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通用8篇)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着,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
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篇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XX)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13 自然段。篇三: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周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淇县实验小学:高利娟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发明过程,学生们有点疑惑,我变换了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 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1.出示两个图形.提问: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教师指出可以应用转化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揭示课题.
2. (1) 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 交流操作情况, 介绍转化方法.
(3) 讨论:为什么沿着高剪开?
3. (1) 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2) 操作:从教科书的附页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 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再填写下表.
(3) 小组讨论:
(1)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 反馈、交流, 抽象出面积公式.
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过程, 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 在多次听课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不同的课堂中与此相似的过程, 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 就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其方法是平移、割补, 其间渗透的是转化的思想.在课堂上,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 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不知我们老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 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与底和高的关系, 而不是其他因素呢?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对策——体会由来真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师再辅以演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第一步, 演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同步延长, 夹角及另一组对边的长度不变, 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边的长度有关;第二步, 各边长度均不变, 一组对角由小到大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夹角大小有关, 而边一定时, 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决定的.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决定它面积的大小, 就会急于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先让学生猜想, 再验证.怎样验证呢?当学生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时, 教师可通过引导性提问让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已经学过, 这里是“化新为旧”.再通过操作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索的思维指向性明确了, 表格的揭示也就瓜熟蒂落了.这样学生能真实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由来, 真正理解面积大小与底、高之间的联系.
反思——注重细节保有效
不管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 还是课改之前的教学, 我们都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更高效?我觉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的复杂过程.新教材更多地给学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新知识的机会, 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 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被简化, 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简单照搬教材, 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 如果没有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决定它面积的大小, 那教师后面提供的体现探索过程与成果的表格, 让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的填写, 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就显得仓促与简单了吗?为什么计算面积只要考虑它与底、高的关系, 不考虑其他因素呢?表格, 其直接出示, 导致学生的探索被代替, 学生缺乏深刻的探索体验过程, 只是跟在教师后面转的机器而已, 这样的探索是一种虚假的探索.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底、高决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 急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再出示表格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下去, 这才是在学生自己具有一定思维指向性基础上的探索, “我要探索什么, 我为什么要探索它?”而不是人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典型案例 反思教学
通常教师会在课堂上使用典型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思考,发展思维,按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传递交流效率,并且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课堂上教师毫无新颖的案例使学生害怕或拒绝回答,甚至不会回答。有的学生拒绝参与教师的案例,有的学生会听不懂案例,答非所问。因此,典型案例应成为课堂教学反思的纽带。
一、典型案例教学反思,帮助克服思维障碍
教师要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围绕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必须及时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考虑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方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遇到问题,教师应立即反思,找到启发诱导学生克服思考障碍的方法,如果学生遇到意外事情,教师应立即反思,灵活处理意外情况,使学生再次正常思考。例如: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探究过程中,某学生认为只要3+5=8(平方米),在其他人嘲笑他的错误时,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直接辩解:“在这个梯形中,高是2米,在计算面积时,公式为3加5乘以2再除以2,乘2除以2可相互抵消,因此就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加就ok了。”仔细一听,其实还挺有道理,此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这样学生会进行分析探究,得出结果并非如此。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意外状况时,我们要及时检讨反思,诱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
二、多媒体呈现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深化感知能力,教师应深入探究教材,发现教材内容的潜在规律和内在联系,设计出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动手动脑、互相讨论。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各种币值的纸币或硬币并了解其价值,再进行初级计算。其实用真币讲课,可能会出现意外,对家长和学生造成伤害,同时学生接触到纸币的细菌会伤害身体健康若用模拟人民币教学,没有配套好的教具。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先播放商场购物,游乐园购票,银行储蓄的相关视频,引出主题,让学生体会人民币的社会作用和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接着再列出各式各样的人民币,随意选择学生回答,慢慢分类,得出正确的结果,并要求学生进行币值换算。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死板地讲课,而是边讲解边诱导,学生不再厌烦地听课,积极地加入课件中,变得爱思考,这样学生能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接受新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探究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学内容愈贴近学生周围的生活,学生就愈容易自觉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书本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展更多样化的有趣的数学课堂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在感受和体悟联系在一起,从而自主积极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吨”这个单位,无法联系自己周围的生活。此时要将抽象的“吨”这个单位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会比较难。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会考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选取学生常见的、易感受到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关发言和课内有限的条件,在学生间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吨”。通过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情景,学生可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只要教师把有关数学的各种生活案例拿捏恰当,让相关案例更贴近学生,学生就会更容易地体悟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和数学有关的东西,并且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有趣数学变得更丰富多彩。
四、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杜威曾说:“让学生从做中学。”老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依靠操作相关的学具,让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动口,动手,动脑,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事半功倍的方法。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主动参与课堂内容,利用书本和掌握的知识强化自己。老师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弄清楚题目意思,再根据题目要求,思考操作顺序和找出操作方法。譬如,可以用“凑十法”教授“9加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出小棒。首先摆“9+2”,有的学生立刻摆完举手发言:在其中一边摆9根小棒,在另一边摆2根小棒,接着把有2根的一边的其中一根移到另一边,这样9根小棒变成10根,这时数一下原来有2根的一边的根数,最后把两边的根数相加就得出是11了。接着按照相同的方法,又摆出9加3,4,5,6,7,让学生思考如何较快得计算出结果,并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比较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典型案例是教师反思教学的策略之一。然而,如何让典型案例更具实效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努力通过设计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反思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绪生.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学苑教育,2013(22).
[2]朱懿.浅谈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策略[J].考试,2013(11).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安图县永庆中心学校
王聚信
2012年9月24日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有关星期的词汇、一星期课程安排和周末活动的表达方式。其中难点是A、B两部分Read and write中对话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另外,Wednesday, Saturday等单词的拼写难度较大,Tuesday和Thursday比较容易混淆。在问句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Monday在表达泛指时要加上S,都是单元中的难点。在整个单元的教材处理上,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单元话题的功能性强,在学习了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is it tomorrow?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 Sundays?后,在每节课的开始先给学生做一个Free talk,并逐步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过渡到生生问答。
2.根据教材本身的安排,把星期和课程以及周末活动相结合,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说周末活动时,让学生把以前学生的知识滚动复习,丰富学生的语言,而不单单局限于本单元所学的新词汇。
3.除教材本来的安排把星期和课程以及周末活动相结合外,我还把星期和天气结合起来,让学生说说一周的天气变化。如: Monday was a cloudy day.Tuesday was a rainy day.等,国庆假期里,还让学生记录了整个假期中每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纵观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学生参与面较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安排了多样的学生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的,有教师指导性的,也有需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Let’s play学会与他人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模拟情景,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我通过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授完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说,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新对话,充分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3、使用激励性评价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在英语方面树立的自信心很脆弱,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不是没有优秀的学生,而是教师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更要善待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发现,在课堂上,那些得到鼓励的学生,信心十足,学起来更有劲,更轻松了。
4、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我利用了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了任务型教学,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这头放手得不够“松”,还没达到真正去体现了放手,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在最后一环节中,教师如果再花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去交际,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机会去表演,那也许会更好些。
还有,就是有些环节教师输入的较多,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也输出一些,那样,就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
五年级英语教学案例
安图县永庆中心学校
王聚信
2013年11月
I.Teaching materials: The second period, Unit 3。.The Ss have learnt the new words “juice, salt, sugar, tofu, rice, meat, fruit, vegetables” and the sentence “ What do we have?” in last period.II.Teaching content: Target language
III.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objectives:
1).To get Ss to review the Vocabulary.2).To get Ss to review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What do we have? We have some „
3).To get Ss to 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s:
Do we have any „? Yes, we do.No, we don’t.We need some „
2.Ability objectives:
1).To develop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2).To train Ss’ abilities of working in groups and the collective spirit.3).To foster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innovation.3.Moral objectives:
To foster Ss’ consciousness of good co-operation and proper competition.IV.Key points: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s
Difficult points: use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s freely
V.Teaching methods: games, activities, group work, pair work, role playing, survey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by doing/ talking, practic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pairs and in groups
VI.Aids: CAI, picture cards and objects
VII.Procedures:
Step1 Warming up
1、Daily talk.T: Hello.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Ss: It’s „„.T: Are you happy now?
Ss: Yes./No.(通过每天自然的﹑亲切的师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形成一种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语言环境,)
2、Sing a song.S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sing the song “Do you have any stables?”with cards or objects
(利用歌曲,既调节气氛,使学生兴奋,又起到温故引新的作用。)
Step2 Revision
1.Look and say the words group by group.2.A game: Put the word cards under the right pictures and read together.3.Look and answer “What do we have?” group by group and by train.(利用快速认读单词、词卡配搭图片游戏与分组或开火车问答活动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3 Presentation
1.Lead i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s: Do we have any„? Yes, we do./ No, we don’t.We need some „with some students.2.Have Ss look and listen to Target with CAI.3.Have Ss listen and repeat.(创设情景与利用课件呈现新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方式中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Step4 Practice
1.Ask and answer in groups and in pairs.2.Role playing.3.Play the Mora game in pairs.4.Chant together.5.Make a survey and some groups report their survey.(用小组活动、表演、游戏、歌谣与调查等方式代替普通的操练,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与合作意识也得到发展。)
Step5 Summary and homework
Brief sum-up the sentence pattern with the writing design, and give Ss positive comments.(帮助学生检查与反馈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通过个人与小组评价,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成功感。)
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安图县永庆中心学校
王聚信
2013年10月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老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
2.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索,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是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是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是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在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按照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过程,可将学习活动分解为理解——操练——表达三部分。教师教学中要抓住教材特点,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恰当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时要兼顾以下几点:
(1)情景中引出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
(2)操练时要从视听入手,处理好仿说、替换、复用的关系,做到逐层递进。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廖珍珠
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好外语的主要因素有四点:
1、才能,占33%;
2、智力,占20%;
3、动力或坚持性,占33%;
4、其他,占14%,而语言才能和智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培养与发展,兴趣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智力发展起着启动、调控、提高的作用。有位伟人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之大。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效果就尤佳。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兴趣。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日常用语、日常生活用品类单词入手,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同时适时适度地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成功是一个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自然会乐意去学。二是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爱心带进学生的心坎,要主动接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特别是给希望生以充分的爱和帮助,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三是树立主体意识,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其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探究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改革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好胜且好奇心强。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克拉申认为:教说话的最好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环境。一是结合所学知识,找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故事或儿歌,反复给他们放录音。二是课内外与学生交流时尽量用英语,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三是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投影或幻灯、多媒体等声像设备进行教学。如教doll时用一个洋娃娃,教fourseasons可放四季不同的投影,教shopping 可让学生观看一段商场中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四是善于捕捉契机,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英语交流。
2、角色表演,寓教于乐。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一要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英语教学游戏。如一位教师教学Isthisyour/his/her „„?句型后,设计了一个“lookingfortheowner “游戏,每次让一个学生先出去,教师从另一个学生那儿拿一件东西,然后让出去的学生回来猜东西的主
人,学生猜时要用Isthisyour /his /her „„句型来问,其他学生用Yes/ No回答,能最快找到主人的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二要把音乐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强记忆力。如《ABC song 》、《Goodmorningtoyou 》等。三要运用新颖奇趣的谜语、故事,诱发学生兴趣,如让学生合上书,注意观察老师口形变化(不发音),判断老师说的是哪一个词,最先说对者为胜方。如采用“Iambig,Iamgrey,mynoseislong,mytailisshort.”猜谜语的形式帮助记忆“elephent”。四要让学生参与设计戏剧表演,让一名或几名学生头戴头饰,一边放录音或朗读,一边模仿课文内容表演,可根据教学需要放在课始、课中、课尾进行。如一位教师在教“Nicetomeetyou ”这一新句子时,学生戴着头饰表演介绍朋友互相认识时打招呼。第一遍为哑剧,让学生思考如何配音;第二遍让学生配音;第三遍听录音机的配音,这样在复习“Thisis „„”和“Gladtomeetyou ”中很自然地引出“Nicetomeetyou ”,效果很棒。
3、引入竞争,活跃课堂。
少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小组间竞赛、男女生竞赛、自由组合赛、个人挑战赛等等,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可经常使用这些竞赛方法:(1)链式呼唤法。老师让A答,A答正确后,向B提问同一个问题,B答正确后问C„„比一比哪一组答得又对又快。(2)接力传话法。把一个重点句子作为接力棒,老师把它写
在纸上,让每排第一个人往后咬着耳朵传话,直到最后一个人为止,比哪一个组传递得快而准。(3)单词架桥法。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要求如成语接龙般写。(4)朗读比赛、排小品比赛、看动作表情猜词语比赛等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仔细分析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困难——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轨道上恶性循环。所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困难,教给学习方法,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如记忆单词,可教给学生构词方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归类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即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先要经过反复认真思考,自己仍弄不清楚的再问,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课堂教学,保持兴趣。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太短了,仅靠它,要学好英语是不容易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游戏、唱歌、画简笔画、戏剧排练、在日常用品上贴上英语标签、学习一些习语、运用英语会话、英语智力赛等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运用课堂所得,营造良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语言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看《对称》教学案例。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孩子们基本能朗朗上口, 因为这是孩子们已学过的知识 (三下) 。
今天, 和孩子们继续学习《对称》。本节课是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 通过画对称轴, 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考虑到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基础, 本节课中的动手操作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认识对称轴, 要找准、画好对称轴, 必须明确什么是对称轴, 这个抽象的概念, 唯有让孩子们从折一折的活动中去发现、理解, 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显得更为妥当。
根据教材的设计, 从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开始, 让孩子们通过具体的操作, 直观地认识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其实就是“对称轴”。需要强调的是, 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标出, 为了加深印象, 折完后我就让孩子们立即动笔描下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折痕上画点划线, 这是一次动手体验之旅, 体验对称轴的特点之旅。直观到抽象, 终要经历一番飞跃。有了“折一折”这样一个依托, 再过渡到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就顺理成章了。
在练习中,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许多孩子判断失误了。也许孩子们太自信, 更多的是他们的懒惰, 他们判断时只是凭着眼睛观察来判断, 结果不少孩子都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此刻我想讲解似乎是不能解决问题了, 于是, 当机立断, 要求孩子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 (普通的) , 让赞同的孩子寻找出那条“对称轴”。孩子们动手后, 会心的朝我笑了笑, 从他们的目光坚信他们已经明白, 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通过“折一折”来验证, 印象会更深刻。在折了以后, 都会心的朝我笑了笑, 我知道他们此刻已经在重新审视平行四边形了。
动手操作还真能解决许多无法用言语一下子说清的事情。真的, 有的时候动手胜过千言万语。
案例二
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活动, 使他们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 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 把握概念形成的规律, 在分化和比较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及时对各个刺激模式中的共同属性进行抽象, 并且从共同特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请看《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
今天学习《倍数和因数》, 《倍数和因数》是四下第九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 在认识“因数、倍数”时, 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 引出因数和倍数, 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 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 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3)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上课伊始,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 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从动手操作, 直观感知, 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 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概念。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样, 利用挖掘教材, 数形结合, 变抽象为直观, 减缓难度, 效果较好。
(课堂上, 觉得设计得还是比较完美的, 但仔细想想, 我觉得在教学时应该做一些调整, 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 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 学生也可能写除法算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寻找3的倍数, 这部分孩子们都学得很轻松, 第二个问题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问题。
至于第三个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 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 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 相机引导并板书, 如:36÷1=36, 36÷2=18, 36÷3=12, 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地思考, 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 其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 这样既不容易写漏, 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 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 区间越小, 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自然数“碰头”时, 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 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 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 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纵观本单元, 主要理解、分清6个数: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咱们都很紧张。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放松一下,好吗?游戏名称:“抢数30”。游戏规则:两人对抗,每人每次只能报1~2个数,谁先报到数字30,谁就获胜。听懂了吗?(师生对抗玩两次,大家为获胜者鼓掌)
为什么老师每次能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等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不仅能像老师一样玩游戏,甚至还会编好多游戏,并且能做到百战百胜!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今天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新的知识呢?(四人小组尝试,并作好记录)
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自我否定了常规思路,产生极大的认知冲突,迫切需要得到指点。于是,我总结:按常规思路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请大家借助老师下发的计数器,按老师所提供的探究题合作探讨。
(事先,每人印发一张16开练习纸,上面印有4列计数器,每列4个。第1列给定3颗珠子,第2列给定4颗珠子,第3列给定5颗珠子,第4列给定6颗珠子。要求四人合作,每人完成一列,用规定的珠子总数任意摆4个自然数,再除以3写出结果,除不尽的用余数表示。)
探究思考题如下:
(1)做完后,你发现有什么规律?为什么珠子总数是3、6的时候摆出的任意自然数都能被3整除,而珠子总数是4、5的时候摆出的所有自然数却都不能被3整除?
(2)珠子总数是3,实质上就是这个自然数的和是3,因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与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而与什么有关?
(3) 想一想:如果珠子总数是7、8、9、10颗……会是什么情形?你能总结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后,我作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上述教学片断,一改以往单一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将学生自我实践活动融入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实在,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这样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一、较好地体现教师的角色地位的转换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对教材、对学生的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地处理教材,融入教师的智慧重新开发教材,进行二次重组,使静态的文本语言活动化,将相关的知识体系最优化地展示在各层次学生眼前。作为教者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并依赖学生,所做的只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并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建立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节省的是教师大量空洞的灌输时间,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论式教学的倾向,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较好地创设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景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需要与兴趣的数学,只有那些能够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数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时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者要将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实践,挑起认知的冲突,并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将学生很自然地领进“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数学、探究知识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也许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却。
三、较好地瞄准了知识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案例】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09-27
小学教师音乐教学反思11-12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期末反思个人工作总结10-10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阶段性反思01-09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春晓》教学反思05-24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