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略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述了目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空气、水污染问题及水资源缺乏、噪音污染、绿地覆盖率低、热岛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等9项解决对策.同时也提出了推出“城市环境税法”等三项建议.作 者:刘炜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期 刊: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Journal:LVSE DASHIJIU年,卷(期):,“”(2)分类号:X50关键词:城市环境 对策 建议
1 常见的污染类型
1.1 生活垃圾污染。
固体废弃物垃圾是三大污染源之一, 而城市环境保护所主要面临的垃圾是生物垃圾。生活垃圾多种多样, 有些能够循环再利用, 有些没有利用价值;有些可以通过填埋、焚烧等简单措施即可处理, 有些则必须通过特别的处理渠道才能安全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例如, 生活中产生的瓜果皮、蔬菜残渣等可以作为肥料再利用, 而像废旧电池、数码产品等, 因为其中往往含有大量对环境有害的重金属而不能简单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数量巨大、种类众多, 需要多种处理手段一一应对, 这就给垃圾处理带来很大的麻烦。目前, 最常使用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手段就是填埋, 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还影响了土质, 对我们的城市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损伤。而且, 雨水、雪水等降水渗透过地下的垃圾填埋场时, 会污染地下水源, 很难治理。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就会随着水脉污染我们的生活用水, 最终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 生活垃圾污染是危害巨大的污染源之一。
1.2 水污染。
水污染是破坏性巨大的另一污染途径。对于自然水源的污染主要有两大污染源:一是工业废水, 另一个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是指以造纸厂、印刷厂、钢铁冶炼厂和煤炭加工厂等工业生产厂家为主的工厂所排出的带有多种有害物质的污水, 这些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属, 对水生生物和水体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家庭生活。虽然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要小于工业污水, 但是排放量大, 而且对于生活污水的治理很不到位。一些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 每天都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到城市周围的水源中, 这些污水不仅污染河流、湖泊, 还会破坏地下水脉、破坏土壤, 一些重金属离子会随着生物链进入不同动物体内, 最终在人体内堆积, 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另外, 水污染还有天上水的污染。众所周知的是酸雨, 空中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下到地上, 会使森林死亡, 酸化湖泊、土地。
1.3 大气污染。
城市是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 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有三种:一是工厂废气污染, 二是汽车尾气污染, 三是家庭供暖所燃烧的煤炭的废气污染。现在, 我们最为重要的电力来源还是火电厂, 火电厂想要工作就必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 例如煤炭。煤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堆积在大气中, 不仅会产生酸雨, 还会加重温室效应。此外, 汽车尾气的危害也不可忽视。现代人人均拥有汽车数量越来越多, 这些汽车所放出的尾气, 正在悄悄的污染我们的空气, 伤害我们的身体。
2 城市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上个世纪, 我们对自然环境展开了掠夺式的开发。这样或许暂时发展了经济, 但对于自然资源可谓是毁灭性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导致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脉受到破坏、地表出现坍塌、大气被严重污染……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 所受害的不仅仅是我们, 还会危害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且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还会阻碍我们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粗放式经营方式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国人均资源本就稀缺, 若继续盲目开放, 我们终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2.2 环保意识薄弱。
城市环境保护不止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责任, 而应该是全体城镇居民的共同义务。现如今, 城市环境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但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高, 浪费现象、环境污染现象随处可见。保护我们的城市环境, 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但是在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仍旧严重不足。
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看, 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在管理体制上, 相关政策措施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措施而流于形式, 矿产资源开发由多个部门管理, 涉及多个执法部门, 职责交叉, 互相扯皮, 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3 城市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3.1 完善城市环境结构。
想要改善城市的环境, 合理规划城市环境结构是最为有效的手段。环境结构包括生活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区。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 重工业工厂不宜过多、不宜过度集中, 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工厂要备有专门的污染物处理系统, 例如废气处理室、污水净化池等,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能节约资源。第二是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 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 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 从而减少有害废气。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以改善空气。绿叶树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大颗粒灰尘, 净化空气, 吸收有毒物质, 不仅改善了环境, 还美化了城市, 可谓一举两得。
3.2 加强宣传教育, 唤醒社会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先导和基础, 加强宣传教育, 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立体手段, 对政府、对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不能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单单停留在口头上。让城镇居民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让工厂负责人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让企业正视自己的义务。只有做到全民总动员, 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 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3.3 加强法规建设。
制定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让环保工作有法可查、有规可循, 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首先, 要根据城市的不同特性, 制定相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保护标准;其次, 按照法律法规, 严格规范城市生产建设;最后, 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 完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对城市的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监督, 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结束语
城市环境的优劣, 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发展经济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 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新世纪对城镇建设提出的目标。只有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生态经济规律, 经济发展才会有利于环境保护。现在,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正在侵蚀我们的居住环境。在保护城市环境上, 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朱邦冉.目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环境科技杂志, 2011 (6) , 11, 23-27.
[2]林远征.进一步搞好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 , 21, 11-17.
关键词:高校德育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40-0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高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环境,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诸多不适和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于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病,并对如何优化高校德育环境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要素总和,包括德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制造对学生发生影响作用的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高校的人文环境、教育管理环境、学术创新环境等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环境体系。
目前,高校德育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之一:德育标准脱离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21世纪的社会体制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的德育标准已不适应急剧变革的现实。现行的德育标准倾向高标准的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层次性,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即使教师承认人的利己、自私性,只要求学生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责任,也会有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市场经济的急功近利使得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变化得太快的世界使广大青年还来不及建立起自己的人格框架时,就被迫在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和观念中左冲右突,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对媒介宣传工作模范人物以一种仰视方式待之,崇敬而不仿行,因为社会现实向他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面:救助他人反遭诬陷,舍生救人而被救者拒不承认,人们的爱心、同情心往往被人利用欺骗,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应该对广大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德育标准,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现实中,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尽管很美好,很诱人,但学生屡遭挫折后,他们就会放弃高标准的要求而作出更现实的、甚至是媚俗的道德选择。
问题之二:高校周边环境与校园德育环境形成鲜明的反差。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现已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关系协调很难,周边环境的混乱仍给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目前各高校的校园周边环境实在令人担扰,几乎每一个校园周围都密布餐馆、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网吧等,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校内校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说不定看一个晚上的录像就功亏一篑。如何解决校内外德育环境境反差,正面对待社会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层级式的德育标准,这是目前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问题之三:量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不利于发挥学生个性,掩盖了学校德育中潜在的问题。近几年来,量化管理以其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作为一项先进经验在全国多数高校推广,这确实给纷繁复杂的高校常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说清洁卫生量化管理,学生宿舍量化管理,学生学业、操行的量化管理,等等,一切管理都有据可查,并且量化为具体的数字,使人一目了然。其中学生综合积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表现、身体素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发展。但是,量化管理在德育方面也显示出它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重行政管理、轻教育,学生更多的是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教育的对象。在素质教育已成共识的今天,用一个个生硬的、毫无生命力的数字去要求学生,特别是去评价学生,很容易抹杀他们丰富的个性。另外,过于明确、细致的标准又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束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掩饰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问题之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受忽视。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与社会交往对学生本人影响很大,家庭熏陶对子女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权威、持久的影响。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本身,都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首先很多家庭认为孩子已经是成年人,进入大学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经形成,不需要再进行家庭教育。其次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乏跟家庭的沟通,遇到问题也没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家长一概不知,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被动局面。
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
如何针对上述弊病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让每位学子能以成熟的品性和心态步入社会,这是广大两课教师及德育工作者苦心探求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学校德育环境与社会大环境接轨
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德育工作是根据社会运行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同时,学校作为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具有某种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我们要求学校德育环境具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各种特征,而这些目标往往不是在短暂的时限内可以达到的,按照这样的要求营造的校园德育环境必然带着强烈的理想色彩。这样的德育环境对于净化校园,培养具备优良道德情操、坚定政治信念、远大志向抱负的青年,的确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社会文化向多样化流变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相对封闭的校园德育环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前面提及的一些现象表明,校园德育的理想化趋势削减了高校德育工作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回避了转型期业已大量出现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学生对社会的隔膜。因此,营造校园德育环境,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向社会化方向转变,一切校园外出现的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问题应该且可以在校园内展开讨论。德育工作者、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情况,对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采取曲意回避的态度,应鼓起理论勇气,加以分析、解剖、探讨。这样做,并不是说要降低青年学生的要求,允许一些丑恶现象在校园中出现,而是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能起到为学生解惑、释疑、导向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能以更健全的心态步入社会,正确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在生活中作出理性的道德选择。
2. 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环境营造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增强适应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对社会的真实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宜单纯地从正面展开。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会变成学生人生经历的血肉部分,纠正社会实践活动中跑马观花的不良倾向。从德育过程来看,离开社会实践活动空谈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十分危险的事。学校只有在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中,才能养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其道德行为在复杂的道德关系中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
3. 主体德育观念的变革,层级式德育标准的确定
虽然,德育工作要求具有预示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青年学生较之普通大众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但德育工作更应注重其现实性和客观性。伦理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伦理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德育观念,对一些传统的德育模式、经验、标准、做法进行全面的审视,扬精华、弃糟粕,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德育标准应该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所替代。同时,大学生道德要求不可能整齐划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本身就存在层次性,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千差万别,精神上的追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应制定层级性的德育标准,使德育工作契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上不断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登。如此,德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抽象、空洞,消除“假大空”现象。对处在不同层级的学生,德育工作者应以平等态度处之,只要是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就应该得到肯定和褒扬。
4.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新型德育工作队伍
高校德育的专职人员是德育工作的核心。这支队伍不仅在人数上要配备整齐,而且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知识影响力和才能影响力。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家化的德育队伍素质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与政治辨别力,有崇高的品德和科学的德育理念;二是具有完美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德育理论造诣;三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德育艺术;四是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5. 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教育
高校要不断加强同社会特别是地方各级党政的联系,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形成较佳的德育环境;社会、地方各党政部门也必须为学校营造一个好的育人环境;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德育的合力。德育只有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才能出现良性发展的状况。
认清高校德育环境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纠正,就是为了使高校德育工作走出相对闭锁的格局,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接轨,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使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国.优化高校德育环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罗艳.试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及其优化[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杨金廷.高校德育环境新探[J].河北科技学院学报,1999,(3).
摘要: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这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也将随之产生。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本文将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当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对策
一、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渣,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
目前,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另外,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不只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国各类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垃圾处理技术也不同,部分大中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实现了分类回收、堆肥、填埋、焚烧为一体的处理方法,但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还远未实现这样综合性的处理方法。此外,有机垃圾是城乡垃圾中的主要污染源,但有机垃圾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仅以填埋、堆肥、焚烧等传统方式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容易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处理成本也高,而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些。
中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量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填埋,约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还很少。不少中小城市对生活垃圾普遍采用混合收集等相对简单的方式,垃圾分类并未落到实处,使得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变得困难。而在收集了之后,往往采用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法,处理不彻底,而且容易污染周围环境。而堆肥法尽管投资较低、技术简单,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这种方法对垃圾分类要求高,而且有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会污染环境,此外,堆肥成本过高或质量不佳还会影响堆肥产品的销售,而堆肥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的话,堆肥技术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在焚烧处理方面,由于相关的技术等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要在中小城市推行的话也比较困难。另外,受各地财力制约,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今天,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忽视环保,导致今日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境。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三、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有:
第一,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关键是要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垃圾从源头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要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分类的好处。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能够巩固城市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与辅助体系,带动城市垃圾处理难题的解决。
第二,实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取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的过程;资源化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经济形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生态化转型,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坚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并举,织成多张“生态网”,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之中,注重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要推动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扔掉垃圾人的手中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前4类可在家中不起眼的地方分别放置,或放入分类箱中,再由回收部门或专业运输队酌情多日收运一次,直接送到有关工厂做原料。剩余的生活垃圾可照旧由环卫部门收运。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及过多的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环卫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延长了造价昂贵的填埋场的使用寿命。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递增的垃圾多为可回收物,可以说有2/3以上的废弃物是能回收利用的,这样全国一年的垃圾处理费用就可以下降很多;其次,开展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硬件支持;再次,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此外,健全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垃圾处理仍然面临投资巨大、产出较少的问题,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仍偏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毕竟,垃圾处理是一项公共事业,也是公益事业,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每个市民的利益,也影响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注入,对中小型城镇政府而言,零星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形不成系统优势,而大规模采购则存在资金压力,融资租赁因此成为很好的一种途径。传统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融资,存在着资本与折扣率的问题;如果借用民间资本的话,则要面临投资回报率的问题,毕竟,环卫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融资租赁是集金融、贸易与租赁于一体,以“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目的的新型信贷工具。在实践中,企业购买环卫机械装备,出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按期支付租金给企业,企业并为地方政府提供设备维护和服务。这种融资租赁模式并非投资,而是只需要资金的成本运行,能够有效地化解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把垃圾的产生量减少下来。三个R的行动口号是: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
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垃圾污染的威胁。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立即改变,而且中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列。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全部靠高投资高科技来消纳垃圾,期望一次到位,又不能对巨大的垃圾资源置之不理,其泛滥成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走自己的路,发挥人民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通过立法,由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科技过渡的方法,依靠群众,能做的先做起来,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三分之一以上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埋隐患》
2、人民日报2000年7月3日第九版
3、《韩国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光明日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近些年年来对于环境的治理卓有成效,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也十分到位,近年来主要的投资有:农村沼气建设投资53201万元,防护林工程投资12425万元,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投资6700万元,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10276万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投资1649万元,林木种苗工程738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投资1725万元。从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我区对环境治理的用心,也使得近“山川秀美,生态广西”渐渐变为现实。但是美中不足,近几年我区还是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我区近年发生与现存的环境问题
我区近些年发生的重大环境事故,影响最恶劣的就是龙江河的镉污染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广西河池市两家工厂非法排污,将含有镉的生产废液直接倒入龙江河流域,当人们发现有鱼群死亡时为时已晚,区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依然很难挽回局面,下游城市的居民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危害。此次污染造成了有不同规格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这对渔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体现了这次污染的严重性,在事件发生时政府相关部门虽然积极采取措施,但对事件的态度受到了多方质疑。
时至今日,这次污染事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我区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梧州、贺州等市经常受到洪水的侵袭,桂林等市又面临着地陷,山体滑坡等问题。除了自然灾害我们还面临五大问题。一是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意识,对环保重视不够;二是能源资源消耗过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河段受到明显污染,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三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天然林面积减少,出现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四是对环保投入不足,污染防治能力薄弱,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大幅度增加。
除了以上问题,我区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区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2003年以来,联合有关部门连续7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区共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1355个,90%以上的问题得到解决,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环境权益得到维护,维护了社会稳定。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绩。自治区环保部门非常重视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明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虽然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形势仍然严峻。我区化学需氧量减排还有近半的任务需要完成,时间短、压力大。当前,部分地方的减排重点工程、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缓慢,有些减排
项目尚未按要求开工建设,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等。
二.我区如何保护或防治环境问题
举例来说,经历了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后,我区应该对区内河流流域沿岸企业、工厂加大监管力度,定时定期对这些企业、工厂进行指导排污工作,也要检查这些企业是否按照相关部门的指示进行排污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在未来新建工厂时,政府应该指导性的将厂址安排在远离水源、农田的地方,即使厂址必须靠近水源,也应尽量靠近下游,避免对下游居民造成威胁。、现阶段我区已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许多措施,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其重点是: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左江、右江、邕江、郁江等“四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钦江、南流江等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和保护,搞好跨界河流达标管理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其次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从严控制“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增长,新上项目必须配套环保设施,达到环保要求。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挂牌督办和环保后督察,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的环境合法权益。
森林保护方面广西做的卓有成效,森林覆盖面积维持稳定,有一定增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五大措施的出台促成了这种好局面:一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完成总体规划或修编的自然保护区4处,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启动了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二是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指导北仑河口和山口红树林保护区2个国际重要湿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茅尾海红树林和澄碧河2个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筹建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控。组织开展林业检疫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桉树枝瘿姬小蜂、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效防控了持续严重干旱导致的马尾松毛虫疫情。四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春季行动”,共受理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案件4523起,查破4133起,综合查处率达91.38%。五是首次开展全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经评估,全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价值达8388.93亿元,目前居全国第四位。
区内各大城市也对环境保护非常用心,首府南宁有绿城之城之前就获得了国家级文明城市的称号,柳州被温总理评为山清水秀地干净,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这两大城市也在为创城而不断努力,相信城市环境将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相信通过以上努力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三.生态广西
“山川秀美,生态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这几年来一直推广号召的广西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对环境的重视,在拥有良好的环境基础上发展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建设生态广西则是这一要求在广西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广西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退化,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推进生态广西建设必须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生态广西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提倡经济和环境达到双赢的效果,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
境承载力的最小化,并将其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形成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友好与生态广西建设在过程、措施及目的等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基本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在价值理念上都遵从于自然规律,都主张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广西建设需把握好的几个问题:1.确立生态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2.明确和奠定生态广西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奠定生态广西建设的文化基础,必须明确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必须明确环境文化是整个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世界观和思想观念关于对自然界认识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农耕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神圣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尊重与回归。3.建立和完善生态广西建设的制度支撑。建立和完善生态广西建设的制度支撑,首先在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民主法制的基本内涵是公平,而环境公平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必须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其次,要利用价格、投资、财税和技术标准、立法等手段,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以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等,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推进和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面对我区大力发展生态广西的大好趋势,我们应当积极解决一些明显较大的环境问题,从一些环境事故中汲取教训,不断反思解决好问题,就能使广西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不断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以环境友好为目标推进生态广西建设 生态广西网
(2)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3)广西龙江河污染专题 网易专题
(4)广西尚存在五大环境问题 节能减排让江河休养生息 腾讯网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殡葬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国是环境和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和殡葬大国,殡葬环境问题复杂而严重。葬前、葬中和葬后都存在许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系统的探索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殡葬环境问题
1.殡葬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人作为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终要回归大自然。人在生命终止的瞬间,就发生了质变,从宝贵的人力资源变成了污染环境的特种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本行业的一切环境问题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置这种固体废弃物——尸体而产生的。尸体是超级的化学污染源,地球表面上所有的有毒有害元素和化合物几乎都能通过水体、空气、动植物食物链、烟草、化学制品、药剂等进入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然环境污染的加剧而逐年积累富集,在死亡时达到最高峰值。如正常人体骨胳中平均含氟量10岁时为310ppm,50岁时为450ppm, 80岁时882ppm, 70年间富集系数高达2.85。这种富集例证,举不胜举。由此可见,一具具尸体就是一个个缓慢积蓄起来的毒品库,处理不当,“毒品库”中的各种各样毒品就会纷纷外溢,污染环境、危害人类。
尸体又是超级的生物污染源,危害人类的各种细菌、病毒、病原性寄生虫等都滋生寄存其中。仅肠道菌科埃氏大肠菌类的沙门氏杆菌就高达1000多个菌种,其中有许多种为强致病菌。据文献记载,尸体中细菌、病毒、病原性寄生虫等种类,几乎到多得整理不过来的程度。从环境医学角度看,尸体又是一个“病菌库”。假如在中心城市任尸体曝于街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地震后的瘟疫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我国每年死亡人口760万,如以每人60公斤计,全国每年就有45.6万吨遗体需要妥善处理,采用原始的殡葬方式根本无法避免尸体本身的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只有采取科学的殡葬手段,才能减少或消除其潜在的危害。尽管殡葬具体方式不下几十种,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以土葬和火葬为主,所以我们重点探讨这两种最基本的殡葬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对大气的污染:无论采用何种殡葬方式都将产生大气污染。葬前的停尸、运尸、吊丧、殡仪活动,尸体不同程度地暴露于大气中,大多数非防腐尸体在各种发酵菌和水解酶的综合作用下将发生腐败变质现象,释放出氨气、硫化氢、尸胺、吲哚、硫醚等化学物质;即使对尸体作防腐处理,防腐药剂的挥发也能带来醛类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现代科学表明,停丧期间所谓“黑煞”打人,重者死轻者晕的现象就是由尸体存放时散发的剧毒尸胺被守灵人吸人中毒引起的。葬中是大气污染的重点。土葬是任尸体自然氧化分解、腐败发臭的缓慢过程,对大气环境存在长期的恶臭污染,主要污染物除少量的无机气体外,大多为脂肪、蛋白质等生物降解产生的小分子有机气态污染物。火葬是将尸体在高温给氧条件下快速焚化的过程,虽然能消除细菌病毒等生物污染,但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尸体、火化燃料、随葬品及遗体包装物等燃烧都能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还能产生苯并a蓖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我国现阶段火化及消烟除臭设备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火化机与净化设备不配套等问题。所以多数殡仪馆火化废气的污染还相当严重,直接危害殡仪职工的身体健康并污染外环境。葬后的祭悼活动也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污染。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焚香烧纸等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据统计仅哈尔滨市在清明节前三四天内,就有2万吨黄表纸被付之一炬,其污染和浪费都是非常惊人的。燃香、点蜡、烧花圈、放鞭炮、焚遗物、化纸钱等陈规陋习,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又易引起火灾,并给下一代造成精神污染。(2)水环境污染:土葬后的尸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尸体内有毒重金属元素会随降水的地下渗透作用溶入地下水。火化后露天存入的骨灰在降水的溶淋作用下,不但能溶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还能随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迄今为止,该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据行检考察,有的县级殡仪馆在饮水井30米范围内乱堆骨灰,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直接危及职工身心健康。尸体在防腐过程中的引流、洗涤或湿法处理火化废气都能产生高浓度的有毒有害废水,污染殡仪馆周围水质。
(3)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火葬过程中的机电等设备。鼓引风机、电机、骨灰粉碎机都是噪声和振动的固定污染源;殡仪车、送葬车辆是噪声的流动污染源;哭丧的人群、燃放的鞭炮也能产生噪声污染,把本该宁静的殡仪场所变成了轰鸣喧闹的地方。
(4)废渣污染:尸体火化后的骨灰和土葬尸解后剩余的残渣均属于有害废渣。一个个骨灰堆放场、一座座骨灰寄存堂、一排排坟墓、一道道骨灰墙都是这些殡葬废渣污染的见证。殡葬废渣中有害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迁移到水体和土壤中,产生水体和土壤污染。
(5)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不仅来自于殡葬废渣,也来自于殡葬废水和废气。废水要流经并渗入土壤,废气中有害物质最终要以干沉淀或湿沉降的形式归于地面。但是,殡葬引起的土壤问题还没有大气污染严重。
(6)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污染来自于尸体本身向环境散发出的细菌、病毒乃至病原性寄生虫等,直接危害人们。间接污染则在于已受殡葬活动污染了的各环境要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有些地方用骨灰种花、种草、种树,还有的地方用骨灰种果、种菜、种粮,这方面的环境生物学影响及利弊关系,还有待于我们在科研与实践的过程中去深入地探讨。
2.殡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滥建公墓,乱埋坟丘,置棺木而砍伐树木,竖碑林而乱开山石,占用耕地破坏植被资源,凡此种种,都是殡葬行业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全国每年死亡760万人,如按其中500万人用棺木土葬计算,每年至少要200多万立方米木材,该砍倒多少棵树木?这760万死人都与活人争地的话,每年至少用地2万亩,又该破坏多少植被资源呢?长此下去,用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制造氧气、蓄水增肥、维系生态平衡的森林等植被资源将遭不可恢复性破坏,将罪在当代,祸及子孙。
二、殡葬环境对策
殡葬行业的环境对策也要和其他行业一样,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规定的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和保护大气层的整体行动。结合行业特点,应采取如下10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全国殡葬行业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把殡葬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2.开展行业污染源调查评价工作,弄清殡葬行业污染源的种类、性质、数量等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编制污染报告书;建立动态污染源档案;制定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3.坚定不移地执行环保“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8项环保制度和措施;
4.搞好等级殡仪馆评定和殡仪设备及用品中环保指标或环保产品的技术监督和质量检定工作,促进行业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
5.积极开展殡葬行业污染物生成机理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研究; 6.大力开发清洁焚尸技术,把行业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7.加强行业环境监测和监理,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8.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9.制止乱埋乱葬、滥建公墓、毁林棺葬现象,保护态环境,使科学殡葬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
10.加强殡葬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科学殡葬、保护环境意识,大力推行火葬,取缔危害环境的丧葬陈规陋习等封建迷信活动,努力创造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崭新风貌。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 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 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扮演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双重角色, 具有关键性作用。
2 城市环境治理的原则
2.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有利于区域环境综合防治。既要防止某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 又要缩小污染物的危害范围, 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2.2 明确责任原则
必须明确各主体保护环境的责任, 一是落实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二是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三是落实受益者分摊原则。
2.3 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
在城市环境和资源保护中, 应采取各种预防手段和措施, 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将环境问题限制在最小限度, 尽力从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与生产过程中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
2.4 公众参与的原则
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 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应该利用舆论, 加大宣传力度,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
2.5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着重落实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
2.6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原则
要加强地区分类指导, 还要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
2.7 科技创新的原则
依靠科技创新, 创新机制,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 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创立市场化运营机制, 完善环保制度和环境监管体系。
3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
3.1 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 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 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 土地、水可供量很少, 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一些城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主要工业物排放达标率还很低等等……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城市中污染物产生量还会不断增多, 城市环境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3.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完善
城市环境治理当属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 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适当的政策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序的工作环境, 也引导着社会各界共同奋斗, 为了完成城市环境治理的严峻任务付出努力, 步步为营。
要改变城市环境治理现状必然要改变城市环境治理政策, 必须认清政策的不完善之处给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多大的阻碍影响。
3.3 城市政府及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不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 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 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很不乐观, 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 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市民随意乱扔垃圾等行为到处可见。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由此可见, 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3.4 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中国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产业水平总体上比较低, 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这是众所周之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 导致欠帐很多, 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 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 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 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 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4 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城市环境治理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 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 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 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 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 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 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 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 可以效仿发达国家, 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 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 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4.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 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 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4.3 城市环境治理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防止环境污染, 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城市环境治理认识不足, 落实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 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紧跟这一潮流, 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立法, 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 也更好的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更新、更权威的知识。
4.4 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必须先巩固技术, 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 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 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 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 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 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 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摘要:温家宝总理曾指出, “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背景下,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城市环境治理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城市环境治理综合性、区域性、群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和多样化的治理原则, 重点讨论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 中国产生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本质,特征,原则,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钟京涛, 张志辉.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 4 (24) .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解决方案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同时伴随着多样化的地质灾害。就地质灾害整体而言,矿山地质灾害只是组成地质灾害的小部分。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是人们在矿山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所造成的,通常将这种灾害成为人为地质灾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开采矿产资源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在矿产生产的同时考虑到矿山地质的自然环境,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在矿产资源不断开采的过程中不断恶化。
现如今,矿产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矿产资源支撑着我国90%的能源储备、80%的工业产品生产运料以及70%的农业生产资料等。由于传统矿山资源开采受到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已经是当前矿山资源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 排放污染问题
通常来说,矿山资源的勘探以及开采需要大量的炸药进行爆破,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和粉尘。同时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时,需要利用以柴油为动力能源的开采设备进行作业,所以会造成大量污染气体的产生。如果遇到恶劣的地质环境,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此外,矿区外的固体废弃物会在大风的时候产生扬尘或者沙尘暴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周边的绿色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加大了矿山表面土壤的板结程度。
矿山资源在生产阶段会产生大量的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尾矿池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导致酸碱度偏高,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进行任意排放,则会造成大面积植被和动物的死亡,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
2.2 地质灾害问题
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国家相关部门将地质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另一种则是人为干预而造成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得出,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人为地质灾害引起的。例如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问题以及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
2.3 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传统矿山资源的开采受到了技术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勘探部门在进行矿区选址时,通常会选择容易开采的区域。如果矿区开采至一半后发现开采难度上升,则会舍弃当前矿区,寻找新的矿区而造成原有矿区的浪费。另外,存在一些小型矿山企业,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对矿山进行任意开采以及过度开采。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矿产资源进行处理,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3.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对策
3.1 提高废物的治理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生产企业应及时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以及专业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生产效率。同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矿产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矿山资源生产过程中降低废物的产生。
对于一般的固体废弃物,施工企业可以对尾砂进行回收处理。对尾砂中的云母、金属物质以及石英等有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降低矿区尾砂的产出量。对煤矿固体废弃物,则可以将其利用在发电或者道路铺设等方面。在矿山的开采以及冶炼阶段,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矿山企业可以将使用后的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使水资源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一些特别的矿区,例如黄金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将浸金含氰的废水进行处理,多次循环使用,最终可以达到无废水排放的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降低废水对周边环境的侵蚀程度。而对于粉尘问题,矿山企业可以在矿区爆破之前,对于爆破的区域进行加湿,或者提前在爆破区域以及周边种植绿色植物,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3.2 加强废弃土地的恢复
当前阶段,大部分矿山企业在矿山资源开采完成后,没有对矿区进行妥善的处理,造成矿区在开采完成后成为废弃土地。再者,由于矿产区域废弃土地在矿产资源的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气体以及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不断侵蚀,已经无法达到耕地的标准。因此,为提高废弃土地的使用率,需要相关部门改善废弃土地的土壤环境。
例如,可在废弃土地表面铺设正常的土壤,并且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同时对废弃土地进行针对性的施加肥料,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对废弃土地的再次改造,降低矿产废弃区域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就当前形势而言,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开采行为,从而降低矿区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制定矿山地质排污收费标准。通过对矿区周边自然环境的考察以及评价,确定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对矿区周边环境的损害,并且结合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向周边排放的污染物,对矿山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收费或者罚款。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专业的部门对矿山周边区域进行巡查,加强对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面对环境问题时,管理部门应以问题预防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不能在污染问题发生后才产生反应。
随着矿山资源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各个动力资源在矿产资源生产阶段的利用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产生废料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最后,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绿色的生产模式,在提高资源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矿产区域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响应政府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号召,应当加强矿山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保护以及治理措施。因此,在实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阶段,管理部门可以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山资源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保证矿山地质环境能够长期的持续性发展;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当地有关部分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预防方面,而不是问题发生后造成不良影响才想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矿产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同时为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培训,争取做到政府与人们共同进行矿山地質环境的治理以及防护。
参考文献:
[1]李长洪,任涛,蔡美峰,李军财.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 中国矿业,2005,01:33-37.
[2]张志祥,张永波,赵雪花,杨军耀. 隆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防治对策[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02:218-222.
[3]申健,李巧刚,刘晓晓,杨少华,郭英. 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01:76-80.
[4]王剑民. 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西北地质,2003,03:97-101.
[5]黄敬军. 江苏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江苏地质,2002,04:216-220.
[6]祝启坤,黄玉清,宋征. 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01:21-25.
【城市环境问题对策】推荐阅读:
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6-05
城市环境问题原因07-24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05-31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09-23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9-24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0-29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