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案教学设计(推荐8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
3.学习吟诵,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符,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抱负。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符、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托物言志,以雄鸡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与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导入,介绍诗人
同学们在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出示《咏鹅》,这首诗还可以这样吟。这首诗描写的是——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动物的,看(出示图片:鸡)题目就叫做——《画鸡》。他的作者是——明代唐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起来认识唐寅,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1、想知道唐寅画了一只怎样的鸡吗?请孩子们拿出资料,自己读一读这首《画鸡》,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准确通顺地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想要把诗读好,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听听老师读,孩子们拿起笔边听边画,节奏是223,你们也试着读一读,(生齐读)听出点韵味来了。2、3、4、平仄读
咱们现在是这样划节奏读诗,不过要更有诗味儿,还得用古人读书法,想学吗?(播放诵读音频)其实,这就是诵读。
①(出示整首诗)诵读跟我们朗读不同在于讲求平仄。还记得区分平仄的口诀吗?(一二声平三四仄)区分平仄要请汉语拼音里的声调来帮忙。一声和二声是平,用—表示。三声和四声是仄,用|表示。
根据这个规则,我们来为全诗划分平仄吧。(请学生上讲台完成画)②.我这儿有一个划好了的,看,有发现吗?用!表示的是入声字,他们由于声调短促而且急的特殊性,便被单独归为入声。
③.此外,古诗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这些字叫韵字。找一找这首诗歌里的韵字有哪些?所以这首诗歌押ai的平声韵,用长横线表示。
④.讲求平仄是为了方便诵读。让我们跟着录音一起学吧。学的时候,如果配上手势会学的更快哟。平划横,仄划竖,入快点,韵拖长。跟着录音连起来吧。有没有发现诵读的秘密?(提示吟诵口诀:平长仄短,入急韵缓)。跟着我诵读,一起来体会一下。
三、吟唱练习、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过渡:你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啊,古诗是声音的艺术,不仅可以按平仄来诵读,还能按平仄吟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播放少儿版录音)好听吗?想学吗?
2.(出示吟诵谱),看着谱子,跟着录音(跟唱版)学唱,注意打着手势。①“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同学们吟得真好听,那唐寅笔下是一只什么样子的鸡呢? 什么样的鸡冠?(红、不用裁)
红红的,而且不需要剪裁,天生就长得这样美。
它不仅有着漂亮的红鸡冠,还有那满身雪白的羽毛。这漂亮的大公鸡走起路来又是什么样的呢?(雄赳赳、神气十足、请生表演)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骄傲美丽、神气十足)它为什么能这么雄赳赳的呢?(它美丽,自信)那我们吟的时候语调应该怎样呢?
2、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仔细观察这部分怎样怎样吟呢?语调和前面相比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大公鸡不单外表神气漂亮,它还有样本领,听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来试着表演一下。(请生表演)你学得真像,这只骄傲神气的大公鸡会随时随地乱叫吗?从哪儿看出来?(平生不敢轻言语)(师读)什么意思?(请生说,平时不轻易说话,大公鸡从来不轻易啼叫。)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它不敢轻易它为什么不敢轻易啼叫?(生说)它不敢轻易啼叫说明它——谨慎,负责,这里应吟地低一些。什么时候会叫?(早上)早上大公鸡一叫,就意味着——(人们就要起床干活了),是呀,它的叫声预示着太阳的到来,有着开生面、启新风的作用。雄鸡一叫天下白,千门万户把门开,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作者才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指导吟咏,它谦逊、谨慎,前半句低,后半句高)让我们用吟咏来吟出它的谨慎,吟出它的尽责。
喜欢这样的大公鸡吗?带着你们的感受,再一起吟诵吧!(吟诵整首诗)3.唐寅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生活的年代社会并不安稳,他的满腹才华得不到施展,他对雄鸡如此钟爱,为它作画,为它写诗,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为什么喜欢画鸡了吗?
(通过描绘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它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表达诗人自己渴望如雄鸡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怀和抱负。)我们再次用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怀和抱负吧!(齐读)4.老师展示唱。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而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第一次接到吟诵教学活动时,感觉好奇怪的,第一次听吟诵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上网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视频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 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诵读,并同时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积极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
利用早读20分钟,是固定的读诗时间。学生随身携带《千字文、三字经》日日诵读。课前一首歌,一首诗做到位。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不求甚解”,重读不重懂,意在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中培养语感。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
三、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 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咏鹅》是赞美鹅戏水时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鹅的美,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这个韵有的字:“白毛”对“红掌”、“浮”对“拨”、“绿水”对“清波”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美。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韵律美,是朗读时达到的效果。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 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
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
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 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经典作品, 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 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 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吟诵这件事情是贯彻落实习“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 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推广吟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 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 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浩然正气。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 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 是吟诵者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 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 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 又根据个人的理解, 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 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 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 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 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 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 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中小学校推广吟诵的目的
(一) 吟诵是引导学生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手段
推广吟诵, 表面上看是学习诗词文赋, 或者说是在“唱”诗词文赋, 但在“唱”的同时, 就把那些经典的“歌词”记在了脑海深处。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读了、背了 (就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了) 我国五千年积累的经典之作,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就是我在校园中践行吟诵的初衷。
(二) 吟诵有助于记忆
通过“吟”“唱”的形式记住那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歌词”, 当然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 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 老师说读啊, 我们就开始吟唱了……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 心里会记住, 一辈子都忘不了。”注意, 南先生所说的这句话, 有“读”“背”“吟唱”, 其实就是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吟诵”, 吟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唱, 所以说是“唱”着把书读了, 背了。他还说, 现在小学读过的, 中学忘记了;中学读过了, 大学忘记了;大学读过了, 出国留学时, 统统忘记了……我们小时候, 读书是读到肠子里去, 肠子里去的,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都告诉我们, 通过吟诵的方法读书, 有助于记忆, 因为, 唱的比念的记得牢。我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 自从学习了吟诵, 记住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的经典诗篇。
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言, 必须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 吟诵是进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重要讲话中还提到:吟诵, 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 提升中国人的灵魂。
在吟诵里面, 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吟诵经典的传世佳作, 就是为了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 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只有通过学习吟诵才能体会古代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读书的目的是育人, 不是背诵、也不是理解, 而是体会圣人。”
三、吟诵教学实践
(一) 实践学校的选择
叶嘉莹曾说:想要真正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 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 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 (小) 学是丽水学院合作学校, 又是丽水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双方联系紧密。所以就选了这所学校作为实践点。并且本人在2014 年9 月提交了2 份两校合作研究课题:一是“经典进课堂”德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二是回到母语习得的原点:“诵读经典”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 (小) 学的实践研究, 并亲自参与授课实践。
(二) 实践班级及课程安排
一年级安排的是111班, 二年级安排的是211班, 每个班每周上课两次。上课时间安排在一个早自修和一节思修课。111班学生共44人, 学生都是刚入学儿童, 认字数几乎为零。选这个班级是因为其班主任魏炜老师是该校“经典诵读社”的指导老师, 对经典存有温情和敬意。211班学生共61人, 学生在校学习已经一年, 懂得学校常规, 识字数大约500个。
一、二年级各安排一个班, 目的就是比较在学经典之前, 学生的识字数对其记读文本的影响。
(三) 吟诵文本的选择
1.传统蒙学教程介绍
传统启蒙教材,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传统蒙学教育最值得赞美的, 就是把做人的道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意美感播种到人心里去, 求其日后发芽。这个播种过程的关键, 决定其日后能否发芽的正是“吟诵”。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 《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百家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的精神, 让孩子既记得自己的祖先, 又胸怀天下。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它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 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
《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义, 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一学期吟诵过的文本
教材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素读本 (一) 》, 一本书就包含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5 本传统蒙学教材, 并且所有汉字全部大字注音。顺便提一下, 现在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1~12 册, 内含光碟, 文本内容全部有声音录音, 有吟诵、也有念诵, 更适合作为小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教材。
吟诵教学实践一学期来, 蒙学方面111 班主要学习 《三字经》, 共1068 字。211 班主要学习《弟子规》, 共1080 字。
除蒙学教材外, 我们还吟诵了《诗经》《千家诗》《声律启蒙》现代诗及国外著名诗篇。
《诗经》:《木瓜》《螽斯》《鹿鸣》等。
《千家诗》:《枫桥夜泊》《清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浦歌》等。
《声律启蒙》:《一冬韵》《二东韵》等。
古诗:《敕勒歌》《登金陵凤凰台》《望岳》等。
现代诗: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席慕容的《出塞曲》、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等。
国外诗篇:俄国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美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和《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等
以上所列是一、二年级学生在一学期中用每周70分钟时间所掌握的内容。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超乎预料, 比想象得要好。这也给以后的教学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每次上课以蒙学教材为主、穿插不同文本, 这样多种文本的混搭, 加上教师的调动力, 孩子们就会在“读本超市”中饶有兴趣地读呀、背呀、说呀、思辨呀, 特别适合记忆、背诵的心理。
(四) 吟诵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 激发兴趣
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 千百年口口相传。如今《吟诵式》微, 每一个留下来的调子都是那么不容易, 所以先要洗耳恭听教师的示范。我们刚开始学吟诵时, 孩子觉得很好笑, 怎么是以这样“唱”的方式读诗呢?
2.带领学生吟诵, 掌握技巧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吟诵原文, 让充满律动的读书声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吟诵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教学时内容不可太深。只让学生开口吟就是, 理论的内容可以往后延。
3.学生自主吟诵, 巩固提高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吟诵, 既能把吟诵调熟记于心, 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记在了脑子里。学多了以后, 孩子们觉得吟诵很好听。在熟练的基础上, 达到声我两忘的境界, 自然会发现声音和经典内容意境的相符之处。吟诵的规则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渗透, 一开始孩子是不知道吟诵规则的, 但慢慢就会知道平仄、知道入声字、知道平长仄短的规则等。
(五) 教学实际成效
1.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例如111 班刚入学的儿童, 在学《三字经》之前, 识字量几乎为零。学完《三字经》, 识字量达到一千多, 即便有些不熟悉, 但比没有学《三字经》的同学识字量明显增加。
2.学生学习中华经典兴趣提高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 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我自己本人受惠于陈琴老师的引领, 同时, 也很乐意带领孩子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每每听到学生甜甜地称呼我“三字经老师”, 或送我一个发箍, 或分我一份糖果时, 我就知道他们喜欢上《三字经》的课。有些学生带来父母买的《千家诗》读本, 自己选读没有教的内容。还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个读起了《百家姓》, 并且兴趣浓厚、兴致盎然。看到这些,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3.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吟诵是古人读诗词文的一种读书方法, 现代人感觉像是在“唱歌”。“唱”当然比“念”记得牢。比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共103 字, 通过吟诵学习, 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仅认识了文本中的汉字, 还能背诵全文,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平常吟诵教学一节课学习100 字左右的文本, 日积月累, 记住多了, 经典名句常常会脱口而出。
4.学习经典作品, 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习惯
用诗一样的语言跟孩子交流, 是每一个老师发展的目标。学习了《弟子规》或《三字经》后,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对照所学, 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很多孩子走楼梯或拐弯时, 可能会碰撞, 《弟子规》告诉我们“宽转弯, 勿触棱”;有些孩子字写得不端正, 《弟子规》告诉我们“字不敬, 心先病”;孩子们拉窗帘时用力过猛, 《弟子规》又告诫我们“缓揭帘, 勿有声”。古人的蒙学读本既可以当做识字本, 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礼仪规范、人情世故等常识性的知识。培养具有君子和淑女气质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
5.学习经典作品, 营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习经典, 一定伴有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我就根据孩子的状况、节气时令、文本内容等, 讲解一些历史故事, 让文字、训诫、忠告、历史、民俗和孩子的生活直接连接在一起, 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6.对改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启发
吟诵教学实践一年多来, 孩子们无穷的模仿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都展示出来了!他们心中的宝藏, 被吟诵开启了!他们心中的那盏灯, 被吟诵点燃了!孩子们对吟诵的反应证明, 吟诵是用声音在描绘着那诗词中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古人的诗词忽然变得不再古老, 诗情画意的生活好像随着吟诵又回到了现实!课间休息时间, 学生也常常哼着刚学的吟诵调。
四、吟诵实践反思及建议
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 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手段, 教与学都可以在非常快乐的方式下进行,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千年来, 中国大量的典籍都是通过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装进了学生的肚子里, 被吸收消化才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现在能留存下来的文字典籍, 大多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口传心授的部分大多已被西学的巨浪冲走了。在经济开发区第一中 (小) 学实践期间, 该校有老师来听我的吟诵课, 老师们感叹:吟诵经典是有益处, 但从没有接触过, 不知道怎么教啊。自1902 年蔡元培宣布“废除读经”已百年, 可以说四五代的人没有经典吟诵学习的经历。现在的老师自是很难拿起, 既不知道教什么, 也不知道从何而教, 我们如何传承呢?就我本人接触吟诵2 年多来,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吟诵, 听讲座、观视频、反复聆听吟诵音频、亲临吟诵专家课堂、接触中华吟诵学会会员等, 在如何传承这份遗产上提一点建议:
1.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到丽水作讲座。
2.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培训全区中小学老师。
3.老师自己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录像等各种方式学习吟诵。
这只是开始, 我们一起来吧, 做一些有益于传播国学、传播经典的事情, 看一看孩子们的眼神, 看一看孩子们那开心的笑脸, 我们可以这样的亲近我们的母语, 让那些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吧!
参考文献
[1]南环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圣陶, 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3]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1, 67.
[4]叶嘉莹.我爱吟诵·序言[M].南宁:接力出版社, 2012.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民族文化。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近百首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也是青少年诵读的最佳材料。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感能力和理解古诗词丰厚的情感,这是传统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然而,真正的古诗词吟诵,并不是一个见字读声的简单朗读,而是需要特别的诵读技巧,不仅读准声韵调值,还要积极借鉴古人吟诵诗词的有效方法,充分展现古诗词节奏韵律所体现的音乐美,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诵读诗文时,就有这种吟咏的情景:“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实,这位私塾老师使用的正是传统的古诗词吟诵法,他用肢体语言极力表现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吟咏方式,而且陶醉其中。尽管我们现在不必刻意模仿古人吟诵诗词的腔调和神态,但这也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吟诵方式。
第一,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抑扬顿挫的平仄变化。吟诵时在腔调、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都应比普通话朗读更夸张一些,变化幅度更大一些。基本要求是吟诵诗词做到音韵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情绪慷慨激烈时高声重读,在情绪委婉幽咽时缓慢低吟。这需要教师对古诗词的平仄、音韵及其与感情配合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诗词平仄格式影响着吟诵的节奏和旋律。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平仄分别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结合产生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起伏回环之美。这种韵味只有在读者恰当的吟诵方式下才能体现出起伏变化的音乐美,并有助于对诗词的欣赏。在此基础上,吟诵时要注意对古诗词分顿的把握。所谓分顿,即是一诗句内部的停顿与节奏。就格律诗而言,其基本结构,五言诗为前二后三式,七言诗为前四后三式。吟诵时采用正确的分顿和平仄,会把古诗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气势,并为其意境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轻重缓急的音腔变化。语速的急缓、语调的强弱、音腔的轻重,这些变化体现出诗词中不同美质的魅力:重而急的吟诵方式,有助于表现诗词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而轻而缓的吟诵方式,有助于感悟诗词深远的韵味和阴柔的风格。表达热烈欢乐和紧张急切的心情时,语调应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和眷恋惋惜的心情时,语调则慢一些,弱一些。举范仲淹词《渔家傲》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教师在交代写作背景和分析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氛围而采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描绘了一幅阔大苍凉的边塞风景画,我们吟诵时用雄浑的高声朗读,极力铺陈一种苍劲之气。而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包涵了更为丰富矛盾的心态,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时,思归恋乡的缠绵之情尤为浓烈,吟诵时应为一种缓慢幽深的情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词中的韵味和情感。急促与舒缓这两种吟诵风格具有互补性,可以相得益彰,急读从大处着眼突出诗词的气势,而缓读从细微入手探寻诗词的韵味,低沉婉转与慷慨雄放的有机组合,可以把诗词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各种意境变化。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在吟诵古诗词时,教师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深刻领悟其意境美,从情感深处准确把握吟诵词句的节奏韵律变化。例如吟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而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包涵的诗人阔大胸襟和高昂气概;吟诵杜牧的《泊秦淮》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的衰颓之势,从而吟诵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包涵的诗人悲愤心情和低沉语调。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多媒体创设演绎古诗,如吟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展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画面,营造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从而在吟诵时表露出游子羁旅的彷徨凄苦情绪。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如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老师可播放《十面埋伏》,渲染一种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舍身奋战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定会引起学生吟诵时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层面的平仄变化和音腔变化,达到吟诵时表现出来的最佳旋律和节奏。这是在进入审美意境层次后的更高阶段的吟诵,情感的领悟与音节的变化已融为一体。
【吟诵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09-25
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07-27
三字经国学吟诵09-29
《公输》教案设计-教学教案12-18
《贴鼻子》作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09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想北平》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10-06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