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案设计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杠杆》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杠杆》教案设计 篇1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板书: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杠杆》教案设计 篇2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2) 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3) 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2) 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3)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教学重点

(1) 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 教学难点

(1) 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 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 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 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 3人一组, 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 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1) 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2) 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3) 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 教学反思

9.1 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 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 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DHUB以设计之力撬动商业杠杆 篇3

参与DHUB设计汇,意味着一次与商业资源的近距离接触,同时,也意味着与行业声音的零距离对接,当变化成为“新常态”,对于时尚、商业、跨界等行业热门话题,这些参与展示的年轻设计师有话要说。

集聚 停不下的时尚节奏

此次DUHB设计汇展示品类覆盖了女装、男装、童装、手袋、鞋帽、珠宝、玩具及婴儿用品等。另外,本届DHUB设计汇,独立设计师品牌占比超过70%,其中,80后设计师成为重要的设计力量,凸显了DHUB设计汇作为扶持青年设计力量展示平台的功能得以发挥。

原创设计师品牌“有瘾”就是其中代表,这个以独特个性称道的潮牌主营线上,但随着线上线下融合之路的不断推进,有瘾在北京世贸天阶将开设首家实体店。北京水日皿服装有限公司品牌公关刘京京表示,有瘾通过与DHUB设计汇的紧密合作,快速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巩固品牌设计调性的同时,商业落地之路也更加明晰。

持类似想法的还有厦门哇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林真妮,“这次参与DUHB设计汇,我们觉得是时候了,借此机会把这个有十几年历史的品牌推出去,让业界了解我们的设计能力,评评分、晒晒单,与设计圈内的专业人士形成交流。”

10月28日,孙海涛童装发布会成功举办,当他的肚兜设计登上童装T台,立即引来热议之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和DHUB设计汇这样一个国际化、高端化、开放化的平台上,设计师有义务将好的想法和好的作品拿到这个平台来展示。”海宁市海涛时装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孙海涛认为,高端童装品牌当前未成气候,设计师对于童装市场的突破应该起到引导作用,除去童趣感,童装也可以尝试更多样的风格。

DE FANG TEXTILE·OUTLINE理臻时装发布会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迎来一片好评,作为本场发布会的面料供应商,深圳市德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坚文表示,时装周和DHUB设计汇给了原材料企业一个契机,将产品的设计之美展示给消费者,“但是如何展示产品的细节之美,我想这只有在DHUB设计汇的静态展示才能实现。”

联动 解构商业落地资源

DHUB设计汇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对接、支持设计与市场对接、扶持青年设计力量为核心,是以强化设计交易和商业落地功能、突出服务和创意为主的新形态展示平台,也是中国国际时装周功能的延伸。

孙海涛的经历是时装周平台延续商业价值的最佳证明。“在DUHB,我们可以实现与社会资源的高效对接,包括加盟代理的客户、买手和媒体,更难得的是,我们和京东等电商平台进一步接触,这对于我们这样还在推广阶段的品牌来说机会十分难得。”孙海涛透露,DHUB设计汇结束后,品牌将重点推进渠道建设。

11月1日,设计师乔丹和余倩携各自品牌SIVICO和WhiteFog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举办联合发布,乔丹和余倩对于设计师与商业之间的链动却都有着年轻设计师的独特视角。

余倩的经验是:领先半个身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设计师往往专注于设计,在商业拓展方面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验,我们非常需要专业PR团队的支持,我希望能看到这样的资源在国内出现,并与他们达成合作。去年DHUB设计汇首次举办时我就来参观了,它的权威与高效让我决定今年报名参加。”

LIYUE&ZHANGHAILUN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张海伦和北京服装学院大三学生王伟天也来到了DHUB。LIYUE&ZHANGHAILUN的第一季作品首次在DHUB设计汇亮相,对于渠道,张海伦希望品牌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所接触。而王伟天和他的同学们在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负责人杨洁的带领下,通过作品展示与业内前辈交流,为毕业后走向市场做好了准备。

跨界 细分再造多元合作

“跨界”作为近年来时尚界最热的关键词,引领着时尚圈内资源的循环互动,促成了设计的融合与再造,而在DHUB设计汇,服装品类、时尚配饰等资源相互碰撞,新的跨界思路也在此生根发芽,设计师品牌、服装企业和专业院校间的合作逐步走向成熟。

作为专业院校,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希望将其先进的时尚教育资源与服装品牌、设计师的需求进行联动。“我们希望在DHUB设计汇上推广我们的毕业生和学校的宗旨——成为中国原创设计师诞生的摇篮。”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招生经理戴霞介绍。

来自云南的保山学院首次亮相DHUB设计汇,以南红、玛瑙为主的原创时尚配饰出自学生之手,在院校组织的创业联盟下,期待与服装品牌形成跨界合作。保山学院珠宝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刘雯婷告诉记者,珠宝设计与服装的融合跨界非常有前景,我们希望将学生的原创作品连同奢侈品珠宝的稀缺性一同“植入”到服装产业链中。

随着时尚配饰风潮在国内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投身其中,并积极在“大时尚”圈内寻求跨界的可能。箱包品牌FEIQI MODA E ARTE设计师岂菲在DHUB设计汇平台的帮助下与买手的接触也越来越顺利。这次来到DHUB,岂菲已经和一些买手达成了合作意向。

而对于哇吲来说,来到DHUB设计汇则令品牌开启了一条新的跨界之路。林真妮透露,在DHUB的平台上汇集了优秀的设计师和专业院校学生,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们不仅收获了赞赏,也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计划与服装品牌寻求跨界合作。

12.1杠杆教案 篇4

课题:杠杆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会画力臂。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4.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3.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古代人建造宫殿式的情景。

学生活动:思考古人用什么方法吧巨大的石料搬运及修筑得那么精巧?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几组常见工具工作图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一下问题:这几种工具在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点

新课教学

一、杠杆

1.什么是杠杆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lever)。

2.杠杆的五个名词

播放撬棒的幻灯片,动画展示杠杆的五个名词。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力臂的画法(1)动画演示力臂的作法(见课件)学生观察、思考。

①按照“一画点二画线三画垂线段”的顺序用铅笔作图; ②组内交流、互批;(2)练习力臂的作法。

教师给出练习题下图(见课件)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作图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课件出示图: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 请同学思考并讨论:如图

一个平衡支架在支点左端第四格处挂有一个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

2.出示问题:杠杆的平衡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数 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即杠杆的平衡条件。

3.教师给出要求:阅读教材77页“实验”的内容,并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组间展示、交流评估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及F1L1=F2L2

4、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

教师讲解(教材78页)现代版曹冲称象例题

三、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种类: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当

L1>L;L1=L2;L1

(2)课件展示三种杠杆省、费距离的情况

2.杠杆的应用

通过课件展示,镊子、剪刀、理发用剪刀、指甲刀的工作过程,加深认识。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指出每个工具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以及省力或是费力。

当堂检测

检测题见课件

小结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

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

(二)杠杆平衡

创设情境:

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

F1L1= F2L2

F1+L1= F2+L2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

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即杠杆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

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计算钩码的重力。

4、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记下实验数据,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

5、根据数据讨论实验要多次测量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小故事

讲兔子拔萝卜,要猴子和小羊来帮忙,最后分萝卜的故事。

学生课后用萝卜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杠杆》教案设计 篇6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19.杠杆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杠杆》教案设计 篇7

1 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的结构特点

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通常由压板、压板连接板、支架、夹紧气缸和夹紧气缸连接板组成。

(1) 压板。压板是夹具的核心零件。其位置和形状是由工件相应位置的形状、尺寸决定。它是焊装夹具中直接与工件表面接触的部件。它的形状、尺寸精度直接影响了车身的焊接质量和装配精度。

(2) 压板连接板。它是夹具中的运动部件, 通过它的运动实现对压板的控制。如图1中AB所示。

(3) 支架。用于连接压板、夹紧气缸连接板和夹紧气缸, 使其成为一个机构整体固定在装焊台的基座面上, 其制造精度直接影响夹具的定位准确性。

(4) 夹紧气缸。为夹紧机构提供驱动力, 实现压板运动。

(5) 夹紧气缸连接板。用于连接压板连接板和夹紧气缸, 夹紧气缸通过控制夹紧气缸连接板动作, 控制压板夹紧和打开, 如图1中OBEC所示。

1—夹紧气缸连接板;2—压板;3—支架;4—压板连接板;5—气缸;A—压板受力点;B—气缸连接板施力点C—夹紧气缸连接点;O—夹紧气缸连接板支点;O1—压板支点;O2—夹紧气缸支点

2 压板旋转角度与夹紧气缸支点位置关系分析

夹具打开时, 当O1点位于OB连线下方时OO1与O1A夹角α=∠OO1A=∠OO1B-∠AO1B

压板旋转角度γ=α-α0

夹具打开时, 当O1点位于OB连线上方时OO1与O1A夹角α=∠OO1A=∠OO1B+∠AO1B

压板旋转角度γ=2π-α-α0

3 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设计

对于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 在自锁夹紧状态下, 即B、A、O三点共线时, 夹紧力为无穷大, 此时的夹紧机构处于自锁状态, 与夹紧气缸夹紧力没有关系, 其最大值仅受夹具结构强度的限制[1]。

当夹紧气缸连接点C与气缸连接板上E点重合时, 压板的打开角度最大, 固定此时的夹紧气缸在支架上安装点位置O2, 调整气缸连接板CE段距离, 即可调整压板的打开角度。气动杠杆—铰链夹紧为自锁夹紧, 与夹紧气缸的夹紧力大小无关, 夹紧气缸的夹紧力只是用于推动压块运动, 由于夹紧气缸的夹紧力只与压缩空气的压强和夹紧气缸的内径有关, 气缸连接板CE段距离的变化不会影响气缸的夹紧力。选取一套典型的杠杆—铰链参数:OO1=55mm, O1A=55mm, OB=90mm, AB=40mm, BE=100mm[2]。当夹具夹紧时, 如图1a所示, α0=54.1°。设定夹紧气缸行程为S, 在夹紧气缸选定的情况下, 固定此时的夹紧气缸在支架上安装点位置O2 (EC=0, 夹紧气缸活塞杆与压板连接板平行) 。当夹具打开时, 如图1b所示, 夹紧气缸处于缩回状态, 对于国际标准夹紧气缸, O2C沿活塞杆方向的距离为定值97, O2C与活塞杆法线方向的距离为定值35, 则。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行程气缸及调节CE距离对压板打开角度调整, 其计算方法如第2节所述, 表1为计算结果。在夹具设计过程中, 从产品数模中截取夹紧断面, 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压板打开角度, 通过表1选用合适的夹紧气缸以及调整CE距离即可确定夹紧气缸安装点O2相关尺寸。在三维设计软件中通过调用相关夹具部件数模, 进行尺寸参数化修改, 即可完成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的设计, 提高了设计效率

4 结语

通过对焊装夹具中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的特点进行分析, 建立了夹紧气缸行程、夹紧气缸连接板与压板打开角度的关系表, 在设计夹具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确定气动杠杆-铰链夹紧机构相关设计尺寸, 提高了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杠杆》教案设计 篇8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

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9-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练习课后作业1题。

练习探究P63 1题,P64 7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53页实验探究。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课后作业2、3、探究P64 4、6题。

4.请同学们对图9-1和图9-4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2.课后练习题

3.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及预习

“杠杆”教学设计 篇9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灵泉中心校 朱振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教具准备】

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认识杠杆 1.引出概念:

(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

2.活到一: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课件出示撬棍。

(2)观察,寻找,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3)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4)汇报。

3.活动二:认识变形杠杆:

(1)课件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小组内讨论交流: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2)汇报。

(3)小组内辨别:课件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4)小组内交流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4、活动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认识杠杆尺:

课件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描述。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学生尝试。小组讨论交流。3.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

(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设计意图: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为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四、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篇11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师: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杠杆》教案设计 篇12

2013.4.23 萧县路套初级中学张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问题1: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板书)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 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1);

上一篇:学生会生活部招新面试总结下一篇:高三作文:致敬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