科院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开展多层阅读。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预习展示环节。主要检测学生对本节课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
况,以及语法中将会用到的一些动词的过去分词的记忆情况。
二.展示目标:使学生首先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习新知识
本环节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任务一: 读前导入
任务二:多层阅读
1.自读 ;2.略读 :小组合作读、理解文章大意;3.精读: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三: 合作探究: 攻克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突破难点。
任务四: 课文朗读;培养语感,注意语音语调。
任务五:知识点落实展示,当堂达标。
任务六: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任务七:布置作业,课堂拓展延伸。
以下是我本堂课结束后的几点反思和体会:
1.能够紧紧地围绕“两导”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能够落实。
2.能够应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组织阅读教学。
3.能够注意用英语组织教学,很好的使用普通话。
4.能够使用小组评价,但是熟练程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实施评价,把评价贯穿课堂学习始终。
5.增加学生动笔的时间,效果较好。
6.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是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回答问题。
7.知识落实较好,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真正地位
在这次比赛中,十位教师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这些课件中我们看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有幻灯片、课本录音、卡通、动画特效、电影片断等等。这些都是这些教师自己的杰作。就这些课件本身来看,的确做得非常漂亮,就它们的课堂效果来看,也体现了其应有的作用,不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听课的众多教师也很感兴趣。自从多媒体问世以来,它已经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但在日常教学中,我认为有些教师却过于夸大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课件做得十分精美、漂亮,教师将课堂的主角换成了课件,他成了课件的放映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忠实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课件本身之上,对课件所包含的知识和课本内容也就失去了兴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我认为不管多媒体技术应用如何广泛,如何先进,都改变不了它在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地位。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学内容,还是学生。我们千万不能把一节课变成课件展览课!
二、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在所听的五节初中课中,有些教师面对一群从不认识也不了解的学生课堂教学进行十分顺利,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互动效果也很好。但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则不那么顺利,学生反应比较差,课堂互动效果很差。这五位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而且准备也很充分,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我觉得还是在导入这一环节有所不同。这些成功的教师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引人注目的开场白,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而不太成功的教师则恰好相好。有一个教师让我印象深刻,她在开场白的自我介绍时问学生:“Do you know my English name? Can you guess?”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个从不认识的教师在没有任何提示之下如何去猜测她的英语名字呢?结果也就可就想而知了。从这个问题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也就会影响后面的教学质量。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英语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
三、小组讨论的控制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英语课堂的目的,教育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能力,是英语学科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缺少英语环境的中国英语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但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于这样一个好的操练方法却不太敢使用,原因很简单,就是太难控制!在这些参赛的教师中绝大多数在课堂上使用了小组讨论,而且控制得非常好。要做好小组讨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时首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可能引起的兴奋的东西,精心设计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应预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到讨论所需的时间等以便教师及时调控活动过程。
第二、教师应对小组讨论活动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调控,讨论前,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其职责。在小组里设立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口头报告员、资料管理员、时间记录员等,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不同的角色必须经常轮换,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介入得过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处于无助状态。因此,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小组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提高文明素养迫在眉睫
在这次听课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些教师在在听课时,会场内抱怨声、议论声、笑声、手机铃声不断,甚至是口哨声都时有耳闻。时常进出会场的也是大有人在,“呯呯”的关门声不绝于耳。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 自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并做出更好的改进。例如, 在教学“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时, 笔者提出问题:把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铁块, 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原以为学生通过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之后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 不料问题提出后却冷了场, 笔者只好作引导性讲解。解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正方体铁块与圆锥形铁块体积相等, 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难以“发现”。于是, 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班的教学中, 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正方体和圆锥体空心实物各一个及一些沙子, 问题提出后进行演示:把正方体空心实物里装满的沙子, 倒入圆锥体空心实物里。在这一实物演示情景的启发下, 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两种实物体里所装的沙子一样多, 实物的形状虽然变了, 但沙子的体积不变, 从而得出体积相等的这一隐含条件, 由1/36×36×h=6×6×6, 求出h=18厘米。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出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 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 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 因势利导, 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 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 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问题的灵活技巧, 然后加以整理记录 (再备课) , 以便进行教学的改进。例如, 在六年级“整理和复习”应用题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先以一道思考题作为例题:3台台扇与5台吊扇的价格相等, 每台台扇的单价比每台吊扇多54元, 台扇与吊扇每台各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多数学生能通过已知条件“每台台扇的单价比每台吊扇多54元”转向到“3台台扇的价格比3台吊扇的价格多 (54×3) 元”或“5台台扇的价格比5台吊扇的价格多 (54×5) 元”, 从而很快得到了解答, 即吊扇的单价为54×3÷ (5-3) (元) , 台扇的单价为54×5÷ (5-3) (元) 。
正当教师准备转入下一道题时, 学生A提出:若把3台台扇与5台吊扇的价格看做是单位“1”, 那么台扇单价是54÷ (1/3-1/ 5) ÷3, 吊扇单价是54÷ (1/3-1/5) ÷5。学生B又提出 :根据3台台扇与5台吊扇价格相等的这个条件, 可以知道, 台扇与吊扇的单价比是5:3, 台扇单价是54÷ (5-3) ×5 (元) , 吊扇的单价是54÷ (5-3) ×3 (元) 。学生C再提出:根据学生B提出的还可以这样列式, 台扇单价是54+ (1-3/5) (元) , 吊扇单价是54÷ (5/3-1) (元) 。
对于学生A、B、C提出的解答及其思想方法, 教师除了课堂上应给予肯定并充分利用其增强教学效果外, 教后对此进行反思并加以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 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 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会得到较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 分析失败原因, 发扬“得意”的或改进 (改换) “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 教师提出问题:请看下面的分数, 看谁能够快速地判断出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和老师进行比赛, 好吗? 2/5、7/9、3/10、5/23、9/50、15/ 33。结果教师用口算判断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快得多。此时, 学生渴望探究奥秘, 惊奇地看着老师问:“老师, 你怎么算得这样快? ”这时, 教师并不急于表态, 而是用一句征询的话:“请大家猜猜看, 别着急, 相信你们会找到规律的。”一句征询的话语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田,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使他们大胆地“再发现”、“再创造”。经过充分辩证, 最后学生成功地探究出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具体规律。学生逐步学会了探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和创新。
摘要: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 教师自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能做出更好的改进。
3月18日上午第二节,我在九年级5班讲了一节关于写作的英语公开课。由于九年级学生马上面临中考,而英语科目中单写作就占了试卷的15分,所以如果学生在这方面失分过多,实属可惜。但实际情况是偏偏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最薄弱,因此着重强调写作十分重要。根据近几年中招的写作特点,我挑选了一篇写作类型为描述+感想的写作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方法及练习,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类材料的写作特点,避免以后再遇到这类文章而无从下笔,导致失分过多。然而想法再好,在实际的操作中也难免存在偏差,所以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现反思如下:
由于自己课前欠缺对本节课学习目的的进一步考虑,导致本节课过程操作有点紊乱,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在课前导入部分中,通过针对上一篇作文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引入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四定”及需注意的问题。但由于课前忽略,未能把作业发下去,让他们对照着自己的作文并发现问题,以加深印象。在解释材料图表时,不是依次对每一个柱状图加以解释,通过学生的讨论,从而提供有用的参考词汇,而是根据整个图表简单的向学生提示了一下有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及句型,显得有点笼统,结果程度不太好的学生依旧不敢下笔,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失误。接着,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时,只找了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把文章展示在了黑板上,虽然评改了她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但却不是普遍性的问题。按照新课标要求,关注全体学生,这一点我还远远没有做到。或许换种方式会好些,比如,首先挑选四个程度不同的学生,每人就每个柱状图描述的句子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就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改;然后再挑选四个学生,和上面一样把自己的句子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老师评改,这样不仅照顾了大部分学生,反映了普遍的问题,而且也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素材,同时还督促了学生的动笔能力。最后由于时间关系,一个示例范文未能展示点评,未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并总结这类写作的编排结构,也是一个设计上的遗漏。
这套试题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命题注重知识的综合,强调考查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能力。
整份试卷没有繁、难、偏、怪的试题,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但是完形填空有点难。
听力部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日常英语的能力,相当部分题目难以直接从录音对话中找到答案,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从词语释义、句意理解或段意理解等不同方式悟出正确的选择,内容难度不大,而且语速不快,但部分学生本来基础知识欠熟练,而且没有掌握好答题技巧,也就是说没能按老师平时的要求,在听录音前,做到反复看透听力的题目,所以答题反应慢而失分,说明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待提高。
单项选择,所测试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语法。
考查学生在句子层次中对语法、词汇和习惯用语的掌握情况。
覆盖面比较广,涉及到交际英语、引导词、疑问词、动词搭配、词语辨析、动词时态、从句、介词、副词、语序等多种语法现象。
“完形填空”题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完形填空选项的设计仍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一、西方教育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翻译的阶段
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必然不可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学者更多地关注西方教育的发展状况, 许多中国译者引进并翻译西方教育著作, 向国内人民传播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 笔者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程, 将西方教育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80~1989年:
翻译活动稳定起步期。自改革开放起, 国家和政府拨乱反正, 恢复和整顿全国的各项事业, 在教育领域也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新时期教育的真正起点。在这一阶段, 国家正在重新振兴教育事业, 在全社会积极树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许多译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惠利之下, 慢慢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事业, 开始从事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因此, 这一时期是翻译活动的起步期, 现存的译本包括2本《理想国》和1本《忏悔录》。虽然译本的数量较少、范围较局限, 但令人欣慰的一点在于有专门的译者有意从事有关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便意味着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阅读优秀的西方教育著作, 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2.1990~2003年:
翻译数量逐步增长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 教育以扩大规模、总量增长和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追求。2003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 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民办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合法性。可见, “教育产业化”合理化、制度化的过程, 是通过确立民办教育的合法性, 继而确立公办学校转为民办经营的合法性, 从而赋予学校获取教育经营利润的制度合法性。在这一阶段, 西方教育著作译本的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也有所增长, 此阶段现存的译本共17本。同时, 译者们逐步开始关注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教育专著, 逐步开始扩大其翻译视野, 《政治学》《雄辩术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等西方教育著作也逐渐被译成汉语。所以, 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翻译工作开展得更为迅速。
3.2004年至今:
翻译活动蓬勃发展期。从2003年下半年起, 教育部开始高调批评“产业化”思路, 围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对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的关注逐渐取代了以往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的追求, 促进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进入21世纪, 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 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促进改革开放, 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在这一阶段, 中国与西方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广泛, 在教育领域亦如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接触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越来越多的译者从事于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著作的选择范围更为全面, 基本涵盖英、德、法、意等西方主要国家的教育著作, 译本的数量较上两个阶段而言也有明显的增加。
二、西方教育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翻译的特点
1.大多数西方教育著作的译者并非教育界学者。
纵观被翻译成汉语的西方教育著作的译者, 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大多并非教育界的知名学者。其原因可能在于教育界的很多名家大师自己本身已具备无障碍阅读一手外文资料的能力, 他们无需参考其他非教育专业人士翻译的教育著作, 也无需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西方教育著作翻译工作之中。他们更在意于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 专注于自己理论框架的构建。
2.译者们翻译西方教育著作的年份不平均。
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可以明显看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译者翻译及出版西方教育著作的年份分布并不均匀。80年代翻译及出版的著作相对较少, 90年代有所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日趋频繁, 翻译的书籍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3.很少有译者专门从事西方教育著作翻译的工作。
从著作译本的作者我们可以轻易看出, 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各个不同专著的译本之中, 很多译者仅翻译一本教育著作便为自己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画上了休止符。很多译者的代表作也仅此一本著作而已, 很可惜并未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从事更多的教育专著翻译工作, 以把更多更好的国外作品引进中国, 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构筑接触外国优秀教育著作的桥梁。
三、西方教育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翻译的反思
一本本译本的出版便是成就的体现, 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就此, 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1.西方教育著作的选择及翻译工作应当结合中国的国情。
西方从古至今积累了数目繁多的教育著作, 由于个人精力财力之限, 译者想要全面、系统地将所有教育著作译成汉语实属困难。因此, 译者应该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集中精力适当地从数目繁多的西方教育著作中进行筛选, 引进那些国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育著作, 切实选出那些适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中国人民阅读兴趣的教育著作进行细致地翻译。
2.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促进了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接轨。
教育著作作为一种文本信息, 是国内教育学者接触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西方教育著作中文译本的出现使得那些不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的读者有机会接触这些国家优秀的教育著作。学者们通过了解西方的教育思想, 再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吸取其精华、中西结合地来促进本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西方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应激发译者将中国优秀的教育著作译成不同的语言, 以向西方国家传输我国的教育思想。
教育著作的翻译工作应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学者和译者在引进和翻译西方教育著作的同时, 也应将我国优秀的教育著作翻译成不同的语言,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教育思想。事实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许多国内优秀的教育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他们出版了许多包含自己教育思想及主张的教育专著。这些著作非常值得被推向世界, 让世界学者也了解中国优秀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思想, 以加深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 2001, (12) .
报分之前,我们就唧唧喳喳地讨论猜测。“嘿!你这题对没对?”“我错了”“我这题对了。”有的同学非常高兴,有的则苦着脸。
上课老师报完分,我考了英语66(70分制),数学88,语文95。我觉得我数学考得太差了。虽然九十几分的不是很多,只有5人,但我是班委,应该起好带头作用,要是我考得不好,别人怎么向我学习呢?考试卷发下来后,我才知道我好几题都是计算上的问题,我真粗心,可老师说粗心就是无能。考试中,我有一题想了半天都没想出来,草稿纸都写满了,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万一到了收试卷的时候,我还没写完怎么办?我一急就慌,一慌更想不起来,下面的题目也没好好做。下次我一定多做一些各种类型的题目。
英语嘛,听起来这样的分数还算不错,但我有一题不该错,我没有认真地看,所以又做错了。
语文我考了第一。就是我看书看得太少,有一篇课外阅读下面有一道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我没见过这个词,我当然不知道它的读音。
今天上了《圆柱的体积》一课,觉得比以前上得轻松,回到办公室细细品味上课的过程,颇有几分感受:
在本课中,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圆柱的体积该怎么求?”时,能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 “转化”的判断。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这些“猜想”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开的圆柱体教具进行验证,在讨论声中,学生获得了真知。可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并给以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点上,我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节课再次让我知道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设计教法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解决“粉笔的体积”等这个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把它当作圆柱体积来求,提出:“误差这么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学生要求的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但这种计算粉笔体积的方法可行吗?如果我不提出疑义,也不加以说明,就会给学生造成“圆台的体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我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中的一些规律照搬到立体图形中有时会行不通,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其发展性,初步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虽不能很快获得结论性的知识,但却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了情感体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谁能说让学生经历这样探究的过程,不也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如案例:He often go to school early. My father often work on a farm. Mrs Green walk to the mountains. 句中的go词尾加es, work词尾加s, walk 词尾加s, 出现这类错误主要原因: (1) 第三人称概念模糊; (2) go/work/walk动词找不准; (3)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生对待学问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针对存在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哪些词属第三人称单数, 哪些类型的词是动词。学生在分析反思中,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获得正确答案。
英语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觉反思, 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一、反思促进课堂教学
什么叫反思?就是找出自己行为表现中亮点与不足, 采取相应的对策。反思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 抓好预习, 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1) 下一节学习什么新内容; (2) 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并注标志, 做到心中有数。如学习3B牛津英语教材Unit1 A部分, 对话中的“—May I …? —Sure. Here you are.”是本课堂中必须掌握的, 要求会说、会读、会写。提前查阅come不同词汇:come in/come down/come here。孩子在预习中掌握了词的构成, 丰富了词汇量。自学副词beautifully/carefully/quietly/slowly与形容词beautiful/careful/quiet/slow的对照, 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副词转化为形容词的一般规则:去掉副词词尾-ly。学生学习得法, 课堂学习会轻松自如。
实施课堂教学的开始5~10分钟, 学生先复习旧知识, 在回顾中迁移到新知。最后留给学生10分钟, 让学生反思在本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课后反思, 即复习整理提高阶段,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同时, 拓展了课外知识。如At a snack bar A部分实施情景对话 , “A: Something to drink? B: Orange juice, please.”对话简单, 学生表现积极。再以文具、服装图替换创作对话时, 部分学生觉得其难。根据提示语:“A: What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a green pencil box. A: How about you A: ……, please.”提示学生从语音、语速、角色的扮演等方面反思提高, 积极参与英语课外阅读, 让课堂延伸到课外。
反思过程是自我审视、内省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自我控制意识, 加强提高内驱力, 在动力下, 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法。
二、反思促进学生自我提高
某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神不定, 提问问题, 闭口不说;听写单词bar, 总是写成car, 一节课下来, 作业本上寥寥几个单词, 真拿她没有办法。笔者从思想上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将她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为了让她安心学习, 同学们鼓励她, 帮助她, 一句一句地教读:What do you like? I like dolls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doll. 反复中, 让她区别I like/I’d like用法的不同。她的内心受到触动, 课堂上发言积极了。
对待特殊学生, 教师要及时督促他们自我反思, 排查对照存在的问题。如为什么句子没有写上, 字写得潦草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必须让其一一列出来。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所学的单词、句子, 长期坚持能记忆不少单词。
其实, 克服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问题。如刚上完体育课, 学生太兴奋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和同学争论吵架, 心情非常激动。教师针对这种种现象, 要善于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内心, 排除学习上干扰因素。鼓励学生向好同学看齐, 学习他人好的做法。学生有了榜样, 内心深处易被触动激发。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呢?
(一) 分层学习反思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按难度程度进行分类练习, 对甲组的学生要求标准高一些, 鼓励有所创新。乙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鼓励其向甲组活动努力, 对丙组的政策适当放宽, 发现点滴进步, 及时表扬。如4BUnit6Let's gobytaxi, A部要求不同, 甲组能看图自编对话, 乙组根据图提示再现对话, 丙组简单地进行模仿对话。分层练习, 迎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就其难易度, 对话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潜在的发挥, 学生获得成就感。在这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 学习策略的反思
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 从中不难看出影响学习效果三个因素中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同在一个班级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很好, 而有的学生成绩却很差?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原因之一。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孩子一生。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首先, 让学生感悟策略, 在教师的辅导下, 让学生亲自去完成一项语言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感受和领悟到该怎样去做, 目的让学生体验到策略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好、差技巧的方法对比, 让学生体验到好方法所用“策略”。
其次, 学生在尝试中反思策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 亲身体验策略的优越性。如教学球类football, basketball, baseball等单词, 激发学生总结归纳ball一类词的构成。引导学生回忆room房间类的词:classroom, diningroom, sitting-room, bathroom;学生准备知识卡片收集单词:动词转化名词类workworker, teachteacher, 副词与形容词转化归类beautifulbeautifully, carefulcarefully。学生在反思中归纳策略, 实现运用策略, 体会到记忆单词不再是件难事。学生运用策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体验到这个策略不仅能用于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 还可以运用其它更多方面的问题。
【Eixokic小学教育英语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后反思06-07
小学体育课后教学反思07-07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后反思07-16
小学英语视导教学反思09-10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反思09-29
小学一年级英语单词教学反思07-06
小学英语会话的教学反思11-19
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11-30
小学四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