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广泛的关注,普遍具有了环境意识。民以食为天,作为在大学校园生活的我们,食堂的环境自然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交大一食堂的环境问题,旨在了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堂有哪些环境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它们出现的原因,同时给予合适的建议或应对措施以改进食堂管理部门对食堂环境的管控措施。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加深对环境相关知识的理解,真正从个人做起保护我们生活的社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知识背景

本次调查的主题为一食堂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围绕环境保护的几大理论,有目的有秩序的寻找食堂的环境问题。主要理论如下:

1、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3、循环经济: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4、低碳环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

5、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调查目标与范围

此次调查的目标为深入了解食堂的环境问题,归纳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最终以期实现减轻环境污染、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目标。

本次调查对象为交大一食堂。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食堂内部,本小组将调查标的细化到了用餐大厅、售卖窗口等;另一方面是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

三、调查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首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制度,了解食堂环境问题的背景,获悉其他高校食堂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校一食堂的环境问题展开调查。

2、实地调查法

我们主要运用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系统地对一食堂环境问题进行考察,找出所存在的环境隐患,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鉴于食堂经理不允许我们进入食堂内部,所以本小组仅在食堂周围和饭厅及售卖窗口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以完成调查。

四、调查成果

通过本次现场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大到整体就餐环境,小到餐具卫生。现将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归纳如下:

1、资源浪费现象

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食堂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一食堂做饭使用的能源主要为天然气,在做饭完毕后,食堂工作人员并未及时关闭总气阀和火炉灶,有的甚至明火等待下一次的使用。此类现象同样发生在使用电能的电饼铛、烤箱等设备上。在洗碗间我们观察到,一个洗碗槽里面几乎放满了各类餐具、水龙头打开后不及时关闭,最后导致水流大量溢出洗碗槽,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大量的餐具放在同一洗碗槽内清洗时,要想达到相同的清洁程度,使用的水量是增加的。此种行为再一次造成了水资源的无端浪费。综上所述,食堂内部存在的资源浪费涵盖了多种宝贵能源,包括热能、电能、水资源等。

2、一次性纸杯的废弃

为了满足大学生需要,食堂提供各类饮料。这些饮料在提供时,会选用不同的方式,包括瓶装、罐装以及用纸杯直接取用,而且饮用后的塑料瓶和易拉罐都有专门的垃圾桶。食堂的本意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偏好,但却导致大量纸杯随剩余饭菜一起倒入饭菜回收桶内。大量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销售一次性纸杯100亿只,其中绝大部分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众所周知,纸杯内侧一层薄薄的聚乙烯塑料淋膜难以分离,无法进行回收再利用。在我国,由于部分回收企业拒绝将废弃的纸杯进行回收,一次性纸杯只能当作垃圾焚烧,而焚烧必然会污染大气环境。暂且不论回收利用是否可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一次性纸杯的制作原料,如树木,确确实实被浪费了。

3、白色污染

一次性塑料方便袋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食堂同样提供方便袋以便同学们将食物打包带走。通过连续几天观察,本小组发现很多同学为了避免上课迟到而选择用塑料袋把早餐带走。以此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在交大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十分常见,塑料方便袋的使用无疑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俗称白色污染。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但由于塑料袋很难降解,丢弃后不易被自然所吸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

4、油烟问题

食堂做饭不可避免的产生油烟,一食堂也不例外。进入食堂后,我们明显感觉整个就餐大厅显得很是灰暗,原因就是做饭产生的油烟通过售卖窗口进入就餐大厅。细心观察会发现,食堂墙壁的窗户上有一层黑色的物质覆盖,这也是由于油烟的不及时清理。就餐时,我们时常会感觉到刺鼻的油烟充斥在周围。此外,我们还特意观察了食堂周边地区,结果发现在食堂后面种植的树木同样受到了油烟的影响,树叶表面附着黑色油烟,明显与马路对面的树叶颜色不同。这些都说明食堂做饭产生的油烟已经影响了师生的就餐环境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5、清洁生产不达标

本次调查是在国庆放假期间,很多同学离校导致就餐人数较往常大幅减少,食堂部分售卖窗口已关闭,炊具的使用频率自然下降。据观察,一些未被使用的炊具被直接摆放在了锅炉上,更严重的是没有任何隔离措施。暂且不论这些炊具是否已达到清洁标准,单单放置几天也会落上灰尘或滋生细菌,用这种炊具做出的饭菜是否安全是值得思考的。此外,我们平时在食堂就餐时会偶尔发现一些头发或小虫,而且食堂工作人员不带口罩的现场非常普遍。这些问题反映出食堂管理不够规范严格,清洁生产不达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就餐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五、分析与讨论

(一)原因分析

1、资源浪费现象

首先,食堂工作人员缺乏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浪费资源的严重性,而且缺乏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其次,由于食堂属于公共部门,资源的使用对工作人员来说是免费的,缺乏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

2、一次性纸杯的废弃和白色污染

对于易拉罐和塑料饮料瓶,食堂有专门回收措施,可以看出,对于能回收的垃圾,食堂的做法是积极的。但对于一次性纸杯,食堂并没有采取集中处理的措施,而是将其与剩余饭菜放在一起,食堂此举是有失妥当的。但一次性纸杯的废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技术落后,无法低成本回收。塑料方便袋也是同样的情况。再者,同学们的环境意识尚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使用后的塑料袋乱扔乱堆现象严重,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学校有关部门对乱扔垃圾现象没有成熟的应对措施,加剧了这种现象的恶化。

3、油烟问题:

(1)做饭时无排烟措施,没有安装符合要求的油烟净化设备,有些陈旧设备未使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无烟煤等。

(2)食堂监管不到位,对于油烟出现后的清理措施没有落实。

4、清洁生产问题

(1)食堂管理不严格,对于不使用的炊具没有及时放在专门设备里面贮存。(2)从原料到做成可食用的饭菜之间没有做好防污染等措施。

(3)个别工作人员不注重个人卫生,清洁餐具时态度不认真,比如由于操作迅速导致锅底残留清洁球的铁丝等杂物。

(二)改进建议

1、食堂管理部门要遵守规章制度,加强对食堂的统一管理

食堂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监管作用,真正落实上级关于食堂管理的各项要求,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有条不紊的推进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格按照食堂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原料采购、食品生产、提供环节区分监管,保证各个环节的执行质量。具体来说,统一安排食堂清洁卫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餐具的使用,不仅要利于回收餐具,也要方便餐具的清洁消毒。

2、学校要加强监管,建立奖罚机制

一方面,学校可以对食堂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抽查;另一方面,可以设立投诉信箱,征求学生意见,这样可以获得更真实的食堂环境状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学校应对食堂主要负责人及直接服务人员给予严厉惩罚,对先进者给予表扬和激励。

3、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食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堂环境质量的好坏,因此应该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开展环境卫生教育,灌输环境理念。食堂的服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进一步提高食堂饭菜的卫生和质量。例如,食堂饭菜原料采购人员应当将选料质量放在首位,拒绝有毒有害食品;饭菜烹制人员及窗口服务人员应带口罩、手套,着工作服等。

4、大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食堂是我们大学生的就餐场所,为了保证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增强个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为食堂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例如,在就餐完主动将餐桌上的垃圾放到餐盘里,保持餐桌的干净整洁;避免将卫生纸、一次性纸杯等倒入食品回收桶中等。行为虽小,但只要每个人行动起来,食堂的环境卫生必然有所改善。

5、引进绿色新技术,使用环保新设备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围绕环境保护的几大主题,我们可以建议食堂寻找绿色环保新技术,更加高效地进行食堂垃圾分类回收,各种资源循环利用等。诚然,技术提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但需要我们对新技术有接纳之意。

6、除此之外,学校的一些组织结构与社团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比如学生会、校青协可以申请对食堂内部的深入调查、可以不定期组织诸如“光盘行动”的活动,在学生之中宣传食堂环境卫生的思想。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这几天对食堂环境问题的调查,让我们有机会发现平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此次的环境调查主要发现了五个问题:资源浪费现象、一次性纸杯的废弃、油烟问题、白色污染、清洁生产等问题。我们也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手中的资料文献等,并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此来减轻自然环境的净化负担。勤俭节约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意识,这种意识需要大环境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个社会形成了环保的基本意识时,每个人也都不会忽视身边的点滴细节。此外,作为国家的先进技术部门更应该努力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向国外学习,从整个国家的层次上减少环境负担,领导人民共同努力,上下齐心。本小组号召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努力做到说到做到,而不仅仅是把环保挂在口头上,要把环保真真切切的做到每个人心中。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一、庆元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1) 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农村各类生活、建筑垃圾数量与日俱增, 不少村民的卫生意识淡薄, 垃圾随地乱扔、乱倒现象还相当普遍, 大部分农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是就近倾倒在路边荒地, 甚至是倒在河床边、小溪里, “脏、乱、差”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 全县345个行政村中, 设立垃圾箱和垃圾定点场所的还不到8%, 农村生活垃圾基本没有进行分类处理, 垃圾的综合利用率还很低, 生活垃圾的直接排放数量占农村各类生活垃圾总量的98%以上。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 大多数农村居民习惯于生活污水直排, 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中。目前, 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还是空白, 人粪尿未经化粪池和无害化处理的占绝大多数, 农村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为零。作为农村里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池塘也很少有3类水以上水质, 许多偏远村庄至今还没有用上自来水, 加上农村小溪小河径流量小, 承载污染物的能力弱, 大部分水体的自净功能差, 遇到晴天或炎热天气, 这些地方的水体就容易散发臭味, 破坏水环境生态系统。

(3) 废菌棒、塑料制品污染问题

我县是食用菌生产大县, 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做香菇的传统, 随着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菇棚、田头随处可见香菇烂棒和大量废菌棒, 对农村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影响。在我县农村, 大部分农民目前仍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塑料袋, 这些塑料废弃物一旦成为垃圾, 将长时间散布于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各个角落, 塑料“白色污染”经日晒雨淋后还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 农药化肥污染问题

目前, 我县农村农药、化肥的使用面越来越广, 不少农民为贪图一时省力和方便, 过分依赖于各类农药、化肥的效用, 农药、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据初步统计, 全县有80%以上的农民使用的均为污染性较大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农药化肥使用量是10年前的2倍多。过量施洒农药和化肥, 导致了水体的营养化, 农田水质恶化, 甚至是土壤自身肥力的下降。此外, 一些农药空瓶、化肥包装随意丢弃, 也严重污染了耕地, 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业生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5)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在我县农村,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容忽视。猪、羊、鸡、牛、狗等牲畜在许多村庄还没有实行圈养, 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动物的粪便, 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据调查, 在各类畜禽养殖中, 猪的粪尿和污染产生量最大, 而我县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有养猪的习惯, 一些村庄虽然实行了圈养, 但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低, 许多畜禽粪尿直接排到路边小沟里, 最终流入河里, 畜禽养殖污染短时间内还难以根除。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环境意识淡薄, 生产生活习惯差

长期以来, 我县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弱, 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认为农村人有衣穿、有房住就行, 讲究整洁、卫生、舒适的环境还为时过早, 一些陈年陋习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大部分村庄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 不少农村仍在放养家禽牲畜, 一些山区至今仍在沿河沿溪地点搭建茅厕, 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非常普遍, 难以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 与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要求很不相称。

(2) 经济发展落后, 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全县山地面积240万亩, 占总面积的86%, 由于村庄分散, 经济落后, 大部分村庄缺乏必要的环境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共享率低,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可能性较小。我县是全省唯一一个财政收入不上亿元的县份, 地方财政收入少, 县乡两级财政困难, 绝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空白, 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也非常有限, 难以形成对农村环境设施的高投入大建设。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基础条件落后

现阶段香菇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尽管对香菇废菌棒的有效利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是量大面广的废菌棒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生态高效农业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推广, 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可循环、低排放的发展路子还不宽, 依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猪粪尿的资源化利用率还相当低。尽管少数一些村庄已建立了相关的村规民约, 但农村环境保护措施还难以落实到位, 涉及农村的污水管理、废弃物管理、畜禽养殖管理等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方法, 乡 (镇) 村两级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 管理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对策措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 努力改善我县农村环境质量, 是巩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建设成果的首要之举, 也是统筹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环境权益的高度出发, 以环境污染整治“310工程”为载体, 以改善我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打一场农村地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跨越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大力推行香菇标准化生产, 推动我县香菇产业升级。要稳定全县8000万段左右的香菇生产规模, 深入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 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标准化菇棚改造, 稳步推进30万段以上规模的“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香菇示范农场建设, 切实改变香菇生产“低、小、散”和有污染的局面, 最大限度降低香菇生产废弃物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食用菌科研部门要积极探究防治香菇烂棒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废弃塑料筒袋的回收利用, 在农村地区提倡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的“白色污染”。

二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 强化“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农产品品牌意识,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着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使用适合我县土壤气候条件的生物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 农业生产与环境整治“双赢”。

三是大力推行立体种养模式, 促进农村环境良性循环。实践证明,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发展前景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优势和特点。当前, 我县已形成“菇瓜共育”、“桔山养鸡”、“稻田养鱼”等一批效益明显的立体生态型农业种养模式, 要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些生产方式, 在农业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和扶持。要继续探索适合我县发展的立体型农业新路子, 同时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要求, 每年实施若干个生态重点工程, 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我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居民环境质量。沼气建设项目既能解决畜禽的污染, 又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并且经济成本低、投资见效快, 容易为广大农村群众所接受, 非常适合在我县农村地区推广。经处理的畜禽粪尿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源, 可以用于农田种植肥料。要大力推广“猪—沼—树”、“猪—沼—果”等生产模式,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做足农村沼气建设的文章。

(2)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要有效解决我县农村环境问题, 关键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好做法, 好经验, 通过示范带动, 形成“比环境、争先进”、“以环境优为模范, 以生态好为榜样”的浓厚氛围。用典型事例说明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以身边的例子引导、教育广大农村群众, 逐步普及环境安全卫生有关知识, 不断提高大家的生态环境意识, 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观念,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农村家园。以广播电视, 宣传标语等形式, 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积极引导农民树立长远观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不因经济贫困而树乱砍、水乱截, 沙乱挖, 不因眼前利益而破坏、毁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自觉地维护和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动员广大农村进行改水改厕, 通过开展“文明示范村”、“环境示范村”等活动, 不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 整合各类政策资源, 加快农村环境设施建设

近年来, 中央、省、市各级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要紧紧抓住眼下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有利契机, 合理规划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 整合各类政策资源, 突破农村环境基础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 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 以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 在中心镇、中心村以及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环境问题相对突出的自然村, 加大环境设施的投入力度, 促进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

要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在广大农村设立垃圾箱, 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搬运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主要中心村要建立垃圾中转站, 定期清运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要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和示范推广。结合我县农村实际, 要广泛开展改水、改厕、改栏行动, 综合处理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水;充分利用农村溪流、水田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结合农村景观建设, 开展清淤保洁和生态养殖, 恢复农村生态循环系统;对农村新规划区, 还要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高起点建设现代人居环境。

(4) 建立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我县农村环境整治能否取得成效, 最终取决于长效科学的环境管理, 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在乡村两级分别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农办系统要牵头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 建设部门要负责指导、管理和具体工作落实。宣传、环保、农业、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 齐心协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调动村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制定村规民约, 严禁乱倒垃圾、乱放养牲畜的行为, 要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庭院”评比和“门前三包”, 设立农村保洁员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 依靠村级组织和群众的自身力量,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

要建立并形成对农村环境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适当收取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专项排污费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置费和污水处理费, 人口聚集的中心村还可以探索市场化投入运作模式, 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当加强环境设施投入, 县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农村环境建设专项资金, 形成“上级争取一点, 县财政投入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的投入格局。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实施“以奖以补”政策, 对成效明显的要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农村地区在新引进企业和项目的同时, 要认真落实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措施, 切实防止农村新污染源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赵铮红, 潘毅.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能源工程.2001 (06) :48-49

[2]刘国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0 (21) :20-22

[3]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村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生态学报.1998 (02) :246-248

[4]濮小英.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02) :33-36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课程实施提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项规定明确课程改革中创设积极课堂教学环境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一言堂”式的语文课堂正逐渐走向开放与多元,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探究增多。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变革,如交互白板的普及与微课的兴起,初中语文课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环境离理想教学课堂环境仍有较大差距,如: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增多,但是合作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师生互动增多,但出现由“满堂灌”变成无效的“满堂问”现象;学生自主探究增多,但学习的自主意识仍然较低。此外,来自教育体制的应试压力仍然是制约初中语文课堂环境优化的主要现实因素。为探讨当下初中语文课堂环境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环境的情况做相关调查分析,着重关注两个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和亟需改进的问题。

本研究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课堂环境,因此选取杭州萧山某普通初中,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各两个班级。总计样本138,发放问卷138份,回收13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为88.4%。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本研究在制定调查问卷时借鉴穆斯(Moss)对课堂环境结构维度的划分,用相同或相似的三个维度来划分课堂环境,即关系维度、个人发展维度、系统维持与变革。同时参考《香港课堂环境量表》与范春林的《中小学课堂环境问卷》,制定出了初中语文课堂环境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课堂社会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部分,其中课堂社会环境分为人际关系、个人发展与规则秩序,课堂心理环境分为动机、兴趣、自信与焦虑。

该问卷共计30个测试项目,量表条目采用Liketer5点计分,条目的反应方向为事件发生的频率。1=从不如此,2=很少如此,3=有时如此,4=经常如此,5=总是如此。根据spss21数据统计结果,问卷各测试项平均值均在3.5以上,表示为学生对语文课堂环境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各分量表的标准差在1.10到1.24之间,说明各分量表在学生个体水平上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别,即学生个体对于满意度的评价比较平均。这表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环境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各分量表统计数据如下: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环境的改善

(一)人际关系和谐

课堂心理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访谈中也发现诸多教师将人际关系作为课堂心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认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互帮互助的生生关系是构建理想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而根据问卷的数据描述可以看出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心理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其中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支持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学习支持”,即学生知觉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心、激励和指导。该指标平均值4.01,为“经常这样”,如“当我们遇到学习困难向老师请教时,老师愿意给予我们帮助”,选“总是如此”的占33%,“经常如此”占42%,共计75%。可以看出,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正努力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学生行为角度来看,“学生参与”的平均值为3.63,如“我们总是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选“总是如此”的占30%,选“经常如此”的占25%,共计55%。“学习互助”的平均值为3.61,“学习竞争”的平均值是3.43。学生作为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其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当下的教学模式应创设一种尊重学生个性、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参与型教学环境、‘对话型教学环境”。将教学的视角从“教”转向“学”得模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一言堂”正在成为逝去的历史,学生不再是课堂心理环境中的被控制者,而是拥有主动权的构建者。角色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初中学生又正处于渴望展现自我的青春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也积极争取与教师有更多互动的机会。

(二)课堂目标明确

在穆斯(Moss)对课堂环境划分的三个维度中,个人发展维度主要涉及在特定环境中成员个人发展和自我增强的基本方向,具体内容因不同的环境而变化,有赖于环境整体的潜在目标。本研究调查问卷涉及到的个人发展主要指课堂目标定向,包括掌握性目标定向和表现性目标定向,即学生知觉到教师强调学习是为了理解知识、发展能力还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心理环境目标的知觉制约着其成就目标的取向。处于掌握目标定向的课堂心理环境中的学生学习态度更为积极,更倾向于将学习中的成败归因于是否努力而非外在因素,能积极应对挫折,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相反,当课堂心理环境强调表现性目标时,学生学习态度趋向消极,面对学习困难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并产生焦虑、羞愧等消极情绪,常常以降低努力的方式维护自尊。显然,掌握性目标的课堂心理环境目标定向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数据统计,“掌握性目标定向”平均值为3.88,接近于“经常如此”,明显高于“表现性目标定向”(“表现性目标定向”平均值为3.25)。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34%的学生选“总是如此”,“经常如此”的有36%,共计70%。可以看出初中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目标定向明确,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获得,而不仅仅是语文成绩的提高。笔者在教师访谈中也深切体会到这一点,该校某初一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心理环境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魅力,热爱语文这一学科并且将这种热爱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去,意识到语文的存在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三)课堂气氛融洽

课堂气氛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态度以及课堂纪律表现,是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较为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对课堂气氛的调查包括学生学习动机、自信与焦虑。

传统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一般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绩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而外在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内在动机引起的学习活动较外在动机引起的学习更为持久,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上文提及的课堂心理环境的目标定向,“掌握性目标定向”远高于“表现性目标定向”。比起语文成绩的提高,教师更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这种努力的成效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看到,内部动机平均值3.71,高于外部动机的3.58。如“尽管在作业或考试中出错,我仍然喜欢学习语文”,有33%的学生选“总是如此”,“经常如此”的有36%,共计69%。此外,现代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cold cognition)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hot cognition)过程。根据数据显示,学生在语文课上普遍感到轻松愉悦,有一定的自信,整体情绪较好。“对于语文,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测验,我都有信心取得不错的成绩”,有28%的学生选“总是如此”,“经常如此”的有34%,共计62%。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环境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合作指导

在教师支持中得分最低的是“促进合作”,平均值为3.24。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实施以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小组合作、主题探究等教学活动。但合作学习的开展从最初的热潮逐渐冷却,许多教师认识到在课堂中开展的合作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是四处可见的“小组合作”。在调查中发现,该校的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存在诸多问题,如有学生闲谈聊天、有学生游离小组交流之外等,不少学生表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如何指导合作、促进合作,而不仅仅是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诸多一线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薄弱

教师“支持自主”的平均值是3.56,“支持探究”的平均值是3.46,两项的平均值都不高。相比起小组合作的热闹,自主、探究学习略显冷清。国内学者庞国维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到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策略指导。而探究学习也是有“探”无“究”。通过访谈了解,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学习基本与合作学习一起开展,教师抛出问题,小组讨论10~15分钟,然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明确:首先,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文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兴趣,开展探究。其次,教师应留足够的时间给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否则学生的探究必定很难深入而浮于表层。最后,针对学生如何开展有效探究应该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以提高探究成效。

(三)规则内化不够

课堂秩序作为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课堂教学成效的、通过师生互动行为的规定性而加以体现的规则和状态,包括明文规定以及获得师生认同的一些不成文规则。中国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纪律是中国课堂心理环境的显著特点。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要有明晰的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学生与老师都认为课堂要有纪律,失序混乱的课堂并不是一个能促进学习的理想环境,这一点在调查采访中也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而从本次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出,“课堂秩序”的平均值是3.68,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语文课中教师能很好的维持纪律、公平处理违纪行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规则的制定必须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并共同执行。学生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动构建者而非被动顺从者,参与规则的制定与秩序的维护能增强其对课堂规则的执行力,促使其将规则转化为内在意识。而在当下的课堂中,课堂规则的制定仍以教师决断为主,学生只需服从,这种带有权威色彩的课堂秩序并不能促进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是自我价值的构建期,质疑权威、展现自我的诉求促使他们表现出对规则的反抗和轻视。因此,师生不仅是学习共同体也是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育部印刷,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范春林.课堂环境与自主学习[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态,2000,(4).

[7]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

[8]刘丽艳,马云鹏,刘永兵.西方课堂环境测量工具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05).

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2篇 篇4

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考完了七月份的日本语能力过级考试后,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尤其是在这之后不久就迎来了学生生涯最后一个暑假,心情不言而喻。如往常一样,每个寒暑假都有社会实践报告要写,这次也不例外。从众多题材中,我选择了社会热点观察这一项中的环境问题。

这个暑假因为爸妈在xx省工作的原因,如往常一样,我来到了xx这座城市。

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是2011年的暑假,来之前,我对xx的认识是:碧波荡漾的大海,湛蓝湛蓝的天空,纤尘不染的街道。来了之后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我见到的只有肮脏的海水,水泄不通的车辆,杂乱无章的道路。后来想想,xx省的旅游景点在三亚,xx不怎么完美,应该也很正常吧。

可是今年似乎大有不同。仿佛真的回到了我想象中的那座城市。后来一了解,原来xx市今年在实行“双创”行动,以环境卫生为第一位。走访了xx比较有名的几个地方后,发现这一行动确实得到了落实。

这是xx市平常人流比较多的地方——明珠广场的其中一角。平常一到晚上,可以看到各种商业小贩在贩卖东西,衣服;玩具;小吃;烧烤;等等。人鱼混杂,各种小吃散发出来的气味更是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可是从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到,平常各种小贩聚集地没有了,天桥上以及道路两旁都非常干净,车辆也行走自如,即使那时候是下班高峰期,也没有出现堵车的情况,走在这条本该热闹却杂乱的街道上,时不时还能看到好多辆城管车经过,果然政府为了“双创”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这是公园随处一角,xx随处可见的椰子树,蓝天白云,青葱绿草,给这座城市更加增添了一丝光彩。随处一角都是这么的光彩夺目,其他地方是否可想而知呢?

这个地方是xx一大旅游景点——假日海滩风景旅游区。北邻我国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每天游客众多,却看不到海滩上面有一丝垃圾,游客们都很自觉地遵守规则,爱护环境。黄昏时最美,以前肮脏的海水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起码少了很多人为的破坏之后都变得好多了。

以上就是我所例举的走访的xx市的其中三处,不得不说xx这次的“双创”行动进行得不错,希望就是这项行动终止之后,市民们也能够自觉地行动起来,保护大家共同生活的场所,不会再有破坏环境之类的问题出现。

通过此次以xx省xx市为例的环境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个道理:其实环境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每个市民都能尽一份薄力,都能够拥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环境问题就将不再是问题。人为污染一少,整体感觉是不是就会好很多呢?

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2

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当前xx县武水流域水环境污染已严重地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近日,xx县统计学会组织力量对武水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开展调查,探讨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对策措施,为全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深化武水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武水流域基本情况

武水系蒸水一级支流,流经xx县关市、井头、岘山,西渡四个乡镇,途经牛形山水库,经西渡镇保安村流入蒸水,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历年平均流量为2.74m3/s,最大流量为519m3/s。

二、武水流域环境现状

近年来,随着关市、井头铁矿、石材、河沙的开发利用,武水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加剧。流域居民投诉不断,新闻媒体接连曝光、污染调处应接不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危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武水流域上游关市、井头富藏铁矿、铅锌矿、花岗石、锰矿、煤矸石、河沙等矿山资源吸引着30余家大小企业落户,其露天开采和占地面积达千余亩,直接水土流失面积达3000余亩,特别是静云锰矿区、云石矿区、关市铁矿区和井头石材区到处斑驳陆离,光秃秃一片,山体塌陷、水土流失、石材加工区加工废渣、废泥随意倾倒,废泥随水流入武水河。

2、河堤坍塌。武水流域上游关市至井头段两岸河堤普遍坍塌,坍塌段达50%以上。

3、河道於塞。武水全长58公里,其中河道於塞段达30公里以上。井头段河道改道和淤塞情况随处可见。

4、河水污染。调查发现,井头20家石材加工企业有18家企业向武水直接排放废水。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钾和硫酸盐。现场取样分析表明,井头镇磊鑫石材排污口悬浮物高达3396 mg/L,超标27倍。武水井头段为泥浆河,关市段、牛形山水库段河水呈奶黄色。牛形山水库以下河段富营养化,大量水草、水葫芦覆盖河面并殃及蒸水。武水井头段上游巡口桥段悬浮物、PH值超标。井头镇顺发石材取样口和东山桥取样悬浮物分别达到186mg/L、193mg/L。牛形山水库排污口和木口桥取样口悬浮物分别为59 mg/L和55 mg/L,分别超过蒸水悬浮物的12倍和3倍。

三、武水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1、政府规划滞后,企业遍地开花。由于前期政府对矿山资源开采缺乏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企业不愿报批,不愿投资建设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设施,部门监管难以到位。导致关市、井头除4家较大矿山开采加工企业手续、设施齐全外,关市、井头其他30余家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没有一家手续齐全,更没有一家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设施达到环保验收要求。30余家企业沿河各自圈地,随意而建,随意而采,随意生产,废渣随处倾倒,废水直排武水。矿山企业日积月累的露天采矿和非法生产是关市、井头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武水水质变浊的主要根源。

2、矿山企业粗放经营,环境污染严重。号称石材之镇的井头镇现有的13家石材开采企业和20家石材加工企业均属“三高四低”企业,即“高能耗、高占地、高污染、低投入、低产出、低品位、低利润”。井头镇20家石材加工企业共占有土地132亩,年耗电885万度,年耗水20万立方,年耗石材5万立方,年使用化学冷却液(粉)高锰酸钾和硫酸盐达63.5吨,年外排废水达10万立方,年产生石油类0.086吨、年产生化学需氧量24吨,年排放悬浮物9000吨,年产生废石材1.5万立方,年产生废渣废泥达3000立方,年产生扬尘达50立方。井头20余家石材加工企业总投资仅3000万元,由于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滞后,生产的石材90%以上为低品位的磨光石、路沿石,高品味的艺术加工品不足10%,且产出率极低,不足40%。年产各种石材仅1.72万立方,年利润不足10%,年纳税仅183万元。由于投入不足,这些企业厂房设施简陋,生产场地没有硬化、绿化、无专用固废堆存场,无雨污分流排污沟,废水循环利用设施严重不足。故在生产过程中水、气、声、渣四废俱全,生产场地及周边晴天粉尘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生产场界噪声高达70dB(A)以上。企业周边到处堆放废渣废泥,废水直排武水河。由此可见,井头石材加工企业的粗放经营和污水直排是武水河乃至牛形山水库水质变浊的直接原因。

3、采沙洗沙泛滥,河流生态破坏。近年来,随着湘江及其一级支流禁止随意采沙,建筑用沙价格上扬,武水流域非法采沙洗沙行为日益增加。武水流域共有采沙洗沙企业10家,长年的非法采沙洗沙造成武水河床改变、河堤坍塌、河道淤塞、河水变浊、水中生物遭受破坏。

4、养殖废水直排,水草植物丛生。武水下游的岘山、西渡共有大小养殖场近20家,其中500头以上的养殖场8家。年排放废水达7300吨,年排放化学需氧量146吨,年排放氨氮89吨。20家养殖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仅5家,直排武水河的15家,这也是武水下游水质富营养化,河面水草、水葫芦丛生的直接原因。

5、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加剧。武水流域上游的关市、井头矿山土壤普遍呈沙性,土壤结构本身松弛,易于流失,随着矿山企业的长年开采,生态植被遭受破坏,加之矿山企业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给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水土流失加剧是武水变浊的又一原因。

三、加强武水河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对策措施

还武水河以流畅、清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牵头,企业主动参与;需要科学规划;治利结合,需要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1、科学规划。一是要做好武水河综合整治规划,保证武水河堤安全,河道畅通,河水清澈。二是要做好矿山开采企业的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切实遏制矿区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做到一边开采,一边恢复,一边保护。三是要做好井头石材企业的整治规划,帮助和指导企业增加投入,更新设备,完善设施,建设治污和废水循环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产能,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减少环境污染,走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之路,全面改善武水水质。四是做好畜牧养殖区域划定和全面整治规划,全面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严格畜牧养殖环境准入条件,严格环保一票否决和环评审批,切实做好现有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文章,做到达标排放,变废为宝。

2、严格准入。一是提高准入门槛。新建石材加工企业,凡组合锯10条以下非工艺品加工企业一律不再审批,对“四废”治理设施没有建成的,一律不准投入试生产。二是鼓励废物循环利用。对石材加工废边角料和废水沉淀废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投资项目优先准入、优先供地、优价供地、优先审批。三是提升现有企业。对现有组合锯10条以下的石材加工企业实行限时整改,限时合并,限时淘汰。全面提升井头石材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

四是严禁非法采沙洗沙。对武水沿河的关市、井头、岘山、西渡非法采沙洗沙企业一律关闭,鼓励鼓励兴建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零排放的洗沙项目。

3、治利结合。做好井头石材企业环境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是改善武水水质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做好石材企业的整治工作。要求石材加工企业在2014年6月份前完成厂房设施改造和治理设施建设,确保生产厂房规范、场地硬化、绿化、雨水和污水排放分离,废水沉淀循环利用零排放,废渣及时清运至专用处置场。二是做好废石材边角料和废泥综合利用工作。2014年4月30日前井头镇人民政府要会同国土、环保等部门完成像个项目选址工作,为项目落户办理环评和用地手续提供绿色平台,确保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切实解决多年来井头石材废弃物污染问题。

4、明确责任。一是政府牵头整治,统一实施。县人民政府要成立武水河综合整治领导班子,负责武水河综合整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沿河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相应成立专门班子,制定相应河段整治方案,组织辖区内企业对照治污方案和标准实行集中整治。二是企业要主动参与,主动投入。沿河各排污企业单位是治污的主体,要主动筹措资金,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治理思路,对照治理标准,在限期时间内完成并申请验收。三是部门要主动服务,相互协调。

县环保局负责矿山加工企业的整治和验收工作。要在本次整治活动中负责治理方案、指标、技术上主动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治理和利用方案,对在限期内完成治理任务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风险和不良信用等级评定,并在网上公布,直至给予行政处罚、报请县人民政府予以关停、淘汰,并积极争取国家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武水综合整治。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矿山开采企业整治工作,帮助沿河矿山开采企业依法开采,对整治达标的企业依法发(换)采矿许可证,对限期内完不成整改任务,验收不合格的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吊销采矿许可证或不予换发采矿许可证,帮助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按照国家土地优惠政策办理用地手续。县公安局要严把爆破物品的供应审批关,对完不成整治的矿山企业和自有矿山石材企业停止爆破物品的供应审批工作。县水利局要将武水和牛形山水库水域整治工作分年度纳入国家小河流整治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用于武水河道整治,并在整治中优先使用固废生产的新型环保建材产品。要加大对武水流域采沙、洗沙企业的取缔工作,全面取缔现有非法采沙、洗沙企业。县电力部门要对限期内不能完成治理任务,“三同时”验收不合格的企业停止供电。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要依法对非法采矿、采沙和石材加工企业以及整治不能达标的企业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停的提高。然而,让社会最为敏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就日益突显。本文是在农村的实践当中完成的,该报告也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和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环境污染现代化进程管理体系人口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 1

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

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km2增加到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班级:

学号:

姓名: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

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市场压力。为了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近年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所以,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环境资源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类没有对大自然肆意开采利用的时候,大自然中环境优美和谐,生态平衡而有序.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身生活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由此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

题。为此,我以我所居住地周围的20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调查。

调查人:詹敬雯

调查时间:2009年8月8日

调查对象:调查人所在地民众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及生态方面的认知度得.不到5%的人对环境或生态问题非常关注,大概40%的人对次比较关注,45%的人对此关注一般,约百分之五的人认为无所谓。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关注度大的多是一些学生或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大多数农民对此的关注度则不大。关于用水情况,我们这一块儿90%都用的地下水,俗称井水。虽然不是自来水,但还算是比较干净的了,地下水污染较少。

对于蔬菜瓜果之类的话,25%的会经常担心,45%的认为有时会担心,30%的认为通常不会担心。这主要是看瓜果蔬菜的来源地。如果是本地的他们的担心就会少很多,如果是从外地进货而来的人们一般就会比较担心一些。对于浪费水资源一事,50%的人都会劝阻别人停止这种行为,40%的人却只有愤怒没有行动,10%的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可见,公民的节水意识还有待加强。对于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的调查显示,30%的人会积极参加此活动,30%的人认为此活动能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20%的人认为此活动只是在做秀收效胜微,另外有20%的人对此则毫不关心。对于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很了解且能做到分类处理的人少之又少,只占总调查人口的5%左右,60%的人对此比较了解,但是却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既不了解垃圾分类也不会分类处理的人占35%左右。由此可见,本地人们对于垃圾处理了解还不够。

下面来看一下关于生态方面的几个调查结果。

将自然保护区开发为旅游景点一事,毋庸置疑,它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过多的群众观光势必会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当地的生物。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40%的人认为弊大于利,造成的环境问题很严重,得不偿失。很多洒店都有有关野味的菜品提供,有时候还会是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对“吃野味”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20人中只有一人即5%的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纯享受,是一种显示富裕的行为;35%的认为纯粹是为了尝鲜;50%的认为偶尔尝一下可以但不是经常性行为;10%不赞同这种行为。关于了解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渠道,可谓是众说纷纭。由于问卷上此题为多选题,但综合起来讲的话,依靠电脑、电视、收音机等电子设备的约占40%,依靠报纸、书籍类的约占40%,通过学校教育得知的基本是学生,约占35%,道听途说的约占30%,很显然,大多数人都由不同的渠道来了解的。对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做的努力,30%的人认为应该依靠科学技术,20%的认为政府应加强宣传工作,20%的人认为应普及相关知识,30%的人认为应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对于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认为应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约占40%,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的约占30%,治理水土流失的约占40%,防治沙漠化的约占35%,建设生态农业的约占20%,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约占30%。关于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80%的认为应该应时代的要求赞成此提议,20%的人还是觉得不切实际。

我们这儿原本有一片非常清澈的湖,在湖边的一些人都是使用湖水的,夏天好多人在湖水里洗澡。但是后来由于人们想提高收入,此湖便被一个个体户承包,养起了鸭子,成群成群的鸭子在湖里到处乱飞,使湖水变得又臭又脏,严重影响了

周边的环境。现在这片湖被新主人买下,新主人在湖里养起了珍珠,整个湖面上到处都飘满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一片美丽的湖水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畜养池。我不得不为此惋惜呀!人们往往容易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实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呀!

由调查可以看出:我们这里的人环境意识还比较的薄弱,对于生态问题的概念更是不够了解。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的人民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很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还不够了解,更不用说是生态问题了。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觉得我们保护环境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

1、尽量使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2、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少开私家车

3、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4、节约粮食,不要随便浪费粮食

5、随手关闭水龙头,并能提醒他人节约用水

6、一水多用,使水的利用更充分

7、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8、使用节能型灯具、电器等

9、不随意焚烧秸杆、塑料等污染环境

10、不吃田鸡等野生动物,保护青蛙维护农田

11、旧物捐给贫困者,不可随意丢弃

12、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

13、使用无氟冰箱,尽量不要再室内使用灭蚊剂

14、少用农药、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15、买食物时,优先选择绿色食品

16、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等

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 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1];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2], 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3], 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 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下几点: (1) 标准适用错误, 有 (项目拟建地) 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 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 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无排放速率限值, 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 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3.1规划相符性

(1) 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 (包括产业定位、 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不清, 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不清。

(2) 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 (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 要求, 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 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 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3.2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止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 (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间、公辅设施、环保设施) 介绍不清, 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 (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 、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不清, 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4.2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 主体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 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 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 设备变化情况介绍不清 (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 ;生产工艺介绍不清, 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 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不一致, 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 废水中特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废水处理方式不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不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 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 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 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 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工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 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 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文要求进行编制, 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6.1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不符合导则要求, 监测因子不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围200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监测;地下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6.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不合理, 未进行异味气体的嗅阈值达标分析, 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 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围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不合理, 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未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 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 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不足; 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 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不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 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9.1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间, 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 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 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9.2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 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 (废水未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 、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10附件及附图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 经常遗漏的附件主要为环评合同、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危废处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 园区环评批复等, 环评文件修改清单未能逐条说明修改情况。

10.2附图

图件制作不规范, 图件中缺失图例、比例尺, 项目拟建地周围环境现状示意图未标示500m范围线, 厂区平面布置图中未标示排气筒位置、噪声源、无组织排放源、 固废堆场、污水接管口等信息, 水系图中未标示流向、重要水工设施、污水处理厂位置等信息, 遗漏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图、区域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R].北京:人国人大常委会, 2002-10-28.

[2]张全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的问题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3) :10~12.

上一篇:曹禺雷雨读后感下一篇:持久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