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1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2006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2001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2005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2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建设用地使用权补偿,市场状况,估价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部分旧的城市配套设施及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旧城区改造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的课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与城市房屋拆迁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按照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国务院法制办2010年1月29日公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征求意见稿) 》的规定, 在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过程中, 房地产估价是不可或缺的法定环节。

一、城市房屋拆迁中估价对象的双重性

城市房屋拆迁中估价对象依据拆迁补偿的方式确定。按照有关法规,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货币补偿, 二是产权调换互找差价。《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 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 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 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因此, 实行货币补偿的估价对象为被拆迁房屋, 实行产权调换的估价对象分别为被拆迁房屋和所调换的房屋。即实行产权调换的估价对象具有双重性。这一点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中也能看到。《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本意见所称城市房屋拆迁估价, 是指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 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 对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评估。”第二十八条规定:“以产权调换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式的, 对所调换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的评估, 参照本意见执行。”从替代原则的角度出发, 这两种补偿方式补偿的价值量不应有较大偏差。

在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的实际中, 被拆迁人获得的货币补偿款不能在市场上买到适宜的住房, 同时, 《西安市棚户区改造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拆迁人根据被拆迁人的情况, 可以采用购买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或者提供廉租住房的方式进行安置。”2004年6月10起实施的《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 实行产权调换的住宅以被拆迁房屋产权的建筑面积为安置依据。第四十六条规定:“拆迁住宅房屋, 被拆迁人属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象的, 实行产权调换等面积部分, 不找差价, 超面积部分, 按应交款的50%缴纳。”可见, 在产权调换时, 政府对被拆迁人给予了补贴。因此, 在西安市房屋拆迁实际中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比例较大。同时, 产权调换对于拆迁主体开发商来讲, 由于占用前期开发资金少, 开发商也是乐意接受的, 这也是各地产权调换这一补偿方式比较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估价对象的范围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是为拆迁补偿提供价值依据的, 因此拆迁补偿的范围就是估价对象的范围。房地产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国实行房屋所有权与该房屋占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 房屋所有权者同时拥有该房屋占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城市房屋拆迁时, 房屋所有者在失去房屋所有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城市房屋拆迁从表面上看, 只是将房屋 (严格地讲是建筑物) 拆迁, 但本质上是涉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 即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也就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被收回的过程。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全民、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等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房屋被拆除, 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为保证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 因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收、征用致使用益物权消灭或者影响用益物权行使的, 用益物权人有权获得相应补偿。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因此, 在城市房屋拆迁时应当对房屋所有权和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补偿。

《物权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前, 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该土地的, 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给予补偿, 并退还相应的出让金。”《房地产估价规范》第6.7.6条规定:“依法以有偿出让、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拆迁其地上房屋时, 对该土地使用权如果视为提前收回处理, 则应在拆迁补偿估价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估价。此种土地使用权补偿估价, 应根据土地使用权的剩余年限所对应的正常市场价格进行。”由此可见, 出让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 其中对土地的补偿价格是一定年期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

《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 所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对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可见, 对于所收回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无论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还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均需给予补偿。还有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在评估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格时, 根据被拆除房屋的区位等因素确定。区位是城市土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金额考虑的“区位”因素, 就是对被拆迁房屋所占用范围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补偿。在此进一步说明, 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补偿, 没有区分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 也就是说, 这两种情形都应当给予补偿。

由以上可知,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估价对象的范围是被拆迁房屋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即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格就是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价格和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两者之和。

三、城市房屋拆迁的估价方法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第十六条规定:“拆迁估价一般应采用市场比较法。不具备采用市场比较法的, 可以采用其他估价方法, 并在估价报告中充分说明原因。”在房地产估价的各种方法中, 市场比较法是一种最具说服力、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测算的结果最容易被人接受。现阶段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都集中在城市的旧城区, 旧城区多数房屋是年久失修的陋房、危房, 这类房屋在市场上基本没有流通, 因而很难获取可比实例, 就无法运用市场比较法估价。因此, 一些城市 (包括北京市) 规定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主要采用成本法。按照《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暂行规定》中的规定, 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评估通常采用基准价格修正方法。住宅房屋 (本文以住宅为例) 拆迁补偿价格的计算公式为: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格× (1+综合环境修正系数) × (1+层次调整差异系数) × (1+单元住宅房屋朝向差异调价系数) ×建筑面积+房屋及附着物重置成新价+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住宅按剩余土地使用年限所计算的土地出让金。这里的房屋区位基准价是由市政府制定的, 土地性质按划拨考虑。由公式可以看出, 基准价格修正方法实质上是成本法。这里的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是房屋所占用土地的使用权价格, 是划拨土地的使用权价格, 并且是楼面地价。该计算公式可简化为: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住宅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房屋及附着物重置成新价+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住宅按剩余土地使用年限所计算的土地出让金。由此公式可以看出, 西安市住宅房屋拆迁补偿的价格是考虑了被拆迁房屋所占用范围内土地的补偿, 并且对出让土地和划拨土地都考虑了。出让土地上房屋拆迁的补偿价格与划拨土地上房屋拆迁的补偿价格之差为按剩余土地使用年限所计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暂行规定》中规定, 被拆迁人依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 其土地面积大于房屋建筑面积部分, 按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进行评估。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由市政府制定。值得注意的是, 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是划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 是土地的单位价格。可见, 在城市房屋拆迁中, 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和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都是对土地的补偿, 都是对划拨土地的补偿。当房屋所有权人拥有的土地面积小于等于房屋建筑面积时, 按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补偿;当房屋所有权人拥有的土地面积大于建筑面积时, 等于建筑面积的部分按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补偿, 大于建筑面积的部分按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进行补偿。

四、基准价格修正方法的缺陷及改进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征求意见稿) 》和《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中均规定,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中, 评估的是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格。《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中规定, 拆迁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也就是说, 评估的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格对应的是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颁发日期, 即房屋拆迁补偿价格对应的是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颁发日期。从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计算公式来看: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住宅房屋区位基准价格× (1+综合环境修正系数) × (1+层次调整差异系数) × (1+单元住宅房屋朝向差异调价系数) ×建筑面积+房屋及附着物重置成新价+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住宅按剩余土地使用年限所计算的土地出让金, 由房屋及附属物重置成新价概念可知, 该价格是在估价时点的价格, 但房屋区位基准价是由西安市政府制定的, 是2004年首次颁布的, 现在仍在使用, 近年来, 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拆迁区位基准价却没有根据市场及时调整, 并且在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计算公式中, 没有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进行调整, 这就使得西安市房屋拆迁中对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补偿价格停留在2004年的市场状况, 而不是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颁发之日。这就导致按照上述公式评估出的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并不对应在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颁发之日。所以, 运用基准价格修正方法确定的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 没有考虑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因素, 从而造成在拆迁实际中选择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无力购房的情况。

改进基准价格修正方法的缺陷, 西安市政府要根据房地产 (严格地讲是土地) 市场状况的变化, 及时更新各类房屋的区位基准价和土地使用权补偿区位基准价, 同时, 在房屋补偿价格的计算公式中, 增加对土地市场状况的调整。从而使住宅房屋的补偿价格是对应于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的市场价格, 使拆迁人得到合理的补偿, 维护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瑞雪, 颜廷武.房屋拆迁中土地权利的征收与补偿[J].中国房地产, 2008 (1) :76-78

[2]王达.房屋征收及拆迁中的土地补偿问题[J].中国房地产, 2008 (3) :43-47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3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居民生活;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96-06

随着我国城市改造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涉及的被拆迁居民越来越多,由城市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如上访、司法诉讼等),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城市房屋拆迁,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本文以大连这个全国率先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为个案,对其1992—2007年间的城市拆迁活动进行调研,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的抽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拆迁前后的生活便利性、安全性、住区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以及居住条件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价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研究综述

西方理论界对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公共利益的范围和对政府的约束问题。各国政府征地、居民必须动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各国的普遍规定是:在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征地的情况下,居民必须为大局做出让步,但是政府必须提出需要征地的足够理由以及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以崇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美国为例,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明确指出:“在没有合理的赔偿下,政府无权征收个人地产和财产”。美国五十个州均根据此修正案建立了不同版本的“重要空间法(Eminent Domain Law)”及动迁细节和补偿办法。由于补偿是足够的,不存在由此引起的上访、群体事件、财富转移问题。即使是被马克思称为“血淋淋”、“羊吃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圈地运动”,农民在出让土地时也是得到了至少从眼前利益看来是足额的补偿。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拆迁纠纷的性质、法律调整、对拆迁法规的解读、拆迁补偿标准确定和私有产权保护等六个方面:(1)对拆迁关系、拆迁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开发商、地方政府、被拆迁居民间的经济关系,发生的纠纷是否属于民事纠纷,拆迁补偿中的一些认识误区等。欧光耀(2006)[1]等对城市拆迁中政府角色错位以及行政干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孙曙生、刘涛(2007)[2]对政府参与房屋拆迁中的公共权力的限度和法律规则提出了质疑,但是没有深入分析政府的违规违约操作和诚信缺失等问题。(2)对拆迁制度的法律规范探讨。这类研究者以法学界人士居多,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拆迁制度的法律政策障碍、法律程序调整等问题,但是对居民生活是否造成影响没有研究。(3)对拆迁法规的解读。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对拆迁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一些学者对低补偿问题提出了质疑,但没有论证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4)对拆迁补偿的探讨是近年来学术探讨的一个热点。龚四海(2004)[3]用案例的方式论证了城市房屋拆迁由于补偿不足导致集体农地房屋主陷入贫困问题;李家才(2005)[4]对公益拆迁补偿低于商业拆迁补偿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何虹(2006)[5]等人提出了扩大我国拆迁补偿范围并对补偿范围进行了阐释。贺蕊莉(2006)[6]运用多人合作博弈理论论证了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认为拆迁应该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旧房屋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土地所有人代理(地方政府)对被拆迁居民的违约赔偿;三是尚未到期年份的土地使用费退还;四是装修、搬迁等相关费用损失补偿。这四项费用之和,绝不低于同类同地段新建商品房的市场交易价格。(5)保护私有产权问题研究。董秀芝(2006)[6]和董彪(2007)[7]等人提出城市房屋拆迁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以及城市房屋拆迁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认为土地使用权应该给予补偿。(6)对拆迁利益问题的研究。王大海(2006)[8]提出房屋拆迁应考虑居民的利益、节约城市建设资金等。总之,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均没有说明城市居民对房屋拆迁改造的整体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问卷调查,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的影响。

二、问卷设计

为了全方位了解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所设计的问卷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居民对拆迁改造政策持什么样的态度。二是居民的居住现状,包括居住区、居住房屋建筑面积,购房时的房价;上下班(学)主要交通工具和单程时间,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的整体评价;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各个指标的评价(包括生活便利性、安全性、自然与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三是拆迁前居民的居住情况,包括居住区、居住面积,上下班(学)的单程时间、主要交通工具;对回迁、异地安置、货币补偿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政府出台的五类级别补偿划分是否合理、怎样补偿更合理;哪种补偿方式对改善居住条件更有效等。四是调查了解此类人群未来几年对住房的需求状况,包括是否有购房计划、购房目的、期望居住户型、承受的价款、付款方式等。五是了解被调查人群的社会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位职业和家庭月总收入。

在对调查问卷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到大连市内四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实地调研和考察;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社区拦截)、交叉控制配额(性别、年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16份,总有效问卷193份,总有效率为80.4%。

三、样本分析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从被调查者的家庭构成看,主要以三口之家和两口之家为主,占有效样本数的89.3%。从被调查者的学历看,大专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58%;其次是高中学历,占39.4%;研究生学历占2.6%。从被调查者的职业职位看,基本涵盖了各阶层、各职业,并且以普通职员为主体,职位越高人数越少,基本呈金字塔分布。从被访人群的收入来看,中低收入者为多数。从被调查人群的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人居多,约占有效样本的80%。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分别占53.3%和46.7%。总之,问卷调查数据基本能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调查样本以大连市内四区为基本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分层研究的要求,被调查者积极配合,增强了样本的可信度;样本能够代表大连市不同群体的特征。

根据对有效样本的分类汇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1.近半数居民支持政府的拆迁改造,九成以上居民认为城市景观变得漂亮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篇4

作者:唐正元 来源:扬州市信息办 添加日期:08年01月19日

在2005年7月,扬州正式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决定尽快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拼搏,2006年6月投入运行并于10月通过建设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城市。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明新扬州的推进器。

一、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与创新性

针对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扬州市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扬州特色又能在国内大中城市推广的数字化城管新路子。

首先对城市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界定,狭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对城市的事件和部件进行有效管理,城市事件主要有五大类: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城市部件主要有六大类: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地、房屋土地及其他类。

其次,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将建城区78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划分为5000多个万米单元网格,将若干个万米单元网格组成一个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和监督员的网格化监督责任单元,合理的管理空间划分,实现了全城区无缝拼接、精细划分的管理责任区域。

第三应用城市部件管理法将管理对象准确定位。将大到一幢建筑物小到一个地灯的每一个部件逐一进行身份证编码登记,测定每个部件的坐标等建立数据库,制定出六大类127个小类别55万个以上城市部件以及五大类80种事件的图识标准和编码标准,进行编码入库管理。

这一全新的工作流程,用限定的时间、规范的标准、明确的职责,记录、评价各个责任主体工作绩效,整个工作流程以数字化形式流转、存贮、发布,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若干创新点为实现城市又好又快管理提供了保障。

1.组织架构的创新。系统设计者提出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简称„1234‟新模式)的组织架构。其核心是对原有城管体系进行流程再造,推行城市管理的监管分离,形成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轴心”,创新了管理方式;监督中心仅建在市级,负有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有利于统一集中管理;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有关资源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指挥职能,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两级政府积极性;明确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责任,负责部件和事件的协调和处置,有利于分级处置提高效率;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这样,既保证监督有力、指挥顺畅,又达到管理到位、执行快捷的要求。

2.构建方式的创新。在系统构建时,立足数字化城管是“数字扬州”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已有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等存量资源,实现数字化城管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前后兼容、上下对接,建立起链接市直148个部门单位、20多个街办、120多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在线协同工作。扬州数字化城管系统,不仅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兼容性好,还节省建设投资成本1700万,而且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近700万元。

3.处置原则的创新。结合本市实际,对城区141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类、编码和数据建库入库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管理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处置原则,使纷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计算机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理;属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派遣到区分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实践证明,这一原则责任清楚、主次分明,为高效处置奠定了工作基础。

4.力量保障的创新。实行数字化城管后发现问题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加大处置保障力量,特别是充实加强了基层处置力量,市级将部分管理力量充实到各区;区配强街办力量,建立有2名专职人员的城管科,成立一支应急处置队伍。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要求,加强职能部门的处置力量,市城建、环保、园林等部门也分别建立了一支10—3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一线综合处置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5.联动机制的创新。在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对电话、网站、短(彩)信等各种沟通方式的全面技术支撑和业务整合,将市长热线12345、城建110和公安110等涉及城管的信息统一整合到数字化城管中心平台上来,实现了各种形式公众举报信息与监督员采集的信息统一立案、统一管理、统一处置、统一督查、统一考评的闭环处理模式,扩大了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提升了综合集成处理能力。

6.应用技术的创新。系统建设中,大胆运用先进而成熟的新技术,保证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先进性和扩展性。

二、数字化城管的显著成效

自去年6月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正式开通以来,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指挥顺畅,效果明显。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卷100076件,结案98355件,结案率达98.28%。

1.形成了完善的发现机制

应用数字技术对每一个城管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全面覆盖。首期53平方公里试运行区平均每月上报11399个城市管理案卷,平均每个责任网格每月发现城市管理问题88个。主动发现城管问题的效率是传统被动模式时的数十倍。新建和整合相关资源形成118路视频监控网络,使中心城区和主干道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指挥和监督两中心以及领导终端可以实时核查现场情况,增强实证分析能力。新增了城管热线、手机短信和彩信等受理渠道,公众可通过电话、手机、政府门户网站等多种便捷途径积极参与城管问题的举报,不仅扩大了城管信息采集的来源,同时也强化公众对监督员的监督,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

2.构建了全新的城管模式

数字化城管的关键是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234”新模式形成了统一信息采集处理、统一集中指挥派遣、统一监督核查反馈、统一绩效量化考评的新模式,实现了高度集中统一、条块结合联动、职责清晰明确的新机制,城管的各个主体单位责任意识和主动处置问题积极性大大提高。

3.提升了有效的处置能力

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注重了处置能力的提高。处置力量的配置使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可以在系统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处置已由过去每月不足1000件提高到现在平均每月9483件,处置时间从过去的168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12小时,城管效率大幅提高。平均每个部门每月处置达到了250件。

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充分整合和发挥了每个万米网格单元的五股管理力量,即城管执法力量、区和街道应急处置力量、职能部门处置力量、城管监督员力量、社区信息员力量,形成了管理的合力。改变了“小事变大事、易事变难事”,“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4.实现了定量的精细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生成的各类业务数据和统计评价等功能,提高了信息比对和集成分析能力,从各单位每月接收处置的任务数、按期结案数、超期结案数等可分析各责任单位的城管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利用相关数据可分析城管部、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情况。从试运行半年数据可以看出,城市管理问题案件类型街面秩序和市容环境占70%以上。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广陵区发生案件占全市案件总数的47%以上。这为精细化、定量化科学管理城市提供了决策分析的依据、评价考核的依据、奖励处罚的依据。

5.城市面貌显著变化

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随着长期积存的部件问题不断得到发现、处置和完善,路灯不亮、道路损坏、绿化破坏、阴井盖丢失而引发的事故等问题很少发生,部件立案数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从最初占案件总数的20%减少到目前5%以内,市政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为城管不再搞运动、抓突击,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职责不清晰,相互推委扯皮。由于前期职能划分时对部分重叠、交叉职能未能十分清晰界定,给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处置疑难问题的扯皮留有可乘之机。市区之间、部门之间、交汇地带、共用设施等因职责没有明确、相互扯皮而导致的案卷积压,今年以来至3月16日,监督中心督办的积压案件达1415起,有些案卷在多个部门间循环多次无法得到解决。

2.产权不明晰,任务派遣难到位。对今年以来案卷办理情况分析发现,部件有效立案率平均为81%,其中道路交通有效立案最低为56.3%,作废不是案卷本身不真实,而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导致无法界定维护责任主体,立案和派遣无法顺畅进行而最终废止。

3.疏堵结合不够,缺乏治本措施。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已累计处置各类部、事件案件总量超过10万件,城市部件问题逐步减少,但市容环境、街面秩序和小广告等事件发生总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城管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对便民生活类的如各种小型维修、水果熟食摊点,没有加以引导、统一规范的标准要求。二是没有建立空间、时间合理分布的疏导经营地点,一味堵塞处罚不能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发生量。三是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措施。

4.业务不适应,城管部门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意识、人才和投入力量,习惯于传统的突击式、粗放式方法应对数字化管理。对于由不准确的职责产权划分、错误的指挥手册条款、繁琐的处置流程等造成的案卷错误、作废或无法处置,如何加以改进完善等一直未能研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考核监督员以上报案卷数量简单指标衡量导致案件质量不高,如何既提高发现率又提高案件质量还没有有效的措施。

5.社会参与度不够,“门前四包”作用未能得到发挥。系统虽提供了多种公众举报信息的渠道,但因宣传不够,总体公众参与度很低,2006年半年6.67万件案件中公众上报仅占2.1%。企事业、商家店铺等“门前四包”单位作为处置责任主体既可减轻专业部门和街道社区的压力,又能加大自我监管力度、加快处置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期没有将“门前四包”单位纳入数字化管理,社会主体力量参与管理的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2006年10月份共立案事件问题数量10459条,其中72.4%的案件发生的“门前四包”范围。

四、进一步完善新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字化城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城管是为城市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形象、出财富的有效途径。仇和副省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数字化城管现场会议上指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他要求“全面推广扬州等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全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全省学扬州的形势下,扬州只有进一步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让城市管理向更精更高更好的水平迈进,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才能符合精致扬州、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的荣誉。

2.加强系统研究,提升有效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完善城管执法体制,研究建立综合执法与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相结合的体制,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专业部门的管理作用。要持续推进城管机制的创新,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示范“网格化部、事件综合服务外包”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城管部门要积极面对数字化城管带来的严峻挑战,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思考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更加注重研究制定城市管理中涉及的空间布局规划、经营规范标准、监督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部件产权界定、管理职责调整、处置流程优化和指挥与监督评价体系。强化城管自身宏观指导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以系统中的数据和案例,仔细研究事部件发生演变规律,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建设性意见。规划、建设、园林、旅游、交通、公安等广义城管部门要在本职工作中注重研究各种疏导点布局、部件和工程质量、设施人性化设计、店面广告统一协调的风格设计等,不给狭义城管留下“后遗症”,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部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3.加快系统升级改造,提升新模式功能。一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扬州“1234”模式强调的是“三级管理”,但实际工作中社区作为街道管理的延伸承担了管理任务,目前,系统不能为社区自动进行案卷管理统计,市、区、街道不能对社区处置效率进行评价,影响了整体效能的提升。同时,社区作为“门前四包”模式中五大主体之一担负着责任主体或产权主体与数字城管平台间的纽带作用,也必须纳入数字化系统管理,因此,系统升级改造中将全面提升社区的管理功能;

二是将“门前四包”纳入数字化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行“门前四包”数字化有利于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门前四包”责任主体对责任区内产生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方便快速处置。特别是对于街面秩序、乱停乱放、小广告,“门前四包”责任主体积极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强化社会单位的责任意识,实现城市管理从政府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借助于数字化城管的统计评价功能,有利于工商、卫生、文明办等部门对“门前四包”责任单位的文明、诚信、守法经营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全体市民参与城管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披露渠道功能,推动市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全社会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

三是推行数字执法。数字执法系统是将对执法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将所有的执法关联信息整合,供执法人员随时随地利用“执法通”进行数据库查询,使得执法队员可以在现场快速调阅审批资料、对比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高现场执法判断的准确性,提高执法速度和工作效率。

拆迁工作调研报告 篇5

晋 晓 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结合自己今年参见西峰区重大项目拆迁工作实际,对拆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回顾和思考。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南区新城建设、城区道路拓宽、南北大门的形象工程建设、政府综合办公楼的新建、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工程中,特别是300万吨炼化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西峰油田的开发建设,给庆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工程建设突飞猛进。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今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 1

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臵。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从10万到百万赔偿不等,差异很大。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科学拆迁”、“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益可得。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2001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只是一个大的指导原则,缺乏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我市目前货币安臵和安臵房安臵都没有具体的细则,群众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重复拆迁、强拆强建的问题非常突出,一夜之间建“危

房”、建“征用房”的现象普遍存在,感觉有些群众把拆迁当产业,斥资借贷、租赁建材,应付征地拆迁工作,俨然形成了一种“猫逮老鼠”的游戏现象,你拆我建,你来我停,你走我建,给政府拆迁工作和项目实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增加了安臵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臵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臵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在董志项目拆迁工作中,有的拆迁户三年了还没有拿到安臵费用,现在赔偿又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现状,物价飞涨,群众意见很大,重新调整又要增加赔偿成本。

三是安臵房建设滞后。从今年实施的拆迁项目看,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临时安臵在活动板房,每户两间都不能保证,拆迁相对超前,安臵房还仅仅是个计划和图纸,几代人一间板房,无法得到安臵,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三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臵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

安臵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一些重大项目的拆迁无法进行,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无法开发,影响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国务院《条例》、省建设厅多次发文,要求在发放拆迁许可证前必须保证足额资金到位,严禁拖欠拆迁资金。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立法工作滞后,拆迁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对拆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研究不够,科学创新的方法少;重拆迁轻安臵,安臵的路子不够宽,没有统筹协调好拆和安臵的关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路子不宽、方法不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城镇房屋拆迁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认真总结拆迁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完善拆迁补偿和安臵经验办法,使之更加符合市情和民情,更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拆得掉,尽可能减少政府拆迁成本。把安臵好被拆迁群众,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作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化解城市建设拆迁中的难题,不引发社会矛盾,努力实现“平安拆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1、科学制定拆迁补偿安臵办法。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拆迁政策的完善和到位,对于确保拆迁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信访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关于市场化评估的规定、关于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方式选择的规定、关于被拆迁房屋承租人补偿安臵的规定等,是对拆迁群众补偿安臵中的重要条款,我们必须尽快出台与省条例、物权法相配套的拆迁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化评估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消除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的市场价差,真正做到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相结合,把补偿安臵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给群众。同时拆迁政策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出台保障性政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某些经济收入低、房屋面积小、补偿金额少的被拆迁人,仅按现行的拆迁政策,是很难保证他们起码的生活居住条件,可以提高低限标准人均享受面积或提高低限标准的补偿标准。对确实无力购房、符合条件的应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保证这部分人的栖身之地。

2、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拆迁行为。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关键是拆迁行为要规范。而规范的前提是坚持依法行政,对《条例》规定的拆迁条件,尤其对拆迁计划、拆迁安臵方案、拆迁补偿安臵资金、拆迁安臵用房和周转房等落实情况,必须进行严格审查, 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纠正补偿问题出现的“前紧后松、先勒后放”的不正常现象,促进拆迁工作顺畅进行。同时, 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逐步建立评估机构进入拆迁市场的“准入”制度,建立拆迁评估机构信用档案制度,对拆迁评估机构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评估结果的公示制度,使拆迁评估结果体现市场价值,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护广大被拆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6

一、我老秘网市推行阳光和谐拆迁的主要实践与成就

近几年来,针对全市拆迁安置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老秘网市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操作与走群众路线并举,紧密围绕拆迁工作中的政策、拆迁、安置等三大关键环节,致力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了许多有效做法,取得了综合成效。

(一)实行“先拆违、后拆迁”,强化了拆迁工作的社会环境建设。违法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矛盾之一,吞食着城市有限的公共资源和发展空间,制约了城市发展后劲与综合竞争力,助长了投机取巧的不良民风和社会风气,腐蚀着社会良知和社会道德,同时也是拆迁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顽疾之一。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深思熟虑,果断决策,采取全社会动员、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带头,以城市规划为主导、合理安排拆违阶段和工作步骤,合理分工、完善查处违法建设保障措施以及坚持“拆、建、管”相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坚决有效措施,打响了一场为期一年多的“大拆违”攻坚战,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1380万平方米,实现了零补偿、零冲突和零事故。“大拆违”破解了城市建设的一大痼疾,拆除了人们心里的一片藩篱,同时也拆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拆出了群众对城市发展的信心和愿望,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在随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老秘网市始终坚持“先拆违、后拆迁”政策,对遇到的违法建设一律实行零补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实行“统一分级管理”,初步建立了新型的拆迁安置管理体制。传统的拆迁安置管理,实行的是谁用地、谁拆迁、谁安置的管理模式,客观上造成了拆迁安置主体多元化、政策多样化、方式方法简单化以及拆迁当事双方信任上的缺失,成为拆迁安置工作中诸多问题的体制性因素。对此,我老秘网市从改革拆迁安置管理体制入手,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统一分级管理体制,全市所有项目拆迁安置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实行建设发展项目“净地施工”、开发项目“净地出让”制度,并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责权统一”原则,实行市、区政府分级管理,由市政府全面负责全市拆迁安置的综合管理和资金保障,主要负责法规政策制定、信访案件复核、拆迁人员培训、重大拆迁项目和拆迁问题的协调处理以及拆迁证照最终审核确认。区政府主要负责拆迁安置的行政许可、行政裁决、具体组织实施以及拆迁信访维稳工作,有效发挥了市和区政府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全市拆迁安置工作合力。

(三)实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统一了全市拆迁安置政策管理。过去,由于多种原因,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县、区,甚至同一县、区的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拆迁安置政策上的差异。有的为推进拆迁工作,对既定政策的执行实行“前紧后松”,特别是对后期剩余的少数住户,常采取提高补偿标准或应诺一些过高条件的处置办法,引发群众攀比,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增加了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对此,我老秘网市对全市拆迁安置政策实行统一管理。明确规定,对国有土地房屋拆迁,按照合法有效的建筑面积实行“拆一安一”。本着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精神,对住宅类安置房的套型面积与拆房面积不一致的,安置时在使用面积“增加5平方米”至“减少3平方米”的范围内予以增减。对拆迁户人均面积低于我老秘网市最低拆迁安置保障标准的予以补齐。采取异地产权调换的,根据安置点的距离远近,给予10—40%的安置面积补偿;对征用集体土地的房屋拆迁,认定人均6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有效面积,按征地转户在册人口每人30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置换安置,并允许每人再优惠增购15平方米,避免了因拆迁政策不一带来的拆迁工作难度。

(四)实行“集中实物安置”,保护了广大拆迁群众的现实利益。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是拆迁安置的两种通用方式。对于拆迁主体来说,由于前者相对后者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且安置可变成本少,成为拆迁主体的首要选择。而对拆迁群众来说,以拆除已有房屋为代价,一次性获得了一大笔现金。有的不善理财的“暴发户”便出现过度消费行为,有的甚至沦为“无房户”,成为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加之现行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因素,群众用取得的货币补偿款,很难在市场上购买到合适住房。对此,我老秘网市从维护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实行产权调换的集中实物安置。其中,对城市危旧房改造项目拆迁,按照商业开发住房建设标准,实行就近集中安置。对社会公益及征地项目拆迁,实行异地集中安置,有效解决了拆迁群众的住房需求,破解了高房价给拆迁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了群众利益,缓解了拆迁矛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实行“三榜公示、两级审核”,强化了公开操作和民主监督。过去,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人情补偿问题屡见不鲜,引发群众强烈不满,是导致拆迁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我老秘网市探索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榜公示、两级审核”制度,分别在社居(村)、街道(乡镇)和市区“三榜公示”被拆迁人的住房和人口情况,受理群众举报。市和区政府分别组建了由建设、规划、国土、房产、公安、财政、监察、审计和财政等9个部门参加的市、区两级“房屋拆迁证照确认小组”,制定了《合肥市大建设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认定程序实施意见》,按照“公示一批、确认一批、结算一批”的原则,对上报的“三榜公示”程序和拆迁安置户资料进行联合复核确认。市级在区级联合复核确认基础上,实行终审确认,并以确认结果作为市与区政府结算拆迁安置经费的依据。2006年至去年底,全市通过该项制度累计确认安置面积334万平方米、安置户数19652户,同时取消不符合安置面积126万平方米、不符合安置户数4046户,核减率分别为27.49%和17.07%,维护了社会公平,降低了拆迁安置成本。

(六)实行“群众的事情群众办”,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建设拆迁特别是旧城改造项目拆迁,代表和体现的是群众意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应是拆迁安置工作的一项根本宗旨。对此,我老秘网市充分发挥区政府的群众工作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公开拆迁安置批准文件、宣讲拆迁安置政策,建立拆迁户亲情档案,帮助联系搬家公司、出租房以及为身患重病、残疾人家庭搬迁等多种方式,把服务、温馨和诚意融入拆迁全过程。与此同时,将“要不要拆”、“怎样拆”等重大事项交由群众作主。有的就拆迁安置细则召开听证会或居民代表大会,倾听并吸收群众的合理意见与诉求。有的以村民选举方式,成立

拆迁改造项目村民自治小组,主动收集群众意见、宣传拆迁政策、做好群众工作,真正做到“拆不拆”由群众说了算;具体拆迁时,有的群众老党员自发组织一些老同事、老朋友,积极宣讲拆迁安置政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安置点建设时,有的就小区选址、规划设计、安置方案等有关事项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听证,达成共识,保障了拆迁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

(七)实行“拆迁安置民生工程”,发展了广大拆迁群众的根本利益。拆迁安置不仅是一项建设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工作和民生工作。对此,我老秘网市坚持把危旧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项目拆迁,作为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实施扶危济困、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努力让拆迁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果。为此,我老秘网市要求各区政府要选择交通便捷、周边配套完善区域,按照花园式标准,精心设计、建设拆迁安置小区;将高层、小高层的公摊比例分别控制在17%和15%以内,多余公摊面积由区政府承担;在小区规划、建设时,按安置面积的5%配套建设商业用房,交由所在街道或社居委经营,收入弥补拆迁群众的物业费、二次供水费和电梯费等项开支;免收安置房产权调换费、办证登记费、印花税、工本费以及上市交易土地收益金,减免房屋维修基金,让拆迁群众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早期受惠群体。

(八)实行“社会统筹保障”,维护了广大拆迁群众的长期利益。拆迁后的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我老秘网市十分重视拆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坚持做到四个“一律”,用制度保障了拆迁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是建立“农转非”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拆迁群众一律纳入城镇非农人口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拆迁群众一律纳入全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拆迁群众自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次月起,可按月领取最低基本生活保障金,并随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调整而调整;

三是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将拆迁群众一律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医疗;四是建立再就业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拆迁群众,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按每人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7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就是在城市中聚居生活的少数民族, 其居住形式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城市居住时间长短来看,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分为世居少数民族和外来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是世代就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 与城市融合度较高;外来少数民族主要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是城市的新成员, 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中聚居生活的便被称为城市聚居少数民族。

二、与普通市民相比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有何特别之处?

(一) 民族文化的差异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普通市民之间最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比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 普通市民则没有这方面的禁忌, 在城市生活中就有可能发生矛盾, 破坏民族团结;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 在城市中容易被其他人视为奇装异服而不受尊重。等等文化差异, 都有可能导致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城市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 社会阶层的差异

因为历史和地理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等原因,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大多为买卖民族用品、食品的小商贩、体力劳动者, 甚至无业。他们长期居于社会底层, 社会地位较低, 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三) 居住结构的差异

分别从城市整体和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角度观察, 会发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规模呈现出一种很有趣的特点:相对于城市的总人口数量,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明显处于劣势, 但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中,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往往处于明显的优势。如果从居民间关系来看, 相对于普通城市居民,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成员间往往具有血缘、姻亲、乡亲的关系, 相互之间联系相对紧密。

(四) 法律保护的差异

基于少数民族的独特性, 法律上有差异的平等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针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法律, 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都强调要充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保护。

三、为何要在拆迁中特别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拆迁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冲击

拆迁是为了重新规划, 随着拆迁, 一些社区可能会因此而不复存在, 原有的社区结构可能会被打乱。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打乱、消失、重建……这是直接观察的视角所能看到的, 但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 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随着民族聚居环境因拆迁的打破、重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变化后重构的居住格局, 很可能践踏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甚至激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如果不处理好这一问题, 很可能会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置于面临抛弃风俗习惯和信仰的边缘,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痛苦和不公平的, 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

(二) 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 “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城市拆迁中, 原有的民族聚居区被打破, 在新的民族居住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使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保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因拆迁而受到伤害甚至消失, 维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三) 宪法法律的要求

虽然没有法律规定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作为专门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设置清真饭店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网点, 并在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第十九条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 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 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馆 (站) 、图书馆。”第二十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 应当按照城市规划, 保护和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第二十四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四) 社会和谐的要求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 城市聚居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相处, 是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往往是在城市中。而城市拆迁也是城市化中矛盾最激烈的地方, 民族问题与拆迁问题两者结合很可能发展成为极其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江泽民说过:“民族、宗教无小事”, 处理好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问题不是一件小事, 它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并不是要求大一同, 而是和而不同, 充分的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只有各民族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

四、当前拆迁中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上存在哪些问题?

(一) 简单使用经济补偿

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拆迁中, 有些地方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 给予少数民族较高的经济补偿。这的确是一个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 但简单使用经济补偿忽略了拆迁对于被拆迁少数民族的深刻意义。拆迁意味着破旧立新, 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原有的居住格局被打破。如果仅是简单提高补偿标准, 而忽略对民族餐馆、民族服饰店、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保障和建设, 民族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和拆迁后无法得到保护, 一方面这会严重影响被拆迁少数民族的城市归属感, 激化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是政府推卸了应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即通过具体细致的行政作为来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在拆迁中有条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政府与民间缺乏沟通

政府在拆迁的决策和规划中, 缺乏与民间的有效沟通, 不能及时了解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 要么忽略, 要么包办, 这两种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一方面, 完全忽略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诉求不可取;另一方面, 政府自行包办的做法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可能不被群众认可, 因为政府并不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五、如何在拆迁中尊重和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 健全法律法规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各城市有必要根据本市聚居少数民族的实际, 健全拆迁中保护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法规。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框架内, 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梳理, 围绕着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进行专门的立法, 并将征地拆迁中对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征地拆迁的相关政策、法律文件中增加重点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条文, 让政府在拆迁决策、规划中必须考虑到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确保拆迁中保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有法可依。

(二)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构建协商机制

传统的城市民族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 应该进行符合实际的改革和创新。我认为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完善社区功能。应该借社会管理创新之力, 加大对社区的重视和投入, 完善社区功能, 根据社区规模和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置方便民族风俗习惯的硬件设施, 例如民族餐馆、清真寺等, 这些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结合招商引资的方法实现。通过完善社区功能, 极大增强社区的包容性, 维护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让城市民族工作真正深入民心。

二是构建协商解决机制。解决在拆迁中因民族风俗习惯而引发的相关问题时, 应当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抱着以大局为重、充分协商、不激发矛盾的态度, 通过协商来解决。构建协商解决机制, 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证前置

听证是当今世界各法治国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共同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制度, 即:一项安排或处置须经相关者对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才能设定和实施的制度。我国目前并没有听证法, 立法法也并未对听证的范围做出规定, 根据当前我国听证会的实践, 一般内容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或者对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有较重大影响的, 可以举行听证会。房屋拆迁对相关公民包括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是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举行听证会, 并保证合理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

2.加强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民族团体以及少数民族代表, 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府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城市少数民族的诉求反映给政府决策部门, 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减少民族问题的发生, 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在本民族同胞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在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到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城市民族工作应当重视与民族团体、代表的合作,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积极听取他们反映的意见, 采纳他们良好的建议, 保障拆迁决策和规划中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摘要:近些年来, 大量的少数民族走进城市, 在城市定居, 一些涉及到民族问题事件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是在城市中。而在拆迁中, 一些民族聚居区被迫消失、重建, 内在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拆迁中可能被践踏, 一方面侵害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 应该通过多种措施, 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拆迁中能够得到保护。

关键词:拆迁,城市聚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世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访全国政协委员牟本理[J].中国民族, 2006, (12) .

[2]吴宗金, 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柳建文.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的族际互动——一项基于新疆伊宁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 (5) .

[4]蒋连华.上海对多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党政论坛, 2008, (1) .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篇8

一、从城市管理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看,存在着问题式管理与预防式管理的矛盾

问题式管理是一种后果导向型管理,它把问题的事后处理作为管理的中心工作,管理机构坐等问题产生、媒体曝光、群众投诉、领导批示来安排工作,是典型的应付式短效管理。预防式管理是一种原因导向型管理,它不是把问题的善后处理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把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控制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措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治本型的长效管理方式。但是,问题式管理与预防式管理的区别尽管从理论上来看,是治标与治本的区别,但是,实践中两者却是矛盾重重,一方面,从理论来看,预防式管理无疑是理想的管理模式,但现实中由于现阶段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目前很多管理部门还只能停留在问题式管理的层面,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城市管理逐渐地实现了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的转变,做到了问题式管理与预防式管理齐头并进,不治标的治本只是一句空话,不治本的治标目光太短浅,只有标本兼治,才是长远之计,由此可见,问题式管理与预防式管理的矛盾其实是理想与现实、治标与治本的矛盾。

对策:怎样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结合我市城市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充分运用经济等手段,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城市形象的竞争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好的城市环境将给城市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比如处理乱摆乱卖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和停车场所建设,给下岗职工创造经营场所,引导马路摊点归市、店外摆放入室经营,规范机动车停放位置,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目前我市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多处农贸市场,加强了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的力度,各种马路摊点、店外经营现象基本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城市管理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台阶、上水平,必须由主街路向小街小巷小区延伸、由城区向城郊接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单一的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在地域上,应当整治一片、巩固—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在时间上,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的重点时段管理到“全天候无空档”的跟踪管理。在内容上,要在巩固市容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对环保、公安交通、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目前我市无论是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已基本上实现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的转变。三是要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充分发挥县、镇、社区的作用,把小街、小巷、小区市容市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社区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出现城市管理部门“眉毛胡子一起抓”和职能交叉现象。城市管理部门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乡、镇级人民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目前我市已制定了“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多项制度,加大了对县区城市管理的目标考评,充分地发挥了各单位的积极性,目前要通过开展“达标示范小区”、“达标示范街”、“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发挥乡、镇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的积极性,进一步使城市管理向基层推进,向街道、社区、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规范化、长效化管理进程。

二、从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思路上看,存在着运动式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矛盾

上一篇:修改爱行爱岗的演讲稿下一篇:胜利大逃亡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