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反思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管理反思(共8篇)

教育管理反思 篇1

2012年11月,青年教师展示课的平台上,七年级的学生与我配合共同完成了《时间管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间管理是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针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他们面对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在这一过度时期,由于课程的增多和科目的繁重,使得有些原本得心应手的功课因为时间管理不足而学习起来很吃力。他们迫切想要改变现状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想要珍惜时间却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规划,时间管理这一课正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

这次课程的内容为七年级时间管理,主要包括情景导入、游戏总结、帕累托原理、轻重缓急联系、管理时间的小窍门等环节。下面对此次课程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优点

1、针对七年级学生面临的时间管理无效情况,课题比较符合学生现状。

2、情景导入讨论热烈,学生畅所欲言。

3、故事总结设计部分给自己留出写板书的时间。

4、在集体讨论的环节中同学们学会了舍弃自己不合理的部分,接受其他人优秀的想法。

二、缺点

1、在撕纸条游戏中,上下环节的衔接部分不是很到位。

2、学生不对的地方未及时指出。

3、布置作业部分有些仓促,环节跟管理时间的小窍门颠倒。

三、改进措施

1、在设计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上下之间用什么衔接语言才显得自然而又能达到与期待的效果和目的。

2、纯理论部分最好有案列或者其他吸引学生的穿插。

3、注重检验环节,重视家庭作业的设置,注意后期效果。

4、学生不对的地方要明确指出,解释要渗透到每一点。

5、启示部分应该让学生自己领悟。

教育管理反思 篇2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效果,教学观念,新型教学模式

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使人身心两健康, 并使之逐步走向完善。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同时又是具有复杂思想感情和个性的人, 因此, 人的教育应是一种最艰难繁复的艺术。

因为人有思想、感情、个性, 所以教育的效果和目的不能也不可能全由施教者决定, 必须加强对施教对象的研究。然后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 更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 那种仅从主观愿望出发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相反, 倒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纵观现实教育, 这种情况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苦心、好心, 学生不能理解?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一句话, 我们目前的教育太功利, 那就是升学、升学、升学, 好像唯有升学, 才是一个学生的成功, 才是一个学校的成功, 也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 他们需要什么, 怎么想, 全然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心的, 所能够关心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作为教育的整体的另一半———学生, 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需要接受, 只需要被管理, 似乎从来没有人问他们需要些什么, 想要些什么, 他们只有受管制、受教育的份。这种长期的压抑 (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 和无人理解的处境, 怎能不使他们心理扭曲?他们又怎么能听你的话, 接受你所传的道、你所授的业?是的, 你长期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 甚至压制他们,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你、接受你?我们不是说, 理解是相互的吗?事实上, 你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 即使你讲的句句是真理, 他们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果我们一味只从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 一味地多讲、多练、多批、多改, 一味地去补课, 去挤压学生, 让学生毫无自由的空间, 而只是想着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升学率。那么, 我们倒很可能事与愿违, 使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现很大的偏差, 即不但不能提高个人素质, 使人走向完善, 恐怕倒可能出现更多的马加爵。这种只问动机不问效果的做法是绝对有害的。换一个角度想一想, 一个人要提高素质并不断走向完善, 难道只需多学一点生硬的死知识吗?难道多学一点死知识比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吗?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似乎大家只需要闭门死学, 学死, 哪还能希望学生们放开手脚, 开阔思维, 发挥什么创造力和想象力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此, 希望我们那些还有良知的教育家们将来不要抱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放开一些手脚, 让我们老师和学生能够劳逸结合, 既有工作、学习的时间, 也有一些休息、娱乐的时间, 过一点正常人的生活。试想, 我们作为成年人, 一周工作五天, 每天工作八小时, 尚且都需要休息, 我们有什么理由, 让一个身心尚处在发展中的孩子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 而且几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纵然, 我们教出了一些能考上大学甚至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但那就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以为成功的教育应该表现为:除了教给人知识与技能以外, 更应该教会人怎样做人, 怎样学习, 怎样工作和生活, 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以后, 既能胜任本职工作, 又能和谐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走出家门能让家长放心, 走出校门能让老师放心。可我们的现实教育情况却很不让人乐观。很多学生除了会学习 (被逼迫的) 以外, 生活能力很差, 甚至缺少必要的自理能力。他们总是过着一种“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这能怪我们学生的能力低下吗?不!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上的压力, 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或机会去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还有一部分学生, 由于长期的压制性管理, 他们已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他们不但丧失了天生的求知欲, 甚至厌弃学习, 视学习为苦役。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下苦度时光。这样的情况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逃学上网, 抽烟、打架、谈恋爱, 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以为那是他们在释放压力、宣泄自己的不满。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研究过他们、为他们着想过吗?我觉得至少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三、改变现状的做法

首先要放弃那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 那就是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解开束缚他们手脚的绳索, 放开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 让他们过一种劳逸结合的正常人生活。真正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接触自然与社会, 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享受一下温暖的阳光, 使他们的身心得以真正地舒展。使他们在接触自然与社会中学习更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印证他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人们常说, 实践出真知,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真知呢?这也许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其次, 我们要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引领学生认识到, 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 由老师“要我学”变为学生自己“我要学”, 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参与到课堂上来, 开动脑筋, 集思广益, 让学生动起来, 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大家共同参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岂不有利于开动脑筋、放开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 就是发挥兴趣的引领作用。我们都知道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学习者愿意学习和乐于学习才能把学习搞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习者兴趣的培养。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情绪容易稳定, 注意力容易集中, 感知清晰, 思维敏捷、思考周密, 记忆力持久, 并且不易感到疲劳。同时, 学习者对于感兴趣的东西还抱有迫不及待的求知欲望, 他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无异于苦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兴趣的引领作用, 其重要意义非同一般, 事实证明, 许多人的专长都是由兴趣开始发展而来的。

最后, 就是要善于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这有计划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就曾经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它将使人终身受益无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习惯一旦成了自然, 形成了规律, 那么他的原有的某一方面的行为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 甚至是变成自觉自主的行动, 这样不仅会提高效率, 而且会使其更加专注, 从而推动他更快地走向成功或走向更大的成功。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注意言传身教, 率先垂范, 从严要求,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用无穷。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上册、下册)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6) .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2009, (3) .

反思教育习惯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篇3

2009年6月3日下午,我刊与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了“反思教育习惯”专题研讨会,试图通过研讨,引导校长和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进行深刻、透彻和客观的反思,发现现有办学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一些规则的建立和思想方法的提升,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为校长更加智慧地办学提供思想支持。座谈会由《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主持,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致辞,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奕,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兼校长李金初,原北京八中书记、北京八中怡海分校校长尹小凤,原北京十二中校长、北京亦庄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校长张永启,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原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校长史德志,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梁宇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王莉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冯红,《基础教育参考》副主编潘静波等参加了座谈。

李奕处长做了主题发言,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若干问题,诸位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综述如下。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不宜提得太笼统,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国家、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统称。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如何健康合理地运用信息发展的成果。近5年,北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包括基础的网络建设、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各区县的19个信息中心、校校通工程,等等。除了硬件的投入以外,在应用上也做了大量投入,如学生IC卡、学习管理系统、全市的电子图书馆等。

教育信息化虽然带来很多变化,但是并未真正改变学校的发展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仍然是资源的建设,但教育环境的改变到底有多少,对我们主流的教育教学业务包括教学的管理,改变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而且,我们在与国外的教育信息化的交流中发现,国外对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相对平和,信息化和教育的主流业务在逐步融合。在这种形式下,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该如何发展?与会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教育信息化可深入运用于学校的信息数据处理和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决策时间,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非常有效。当然,这些系统要兼容,要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的运用要慎重。过分地在教学中强调信息化,可能丧失几千年来的宝贵东西。如数学教学,如果是板书的话,教师和同学都有一个思考过程,而用PPT一篇篇演示的话,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要恰当,信息技术应为教学服务,不能让教学成为其奴隶,不宜把一切东西都用计算机呈现。

第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要适度,否则就失去了各学校的个性,因此要正确处理,只能强调信息化的重要,不能强制要求。只能提供资源,不能破坏学校的个性发展。

第四,信息技术应用要具体化。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要不要改变?这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都改成网上学习,如教师可以拿本书,边看边勾勾画画,有些电子图书做不到这一点。一些音响的东西,如带图片、照片,动画,纸质的书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借助电子图书馆是有用的,或者有些东西找不着,在网上找比较方便。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要具体化。

第五,教育信息化带来一定危害性。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既是学习的资源、交流的手段,也是游戏消遣的工具。在学校里,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校德育、教学的有用资源,但是随处可见的低俗内容,给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给教育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电子设备的光强光弱难以控制,学生长时间观看屏幕或银幕,都会给他们的视力带来副作用。有些学生还迷恋于电子游戏,不仅眼睛受了伤害,而且患了网瘾,心理上出现难以纠正的偏差。

第六,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更多考虑应用问题。信息化的调整和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用。现在状况是,学生把信息填好放到网上,只能看自己的。这就把这个平台变成一个“痕迹”的记录过程,就像笔记本一样,其实,平台要建好的话,就应该是开放和互动的,以后信息化建设必须考虑谁来用,怎么用,要把其变成“傻瓜相机”,提高其易用性和引用性。

教育信息化是为教师、学生及学校发展服务的,如果教育信息化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育,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只是满足校长行政管理需要的话,即使教育信息化在短期内收到较好效果,从长远来看,效果也不会好。计算机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等都是为了学生思维建构服务的,本着这样的目的,有些学科或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就不应该使用信息化手段,如数学公式推理和证明等,就不应该使用PPT,而应该使用板书。总之,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教育的,不能让教育成为信息化的奴隶,要回归教育价值。

二、关于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推动起来的,是强势国家制定的规则。因此,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柳斌会长曾指出要“慎言教育国际化”。他认为,虽然在学术讨论中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热门词汇,仍需要谨慎地诠释其含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应确定为学习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吸纳其优秀成果,用世界眼光从人类实践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对此,与会代表进行了积极探讨。各位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教育国际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国人在中国受到外国一样的教育,国际学校已经做到;二是中国引进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外国教材。

第二,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育国际化是个大方向,关键是教育国际化应该如何走?我们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在整个世界环境中,有我们独立的存在价值,我们不可能回避国际化。世界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还担心引入外国教材、教育方式会影响中国教育,是小题大做,大国有大国的胸怀,大国的自信,可以换角度想外国学生到中国来,肯定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国际化本质是国际理解教育。教会孩子理解自己的文化,再教会其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思想性的教育。

第四,在课程设置中可以体现国际化。现在,中国学生留学年龄趋于低龄化,不仅大学,初中、高中出去的也很多。对有这些需求暂时不出国而在国际学生就读的学生来说,有些课程特别是科学课程如数理化,可引进外国教材,但政治等课程必须用中文完成,义务教育必须完成。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习英文课程,只要把住政治关、意识形态的关就可以。应该规范合作办学,而不是把引进教材当作洪水猛兽,这是时代的必然。

第五,国际化不等于去中国化。这是两码事,应该在有步骤的严格管理下,逐步引入。学校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承民族文化,只要传承中国文化就不会去中国化。

第六,教育国际化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好于国内:国内强调知识传授,知识多能力强,国外重视思想方法,只要能启迪智慧就好。国外有学者认为灌输知识就是成本,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我们的基础知识方面世界领先,但在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培养上显得非常滞后。

第七,教育国际化可以吸引一些合作办学项目,吸引一些先进理念,这些只会对我们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如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合作办学项目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校先进的理念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追根溯源,国际化是为了我国教育发展服务的。不是单纯地追求国外学生数量增多,而是为了引进国际教育有益元素,促进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点上是本位的、民族的。同时,也是为我国民族文化教育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产生应有的影响。东方文化有自己的优势,随着和谐社会和地球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其优势会日益明显,所以国际化是为我们民族服务的,是为我们学生服务的,为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三、关于学校管理

第一,学校管理要实行法治。要真正落实法律条文,不能人治,不要用领导临时发挥的法律解释来办,这是很重要的。如《民办教育法》2003年开始实行,但现在仍有很多不落实,加了好多限制,有了法律,就要依法办事。如德国的教育就是严格按照法律来管理的。

第二,教育体制单一化严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校教育也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多样,提供的教育也应多样。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混合型经济体制,与此相应,就必然应该存在混合型办学体制。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市教育局长就是大校长,从上到下,传到学校的全是标准件,很难有特色。教育服务的多元化是教育的本质。

第三,关于小升初问题。众所周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校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与会代表们都承认了这两个差异。从表面来看,承认两个差异与推行无差别的电脑派位和师资均衡另动是矛盾的,其实,真正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并不是不许承认这两个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在创造性地贯彻义务教育法中,尊重两个差异。可能我们在努力消除学校差异,但是至少在当前是很难消除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获得适合的教育,是高水平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如北京推优政策的尝试,虽然是免试就近,但采用了新的规则,用综合素质来体现学生的差异。有人认为还是用这种形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应该分,应该合在一块,如果是这样,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又应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呢?其实承认学生的差异,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是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自身的最大发展,这种发展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平均发展,代表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有专家提出,孩子在12岁或15岁之前应该消除差异,提供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但孩子和孩子之间是不一样的,必须承认并尊重孩子的差异。

第五,学校特色问题。学校特色源于对均衡的理解提出的。均衡不是最终结果,是一种状态,是发展的均衡,各得其所的发展,好的坏的都需要发展,均衡最终的状态是多元化的、生态化的,而这种生态与多元,以学校特色的形式出现。学校的特色首先得体现学生的特色,体现在大多数,得有普及性。特色分不同级别,所以特色跟均衡相对,最后要百花齐放,即“繁荣、文明、和谐、宜居”。

有人认为小学应该刻意回避特色,应该均衡,应该削峰填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各有自己的需要,为什么要用统一的服务要求学生呢。如对天才儿童来说,统一的服务可能是扼杀其潜能,韩国的平准化教育实施几年后,这几年也在搞精英教育。美国的蓝带学校、特许学校都是认为个体是有差异的。

四、关于课程改革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教材和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但是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现有的课程改革有脱离中国国情,城市化的倾向,对资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原本就有的城乡差距,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如果在课改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去有效地关注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快速地拉大这种趋势,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温总理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课程改革要适当向农村倾斜,如高中课程改革中,有了文科综合考试和理科综合考试,这两门考试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难关,而对城市孩子来说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设置教材以及考试方面都要适当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而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课改经验。

课程改革是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课程改革也要适应我国国情特点,不论义务教育改革还是高中课程改革都是为了构建自身的和谐,贡献于和谐社会。所以课程改革中要倡导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关于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个体培养,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有经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一一传递给新教师;第二阶段是群体培训,采用大规模的团体培训和专业培训,培训的形式多样;第三阶段是环境培训,依靠周围环境和相应机制,激励教师自成长,如学习型组织,但不能完全依靠这个组织,就目前状况下,不会一下子建立那么多学习型组织,但是分级分类靠环境激励教师成长是可能的,如教师研修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形成透明的环境,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的活动是公开的,在一个平面上平等对话,此网是对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的促进,如每年年底总结,发了哪些帖子,有哪些话题。新的环境呼唤新的教师培养方法。

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已经不够用。一名教师只有专业素质是不够的,应该提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因为教师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要生活幸福。和谐社会呼唤更多幸福、阳光的教师,不希望用牺牲换取事业的发展,而是希望同步发展,需要层次提高了,新时代的教师生活越丰富越好。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教师心理健康是靠幸福生活来支持的,如果其生活丰富起来,心理会更加健康,否则教师总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育管理反思 篇4

岳国庆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品尝着辛苦的同时也更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在管理班级方面,我没有太多优秀的经验,我把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给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培养有执行力和凝聚力的班委

班主任把自己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的办法就是培养一批精干的班委。班主任提出的管理理念、措施、制度和办法,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的班干部贯彻、执行和监督,所以培养一支得力班干部在班主任工作中显得尤其的重要。每学期选拔完班干部后,首先明确职责,每位班干部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做到班内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班委有分管的方面。每周五下午课前,我们召开一次班委会,每个班委汇报班级存在的问题,共同商定解决的办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处理一些事物,让班委会成员在工作中感受和提高自己。在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我不是要求班委怎么做,而是问一句:你认为这事该怎么办? 现在班级的早读,卫生,调位,课间操,眼操,等都有具体的班委牵头负责。所以我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便是检查,早读时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到十分欣慰。每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反思改进,这样,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在班级带头反思总结,给每个班委留有提高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级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二、制定班级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创设民主班级氛围,我觉得做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详细可行的制度,用制度管理班级。例如学生忘记带作业这样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就宽容了,如果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哪?就可能会训斥一顿,可能还要叫家长,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处理就会让其他同学心中有怒不敢言。所以带领学生们制定了详细的班级制度。对于作业,口香糖,自习纪律,打闹,早读,校服,胸卡,考试借工具等,都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并且面对新的突发情况时,会修订制度,添加新内容。班级制度让每位同学都是执法者、管理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三、从细处下手,做好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不良的风气对学生的思想有很多消极的影响。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学习缺少奋斗的精神,对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感觉理所当然,缺少感恩。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经常利用晨会、班会和个别谈话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晨会——一天的开始,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一天的学习生活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班级事务管理进行提醒,也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得出一致的积极思想和价值观。利用晨会时间,我们讨论过曼德拉,初中校园爱情,何时何地谈恋爱才是最佳实际,听过钟伟强hey jude,讨论如何治理学校门口交通等。

其次,要开好主题班会,引领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前个月我们的主题班会课主要是励志课堂。我们班有一句激励每位学生的话:你不奋斗,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利用影片《中国合伙人》,书籍《学习改变命运》,和央视节目《开奖啦》,和网络上的一些励志视频,对学生的志向以积极地引领。年底时,我设计的主题班会《畅想我的2014》对学生进行了理想目标教育,同时部分学生想到了毕业和分离,不由得落泪了。通过班会,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同学们感受到珍惜现在,珍爱友谊。元旦晚会,我收集了班里所有学生家长的生活视频,让学在这特殊的时刻,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然后我又安排的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在家长会时,我发给了每位家长,我观察到有好多家长看完孩子的信以后落泪,这种班会,增进了亲子关系,使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如鱼得水。

最后,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学习困惑、生活困惑是很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这效果远远好于在教室里讲。找学生谈话,会让他感觉老师重视他,支持他,是站在他这一边。在这种关爱下,学生不由得就和老师亲和很多,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询问家庭情况,问最近学习困难,或者让学生反思一下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等。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帮助。

四、扬长补短,提升个人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我主要总两个方面发扬个人魅力,第一我是一个居家好男人,能修理很多东西,例如电脑、门框、灯棍,投影仪,摄像头,窗户等,每次修完,我要给学生讲清利用的原理,而且我的口头禅是:“我修理这个东西,完全用初中知识来解决”。当完修理成后,借助于修理过程,迁移书本知识。看到学生崇拜的目光,我感到是幸福的。第二是爱好摄影,会一些拍照片的技巧,年前在年级的帮助下开了次简单的影展。这次影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温馨美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解决问题。影展期间听到最多的是学生讲:“这是我们物理老师的作品,看我们20班多么团结”。听到这些我感到很自豪,在管理班级中,我能够感觉到和学生的心拉近了,自己的魅力在影响着班级的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洋思教育反思 篇5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因此,我们多角度的审视洋思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一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学校刚创办,设备简陋,生源差,教师多数是代理教师、民办教师。他们上课“满堂灌”,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从上课一直听到下课,似乎在看戏,听说书。教师常常一堂课讲不完一道例题,学生作业都压到课外做,结果抄袭严重,几乎一人对、全班对,学生作业本上找不到一道错题。严峻的现实使洋思人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靠课堂,课上做一道题,也比课外做千道题强。于是,学校领导就狠抓了“当堂完成作业”,逼着老师少讲。蔡林森带领全体教师坚持不懈地抓当堂完成作业,形成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这一改革的具体目标虽然很简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洋思人终究坚持下来了,迈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的第一步。

从“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洋思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二步。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他们上课坚持用“示标----导标----测标----补标”目标教学法。大胆跳出了单纯“认知”的圈子,坚持不超大纲、不超教材,凡大纲教材中己删去的内容不教,练习册、复习资料一律不用,不增加教学内容,不加大教学难度。这一步改革,他们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特别强调“当堂训练”宜不少于15分钟,重视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和课外辅导,力争“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该模式要求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必须按时,不得拖拉,要“堂堂清”。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和个别辅导也必须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以防学生问题的积累。

“教学目标”示标后,教材中学生通过自学就会了的,能不能不教?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为此,他们进行了第三步课堂教学改革。他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本,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从而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其教学过程分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基本步骤。“先学”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片来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提出自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及自学的时间,接着让学生自学。自学的形式较多,可以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后教”并不是完全由老师讲解,而是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己来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出点拨,适当讲解。“当堂训练”实际上是分两次训练,但两次的要求不一样。第一次训练在学生自学例题或课文后进行,主要是模仿练习,只要求学生基本会做,不会做的可以再看例题或课文。第二次训练就是课堂作业,也就是达标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的全过程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所有学生都处在主动积极,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达到了落实。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沉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那种企图通过到洋思中学听几堂课,回去就把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自如,是着实可笑的。二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的。

1、严明的责任制。洋思初中以常规管理要求为准则,以教学为中心,制定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罚制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管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教师业务进修和传帮带的工作要求。考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洋思实践教学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他们从提高洋思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改进考试方式,控制考试频率,讲究考试效果。洋思初中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意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以后,学校组织教师统计试卷中各项错误率,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召开质量分析会议,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的弱点,指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洋思初中每人都有一本考核薄,功过得失逐一记载,据此量化结分,以分讲奖,奖罚分明。这样敢抓善管,把墙上讲的教学全程常规逐步内化为教师学生的习惯,进而形成了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2、正确的学生观。在洋思中学,学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所谓的好学生,但更多是所谓的差学生。他们有的是父母无暇照顾,有的是家长管不了,还有的是犯了错误停学„„但洋思中学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锦囊”:一是合理分班,学校将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调动竞争的力量。二是结对帮扶,排座位时有意安排他们与优秀同学同桌,调动合作的力量。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3、有效的执行力。“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他们坚持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让学生掌握或基本掌握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每天早晨,文科教师跟基础差的学生一起学习单词,学习课文,演习习题、学习课文,每天中午,理科教师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纠正错误,演练习题,力求做到“日日清”,防止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逐渐积累,以致积重难返。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不合格的学生,双休日教师给其“补清”,有时也请家长“培补”。“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性,“清”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4、浓厚的文化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多、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徒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师傅的先行课,师傅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底子”。每年暑假,学校都要举行新教师师德培训班,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使新教师一进校首先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浓厚的文化场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被每个人演绎到了极致,从而产生了整体效应。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没有洋思中学教师的奉献精神,没有洋思中学学生的规规距距,没有上上下下的持之以恒,就不会有“洋思效应”。许多学校学习模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最后不了了之,关键是缺少了洋思中学的严明的责任制、正确的学生观、有效的执行力和浓厚的文化场。三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完美的、终止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从这一角度去审视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洋思经验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1、课堂不应是知识的“交易所”。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先学”的形式较多,可以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复制”知识,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由于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习得,学生也就渐渐地只是习惯于运用老师所讲的步骤,所教的方法,永无休止地在题山题海中反复模仿,再三操练,以期求得答案的正确一致,分数的满意可人,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应试水平着实提高了,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忽视了课堂是人的世界、是活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思想无乐趣而言。洋思课堂的“当堂训练”,从教学效果检测内容看,基本侧重在知识本身的识记理解上,侧重在当堂会做习题上。应该说,这比让学生当堂不会做习题或把大量练习压到课后去做是一大进步,这也是课堂效益的重要体现。但如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思考教学效果的测定内容,许多应有的学科基本素质不是仅仅做习题能够检测的。

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发展阶段,他们的成长过程无论是智慧成长还是精神生成都是生命使然。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家园就是使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理想需要与现实需要相融相生,结合得更为完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究其实质,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乃是社会需要或个体理想需要的一种畸形反映,是以牺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为代价而换取的。它抛开了学生当下需要,而一味地进行不是基于生活的社会性需要或纯功利性的理想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无助于社会的发展,相反会阻碍或有害于个体与社会发展。

2、课堂不单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场所。

传统的智育观将智育主要理解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学生的智力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应考能力。今天,我们认为洋思中学智育工作抓得好,主要依据是其量化的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和优秀率。可见,没从根本上跳出传统智育观的圈子。现代智育观,“是一种理解他周围世界,并能机智地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现代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独立思考、选择创造及适应周围世界的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学科知识及其结构中前人创造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并能将其移植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为此,课堂教学不能仅是简单的达标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解决问题”,还应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智育观去考察洋思中学,就应该弄清楚洋思中学的智育观中含有多少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内容?

创新能力己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性、创新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这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反观洋思中学的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们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点拨诱导,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洋思的课堂教学所关心的不是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是学生学习自主、训练自主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方面,限于师资眼界,还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缺乏一种理论的自觉,这正是洋思所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提高的着眼点。

3、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刻板表现的舞台。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其内容、形式也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学模式是对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建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化管理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洋思初中把自己提倡的教学模式,定性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上百名教师的学校,上课一种模式,千篇一律,按一种模式教学。这种情形下,“教学模式”往往会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课堂教学要充分张扬教师、学生的教学个性。教学要有统一的要求,但无须也不该要统一的方法。教师要有统一的规矩,但无须也不该要统一的个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绚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

“先学后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有促进作用,洋思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但走进洋思课堂不难发现,有的课缺乏教师的精彩讲解和必要的知识拓展。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素质与特长往往各不相同,在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上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的个体风格。即便是同一种教学模式,不同素质、特长的教师运用起来也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应当鼓励广大教师根据教材、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造,使教学模式呈现出个性色彩,而不是简单归一。唯有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才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模式发展才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反思中国教育 篇6

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去构建我们的未来?也许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诚然,我们已经而且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但时至今日,改革没有改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反而有愈改愈恶之势,我们的教育开始脱离人民;我们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我们的人民开始上不起学;我们的社会正在流行“上学无用论”的思想……若再不加以彻底医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教育会在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境地塌陷下去,一蹶不振,以致拖垮整个民族经济。不要再陶醉于用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换来的“繁荣经济”时代,我们当放眼未来,洗心革面,建立起一个创新型教育体系,用知识和人才去主导世界经济命脉。

纵观当今教育,困难重重,矛盾复杂,百病待医,笔者以为其弊有九:

一. 没有灵魂的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自然也是教育的灵魂。然而一个用“分数”和“升学率”来主宰一切的教育如何能谈得上创新。中国的学生规规矩矩;中国的教师不苟言笑;中国的课堂沉重而乏味;中国的学校大门紧锁。我们用一套成型的思维去塑造我们的孩子,结果所有中国学生都被训练出了固定的解题模式,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唯考试分数论”的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灵魂——创新。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认识。也许我们可以说应试教育培养的不但称不上“人才”,就连“有用的机器”也算不上,顶多是一种考试的机器。在我们的学校“音体美”都是副课,老师可以不上,学生可以不听,唯有考试的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生每天都得面临繁重的家庭作业,中学生每天都得6:00起床,晚上要到10:30才下自习,一天上12节课,三个星期才休息一次。他们在学校每天还要像犯人一样被老师监视着,不许有丝毫“越轨”的行为,正像有些学生描述的那样,中国的有些学校简直就像人间的地狱。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徐艳国,华东师大)。教育家们早就说过,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他是培养自然人,任何企图将知识和品德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都将破坏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我们的教师认为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其实正是这种外在的强制干涉毁掉了人类美丽的花朵——创新。

在中国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的管理模式都千篇一律,曾几何时,在中国有一大批诸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扬州中学、明德一中、东山中学等享誉中外的名牌学校,而今为何在星罗棋布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却极少有突出个性特色的学校?从改革开放至今,为何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培育了40多位诺贝尔奖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诺贝尔人数仍然为零?据新华网报道,在中国核准的发明专利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只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教育机构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实事,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已失去了创新的灵魂,而导致这一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便是“唯考试分数论”。

素质教育改革如果只流于形式,只触其毛皮而不医其心,不脱胎换骨,恐怕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便是一例,表面上取消过关的概念,但大部分学校人为地划一分数线,学生们的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为了四六极,他们几乎花掉了所有的时间,而他们所得的莫不是一种作选择题的能力,用英语交流与写作仿佛成了奢谈。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样荒谬的考试存在下去吗?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又岂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二. 两极分化的教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有这样一段论述:教育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希望有合理的,人道的教育,这将是徒劳的。一个官僚主义的,惯常脱离生活的体系会感到难于接受这样的想法,即学校是为儿童设立,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存的。上面发号施令,下面惟命是听,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政权,不可能发展自由教育……人们又如何能想象由特权和歧视所构成的社会可能产生民主的教育体系呢?

笔者以为用它来解释中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们的教育跟社会一样,是分化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教学设备齐全、重视素质教育、升学率高的城市学校,它们为城里人所享用;另一个是教室简陋、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师紧缺、管理混乱、升学率低的农村学堂,它们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公平的社会滋生不公平的教育,而不公平的教育反过来又加速社会的不公平,正是教育成为扩大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如果不消除城乡教育差异,构建和谐社会,消除两极分化只会是空中楼阁。

城乡教育投入严重失衡,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2002年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的投资为77%,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城市以其繁华和高待遇像“收割机”一样收走了大量农村优秀教师,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江河日下。据《中国青年报》,山西省某镇中学的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每月仅发200元的生活费,不到城里教师的一个零头,而且就连这么低的工资,在农村还往往以各种名义克扣。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债台高筑,寅吃卯粮,有人形象地描述为“村里撑不住了,镇里镇不住了,县里陷下去了”。有些学校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踩红线,向学生乱收费”,而他们往往被当局加以严重处罚,成为可怜的牺牲品。实际上,中央要求地方承担筹集经费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中央每年从纳税人人手中拿走大量税收,有何理由再要求纳税人自己承担教育的重任呢!乡村教师王守奇的例子是中国教育极不公平的真实写照,他以人之力挑起一个村的教育以及筹建教育经费的工作,而他本人却家境贫寒。在此悼念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逝世之际,笔者一面祝愿好心人一路好走,另一面却要质问:这种原本应该政府承担的责任怎么可以让几个家徒四壁、身患绝症的好心人来承担呢?

享受平等的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使人人接受教育,是所有执政为民的政府的一个最基本的义务。新时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以为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很难想象在一个孩子上不起学的家庭里,农民会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三.教育产业化背后的富人教育

当市场经济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时,一些教育改革者们热昏了头脑,也一哄而上,还冠以名曰: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殊不知这个幌子的背后牺牲的是教育的质量与无数贫困家庭。高校不断扩大规模,降低分数线,同时也大幅提高收费,以致大部分家庭都无法承受,这种所谓的市场化观念不是明摆着:富人孩子请进,穷人孩子免入。这样的教育又怎能称得上大众化教育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对外宣布:我们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富人教育了。

据统计,1989年大学学费是200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幅不到4倍,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10个农民才能供养起一个大学生,对贫困家庭而言只有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借债卖血方能勉强应付。一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本该享受美好大学生活的青春少女们每月只能支出120元以下的生活费,她们在繁华的城市里感到无比孤独,她们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心理以及情感压力。这些都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高校又在盲目地追求量的提高,忘记了自己是在培养人才的职责,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本科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连年增加。从1998年的7.2万到2005年的31.6万,如此大幅度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百人大课堂”的研究生教育,等到三年研究生快毕业了,导师还认不出自己的学生,这对号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说高校收费要遵循市场规律是一个骗局,那么向农民工子弟收取“借读费”恐怕就算得上抢劫了。既然你教育已经市场化了,那你就得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何还打着户籍制度的招牌无情地剥夺弱势者的血汗钱。教育产业化只会把中国教育推向绝路,那种大众化教育听起来是如此的亲切,却不知它深藏着多少阴谋和悲剧。

四.教育营养不良背后的暴利

当前,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营养不良、青黄不接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是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幅漫画:一个骨瘦如柴、垂死的驼背老人背后却藏着一袋闪亮的黄金。也许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真实写照,教育这位骨瘦如柴的老人背后却养着多少身藏黄金的“蛀虫”。

教育被我们称为民族未来之大计,我们口口声声要走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但我国财经性教育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值,据2003年联合国专员托舍夫斯基的考察,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而政府只预算53%,剩下47%要求家长或其它来源填补。这样的投入又怎能说明我们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政府长期拖欠教育经费,据统计,10年来,各级政府少支付的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元,农村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大部分乡镇入不敷出,财政亏空。农村教育岌岌可危。更糟的是,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简报》一个报告,由于教育经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政府拖欠状况会更加严重。政府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并没有想法加大投入,而是让学校“自行解决,取之于民”。教育背后的腐败和黑幕便随之诞生,部分教育机构和个人乘机填饱私囊,横发一笔。据教育专家估计,10年来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如加上教材和教辅回扣,这数字还要翻一番以上,教育荣据“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之亚军。《焦点访淡》披露的广州某些教育局大势挥霍、大口吃喝、大建楼房,花费上千万。

笔者以为,中国教育之所以营养不良,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以外,恐怕最大的病根乃是在教育行业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群“蛀虫”,有他们在,政府投入再大,也会被挥霍一空。如果说扼杀中国教育灵魂者莫过于应试教育,那么破坏教育脊梁者莫过于贪污腐败。历来被示为最高尚神圣的教育事业,如今也这般污浊不堪,作为中国人,我们岂能容忍其继续沉沦下去!

五.撒谎的功利主义教育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充满欺骗的社会自然对应着一个撒谎的教育。在现今的商品经济时代,一些人出卖自己的良知,用谎言换取金钱,这是“拜金主义”盛行的产物,同样的,一些教育者们无耻地欺骗着单纯的小孩,这是功利主义的驱使。从中学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到高校的学术研究,无不充满着欺骗与谎言。

“为人民服务”,“向雷峰同志学习”这些思想本身是崇高而无价的,但当这些话从我们有些教育者的嘴里说出来,却成了谎言。很难想象一个向学生乱收费的学校会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一个惟利是图的教师会向雷峰同志学习;一个贪污腐败的教育工作者会很好地设计孩子们的未来。据北京晨报报道,吉林德惠市某实验小学班主任利用乔迁新居之际宴请学生家长,收受家长们的礼金近万元。人民网报道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部副部长贪污学费58万元,更为甚者,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几名强奸自己学生的小学教师已禽兽不如了。

这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另一面自己却拼命追求名利,所谓的为人师表者劝人为善,而自己却为恶,这莫不是天大的谎言。而且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公民道德法则”,然后用一张试卷加以考察,凡得分高的便是思想品德优秀者,记忆力差或偷懒不记的学生便思想品德低下,这种与实际行为无关的思想品德教育难道不是一个谎言吗?

思想教育我们在撒谎,学术研究则更其腐败。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学术腐败事件时有曝光,据新浪网报道,北大某名教授剽窃国外教材,竟有10万字内容雷同,有些教授甚至原版照搬国外论文。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抄。”垃圾论文遍地都是,堂堂大学成了“抄袭大本营”。各种等级考试的“枪手”猖獗,有些还明目张胆地帖出海报,标价服务。网易部落的“一个硕士研究生交钱发论文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在我们的学校里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欺骗链”:学生抄几篇作业哄哄老师,老师弄几篇论文骗骗学校,学校定几个指标忽悠社会。想曾经挽救过民族命运,被称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如今在做着这样的勾当,真是令人汗颜。那么谁是这种谎言的受害者呢?自然不是别人,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为此,我们不要再一味抱怨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者,在这样的土壤里能长出什么好的花朵来!只有撕开那张功利的假面,还学术殿堂一片净土,方能挽救民族的未来。

六.脱离现实的无用教育

如果把中国的学校比作工厂,那么,这座大工厂正在生产落后的淘汰产品,而且因为其规模不断扩大,过分追求数量的生产,这种落后产品的质量正在下滑,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这样说,工厂生产的产品越多,给社会带来的垃圾也就越多,正像一名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学校正在培养废物”。

无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走一条与现实世界背道而驰的路。在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开设任何技能课,学生没有动手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校唯一追求的是升学率,结果从中学直接走入社会的学生一无所能,成为牺牲品。在高校,学生们为了各种证件以及考研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正如上文所言,这种荒谬的考试仅仅给了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也极其落后,笔者在大学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语言是QBASIC,而这种语言早在五六年以前就被淘汰了,结果从高校走出的大学生直接面临着“失业”。据新华网报道,在一些招聘会上大学生的身价竟不如农民工,有些大学生干脆直接汇入农民工,成为廉价劳动力。那些“零薪水就业”、“无条件就业”现象也纷纷见诸报端,而这一切也许我们可以引用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长的话加以解释:“学生们在学校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业当然困难。”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一跌再跌的并不是大学生过剩(大学以上学历的仍只占总人口的5%,占劳动力人口的10%),而是学生质量的下滑。据调查,57.8%的硕士生导师和51.1%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量下降,约有52.7%的研究院负责人认为近5年来硕士生质量下降。中国的高校似乎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

当一个标榜培养人才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当家长花巨额投资让孩子在学校“增值”后却沦为贫困人口时,这样的教育难道还不失败吗?那种所谓的“通才教育”实际上是“废才教育”,如果这种教育体系及其教育本身仍不更新换代,那么等待它的就会像一个经营不善的工厂一样——破产。

七.形式主义和强权主义教育

一个高度专制的集权社会往往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温床,在这样的社会里,教育也像官场一样,是一个等级森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的机构。从小学的少先队一直到大学的党员,学生们都在扮演着形式主义的角色,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他们被要求打扫校园卫生,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要求举办各种社团活动。那种场面看起来是如此的盛大,但却毫无意义,都只不过是权力压迫下的一种应付。

在学校里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连几天或一个星期,学校突然进入“警戒”状态,究其因,原来又是某个检查团或是评定小组前来检查工作,于是学校领导和职工急得手忙脚乱,帖标语,刷墙壁,挂彩旗,铺地毯,摆鲜花,甚至还要安排漂亮的女生当“礼仪小姐”,以显示自己的文明与优雅。而当检查工作一结束,学校脏的地方依然脏,乱的地方依然乱。如果说那种戏剧性的“饭桌上”的检查评定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那么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恐怕已把形式主义推到极点了。据报道,成都的几所学校要求学生每天都穿校服,否则就扣除纪律分,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们不得不穿着单薄的校服去上学,可谓荒谬至极。也许大家都曾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入过少先队,共青团,甚至共产党,但当我们走进它时候,才发现,贯穿其中的莫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主义,笔者曾在中学时曾当过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记得那时我唯一的工作就是收团费,其它所谓的校园社团活动几乎从来都没有,在大学,社团活动倒是不少,但基本上是“上面发通知,下面搞活动”,形式的居多。一个原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被这种带有官僚气息的形式主义所占据,其结果是学生对社团活动表现得冷漠,组织者们只有通过量化分和奖品来诱使学生参加。

官僚与强权不但浸透到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更影响着学生们个人的前程。变相世袭制是强权主义教育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活动》指出:父母的干部身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高校的近亲繁殖”也是一种集权垄断,上海市的重点院校一半以上的生源来自本市,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形成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对外校报考者从严少招,尽可能招本校和本系的报考者,还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

官僚体制和集权主义是中国教育的枷锁。一个民主的教育能培养出具有革新意识的学者和科学家,而一个充满专制和歧视的教育却只能培养出腐败的官僚和走狗。要建立民主的社会首先必须让教育摆脱这身枷锁,否则在中国,贪官永远也除不净,因为教育正在培养着他(她)。有人曾这样描述有些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上级面前点头哈腰,惟命是从,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活脱脱一只吧儿狗。但一旦到了下属或百姓面前,立即判若两狗,绝然是另一副疯狗模样,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专横跋扈,草菅人命。这种人的眼睛,看人的时候,只有两种姿态,一种仰视,一种俯视,绝无平视。这个可怕的描写分明是用来描绘没落时代官僚的情景,怎么会跟我们的教育发生联系呢!不过,即便它只是一种夸张,也会让人作一场噩梦。

八.缺乏“道德”、“心理”与“性”的教育

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存亡。而在如今的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道德日益被糟蹋,人们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机构没有履行它的职责,它没有教会学生怎样作人。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谎言,流于形式,在学校学生缺乏真正的道德教育。任意践踏草坪、破坏学校公共设施、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与情侣亲亲吻吻……这些缺少基本的公共道德的现象在学校随处可见,为了维持基本的文明秩序,学校不得不成立所谓的“文明督察队”,却忘了那种不文明风气的盛行乃是道德教育的缺乏,任何外在的“督察”都无济于事。

道德沦丧的后果不仅仅是文明的丧失,更是犯罪的盛行。据北方网消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惊人,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自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法制教育不足息息相关,但人并不是懂得法律就不会犯罪,对孩子们来说,教导其遵从最基本的价值道德取向和人生观比什么都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很难想象一个有教养的、富有同情心和怜悯的孩子会做出那种惨绝人寰的事来。狂砍、狂刺、锄杀、刀劈、杀父、杀母、奸杀的场景占据了原本属于道德法律教育的空间,我们的教育者们应该清楚一点:不授予孩子道德,就是纵使孩子犯罪,而这本身就是犯罪。

心理教育也跟道德教育一样,残喘在形式主义的阴影里,在中小学,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有的只是那种“三无”的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的摆设,高校里心理咨询也没有很好地被鼓励,抑郁症是目前社会的通病,同时也是学生们的通病。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完成的天津市青少年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缺乏心理教育的恶果也跟缺乏道德教育一样,酿成了一幕幕悲剧。据新华网报道,湖南某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致使他自寻死亡的是其心理障碍:自卑、孤独、苦闷、学习压力过大。像他这样急需心理帮助的学生却求助无门,最终造成了悲剧的例子时有所闻。

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同时拥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那种只注重成绩,置学生身心于不顾的教育实际上是在摧残学生,我们曾痛恨那种摧残人性的封建科举教育,难道我们还要后人像我们一样痛恨今天的应试教育吗?

性在中国从来都是遮遮掩掩的话题,这是专制社会束缚的结果。美国学者凯特•米利特曾指出:性的本质是追求快乐,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反抗权威。当前中国正由一个权威社会变成一个自由社会,个人自由度正在加大,没有接受完整性教育的中国人毫无防备的暴露在性时代面前,开始混乱,迷失了方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迷失了方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性知识教育我们的孩子?或许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教育者本身又有多少性知识。据报道,很多教育者本身并没有多少性教育意识,一位校长曾公开宣称:不是我们不愿意上性教育课,而是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教师。这种性教育的缺乏和滞后的结果导致了诸如:青少年性困惑、青春期焦虑症和性观念错位现象的逐年上升,与此相关的青少年性犯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9月,哈尔滨开通首部未婚先孕援助热线以来接到的2000余个电话中,学生咨询者占70%以上,百名怀孕少女中,女学生达到一半以上,青少年性犯罪案件占犯罪总数的8%——10%,且逐年上升。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性混乱的时代,我们也不希望艾滋病患者遍布祖国大地,那么教育就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缺乏教师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没有谁天生就是性的专家,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性也不是什么死亡之区。

九、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体制

当我们宣告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时,教育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它像一个硕大的堡垒一样,阻碍了教育改革者们的步伐,那种传统的、僵化的、前苏联时代遗留的模式仍在操纵着教育这台大机器。从学校领导的任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材、教学的方式、考题和试卷的选购,以及学校的财务,乃至各种评优、各级学校的招生、入党指标的分配,无一例外的都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这种主观的、往往脱离实际的计划教育,不但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也培养了一个臃肿的、缺乏效率的机构。教育行业一直被视为“铁饭碗”,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有些学校的老师纷纷找副业,上课勉强应付了事。计划曾让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教育如果依然实行一切按计划的原则,恐怕只会面临同样的结局。

然而,我们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呢?教育产业化自然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计划教育阶段,我们因该寻找一种既具有市场活力的的教育管理机制,但又不至于导致教育不公平。也许湖北省监利县的教育改革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办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收购或租赁现有国有教育资产,举办民办教育,实行“教育卡”制度,由政府出钱给学生买服务。这种引进市场管理的机制无疑是医治“僵化教育”的良药,既然政府无力管理和投资教育,为何不允许市场管理和民间资本的进入?

民办教育在我国从来就是兴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孔子创立的第一家私塾就是民办教育。在美国民办学校占58%,其中很多是一流大学,日本、香港、台湾、韩国这些拥有世界一流教育的地区,民办学校也都在50%以上,唯独在中国,民办教育却受到种种限制,举步维艰。有人以“卖学校,甩包袱”为名,阻碍监利县的教育改革,结果这种怯懦者的声音让教育改革的勇士死在了摇篮里。只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公平的服务,学校为何不可以卖,既然那种包袱是多余的累赘,为何不可以甩?恐怕说这话的人中,好些是害怕一种权利的丧失,既然学校属于民办,教育机关就不能干涉学校内部的职务安排,红包和权利自然就会消失,就像一切阻碍改革的旧官僚一样,他们总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阻止原本伟大的改革。但计划教育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民办教育是势在必行,无论是怯懦者的叫嚣,还是维权官僚们的设计阻拦,都将无济于事。

没有创新的教育不足以谋发展,没有公平的教育不足以求稳定,腐败和产业化只会把中国教育引向绝路,那种缺乏“道德”、“心理”与“性”的教育是非人性化教育,唯有挣脱官僚体制的枷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充满自由、民主和公平的创新型多元化教育体系才是中国教育的正确道路。

教育管理失误反思三例 篇7

一、走入角色, 重新定位, 拒绝眼高手低

【事件回放】开学初, 我从教学一线走上协管高一年级的管理岗位, 从普通教师的一个“小分子”成为年级组的一个“大分子”。

兴奋、焦虑中, 很快到了第一次月考。试卷到位、监考教师排定、考场布置妥当、学生准考证发放等工作有序完成。要不要开一次监考会, 把各种事项再向老师明确一下?我觉得监考会不是很重要。毕竟教师都是科班出身, 谁没有监考经验?作普通教师时, 我就很反感“形式主义”, 监考流程虽然琐碎, 可大家都是轻车熟路, 何苦伤神伤时伤力?年级主管外出, 我就个人“拍板”:年级监考会不开, 避免“劳时伤神”。

【情境再现】高一学生刚刚入校, 不熟悉考场位置, 像沙丁鱼一样到处“乱窜”;个别监考教师迟到, 甚至有的教师没有被告知有监考任务 (排定教师后, 没有及时通知) , 考生在考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监考教师试卷缴送不符合规范……

【补救措施】安排教师指认考场位置, 紧急联络机动监考就位。

【反思】教学和管理是两种不同职责, 有相通之处, 也有很大的差别, 不能简单从一个角度或者固定的眼光看待全局。工作角色转变后, 要积极重新定位, 变被动为主动。工作中要立足前瞻, 根据预设去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 要善于请教别人, 避免眼高手低的低级错误;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 总结教训, 不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二、走近学生, 引导成长, 拒绝固步自封

【事件回放】学校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一项是实践班级按照年级组安排执行校园卫生清扫任务。学生还不会打扫卫生吗?这样的问题再简单不过, 只要给班主任做一下要求就可以了嘛。我给各班级分配了卫生区, 简单布置了工作任务, 只等最终检查验收了。

【问题再现】劳动现场绝对出乎我的意料!高一学生第一次参加户外劳动, 兴奋异常, 大多数学生不是劳动而是在“聊家常”;还有的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 把拖把像拖拉机耕地一样向前推动;部分学生在校园里兴奋地奔跑, 用扫帚、拖把和洒水壶等工具作为“武器”互相战斗, 随风飞舞的垃圾如同我的心情一样凌乱。如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过惯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我在家里根本不干活, 也不会干活!”一个学生的真心话道出了症结所在。

【补救措施】召集班主任, 严肃劳动纪律和工作要求, 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劳动指导及示范, 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 掌握劳动的方法, 熟悉劳动的流程。

【反思】教育管理者要了解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 工作作风应雷厉风行, 不打折扣;不能拖泥带水、含糊其辞。管理者要知情顺势, 不能完全依据过去的经验和固有做法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管理对象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及原有道德基础各不相同, 作为管理者, 就要从他们的具体身心特点出发, 关注其发展历程, 激发其自主性和向善心。管理者还应率先垂范,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觉发展。

三、走近教师, 读懂生活, 拒绝以偏概全

【事件回放】上课10分钟了, 高一某班六七名学生还在教室外窃窃私语。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我在办公室向他们了解情况。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老师骂我们, 说得很难听”“老师让我们出来的”“老师教学态度不好, 教学水平也不行”。同学们所指的王老师 (代指) 近50岁, 性格内向, 不太善于交流, 但平时工作很认真。对学生们的“矛头共指”, 现场的年轻班主任也有“微词”, 我给同学们作了解释和安抚, 私下里对王老师的不当言辞与做法产生了质疑。

【问题再现】王老师主动找到了我, 说明了原委。原来王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抄写课文, 并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检查。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 反而主动逃离教室, 串通起来“反制”, 王老师气头上说了过激的话。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 我错信了学生的一面之词, 错怪了老师的好心。

【补救措施】肯定王老师做法的同时, 我委婉指出了她的不当言辞。针对班主任不明真相产生的“偏袒”, 我给出了具体工作建议并要求迅速召开班会, 沟通师生情感, 避免冲突扩大。

【反思】用敬业之心、宽容之心和平等之心读懂生活, 理解师生作为活生生的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有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工作时要尊重理解冲突双方, 不能偏听偏信, 避免工作有失偏颇。

四、结语

成功总被他人遗忘, 失误却被别人记得清清楚楚。孔子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主动剖析、反思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追求人格完整和行事端正的一种自觉行为。

管理反思录 篇8

“你已经75岁了,你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有一天,知名的英国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的太太这么问他。这个问题,引发了汉迪思考。我们很少从自己的丰富人生经验中反省,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就无法好好运用它,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汉迪在《领导人对领导人期刊》(Leader to Leader Journal)中写道,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他因此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人生的哪些时刻或事件中,我学到最多?”

他很惊讶地发现,他学到最多的,不是来自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那么多年学校教我们事实、技能和概念的日子。我们原以为这些东西有一天会用得上,结果这些知识却渐渐褪色,就像仓库里堆放的东西,几乎派不上用场。

相反地,汉迪发现,“我学到最多的,常是来自那些小事件,通常是所犯的错误,或我被迫必须超越我的经验,或必须面对自己不足的时刻。”他说。

汉迪回忆,50年前,他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是在壳牌石油新加坡分公司。他到任后不久,有一天,新加坡分公司的CEO叫他进去。

“伦敦那边要我指派一个经济学家注意东南亚市场,让他们了解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对这个产业的影响。我们决定选你担任这个新职位。”

“这让我受宠若惊,但是,你知道我在大学是念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吗?我对经济学一窍不通。”汉迪回答。

“但你不是牛津毕业的吗?没关系,你很快就会学会的。对了,我刚才替你接受了一个邀约,下个月你要对这里一所大学的师生演讲,题目是‘石油产业的未来’。”

接下来,汉迪以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度过了这个事业的挑战。

汉迪认为,除了增加了经济学的知识之外,这个经验让他学到两件事情:第一,只要你真正需要或想要,你可以学习任何东西。

第二,在他发表了演讲之后,他发现自己是全场学习最多的人。“如果你想要学习任何东西,试着教这个东西。”他这么结论。

汉迪说,这两个原则,成为他一生教育哲学的基础,一直到现在。

危机变成转机

三年前的索尼营收状况不佳、管理人才不足、纯益率掉到仅剩1.2%,公司因此决定来场大变革,由当时索尼美国的CEO斯廷格升任索尼CEO的职务。

现在的索尼,营收跟利润齐步成长。在外籍CEO的带领下,这家深具代表性的日本企业,从危机中看到了初步的转机。

《福布斯杂志》(Forbes)报道,斯廷格在接下索尼CEO的职务后,并没有假装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他知道要如何找帮手。

在展开行动之前,斯廷格先研读了《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一书。这本书是描述IBM前CEO葛斯纳如何成功扭转公司劣势,反败为胜的历程。

当时葛斯纳接手的IBM,是一家恐龙级的大企业,跟斯廷格所接手的索尼类似。斯廷格觉得,IBM是索尼可以学习的成功例子,因此他请求葛斯纳收他为徒弟。

一开始葛斯纳拒绝他,后来斯廷格亲自到葛斯纳家,手里拿着做满笔记的《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一书,才让葛斯纳点头答应,担任他的个人顾问。他是葛斯纳至今唯一收过的徒弟。

有了计划范本,加上葛斯纳的协助,斯廷格开始趁着危机,改革过去不可能被撼动的积习。索尼创立于1946年,一直以来,各部门都死守自己的疆土,部门主管之间甚至不交谈。斯廷格希望公司改变成共同打击对手,而非自家人彼此竞争。

这个改变在当年有了雏形。随着高画质电影问市后,由于影片包含丰富信息,一般的DVD盘片无法容纳,家电制造公司纷纷推出新一代的科技。索尼推出了Blu-ray,东芝则推出HD-DVD,两家公司陷入抢夺标准系统之争。

为了赢得这场重要战役,索尼决定在电子游戏机里,附上一片电影DVD,以鼓励消费者在游戏机上看电影,进而习惯使用索尼的新系统。公司后来选定旗下电影公司的热门影片“蜘蛛人”第三集,在50万台游戏机中全都附上这部电影。

过去,索尼的消费电子部门根本不会跟电影部门沟通,这次却在斯廷格亲自打电话下促成合作。2008年2月,东芝宣布停止研发HD-DVD系统,索尼成功获得了市场主导权。

事实上,斯廷格跟当年的葛斯纳真的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葛斯纳在入主IBM之前,是在食品及烟草公司工作,而斯廷格在1997年成为索尼总裁之前,是一名电视制作人。他们虽然不是业界老手,但是都在身边放满了帮助自己的人才。

也像葛斯纳,斯廷格成功让危机变成转机。

水平营销的好点子

斯奈德销售环保车已有30年的经验,他发现要说服民众转换能源替代车并不容易。过去几年,斯奈德尝试过许多策略吸引顾客购买节能车,到头来却是与房地产业者合作“送车”的噱头,得到最多的回响。

斯奈德学到了一项功课:水平营销。也就是两个不同产业、服务的顾客群相似,可以联合起来营销。这是一个不会增加营销预算,却可以提高顾客数量的聪明方法。

斯奈德接受《创业家杂志》的访问时表示:“这个营销策略的确吸引到很多的注意。消息在星期五早上曝光,下午就接到三个人表示对车有兴趣的信息。”

水平营销有许多创新做法。譬如:

■共同背书。如果你是一个小公司、品牌并不知名,你可以与一个比较大的品牌合作,提供赠品如产品、折价券等给彼此的顾客。假设,你经营一家小型高尔夫球场,你可以提供高尔夫球场邻近的电影院“两人同行,一人免费”的高尔夫球券。这对电影院来说是赠品,而你可以因此得到顾客的信赖,而青少年也有了好玩的去处。

又例如,艾德蓝医生开了一家脊椎按摩疗法诊所,提供针灸与复健治疗。艾德蓝与附近的健身中心合作了七年,他提供健身中心的会员折扣,也固定派驻医生在健身中心,免费为会员提供体脂分析。艾德蓝表示,与健身中心合作是很好的机会,因为会运动的人都是在乎自己健康的人,也正是艾德蓝喜欢的顾客,顾客也喜欢他。提供折扣让诊所的顾客源源不绝。

■分散成本。把自己的店变成顾客体验购买经验的目的地。假设你是一家书店的老板,你的书店就坐落在一条商店街上,旁边有童装店、有亚麻布店等。你可以在一个下午举办“打造城堡”的游戏。“打造城堡”是西方小朋友很熟悉的游戏,小朋友用椅子或箱子围起一个小小的区块,然后用布或小被毯子罩上,当成自己的城堡一样。在这样的活动里,你可以与亚麻布店及童装店合作,由亚麻布店提供被单床罩,童装店提供服装,而你自己带领阅读。

■不提高管销费用,提供全服务经验。企业主管要思考的是,除了你提供的服务外,你的顾客还需要什么?一家卖冷暖气机的公司,就找了八家居家修缮服务公司一起合作,印制了十页全彩居家修缮服务折价券。其中的服务包括有除白蚁、除虫、草皮保养、地毯清洁等,全部都针对类似的顾客营销。结果,每一家公司都在减少广告费用与邮费的情况下,销售增加了20%,顾客也增加八倍。

不论你身处的产业为何,你都可以与其它公司友善联盟,进行水平营销,彼此获益。

习惯

这个项目名叫Sun Ray,是1999年升阳计算机寄望要一举打破微软主宰的个人计算机惯性,而推出的低价计算机。它的技术让很多人大为赞赏,但是九年来的市场销售量,却不到它原本预期一年内应该达到的目标。

是什么造成了它的失败?深入参与项目的前任高阶主管和顾问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一个相关项目JavaS-tation的失败,造成公司里,弥漫着一股失败的创伤。这种创伤对相关人员造成了微妙的影响,大家没有说出口,但是其实心里已经对于新项目会不会成功产生怀疑。

顾问指出,很少人注意到,重大创新失败后,一个企业在情绪方面所付出的成本极大。此外,创新失败的低气压,很可能会一直笼罩着整个企业,间接妨碍下一个相关的创新。换句话说,在这种环境下,Sun Ray计算机还没有推出,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因为公司里,大家已经习惯了失败。

这正是习惯的威力。在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习惯》(Habit)里,作者指出,95%的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的脑部活动所掌控。只有在碰上新奇或特殊的状况,指挥的脑袋才会出现。回想一下,当我们走进超级市场,是不是无意识地就会沿着固定的动线行走?然后习惯性地走到某几个区,顺手拿下某几个品牌的产品?是习惯,在决定我们的购买决策。

因此,顾问指出,如果顾客已经成为你的顾客,尽量不要惊动他指挥的脑袋,而让他自动、习惯地购买你的产品,让他很难“戒掉”你(套一句电影《断背山》的名言)。但如果他不是你的顾客,则要设法打破他现有习惯,启动那指挥的脑袋,有意识地思考你和竞争者的产品。

在人才管理方面,很多公司花心力争夺人才,但进了公司后,却没有投入心思促进他们成长,设法提高业绩。

管理顾问指出,在人才管理的各层面中,连结(connect)是最重要,也是企业最弱的层面。其中,有三个很重要的连结:让人员与目的连结,认同公司使命,产生驱动力;让人员和人员连结,强化他的归属感;让人员和资源连结,协助他达成目标。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其整改下一篇:借生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