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设计(精选10篇)

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b”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教案设计 篇2

1、了解想象的三种境界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作文时运用想象的兴趣

4、学习在作文中如何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会如何想象

2、想象三境界训练

[教学难点]

虚拟想象练习

[教学设想]

1、不作过多的想象知识讲授, 而是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性认识活动中认识想象, 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2、通过想象的三种境界的训练, 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想象的妙用, 激发学生作文时运用想象的兴趣, 提高想象能力。

3、实践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写作教学应看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有个性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本课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 进行多边活动, 自由表达。

4、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本教学内容多为非预设性的。

5、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 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行教师与学生评价结合, 教师作为首席发言人参与教学活动。

6、本课辅以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发展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今天就让我们到想象的天空中遨游一番吧! (可根据课堂情况作灵活变动)

二、对一枚红叶展开想象。要求侧重从叶子形象方面展开。引导学生由普通的叶子想到更为广远的新形象,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屏幕上出现一片红叶。红叶下出侧重要求字样。

三、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1、随机提问 (五六人) , 2、重点点评精彩回答, 3、以赏识性点评为主。

学生:像火焰。

教师:是啊, 一团火焰给我们温暖, 给我们力量, 给我们希望。你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学生还可能想到小船、地图、手掌等, 甚至超出形象要求想到思念、生命。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

超出要求的回答应点明并鼓励。

学生:想到思念。

教师:哦, 一枚红叶寄相思。你的想象才华是我的要求挡不住的!

本教学内容为非预设性的,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强的文学功底。 (下同)

四、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出“想象是什么”?

在叶子的想象练习基础上, 初步总结对想象的认识, 同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 1、随机提问 (三四人) , 2、重点点评精彩回答;3、以赏识性点评为主。

学生:想象像盲人摸象。

教师:你理解的想象是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 是个性化的美好感知。

学生:想象是梦的碎片。

教师:想象具有发散性、自由性。它缭乱迷蒙, 它是智慧的火花。

学生还可能想到钢琴上的音符、文明的摇篮等。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

(二) 教师总结

想象有自由的特点、跳跃的特点、个性化的特点。是我们从永难满足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红地毯, 它是虚幻而美丽的, 又是艰难的心灵探索。

五、“假如我是一片云”想象练习。要求侧重从事物神韵方面展开想象。学生用三分钟左右写片段作文。角色错位之后, 会产生新的体验, 感受到新的情境和精神。通过本练习训练学生在想象中挖掘新形象的神韵的能力, 注意再造形象的精神内涵。屏幕上出题目及要求。

六、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努力让学生之间以思想碰撞思想, 以想象启发想象。

(一) 1、随机提问 (七八人) , 2、重点点评精彩回答, 3、以赏识性点评为主。

学生: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化作乌云滋润干渴的土地。

教师:多么富有爱心、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 这世界正是充满着爱才变得如此美丽!

学生: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靠近太阳。

教师:你的回答让我想起古希腊伊卡洛斯的神话。伊卡洛斯和他的父亲被国王囚禁在王宫里, 父亲用蜜蜡和羽毛为两人分别做成了一对翅膀, 飞出了王宫。当他们来到爱琴海上空时, 伊卡洛斯坚决要飞向太阳, 结果翅膀融化了, 伊卡洛斯掉进了海里。多么壮美的追求啊!

学生: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变幻成各种美丽的形态。

教师:我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你一定是一位天赋很好的人哦。

学生还可能想到自由、变幻、衬托蓝天等。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

(二) 以教师点评与学生点评接合

(三) 教师总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独特的云, 因为同学们赋予了云不同的精神内涵, 抓住了云的神韵。

七、教师配乐朗读范文《假如我是一片云》片段 (作者草明) 屏幕滚动出范文。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再造形象神韵的挖掘, 加强对想象规律运用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运用想象的欲望。

八、教师提问范文与同学作文有何相同处:异曲同工, 抓住神韵。

九、提问:想象有几种?学生可能回答有两种:形象的, 抓住神韵的。

教师总结:还有一种。我们爱看的《哈里·波特》的主人公骑着一个扫把飞来飞去是不是想象?但不属于前面两种。所以我们提出想象三境界。

十、总说想象三境界 (教师研究各种资料后所得结论。多媒体演示概要, 不出示解说)

1、形象→形象

通过对现有形象的想象, 大胆突破现实, 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等途径再造具体丰富的新形象。比如关于叶子的想象。

2、形象→神韵

在再造新形象时, 不满足于形象的外在特征, 而是注重挖掘新表象的内在神韵, 使想象向深层发展。比如关于云的想象。

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形神兼备。比如杜甫诗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难道是诗人形体像沙鸥么?更是指那份孤独、飘泊的精神内涵。

3、心灵→虚拟

一个新形象的产生, 不一定以现有形象为触发媒介, 有时完全听从心灵的召唤, 完全是虚拟的。比如梦幻境界、神魔武侠小说等。这是想象的最高境界。

十一、虚拟想象练习 (屏幕出小说内容及要求)

下面让我们进入想象的另一重境界。

对美国近科幻小说家弗莱帝克·布朗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留下的想象空间进行虚拟想象。

夜幕低垂,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 这时忽然听到敲门声……

提示:

1、时空转换。想象的触角伸向未来或时光逆转。

2、角色错位。身临其境, 捕获新体验。

3、情境、人物心理猜想。

十二、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一) 1、随机提问 (五六人) , 2、重点点评精彩回答, 3、以赏识性点评为主。

学生:人类破坏环境, 只有风敲门, 最后一个人也将消失。

教师:你让我想起一百年前一位叫梭罗的美国作家在他的《瓦尔登湖》里写到“人类本来只需要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 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 如此而已。”人类在追求奢侈的生活时, 却没想到可能会毁灭自己。你的回答充满忧患意识。谢谢!

学生还可能想到人类去了外星球等。教师应以赏识性点评为主。

(二) 教师总结虚拟想象的特点

1、情节、环境、活动主体、心理与现实不同。现实中难以存在。

2、再造一个世界。

3、所造世界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

十三、配音朗读范文《心跳时刻》师生评价。屏幕滚动出范文。

教师总结:范文着重写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感受。

十四、总结 (屏幕上出“遨游想象的天空, 提升作文的境界”对向来回移动字样)

《扬州慢》教案设计 篇3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诵读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美丽、古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扬州慢》作于八百多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姜夔眼中的扬州。

(设计意图: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真实的照片资料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照片中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导语艺术。)

2.读序语简单概括内容,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奠定课文与之相似的感情基调。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诵读,全班点评。教师提醒既然是“慢词”就要读得舒缓从容。全班齐读。

4.参考注释品读全词,找出作者实写的扬州战后萧条景象以及虚拟的联想和想象。

板书:

眼前实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景物4:波心冷月

虚拟想象——拟想1:杜郎重游,必当惊心

拟想2:才高八斗,难赋深情

拟想3: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4: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设计意图:板书虚实结合,相互对应一目了然;概括的词语是文中的原句或典故,语词优美便于理解记忆。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板书艺术。)

5.问题设计

(1)结合注释找出文中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歌名句,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明确: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佳作,犹以杜牧这几首最为著名。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词的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中的“红药”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实景”,因为扬州的芍药甲天下。你认为呢?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并非亲眼所见。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3)全词意象丰富,选择含有最能感染你的意象的词句作出简要评析,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4)课件展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阙词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达的虽是同样的爱国主义主题,但《扬州慢》的情调明显是悲凉而低沉的,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这首词是“清空”的代表作[板书:清空],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词的意象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疏朗开阔。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这也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上最大的差异。)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6.课内联系

用课件展示词中所化用的四首完整的杜牧诗歌给学生课后了解、鉴赏。

(设计意图:杜牧的四首诗虽然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7.结讲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大家说是不是呢?好了,在今天的课结束之前,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中再次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舒缓并且富有感情。

(设计意图:此结语总结了全词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配乐朗诵结束本课再次把感情推向高潮,也符合诗歌教学重吟诵的特点。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结讲艺术。)

八、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作者姜夔,请以第一人称扩写全文,注意使用优美的白话语来表达原文中诗情画意的意象和细腻深沉的爱国之情,不少于400字。

附:杜枚诗四首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1)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2)知道坚强意志的四个作用。

2、能力: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3、情意:树立磨炼意志的信念。

教学重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

教学难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哪个节目令我们观众最赞叹且还获得“春晚”特别大奖呢?

学生齐答:千手观音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精彩的舞蹈。播放《千手观音》片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个节目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呢?

学生回答(略)如:因为他们是残疾人,克服了各种困难。

教师:那么,同学们了解《千手观音》节目背后的故事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略)

二、进入新课,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材料一(千手观音接受春晚演出)

教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知道千手观音曾在2004年在雅典演出,接受春晚任务是在距春晚正式演出1个月,参加春晚增加了新的演员,时间又紧。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到雅典就抓紧训练?他们参加春晚时间紧,难度大,为什么还敢于接受这个任务呢?

学生回答(略)如:他们想为祖国争光,想证明自己价值等。

教师:从雅典抓紧训练,到圆满完成春晚任务这和什么问题相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出示: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自觉性)

教师:只有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认识的人在困难面前才能勇往直前,这就是意志坚强的人。

教师:如果说《千手观音》是春晚的一个高潮,那么《千手观音》的领舞者邰丽华绝对是高潮的灵魂,你们了解她成长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出示:材料二(邰丽华的成长经历)

教师提问:当她知道自己是聋哑人时,她是如何面对这残酷事实的?学生回答(略)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并且回答)

教师: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果断性)才能在我们身处逆境中果断地打开人生另一扇窗,这就是意志坚强的人。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纠正一个错误动作要训练几十遍乃至上百遍,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可能放弃了,气馁了,灰心了。

教师:那让我们看看《千手观音》的演员他们是怎么做的,出示材料三。

教师: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灰心,不气馁。(自制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制力战胜挫折。

教师:邰丽华不仅舞跳的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出示材料四(成功轨迹)

教师提问:通过她的成功轨迹,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略)

教师出示: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坚韧性)这又是意志坚强的人。

教师:经过我们刚才的探讨,发现意志坚强的人表现在以下方面(出示)

1.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自觉性)

2. 能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果断性)

3.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灰心,不气馁。(自制力)

4.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坚韧性)

教师:这些也是坚强意志具有的巨大力量,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呢?

学生回答:坚强面对。

教师:出示课题:“让我们选择坚强”这就是我们正在讨论和继续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分组阅读P73---P74四个故事,各自讨论你们所读的故事分别体现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哪一方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四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四个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师:刚才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力量,那么大家能不能从你们的生活学习中总结坚强意志品质具有哪些作用呢?进入活动。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组,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其作用。

每组同学都有一个同学记录。

每组根据记录至少总结出4个最重要的作用。

教师出示:

二、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

教师根据地学生记录概括出四种作用:

1.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比如青少年沉迷网络后无法自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说明我们青少年在面对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很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而要抵制这些不良诱惑,就需要坚强意志,抵制住了就能保证自己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才能走上正轨的人生路,专心学习和工作。

2.走出失败的阴影。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巴尔扎克的例子和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一种坏习惯形成后,就不能轻易改正。这种坏习惯会严重危害你的生活和学习,而如果养成的是良好学习习惯,就能使我们青少年在学习上不断地进步,取得好的成绩。但是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

4.成就一番事业。

教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所以有“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千手观音》的演员不正是依靠坚强意志品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吗?!当今我们国家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坚定不移的奋斗。

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 .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教案设计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图片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件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为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名窟:甘肃的东方塑像馆、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其中要数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了,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艺术明珠”也叫“千佛洞”。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多媒体出示莫高窟的全貌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词卡片让学生读。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课文是怎样来写这些文物的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3、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多媒体出示“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出示各种彩塑的图片让学生当游客赞叹这些彩塑.)

(4)指导朗读。

(5)指导背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第3自然段.

(2)朗读体会,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各种“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强调“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并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4)引导朗读。(可让学生配上各种动作进行朗读。)

5、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五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题。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一颗明珠

莫高窟彩塑劳动人名的智慧结晶

壁画

藏经洞

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定位

首先是教学定位,本次教学设计课时为4学时。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高二的学生。作为中职学生的他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习兴趣,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如何维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成为本次教学设计的关键。

经过一年多的职高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还进行了普车、数车、数铣等实训课程。

基于以上学情,结合我校具体的实训情况,参照神舟火箭的外观,整合数车、数铣等不同工种的实训内容,设计了一款新颖、 美观的火箭式旋转笔筒作为我校数控类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本教学内容为数控车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确定上,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绘制本课题的工件图纸,能正确安排加工工艺,能快速、正确的编写加工程序。

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通过项目的加工完成,能熟练操作机床完成加工的能力;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偶遇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努力,完成本项目加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之间带来的快乐,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教学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以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教学途径,使教与学有效结合,以更好的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四、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八个部分,分别为工件设计、图纸绘制、工艺安排、加工准备、程序编制、加工运行、检查评价、知识总结。

根据学生当前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训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程序的编写和加工运行,难点为工件设计与工艺安排。

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验证。

五、课前准备

上课开始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组,如绘图能力好、加工能力好、沟通能力强、编程能力好,突出学生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

课前教学资源准备有:之前实训工件实物、多媒体课件、视频以及项目任务书,并把项目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新课伊始,教师播放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片段,吸引学生的兴趣。趁机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这一学习任务。

2.启发引导,任务分析。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故在火箭主体设计与加工这一任务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火箭主体部分的外形,并填写任务评价表。然后,小组成员通过相互讨论,确定工艺安排,并填写工艺卡片。

刀具的合理应用在数控车工加工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比较教学法辅以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出合适的答案。

对于以往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会集中讲解,如工件总长精度超差,教师会通过图片、视频进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操作步骤。

在程序编写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编写程序,并填写程序表,在编写程序过程中,组内成员可相互讨论,也可向老师询问, 或参考知识链接部分。本课题的知识链接主要讲解了G71、G73指令的含义及其应用范围。

3.工件加工,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工件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加工操作,辅助学生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规范之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上述几个内容。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数控机床操作及其相关知识不熟悉或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数控车床的编程能力及操作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任务评价,课堂小结。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含加工过程评价以及加工质量评价。通过加工过程评价可以实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养成好的实训习惯。加工质量评价是对所完成工件的综合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实操水平。

最后,再同学生本人、小组成员以及教师进行三方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对项目的实际贡献以及整个团队的项目完成质量。

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回顾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教学设计本着简洁、 明了的原则,将学习过程完整、系统的体现。

八、教学反思

1.通过实训内容的重构,使传统、枯燥的实训变得鲜明、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成为实训内容的重组者和开发者,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2.通过实时测评,能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操作习惯,并及时反馈实训成果。

3.小组合作,实现组内的优势互补和组间的竞争提升。

4.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学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摘要:主要阐述了“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教学设计的全部过程,本教学设计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特色。

关键词:中职,数控实训,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散步》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2.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里,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然而家庭生活的情趣和温馨,家人之间的深切感情,正是蕴涵在一些司空见惯的琐事里。今天大家要共同学习的《散步》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感情。

文章写得很朴实,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我想只要你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珍爱生命的人,你读了以后肯定也会很感动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一次探究

通读课文,编拟学习提纲:

1.作者基本情况;

2.读准“戚、熬、歧、霎、粼、拆”等的音,弄清“信服、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等词的意思。

3.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4.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的,可后来为什么答应了呢?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分歧?分歧该由谁解决?为什么由“我”解决?

5.后来“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6.品味语言:

(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2)传情的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3)哲理性的句子——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三、二次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1.讨论明确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讨论明确

(1)拼读加点字的读音:戚(q"n) 熬 (醥)过 分歧(q?)霎(sh啵┦? 水波粼粼(I韓) 拆(ch"Di)散

(2)释词:①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文中指相信而听从。②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③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④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讨论明确:

原文表述:“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其他表述:祖孙三代;两对母子;老年人、中年人、儿童。衰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4.讨论明确

⑴①因为“我”劝说母亲去散步,母亲对“我”的话十分信服。②母亲也想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⑵分歧、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⑶分歧由我来决定。(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5.讨论明确

①“我”伴同儿子长大的时日还长,意味着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②母亲爱孙儿。(简析:“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决定走小路,家人之间的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都融入了深深的爱之中。)

6.品味语言

⑴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⑵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⑶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渲染出了母慈儿孝、一家三代温馨、和睦的气氛。

四、成果展示

1.请1位同学完成第1题,2位同学展示第2、3题;

2.请6位同学展示第4、5、6题。

五、练后评讲

1.学生相互补充、纠正;2.教师点拨。

六、三次探究

1.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相谦让、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七、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了《散步》以后,你对“爱”一定有了全新的认识,请你写出有关爱的名言警句,如: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板书)

②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而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④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

⑤爱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八、板书设计

散 步

初 春

蓬勃的生命

母亲 儿子

衰老的生命 爱 幼小的生命

“我、妻子”

成熟的生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九、课堂小结

《散步》是 一篇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622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只有一回,让我们珍视亲情,珍爱生命!

十、教后反思

离骚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9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上一篇:郑州大学研究生学制、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