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教案设计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圆周运动教案设计(推荐8篇)

圆周运动教案设计 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以及平抛运动后接触到的又一类曲线运动实例。本节作为该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后续学习圆周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圆周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出相关概念和规律。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圆周运动实例,对其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却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对问题的猜想不够合理,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疑惑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推导、细心总结、敢于表达,这就能对圆周运动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形成初步的系统认识,让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共鸣。

本节课结合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及解决方法,利用生活中曲线运动实例(如钟表、转动的飞轮等)使学生建立起圆周运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即 。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并理解运用比值定义法得出线速度概念,运用极限思想理解线速度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2、体会在利用线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后,为什么还要学习角速度。能利用类比定义线速度概念的方法得出角速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的运用,体会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2、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

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2、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引入这些概念的必要性。

2、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计算机、挂钟

七、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讲授;师生共同推理、归纳总结。

八、课时安排 :1节课

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类圆周运动实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等)

2、实物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纸风车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等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做什么运动?

生:它们的轨迹都是圆,做圆周运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观看转动快慢不同的大轮和小轮多媒体视频)

师:大轮和小轮都在做圆周运动,它们转动的快慢一样吗?

生:它们转动的快慢不一样,大轮转动慢,小轮转动快。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描述做圆周运动物体转动快慢呢?

(学生仔细观察齿轮传动装置,亲自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讨论结果并说出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比较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或比较转过相同弧长所需要的时间)。

(2)比较相同时间物体与圆心连线转过的角(或物体与圆心连线转过相同角所需要的时间)。

(3)比较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圈数(或转过相同圈数所需要的时间)。

(4)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提出的方案也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教师在对学生赞许时,注意利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由衷的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

师:我们怎样用物理概念来表述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方法呢?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我们来一一学习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是怎样的,线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线速度的方向怎样,如何确定线速度方向?

(4)、线速度是瞬时速度还是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线速度相关知识,从多角度让学生体会认识线速度,师生互动总结得出:

(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与

所用时间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表达式: 单位:

物理意义: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时通过弧长的快慢。

(2)、线速度方向是过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观察砂轮切割金属的工作视频)

(引导学生分析: 时,则 所求得的线速度 表示质点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3)、线速度是瞬时速度。

2、匀速圆周运动

(展示大挂钟,让学生观察钟表秒针转动情况)

提出问题:秒针尖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有什么特点,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秒针尖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任意时刻秒针尖端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在时刻变化。

师:我们把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指的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概念,分析得出: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所以是变速运动。“匀”指线速度的大小(速率)不变,而方向时刻改变。

(多媒体展示皮带传动装置,分析在转动过程中,主动轮与从动轮在皮带连接处线速度大小相等)

提出问题:主动轮和从动轮相比,谁转得快谁转得慢?你是怎样

描述的,请说出你的描述方法。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对其快慢进行描述,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出描述的方法如下:

(1)、比较相同时间质点与圆心联系转过角的大小(或转过相同角所需要时间的多少)。

(2)、比较相同时间转过的圈数(或转过相同圈数所需要的时间)。

(3)、比较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注意:在和学生交流时,应多用鼓励和赞赏的语句。如“很好”、“很棒”、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过渡: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我们如何从质点与圆周连线扫过的角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呢?

3、角速度( )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角速度定义及表达式是怎样的,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3)、角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如下:

(1)、定义:质点与圆心连线扫过的角度 与所用时间 的比值叫角速度。

表达式: (强调: 是用弧度表示,如果扫过的角度是用度表示,应把角度转化为弧度)

单位: 或

(2)、例如:设半径为 ,30°角所对应的弧度为: ,同理

45°,60°,90°,180°,360°分别对应的弧度为 、、、、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与圆心连线转过角度的快慢。

(4)、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4、周期(T)和转速(n)

圆周运动教案设计 篇2

一、家庭、村社内部的口角细故

此类教案主要发生在义和团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 如章丘, 教案的冲突形态基本沿袭了运动前的状态。根据口述史的资料记载, 埠村公社马庄“练大刀会的全是小孩, 多半是在坡里割草的时候练, 大人没有练弄这个玩艺的。这个玩艺, 俺庄只兴了一个夏天, 以后就没事了。这些小孩, 没人教他们, 几个人凑在一起就练起来, 他们也没有到外地打过仗”。马庄的情况在章丘具有代表性, 整个章丘地区没有正式的义和团活动, 也基本没有受到外来义和团力量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使教会势力对乡村的影响控制力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在这块相对平静的土地上, 民教冲突发生后, 教会势力没有干预词讼, 地方官基本能够持平办理, 如在1899年章丘金盘庄教案中, “教民张振明之族侄张永贞耕种茔地, 误将伊孙坟冢稍有残毁, 遂赴教堂申诉, 并未具控到县。当将张永贞申饬, 令将坟冢赔补完整, 晓谕解释, 取结完案”。由于史料所限, 章丘教案共有四例, 都属于这种类型, 涉案民教双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 在“袒教抑民”风气极盛的清末, 能作出如此判决是难能可贵的。当然, 这也与毓贤任山东巡抚有很大关系。在整个义和团时期, 山东教案多为民教之间的激烈冲突, 这类教案比例极小。

鲁西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特点, 使得村庄内部的凝聚力减弱, 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相当松弛, 这使得民教冲突得以在家族乃至家庭内部这样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展开。以金盘庄教案为例, 冲突是在张振明叔侄之间展开, 姚庄教案、候家庄教案也大致如此, 都是在宗族内部展开的。由于“本乡宗族观念不很深”[3], 这种松弛的血缘关系因民教冲突进一步暴露无疑, 彻底撕开了温情脉脉的家族血缘关系的面纱, 对于乡村生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二、由罚款、债务等纠纷发展的劫案

民教冲突发生后, 较为常见的结果就是平民受罚,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罚银钱, 或罚屋宇, 或罚酒席, 或罚钟, 或罚席, 或罚油”。彭虞孙认为, 山东兖、沂、曹、济等地区民教冲突加剧, 与平民被罚和被罚数量的急剧增加有直接关系:“近年民教中搆隙甚微, 顿成冰炭。诘其肇衅之始, 由于议罚而起。民人之奉教也, 该堂向给芦席一床, 为跪经之具。嗣与平民口角, 小忿辄罚芦席若干。因其所值甚微, 惟命是遵, 隐忍未较。既而变本加厉, 视民之易与也。又改芦席为筵席, 改筵席为折席。自折席之议兴, 欲壑难盈, 则数十千、数百千, 甚者数千千者, 不餍其欲则不止, 民怨日滋。”在1899年5月至7月的嘉祥县案例中, 至少有两起最初通过议罚解决的, 其中一次为京钱20千文, 约合制钱10000文, 相当于一个长工半年的收入。该县地瘠民穷, 每亩田地的年收入在山东属于下等水平, 平民一旦被罚很难不耿耿于怀。济宁的情况比嘉祥情况更为严重, 1899年底知州汪望庚报告说, “仅卑州西北一隅, 受其罚者已不下百十数家, 而此外所未及者不知凡几”。勒索酒食、钱财成为教民捞取实惠的主要手段, 并在山东境内蔓延。

在这种赤裸裸的经济压迫下, 山东民众开始习武结社, 保卫身家。反抗的最初形式就是向教民索还罚款和酒食, 借以“求一平冲天之冤气”。因此,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 平民向教民所讨罚款、酒席、债务而引发的教案比比皆是。在沂州, “ (毓贤) 赴沂查办教案, 细访民教不和之故, 始由教民欺厭平民, 往往以睚眦细故罚钱文、罚酒席, 教士不为禁止, 又纵而袒护之。以致民间积怨成忿, 此响彼应, 相率复仇”。教民对平民的议罚就已经让人难以接受, 但“其最难堪者, 挟教士威势淩砾平民, 莫甚于跪献一事”。中国是传统礼俗社会, 跪拜乃人生大礼, 是相当严肃的仪式和象征意义。跪拜的对象一般是祖宗神灵和自己的长辈, 体现的是伦理社会的严格等级秩序。如果超越了这个等级界限, 则是对跪拜者人格乃至家族的极大侮辱, 极易引发暴力事件。1895年谢家村李姓又在耿楼集上说话涉及前事及张庄天主教徒。教首张鹏龄借口侮辱教民, 到济南洪楼教堂取来龙票, 通过临邑县衙, 迫使谢家村人在耿楼集上摆酒席。在酒席宴前, 迫令谢家村李家与事者, 身披狗皮学狗叫, 并点放鞭炮奏着鼓乐, 令李家人侍酒送菜。这种倚仗天主教势力, 给予人民惨无人道的侮辱, 引起了谢家村全体群众莫大的愤慨, “积怨既久, 一发难收, 使教士、教民惨罹锋刃”, 惨案终于发生。

教民对平民的欺压、议罚, 平民对教民的索讨、抢劫以至杀戮, 形成了近代教案的一个怪圈。对基督教的打击, 对于其恶势力来说是罪有应得, 咎由自取, 但群众为一舒恶气, 也仇杀了不少无辜的教民, 这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官方与教民的正面冲突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前, 基督教在中国处于有限传教时期, 活动范围比较小。一些基督教士特别是天主教士, 常常非法潜入内地, 因而经常被中国官方抓获从而引发教案。在此类教案中, 冲突双方是中国官方和基督教, 由于此时中国官方拥有较多的司法主权, 传教士被毫不客气地遣返。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基督教进入全面传教时期。基督教治外法权的获取, 严重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威, 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但按照条约规定, 基督教是受中国官方保护的, 作为朝廷命官他们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 因而他们被迫从反教的舞台撤出, 官方很少与基督教正面交锋。1900年夏, 山东义和团运动复起, 这种状况有了改变。这个时期官方和基督教的正面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 借上谕打击基督教, 制造教案。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后, 清政府为了减少民族内部冲突企图策动教民反教。1900年7月1日, 朝廷发布上谕, “义和团民各以忠义相勉, 同仇敌忾, 万众一心, 因念教民亦食毛践土之伦, 岂真甘心异类, 自取诛夷。果能革面洗心, 不妨网开一面。着各督抚通饬地方官, 通行晓谕, 教民中有悔悟前非到官自首者, 均予以自新, 不必追其既往。并谕知民间, 凡有教民之处, 准其报明该地方官, 听候妥定章程, 分别办理”。袁世凯根据上谕精神, 指示地方官劝令教民反教, 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各县勒令“教民具结反教, 有不从者, 则用刑苦拷”, 从而出现长山反教案、日照反教案、掖县反教案等共5起。第二, 军队对基督教的冲击。山东的军队都是袁世凯一手调教出来的, 统军将领基本都是其心腹, 因而军队都被袁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成为剿杀拳民, 保护教士、教民的有力工具, 因此, 山东的军队都没有参与教案的机会。1900年夏, 江西按察使陈泽霖率兵勤王, 路过山东沂州制造教案一起;徐州镇总兵陈凤楼部路过郯城时, 该部官兵制造教案两起。这三起案件都是士兵的个人或小部分行为, 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队涉教行为, 由于山东局势较直隶稳定, 三起案件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处理。第三, 对教民非法行为的惩罚。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 各地教民虽然受到义和团的打击, 但并没有阻止住一些教民为非作歹, 并为此发生了教案。1900年7月, 在平度二十里铺, 教民孙明显等纠集多人, 分执枪械, 在百姓于好法门前开枪恐吓, 抢劫财物, 十三人被抓。袁世凯批示“正凶即须按照土匪章程, 就地正法, 以昭炯戒, 不问其教不教也”。据此精神, 二十里堡教案中教民孙明显被正法。此外, 1900年8月聊城南关教案、茌平教民投毒案等, 都对涉案教民进行了严厉惩罚。在山东局势动荡的非常时期, 袁世凯显示了非凡的魄力。

四、拳民和教民的武装冲突

在义和团的猛烈扫荡下, 很多教堂被焚毁, 数以千计的教民家破人亡。其他教民“为保性命计, 或团聚一庄, 掘壕筑垒, 备械储粮, 决意死守”。因此, 在高潮时期的部分教案又往往表现为拳民和教民的武装冲突和对峙。在山东, 教民在禹城韩庄教堂、恩县庞庄教堂、平阴县白云峪教堂、武城十二里庄教堂、博兴县杨官庄教堂等处, 各聚几千人不等, 修筑圩寨, 配置火器, 与前来攻击的团民展开殊死搏斗。教民固守的教堂, 城墙高大, 沟深壕宽, 并配有比较猛烈的火器。在困境面前, 他们在教士或教会会长的统一指挥下背水一战, 同进退, 共生死, 战斗力比较强;而拳民武器比较简陋, 缺少攻坚火炮, 缺乏协同作战能力, 故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经常死伤累累而败退, “盖拳民乌合, 只能烧杀二三十家土屋之教民, 凡有墙壕之大教堂皆不能攻”。武城县瓦子庄、塔坡等庄团民二千余人, 围攻十二里庄教民, 教民据寨坚守, 先后交锋六次, 拳众死伤颇众。1900年7月, 阎书勤等第五次攻打教堂, 战斗非常激烈, 持续了三天三夜, 拳民因死伤较大而败北。在运动期间, 拳民和教民的武装冲突成为山东教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山东教案是义和团运动的特定产物, 其冲突形态直接反映了该地区义和团力量的强与弱, 运动处于高潮还是低潮。义和团运动处于高潮或该地区义和团运动力量强大时, 其冲突则较为或相当暴烈, 如第二或第四种形态;反之, 则不然, 如同第一种形态。另外, 教案形态也是山东特殊政治环境的反映。毓贤督鲁期间, 由于对待义和团的策略有一定的弹性, 导致教案激增;袁世凯督鲁期间血腥镇压义和团, 导致1900年夏义和团对教民的激烈报复, 大案、血案激增。因此, 教案形态就成为测量义和团运动的温度计, 是我们判定义和团运动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数。

摘要: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山东教案数量虽多, 但大致分为四种形态:一为家庭、村社内部的口角细故冲突;二为由罚款、债务等纠纷发展的劫案;三为官方与教民的正面冲突;四为拳民和教民的武装冲突。

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 篇3

新达达主义运动有三个分支:第一,关注拟人或者仿生形式的;第二,关注拾得艺术品的;第三,关注运用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日常事物形式的。

新达达主义运动并没有一种风格化的方式,作品中蕴含的概念比形式更为重要。设计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作品:如改变拾得艺术品;运用一些含糊的、不寻常的形式;或者创造一些似乎随意的、非理性的组合。这些作品多为单件作品或限量版,制作过程和使用材料通常超乎常规。因此,很多新达达主义的作品带有混乱、怪异的品质,甚至还有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意味。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引起日益广泛的注意。它在西班牙裔的设计者中,不管是西班牙本土还是在海外,影响尤为突出。

达达通常被看作是一场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术运动,直至近来,它才被当作20世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设计样式。在达达与超现实主义之间,曾经有着清晰的理论与审美区别。然而,半个世纪之后,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复兴,使两者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由此有了“新达达主义”之称。

一、拟人或仿生的形式

斯达克(Starck)是第一代新达达设计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风格多变的设计师,其作品难以归入一个单纯的样式门类中。斯达克具有出众的创造力,他执着地探索不同的设计途径。他的新达达主义设计与众不同,运用性感的元素和各种形式的拟人形状。他的作品通常由工业化生产,而不限于手工制作或者是限量版。

W.W.凳子(图1)是斯达克设计作品中最不切实际的一件,具有高度的雕塑感和明显的感性色彩,且形式上也很不寻常。斯达克的另一件作品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倾向,“各位部长”餐桌中央装饰摆件(图2)那三个部件组成的基座,如同一只章鱼向上抓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盘子。床边手枪台灯(图3)是对我们后9/11文化中暴力的严肃批评,透露出一种法国式的机智。斯达克用一把镀金的伯莱塔手枪作台灯的杆,在底座上有着“幸福是一把热枪”的字样。

第一代新达达主义的设计师至今还活跃在创作舞台上,尤其是灯具设计极富雕塑形式和手工艺的创造力。桑塔卡拉(Santachiara)的同名作品:桑塔卡拉卷云吊灯(图4)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片起伏的云朵伴随着灯光闪烁,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Magritte)的气质。德鲁德尔(DeRudder)的作品也更加注重雕塑感觉,展现出生活中的快乐、感性和幽默。德鲁德尔承认她的超现实主义设计灵感,来自于达利、马格里特乃至莫勒(Maurer)。翼形落地灯(图5)是一件宁静、优雅的设计作品,将金属底座与白色的鹅毛羽翼并置,其中的羽翼对于德鲁德尔是自由的象征。虽然,第一代的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影响不算广大,但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年青一代,弘扬了这种设计的潮流。

第二代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在范围上已经国际化了,并且在审美的视角上更为宽广和包容。由此,他们的作品也运用了拟人和仿生的形式。法国设计团体拉迪设计组最初通过高度的超现主义设计获得声誉,他们的设计作品在形式或图像上进行变异,从而创造出一种诠释或信息。荷兰设计师巴斯(Baas)用火烧和特殊的组装改变拾得艺术对象,很快形成了明确的艺术风格。之后,新达达主义设计的方法,在西班牙日益受到欢迎。与此同时,西班牙很多本土的设计师,已经在欧洲各地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有的是手工制作,有的是通过工业技术和材料加工的,他们往往以表面效果的不同寻常为特色。

拉迪的威比特犬长凳(图6)是第二代新达达主义设计中标志性的一件作品,其中有着多层含义。就形式上来讲,体现在图像和体量方面,有意识地混淆图片设计和三维形体设计之间的界限。这个设计虽然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态度使用了狗的形象,它也暗示了在家居设计的历史上,对于人物和动物形象的使用。对拉迪而言,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又将坐在狗的背上。这是一件极具智慧和高度凝练的设计作品。格维兹门斯多蒂尔(Gudmundsdóttir)的作品翼:羽毛安乐椅(图7),羽翼的形式和羽毛的运用打破常规。在一块成型胶合板上覆盖着抖动的白色羽毛,创造了一把似乎随时都会展翅飞翔的美丽躺椅。

马斯克(Maske)的玻璃设计有两个类型。有些玻璃水瓶和平底酒杯是实用器皿,但另外一些则艺术性十分强烈。在这些设计中,马斯克玩味玻璃在视觉、厚度、色彩等方面产生的幻觉。在她富有装饰性的作品中,马斯克在玻璃层中嵌入一些昆虫、人物或水果的图片。她设计的里贝拉花瓶(图8)体现出一种怪异的美感,带有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玻璃是一种优美的代表,而昆虫又引入了一些可怕的元素。此外,马斯克也喜欢将昆虫的脆弱和玻璃的凝固作对比。

二、拾得艺术品和非常规处理形式

新达达主义设计对于拾得艺术品的重新诠释和对普通材料的非常规处理方式,显示了概念主义和新达达主义设计运动之间很强的关联性。

本森(Benson)设计了裸露的舒适躺椅(图九),这件作品来自他的破落的经典收藏系列,也演示了改变现存历史形态这一概念。在这件作品中,本森对柯布西耶(Corbusier)、让纳雷(Jeanneret)、贝里安(Perriand)设计的舒适的椅子(1928),进行了颇具娱乐性和震撼力的改造,他在那件原作复制品的管状钢结构中塞进了一捆捆的干草。

最后,有一些新达达主义设计师在一种新的语境中,采用一般的或者普通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些设计的形式通常是多样和互动式的,也显示出一批西班牙设计师的影响。米尔(Mir)的作品以富有强烈的性别、女权、政治信息为特征。摇椅(1993,图10)是由一部分普通的金属加热管道和摩托车桌椅组成的。这件作品也具有多层的含义:在巴塞罗那,摩托车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西班牙女性坐在这样一张凳子上,使人联想到一种强烈的性感元素;这件作品的名字是“达达”一词微妙的注解,因为其在法语中的意思为小马。

塞拉诺(Serrano)在他的创作中也采用一种理智的方式,尤其是在灯具设计中。花花公子灯(图11)无非就是由一个塑料衣架和套了一件普通衬衫的灯泡组成的。然而,当展示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它魔幻地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具有达达主义的独特感觉。

一些法国知识分子也喜欢这种理性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代替了20世纪欧洲设计中强烈的装饰模式和工业传统。拉迪设计组设计的虚构落地灯(图12)很是奇特。当灯关掉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金属灯罩,但是当灯亮起,则显示正在旋转的锋利剪刀的形象。当排成一组,单个作品转化成令人不安的灯的丛林,引导观众创造属于自身的童话故事。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设计 篇4

就《曲线运动》的知识点而言,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二是曲线运动的条件。如果说,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理论推导后,就将以上两结论直接告知学生,相信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剩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习题加以巩固。但如此,未免有过于注重物理学科知识,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思维、物理学科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嫌疑。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上。

本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获取实验结论,进而又通过实验直接验证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遵循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即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实际上也是学校提出的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具体化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在问题发现的环节上,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体会知识获取的乐趣;在问题感悟时,学生自主小结,并将已学知识运用到指导实践生活当中来,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知道曲线运动的概念,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且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有两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必修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几种运动,但都局限于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虽然学生在《必修1》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此外,在获取“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和“合外力与速度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时,虽较为简单,但实验验证过程却不容易。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认识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位置关系

(3)会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特殊到一般,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五、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

难点:如何让学生获得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抓手,做到问问相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到问题的感悟,形成问题链导学;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依托,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共同进步

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

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

在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在教学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七、课前准备

学生无需预习课本,否则像已知谜底的猜谜活动那样,那些探究的活动和问答没有意义。

要做好教学用具准备工作,具体教学器材有:遥控飞机模型;飞镖及飞镖靶;过山车轨道模型;砂轮;薄膜手套、小钢珠、红色印泥、白纸,弧形护栏(塑料+铁皮),斜面,条形磁铁,调试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

曲线运动

师:同学们,上午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必修2》的学习。大家请看这几种运动:一是小球沿着过山车轨道模型的运动;二是直升机模型机翼及机身的运动。(投影停留在第1页:标题)

【问题提出环节】

问题一: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生:物体都在做曲线运动

师:从轨迹上来看,这些运动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直线运动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曲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播放投影第2页:曲线运动图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运动进行一番研究。我们把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之为曲线运动。(播放投影第3页:曲线运动的定义)

问题二:那么同学们觉得,曲线运动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开放性问题)

生: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轨迹,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等

师:很好。(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板书,并最后进行逐一评价)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方面确实都值得研究,我们不妨先从最基础的开始,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二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其他的,我们会在稍后的几节课中慢慢学习。(播放投影第3页: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问题三:那大家觉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具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几个实验:一是水滴从旋转的羽伞上飞出;二是切割机切割钢铁产生的火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教师适当提示学生)(播放投影第4页:雨伞+砂轮)

师:大家观察到的雨滴是如何运动的? 飞溅出来的火花是怎样运动的?

生:雨滴从雨伞的边沿飞出来,火花从砂轮边沿飞溅出来

师:说明了什么?

生:都是从切线方向出来的。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沿着轨迹的切线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

师:很好,说明大家观察还是很仔细的。刚才的几个运动有个共同点,就是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有特殊的嫌疑,是不是一般的曲线运动其速度方向也是沿切线方向的呢?为此,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第5页:探究活动(1))(回到导学案:活动探究(1))

【问题解决环节】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篇5

1.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公转,获得对公转特点的认识。

2.在正确演示地球公转中观察,并结合公转示意图和生活体验,比较分析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的昼夜长短、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

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参与演示工程中认识并理解地球的公转。

2.能够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等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难点:

能使用自制学具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列表说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当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感悟当地不同季节获得热量多少的不同。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视频(邹城四季景观)

讲述:短短的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邹城春夏秋冬不一样的美丽,四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课堂探讨地球公转的奥秘。

新授课:

第一模块:观察与发现—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结合课本16页文字,快速完成多媒体展示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以上问题。教师强调: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姿态: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保持不变。(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2、用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第一步:介绍教具;第二步:摆位置;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第四步:纠错;第五步:学生示范演示。

?第二模块:演示与记录---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阳光直射点的差异

1、地球在公转时,它总是倾斜着身子,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发生移动,那么它会在哪个范围内移动呢?同学们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让地球仪停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教师完整演示一遍地球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时阳光的直射点。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讲述:北半球春分时,阳光直射赤道;过了春分,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夏至日,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这一天阳光直射点到达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北界限(23.5°N)因为过了这一天,太阳就该回头向南移动,所以我们把23.5°N称为北回归线;秋分时,阳光再次直射赤道;过了秋分,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到冬至日,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这一天阳光直射点到达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南界限(23.5°S)因为过了这一天,太阳就该回头向北移动,所以我们把23.5°S称为南回归线;第二年的春分时阳光又直射赤道,地球公转一周就结束了。

3、随着地球公转一周,你能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之间往返移动呢?(生答)

?第三模块:探索与发现---明白四季产生的原因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球上产生了很多地理现象;比如贝贝发现自己的影子在夏季、冬季时不一样,为什么呢?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联系一下我们的生活,一天中,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长(早晨、正午)?(生答);什么时候最短(早晨、正午)?(生答);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最高(早晨、正午)?(生答);什么时候太阳高度最低(早晨、正午)?(生答);结合图片,说出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系?(生答);

?2、同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咱们以北半球的A地为例,这次的观察点是:A地正午太阳高度随阳光直射点移动是如何变化的?教师演示动画,学生观察,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整理:一年中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

圆周运动教案设计 篇6

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更好地分析合运动与分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矢量关系, 我指导学生制作了如下“运动合成与分解实验”的演示器。

1. 演示器的结构及制作

1.1 制作材料

长木板1块, 废旧桌面板1块, 定滑轮3个, 收线轮装置1个, 收线轮装置2各1个, 动滑轮1个, 物块2个, 小车1个, 细线、铁钉等若干。

1.2 制作说明

按照下方的装置结构图, 先在废旧桌面板上固定小车水平运动轨道 (可以用两根并排的金属杆) , 在小车上安装小型电动机M (电动玩具上拆卸) , 在板上也安装相同的小型电动机N和定滑轮a、b以及收线轮轴d, 长木板作为底座。然后将物块A、B、C分别拴上细线, 调整好细线的长短使A、B同一高度, B、C右侧对齐, 如图中位置, 其中连接物块A的细线系在小型电动机N上, 连接物块B的细线系在小型电动机M上, 物块C放在木板上, 用细线通过定滑轮a连接到收线轮d上, 安装有小型电动机M的小车用细线通过定滑轮b连接到收线轮d上。在面板背后装有小型电动机P, 通过皮带带动收线轮轴转动。

2. 实验演示

2.1 实验步骤

2.1.1.

在收线轮轴d上安装收线轮装置1, 同时开动电动机, 可观察到A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B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观察物体B水平方向的运动与C相同, B竖直方向的运动与A相同, 故B的运动可以看成A和C的合运动。断开电动机开关, 分析合运动与分运动各物理量的关系符合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关系。

2.1.2 在收线轮轴d安装收线轮装置2

收线轮可用粗铁丝饶在圆台侧壁制成) , 同时开动电动机, 可观察A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上做曲线运动 (抛物线) 。观察B水平方向的运动与C相同, 竖直方向的运动与A相同, 故B的运动可以看成A和C的合运动。断开电动机开关, 分析合运动与分运动各物理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关系。

2.1.3

在收线轮轴d和小型电动机M、N上都安装收线轮装置2, 同时开动电动机, 可观察A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斜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加速曲线运动。观察B水平方向的运动与C相同, 竖直方向的运动与A相同, 故B的运动可以看成A和C的合运动。任意时刻断开电动机开关, 分析合运动与分运动各物理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关系。

2.2 装置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2.2.1

本演示器装置取材大多是从废旧物品上拆卸的, 我们学生都可以亲手制作, 实验利用滑轮和两种收线轮装置进行巧妙设计, 不仅可演示两个匀速运动的合成分解问题, 还可演示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问题以及一个匀速运动与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合成曲线运动的问题。演示效果直观, 易操作, 准确度也较高。

2.2.2

制作和实验时为了减少摩擦, C可以用小车。

2.2.3

圆周运动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日本 设计 运动 影响 文化

欧洲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之后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此期间机械化大生产像一股狂风,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整个欧洲及美国。由于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和产品的设计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大众在审美感受方面也必须慢慢适应、接纳这种变革。欧洲重要的设计艺术运动主要包括: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通过对前两大运动的深入分析,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均受到日本设计风格的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设计文化根源做以研究分析。

1 日本设计文化与工艺美术运动

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炫耀欧洲各国工业时代以来的丰硕成果。参观者达几十万人,均对展出的产品赞不绝口。其中只有两人提出了相反意见,一个是约翰·罗斯金,另一个是威廉莫里斯。前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强调全民设计教育,不能硬套美术于设计。强调手工艺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而非生产技术或美学意义。后者则是伟大的设计实践家。他们认为此次展览非常失败,展出的产品及其丑陋、粗糙,完全丧失了手工艺时代对精湛美学的追求,因此他们俩非常唾弃机械化大生产。

1.1日本宗教信仰对“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的生产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主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风格。东方风格主要指日本设计风格,当时日本的产品刚刚引入欧洲,它的自然清新的设计形式给当时还沉迷于繁复装饰的欧洲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一小部分设计师、建筑师为之震撼。

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这种惜物的理念,正是由于日本的神道教信仰所产生的,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1.2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与日本设计文化

提到工艺美术运动,第一个重要的作品当属威廉莫里斯为自己设计的那幢房子——红屋,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式设计的成果。红屋的外墙保留了红色砖头的本来面貌(如图一),不像以往把建筑表面刷上厚厚的图层,这一点与日本的禅学和神道教设计思想非常接近——遵从事物本身的材料质感,对世界万物都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崇尚万物有灵论。红屋内饰的许多布艺设计都非常具有系统性,床上用品、窗帘以及壁纸都是配套设计,并且大量运用自然花草纹样,色彩雅致,很有东方温和的韵味,如图二红屋的内饰设计。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土地上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壤,他受到拉斯金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上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振兴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

2 日本设计元素在新艺术运动设计中的体现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运动。受到日本装饰风格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艺术及日本陶瓷的粗矿和不规形方面,强调走向自然风格,反对维多利亚式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

提倡“自然曲线”,平涂颜色,提倡日本式的风格,放弃任何传统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标志性特征!日本视手工艺人为购买者和销售商的上司。因为一方把他宝贵的精力仅仅用于赚钱,而另一方却用他的精神、爱心、智慧和技艺,使事物变得高贵起来。日本设计师对物的呵护,也是由地理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造成的这种心理状态。以捷克、比利时和英国的设计为例具体分析日本设计元素在其中的影响性。

2.1捷克的平涂、沟边设计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设计师穆卡,他所设计的所有海报,均以平涂颜色、沟神色边为特点,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借鉴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它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日本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比利时的自然纹样设计

比利时霍塔旅馆的设计,充满活泼,有活力的线条,用模仿植物的线条把整个空间装饰成一个整体,他设计的空间通畅,开放,与传统封闭的空间截然不同。他的设计线条与日本传统纹样设计有比较相似之处,并且开放式空间的设计构思也与日本喜“空旷”的禅学设计理念比较相像。亨利范德维尔得,是比利时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很多家具设计中都运用了植物的根茎的曲线风格,具有一定装饰性,但非常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他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即包豪斯的前身。

2.3格拉斯哥黑白格设计

英国的“格拉斯哥”四人组合则是新艺术运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马金托什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早期从事建筑。后从日本传统艺术中的简单直线中找到灵感,通过不同编排、布局取得非常高的装饰效果,改变了“曲线最美”的想法,质疑“新艺术”运动的初始宗旨和原则,如图四高背椅的设计。他提出直线、几何造型、黑白等中性色彩的运用,与新艺术运动相反。因此,马金托什是设计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新艺术”运动之类的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关键过渡性人物。

3 日本设计思想的根源

3.1为了生存而设计

日本对传统设计的保护极其完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服装、食品、包装和建筑。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比较恶劣——资源匮乏、国土面积小,因此造就了日本人对任何一种技艺、材料都视为珍宝,从不舍得丢弃,流传上千年都不足为怪。为了生存,日本总是不断吸取他国的精华,然后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归为己用,比如文字,最初就取自中国草书的偏旁部首;框架外露的建造风格,取自中国唐代的建造样式。资源短缺使得日本匠人向来不做无用的装饰,正如著名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就是在做加减法,把简约之美发挥到极致,只留下最好的,如图五。因此,大多日本的设计大师大都可称做哲人,比如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他们对手中的材料都怀有一中情愫,都是在用“心”做设计,他们认为所有产品都应该有灵魂,即使坏了、破损了,也可以作为一种记忆。而闻名世界的“无印良品”品牌的理念则是“虚无”,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日本的整体设计信仰可以总结为:永恒+俭朴+功能与形式合一,这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3.2日本对欧洲设计运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对材料本来特色的重视,来源于神道教的宗教信仰,神道教崇尚万物有灵论。

(2)喜好开放式的空间,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因此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在设计上尽量扩大视觉效果。

(3)喜好展示暴露的结构支撑部件,由于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至深,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也崇尚建筑框架外露。

(4)喜好模数系统,这是日本榻榻米设计的原理,与现代大工业时期的设计需求非常吻合。

日本设计特点可总结为:减少主义;便携性;紧凑性;细节到整体的系统性;模数体系。

日本简朴、自然的设计风格和江户时代奢华的装饰风格,共同促进欧美现代设计发展。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是由德川幕府统治的一个对外封闭时期,由于德川幕府权力集中时间较长,因此财富积累丰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与以往十分不同的奢华的设计风格,主要为了彰显德川家族权贵势力。因此,日本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双轨并行,既有极尽奢华的一面,又有朴素自然的一面。前者更适合现代电子、电器等高端技术型产品,如汽车、笔记本电脑等;后者则能很好保留了传统类产品的本土文化风格,如陶瓷制品、服装等。

结语

通过对日本设计风格对欧洲设计运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一个国家的设计其实是当地文化、历史的物质表现。想要解读一个地区的设计,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生长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国设计师,该如何发掘具有中国深层文化特色,而非表面装饰符号的设计风格呢?这对于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品牌文化至关重要。掌握中国历史脉络、解读传统文化应该是必经之路。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 篇8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必修一的中心和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在教学中,应当把这场运动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当今社会价值进行定位,深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向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主要安排三个目:“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中的地位及局限性。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实质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的情况,认识这场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3.知道《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本质,理解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4.知道《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客观认识其进步性。

5.了解中外不同时期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理性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6.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5. 教学策略设计 高中阶段“革命史”教学,存在一个“程式化”的现象: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组织教学。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历史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学生也会陷入历史学习的“怪圈”,即历史就是原因、经过和结果。这种“程式化”的后果,往往导致教学中心不明确,历史学习没有方向;这种“习惯”,也使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离了历史的“原生态”特性。高中历史学习,不应该强调历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更不是培养历史“专家”,没有必要“程式化”,不应求大而全。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和特点,让学生感受生动、生命的历史。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名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会使学生对这场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教师:(上课前播放《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一首叫《浩浩乾坤》,你们知道这是近代哪一次重大事件的主题曲?

学生: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视频的最后点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事件。

教师:很好!你们很会捕捉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是的,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还曾经一度打到清政府心脏——北京地区,几乎把清王朝统治推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万事开头难”。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历史课的开端,肩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等任务,即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本导入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当今学生喜爱通俗歌曲的心理,以播放《浩浩乾坤》为引子,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二是《浩浩乾坤》从一个侧面赞美与揭示了这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

步骤2:新课讲授:

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

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

材料一

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

1828年: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22岁,应试再落第,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

1837年:第三次落第;沮丧返家;大病,产生幻觉: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

1843年:29岁,第四次落败,创拜上帝教。

设计意图: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材料二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洪秀全

设问: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从该诗中分析洪秀全为什么会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材料三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设问:洪秀全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能号召人民革命吗?

设计意图:探讨“拜上帝教”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思考“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

材料四 中国的人口从17前后的约15,000万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00万,一世纪间不止翻了一番。由于此前阶段的增长以及缺少经济机会,到1850年人口约达到43,000万,而国家变得越来越穷。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版第325页)

设问:材料揭示的信息如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不同于教材的史料,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进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总结:根据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结合教材,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一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三是自然灾害;四是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及其为发动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

1.太平天国发展过程示意图

材料五

SHAPE MERGEFORMAT 设计意图: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对该内容比较熟悉,展示该图示让学生简单介绍即可。

2.太平天国的理想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六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设问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设问2: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第一点规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反对什么土地制度?体现了农民什么愿望?

设问3:《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是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设计意图:讨论《天朝田亩制度》,认识其实质,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纲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2)颁布《资政新篇》

材料七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设问:《资政新篇》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既要看到《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又要看到这一纲领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这个天国不太平

材料八

材料九

设问:材料七、材料八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以“不太平”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鼓吹的所谓“人间天国”的本质,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材料十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 孙中山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19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上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影评:放牛娃的春天下一篇:工伤鉴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