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精选8篇)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1

课程:环境设施艺术设计

调研时间:2011.11.7----2011.11.13 调研地点:合肥各大休闲广场、公园和高级居民区、繁华街道

调研目的:通过对合肥的休闲广场、各个特色的公园、居民区的调查研究,积累素材和灵感。实践调研可以增加对本课程(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的理解,把调研的成果运用到课程作业设计中来。加强学生的户外调研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地认知、理解并掌握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运作规律,在专业设计单项中能掌握更接近产品的设计能力,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让学生更确实把握公共设施与产品设计的这一关系。

调研分析:环境设施的概念:现代城市中,为公众及必要的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满足需求的公共设施;城市设施种类繁多量大,涵盖面广,涉及市政交通管制,公益服务、商业服务、广告信息等众多领域。城市设施既是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必要补充,又是城市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称之为城市设施。

1.公共休闲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休息、健身、娱乐等要求而设置的公共环境设施,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

2.交通服务设施

是指城市街道中主要用于交通指示、组织的设施,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

3. 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公共卫生要求而设置的公共环境设施,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

4.信息服务设施

为满足人们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认知,引导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而设置的公共环境设施,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

5.美化丰富空间设施

是指那些为城市街道增添艺术气息,美化和丰富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施,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功能和意义

环境设施对于市容市貌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功能良好,形态优雅的环境设施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还兼具美育的功能。因而,环境设施设计的审美性同样不容忽视,毕竟,功能良好与造型美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环境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市民对城市归属感和参与性,毕竟,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1、功能

(1)装饰审美的功能

审美即在一定的情况下起到愉悦精神, 陶冶情操的作用, 也是视觉感官的第一印象, 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功能不仅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而且还可以体现作者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造诣, 对普通百姓也可以有审美的促进和培养。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展望。

(2)实用的功能

作为公共环境设施, 其作用和环境设施的概念是一样的, 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人们提供识别、依靠和洁净等使用功能,这也是环境设施产生的首要原因, 功能性是其必须解决的第一问题。

(3)文化传承功能

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尤为重要, 没有文化的城市, 是没有活力的城市。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陶冶, 提高审美的享受, 也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 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同时公共环境设施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 可以很好地传递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可有效地激起市民的共鸣和对地域的热爱。

2、意义

公共环境设施是人们生活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公共环境设施与人的关系至为密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而公共环境设施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效用的同时又反过来约束、诱导、规范使用者的动作行为。

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还要体现其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环境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大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环境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安闲,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所以在设计公共环境设施时应该了解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意义。

调研分析:

休息椅凳:

休闲椅凳是室外环境中分布最广、使用频律最高的设施,满足的是人们休息的基本生理需求,因而它的设计应遵循人体工程学及行为心理学的原则,同时考虑其装饰功能。

左右图的休闲长椅是公园中摆放的座椅根据整个公园的设计理念,又从春夏秋冬,早中晚各个时间考虑人们的需求设计出两种功能的长凳。利用实木和铁艺的结合达到格调相互衬托。实木的靠背和凳板融入到公园大自然的气氛当中,铁艺的应用在已有的实用性中更增加了椅子的艺术性。

当人们在公园逛累了,停下脚步在椅子上悠闲的坐着,让人感到非常的舒适,而且椅子坐落在园林草地上被草木围绕,眼前的风景依然一览无余,休闲长椅在设计风格上与园林风格融和协调。

垃圾桶:

垃圾桶在公共环境设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可避免的和这类毫不起眼而又不可缺的物品打着交道。我们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科学合理的垃圾箱设计不仅为我带来便利,还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左右两个垃圾桶位于一环出是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在设计上:垃圾桶的颜色与环 境很好区分,使人们更好的分辨出但在材料的选用上 使用木质的外框又与环境相互协调给人一种大自然 的感觉。垃圾桶上标志也很醒目,木质与不锈钢搭配 是垃圾桶不在单调乏味,更具有现代感也时刻提醒人 们的环保意识。

公交车站:

公交候车亭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通过对合肥城市公交候车亭的调查,反映出合肥设计理念的崛起,更反映出 合肥的设计意识对人的关怀。随着合肥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候车亭等公共设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合肥公交候车亭外观造型逐步美观,功能逐步完善。人性化设计的候车亭,可以在功能上为广大市民乘车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在外观造型上上美观大方,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这样可以看出对于公交候车亭的设计有很大的前景和发展。共设施设计是处理公共空间、城市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好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能够使得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环境,并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能够与人和谐相 处,提供给人特定的生理或心理功能。所以,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是人性化公共设施设计的目标。公交候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环节,其人性化设计要求更不能放松。

左边为合肥长江路的快速公交车车站,到车站需通过地道这样将人与车很好的分离了,不会发生人与车相互影响阻塞交通的现象。其上车与下车通道是电子控制,公交车来时上车通道自动打开,公交车未到来时门是紧闭的,这样避免了候车的人与公路的车发生危险极大的体现车站的人性化。车站顶棚是钢化玻璃材质有利于采光,与钢铁支架相结合更体现现代化风格。

国外的车站与我国比更能体现人性化,其美观和实用。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反映出其城市的和国家的发展。

超前的车站设计

国外的公交车站

调研总结:

在调研的过程和总结中得出无任是再哪个环境中都体现了人性化原则,强调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性观念,是产品设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导思想。人是城市户外环境的主体,环境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环境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细部设计要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应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使人们活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从而实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整体的户外生活品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体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原则是环境设施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随着环境设施设计的不断深化,环境设施不再只满足单一的使用功能,而是同时将几种使用功能融于一体。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实施环境设施的功能,降低建设成本,挥设计的综合效益,还可以增强美感,塑造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

环境设施艺术

调研分析报告

指导老师:贾伟

名:吴建威 班

级:09环艺四班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2

海绵城市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经过国家大力支持, 发展速度较快。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与资金支持。在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中, 主要依靠“灰色设施”帮助城市实现水循环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系统自身循环功能, 破坏了生态环境, 基于此, 建设海绵城市绿色设施, 改善灰色设施已经迫在眉睫。

1 海绵城市概念和重要性分析

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自如地吸收或释放水分, 当城市降水量较多时, 海绵城市能够直接实现径流雨水循环过程, 即吸纳、储存、过滤和净化[1]。当城市降水量较少时, 特别是干旱季节, 海绵城市能够调节河流径流量, 给城市建设提供水资源。在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中, 能够协调生态系统“绿色设施”和城市系统“灰色设施”之间的关系, 实现良好的水循环。

从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90%的城市都属于“快排模式”, 即主要依靠下水道等灰色城市设施快速排放径流雨水[2]。当降水集中且过多时, 灰色设施没有蓄水功能, 有的城市就出现“逢雨必涝”的局面, 影响到城市发展, 同时因为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发展, 高楼大厦遍布城市角落, 混凝土、钢筋材料占据城市地表, 破坏了原有的绿色植物, 径流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造成地下水枯竭等问题, 打破城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过程-渗透-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径流”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增加城市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概率[3]。从现在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分析, 即使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但依旧没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更多考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 比如楼盘销售中将绿色带面积作为营销热点, 但这个绿色带仅仅起到了美观作用, 没有充当水循环角色。从这两种情况分析可知,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应该尊重大自然, 跟大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海绵城市中绿色设施覆盖范围及必要性分析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 要注意增加“海绵体”等绿色设施, 加大对“海绵体”的重视程度, 主要包括湿地公园、河道修复、绿化带等。

2.1 恢复城市河道水系功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城市河道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 它充当了调解降水的主要角色。近年来, 我国很多城市容易发生内涝等灾害, 一方面是由于灰色设施不完善或建设不合理, 但从根源来讲, 是因为河道蓄水、净化、调节功能被破坏, 所以必须提高对城市河道这一绿色设施的重视程度。

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 注重保护河道水系功能, 发挥河道调节作用。在传统城市建设中, 大量的化学物质、生活垃圾被排入河道, 破坏了河道自然排水功能, 如流经深圳经济特区茅洲河等。在海绵城市中, 应该整治河道旁的化工厂、服装厂等污染源头, 对其进行升级或搬迁, 减少排入河道的污染物。 (2) 发挥河道中河床的调节作用, 让降水能够直接渗透到河床中去, 加大清理河道垃圾的力度, 定时处理河床淤泥, 提高河道清洁度, 保护水系生物, 让河道在发挥调节水功能的同时成为城市美丽景观。 (3) 建立隔离污水与河道的完整体系, 保护水资源。污水等不干净水资源严重影响河道改造, 政府要根据河道位置合理建立污水处理厂, 确保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废水经过严格处理后才排放到河道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绵城市应合理利用高科技产品改造生活污水, 建立水资源再生厂, 将生活污水变为可利用水, 如灌溉等, 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2.2 建立海绵城市公园, 规范建设标准和规模

城市公园是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经常散步的地方, 但在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中, 公园的样式和种类都比较单一, 通常是以游乐场为主, 没有较好地结合自然环境与人为设施。在发展海绵城市的过程中, 应重视建立城市公园, 规范建设标准和规模,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 严格规范公园规模, 改革传统公园修建模式, 丰富公园设计风格, 统筹生态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关系[4], 尽量做到有绿色景观也有休闲之地, 确保公园绿色覆盖面积, 便于发挥公园蓄水功能。其次, 严格控制公园旁边的建筑物数量和高度, 尽量不要在公园附近建造高楼大厦, 确保公园植被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扮演好水循环中“蒸发”的角色, 调节海绵城市降水量。最后, 多利用城市纯天然公园, 如湿地、湖泊等, 禁止填湖造地等城市建设行为, 实施生态修复。

2.3 保护野草与草坪, 提高海绵城市绿化覆盖率

草坪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风景线, 城市规划大多采用相同人工草坪植被, 没有根据城市区域气候、土壤的特征, 选择合适的植被, 增加了草坪培植费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 应该多发掘“野草”种类, 这些植被具有容易存活、资金投入较少的优点, 能帮助城市建设节约成本并达到调节水循环的目的。

2.4 统筹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在建设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时, 要贯彻“绿色设施”的理念, 将海绵城市绿色设施建设覆盖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发动群众建设小型绿色设施, 如居民阳台菜园、绿色屋顶、学校绿色草地、马路林荫道等, 增加水循环系统中蓄水、含水装置,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3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覆盖范围及必要性分析

灰色设施主要是指城市建设中人工排水系统, 如下水道、排水管道等。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扮演着调节水资源的重要角色, 在强降水的时候及时帮助城市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机率。

3.1 合理规划海绵城市灰色设施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合理规划城市灰色设施, 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合理安排下水道结构, 加强入廊管理。灰色设施建设要遵循尽力减少人工破坏, 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 特别是在老城区的改造中, 要根据城区实际情况, 加强与新城区的联系, 提高道路、河流改造效率。

3.2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提高企业建设积极性

资金筹措是建设灰色设施的重要保障,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不仅要增加对海绵城市灰色设施的财政支持, 更要联合城市企业创新灰色设施投融资模式, 提高企业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性。在海绵城市灰色设施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方便城市建设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活应对城市建设风险, 增加对城市灰色设施建设的热情。

3.3 确保灰色设施工程质量, 建立完善责任保护制度

下水道等灰色设施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海绵城市水资源调控, 在建造灰色设施时, 要明确企业责任, 建立完善责任保护制度。同时, 政府要积极拓宽灰色设施的构建渠道, 增加海绵城市“微水库”,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特征, 建立有特色的海绵城市灰色设施体系。

3.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法律法规是保障灰色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灰色建设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建设行为, 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灰色设施建设, 提升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建立有权威的政府, 同时增加灰色设施监督渠道, 加大对灰色设施的监督力度, 联合群众力量, 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重点建设项目。它能有效缓解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洪涝、旱灾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海绵城市灰色设施, 秉着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 合理安排城市下水道系统, 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灰色设施建设中来,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培养人们城市“主人翁”意识, 集人民智慧和努力建设新型海绵城市;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设施建设进程, 提高河道防洪、泄洪能力, 合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严格审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 确保居民区、办公区绿色覆盖率, 贯彻绿色设施建设理念, 协调灰色设施与绿色设施的关系, 尽量发挥生态系统自身水循环功能, 创建绿色海绵城市, 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 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升, 越来越注重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方式, 在国际中被誉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它能实现城市低效能生态化发展, 同时可以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实现水循环。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中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 以期在城市化进程中,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设施,灰色设施,水循环

参考文献

[1]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中国名城, 2015 (05) :16-25.

[2]车伍, 武彦杰, 杨正, 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 2015 (08) :13-17+23.

[3]李光照.海绵城市需重视绿色设施及灰色设施建设[J].中国勘察设计, 2015 (11) :66-69.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3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城市容貌景观的组成内容,它在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体现着城市风貌和形象,是衡量城市服务与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标志。

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结合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为提升北京市市容景观建设和设施容貌水平,规范设施设置管理,达到“无物不景观”的目标,为编制《北京市市政市容“十三五”时期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奠定基础,使规划接地气、顺民意、更具操作性,组织开展了此次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调查。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一)调查主体

调查由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

(二)调查方式

调查通过同一问卷四种调查形式的方式进行,即微信调查、网站调查、电话调查、现场调查四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3050份,回收问卷11987份,经核查有效问卷11806份。其中,现场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865份(占比24%);网站调查获得有效样本3567份(占比30%);微信调查获得有效样本4834份(占比41%);电话调查获得有效样本540份(占比5%)。

(三)调查时间

调查历时近2个月,起止时间为2015年6月24日至2015年8月14日。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备性、使用便捷性、造型美观性、色彩协调性、与周围环境匹配性、外表整洁性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样本分析

1.样本区域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覆盖了北京市十六个区,其中城区占比56.7%,郊区占比43.3%;核心区即东城、西城各收到样本1086份(占比9.2%)、1381份(占比11.7%);中心四城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各收到样本1346份(占比11.4%)、1629份(占比13.8%)、874份(占比7.4%)、378份(占比3.2%)。各区调查样本量及占比情况(图1-2)所示。

2.样本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52.3:47.7),比例较为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19-65岁(占比89.79%)。从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看,35-54岁年龄段样本量最多,样本量4050份(占比34.30%),其次是19-34岁,样本量3474份(占比29.43%),最后是55-65岁样本量3078份(占比26.07%)。

3.样本职业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主要是企业员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三类,占比73.80%。

从调查样本职业分布上看,企业员工最多,样本量3477份(占比29.45%),其次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样本量3075份(占比26.05%),最后是大学以上学生,样本量2161份(占比18.30%)。

(二)总体满意度分析

1.市民对设施功能和容貌等方面的关注度情况

市民对设施功能和容貌等方面的关注度排序依次是设施功能、设施整洁、设施美观、设置合理、设施耐用。在设施功能和容貌等性能排序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置的样本中,有59.22%的市民(样本量6991)选择设施功能完备性;排在第二位置的样本中,有36.43%的市民(样本量4301)选择设施干净整洁性;排在第三位置的样本中,有33.44%的市民(样本量3948)选择设施美观性;排在第四位置的样本中,有43.13%的市民(样本量5092)选择设施设置合理性;排在第五位置的样本中,有39.45%的市民(样本量4657)选择设施经久耐用性。体现出市民把设施功能作为第一关注点,其次是设施整洁、美观、不影响通行和结实耐用。居民关注度排序情况(见下表),设施功能和容貌等关注排序情况(图3)所示。

2.市民总体满意度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市民对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5.94分,处于基本满意水平(满分为10,不满意为[1,5),基本满意[5,8),满意[8,10])。在设施的日常保洁、样式和设置等方面的评分较低。各项指标评分依次为功能完备性(得分7.74)、设施干净完好(得分5.32)、造型美观性(得分5.46)、设施设置合理性(得分5.72)、设施经久耐用性(得分5.46)。体现出当前北京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功能能够满足市民需求,设施容貌样式美观性有待提升,设施维护不到位、外观不整洁、设置位置不合理、使用不便捷、设施体量大、影响通行问题较为突出。总体满意度评价情况(图4)所示。

3.市民对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市民常用的设施有废物箱、座椅、公交站亭、指路牌、自行车存车架等,使用率低的设施有信筒、早餐车、信息亭、出租车扬招站、停车咪表等。在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频次排序中,废物箱排在首位(10593份,占比89.73%),其他依次为座椅(10453份,占比88.54%)、公交站亭(8893份,占比75.33%)、指路牌(8756份,占比74.17%)、自行车存车架(8678份,占比73.50%)、报刊亭(7992份,占比67.69%)、公用电话亭(7933份,占比67.19%)、移动公厕(2532份,占比31.20%)、信筒(2673份,占比22.64%)、早餐车(2532份,占比21.45%)、信息亭(134份,占比1.14%)、出租车扬招站(98份,占比0.83%)、服务亭(76份,占比0.64%)、停车咪表(0份,占比0%)。有较多被调查对象反映从未在出租车扬招站打过车,停车咪表不能用,从未使用过信息亭。设施使用频次排序情况(图5)所示。

(三)市民普遍反映的设施问题

1.市民普遍认为道路部分设施数量过多

通过统计分析,市民认为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过多的有9261份(占比78.44%),认为设施数量太少的有1323份(占比11.21%),认为设施数量合适的有1222份(占比10.35%)。其中数量过多设施反映集中在各类指路牌(2671份,占比28.84%)、公用电话亭(2514份,占比27.15%)、报刊亭(2283份,占比24.65%)、早餐车(1793份,占比19.36%)等设施。电话调查中许多市民反映,越是人多、拥挤的地方设施越多,如地铁出入口、交通枢纽等处大体量、经营性设施尤为突出。

2.市民普遍有设施阻碍通行的感受

通过统计分析,在全部样本中有74.8%(样本量8831)的调查对象曾有因设施体积过大、设置位置不合理,阻碍了步行通行的感受,其中以报刊亭(样本量4576,占比51.82%)、变电箱(样本量3423,占比38.77%)、早餐车(样本量2876,占比32.57%)、公租自行车(样本量1897,占比21.48%)为主,此外还有较多的调查对象反映盲道被大体量设施占用情况比较普遍,不安全。

3.市民普遍认为设施保洁、维护不及时

通过统计分析,在全部样本中有72.8%(样本量8597)的调查对象认为设施保洁、维护不到位。从问题类型方面统计,认为设施脏污的有7417份,占比86.27%;认为设施被喷涂小广告没有及时清理的有7194份,占比83.68%;认为设施锈蚀、残损的有6549份,占比76.18%。

从设施类型上看,认为设施保洁维护情况较差的依次是报刊亭(样本量6163,占比71.69%)、停车收费牌(样本量5799,占比69.52%)、公用电话亭(样本量5723,占比66.57%)、早餐车(样本量5486,占比63.81%)、公交站牌(样本量4768,占比55.46%)、候车亭(样本量4716,占比54.86%)等。

4.市民反映设施不美观,与北京市容景观不协调

通过统计分析,在全部样本中有67%的调查对象反映当前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样式不美观(调查中此题可多选),反映设施类型的依次是报刊亭、早餐车、自行车存车架等。设施容貌样式意见统计情况(图6)所示。

(四)大体量设施满意度分析

1.报刊亭

市民认为报刊亭设施存在主要问题有:亭体老旧、占地过大、样式不美观等。在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中,许多市民反映报刊亭已变成了杂货摊,除卖报刊外还经营冷饮、食品、玩具等。

调查样本中,在报刊亭购买报刊杂志的仅有8.75%,69.7%的被调查者认为报刊亭可设置在社区或超市内,既便民又不占路。

2.早餐车

在调查样本中,仅有19.6%的调查对象近一年曾在早餐车购买过食品。有九成的市民认为,目前路边的早餐店非常多而且卫生,不需要在街头设置早餐车。

市民普遍认为早餐车存在的问题有:设施脏污加工条件差;食品不卫生;早餐车周边油污遍地;经营人员个人卫生差。

3.公用电话亭

从调查的情况看,有42.8%的调查对象几乎不使用公用电话亭,有37.4%的调查对象偶尔使用公用电话亭;19.8%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公用电话亭。80.2%的被调查对象近一年来使用公用电话亭的频率较低或从不使用。78.4%的调查对象认为公用电话亭可以减少数量。

四、报告建议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调查情况看,市民普遍认为,北京市城市道路上的设施过多,而且越是人流集中的地方设施越多,影响了道路基本功能的发挥,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有些设施集中设置在地下空间出入口和公交枢纽周边,影响人流疏散,形成安全隐患。

二是从全市道路资源情况看,便道宽度在3.5米以上的道路数量较少,大多数道路的便道宽度不足3米,不适宜设置大体量设施。有的设施设置后,便道剩余宽度不足1米,特别是报刊亭、早餐车,一旦进入营业状态,基本上阻塞了便道通行,占压了盲道,市民对此反应强烈。

三是调查中市民普遍反映,设施脏污、破损问题。

四是调查中一些市民提出,现有设施样式、颜色与周边环境不协调,设施不美观。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4

根据市委确定的“加快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开放”的工作部署,市政协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组成由邵立华副主席带队,提案委员会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围绕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先后深入到市建委、公用局、房产局、水利局、财政局、规划局和发改委等部门进行调研,实地视察了滨江东路改造工程、二道河改造工程、金厂镇供水供气工程、康馨园小区二期廉租房建设等工程。调研组历时近2个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如下报告和建议。

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现状和2009年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30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6.5亿元,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市区共有主次干路80条,巷路67条,道路总面积214万平方米;桥梁42座,立交桥6座;先后建设改造了建设大街、新华大街、光明大街、滨江西路、滨江东路等50条主次干路,缓解了市区交通拥堵状况,使市区道路等级明显提升。科学进行全方位绿化和美化,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53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面积1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4平方米。一批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和空间。实施了大规模的亮化工程,市区路灯总数达到3.2万盏,景观灯达到2.8万支,亮灯率达到98%以上。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27公里,改造570栋老旧楼地沟管线,解决了重点区域近6万人的吃水问题。完成了第二煤气储配站建设任务,铺设管网20公里,总供气能力可满足“十一五”期间7万户居民用气需求。完成了第二热源建设工程,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95万平方米。实施了老旧楼供热设施改造工程,改善了市区380栋老旧楼居民的取暖条件。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拆迁面积211.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86万平方米,回迁楼竣工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率达到91%,较好地改善了棚改区域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2009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市级经济运行困难因素增多、财税收入下降、资金严重紧缺的不利局面,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超前谋划,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论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目前,10项城建重点工程正按计划稳步向前推进。

(一)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程。计划投资7.5亿元,改造棚户区及危旧房30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重点对文盛教堂、江南、新岭路二道沟、胜利路八中后侧等19个地块进行改造。目前,已有9个地块开工,完成拆迁面积25.2万平方米,拆迁户数2488户,开工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84%和87.6%。完成投资6.57亿元。

(二)二道河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4770万元。彻底改善二道河河流水质,完成路桥和配套设施,形成靓丽的沿河景观带。工程包括:6座车行桥、5座人行桥、观景挑台、河底铺砌、亮化和绿化等内容。今年9月30日前全部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004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8%。

(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计划投资26,4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今年主要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试运行。目前,截流干管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并于4月20日开工建设,在通天河段铺设截污干管1000延长米,三个泵站建设也于6月22日启动,正在实施土方工程。管材招标和厂区土建招标正在按计划推进,年底完成截流干管和主体工程。已完成投资807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0.6%。

(四)浑江防洪及滨江东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500万元,对滨江东路玉皇山桥至江南大桥2.9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工程包括修建江堤、外悬人行道,拓宽机动车道,外景平台、新建绿地、路灯及道路排水设施,进一步延伸沿江景观带。水利局负责的江堤建设资金已落实,施工正在按计划进行。为了配合江堤建设,建委迁移改造供热管道1796延长米,铺设排水管道240延长米,新建检查井12座,完成玉皇山大桥引桥施工,其他的道路、绿化及路灯建设,随着工程的实际进展有序实施。

(五)城区道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089万元,综合改造光明大街,建设延伸至江南大街的景观路。整修光复路、玉清路等20条主次街路,维修改造巷路16条。目前,光复路道路硬化完成74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120延长米、污水管道1020延长米。玉清路工程道路填挖方已完成40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37延长米、污水管道319延长米,工程预计9月30日完成。对光明大街、新华大街、东昌路、东宝一条街和清真路5条主街路路面升级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对严重影响市民出行的幸福胡同、官道岭路、保安路和二道江路的升级改造正在紧张实施中。

(六)市区桥梁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050万元,对红旗桥、江南大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桥梁承载等级和功能设施。目前,方案设计、计划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为尽量减少对市内交通的影响,待二道河桥梁工程全部完成后,再对两桥进行改造。

(七)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对倚江园、江南大街和北出口进行绿化美化。绿化工程于3月12日正式启动,共栽植各种苗木93万多株、铺植草坪5500平方米、栽植乔木1780棵、摆放花卉3.4万多盆。

(八)城市亮化工程。计划投资1824万元,对二道河、玉皇山及北线公路等实施亮化,对市区主要建筑物进行亮化升级改造,提高城市夜间景观效果。9月30日前全部完成市区主要道路和建筑物亮化升级改造。

(九)江南新区路网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1800万元,续建江南新区道路、供热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江南开发。续建道路包括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西路北段;新建道路包括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南段、南博路。目前,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和南博路工程都已经开工,计划9月30日前竣工。

(十)继续改造供水供气供热设施。供水设施改造计划投资2555万元,重点解决十中山上,市委山上、小宾馆山上三个高区共3854户、11560人24小时供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金厂镇近期3000户、10000人,远期6000户、24000人吃水问题。工程分别于7月底前和“十一”前全面完成。供气设施改造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发展燃气用户6000户(其中金厂镇3000户)敷设煤气外网15公里,“十一”前完工。所需建设资金公用局自筹解决。计划投资300万元,对30栋老旧楼进行分户供热改造,改造工程已于7月上旬陆续开工,9月20日前完成改造任务。

以上10项城建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137138万元,已落实资金108462万元,缺口28676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市紧紧抓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10项城建重点工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提升城市品位。但是由于市本级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今年实施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缺口就达28676万元。已落实的108462万元资金中,中央专项补助5700万元、棚改补助资金1655万元、地方债券贷款及补助1200万元,只占投资总额的8%。

(二)城市建设资金偿债压力逐年增加。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很多困难,负重前行,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使我市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财力有限,城

建资金绝大多数是通过向上争取、B T融资、银行贷款、赊欠等方式筹集的。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2008年底城建债务额已达7亿多元。随着时间推移,偿还债务本金的压力逐年增大。

(三)城市总体规划执行不力、修编滞后。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1996年制订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改变规划内容、突破控制红线、违反规划施工的问题时有发生,道路破拆、管网铺设的随意性较大,使规划的执行缺乏法治的严肃性。目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开始修编,但前期基础性工作经费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影响规划修编进而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仍执行2001年核定的标准,每年财政核定83万元。新建的两座平湖大坝、江东污水强排站、音乐喷泉、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每年运行和维护费用需320多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二是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额仍执行15年前的职工工资标准和各项管理费用。承担城市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经全部取消了收费项目,没有资金来源,影响了这些单位的正常执法管理。三是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一些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低下,破坏公用设施,损坏市容环境、随意造脏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最近国务院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十分有利。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力争使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更加符合中央资金投向。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考虑加强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项目应尽快启动和实施。

(二)转变思想观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认真研究和吃透投资政策精神,超前谋划一批符合中央资金投向的城建项目。提前做好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工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协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银行信贷、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等方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积极利用多年来业以形成的城市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进行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凡是能够有偿使用,带来效益的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和出让经营权等方法,广泛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三)科学合理安排可支配财力,继续推进城市整体建设。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建设连续在高投入上运行,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投入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冲击。建议市政府根据财政实际状况,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及省投资的城建项目,对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和关系重大民生的城建项目实行优惠宽松政策,创造条件上马,对其他的建设项目则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四)统筹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要坚持高起点规划,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江南新区的开发建设整体和长远需求,使城市基础设施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与长远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电力、通讯、网络、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凡是能够纳入统一管理的,必须由规划部门统一协调管理,避免重复破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要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建议市政府将总规修编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后对规划的重大改变,以及实施重大城建项目,应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的意见,科

学民主决策。

(五)尽快按规划实施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严格道理管理。要发挥绕城路的过境交通作用和城区交通的分流作用,按规划设计实施断头路的连接,如文明路与福明路的连接,福明路、光复路与绕城路的连接,官道岭路与绕成路的连接,西昌、官道岭的立交桥完善工程等。通过“渠化交通”的科学方式,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要加强城市道路管理,取缔市内的配货站,严格限制重型货车入城。

(六)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和改革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城市建设的整体升级,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来维护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充分发挥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性和潜能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筑工程设计要适应北方城市气候季节的特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严格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一定要认真把好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关,保证出合格工程,优质工程。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5

云阳水利水电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关于报送云阳县新县城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报告

渝云水司﹝2009﹞49号

云阳水利水电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关于

报送云阳县新县城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报告

集团公司:

为完善云阳县城现有供水设施,保证城市供水水质达到GB5749-2006标准指标要求,让县城30万人吃上放心水,维护居民的身体健康、保证社会和谐。根据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城市供水水质专项调查的通知》、《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项目的通知>的通知》(渝市政委发[2009]62号文)及《关于开展城市供水水质专项调查的通知》(建办城函[2009]503号文)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公司组成了由建管处、生产经营处、制水厂、供水服务中心等单位对云阳县城制供水的设施设备、管网分布及拟改造项目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分类、编制,现已完成《云阳县新县城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该规划分为城市第二水源建设,制水厂新增设备的购置,城市管网的改造及拓展区新增管网等4部分,共需资金15773.59万元。经审查,该方案符合实际,其方案可行,现予以报送,请予审查。

附件:云阳县新县城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

二OO九年六月十六日

主题词: 供水 改造 规划 报告

云阳水利水电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 2009年6月16日印发

(共印5份)附件:

云阳县新县城2009-2012年 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8°24′32″至109°14′51″,北纬30°35′6″至31°26′36″之间,东与奉节县相邻,西与万州区、开县接壤,北与巫溪县相依,南与湖北利川连界。云阳县新县城位于云阳县双江镇,距重庆市双府驻地317km,云阳县城是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重新选址整体搬迁而成,从1992年至2003年,历时10年时间完全重建的移民新城。1999年9月28日,云阳县“四大家”入驻,标志着新县城正式搬迁。云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建设宜居型城市为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云阳县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建设进程,在山环水抱之中,呈现一城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人和片区(工业园A区)、盘石片区、小江片区为中心,周边集镇为外围的结构形态。截止日前为止,累计完成城市规划田地16.5k㎡,形成了以原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搬迁移民为主,其它外来人口共同组成了18万人城市人口。根据云阳县十一五规划,为了提高城镇供水水平,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快新县城和重要城镇供水厂及管网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自来水厂,实施新县城后备水源工程,实现城区管网张家坝片区、双江片区与城中区互联互通工程,基本完成全县城统一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任务,提高饮用水水质。为配合云阳县争创国家及山水园林城市及国家宜居城市奖,远景规划用地50k㎡,人口3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规模,城市管网应配套规划建设。

一、编制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确定项目规模、投资和建设顺序。

(二)水源水质、净水工艺改造,因地制宜,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三)结合城市互联互通工程,更新改造镀锌管、钢管等劣质管材。

(四)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达到42项和29项指标的监测监管体系。

(五)结合当前实际,兼顾未来发展需要科学编制。

二、新县城城市供水现状

(一)供水水源现状及规划

云阳水利水电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系重庆水投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负责对云阳县城的制供水,其所属制水厂和供水服务中心承担县城工业和人饮用水,下属制水厂2座,以长江为水源,作为第一水源。2008年5月16日公司完成对供水市场的整合,整合前隶属云阳县市政水务公司,取水源设在万福沱,采用水下129米高程深井泵房取水,以适应长江水位大落差影响,设计规模7万m3/日,现状规模3.5万m3/日,实际供水量3m3/日,面积3.0公顷;该水厂2002年11月开工建设,2003年11月22日竣工投产。陆上加压泵站四级,一级供水高程182-266m,二级供水高程266-336m,三级供水高程336-406m,四级供水高程406-480m。储水池容量8600 m3。安装Ф100-1000m临时永久输水管网74.1km,水质管理采用液氯消毒灭菌。新县城现状输水管道多为临时镀锌管和钢管,给水管网系统尚未完善。

梅峰水利工程为新县城第二水源。水库枢纽位于云阳县硐村乡,坝址位于汤溪河支流小溪沟的二级支流乾龙溪上,由梅峰水库工程、清岩溪借水工程、青龙咀渠首取水枢纽工程、灌区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五部分组成。工程集雨面积150平方公里,年来水7000万方以上,距新县城71公里。工程于2008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修建。

(二)管网建设和使用状况

新县城管网建设由原新县城市政水务、自来水厂、双江供水站等3家供水企业整合成立,原3家供水企业由于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建设资金来源不同,管道建设的标准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原市政水务和自来水厂的供水主要管道是由新城管委会统一规划和建设,因此供水状况比较好;双江供水站由双江镇供水站发展而成,供水管道敷设不规范,大多属临时用水管道的性质,供水状况较差。主要存在管网渗漏严重,水质差,群众反应强烈。管网漏损原因表现在:一是原市政水务和自来水厂供区内在新县城建设之初时敷设的临时施工用水管道因施工标准低、管道材料腐蚀严重,穿孔漏水的较多,多数临时管道目前仍然在使用,这部分管道应全部拆除或更换。二是原双江供水站的供水管道,采用钢管并没有作防腐处理,且大多沿道路边沟敷设,没有成型的正式供水管道,其供水管道多数已经老化、腐蚀严重,穿孔漏水,原市政水务公司在其供区内成型的道路上,基本安装了正式供水管道,现应对双江供水站原供水管道予以拆除,对其供水管道上的用户应转接到成型市政供水管道上。三是原市政水务和自来水厂的部分供水小区与市政管道连接段的管道由施工单位安装,管道多数采用冷镀锌钢管和PVC管,埋地敷设,管道质量和施工标准低,其使用时间较长,很多小区内的埋地给水管道已经老化、锈蚀,甚至穿孔漏水,漏水后极不容易发现。因与市政管道连接管网权属不清,很多单位不愿投资对管道进行整改,管道仍在使用,管网漏损也主要发生在这部分维修极其困难,这部分管道应全部更换。四是工程施工影响,由于新县城正在建设之中,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市政设施安装经常挖掘,毁损供水管道和附属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大量漏水。

上述几种状况在近期内长期存在,不仅造成城市供水漏损率增大,还严重造成水质二次污染,影响水质安全。

(三)水质监测能力现状

现有水质监测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仅能自行完成9项常规指标检测,缺乏检测设备和场地,需按新的指标检测要求购置一批新的设备,建设新的实验室。

三、改造规划

(一)第二水源工程的建设及新增储水池

肖家湾水厂位于栖霞乡,距云阳新县城1.5km。该水厂占地24.7亩,场坪高程457.9~463.2m。肖家湾水厂设计总规模8万m3/d,分两期实施。一期规模为4万m3/d,投资2639.52万元;二期规模为4万m3/d,投资1193.46万元。

经水厂处理后的净水通过长1.3Km的输水钢管送至已成的铺子梁高位水池(高程425m),之后再接市政已完建并新建同高程水池水厂小江、人和、盘石片区及原中心城区技改扩容水池总量2.40万m3(其中:180-266m高程5000 m3、266-336 m高程5000 m3、336-406 m高程3000 m3、406-480 m高程2500 m3及扩容8500 m3)的各级水池至城市供水管网向新县城供水。新建同高程水池水厂小江、人和、盘石片区及原中心城区技改扩容水池总量2.40万m3,投资1500万元。拟总投资5332.98万元。其净化工艺流程如下: 加药 来水

格网反应池 斜管沉淀池 虹吸滤池 配水井 清水池 加氯 城市管网

(二)制水厂工艺及水质检测设备设施

制水厂拟在2009年对加氯系统和混凝剂投加装置实施改建,计划投资52万元(详见加氯系统和混凝剂投加装置改造计划表〈表1〉);供水检测能力建设化验项目分(2009-2012)投资改造,总投资621万元(表2:制水厂检验设备配置计划表),其中:2009年投资121万元;2010年180万元;2011年180万元;2011年140万元。

以上投资计673万元。

(三)城市管网的改造及扩建(见表3)

1、城市不合格管网的改造

根据对现有管网的调查摸底,拟定对各个供水片区的临时给水管道予以拆除更换,对各个小区内与市政供水管道相连接的老化或锈蚀严重用户连接管道予以拆除更换(具体情况见表3)。

2、中心城区配水池扩建、新建及拓展区管网建设 完(改)善新县城给水管网系统,中心城区一级调节池2500 m3,扩至5000 m3,二级调节池1500 m3,扩至3000 m3,三级调节池扩至2000 m3,磨盘寨新建2500 m3高位水池1座;小江片区分高程同中心城区高层对接新建5000 m3;在人和片区新建5000 m3;盘石镇新建5000 m3。同时新建设DN500PE管道12km,投资3720万元。

四、结论

实施上述规划项目,需投入制水工艺流程改造及水质检测设备设施投资673万元;管网改造建设投资9767.61万元;新建制水厂及配水池工程投资5332.98万元。总计需投资15773.59万元。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6

环境整治的报告

西碾头村位于高家堡乡北端,全村在册户147户,现常住村约70余户,在村人口200余人,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有了初步改观,但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有不少地方急需整修。

一、全村村民百分之八十的住户都居住在土窑里,虽然前年在危房改造中顶部全部整修,但土墙多数已裂缝现急需维修。街道不整洁急需整修。

二、全村自来水工程在1993年全村通水,20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整修,水窖破乱,管道失修,清清的泉水一到水窖变成脏水,现急需维修。

三、环村绿化几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需补植和浇水。

谈城市排水设施的改进 篇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立体开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地铁建设遍及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态势而言,城市排水设施已显得严重滞后。对于此,本文认为,从国内来看,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的“雨污分流、初雨调蓄”方式和借鉴荷兰鹿特丹的“蓄水池连通分流雨水”(即“水广场”)排水理念,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高城市新建排水设施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改进中老城区中的排水管网络布局,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城市排水要求。

1 雨水系统的改进方案

1.1 基于雨水管道出水口的改进方案

普遍来看,城市内的雨水大多通过管道就近自流的方式排入河道等水体,但对于平原城市而言,一方面由于受地形限制,因此管道出水口一般都会低于水体水位。即采用的是“淹没式”,管道内水流由于受水体水位顶托的影响从而速度减小,继而管道排水能力减小,最终会在汛期导致城区低洼地段处于长时间积水状态,车辆通行和市民出行状况因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管道出水口处一般没有设置闸门,这就会导致无法对雨水管道下游河水回灌段进行有效清淤。基于上述两个重要原因,可尝试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可以尽量让城市雨水管道的入河出水口略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水位,具体可采取管道浅埋加固处理、减小管道坡度、调整城市竖向规划等方法来实现这一方案;2)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果出水口低于排放水体水位时,就应该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水体水位的顶托影响,并对此核算淹没出水的排水能力,可在入河口处建设溢流闸门和抽升泵站,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在汛期通过开启水泵来强制排水,而且由于设置了闸门,也利于维护下游管道的清淤工作;3)立交排水可以采用独立的排水系统,目的在于能够使立交(尤其是下穿立交)排水出水口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1.2 借鉴上海世博“雨污分流”的理念

根据上海世博“雨污分流”理念,可设置直接与污水管道相连的专用收水井,这些专用收水井并不与雨水管道沟通,不仅能够实现在汛期排除路面积水的功能,而且能够避免河道顶托雨水倒灌,同时也能够消除通过人力打开污水井盖而出现的安全隐患。

1.3 借鉴荷兰鹿特丹“水广场”排水理念

我国城市内的雨水管道在建成后,一般都处于几个各自独立的状态,系统之间互不连通,各排水系统各自独立发挥排除雨水的功能。在借鉴荷兰鹿特丹“水广场”的成熟经验之后,可以在相邻两个排水系统之间的易积水地段设置连通管,并将雨水管道建成环状管网状态,连通管可以较为方便地相互调剂水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有的排水状况。

1.4 对雨水收水口的改进方案

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雨水口的布置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1)应根据地形及汇水面积来进行雨水口的布置;2)由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的雨水径流面积以及径流量相对较大,可通过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来提高收水速度;3)对于立交桥的引道处等道路纵坡较大的路段,可采用平篦雨水口收水,在上游段布置雨水口,并在下游段设置连续多篦雨水口,从而避免积水的形成。

1.5 住宅小区雨水管道的设置

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多数住宅小区和庭院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不太重视对雨水管道和雨水口加强建设工作,忽略了小区建成后的雨水管道验交环节,一旦下雨,小区内的雨水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路线才能最终收进雨水管道,因此小区内就很容易形成大量积水。对于此,住宅区建设过程中一次性建好雨水管道和雨水口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让雨水能够快速收进雨水管道,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后续的维护工作量。

2 污水系统的改进

2.1 在住宅区污水管线出口处建立格栅井

污水中大量存在着纤维、塑料以及其他悬浮物和沉积物、从而给管道的清洁和疏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抽升泵站的格栅间,每天都会拦截到大量的悬浮物和漂浮物,尽管格栅栅条间距不断在减小,但仍然难以避免一些体积较小的漂浮物轻易通过格栅进入泵房,最终导致水泵叶轮堵塞,时间一长,叶轮会在不断磨损中损坏废弃。基于此,在住宅区的污水管道出口处,可以设置简易的人工拦污格栅,并安排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对此定期清理,从而对污水漂浮物轻易进入市政管网的状况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2.2 在检查井井底设置沉淀池

当管道内水流量和流速相对较低时,污水中的沉积物会发生大量沉淀从而形成管道淤积堵塞并且疏通管道的工作又需要较高的费用。对于此,可以把检查井的井底下沉50 cm左右,即将其改为沉淀式,这样可以便于污水中的多数沉积物沉积于检查井,不至于继续流入下游管段,并且还能为管道维护工作带来方便,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抓泥车来清掏检查井内的沉积物。

2.3 检查井构造的改进

在开展排水管道的疏通作业时,一般会利用竹片或高压水车从检查井内沿着管道的方向进行工作。从目前来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井内爬梯安装在检查井内进水管口的正上方,实际上,这种方式会对排水管道的养护和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方便作业,可以把井内爬梯设置于垂直管道方向线的一侧,防盗检查井盖开启方向则设置于爬梯的另一侧。

2.4 在检查井内设置闸槽

污水主干管道中的流量和流速一般而言都比较大,并且有些检查井内的水位较高,在从事管道维护工作时,需降低甚至断流管道内的水位,但断流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为了维护作业方便,可在污水主干管管道交汇处和转弯处的检查井内设置闸槽,通过闸槽的开关来控制水流,从而为维护工作提供方便。此外,在新旧管道衔接处最好设置闸槽井。

2.5 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积和最低水位线确定问题

污水排放量会随着城市的发展相应增加;雨水泵站的收水量也会因此增加。在暴雨较为集中的时期,我们往往会采取打开污水井盖,通过污水泵站抽升的方式来强行排除污水,这样就需要大大提高改造后的泵站抽升能力。雨污水泵站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原集水池的有效容积均偏小,导致池内设计最高水位长期低于池内实际水位,进水管道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因此,在确定集水池最高水位时,可使其略高于雨污水管顶,但同时还要防止管道上游地面出现冒水现象。

并且,对于泵站集水池的最低水位而言,由于其是保证水泵叶轮吸水的水位,因此对其设置为叶轮所在水位线。由于要确保潜水排污泵的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不能露出水面,因此,应该根据电机允许露出的水面高度来确定泵站集水池的最低水位。

3 结语

城市排水设施不仅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还是城市水污染防治以及排渍排涝的重要保障工程。因此,对于城市防水工程的设计研究,还应该结合今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持续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锐,张志军.旧排水泵站的技术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07(8):26-29.

[2]张志军.邯郸城市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性分析[J].市政技术,2007(3):169-171.

城市环境设施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公共设施 城市文化 城市底蕴

一 公共设施的概述

1.1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是指能够满足市民需求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公共设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公共设施设计是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体,它与建筑一样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顺应了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公共设施具有文化性、多元性、特定性的特点。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实用功能,城市公共设施首要作用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这也是城市公共设施产生的基本条件,功能性是其必须解决的第一问题;其次是装饰审美功能,即在一定的情况下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审美是视觉感官的第一印象,城市公共设施的审美功能不仅可以增加生活趣味,也是对普通百姓审美的促进和培养,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展望;然后是文化传承功能,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尤为重要。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甚至起到了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积极作用。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很好地传递城市文化和精神,也可有效地激起市民的共呜和对地域的热爱。

1.3公共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城市公共设施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与建筑一同反映着城市的特色与风采,在显示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传递着城市的文化艺术气息。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对建立城市形象有着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首先,公共设施建设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素质;其次,公共设施的巧妙设计,能够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提升大众的审美需求;最后,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是城市的一张绚丽的文化名片,通过点滴入微的关怀,能够让人们领略到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会成为城市经济实力衡量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 城市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城市演变的灵魂,突显了城市独有的特色。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会直接作用于广大市民。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由此来看,公共设施是传承地域文化、表现城市文化特征的好途径。

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体系,文化底蕴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越深厚。所以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方应该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这些地域性特点才使我们很容易辨别出不同建筑的区别。如果拿一件艺术品来形容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之间的区别,前者就是一副油画或是一件雕塑作品,而后者就如同一副水墨画。除此之外,在大的地域性特点下还有着细微的不同,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就属于两个派别,北方主要是权利的象征,突出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而南方水比较多,俗话说,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主要是突出意境美。而公共设施也一样受到这些地域性特点的影响,使得公共设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城市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社会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民主制,到现在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文化不断进步的演变过程,所以不同时期的文化所具备的特点也不相同,公共设施要想符合所属的时代,就必须具备这个时代的特点。

城市文化具有民族性特点,同一个民族都拥有相同的语音、思想、心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像我们国家的藏族,拥有着浓烈的宗教特色。这一带的公共设施就融入了很多的宗教元素。

城市文化除了有这些本身的特点外,还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武汉原来作为帝国主义的租借地,留下了许多西式建筑,这些建筑在今天本土文化中形成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三 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3.1公共设施的造型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公共设施不是作为一个单体存在,是城市大环境的一部分。城市环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形象,公共设施对此加以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公共设施要想起到自身的作用就要与环境相融合,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

首先,城市环境是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的,体现了一种动态性,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原有的城市环境已被新的发展潮流所代替,而大多数公共设施在发展中被遗弃,能够留下来的即已赋予了文化内涵。即便是幸存下来的也已经有了性质上的变化,就如古罗马的高架供水渠来说,那个时代它所拥有的功能性价值已销声匿迹,而被作为遗址供游人参观,被世人所纪念,虽然现在的它很符合当下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事实上已在城市环境发展的作用下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抓住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律,仔细研究之前的公共设施,虽然它不适合当今的要求,但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可利用的价值还是占大部分,再把新的元素加入进去,达到和谐统一,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公共设施。

其次,自然环境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存在显著的气候差异,这些一般都体现在日照、降水、风速、湿度、温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公共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日照强烈的地方,明显的要比日照差的地方容易老化;温度过高可能会使一些带有电子零部件的公共设施持续过热,因而导致损坏;一些天气潮湿的地方要注意做防潮处理。

再者,就是人文环境,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不同,使公共设施具有着多种风格,也就是地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像公共设施的名片一样,很具代表性的意义。

3.2公共设施的色彩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如今,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追求着精神文明,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仅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我们竭尽全力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下营造出一种美感,色彩在这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能够被人们的视觉所辨识的三大要素有:形态、色彩、材质,在这三大要素里色彩的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有色彩的物体远比无色彩的物体要更引人注目。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通常在城市中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两大类,自然色彩指的大自然的色彩,比如,天空的颜色,树叶的色彩,鲜花的多彩;人工色彩指街道构筑物的色彩和道路界面的色彩(道路自身色彩、人行道铺装色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如果色彩再与整体不相匹配,势必会造成视觉污染。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的装饰性是基于城市色彩的基调之上,并非单一的,是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公共设施色彩新的内涵,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城市色彩丰富,公共设施颜色在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多以低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反之,色彩运用中可以丰富、艳丽。

此外,地域文化也对色彩起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不断养成的用色习惯,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色。城市经过干百年的积淀而逐渐形成,每座城市都具拥有自己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更要考虑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运用色彩将文化传承,色彩的意义不仅仅只存在于美的阶层,它具备了更深层的含义。

3.3公共设施的材质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除了对色彩的了解以外,对材料的认识也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前提和保证,公共设施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使不同特性的材料通过合适的方式相融合在城市中的一个过程,融合是否恰当决定着设计的成功与否。

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环境中,体现城市文化,我们就要研究周边的建筑风格,从公共设施所在周边环境中抽取元素。比如,武汉原租借地这一带,建筑风格属于欧式古典建筑,有着典雅、庄重的特点,主要是采用大量的石材,再用红色木材加以点缀。那么这一带的公共设施就可以考虑运用这两种材料进行组合,这样公共设施就能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公共设施的工艺美也是在熟悉材料特性的前提下,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的技巧所产生的。这些工艺美往往体现在人们的触觉和视觉感受上。人们的手和皮肤通过接触物体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主要取决于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比如,物体的弹性、软硬、光滑和粗糙等属性。人们的触觉是比较灵敏的,其灵敏程度仅次于视觉感受。所以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运用各种材料的触觉感受,不仅在与人有接触的地方体现防滑、易把握、使用舒适的功能性特点,而且也能通过不同肌理效果的组合给用户带来新的使用感受。

视觉是人类捕捉外界信息最强的器官,视觉感受主要是通过眼睛来感知材料的特性。材料表面特性的不同决定了视觉感受的差异。材料的光泽度、肌理效果、色彩等一些特性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材料的精细感、粗犷感、华丽感。虽说视觉是捕获外界信息最强的器官,但是视觉属于间接性感受,它不像触觉那么直接。一些特殊材料是必须通过触觉感受才能辨别,所以人们就抓住视觉感受的间接性的特点,在材料的表面运用一些手段,改变材料原有的表面材质特征,形成一种新的表面材质特征,已满足公共设施设计的多样性和经济性。比如,一些木质座椅有着自然、原生态的感觉,但保存时间较短,所以在保存时间较长的金属材料表面上进行一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作出木质材料的纹路,使其具有一些本身非固有的的特性,虽然触觉可以感受出来,但在视觉上不那么容易被人们辨识。这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较为普遍。

结语

上一篇:选择企业信息化软件的五要素下一篇:乡村少年宫舞蹈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