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反思随笔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教育反思随笔(通用12篇)

新教育反思随笔 篇1

陈焕文

弱智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弱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层面,家庭、学校、社会场所都是弱智儿童发展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的同伴交往是弱智儿童交往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在同伴交往的实践中教给弱智儿童基本的交往方法和技巧,并采取措施促进和引导弱智儿童参与各种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品德。

本文以一个个案来谈弱智儿童的交往指导。

一、基本情况。学生戴某刚刚进入特校插到我班的时候,表现非常的老实,不怎么和同学说话,做起劳动来动作飞快,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非常积极,还有一些普通学校带来的学习习惯,如主动抄笔记等。他的表现让几个老师都很满意。可惜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与同学们渐渐的熟悉了,恐惧的心理消退后,他开始和同学们争取同样的游戏和关爱的权利,并且想在一切方面胜过同学。

二、沟通家长。这时,我首先和家长做了沟通,了解了他的过去和教育方式。原来他的妈妈也为他回家告同学的状而苦恼,班上的同学在他的眼里没有一个好人。他小时候有癫痫病,后来动了手术,病好了,智力就不再成长了。随班就读的时候,班主任不重视他,只是让他跟班,反正是学校老师的孩子,睁眼闭眼就过去了。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他妈妈最大的希望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学习,而是希望他在与人相处方面能够好起来,懂得一些社会知识。谈起他的自我中心,他妈妈深深叹息,露出教育失败的挫折感。通过会谈,我和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培养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

三、思想教育。我首先想到的是说教。我苦口婆心的教他要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搞好关系。不可以让妈妈提心吊胆。不可以常常让老师来处理他的打架行为。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但是行为上一点也没有改变,每一次,他都很大方的认错,但总是一错再错,屡错不改,好像犯错的是一个人,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完全换了另外一个人。我和几个任课老师协商一致,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提醒他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收效甚微,他的行为还是老样子,不过老师同学们都比较适应他了,没有那么反感他了。

四:正面指导。如何进一步改善他的行为,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呢?我在实践中给了他和同学一起劳动、相互配合的机会,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强化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商量的语气对缓和他和同学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他对老师这样说话,让老师也感觉他的态度好了很多。通过家长和其他老师的配合,慢慢的,他的打架行为基本消失了,文明礼貌的举止渐渐培养了出来。

新教育反思随笔 篇2

今天午餐, 我是在校外用的。半小时解决问题, 我就回到了办公室。今天好没睡意, 于是拿出中一的教材浏览。

没多久, 就听到我办公桌对面, 有两位老师在谈话。

女声:黄sir, 那个阿聪今天好像又变回老样子, 你注意到了吗?

男声:注意了, 我还问是谁送他回来的, 他说他妈妈。

女声:我问他也是这样说。他妈又回内地了, 又剩他自己了, 他怎么过啊。

男声:我也想找他妈妈说一下, 她不能这样不管孩子。

女声:黄sir, 阿聪好像很听你的话, 你还是找个时间再和他聊聊吧, 这样下去怕会出事啊……

听了这两人的谈话, 我被触动了。

阿聪肯定是他俩的学生, 也肯定是有问题急需老师帮助的学生。可这两位有没有阿聪的班主任, 我不知道。我想, 那位女老师肯定不是阿聪的班主任, 因此女老师的话最让我感慨。作为一名科任老师, 女老师如此关心一个学生, 还劝男老师要去找阿聪聊聊, 这种发自内心的爱, 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很想站起来看看两位老师的样子, 却又不好意思。而眼前的这两个书架, 又挡住了我的视线, 只能去想象这两位老师的模样。

我想到了办公室外的走廊, 在走廊的右侧, 摆了七八张桌椅, 每天在午餐时间, 我都能看到老师、心理辅导义工在这里和学生交谈。有时上课了, 也有老师带学生来这里聊。

我也注意到, 除了班主任老师要管学生, 几乎所有的科任教师都兼职担任班级训导员, 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管理及辅导工作。也就是说, 在香港全校, 是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 就是校工, 也有对学生监督和管理的责任。

应该说, 香港的学生是幸福的。当他们有问题或困难时, 老师一定会出现在他们身边, 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我想, 这就是教育的幸福, 这就是幸福的教育!

“唔识教到识”

“唔识教到识”是粤语, 意思是“不懂教到懂”。这是我的一所驻校补课班的办班宗旨和教学承诺。

应该说, 这所学校, 只是香港的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学生程度并不算高, 学校在全港排位也不靠前。但学校的办学理念先进, 教学管理精细, 教师员工努力, 学校也在诸多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例如, 他们在全港中学生朗诵节里, 就获得了季军。我看过他们训练, 很精彩很有特色, 粤语吟诵颇有韵味。学校下了很大气力, 组织了一个有43位同学参加的大型齐诵, 那粤语的铿锵、复古的神韵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在常规教学上, 学校也秉承“全人教育”理念, 关注和不放弃任何一位同学, 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 学校专门排出时间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学校给这个补课班取名“唔识教到识”。

学期初, 教务处就给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科安排固定的补课时间和地点, 具体哪些同学需要补课, 由科任教师确定并报送教务处备案。每周有“唔识教到识”补课任务的老师, 下午放学后, 到安排好的地点给同学补课。

我问过参与补课的老师, 这些补课老师们是无偿的、义务的。香港的教师本来每周的课时就多, 一般都接近30节, 而补课无疑给老师们又多加了一节课的工作量。但老师们没有推辞。

看着老师们每天这样忙忙碌碌的身影, 我想到了许多。香港教师的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不想读书, 成绩也很差, 但老师们却没有放弃, 每天都在尽自己的教育良心和职业操守, 为这些同学尽可能地“唔识教到识”。

在香港同行的身上, 我看到了非常传统的儒家“仁道”和现代社会意义的“人道”精神的闪烁。

“睇书大过天”

2010年9月10日, 是我国第26个教师节。

这天我赶6点的车去屯门看香港学校的早读课是如何开展的。

我准时赶到了学校, 并和学校中国语文科李主任一起到教学楼检查各班的早读情况。李主任告诉我, 学校的早读活动有一个名字, 叫“睇书大过天”。我会粤语, 知道这话的意思是“看书大过天”。

我和李主任从二楼开始, 逐层检查每个班。每到一间教室, 李主任都会从教室门边的夹子里, 取出今天早读的记录情况, 那是班主任做的记录。我看到, 记录本上, 有学生迟到的记录, 还有学生没有带读物的记录。而老师在检查时, 也都随身带上好多张印好的阅读资料, 发给没带读物的同学。进到班里, 我看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坐在教室里, 陪学生一起读书。

早读课时间并不长, 只有15分钟, 可教室里人人手捧着书本在认真阅读。学校规定, 每周一、三、五早读看书, 二、四读英语。强化早读, 是这所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睇书大过天”早读活动他们坚持了8年!

其实, 我们内地也有好多学校是比较重视早读课的, 有的学校还有专人对教师作考勤。但我总觉得我们的早读与香港学校的早读, 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 如早读课的立意与追求, 早读课的规划与管理, 早读课的特色与实效等。

从“睇书大过天”, 我想到了香港的阅读风气。我注意到, 在香港的公车、地铁、公共场所及办公室, 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在利用点滴时间来阅读, 他们或读报, 或读书, 或读网。而每到周六周日, 香港的图书馆总是满满人, 迟到了你就只能席地而坐。

勤写教学随笔,成为反思型教师 篇3

作为一名新时代优秀教师,必须学会写教学反思。一堂无论“成功”或“失败”的教学,都值得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客观地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想法、成功的体验、偶发的事件等要认真地记录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即时的想法;听了一个精彩的报告或是一堂优秀的课,也要认真记录其优点及引发的思考;哪怕是一节不成功的课,能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有必要记一记的。以下是笔者其中的两篇教学反思,与大家分享。

2009年3月25日 第七周 星期三

观摩

今天下午,我荣幸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的刘德武老师的两节精彩数学课。刘德武老师声名远播,为众人所知。面对面的课堂展示观摩,领略名师教学风采,我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感动。其中我感想颇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萌发对刘老师的钦佩之意。我佩服他那份满腔热情的敬业之情,高龄的他整天忙碌于教育事业之中,尽他的最大努力用他自己执教的典型课例和研究成果来展示给每一位教师,他的教学的精神灵魂影响无数教师,从而影响无数的学生,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前进。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一个教育家的一生归宿所在,真正地体现到教师这职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忘我境界,体现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的典范态射。

他的样子是多么和谐可亲,多么慈祥。他用朴实有力的教学语言去激励孩子大胆发言,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如刘老师执教“画一个正方形”这一课,课前,刘老师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讲话、动作要快些干脆些。刘老师有意识地让孩子边写课题边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技能。

这节课,主要分了四个不同层次:第一,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然后收集并依次展示并板书。主要是展示“横平竖直”的正方形。(学生感觉画这些正方形的感受很容易)第二,在点子图画一个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4个顶点必须在网格的交叉点上。(不能再画出跟第一次面积相同的图)然后收集并依次展示并板书。(学生感觉比较困难,需要沉静地思考)让孩子细说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给予提示。第三,在点子图画一个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4个顶点必须在网格的交叉点上。(不能再画出跟第一、二次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收集并依次展示并板书。第四,用课件演示,验证画正方形规律。

整节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在思考数学问题中。每当解一个问题,轻松一口气,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个个都露出微笑。每当遇到数学问题,学生不怕苦,沉浸于思考;刘老师让孩子讨论交流、汇报,并给予及时的点拔与提升,锻炼他们学习意志,培养他们关于归纳、运用学习数学方法,在思维火花碰撞中,燃起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

刘老师介绍了这节课设计的初衷和意图,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过程,打破传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局限与定势,让孩子不仅会画,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善于让孩子进行在比较中梳理知识,理解知识内在联系。

我也特别欣赏刘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法与学习策略”,虽然我已听过他的这节课,但是有一种百听不厌的感觉,欣赏刘老师的教学新理念,教学风格独立风格,非常大器,教育思想很到位。

刘老师展示执教小数乘法的观摩课,设计的目标在于让老师体现上小数乘法都可以上的很精彩,体现思维训练过程,增强思维素养,培养学习数学的方法,挖掘数学思维,领悟数学方法策略的重要性。

大班教育教学反思随笔 篇4

今天下午,我到小学去取材料,碰到了新入园的一位特殊家长老师,我问起孩子这几天怎么没上学,这么一问不要紧,她哭诉起来,真拿我老人没办法,孩子说累,老人就舍不得让孩子来了,这几天在家玩呢。

旭旭,她儿子今年4岁,是本学期新入园的孩子。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含在嘴里怕化了,搂在怀里怕飞了。这几天集体生活下来,在老师的精心照看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可是,孩子的奶奶老是担心孙子在园吃不好,玩不好,而且怕他不习惯没有奶奶在身边照顾的日子,最后逼着孩子的爷爷 最后一个来送,最早一个来接。我把孩子在园的表现和所知道的情况对她说:听他老师说:与同龄幼儿比较,思维、语言、动手能力发展有些缓慢,但整天生龙活虎的比较好动,但是呢,这两天,孩子的进步特别明显…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旭旭的妈妈就接着埋怨起来:还还不是旭旭爷爷奶奶惯的,从小啊,这孩子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人家对孩子过度地关爱,什么事都是爷爷奶奶包办,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哦……!

最为幼教工作者,不得不提醒家长,在抓经济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对孩子负责。曾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孩子能自己带就自己带”。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及反思记录 篇5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通过幼儿园中最小的单位班级来实现的,所以说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核心。一个小小的班级是社会的缩影,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世界,它包容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资质的人,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小社会的领头人,是这个小社会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今天与您分享:带班老师应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班级管理?落实晨检工作,消除危险物隐患幼儿来园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晨检,认真检查幼儿的口袋、书包,看看幼儿由没有带危险物品在身上,收到这些危险物之后,要及时告知家长其危害,要让家长有警惕意识,树立安全工作检查第一。

因此,严把晨检关,消除危险隐患则成为了重中之重。有要求的开展户外活动,及时清点幼儿人数在户外玩大型器械时,教师首先要检查玩具的安全性,因为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但却是教师们最担心的环节,许多安全事故通常是在这一环节发生的。孩子们玩的兴奋时,常常忘乎所以,大型玩具、园舍地面经常会有轻者擦伤,重者磕伤的事情。因此,既要让孩子们玩的快乐,也要让孩子们玩的安全成了这一活动环节的宗旨。这要求老师在户外活动前认真的交代玩的时候的要求,要注意的安全,并要做到观察全面,照顾细微,决不让幼儿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不时的提醒教育幼儿要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户外活动结束后一定要记得及时的清点幼儿的人数,避免遗漏幼儿。

严把幼儿接送关幼儿的接送是一个很大的安全突破口,也是不法分子很爱钻的牛角尖,幼儿每天上学放学是由父母或者直系亲属进行接送,当非幼儿直系亲属来接幼儿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来接人员出示幼儿的接送卡,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之后方可放人。班级物品的摆放规定在每个班级里,就是一个“小家”可以说这个“小家”里什么都有,在摆放班级物品的时候要做有心人,有棱角、尖利的设施设备马上进行修改或改变摆放的方向。开水桶要摆放在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烫汤、热粥等流放食物要放在固定的开饭桌上,切忌幼儿自己端,等食物温热的时候再给幼儿进食。

幼儿药物的管理

物登记本,幼儿的姓名、药物的名称、服用的方法、次数、时间、喂药人都是记录中必不可少的。对带药的幼儿老师全天都要密切的关注,发现孩子有不舒服现象应马上告知卫生保健部门,通知幼儿家长。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还可以主题教育,如,开展“注意饮食卫生”主题活动,通过讨论“路边的小吃能吃吗?”“三无食品能吃吗?”告诉幼儿不吃路边的小吃,不吃“三无食品”,使幼儿懂得要吃清洁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又如,在情景表演游戏《你知道怎么办吗?》中创设一些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夏天很热,容易中暑,你知道怎么办吗?”、“发现厨房有煤气的味道怎么办?”、“如果你的手划破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我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

定期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班级老师要对班级的所有财产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如门、窗、电器、桌椅等等,及时的发现物品的损坏,立即进行维修,不仅保障了班级的正常活动的开展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安全教育在班级里要负责三十几个孩子的安全,光靠三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老师只有一双手,不可能牵得住三十几个孩子,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办?俗话说:“给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课,环境创设,观看录像等等,在每周设置一堂安全教育课,可以有:“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药安全”、“玩具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着装安全”等等。让幼儿知道身边存在的那些危险,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

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还可以主题教育,如,开展“注意饮食卫生”主题活动,通过讨论“路边的小吃能吃吗?”“三无食品能吃吗?”告诉幼儿不吃路边的小吃,不吃“三无食品”,使幼儿懂得要吃清洁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如,在情景表演游戏《你知道怎么办吗?》中创设一些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夏天很热,容易中暑,你知道怎么办吗?”、“发现厨房有煤气的味道怎么办?”、“如果你的手划破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课堂观察反思研讨会教育随笔 篇6

参加了z区小学数学“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提高校本研究质效的行动研究”z小学现场研讨会。我们在听课中认真观察,在讨论中交流看法,在听z小学老师的汇报中得到启发,在领导的指导中得到提升,在活动后我们对所看所思所悟进行反思。

以前我们只是在赛课中,作为对上课老师的课堂评价的一部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一节课,还没有将这种方式运用在我们的校本教研中,作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办法。参加了z小学的现场会,真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是他们的课堂观察表很有特色。不是单一的一表走天下,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观察,既关注信息交流的流向,也关注设问后学生的反应,还关注教师的理答。这些关注点,既有逻辑联系,又独立反应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上课教师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供反思和改进。

在第一张表:课堂信息流向观察表在试讲与现场会的前后记录中,明显的看到了课堂上信息流向的变化情况,最开始的师——生信息流向过于集中于某一区域,也许老师自己在上课时并没有有意将信息集中向某一区域,但事实上这样的信息流向不均衡客观存在,上课老师当局者迷,通过课堂信息流向观察并作记录,马上发现了信息流向方面存在的问题。林莉老师在现场会的课堂中,在流向均衡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控制,整堂课的信息流向均衡,面向全体学生。真的是成功就在一纸之隔,课堂信息流向观察表的运用,在不经意间提升了老师的教学能力,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对我深有启发,自己在课堂中虽然经常有意识的要将信息流向面全体学生,但一定存在自己没意识到的信息流向盲点,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中,能得到别的.老师对信息流向方面的观察,及时发现自己的信息流向“盲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是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z小学的老师对课堂观察技术的钻研很到位。他们不是流于形式作一个课堂观察表,记录几个符号。而是深入的钻研,学习理论上的知识,并结合学校校本教研来落实课堂观察技术。结合这节课的课型等具体内容,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表。并在对林莉老师每次的试讲中认真作好记录,分析各项记录数据反应的问题,并及时与老师沟通。从z小学三位老师的汇报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这种踏实认真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篇语文随笔带来的教育契机 篇7

附原文《因为爱在心中》:“可能是大家的感情特别深的缘故, 送别了那些同学后, 我没能立刻把这种感情换做对新同学的欢迎, 甚至当看到那些熟悉的座位上的陌生的面孔, 我心生埋怨:‘就是他们把我们的同学挤走的, 要不是他们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在一起。’一天, 两天, 今天是第三天的时候, 觉得自己很好笑也很自私。生命列车有上有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地, 不能因为同座的投缘而拦着别人, 不让下车。总不能为了多陪你一会儿, 而从下站下车再走回去吧!更何况那些新上车的人在离开自己原来的生命列车时也应该是悲伤的。

现在回想一下旅途的经历, 尽管悲伤确又幸福。想起第一次走进317时, 班主任说‘17就是要起, 317一定要起飞’;想起军训时大家想方设法骗教官多给一会儿休息时间, 一边痛骂教官没人性一边互相鼓励;想起合唱比赛, 大家放声‘爱因为在心中, 平凡而不平庸, 世界就像迷宫, 让我们彼此相逢—our home’;想到因发小脾气气到数学老师, 大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想到在广播操比赛中因没拿到第一, 边抱怨裁判不公边心生懊恼:要是当时再练一会儿就好了。更想到那群可爱的男生, 要知道尽管317以前也是女生占大多数, 可重活儿累活儿男生就没让女生插过手。说起来都有些过分, 军训时, 女生由于发的是铁凳子不好拿, 男生从宿舍搬来的凳子全让给女生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练队时次次男生都拿凳子, 可基本上都没怎么坐过, 支好了放在荫凉处让给女生, 8天军训他们几乎是站下来的。因为怀念所以欣慰, 怀念那美好的青春飞扬, 欣慰在那一段时光里大家可以愉快地在一起度过……

然而既然一段旅程已经告终, 再多地怀念也是枉然。不如把这种怀念换做对新同学的友善。就像我们不适应新同学一样, 很多新同学也不适应我们。一年的生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了各自班的烙印。不适应归不适应, 几天的磨合下来, 大家默契了很多, 我们做值日时会有同学搭把手, 男生也知道主动拿书了。可能是刚开始的过, 我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不是很久的那一天, 一个有新同学组成的具有团结、礼让、乐观的班级会重新出现。

生命列车的上上下下就是怀念与接受的过程, 尽管旅途中充满挑战、幻觉、等待、梦想和别离, 但我们决不回头。让我们尽可能使旅行变得美好, 设法同所有的旅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努力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 即使彼此不相同, 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

在这里祝福每一个曾经和已经是317一员的同学, 都能够实现自己两年以后的梦想, 也希望新的317重新开始, 希望在那时听到类似于‘317最棒, 我爱317’时, 鼓掌的不仅仅是我们, 而是每个317的一员。”从这篇情感真挚的随笔中, 我寻得三个教育入手点。

1.把对文章情感的共鸣引发到班级精神建设上来。这篇文章感动了所有的同学。我班变成文科班, 同学们都很伤心,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班是最好的, 他们热爱它, 认为没有理由拆分。绝大多数同学要离开班级, 到一个新环境中去, 他们心中充满了不舍、难过和无奈, 还有对新班级、新同学的排斥;新的班级由各班成员组成, 新的同学也存在着对过去班级的留恋和对新班级的不适。这篇文章是同学的内心独白, 她打动了很多同学, 好像一下开启了同学的心扉, 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新的班级对自己的重要, 如何调整自己, 尽快适应新环境, 以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造新的班级。

2.把情感的认同转化为对班级的热爱。这篇文章使原班同学空前团结。新班伊始, 值日组还没有安排好, 于是在下面悄悄提议了一下, 让原班留下的同学做值日一周, 同学积极响应, 值日认真, 教室环境良好。这一安排, 一方面可以使原班同学表达对班级的热爱, 另一方面可以影响新同学, 使他们认识到热爱班级是本班级传统, 一个好的班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板报组成员都分到别的班了, 新来的同学要么不好意思显示自己, 要么还不愿意为新班服务, 一时板报组没人了。原班的同学听说此事后, 自发地利用中午时间精心地为新班级办好了板报, 写上祝福语。这一举动, 让新来的同学心生感佩之情, 很多同学纷纷加入, 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召开主题班会, 重申317的班级精神。我们的口号是“班荣我荣, 班耻我耻”;我们的理念是“班级因我而骄傲, 我因班级而自豪”;我们的班级精神是“团结、凝聚、好学”。通过大家的讨论, 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小我融于大我, 大我基于小我, 班级与个人之间永远是这样一个微妙又必然的联系。如果说, 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支柱,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便是这种灵魂最直接的缔造者, 当然, 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所以, 班级精神建设靠你, 靠我, 靠大家!此次主题班会之后, 新的班集体变得空前团结, 班级精神得以重塑。

我的教育随笔 篇8

先说说那天快放学时发生的事吧,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男生和一女生间:快放学时,我突然发现她在哭,双眼已经通红。我忙问:“怎么啦?”她还是只哭不语。

“怎么了?快告诉老师。”她本就很瘦弱的身子埋得很深,似乎很委屈,我忙把她叫到身边低声说:“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帮你解决。”

“下课时,——他(她同桌)上厕所回来……”由于哽咽,后面的话根本无法听清。但我能感觉到,她的确受到委屈了,她平日里是个很乖巧很懂事的孩子呀。

“别着急,你别哭,慢慢说,不然老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语气中充满着关爱。

她勉强着又说了一遍,但结果和上次一样。

我把她同桌也叫了出来,“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下课时,我,我……就……”他含糊不清的话语让我明白了点什么?

“——你冷静一下,到办公室等我。”安顿好学生,忙来到办公室,我把他叫进来了,“告诉老师你和——是怎么回事?”我强压住火问。

“我从厕所回来回到座位时打了她一下,然后我俩打起来了。”

“你是怎么打她的?打哪儿了?”

“肚子。”他用手在自己的肚子下边比画了一下。这时,放学铃声已经敲响。

“你为什么打她呢?”他迟疑了一下,“我想起以前她打过我,我就打她了。”

“为什么打她肚子?”他支吾了半天没说出来,“老师我知道错了……”

看着他那副模样,我又生气又觉得可笑,此时,我真想狠狠地收拾他一顿,但又一想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虽然他是个很淘气的孩子,经常欺负女同学,学习也很差,但如果就这样劈头盖脸的给他一顿,他肯定不能从心里认识错误,教师与学生虽然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不同地位,但教师不能利用权力与地位盛气凌人,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侮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缩小与教师在心理上的距离,产生依赖感,于是我急中生智,忙回到班级,面对全体同学说:

“同学们,你们平时玩时打过别人的肚子吗?”

“没有!”

“打肚子可疼了……”

“今天她和他闹了点小矛盾,他打了她肚子一下,怎么办呢?”

“道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在同学们的监督下,他向她道了歉,起初,她并不出声,后来她也勉强说了声“没关系”。

第二天,我侧面调查一下,然后又找他家长谈了很久,虽然这一次并不能证明他就是品质或是思想上怎么样,但至少会让我对他行为引起特殊关注……

此后的日子里,我很关注他,发现他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值得发扬的优点,比如他很擅长跑,于是运动会上,我发挥他的特长,积极推举他,是他为班级争得荣誉。渐渐地他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这一切无不让我这个为师者感到幸福与自豪。

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了,想想每一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无不渗透着师长的关心与教导,这个故事仅是我教育教学生涯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他既不绚烂也不惊涛,但他能让我懂得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要有耐心,要有诚心,还要有爱心,更要有真心!

新教育反思随笔 篇9

一是教学设计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学设计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三是教学设计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教学设计的作用如此之大,所以思来想去教学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有效的提问反思教学设计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演变为 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已经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二、教学设计设计要围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标准,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三、如何反思教学设计预设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反思教学设计预设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对课堂提问的一次分析、评价活动。这个评价活动方面是分析、评价教学设计预设的提问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则是分析、评价课堂上实际发生的课堂提问的状况,侧重在反思课堂实际发生的与教学设计预设的之间的出入差异,同时反思其中产生的原因。对于前者,不仅需要在教学设计设计阶段(即备课阶段)就开展审核,而且,需要在试讲、课前反思阶段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预测由于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提问的分析、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的评价,尤其是分析、评价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系列、教师的提问技能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提问所导致的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

四、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成功

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反思,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五、注意教学设计中问题的难度

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因而,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因而,教学设计反思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教室布置反思随笔 篇10

教室文化布置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级管理有着重大的作用。伴随着、影响着学生成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也是对外彰显班级管理特色,展示教师育人才能的重要窗口,因此教室布置不容忽视,这一期班主任远程培训,聆听了众多专家有关布置教室的专题培训,使我耳目一新,拜读各位同仁的教室布置案例,更是受益匪浅。我认为教室布置不宜过于简单,但也不要过于花俏,要有一定的目标,包括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就此我将我们班教室文化建设分为励志、荣誉、心里话、成长足迹、开心一刻、好人好事、班主任寄语、安全教育以及班风和名人名言等。就此对我的教室布置进行反思如下:

一、我们班的文化建设—爱我家园

班主任寄语,写下班主任对同学们的要求、希望和祝福,寄语要真诚,要贴近实际。

励志,有一栏是班级在学校评比中的成绩记录,一栏是个人记录(优、良、中、差进步或落后),其中包括纪律、劳动、活动和成绩。每个同学桌子右上角都有一张自己的近期目标,并要求根据实际不断更换。

荣誉,有一专栏:“留住荣誉”,上面有班级获奖以及个人获奖记录。

心里话,“我的心里话”栏贴上每个同学的大头贴,下面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成长足迹,我积累了从我接这个班以来举行的活动以及发生在同学、师生之间感人的图片和事迹,培养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

开心一刻,“开心一刻”栏两天一换,鼓励每个同学去找幽默故事或脑筋急转弯等,让同学们课后都有开心、轻松一刻,活跃班级气氛,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好人好事,“好人好事”栏记载同学们所做的好事,并倡议各位同学向好人好事学习。

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栏,有《安全序言》,有根据季节、学生思想动向所安排的安全常识。

二、取得效果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班班风、学风都有很大的提高,得到学校的好评,班级凝聚力有了很大提升,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尊重,无学生斗殴等突发事件发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

三、努力方向

教育随笔撰写说略(二) 篇11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看似单调,其实每一天都要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每一天都会发生新的教育故事,教育对象每一天都在成长,有心人每一天都可以发现能够用于教育随笔的好材料。

教育随笔可以叙述成功之举。

教师的教育教学一般总有成功的地方,及时记下就能成为有意强化了的经验,便于今后发扬光大。例如:巧妙新颖的新课导入,自然流畅的环节衔接,表意贴切的精彩语句,重点突出的板书设计,潇洒得体的手势身姿,丰富生动的眼神表情;直观教具的有效操作,特定场景的顺势利用;疑难问题的循循善诱,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置,气氛热烈的师生互动,评价积极的同行反应,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引而不发的悬念,科学教育思想的贯彻,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喜出望外的教育效果……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皆可写入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可以记录失败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能够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记下失败之处,就等于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建立了一份病历,从而对症下药,祛病强身。例如:教学内容理解不透,教学重点把握偏差,教学难点没能突破,教学步骤不够自然,教具操作不很顺手,实验演示无法成功,偶发事件应对被动,讲授过程遭遇卡壳,学生答问错误频出,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是什么性质的失败?症结何在?该怎么改进?……这些可气可恼的滋味,都能写进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可以推求更佳选择。

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处理同时可以有几种方法,有时教师并没有采取糟糕的那一种,因而不能算是失败,但是事后仔细思量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教师这时可认真记写下来,以供日后再现类似情境时采取更佳的处理方法。例如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彭劲龙老师的教育随笔《“卡壳”后的三种应对方案》(《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3期),就是讲述自己当时虽没有采取“第一种:挖苦指责法”,而是比较沉着、得当地采取了“第二种:顺序推进法”,因而课堂并没有因学生的意外“捣蛋”受到实质性干扰,教学效果“也如事先设计的那样令人满意”,但“遗憾也有一点点”,那就是当时没有想到用更好的“第三种:激励评价法”来应对。

教育随笔可以汲取学生智慧。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当今这个获得知识、信息渠道空前便捷、多样,青少年学生心智发育程度远远超过前辈同龄期的时代,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学生,常会闪现出令人惊叹、惊喜的智慧火花。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发言、他们的做法,可能立刻促使别的同学茅塞顿开,也让老师自愧不如,他们能把教学推向师生互动的高潮,补充、完善到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境界。教师将这些写到教育随笔里,不仅能有效增进、加深对学生思想、性格、学习深度和广度的了解,而且能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摄入丰富、鲜活的养分,这就是“教学相长”。

教育随笔可以借来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同行对自己教育教学的评议,包括肯定和否定,都值得认真掂量,因为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别人上课,听别人发言,也能对照出自己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差距和不足;书籍里的有关知识、媒体上的业内文章,别人有价值的教育案例、有感悟的教育随笔;甚至兄弟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其他领域相关的有趣现象……所有这些,一经发现都可以化为自己教育随笔的内容,并作为一种物质的储备和学养的积蓄,往往能在日后教育教学的节骨眼上用来拓展思路,助自己一臂之力。

教育随笔可以畅想再教预期。

教育教学如同演戏,常常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而教育教学的不少内容往往是一年一度循环往复,更有平行班组重复的课程前后紧随,这就给了教师针对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切实改进而弥补遗憾、趋向完美的机会。其间内容广泛的实录、思绪高远的宏论式随笔的写作,固然是在培育希望的种子,而这里针对刚刚教过的某一内容,鉴成败,悟得失,畅想再教预期,即写成“下次具体该如何教”的设计式的随笔,就是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在确定的田里种下了精心改良过的种子,可谓“上年撒种,来年开花”,能够保证在可以预见的下一轮教学中优化实践,提升品质。

教育随笔可以采撷课外花絮。

日常生活总是五彩缤纷的,不乏生动美好的图景,有意识地把它们摄录在教育随笔里,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教育情怀。或者是可爱的学生节假日祝福带给自己的欣慰,或者是亲密的同事办公室里幽默机智的“斗嘴”,或者是天真的孩童无意间对自己的启发,或者是自然界的一种异物、社会上的一条趣闻……那些在课堂以外自由飘飞的日常生活的花絮,也时常附丽着和我们的教育教学直接间接联系的光泽。教育的外延和生活是相通的,教育随笔的写作者应当有覆盖全部生活的宽阔视野。

教育随笔可以阐发教育论断。

尽管教育随笔不宜写成长篇大论、高头讲章式的的空洞说教,大多不是单纯议论,但是有的时候它旨在阐发一般的规律,无意聚焦个别的对象,主要以逻辑说服人,不再靠形象取悦人,也是一种风范。它阐发一线教师自己的教育论断,有论点,有论据,有一定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系统,要素齐备,论述严密,俨然就是一篇小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性。它们虽然还属于教育随笔家族的成员,还没有学术论文庄重凛然的尊容,但也往往预示正在朝后者的方向上发展和迈步。

四、 教育随笔撰写应具备的条件

教育随笔虽然是小文章,但是也需要大功夫,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鸿篇巨制就像名山大川,偶有一堆半堆砖头瓦砾,却并不影响其整体的雄奇壮丽;随笔短章则如半亩三分地儿的园林小品,处处都需要慧心与巧手设计和经营。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温热的心。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不过教师的工作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就需要我们永葆一颗温热的心。心是温热的,就是永不淡忘自己对花朵施肥浇水、打杈整枝的责任,就是能从花朵天天见长的变化中感受成就,就是总努力让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都有些新意。心是温热的,就是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太丰富多彩,自己身边到处都有可以写成随笔的教育故事。心是温热的,就要喜欢读书,渴求吸收,从而让浓郁的书香滋养成自己写作的底气和灵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的教育随笔也就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精彩。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敏锐的眼。

教育是平凡的生活,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这样才能最多地发现写作随笔可用的好材料。眼是否敏锐,关键在大脑,只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不单是感官的接收感知活动,而且是能动的思维活动,既要有感官的摄取,更要有心灵的伴随。眼是敏锐的,就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总在增添着新的页码;就是能听到每一个教师都有一部演不完的戏,常在吟唱着新的音符;就是能不断发现原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的真知,能不断搞懂平淡无奇的现象里包含着的深意。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勤快的手。

教育是一种不能随便停歇的工作,撰写教育随笔却没有人作出定时定量的硬性规定,要想做得好,就需要有一双勤快的手。手是勤快的,就是一旦有了材料和感触就趁热打铁及锋而试,以免时过境迁再难寻觅。手是勤快的,也包括无论大著作还是小文章,都能紧随着温热的心,多查阅、多抄录。手是勤快的,更是坚持多动笔,要让教育随笔永远随着自己的教育生涯往前走。手是勤快的,还可以尽量多交流,争取能发表,从他人因受益而给予的正反馈中获得成功后的快慰和继续写作的动力,这也有助于教育随笔成为自己不断增长的财富、不断升华的智慧。

新教育反思随笔 篇12

如此看来, 教育反思并不能由教师人为操控, 它“是否出现”及“何时出现”往往超出教师的操控之外。但教育反思的重要性又不容置疑, 那么教育反思究竟是什么?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反思的出现是教师与教育现象本质的一种“遭遇”。“遭遇”一词强调的正是教育反思闪现的偶然性, 不可预见性, 不可操控性。它似乎是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的顿悟。教师整个人被这种顿悟吸引, 这种顿悟“邀请”教师去倾听它的言说。

教育反思不能人为操控, 只能“遭遇”。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是与人为的控制截然对立的。伽达默尔对“谈话”的现象学描述有助于我们对这种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进行类比性的理解。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对“谈话”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虽然我们说我们‘进行’一场谈话, 但实际上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 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因此, 真正的谈话决不可能是那种我们意想进行的谈话。一般说来, 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 即我们陷入了一场谈话, 甚至可以说, 我们被卷入了一场谈话。在谈话中某个词如何引出其他的词, 谈话如何发生其转变, 如何继续进行, 以及如何得出其结论, 等等, 虽然都可以有某种进行的方式, 但是这种进行过程中谈话的参加者与其说是谈话的引导者, 不如说是谈话的被引导者。谁都不可能事先知道在谈话中会‘产生出’什么结果。谈话达到相互了解或不达到相互了解, 这就像是一件不受我们意愿支配而降临于我们身上的事件。”[1]

下面笔者从现象学的角度对教育反思的几点特征进行说明。

一、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

现象学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现象学首先要求悬置一切先入之见, 对“实事本身”进行一无前提的“看”。教师为何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值得反思?教师为何总是觉得教育理论似乎已经说尽了教育的一切?这是因为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师“看”事物的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框架。教师的“看”始终处于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之下, 如此“看”当然再也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蕴了。

教师要从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首先要对教育理论的“现成性”进行质疑。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现成的教条, 当作固定不变的真理, 那么教师最多也只是记住了理论, 死记硬背了教条。这种对教育理论教条式的死记硬背恰恰“遮蔽”了教师的视域, 使教师对一切与现成理论不符的“教育意蕴”视而不见。被教育理论束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义就不足为奇了。但教育理论作为“传统的真理”毕竟蕴含着“真理的成分”。如果我们不是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固定的、僵化的教条去死记硬背, 而是试着去“领悟”教育理论的内涵, 传统真理的教育理论就一定会向我们言说些什么。那么, 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来自何处呢?这种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和教育理论本身恰恰来自同一个“源泉”, 那就是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体验才是领悟教育理论的前提。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范梅南教授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论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中教育实践的优先性。范梅南始终把教育学看作是一种人文科学, 他论述道:“指向教育的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是:它的理论概念与研究工作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同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相反, 人文科学并不把理论视为超越实践、驾驭实践的产物, 而是认为理论是加强实践的。实践是第一位的, 理论则是反思实践而产生的结果。”[2]这种对“教育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要求教师在教育情境的体验中突出“原初性”。原初性的体验必然是在挣脱了一切教育理论的束缚后对教育现象的一无前提的“看”。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并不是先于实践的, 而是在教育实践的体验中通过教育反思逐渐形成的。这种对教育理论“现成性”的质疑要求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 即悬置一切先入之见的现象学直观。“对于现象学探寻的问题而言, 不是我们对希望研究的现象知道得太少, 而恰恰是我们知道得太多。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现有的理解、前提、假设和现存的科学知识体系促使我们在尚未领会现象学问题的意义之前就着手解释现象的本质。表述这一困境的另一种方式是科学知识与常识总是认为自己足以解释现象了, 例如, 它们在尚未首先精确理解做父母意味着什么之前就认为自己已经足以解释养育现象或足以解释父母做了什么或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了。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悬置这些认识或者用‘括弧’将它们括起来?胡塞尔首先是一位数学家, 他用‘加括弧’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必须怎样抓住现象, 并将我们对现象的已有的知识置于括弧之外”。[3]

二、教育反思从现象学来看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

教师原初的教育体验纷乱而丰富, 如果把这些原初体验事无巨细地描述下来, 那必然给人一种“流水帐”般的堆积感。这样的教育反思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它只是一种教育体验的“记录”。真正的教育反思是从丰富的教育体验中“抽取”出一种“教育意义”, 这些教育意义指向一个总的方向, 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构成了这一教育现象的本质。

从现象学上看, 教育反思就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范梅南认为, 现象学研究是对现象本质的研究, “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 即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Husserl, 1982;Merleau-Ponty, 1962) 。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核, 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的研究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 现象学试图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 我们对具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 它发生的频率, 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 现象学不会问:‘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学习这一特定事物的?’而是问:‘学习经验的本性或本质是什么 (以便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定的学习经历对孩子们来说是怎样的) ?’”[4]

但是, “本质”一词总让人觉得复杂。例如, 当我们询问“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时, 当我们询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 总觉得在回答这些关于“本质”的问题时很难用一个由概念组成的定义来穷尽这些本质。现象学家知道, 本质的理念太复杂了。“本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我们赖以认识事物的特质, 它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方面、特性和品质所构成的——有些是事物的附带方面, 有些则更为重要”。[5]由于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描述带有不确定性, 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科学没有“客观性”。

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的标准并不相同。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学“客观性”而偏离人文科学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探究, 用自然科学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学, 那么, 对数据的要求越客观精确, 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就越偏离。例如, 许多研究者为了追求数据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育学进行研究。在这些调查问卷所提的问题中有许多都根本未涉及教育现象的本质。比如这样的问题:教师一星期布置几次作业,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应是多少, 等等。调查问卷要求教师在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的答案以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此这般的调查问卷得出的客观的、精确的数据又有何意义?

教育学作为人文科学, 它的客观性应以人文科学的客观性作为标准。从自然科学的标准来看, 人文科学似乎显得不客观。但两者的标准是不同的, 否则, 我们就看不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别。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的标准是准确、精确和严密。人文科学的客观性有自己的标准。范梅南认为人文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就是“真诚”和“强硬”。“真诚”表达了研究者对客体的一种态度, “所谓的‘客观性’即研究者对客体的‘趋向’, 客体就在研究者的面前。客观性便是研究者对客体的‘真诚’, 研究者必须具有保证和保护客体真实本质的意识。在研究者要表现、描述和解释某一客体的时候, 必须忠实于它——意识到任何人都容易被外在因素误导、诱惑或迷惑”。[6]“强硬”指一种明确的立场, 研究者并不因人文科学的描述不能穷尽现象的本质而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 “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 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 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7]

教育反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指向教育现象的“意义”, 是一种对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研究方向”的坚持。

三、教育反思是“在语言中”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的过程。

教育反思的对象是那些教师每天身处的转瞬即逝的“前反思”的教育体验。这些教育体验处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这些教育情境要求教师即刻作出反应, 不允许教师在当时进行“与原初体验拉开距离的”的教育反思。这些教育体验的“意义”对当时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来说总是“隐而不显”的, 教师在当时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了什么, 通常是一些情绪的反应, 例如担忧、快乐, 失望、鼓励、沮丧等。这些情绪体验的“涌动”迫使教师去对“意义”进行询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体验呢?这些情感体验对我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什么呢?我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等等。现象学认为, 对某事某物“理解”的趋向是人在世存在的方式, 这种理解的趋向指向事物的“意义”。

如何从这些模糊地感到的教育体验中让教育现象的“意义”显现呢?教育反思就是一条通向“意义”显现的必经之道。教育反思总是一种“事后的”反思, 与原初的教育体验拉开了一段距离来审视它的“意义”。事物的“意义”的显现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因此, 教育反思经常在教育学文本的写作中实现。

那么语言是什么呢?哲学史上有一种语言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语言观就是语言的工具论:把语言作为工具, 让语言成为表达我们思想的工具。这种语言观的前提是我们的思想已“在先”存在了。似乎思想早已在那, 只等着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去表述一番就行了。以这个前提来看, 把语言作为工具来使用只会反复地加固我们已有的“先入之见”, 语言并没有言说什么“新”的东西, 我们只是反复地说着那些我们早已知道的思想。

这种“工具论”的语言观受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质疑和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道说”的语言观, 对整个二十世纪的哲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 语言乃“道说”, 语言是理性逻各斯自身的言说。“我们猜度, 语言之本质就在道说中。道说 (sagen) , 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叫sagan, 意思就是显示, 即:让显现, 既澄明着又遮蔽着之际开放亦即端呈出我们所谓的世界。澄明着和遮蔽着之际把世界端呈出来, 这乃是道说的本质存在”。[8]语言作为“道说”不允许把语言看作人的一个工具。相反, 语言比人更“强大”。通过语言的道说, 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才得到“澄明”。人只能“倾听并应合”语言的道说。这种倾听和应合保证了人对意义的领悟是“本真的”, 而不是一种“人为的构造”。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一文中论述道:“在先行的解说中, 我们已经规定了道说。道说意谓:显示、让显现、既澄明着又遮蔽着把世界呈示出来。现在, 切近便自行显示为那种使世界诸地带‘相互面对’的开辟道路。一种可能性出现了, 我们得以洞明作为语言之本质的道说如何回转到切近之本质中。凭着从容的审慎, 我们才可能洞识切近与道说作为语言的本质现身如何是同一者。于是, 语言就决不单纯是人的一种能力。”[9]

海德格尔认为, 语言乃人的存在之家, 人对意义的领悟离不开语言。人只能在倾听并应合道说中让“意义”自行显现。从“工具论”的语言观到“道说”的语言观的转向在现象学运动中影响深远。以“道说”的语言观来看, 现象的意义并不是“在先”就现成地存在了, 意义只是在语言的言说中“方才”显现。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把教育的现象学研究与文本的写作看作是不可分的。“在现象学意义上作研究总是对某物的表情达意。这种审慎的表达更通俗地说是一种写作行为。现象学的写作思想形成语言了吗?抑或是语言自身在表达思想?从体验看来, 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当我说话时我才真正发现了我想要说的是什么, ’梅洛·庞蒂说。伽达默尔也提到思想和说话、理性和语言的现在含义如何来源于同一个基础:逻各斯。逻各斯依次保留了对话、探究、质疑的含义, 保留了对所谈论事物意义的洞察。因此, 现象学就是逻各斯 (语言和周全思考) 在一个现象 (生活经历的某个方面) 上的运用, 以展现其本来面目。或者, 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 现象学就是‘以其表现自身的方式来展现其意义’”。[10]

综上所述, 教育反思源于原初的教育体验, 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保证了教育体验的原初性, 使教师从现成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象学文本的写作就是一种教育反思。这种教育反思借助“语言的道说”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原初地看和自由地倾听语言的道说”都是教师与教育反思的一种“遭遇”。在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中遭遇到原初的教育体验;在对语言的道说的“倾听和应合”中遭遇到了教育现象的本质。这种“遭遇”要求教师保持对经验的持续开放性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现象学的教育反思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索并不会达到一个“终结点”, 这使得教育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正如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的再版序言中所说:“‘本质’一词源于动词的‘实在’, 从定义上讲, 它是一个较为深刻的存在主义理念。对于追寻问题的人而言, 它回答的是‘事物是什么’。‘本质’追寻的是事物是什么以及缺少了什么事物才不是该事物了。在本质关注问题的时候, 能够意识到情境、主观性、语言等的存在。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得人文科学成为十分诱人的工程:每一个解释都可以变成问题;每一次询问都可以是新的;每一个解释现象学的讨论都是永无止境的。”[11]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495.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9.

[4]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3.

[5]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序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6]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4.

[7]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1.

[8]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93.

[9]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11.

[10]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1.

上一篇:微商励志话语下一篇:我的高中生活作文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