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日期:2009-12-25来源:2008字体大小:大中小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就环境的维持和改善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和进行的积极活动。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滥采滥用,使其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3年底,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跨经济、社会、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环境保护研究人体健康、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平衡。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加强环境法制工作,推行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等对策,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状况,如何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物已迫在眉睫。采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可达到一定的除污净化效果,但成本高、过程繁琐,并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等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所具有的安全、高效、廉价的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 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一门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由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组成,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涉及多种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工程科学开拓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代表了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环境工程研究领域,一般将19世纪末生物滤池的出现和1914年w.T.Loekett和.E.Arden发明“活性污泥法”作为环境生物技术的开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的加剧,直接刺激和促进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70年代 Chakrabaty等人成功构建了含有多种降解质粒的“超级细菌”,为80年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1年,欧洲生物技术联盟(EFB)首次将环境生物技术用于设立环境生物技术专门机构的名称,并将控制污染的生物技术概称为环境生物技术;1983年,美国在西雅图召开了首届“利用基因控制污染”的环境生物技术专题会议。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生物技术更是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4年美国生物工业组织(BIO)
和白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可持续环境中生物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优选微生物和生物传感技术中可利用菌类等3大最新发展技术领域;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发表的名为《2l世纪生物技术新方向》的蓝皮报告中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列在了很重要的地位;1996年在美国和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两届国际环境生物技术大会上,也都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视。2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国外学者认为生物技术中的三个部分属于环境生物技术范畴:一是在环境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二是涉及到环境中的某些可看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部分的生物技术,三是作用于一些必定要进入环境的材料的生物技术。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和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的相关研究,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合成技术的相关研究,危险性化合物的降解和污染场地的生物补救研究,以及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究。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而且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环境生物技术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是环保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美国环保局(EPA)在评价环境生物技术时指出“生物治理技术优于其他新技术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污染物消除技术而不是污染物分离技术”。据美国环保局估算,美国现有的化学工业若有5%为生物过程取代,污染防治费用可降低约1亿美元。生物技术的产品或副产品基本上可以快速生物降解,并且可以作为营养源加以利用。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净化环境,可使受污染的宝贵资源如水资源、土壤等得以重新利用,还可进一步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生物监测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生物芯片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分析环境中的农药及其代谢物是90年代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及多氯联苯、二恶英、抗菌素等污染物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其中用于现场快速分析的酶免疫试剂盒已商品化。此技术具有快速灵敏,费用低,特异性强和适于现场大量样品分析等优点。我国在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一是广泛开展了生物监测方法的研究;二是各种生物综合监测指标的研究;三是利用生物监测手段和评价环境质量。我国华东师大吴自荣等同志利用冷冻干燥的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随水质污染程度而变化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上海苏州河水质发光细菌测试和评价方法。3.2废水生物处理技
术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以及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可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加快降解速度,以增强净化污水的效力。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氰化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3.3大气污染的生物处理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被排出,严重污染环境。微生物对污染物能较快地适应,并可使废物、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传统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湿法洗涤和燃烧等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近年来,采用把煤的物理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进而达到脱硫。美国利用CBl菌株可脱去18%一47%的有机硫。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在其北部三个露天煤矿用氧化亚铁硫杆菌脱褐煤中硫,平均能脱去无机硫78.5%0有机硫23.4%。德国和荷兰用生物膜过滤器处理含硫化氢废气,其控制效率达90%以上。新西兰、英国、日本和美国也有在工业上规模应用的报导。3.4 固体废物的生物降解在众多的处理方法中(如堆肥、焚烧、热处理等),生物处理具有成本低、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易管理等优点。城市垃圾的“生物反应堆”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与传统的卫生填埋相反,允许适量的水分进入填埋场,增加湿度,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加速固体废物的降解和稳定。(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的代谢作用,将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重要条件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稳定的温度和水。实际工程中就是在填埋场中注人空气或氧气,使微生物处于好氧代谢状态。(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处理废物,其主要降解产物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等,一般需要保证温度、无氧或低溶解氧浓度。(3)准好氧处理准好氧填埋场的主要设计与运行思想是使渗滤液集水沟水位低于渗滤液集水干管管底高程,使大气可以通过集水干管上部空间和排气通道,使填埋场具有某种好氧条件。准好氧处理靠垃圾分解产生的发酵热造成内外温差,使空气流自然通过填埋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来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 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样品运输及保存, 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环境监测,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来追踪污染源, 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 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 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服务。在社会方面, 环境监测可以用于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机范围, 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在污染事故纠纷中, 它可以对环境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以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 供执法部门仲裁;它可以对人员进行考核, 对方法进行验证, 对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1.3 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它环境监测, 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2 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或叫被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第二个阶段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的趋势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这意味着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 拓展环境监测范围及监测对象、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方法也均被提上日程。
2.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 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目前, 全国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 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 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 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水利系统, 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 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了化学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 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 其毒理特性不同, 不同的化学形态, 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 形态分析为超痕量分析, 需要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分析方法, 要求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高, 在取样和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 目前的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联用及电分析法, 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元素形态分析中最为常用, 包括有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及流动注射进样结合电分析监测。溶出伏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工作电极多样化的优点, 适合于痕量金属的形态分析, 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方法;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开始形成, 在联用技术中常常将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和高灵敏度的监测技术结合在一起, 例如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法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与元素选择性检测器联用等, 色谱-质谱联用法中将色谱法所得之淋出流体移入质谱仪, 可使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在数小时内得到分离和鉴定, 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目前, 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 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总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源泉和执法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 以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为方向, 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 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叙述了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作用及任务, 阐述了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发展的趋势。
一、通过触目惊心的例证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在生物教材内容里面,就有很多涉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内容,结合教材和一些课外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的现状。而这些现状的出现恰恰和人类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在学到有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的后果方面,向学生阐明过去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极大的破坏。还可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联系身边的环境状况,树立环保意识
学生走出校园,就会发现,在农村和小城市,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只要一抬眼,便可以看见一个塑料袋正轻轻地躺在那里,时不时地飞舞起来。又如走进小餐馆,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具比比皆是,有些工厂外围到处污水横流,环境问题随处可见。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调查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要想办法解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使大家重视环境问题,任重而道远。
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环境。这时,人的环保意识便显得十分关键。废旧电器该如何处置,“白色污染”该怎样解决,乃至如何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说到底都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我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以及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每每学习到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我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求他们针对某一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无形中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到自己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和方便践踏我们的环境。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活质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大力宣传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人为改善环境而努力,环保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争取,而是人类的共识。
三、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初中生物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在生物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有关的教育资料,教学时有备无患。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平时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污染环境的用具,节约用水用电,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等,很多环保细节我都以身作则。在学习到相关章节时,我向学生介绍自己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又要求学生说说他们平时的做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意见,制定一个在生活中可行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一个星期后向我汇报实施情况,结果一星期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形成环保的习惯不是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2)A(3)B(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2)C(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2)E(3)F(4)C(5)B(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_______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_______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5000次③_______到当前每秒运算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种观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种观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变革 发展 演变
B.变革 演变 发展
C.发展 变革 演变
D.演变 变革 发展
2.本文通过__________和人脑的比较,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参考答案:
1.B
2.电子计算机
3.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技术措施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湖北卓越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八月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技术措施
一、组织管措施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程师各施工栋号长、生产、技术、质量、消防、材料、行政卫生等管理人员的施工现场文明管理 对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监督检查。项目经理是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整个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工作。各施工队长,分包单位负责人,班组长等负责本单位的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其他人员一律责任分工实行个人岗位责任制
4工地每月至少组织两次综合检查,要按专业标准,全面检查按规定签写检查记录。计算出结果,制表张榜公布。
5班组实行自检、专检、交接检制度,要做到自产自清日产日清,工完场清,标准管理。
6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实行奖惩制度,制定奖惩细则,坚持奖惩兑现。
7施工现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进入现场作业的所有机械工司机,指挥、架子工、电工、焊工等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工地食堂有卫生许可证、工人有胸牌、明火作业有动火证。8施工现场坚持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情况,针对实际定措施,切实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9施工组织设计中有质量,安全,保卫,消防,环保技术措施和对文明施工,环境卫生,材料节约等要求,有施工各阶段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季节性施工方安。
10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新型设备和节能新型材料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提高效益。
二、现场管理措施
1按照有关规定、计划工程进展情况,确定现场设备材料是否需要,如有多余的坚决清理出场。
A、现场禁止住职工家属和小孩,非施工人员未经批准不准进入现场,严禁使用老、弱、病、残和童工。
B、施工现场的垃圾土,各种多余的周转工具,报废和多余材料,机械设备和构件,和废弃的职工个人生活用品等要及时清理,按指定地点存放,及时清运。
2、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经研究确定的变更方案及时调整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使其科学合理。
A、堆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不宜堆放在松土、坑洼不平的地方,堆放场地排水良好,不得有积水。
B雨季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排水系统进行检查疏通。C配电箱设置在便于操作的地方并有防雨措施。D施工区域四周用砖围墙与周围隔开,围墙外侧抹灰,刷涂料,并书写反映企业精神的标语。
3,对施工现场的设备,场地,物品经常维护打扫,保持现场环境卫生,干净整齐,无垃圾无污染,并使设备运转正常 A,对施工现场进行经常性检查清扫,不留死角。B、做到自产自清,日产日清,工完场清。C、不聚众打架、斗殴、酗酒、赌博。
D、现场设有侧所和垃圾点,不准随地大小便,不乱仍垃圾与杂物。
三、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1施工现场垃圾杂土要及时清理出场。楼层垃圾清理严禁随意抛撒.。
2现场道路硬,化并指定专人每天打扫,防止道路扬尘.。
3、代装水泥,白灰等易飞扬的细粒散体材料,露天存放时应下垫上盖.。严密遮盖防止扬尘。运输该类材料时,要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撒,卸车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扬尘。4车辆不带泥沙出现场措施。A、在大门口设置高压冲水装置。B、挖土装车不超载、不抛撒。
C、车辆行驶不猛拐,不急刹车,防止洒土,卸车后注意关
好车厢门。
D、场区场外安排人员清扫洒水,做到不扬尘。
5、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生活垃圾油毡、橡胶 塑料、皮革等其他会产生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地物质。四禁止水源污染措施
1、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2、现场污水及施工废水等必需经沉淀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3、施工场院的食堂污水排放时,设置简易有效地隔离油池。定期 掏油和杂物,防止污染。
4工地临时厕所、化粪池采取防滲措施,防止污染水体和环境。
5、化学药品外加剂等要妥善保管,防止污染环境。
五、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1、严格控制人为噪音,施工现场不得高声喊叫。无故摔打摸板,乱吹口哨,不准使用高声喇叭,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扰乱周围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2、施工车辆进入现场,不得随便驶入其他地方,更不许随意鸣号。
3、严格控制作息时间,一般晚上22点到次日早6点之间停止作业,如特殊情况延长施工时间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并在大门外张贴告示、以取得周围居民谅解。
4从声源降低噪音,这是防止噪音污染的最根本的措施。A、尽量选用低噪音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音设备与加工工艺,如低噪音振动器电动空压机
B、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音。在噪音较大的施工层上,靠居民区一侧在脚手架上有必要时设隔音板降低噪音污染
六、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核实,确定环境保护盲点,环境保护目标和的环境保护法规及其他要求
2、对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各施工阶段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找出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并制订可行的环保工作方案,向有关单位报审,在施工过程中,若因过程内容、环境要求发生变化,则要相应调整环保方案,并重新板审。
3、根据环保工作方案和施工内容,制订本工程的环保培训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环保意识培训。
4、施工现场设环保负责人,负责日常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环保负责人组织每月对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并填写环保报表。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整改,重大问题报告项目经理。
5、施工过程中若发生污染事故,应视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消除污染影响,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汇报。
6、建立施工环保档案,将环保 日常管理工作的自查记录和各主管部门的检查,审核记录一并归档管理。
7、对分项分部工程衔接处和环保工作要分工,不同施工单位间的环保工作分工和交流要有记录,每个工序(作业)结束后由很不负责人进行评定,相应资料应归档管理。
8、在工地大门处设置公众投诉信箱,并公布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投诉要及时处理,并在三日内整改完毕。
9、工程完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清理好现场,恢复市政设施和绿化,并对环保工作全面总结和整理资料,向有关单位申请环保工作完工审定,并按审定意见整改直到合格。
湖北卓越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阳光城·丽兹公馆一期工程 年八月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资源极为丰富, 产量占世界的37%, 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 未来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当前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 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煤炭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煤炭工业应以洁净煤技术为支撑, 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 煤炭的洗选加工对环境保护和实现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环保角度分析, 煤炭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煤矸石、矿井水、矿井瓦斯排放、采空区地表沉陷和地下水破坏。环境污染使得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任务显得异常艰巨和复杂, 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大、种类繁多的突出特点和令人担忧的现状。
1.1 煤炭生产发展趋势
据预测, 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将超过30亿t,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分布在全国14个主要产煤省 (区) , 包括神东、陕北、晋北、晋中、晋东、鲁西、河南、冀中、两淮、云贵、蒙东、宁东、黄陇, 共98个矿区, 规划总面积35.5万km2, 预计到2010年全国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6亿t, 2020年将达30亿t。而基地内煤炭产量将达到22.4亿t, 占全国总量的86%。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既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对煤炭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10年, 煤矸石、洗矸、煤泥排放总量将达到5亿t以上, 即使利用率达到70%, 净排放堆存量每年仍然还有1.5亿t, 还要增加1亿t左右的矸石电厂粉煤灰。矿井水排放量约48亿m3, 矿井瓦斯排放量100亿m3以上, 增加地表塌陷6200hm2。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 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会更繁重。目前大型煤炭基地也正着手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以促进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走安全有保障、资源回收率高、环境卫生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因此, 合理有效的煤炭洗选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全球高效机械化方法增加的前提下, 如果要保持煤炭质量, 那么有效的煤炭洗选就是非常必要的。其次, 选煤仅仅维持现有的质量标准是不够的。用户越来越意识到煤中包含的惰性物质和其他杂质在运输和燃烧过程中的真实费用, 因此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要保持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竞争地位, 煤炭企业必须满足用户的这些要求。
2 选煤技术的应用与作用
煤炭洗选加工是煤炭洁净技术的基础与主导组成部分, 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大量实践表明, 经过洗选的炼焦精煤灰分每降低1%, 炼铁高炉利用系数可提高约4%;经过洗选的动力煤用于发电, 可节煤10%左右, 同时硫分每降低0.1个百分点, SO2可减少8%。随着国际能源结构向煤炭消费方向的调整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煤炭的洗选加工,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选煤技术的发展。
2.1 选煤技术的作用
煤炭的洗选加工从源头上提高了商品煤质量, 是提高煤炭利用率、节约运力、增加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洁净煤技术, 原煤入洗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煤炭的入选率普遍小于30%, 充分利用先进的选煤技术、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然选择。
目前, 全国已投入生产的选煤厂有2000余座, 设计能力每年为9亿t左右。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引进, 我国的选煤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已逐步提高, 重介、跳汰、浮选、动筛工艺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洗选设备也逐步多样化。具体来讲, 选煤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 提高煤炭质量, 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 (或60%~80%的无机硫) , 燃用洗选煤可有效减少烟尘、SO2和NOx的排放, 入洗1亿t动力煤一般可减排60万t~70万t的SO2, 去除矸石16×106t。 (2)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煤炭质量提高将显著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一些研究表明:炼焦煤的灰分降低1%, 炼铁的焦炭耗量降低2.66%, 炼铁高炉的利用系数可提高3.99%;合成氨生产使用洗选的无烟煤可节煤20%;发电用煤灰分每增加1%, 发热量下降200J/g~360J/g, 1kW·h电的标准煤耗增加2g~5g;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用洗选煤, 热效率可提高3%~8%;煤炭经洗选可显著提高燃烧效率, 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 (3)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发展煤炭洗选有利于煤炭产品由单结构、低质量向多品种、高质量转变, 实现产品的优质化。我国煤炭消费的用户多, 对煤炭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不断提高。有些城市要求煤炭硫分小于0.5%, 灰分小于10%, 若不发展选煤便无法满足市场要求。 (4) 减少运力浪费。由于我国的产煤区多, 远离用煤多的经济发达地区, 煤炭的运量大, 运距长, 平均煤炭运距约为600km, 煤炭经过洗选, 可去除大量杂质, 每入洗100×106t原煤, 可节省运力9600×106t·km。
2.2 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十一五”时期, 我国围绕煤-电-材、煤-焦-化、煤-焦-钢以及煤炭液化、气化等煤基产业链, 大力推进煤炭深加工, 提高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环境保护。选煤技术作为当前最经济、最成熟的技术手段, 是煤炭洁净化和深加工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为中国选煤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1) 我国高硫、难选煤比例大。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现有选煤厂的技术改造, 扩大生产能力, 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先发展重介质选煤技术, 使重介质选煤技术产业化。 (2) 要加快动力煤分选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改变中国动力煤入选比例过低的状况, 减少直接燃烧原煤产生的污染。 (3) 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应把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机理的研究放在首位,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开展旋流器内力场与密度场的研究, 旋流器结构、形式的研究, 两段旋流器的相互影响研究, 旋流器相似放大准则、介质性质对分选效果影响的研究, 介质及物料给入方式及压力的研究, 物料脱泥与不脱泥和细泥数量及其粒度组成对分选效果影响的研究等。 (4) 针对中国西部干旱缺水的特点, 积极开发运用干法及节水型选煤技术, 扩大选煤技术覆盖面。发展先进细粒煤脱硫降灰技术, 强化细粒煤的分选, 为高硫煤的深度脱硫降灰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5) 完善煤炭建设项目准入制度, 今后凡新建大中型煤矿必须配套建设选煤厂, 改扩建煤矿要同时对选煤厂进行改扩建。 (6) 加强非线性科学在选煤科学中的应用, 加强油团选、微生物选、电化学选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开发一系列前瞻技术。 (7) 学习借鉴国内外选煤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提高智能监控和自动化水平, 改变用人多、效率低的局面。
3 结语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促进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 实现国家节能减排计划, 应制定逐步限制原煤进入市场, 鼓励采用动力用洗选煤的政策, 以改变我国燃煤污染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现状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促进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 实现国家节能减排计划, 应制定逐步限制原煤进入市场, 鼓励采用动力用洗选煤的政策, 以改变我国燃煤污染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现状。
关键词:煤炭,选煤技术,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剑锋.高效洁净选煤技术的应用[J].能源工程, 2005, (03) .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治理,金属矿山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许多矿山的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及到矿区周边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制约了地方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无废开采技术
采矿业在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扰动环境、破坏生态等,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方式有:资源损失、地表塌陷、排放废石、排放尾砂(赤泥)。矿山固体废料的排放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采矿引发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如何减轻采矿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是国内外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无废开采方式及其工艺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主要发展方向,走绿色矿山发展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采矿行业提出了工业生态型开采理念和无废开采模式。南京铅锌银矿将成为我国有色矿山第一个无废开采的矿山,实现废渣、废水两个“零排放”,确保生态平衡、环境优美。冬瓜山铜矿和会泽铅锌矿的深部开采也按无废开采模式进行设计和建设。
1.1 无废开采模式
矿床无废开采模式遵从工业生态学的观点,以采矿活动为中心,将矿山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经济环境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工业系统;在采矿过程中,以最小的排放量获取最大资源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在采矿活动结束后,通过最小的末端治理使矿山工程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无废开采模式将结合矿床开采工艺控制和消除危害源。因此,开采模式包括三项基本要素:资源效率高;废料流出量小;地表不受破坏。于是,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将实现矿产资源充分利用与有效保护、矿区地表不塌陷、矿山固体废料少排放或零排放的目标;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可以保持矿区完整的生态体系和人文环境,矿床开采结束后只需少量甚至不需要进行末端治理。
无废开采模式要求在工艺和技术上能消除或减少矿床开采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经济上应满足最小损益率原则。
1.2 无废开采工艺与技术
矿山充填是无废开采模式的工艺基础,在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保护地表不破坏和充分利用矿山固体废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金属矿床开采的主要固体废物源废石和尾矿(包括赤泥等其他尾废料),研发成功了全尾砂胶结充填、废石胶结充填等固废充填技术,能够实现矿山废料资源化,达到资源与环境、安全、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全尾砂脱水工艺、活化制备技术、结构流自流输送和膏体泵压输送技术均取得重大进展。固体废料充填技术已在铜绿山铜矿、南京铅锌银矿、张马屯铁矿、冬瓜山铜矿和丰山铜矿等矿山得到工业应用和发展,会泽铅锌矿、草楼铁矿和白象山铁矿也将相继推广应用。
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在凡口铅锌矿试验成功,但推广应用不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尾砂脱水工艺、活化制备技术、高浓度泵压输送和自流输送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而加速了其推广应用。其中在南京铅锌银矿研究采用了仓式沉密脱水新工艺,尾砂利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成功地发展应用了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技术和结构流自流充填工艺,开发了高浓度充填料井下增压输送工艺及装备。
自然级配废石胶结充填技术利用采空区落差条件和充填体的低标号特点,充分利用矿山废石作为充填材料,实现地下矿山掘进废石零排放。通过充填料分流输送和自淋混合新工艺,将充填效率提高胶结充填工艺的15~25倍。在充填体试块28 d单轴抗压强度达3MPa时,充填体水泥耗量降低至100 kg/m3,是传统胶结充填工艺水泥耗量的30%~50%。因而,可以在各种开采条件下推广应用,特别是能够实现井下掘进废石不出窿,既解决废石污染问题,又降低开采成本。
2 减轻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岩层控制技术
由于矿床开采后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而引起岩体内部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采空周边岩体失去原有的平衡,引起岩体的移动、变形甚至破坏。对于不同的采矿方法,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的程度、致灾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到对于处于某特定环境中的矿床来说,采用某个采矿方法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类型,决定于采矿方法的特点和具体的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
因此,在矿山的生产实践中,需要针对矿山赋存条件的特点,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根据室内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结果,依岩体质量的分级评价方法确定矿岩体的力学参数,由矿山的开采特点建立有效的模拟分析模型,采用先进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矿山在开采期间内可能所诱发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模拟分析,从而采用有力的措施,对矿体岩层的稳定性进行控制。岩层稳定性控制技术具体的内容包括:采场结构参数研究如暴露面积Mathews稳定图方法及采高与采宽、回采顺序优化、矿柱尺寸、岩层支护与加固技术、充填体作用机理及强度确定、岩层移动角与崩落角确定等。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目的是:(1)矿床开采过程中,因多方原因致使突发性的工程地质灾害频生。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为减缓工程地质灾害对矿山开采的安全危害,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非常有必要开展对金属矿山的灾害控制与防治研究,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地质灾害的监测可为灾害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2)金属矿山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灾难性和继发性等特点。矿山的开采环境复杂,给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防灾减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金属矿山的工程地质灾害显现的前兆明显,且金属矿山的灾害监测方法上的改进和提高,使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预警成为控制地质灾害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对矿山进行长期有效的地压监测,建立适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地压监测网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对矿山的地压灾害予以提前预警预报,有利于矿山企业进一步采取对策措施,避免灾害性事故的发生。(3)目前我国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很好地形成,对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能力较低,在对各类地质灾害类型的有效识别、成灾机理、监控预测、治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即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预警系统化不够完善,地质灾害的监测装备和手段落后,地质灾害的预报成功率低,灾害预警能力亟待提高,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水平低。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有利于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监测内容丰富,监测方法众多。监测内容包括:位移监测、应(压)力监测、声发射/微震监测及地下水监测等。长沙矿山研究院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特大空区环境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中,主要是采用前三种监测手段,用于对柿竹园多金属矿群空区崩落法开采下矿柱与顶板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以及研究采区在崩落开采过程中的地压活动规律,确保了柿竹园多金属矿多次的世界特大爆破(最大一次爆破药量达821.3吨)的顺利实施。采用声发射/微震、位移和钻孔应力方法建立了地压监测网,同时建立了基于监测数据的数据库及地压灾害预警模型库。预警分析方法包括:灰色理论、分形理论、Verhulst反函数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根据对监测数据的预警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压灾害进行相应的预警预测,指导矿山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爱民 .有色矿山采矿技术新进展[J]. 采矿技术,2006,5(3):1-7,48.
[2]周爱民 .国内金属矿山地下采矿技术进展[J]. 中国金属通报,2010(27):17-19.
[3]刘小林 .预测模型在柿竹园矿地压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8(3):56-58.
[4]李爱兵 周爱民等.柿竹园多金属矿床群空区条件下的崩落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1):2234-2243.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过程】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A.生产者、生产者B.消费者、生产者C.生产者、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27,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绘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_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顺序,叫做食物链。
3、观察课本P27图,我们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生物往往被两种或多种生物所食,所以就有多条,它们彼此连接形成网状,称为。
4、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含的食物链:友情提示
食物链正确书写的要领: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也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消费者)。
(3)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所示方向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一条食物链一般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生物。
(5)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
巩固提升
1.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A.松鼠吃蘑菇B.猫头鹰捕食鼠C.鸟吃草籽D.青蛙捕食蝗虫
2.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兔→草→狼B.草←兔←狼C.阳光→草→兔→狼D.草→兔→狼
3.某牧草留种区,牧民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适应能力增强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网罩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D.食物链被破坏
4.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A.增加B.减少C.先少后多D.先多后少
任务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9,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这些能量以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中。
2.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
3.与能量流动不同,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和实现的。
巩固提升
1.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A.水草B.虾C.鱼D.鱼鹰
2.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能量在甲、乙、丙三者中的流动方向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任务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总是保持稳定的,形成一种的平衡,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
2、一般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反之就越。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4、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是,我们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办事。
巩固提升
1.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
2.在草原上,夏季雨量充沛时草生长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数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野兔的数量又会下降,草又多起来。这是因为()
A.草太少,野兔跑掉了B.草大量减少,野兔被饿死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D.草比原来长得快
3.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B、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本节课学习小结】
学习即将结束,你是否达成目标了?自我评价一下吧!
【学习成果检测】
1.四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
C.保护鸟类对人类有益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
2.黏虫在某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食,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3.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c与b间是捕食关系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4.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A.蛇B.青蛙C.植物D.阳光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6.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该食物网和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学院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五个本科(工科)专业。拥有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药物化学、一个硕士点――环境工程。现有本科学生12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名。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占教师总数的41.7%;年龄在35~45之间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占23.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3%;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其中校学术带头人4人,校学术骨干6人,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全院设化学基础、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6个教研室,学院建有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含化学与生物基础实验室、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天然药物研究实验室。同时,依托重庆工商大学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和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学院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重点自然基金3项,经费402.9万元;横向项目200多项,科研合同经费总计700多万元。学院职工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核心期120余篇,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25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学院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1项,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现有《化工原理》、《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重点课程5门。
学院实施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共同基础课的学习后,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与英国、美国、香港等地的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往来。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团结协作,求是创新,质量立院,科研强院”为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咨询电话:023-***
3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工、医药、新材料、轻工、炼油、冶金、能源、环保、军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化工产品研制、化工过程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过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运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行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生产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电子学、化工原理、化工 1
热力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CAD、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应用光谱解析等。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新材料技术)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和新材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化学、新材料有关的开发应用、科研、教学、技术监督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和新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生物化学、精细合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实验(Ⅰ、Ⅱ、Ⅲ、Ⅳ)、综合化学实验以及材料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机构、工矿企业、能源、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环保基础实验技能、工程管理与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各种情况进行环境规划、评价、监测和对现行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对环保新过程和新产品进行开发、设计与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测量学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毕业后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品质管理、设备利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
程、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与质量控制)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根据我国加入WT0以后,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更高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造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坚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技能、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贮藏加工、卫生检验、安全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食品标准法规及质量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毕业后能胜任国际国内食品加工、流通与监管领域的企业或部门的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安全评价与监管、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和食品流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检测、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及安全监管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安全评价与监管、执法、品质控制、科学研究及食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中异物检测、食品生产安全认证。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论文: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06-05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12-2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尝试11-10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1-24
环境保护施工技术交底11-26
湖南环境职业技术学院11-14
环境保护与电力建设09-08
十八大与环境保护10-10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