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推荐10篇)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

城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发展的规模和文明程度是由城市的历史决定的。城市规模不同,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不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问题,经过几年的监察管理实践和认真分析,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按照烟台市的经验和做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臵,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臵投资力度,村村设臵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二、城市环境卫生多头管理,结果造成管理真空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海岸线、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

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五、城区及其周边旱厕的保洁管理问题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旧城改造的不断加快,一方面,老城区的旱厕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不少近城农村规划到城区范围之内,企业招工增加,可耕地数量和种粮的人员减少,房地产又在村子外围开发,城中村越来越多,这些村民旱厕产生的粪便已经不再用作庄稼、果树等农用肥料,粪便随意倾倒在路边、河道或是树林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源。

解决办法:根据旱厕增加数量和作业范围,增加粪便清运车辆设备和清掏工人,建设相应的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由环卫部门负责,使旱厕统一清掏、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杜绝乱倒现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公厕建设和管理问题

不同城市,公厕建设和管理情况不同,有的存在公厕数量少、管理标准不

一、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有的城区虽然建设和安装了公厕,但开放利用率较低,同类公厕收费标准也不一致,有的每次三角,有的两角,还有的免费,由于城区公厕收费标准不统一,给城市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辖区统一规划建设公厕,统一管理标准,对城区现有公厕统一整治,统一管理服务和收费标准,推广并参观学习好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于市民百姓。

七、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八、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运输的撒漏等方面城市环卫问题时常可见,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建立周报、月报反馈制度,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环卫部门,限期督促整改,促进环境卫生问题的迅速整改和提高,以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主要内容包括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保洁服务、居民旱厕清掏、垃圾清运率、垃圾容器和果皮箱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等。考核中,每天有记录,建立健全周报、月报制度。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监督检查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包括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定期组织相关区的负责人进行卫生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环卫整改情况进行比较,相互学习,促进提高。

九、冬季迅速清理积雪,恢复道路交通问题

北方的冬季,时常有大暴雪降临。尤其地势起伏较大,北部临海的地区,强烈的北风携带湿气,在陆地抬高的情况下,极容易形成大到暴雪。大雪降临后,不仅人行和车辆交通压力大,而且,城市道路也无法清扫保洁,容易形成垃圾大量积压,清运困难,甚至形成新的垃圾死角。因此,大雪过后,迅速行动,清理积雪,恢复交通,成为以城市管理部门及社区为主的重要政治任务。

解决办法:要提高全民扫雪意识。下雪后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环卫、养管、排水、园林、自来水、社区等各相关清理积雪的部门提前准备好融雪剂和清理积雪的机械,包括推雪铲、装载机、自卸运输车等机械。各单位设备数量不足的要提前联系雇用,要求做到随调随到。大雪降临,迅速出动,扬撒融雪剂。大雪停后,及时外运,并按要求倾倒到指定地点,做到当日恢复城市交通,车辆畅行无阻,为百姓出行,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只有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逐步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形象,优化城市的招商引资环境,推进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造福广大市民。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2

1 我国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人口比例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 城市供水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与发展。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城市供用水量还是相当稳定的。有数据表明, 我国供水系统中的生活用水所占比例最大, 在40%左右, 而生产运营方面的用水量大约是20%, 这两方面的用水在近几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变化, 而是在比较稳定的范围出现缓慢的减少或增长。

1.1 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并存

总体来看, 我国地势和资源都是不平衡的, 当然水资源的状况也是如此。近几年, 我国的不同城市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并且表现出从地区向全国转移的趋势。目前, 很多城市仍具有相对充足的供水能力, 然而因分布不均匀, 加之地震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的存在, 加剧了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排除自然因素之外, 水源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水资源短缺的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地表水存在严重污染, 七大水系也有轻度污染, 二百多个城市地下水存在污染, 轻重程度不同, 而水质主要是良好和较差两种情况, 由此可见, 因水源污染会造成城市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严峻。

1.2 净水工艺不够完善

近年来, 城市化发展迅速, 人们逐渐步入小康社会, 对于日常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特别是供水的水质。所以, 城市供水不仅要重视供水量的稳定增长, 也要重视水质的提高。但是, 由于污染水源在我国总体水源中占有一定比例, 要是不改善这种污染水源的现状, 就无法利用到城市供水中, 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种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事实上, 常规处理工艺不够完善, 去除有机物的能力较低, 特别是溶解性有机物, 也很难有效去除病原微生物以及重金属污染物, 可见, 现行的净水工艺并不彻底,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我国城市供水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 我国城市供水的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供水与用水总量比较稳定, 但是, 在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和的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 应该充分重视净水工艺与水源, 从而确保城市供水系统得以安全运行, 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1 提高对供水系统的重视程度

水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具体来说, 国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善供水系统的现状:一是国家应该提供充足的经费, 促进供水系统。事实上, 尽管增加了供水系统方面的经费, 可是, 在供水系统使水源得以改善之后, 使其利用更加充分, 大大地节约了国家开支。二是国家应该提高对供水系统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力改善供水体统, 并鼓励集体公司等组织机构合理地利用供水系统。

2.2 完善净水工艺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的水质, 应该以现阶段原水水质污染情况为根据, 更新改造水厂一些滞后工艺设施, 并强化运行管理。另外, 各个供水企业应该在现有的工艺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来改进净水工艺。在选择净水工艺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对原水水质进行深入调查, 并对污染物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再根据自身现有技术, 进行必要的改善, 尽量提升各公司污水处理的工艺水平, 同时, 找到净水工艺中的不足, 在符合现有经济水平的基础上, 进行完善。另外, 还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成立水源保护区, 防止水污染。

2.3 建立健全多水源体系

随着城市近区水源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各个城市不仅要强化水源保护, 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急预防举措, 在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同时, 还应将湖水, 河水和海水等水源充分利用起来, 也可以成立应急备用水源, 建立健全多水源体系, 确保城市供水的水量。例如, 天津市充分发挥了临海位置优势, 注重对海水的开发与利用, 同引滦水源、于桥水库水以及地下水构建了多样化水源体系, 使全市供水压力得到缓解。

2.4 构建应急供水体系

由于很多城市都面临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及龙卷风等一些自然灾害, 这就对应急供水提出了强烈的需要。对于突发的应急供水来说, 在城市遇到供水风险时, 应该做到长时间持续而稳定地对有用水需求的城市尽可能多地供水。因此, 应该构建应急供水体系, 并让其融入到我国供水系统这一整体当中, 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3 结语

总之, 近年来, 我国供水系统发展迅速,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净水工艺不够完善等, 所以, 应该针对这些问题, 全面出发, 提高国家对供水系统发展的重视程度, 成立水源保护区, 完善净水工艺, 建立健全多水源体系, 构建应急供水体系, 从而优化供水系统, 促进节约, 以获取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晓玲, 赵利会, 刘贤斌, 等.我国第三新区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及其保障措施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 .

[2]马云泽.天津市城市供水市场发展问题、原因及政策建议[J].天津经济, 2012 (6) .

[3]萧伟.城市供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以某供水管网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8) .

[4]邹敏.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展、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2 (6) .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城市公交;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7-01

一、江津公交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公交运营体制改革不彻底。江津公交企业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而来,企业规模小、财力弱,发展后劲不足;改制不彻底,退休人员多、在职职工多,企业负担重;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早期发展的公交车都是由班线车直接变更为公交车,原班线车经营者以“挂靠”经营的方式成为公交车实际经营者,企业未收回车辆经营权,未真正实现公司化经营。在公交发展过程中,城区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新增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辆,涉及公交企业及“挂靠”经营者利益调整,客运矛盾非常突出,影响公交行业健康发展。

2、政府财政对公交发展投入不足。目前,江津旧城区完全没有条件建设公交首末站,收班后公交车随处停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新旧城区公交首末站、调度室、洗车场地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公交站停车港湾、公交候车站亭等设施不完善。政府财政对公交运营补贴力度小。目前,政府财政主要对公交车使用CNG燃料涨价部分按照每使用1立方米给予据实补贴,对年满7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免费或半价乘车政策购买了公共服务,而对执行低票价政策性经营性亏损、冷僻线路、购车费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未进行财政补贴。近几年来,公交车司乘人员工资、燃料价格、车辆维修费等运营成本逐年增加,但公交客运票价一直实行低票价,公交营运亏损严重。

3、公交线路设置不科学。江津公交线路未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多数公交线路由原客运班线变更而来,随着城市发展只是在原线路基础上进行延伸和调整,公交线路重叠、绕行(迂回)严重。由于路线布局不合理,公交车运行距离远,运行时间长,投入运行车辆数增加,不仅增大了企业运行成本,而且延长了群众出行时间,出行效率低下。

4、城区道路条件影响公交车正常运行。江津老城区道路狭窄,且为混合交通,公交车辆通行不畅,加之缺少公交停车港湾,社会车辆占用公交站停车位等问题严重,特别是高峰时段拥堵严重,造成数辆公交堵在一起,延误了公交车辆正常班次时间,群众坐车和候车时间长,乘坐公交车的客源流失比例较大。

5、公交管理不规范。江津公交企业在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基础上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挂靠”经营的车老板对车辆运营疏于管理,而公交企业对“挂靠”经营车辆制约手段有限,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加之“挂靠”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公交营运中极力压缩运营成本。公交车每辆车只配备1名驾驶员,劳动强度大,存在疲劳驾驶等不安全因素;司乘人员工资低,雇用困难,售票员流动性大,频繁更换,造成服务质量差;公交运力投入不足、低峰时段增大发班间隔时间、不按站点停靠、缩短运营线路等问题屡禁不止。在公交智能化管理方面,未建立统一的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视频实时监控、客流量科学监测及数据应用、运力智能调度等还未实现。

二、推进江津公交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行公交体制改革。学习借鉴涪陵、铜梁等区做法,对公交体制进行深度改革。一是整合公交企业。设定公交企业经营资质条件,确保公交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对现有公交企业进行整合后,原则上由一家国有企业经营我区公交车。二是回购“挂靠”经营车辆。由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挂靠”经营公交车进行回购补偿,实现公司化自营。政府财政配套一定资金对“挂靠”经营者和公交企业实施奖励。

2、加大对公交发展政策扶持。在公交基础建设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考虑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并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加大公交财政补贴力度,聘请第三方对公交运营进行成本监审,对公交经营亏损实施科学方式的财政补贴,并保证一定幅度的赢利。对新增投放公交车运力,给予适当补贴。

3、科学合理确定公交客运票价。在充分考虑公交公益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公交运营收入和财政补贴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公交客运票价,实现群众认可、企业正常运营、政府财力可承受三方面平衡。

4、编制公交发展规划。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理念,科学合理编制公交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公交换乘站场、公交优先车道、停车场、保养场、公交首末站、调度亭以及停靠站等公交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預留建设用地,对公交调度亭、公交停车港湾等公共设施实行同步建设。对城区原有公交线路布局进行统一规划调整,缩短运行距离、减少线路重叠、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编制江津城区至周边镇街公交发展规划。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 篇4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现况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一个好的生态空间能给人们身心健康,心情愉快,这是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城市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这种趋势还日月加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现况下,很多地方在不断追求经济的快速成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对此,怎样处理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话题。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

依法行政,是法治观念和制度对现代政府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而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大力倡导依法治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税收执法环境。因为,税收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一、税收执法的内涵

税收执法

环境,是指与税收法治活动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执法的难易程度和落实税务决定难易程度。

从我国的实践情况中看,税收执法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地方党政领导对税务执法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的法制观念;有关部门对税收执法的配合状况;税务执法机关的地位和外在形象,法律规范及各种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等。

改善执法环境,重在改善社会环境。这就要通过制度完善和创新来加强执法人员人格塑造,以克服那些不利于税务机关公正执法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改善执法环境,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改善执法环境,内外环境应当并重。在税收执法环境诸多要素中,执法机关领导和执法工作人员素质是内部环境要素,执法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属于外部环境要素。人是内部税收执法环境中最具决定性因素,优化税务执法环境,必须从优化税务机关内部环境和改造税收执法的外部环境入手,双管齐下。其中,优化内部税收执法环境的核心在于提高税务执法能力和税务执法水平。

二、当前影响我国税收执法环境的主要原因

(一)税收立法欠缺。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税收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认为,当前税收立法工作与市场经济需要相比,主要有这样“五个不相适应”:一是市场需要的税收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建立起来。如在实体法方面,一边是随着入世、外资的不断涌入、急需制定统一企业所得税法;但另一边却是依然故我,继续执行过去制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使得其成为阻碍外资进入、影响外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瓶颈”,又如:出口退税,因没有正式的程序法,均按红头文件操作,且变动频繁,使得在纳税人的印象中,税务机关不是按税法征退税,而是按红头文件征退税。加之这方面的文件,只发至税务机关,纳税人并不知道,故造成执法困难。二是一些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税收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废止。以地方税制为例,现行的15个税种中,除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外,其余10个税种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地方税收的征收工作越来越难,地方税源缺乏,地方财政收入越来越难以保证。这些税法制度应当尽快废止,比如个人所得税就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工资薪金所得采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过多,个体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税负太轻,对于体现这些东西的有关规定必须尽快废止。三是立法层次不高,《立法法》与税收法定主义不协调。目前我国已开征的税种中,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暂行条

例,暂行办法等低层次的法规上,且这些法规草案和规章处于经常增补、修改和变动之中,显得刚性不足、柔性有加,既缺乏税法的严肃性又不具执法的稳定性。真正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税收法律不多。税收基本法酝酿多年,至今尚未出台,使税收立法缺乏根本依据。四是法律体系不完备。一个国家的税法应该由多种涉税法律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不仅要包括不同税种的税法,还应该包括《税收立法法》、《税收征管法》、《税收计划法》、《税收行政复议法》、《税收行政诉讼法》以及税收司法体系(如税收法庭、税务警察等)。特别是税收立法权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就现行税制而言,中央税和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地方对税收立法没有空间和可能。但客观地讲,地方如果享有一定程度的税收权限,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地方经济,从而使地方通过合法途径取得与实现其事权相适应的财力,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强化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实现依法治税,以及防止腐败都有积极的意义,也符合集中统一领导与调动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宪法原则,不会导致统一税法被肢解,所谓开了正门,“歪门邪道”就会减少或者禁绝,在税收执法上“动脑筋”的情况就会发生好的变化。因此,我国目前税收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现行的某些税收法规不够规范,弹性大,变化多,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可操作性差,惩罚手段单一,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难以界定。

(二)税收执法环境与法治要求内部环境差距。当前,税

收执法环境与法治要求内部环境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税收执法环境中的领导因素,主要表现为领导理解国家法律和政策方面存在偏差,对依法行政是约束,挫伤积极性。改革就要闯法律禁区,符合自己利益就执行,不符合自己利益就不执行。从本位利益出发,忽视国家利益。

在观念误导下,把法律、政策上公开搞“变通”,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严重。政府对税收执法干预过多,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随意变更税收执法。二是税收执法环境中的执法人员因素。目前税收执法从中央到地方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依法治税的需要,特权思想和权力本位观念支配下,认为管理就是整人,执法就是处罚。忽视了税收执法中纳税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居高临下、作风霸道、语言粗暴、恣意妄为。个别执法人员廉政执法的意识较差,用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作为交易、送人情、捞好处,接受当事人宴请,甚至收受贿赂,进而在税收执法中丧失原则、私自变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仅助长了违法行为,而且还破坏了税收法规的严肃性,损害了税务机关形象。执法人员运用法律水平不高,对法律和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执法,应对新型法律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应变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无从入手,直接影响税收执法。三是执法手段、技术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信息、交通、通讯等方面,税收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税收执法环境与法治要求外部环境差距。税收执法

环境与法治要求外部环境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干预税收执法的现象,经常是口头上要求严格执法,而实际上是以达到环境宽松为名而疏于执法。二是政府部门对税收执法不配合、或协助不力,或讲条件,司法部门要经济支持、工商、公安等部门不理不采等。三是公民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纳税的自觉性,更缺乏利用税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而增加了税收执法难度,如此等等,既不利于税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更不利于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有意或无意不遵守税收法律,偷、逃、骗、抗税时有发生。

三、如何推进税收执法环境的改善

改善税收执法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规定,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执法质量、能力、水平等内容,都是改善税收执法环境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一)完善税收立法。首先要加快税收立法的步伐,大力推进税收基本法的出台,彻底取消与税收法律不相适应的条例和规章,使税收法律不断准确和完善;其次是提高主体税收的层次,特别是主体税源和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等;三是完善税收法律空缺和税法与行政机关不衔接之处;四是规范税收法规、规章及相关文件。

(二)提高税务机关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建立依法行政岗位责任制度,并做出依法行政的规划与计划,落实依法治税,做到每年有规划、有安排,全面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执法责任制细化、分级次、分岗位、做到人人有岗位、岗位有职责、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标准,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有税收执法结果;二是建立税收执法考核制度,加强税收执法的规范、制约与监督,在税务系统分解层次责任、明确权限、实行岗位责任制、对照考核标准每月考核、季度考核、评定税收执法效果,与行政、经济责任挂起钩来;三是建立定期税收执法报告制度,推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四是充分发挥法制部门的作用,承上启下,按专业化要求配备人员,常抓不懈,促进依法行政。

(三)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责任心。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执法行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一是要求税务执法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多学习,注重学习法学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如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二是完善法律培训制度。按照不同的职位,学以致用,按因需施教的原则,加强人员培训;三是建立税务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依据考核内容、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将执法考核质量作为奖、惩、培训、辞退和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重要依据。

(四)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和

权利意识,为公民、单位和法人及相关组织依法维权创造条件,培养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并加强税收宣传、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提高税收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吸引公民、单位和法人及相关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通过完善税收执法程序及相关制度,降低公民、单位和法人及相关组织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风险。

(五)建立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一是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制观念,创新新形势下税务协作法制化的途径,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公安、司法机关和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共筑依法治税的坚强防线,营造一个执法、守法、护法良性的税收环境;二是建立执法公示制,政务公开制,从纵向、逆向、横向等方面构成立体社会监督网络;三是严格执法、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严格控制欠税,建立诚信纳税制度。

综上所述,税收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税收法律法规的准确实施;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的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权利与合法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对税收执法环境给予高度关注,必须有的放矢,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只有全面整治税收执法环境,才有可能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6

作者:姚逸 孙利娟时间:2010-10-8 11:26: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尽管环境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但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教育:,树立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环境.教育提出了若千建议。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

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程,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形式搞好环境教育的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利用多渠道、多各级环保部门应有专门的宣传教育机构,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培训基地,教育部门也应有相应的机构并有专人负责环境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课程、图片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认识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引导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建设的责任感。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7

1 居住区环境绿化景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植物种类单一, 植物配植不讲究科学性

1.1.1 植物品种单一

上海市园林绿化树种总数在500种左右, 常见树种81种, 距上海市园林部门提出的在近几年内将上海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增至800种的主旨有较大差距。展现频率超出30%的树种有香樟、广玉兰、瓜子黄杨。且常绿阔叶树品种较少, 只有香樟、广玉兰等几种。一般小区基本上常绿以香樟为主色调、占了小区乔木30%甚至50%以上。特别是动迁房, 就香樟、女贞、栾树等几个品种乔木, 如何提高低造价小区绿化环境品质是目前一个行业内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像本人曾参与的棕榈泉花园, 一期是开放性坡地独立别墅, 基本上以香樟为主要树种, 占80%以上乔木量, 灌木几乎没有, 草坪草花为主。二期三期为珊瑚篱围合保留独立庭院别墅。项目环境设计也基本围绕开发商的意思设计, 二期三期的的常绿落叶乔木各增加了5-6品种, 整体楼盘品质还是无法达到一定高度。

1.1.2 常绿落叶配置比例不适宜

主要表现在常绿落叶配置比率不当, 像上海地区常绿植物占有太高的比例, 而落叶植物则为“星星点点”, 常绿植物往往占“65%~75%”, 有个别居住区, 常绿植物占有“80%~90%”份额。像宝山宝月花园设计图纸房前行道树基本上就是香樟, 乔木刚种植完毕, 由于修剪量比较大或者种植规格较小, 暂时不影响低楼层采光, 但是二三年后就会出现居民和树木争抢阳光等矛盾。

1.1.3 灌木配置层次不分。

现在许多小区绿化设计, 在灌木种植配置图线条流畅品种丰富, 苗木分割时可以在宽度2-3米内可以4-5个层次, 但是苗木选择时因为不了解每种苗木的生长形态和生长势, 夸张点就是灌木层圈好线条, 随手10多个品种, 最后可能生长很快的红叶石楠在绿带的边缘, 收边用的紫鹃甚至地被在中间, 种植初期因为苗木小, 加上修剪整形, 效果上暂时不会失态。嘉定南翔骏丰嘉利花园目前就存在这种情况, 目前物业只能靠强修剪维持不至于太乱。

1.1.4 栽植密度过高

特别是高端品牌住宅, 像绿城、星河湾、龙湖无论乔木灌木, 都是超高密度, 一次成型, 不用考虑植物以后的生长空间, 单位造价高对于一般开发商无法效仿, 也不提倡推广。

1.1.5 缺乏季相变化。

一方面表现在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比例不当, 二是花、叶、茎、果植物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包括草坪也在人为刻意使之四季统一, 现在上海地区草坪基本上都是矮生百慕大, 属于冷季型草, 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中旬基本上处于休眠枯黄。但是许多开发商往往要求追播黑麦草, 感觉上档次。常绿落叶乔灌木比例上也一样, 认为常绿的容易出效果, 这种配置效果往往是满足前期销售需要的。

1.2 乔灌木种植没考虑与建筑的安全距离

乔木种植距离建筑物、管线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否则影响居民采光, 同时对管线和建筑基础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在许多高档楼盘中, 为了虚化建筑立面, 往往乔木小乔木灌木栽植距离建筑很近, 提高销售氛围。

1.2.1 盲目引入水体

许多小区在设计时引入水体。但是引入水体, 需要建设相应的水处理设施, 特别对水体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开发商前期为了配合营销, 在水处理设施不添加的情况下定期更换自来水, 并派工人清楚河道死角垃圾和富氧化的藻类, 后期随便排一个潜水泵, 从天然河道内抽取, 由于没有水处理设施造成水体富氧化严重, 藻类横生, 夏天蚊子滋生。水体结构上为省成本有的直接素混凝土如徐汇的明园小安桥, 稍好点的有浦东棕榈泉花园防水毯, 时间不长就出现漏水。即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嘉定骏丰嘉丽花园, 由于物业长期不放水保养, 水体出现部分渗漏现象。另外设计时增加喷泉等水体时必须考虑后期物业是否能够承受。

1.2.2 硬质铺装过多和材料不够环保

大部分小区在建设施工时, 特别是高端商品住宅, 为了追求场面奢华、气派, 设计时引入大广场, 铺装过多, 纯绿地面积相应减少。二是铺装材料且多为不透水材料, 包括面层和基层材料, 降水几乎不能渗入地下, 绝大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 最终由下水管道流走。

2 相应对策

2.1 做到植物种类多元化, 科学配植植物

2.1.1 发展乡土树种、丰富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应以充分挖掘使用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树种是一种扎根于当地固有和自然文化构筑新的历史生命体, 现在许多设计者园林知识匮乏,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不能很清晰的认识当地乡土树种的生态习性、树姿等, 一味最求外来树种, 所谓的标新立异, 吸引眼球。如浦东的东郊花园, 银海枣、布迪椰子等南方棕榈科植物占了约计30%以上, 由于不适宜上海的冬天, 每年冬天包裹的严严实实, 大煞风景。像上海地区, 乔木类除了常用的香樟、广玉兰、榉树、朴树外, 还有好多目前运用比较少的如榔榆、苦楝、梧桐、槐树、臭椿、构树等, 其实姿态也很美, 野生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对于外来品种, 可以适当补充点缀。

2.1.2 丰富植物配置层次

即植物配置从空间上高中低搭配, 层次丰富饱满, 如龙湖地产五重景观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列:高7-15米、冠幅5-10米大乔木;4-5米高大灌木小乔木;2-3米高的灌木;花卉、小灌木;以及草坪、地被等, 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层次的五重景观, 在不同色彩各异的树木以及花卉的映衬下, 多角度感受四季常绿的完美精致。

2.1.3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 合理灌木配置

进行灌木配置是必须了解使用苗木的生态习性, 生长形态和生长势。灌木也有骨架, 骨架前后的配置是不同的。通常骨架后面可以放一些大叶的、粗放型的、地被型的灌木。骨架前面可以放一些观赏效果好的、色叶的、开花的、生长缓慢的灌木。画线时要保持外侧轮廓线的连续。除灌木的层次外, 还要注意植物本身的形态。哪些是耐修剪的, 哪些灌型是散的, 可以把常用的灌木按照由高到低的高度画出来, 用来参考。再掌握不好, 就把配好的灌木, 拉出剖面图看问题。层次不要太多, 最多三种到四种。修剪的灌木不要太宽, 工人修剪时没那么长的手和剪刀。不要每条灌木的形状、大小、面积都差不多, 掌握节奏和韵律, 最好保证观赏面看过去是流畅的, 把断头、分割点尽量包在里面。

2.2 丰富季相变化

季相变化表现在植物花、果、茎和叶等方面, 这种变化年复一年重复出现, 因此在居住区绿化中因充分予以利用。观果作为季相变化的一类, 目前在上海地区还是较少使用, 像石榴、香泡、胡柚、八棱海棠、柿树等在私家庭院改造中常有运用, 但是在普通住宅区设计罕见。另外需合理配置常绿和落叶乔木的比例, 改变目前“香樟”一家独大的局面, 增加落叶树的品种和数量比例。

2.2.1 增大绿化面积, 改进铺装方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 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增大绿化面积可以通过宅间绿化、小区道路绿化及严格居住区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来实现, 以保证居住区绿地服务于居民功能的发挥。同时增加透水材料的运用, 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很好的案列, 包括透水透气型混凝土、透水透气型沥青、透水透气型橡胶地坪、透水砖等。透水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地面水分直接通过地下径流, 进行地下水的涵养和补充, 减少城市雨水管网压力。但是碍于技术上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较少成本较高, 推广不利, 必须从政策上推进透水材料的推广, 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整个地下水源质量。

2.2.2 合理设计水体

水体景观的营造除了考虑其景观效果外, 要更多注重其生态性, 创造更适宜人类需求的低碳型水体景观。在地址的选择上, 就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来考虑水体景观的设计, 这样“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量的消耗。第二就是避免过分追求水体景观豪华的景观效果, 最大程度上避免浪费。第三就是在水体景观中对于音乐、灯光等辅助设计效果的应用要注重对其的控制性, 这样既可减少水的消耗也会降低能量的损耗。最后就是合理地配置水体植物, 不仅可以软化景观效果, 同时水体植物有自净的功能, 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的程度。

摘要:分析了作者在上海地区实际工作生活中发现的居住区绿化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水体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住宅小区,环境绿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莱透水透气性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孙筱祥.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白伟岚, 等.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01, (1) :37-42..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城市文化 优势整合 城市竞争力理论

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体的生活品质,也形成了城市一种特殊的张力,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文化是特定区域的文化现象,是将城市的理念具体地融合到环境的形态中,让它以直观和感人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情绪与心理状态,使得人们生活于其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善良和关照以及其中的召唤和推力。

大连是一个年轻具有活力的城市,有着自己的自然和文化条件。目前大连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项目有很多,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有一定的城市知名度度、美誉度,在大连“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从深层关注了大连文化的发展。

一、问题提出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大连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文化品牌建设中,仍然有些问题需要关注。

1、优势整合是现代城市经营的一种选择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呢?这离不开城市品牌的塑造。品牌塑造的核心就的要对城市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整体的实力和知名度。

IUD-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城市竞争力理论”认为:中国城市竞争力需要建立一个“城市价值链模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其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

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根据这个理论,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应该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形成核心的城市人文价值,而CIS战略也为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以及视觉系统,三者在构建中必须要有高度的一致性,才能发挥整体的作用。

所以从发展的角度说,优势整合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而品牌文化的建设恰恰是整合城市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建立和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和手段,对大连也是如此。

2、大连文化建设有特点,但缺乏深度和整合

大连有很多的称谓,比如:浪漫之都、足球城等,现在又成为最佳的旅游城市等,但是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大连和杭州一起当选了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对于大连的本地百姓来讲,稍稍有些心理不安,虽然对自己的城市有些本能的热爱,但是与杭州相提并论,总是有些“心虚”。

大连有象征五大洲人民和平、团结、进步的水晶球;有象征着大连是令全市人民为之骄傲的、名副其实的足球城的劳动公园广场的巨大足球;有星海广场的百年足迹,反映大连的百年奋斗史等等,但是无论用哪一个来代表城市,都显得单薄。

从海之韵广场到星海广场,虽然一路风景怡人,但是除了面对大海是它们的共性外,并没有一个象征性的城市景观来贯穿。

同样,大连有“浪漫之都”的城市定位,但是查阅所有的文献材料,没有发现相关的项目论证,只是一个宣传大连的广告词,并没有一个围绕城市理念“浪漫之都”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及行为系统的支撑,简单地说就是缺乏像“情人桥”那样的载体,让人更容易直观地领略“浪漫”的气息和概念,所以从浪漫的细节以及载体都不能充分地表达浪漫的概念。

虽然服装节很有名,但相关的产业并不发达。

这一切表明,城市的文化建设虽然有特色,但并不饱满,而且缺乏核心。简单地说,大连和一些城市相比,比如杭州,杭州有围绕西湖具有传统的风景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化体系,它是城市的一个核心和标志,但是大连恰恰缺乏这样一个核心带动载体和概念整合,所以,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打造和建设,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来突出的城市品牌文化。

二、对策分析

1、以服装节为契机,整合服装产业,形成大连的时尚、流行文化

服装节已经历时20年,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有些相关的产业并不发达,比如与时装相关的媒体,时装杂志、高品位的论坛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时装城巴黎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从1947年起,全世界时装更是以巴黎最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台涅大街和乔治五世大街所构成的“当代时装金三角”为中心,进行他们的时装和流行文化的设计和活动;有五十多家最有名望的高级时装制造公司,每年要展出平均4600种最新的时装;有围绕着流行文化而形成的媒体结构、时装杂志、女性文化杂志、时装和流行文化评论意见、设计师和模特的气质;甚至连巴黎的街道结构和市区网络,也围绕着时装和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推销被设计出来;每当巴黎举行时装表演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记者和流行文化评论家也聚会到巴黎,他们发出的报道文章、照片以及电视节目迅速地传播到全球各地,在时装换季或流行文化产品转换成品牌的时候,这些新闻和图片甚至比当时其他有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新闻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被排在最醒目的版面上。

从巴黎的成功也可以看到,虽然都是服装,但围绕服装行业进行的相关行业的整合,真正形成了城市的特殊的文化张力。

尽管大连不能与巴黎相比,但是,它的成功也给了人们借鉴,大连服装节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开发和整合有巨大的空间,包括:展示服装的场地建设、媒体、活动、展览以及城市建筑、传播等方面来构建大连的服装节,形成以服装为核心的时尚流行文化,这也可以配合和衬托和突出城市的“浪漫之都”的定位。

2、以“浪漫之都”的城市理念为核心,打造浪漫的都市文化

首先,以浪漫的城市景观建设为载体,来建设代表大连浪漫气息的文化环境。除了情人桥外,建立广场以及适合优雅小憩的城市广场小的景致,以及有浪漫气息的城市交通工具等。

其次,建立人的优雅浪漫的行为识别。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比如,浪漫海底游以及各种主题活动,使城市人亲历浪漫的活动。

再次,以强势媒体,塑造城市浪漫。比如,创立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编写、演出,能代表大连百年浪漫情怀的电影、戏剧等,使大连成为人实现浪漫的地方。

3、坚守足球阵地,使城市的“名片”更亮

自从1949年大连湾的一群农民成立了一支农民足球队,跑到大连城里来跟城里人叫板的时候开始,足球开始在大连的各行各业便掀起了一场组织单位足球队的高潮,所以大连的足球有自己的历史,并有万达的全盛时期,也涌现了城市的一代又一代中国足球英雄。50年代有王政文、王礼宾,60年代的盖增圣,70年代的戚务生、迟尚斌,80年代有李富胜、贾秀全等。足球对大连人有特殊的意义。

尽管足球的市场化是一种趋势,但是,足球对大连人的凝聚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为了这个原因,政府应关注足球的发展,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使大连的这张名片更亮,并建立与足球有关的产业和精神,成为城市寄托,来提高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以足球、徒步大会、马拉松大会为载体,形成城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足球、徒步大会、马拉松等体育活动是城市市民参与比较高的城市,而追求健康的生活又是现代人的生活核心,同时,这三个赛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高,所以,应以统一的理念、视觉的识别系统使这些活动打上大连的健康的烙印,来塑造大连健康的市民文化。

5、建立大连的旅游品牌,传递大连主流的文化

旅游是一个传播力强的产品,应整合大连的旅游资源,形成品牌,并在其中贯穿大连的浪漫、时尚、向上的文化特征。目前大连的旅游所选择的建设精品海上旅游整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选择。在旅游过程中,应将已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概念分类整合,来传递大连的文化。

6、规划城市景观,传递城市核心理念

以宜居城市建设为契机,规划大连的城市景观,提升大连的城市形象和理念。大面积的绿地,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大连的城市建设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也曾为其赢得“全球环境500佳”、“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以及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所以应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有的城市建设资源,使其承载大连的人文以及核心精神,致力打造一个能代表大连的、品位高、定位准确的标识性的建筑。

总之,城市品牌文化的建设,不是靠号召和说教可以做到的,它有赖于各级政府的规划,不断协调、整合、建设,并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努力,来建设城市的品牌文化,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本文为2006年大连市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项目《大连人文环境建设与项目选择的研究》,项目批号:06DLSK222)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侯爱敏、袁中金:程式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报,2000(5).

[4]张丽:大连与苏州城市营销模式比较[J],现代城市研究,2005(3).

[5]杨刚、荣丽华:现代文明城市环境优势的定位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1(8).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字]信息公开;民众参与;制度完善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作为操领中国改革的政府,一方面有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建设现代政府的内源性希冀:另一方面,受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承诺的外在化强制,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政府改革、创新和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取向就是增强政府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但由于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仅仅处于初级的实践阶段,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公开主要问题

1.思想意识的滞后。

其一是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从总体上看,我国只是基本建立起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框架,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由于主要领导认识程度的差异,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公开的状况也不平衡。由于我国的信息长期处于为政府所垄断的现状,注定了信息公开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取得大的突破。在很多官员眼中,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更是权力的 象征,对这一公共资源的分配则往往能变现为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开越多,做事会越难”,这种思维还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水平上,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其二是民众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统治行政造就了民众“被动性

服从心理”,缺乏民主启蒙导致民主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向公民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公民表现出的权利意识淡漠,意识不到权利可以制约权力,民主可以制约权力。因而,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不履行义务,甚至是违规操作,鲜有来自公众知情权的抵抗和来自民意的压力,使得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偏差得不到矫正,政府自身改革和创新难免缺乏外在压力。

2.信息公开渠道过窄,管理不善,民众获取信息困难,并且存在很多盲区。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下进行,而政务公开又依附或挂靠于相关部门或办公室名下,在人手普遍偏少、工作量很大、刚性任务强的情况下,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只能附带、业余、靠后排。一条重要信息,按规定要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的信息部门上报,要向本系统上级部门上报送,要向本部门的专业网站报送,同时一个地区还有数不清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廉政建设网”、“城市精神网”、“效能建设网”、“发展改革重点工程网”、“招商网”、“地区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政民连线网”、“政府信用网”,以至于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的各种专项专业网站,网站太多太滥,信息发布疲于应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极大浪费,造成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3.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公开信息呈现很多乱象。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原

因就是相关法律体系的缺失,使政府公开信息没有得到法律的规制而缺乏规范化。尽管刚刚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信息公开作出规定,填补了法律空白,使得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但是,无论是从立法技术、立法层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是行政法规)、内容、法律适用反馈和遵循国际惯例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制定更加完备、层级更高的法律应该是健全我国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转型,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和修订也阻碍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诸如《保密法》、《档案法》等因为制定时间较早,一些过时的规定依旧成为一些地方政府信息不公开的“法律依据”。

二、应对对策

1.提高政府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着重强调民众参与

首先必须要采取措施矫正民众对于听政就是“走过场”的认知,严格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以换回民众对于听证制度的信任,其次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基本制度,继续开展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鉴于政务公开减少了一些政府和部门利用“暗箱操作”和垄断政府信息进行权力寻租的机会,有些政府部门推行政务公开的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所以要建立政务公开的动力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当 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操作性不强,信息公开的有效保障不多,信息公开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使得信息公开的程度取决于部门主要领导的“阳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 力。政府官员要树立“阳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

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二者都是国 家利益之所在,不可偏废。要使“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逐步成为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

2.加强热点公开,着重贴近群众,加强网站建设,更加方便快捷。政务公开的热点是人、财、物公开,必须及时公开,使群众获取和使用信息,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要围绕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形成便利实用、约束力强、群众满意的监督制约机制。清理、疏导、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渠道,避免既杂乱无序又千篇一律,避免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成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集中财力和技术力量、优化整合网络资源、统一搭建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服务方便、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做到让人民群众一网知天下。

3.完善公开管理机制,着重把握“公开”和“保密”界限。

要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建立相应的归类查询制度。在政府网站上,以专栏的形式,将群众急需的信息及时地向外发布。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 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的经常沟通机制。同时,在信息提供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把它当成一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向群 众提供信息。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统计法》等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相对应冲突的法律法规。同时,将《政府

信息公开条例》能从行政法规尽快“升格”为法律,将更好地推进整个公权领域、公共领域的透明化,更为全面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其次第一、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有明确的公开或保密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当事人申请有权机关确认相应法律违宪和确认相应法规违法,相应信息则必须公开或保 密。第二、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没有公开或保密的规定。除非行政机关有证据证明该信息公开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否则相应信息必须 公开。第三、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有保密规定,但保密的范围、条件或对象不明确,相应信息是否能在某些范围内、在某种条件下向某些对象公开,则应取决于相应法律法规制定机关对法条的解释和法院以往对相应案件的判例。第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国家秘密就要适时进行变更和调整,该降密的降密,该解密的 解密。同时,强化保密管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信息公开与保密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发现和查处泄密隐患、泄密事件的能力。

最后。将所实施的条例逐步完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统计法》等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相对应冲突的法律法规。同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从行政法规尽快“升格”为法律,将更好地推进整个公权领域、公共领域的透明化,更为全面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保中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0

步工作打算

一、今年城市管理检查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2012年工作安排,今年的城市管理检查活动与去年的城管检查相比,除内容上、标准上有所不同外,检查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年检查分明查和暗访,明查由省厅组成督查组组织实施,暗访则是由第三方调查公司自行安排,不通知具体时间、地点。且暗访检查的情况将纳入城市管理检查评比分数;在内容上除在“六项专项整治”基础上增加了“六个延伸”外,重点增加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创建工作,同时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城管综合管理体制和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保障机制纳入考核评分,荆州在本轮城管检查中是在城管体制和保障机制上丢分的极少数几个城市之一。

荆州本轮检查的具体情况

二、当前城市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

去年,荆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全省城市管理检查排名中一举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但在全市上下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

满情绪,思想上有些麻痹松劲,主要表现在争取领导不够主动,宣传发动不够充分,部门工作不够踏实,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未能形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㈠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今年三月,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对城市管理长效考核办法予以了明确,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范围不全。仅仅将荆州区政府、沙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部门的城管局、交管局、园林局纳入了被考核单位,其他具有城市管理职责的如公安局、文化局、交通局、人社局、商务局、工商局、卫生局、环保局、河道局等等都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在监管上出现空白,在地域上产生管理真空;二是考核权威不够。现行考核工作名义上以市城管办名义组织实施,实际上是城管局在负责具体组织落实,缺乏相对高端的协调督办,检查考核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相关部门敷衍应付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考核兑现不到位。按照考核办法规定,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各出150万,城管局、交管局、市政园林局各出50万,市财政拿出150万共600万元,建立城管考核奖励基金,但至今考核基金没有到位,考核兑现也就无从说起。

㈡有关部门城市管理意识下滑,责任心不强,日

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今年的城管检查将暗查作为硬件检查的主要形式,也就对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我们许多有城市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缺乏应有的认识,总是检查时突击一阵,检查后不闻不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像长期困扰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几大顽疾:劳动力市场占到问题、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行人乱穿马路问题、残麻摩的问题等等,在本轮城管检查中均有丢分。

㈢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合力不足 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工作职责不清,联动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城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对已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于职能划分不细,该由职能部门提供有关执法资料的,有的部门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及时提供或不提供资料,造成执法证据不足,致使执法难以开展,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二是我市城市管理只集中了部分行政处罚权,对未集中而又确需城管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部门的噪音扰民、工商部门的无照商贩、公安交通部门的车辆乱停乱靠等,由于没有联动平台,还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违法建设处罚的责任主体属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但在实践中,却推到了城管部门身上,造成规划管理人员闲着,城管人员忙着拆违而没有时间精力管理市容市貌,荒了城管部门的主业,致使城市综

合执法的效能不高。

加之现行的低端协调机制导致许多问题的整改达不到效果,监督督办流于形式。

㈣工作不细,标准不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管理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但我们许多部门城市管理的思想意识依然停滞不前,不能跟上形势需要,在这次城市管理暗查的结果中有充分体现:

㈤对城市管理的具体规划计划不够充分,缺少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在去年的城管检查中,荆州在城市亮化工程、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及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均有加分。但去年城管检查排名后,省内其他城市动作都很大,重点在提升城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搭建现代化管理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投入大幅度增长。荆州的原有优势不复存在。相反,由于我们的投入增长远低于其他兄弟城市,导致我们在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数字城管平台建设上已经开始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虽然有大的规划目标,但没有具体的执行计划或者有计划也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去推动执行。

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城管体制没有建立,职权不清,责任不明

㈦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保障不够充分,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乏力

归结起来,本轮城管检查荆州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体制不顺,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充分,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本次城管检查荆州成绩差强人意,但这仅仅只是上半年的考核成绩,按照检查规则,城管检查排名要综合上下半年两次的城管检查情况,荆州应该还有机会力争上游。但要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再就是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长效检查考核力度,提高政府保障水平,明确部门责任,强化管理措施和手段,加强高位协调和督办,具体建议如下:

㈠大员上阵,广泛发动,全民参与

㈡健全城市管理长效考核机制,更新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强化考核权威,扩大考核覆盖面,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㈢建立相对高端的协调监督机制,着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巩固城管行动成果

上一篇: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下一篇:培智数学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