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精选8篇)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一、我国个税税制
个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范的总称。具有课税公平、富有弹性、不易重复征税的特点, 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和吸引高级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税制模式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列举的方式将应税所得分为10项具体税目和一项概括所得, 除偶然所得外, 其他各项所得均依各自的法定标准分别作相应扣除后, 按不同税率纳税。征税方法上实行课源法为主,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收方式。特点是征税面小, 税负从轻, 扣除从宽。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
方法有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⑴工资、薪金所得, 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⑵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⑶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⑷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为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 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 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⑸财产转让所得, 为转让财产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为每次收入额。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扣除。
3、税收征管
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申报方式。《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 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 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试行) 》第二条规定:“凡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㈠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㈡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㈢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㈣取得应税所得, 没有扣缴义务人的;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申报内容不包括确定的免税所得及按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
二、个税收入与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1、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增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税的纳税人。与之相应, 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个税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5年个税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12%, 到2008年个税完成3722.19亿元, 其中, 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2240.65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已增至6.87%。
2、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包税制”, 指不管收入多少, 只要交足包税税款就不再计征。致使不少业主把个人、家庭支出等与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费用都作税前列支, 以偷逃税款。比如从华东某市解剖的20家个体老板实行“包税制”分析, 包税税额与应纳税税额平均相差近4倍。有个公司每月包税1200元, 仅粗查收支账目, 每月交税应不少于15000元, 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入账的收入。相较于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按章纳税来说, 突显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之大。
三、个税征收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个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对象, 通常情况下个人所得便会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 个税的财政收入功能日益增强。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三个层面上的因素表现出来, 即, 收入、消费和财产。个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税负政策, 使个人可支配税后所得产生总量和结构性变动, 多得多纳税, 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国家取得个税收入, 通过转移支付, 实行普遍社会保障, 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稳定
个税普遍实行累进税率。个人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当经济衰退时, 一部分人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到免税区, 另一部分人收入分别降到相对较低税率区, 即“累退效应”, 个人税负下降, 延缓消费需求下降, 进而延缓经济衰退;反之亦然。从而实现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四、对我国个税税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纳税筹划,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纳税人生产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 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个税纳税筹划, 纳税人依据个税税法, 在实际缴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从立法的质量上保证个税税法的权威性, 增强适应性, 注重对纳税人利益的考虑和维护法律稳定及公平的追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稽查制度, 推行自行申报个税的同时, 加大对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 维护自行申报纳税人合法权益, 减少税款流失。持续广泛利用媒体影响等手段增强公民对个税的了解, 促进纳税意识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我国个税的健康发展。
2、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并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 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 符合量能课税原则, 有利于充分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于其对征管水平等的要求较高, 对征管效率的兼顾存在不足, 据我国现阶段国情, 先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综合税制。
3、细化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项目多寡和扣除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细化可从收下方面着手:⑴分项扣除与标准扣除相结合。分项扣除应与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制度相配合, 制定科学的扣除标准;扣除项目较少或难以取得扣除原始凭证的, 允许实行标准扣除, 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并降低其纳税成本。⑵家庭生计扣除, 对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扣除标准。⑶依物价指数对纳税人生活费用适时调整扣除标准,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 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管不住中国富豪, [J], 沪港经济, 2002 (9)
[2]田萍、张进, 中国“富翁”谁偷了“奶酪”, [J]四川省情, 2002 (9)
[3]纪宝成,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的“中心课题” (N) , 环球日报, 2011.6.28, (15)
[4]马广博.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技术经济, 2006 (3)
[5]温海莹.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0 (11)
[6]张永忠.唤醒纳税人意识[J].涉外税务, 2006 (1) (15)
[7]刘军.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M].税务研究, 2004 (7)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对策
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也深入剖析了引起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彩霞和王堃(2012)认为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体制原因,又有制度原因等等,他们分别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劳动者个体层面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而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有:1.经济结构因子: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是土地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脑力等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这导致两者之间差距明显,农业生产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也进一步拉大了差距。2.产业结构因子: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本应大量吸纳劳动力,节省资本,可近年来许多企业却纷纷用资本代替劳动力,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3.区域发展能力:从社会层面上讲,导致个人收入分配扩大的主要因素就是腐败。而制度层面则从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两方面展开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身就会带来收入及分配方面的不均衡。
郭平和罗涛(2009)旨在将价值判断引入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尝试设计出用以评价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规范指数。他们指出意大利统计学家C.基尼在其1912 年发表Variabilita Mutabilita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不均等指数(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官方的、民间的以及其他国际中介组织测算的"基尼系数"往往相去甚远,在评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时,一方面要肯定基尼系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求新的评价标准。把财产差别、个人能力的差别以及教育与训练的差别这三大因素作为价值标准来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价值判断方面的探索。所以,部分学者单纯以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未超过危险线为由,坚持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但并不严重,只需重视不需调节"的观点应该更正了。他们认为:目前必须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整,"作为公平的经济正义"要通过国家的职能部门和各种组织机构得到制度表达, 现阶段的主攻方向要放在规范分配秩序和纠正不良的"市场外部影响因素"上。
陈卫东(2011)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财政政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看,财政政策对于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宏观层面上分析财政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前者一般通过所谓的"涓滴效应"(tr ickle down effect ) 实现,而后者有时涉及直接干预收入差距的政策。此外,行使收入分配职能的宏观财政政策通常直接能影响到收入差距的大小。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如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以及这些要素的生产率,这种生产要素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速度等来考察。从历史上看,任何时期如果劳动量和资本量的增加越快、技术进步越快,则该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财政政策对这几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通常认为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除了运用宏观财政政策调控整体经济活动总水平外,还经常运用一系列倾斜性、区别对待的政策与手段影响个别群体、部门、产业的活动,这可以看作是微观财政政策,通常也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微观税收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缩小收入差距的微观税收政策是指政府在不改变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调节税种和某些税的适用范围以对收入差距进行调控。相对于微观税收政策而言,微观财政支出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直接且行之有效,其政策工具也更多。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实施养老保险。鉴于财政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我们必须对财政政策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他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政策选择。
郭飞和王飞(2010)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初步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相适应,初步建立起微观自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三)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广大居民的收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主要存在六大问题:1.权力寻租较为猖獗,黑色收入屡打不绝。2.部分垄断性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相当突出。 3.利润侵蚀工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过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中利润侵蚀工资的问题逐渐凸显,近些年来更有愈益严重之势。4.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助推城镇居民财产和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新工资制度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存在某些明显缺陷:就事业单位基本工资中的岗位工资而言,我国相关文件规定,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才能进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级岗位;就事业单位的非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来说,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绩效工资的依据--绩效难以准确量化。其次是绩效工资的主要(或重要)源头--我国事业单位的创收项目和创收渠道尚欠规范。再次是我国不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除外)的津贴、补贴名目繁多,差距越来越大。6.个人收入差距持续显著扩大,全国的基尼系数逼近(或进入)危险区。为此他们指出改善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对策: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经济。二.深化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三.加强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管理与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虽然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都能得出一些相通的结论: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现状有: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大,劳动报酬分配太少,少数人收入受益大,少数人财产比重过大,国家储蓄增速过快。引起的原因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劳动报酬水平偏低、增长幅度偏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解决的办法包括: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矛盾,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法制建设, 大力惩治腐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张需求总量等。与此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人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堃,王彩霞.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引发机理[N].企业导报,2012.
[2] 陆百甫.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J].财经研究,2009.
[3] 李敏,赵菊扬.论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效应及改善[J].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一.课前新知导学
1.了解效率和收入公平的含义。
2.理解并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4.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讲解新课前,先做个小采访“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感一般和学业密切相关,幸福感的降低来自于学业和休息娱乐的冲突,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你父母的幸福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的普通民众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你幸福吗?”其实是央视的一个采访话题,在这次采访中出现了“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关于“幸福”的全民讨论热潮。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为何一些人会给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幸福感?
提示结论材料: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今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收入”与“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则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果别人收入增长而你不增长,你会觉得幸福吗?
探究结论: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是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一篇:有话请直说
(二)预习检测(课堂提问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60回答: 1.你是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公平”的?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公平、法律地位公平、买卖双方交易公平,等等。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改革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都不是真正的公平。)
讲解:(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消除差距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差距过于悬殊、两级分化)
3.你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
(一)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城乡、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比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说到收入差距,不得不提一个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那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讲解:
(二)分配严重失衡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跑得太慢了”、“某老总百万年薪”、“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理解“两个偏低”、“两个不同步”。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1、“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即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普遍现象,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低廉的工资又带来了“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这里,必须先给大家讲清楚这几个概念,一个是: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财富。第二对概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分配给生产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2、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不合理。而这从大环境看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社会财富增加的大部分被政府拿去搞建设了。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更是超过GDP增幅。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扭转。
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几个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4.你觉得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会给家庭(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不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 有话好好说
探究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寻找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的病因?并据此找出解决病因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截至2012年8月9日,北京、山东、上海等18个省市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病因:
具体措施:
知识拓展:学习十八大: 我党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看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首次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看点2: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看点3: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伤痛的现实,却流淌着希望的温暖。”
探究活动三:着力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这是否会阻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呢?
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四:我国政府应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才能彰显其良知?
探究结论:
知识拓展: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十七大以前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 的问题。
5.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6.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第三篇 有话还想说„„
探究活动五: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西 你还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探究结论:
【社会热点链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我国怎样才能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课堂反馈】
1.对照本框的学习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梳理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客观地认识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正确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方式;政府调节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以下仅就其中的四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对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客观估计?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现在通行的衡量收入整体差距的重要指标,可以比较有效地预示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一般说,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在0.30.4之间属于收入分配正常差异状态;高于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反映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极易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出现动荡的局面。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17,从城乡居民整体状况看,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高于0.4,已经处于差距过大状态,到达危险边缘。但是,如果按城镇与乡村分别计算,情况则完全不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2,乡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53,无论是城镇或乡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在合理、正常的区间。那么为什么城乡整体计算与分别计算差别如此之大、情况迥然呢?这主要反映出中国目前仍是一个 1
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镇与乡村差别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差距虽有拉大,但总体上还处在正常状况,而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乡村内部差距拉大,而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上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居民心理状态,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收入分配关系中的复杂状况和深刻矛盾。有些同志提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存在低估了实际收入差距的现实,因为,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因怕露富而通常会被低估,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因浮夸而被高估。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另外,从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看,还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中国当前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或多或少普遍提高基础上的差距拉大;
第二,当前收入分配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化、地区分化和行业分化等特征,问题最大的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据统计比较,在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上,我国已经超过几乎所有国家;
第三,我国低收入的贫困阶层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在农村,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民;在城镇,主要是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在职或下岗职工及部分鳏、寡、孤、独、病、残等社会弱者。
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基本因素是我国分配方式变革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的拉大是一种必然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一种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有利于激发个人资本投入和智力投入的积极性的发挥,是符合改革初衷的。但是,目前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差别的扩大,并不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结果,而是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甚至非法因素。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合理性”与“合法性”存在质疑。主要原因是:
第一,初次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公平。最突出的表现是:(1)一些部门、行业和个别社会成员垄断经营或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等分割,获得了垄断利润和高额利润;(2)改革不到位,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超额分配;(3)特殊的产业与地区差别政策,使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先富了起来。第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作用严重缺失。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对低收入实施转移支付是缓解收入初
次分配矛盾的基本手段,也是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功能。但是,这方面改革没有到位,功能作用缺位,政策措施苍白。首先,对高收入者调节不力,“逃税”、“避税”严重,处罚无力。对低收入者有效保障基础薄弱,执行中扶助缺失,致使相当一部分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援助。
第三,收入分配货币化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加之腐败蔓延,使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轻易获得“灰色收入”、“非法收入”,从而造成了一批暴富者。
三、要不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讲求效率,无效率的经济和社会是不会有生气、有活力的。而要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又必须使收入分配相对公平,形成合理结构。党和国家通过我国的多年实践总结,特别是汲取过去搞平均主义弊端的教训,在总结改革开放后由于某些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危害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应当讲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理论进展和政策突破。理论界有些同志对这一方针提出了质疑,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认为这一方针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应当改变这一提法;二是认为效率优先,分配的天平便会向优者、强者倾斜,就会危及广大公众的利益,损害社会公平。
我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是比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按100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计算,从1956年起,才过了不到50年,至少还需要50多年时间。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高效率,才会产生高回报,这是建立市场经济内生动力的必要激励机制,也是对过去平均主义的扬弃。但是,走共同富裕又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不过,这是一个长过程,而且必须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整体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而“兼顾公平”就是促使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化从量变向质变逐步转换的一个平衡各方收入水平的良性调节器。因此,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就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实践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一分配方针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要更好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方针,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各种要素多元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规范多元化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办法,划清合理、合法与非合理、非合法界限,提高其分配透明度,同时,要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给予新认识、新内涵,为“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现有收入分配中的制度缺陷和操作缺陷,解决好秩序混乱和调节不力的问题。
四、如何加强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与其它资源的配置一样,也必须坚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基本观点,这也是真坚持市场化,还是假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区别。但是,市场并非万能,必须要有政府宏观调节相匹配才能达到合理性要求。因此,在收入分配调节上,还是要按照“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原则,或者说是“市场第一,政府第二”的原则。厉以宁教授提出的“第三调节”概念,也是一个好观点。收入分配中加入社会调节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文明社会优势的发挥。这种非功利性、非强制性的收入再分配,比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德性。作为政府,除了对“第一调节”概念要做规范外,对“第三调节”概念也应从政策上和制度安排上给予鼓励、引导、支持和规范。
从政府调节讲,其作用重点是完善和强化三大方面:(1)完善和强化税收调节政策措施;(2)完善和强化社会等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3)完善和强化对特殊群众的扶贫政策措施。
从当前讲,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全面解决市场秩序混乱和分配中的不合法问题,同时,要强化政府的再分配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强收入调节,防止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具体讲,应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关心贫困群体利益,切实保护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也就是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因下岗、失业而导致的贫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收入分配中低收入底线;切实落实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民进城务工利益保障;加强对特殊贫困群众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
(2)整顿市场秩序,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整治力度。即加紧治理旧体制留下的部门、地区不合理政策;深化改革,扫除体制漏洞,从源头消除“权力”分配;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竞
争环境,堵塞非法经济活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机构和人员的经济监督。
(3)建制立章,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和监督。应当积极建立规范、完整的薄记体系,实现收入透明化;进一步完善收入所得税制度,强化对高收入者征税力度;积极研究建立开征对个人财产征税的制度;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高收入者向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捐助。
(4)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调控,防止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为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清理“三乱”力度,在税费改革基础上,建立彻底解决农民负担的制度性约束机制;结合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中西部地区自身竞争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及其它经济援助手段,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A Probe on the Issue of Present Individual Income-Distribution in China LU Bai-fu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open-door policy was carried out,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has changedfundamentall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form in the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An objectiverecogni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individual income-distribu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enlargement of the income-distribution gap,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income-distribution principle that“efficiency first,fairness considered” , will help us to correctlyunderst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ividual income-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thus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government in coordinating income and distribution.Key words: income-distribution;way of distribution;government coordination 参考文献:
1、起点差距。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7、其它原因。
这个问题他们已经有了答案了,我的回答还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功能
一、国民收入两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但这还没有完成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国民收入还要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社会保障体制等机制实现两次分配即再分配。其原因在于:第一,初次分配可能导致一种社会无法接受的不平等状况;第二,有些人不拥有生产要素,甚至无劳动能力(或其劳动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但他们也必须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而能过上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第三,一些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法制系统、国防、外交、灾难防护等等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东西,需要由社会(通过政府)统一支付。这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同样是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初次分配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再分配,通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经常转移完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再分配,从而形成国民可支配收入。在理论上初次分配主要是研究要素参与分配的市场机制问题,再分配主要是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研究我国收入再分配模式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搞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发挥哪些职能,为此要支配多少国民收入;社会保障应该起哪些作用,“覆盖”哪些需要,占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比重应是多少。
二、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和收入分配两大功能,而收入功能是基本的,调节功能是派生的,面对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讲,强调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都是合理的选择。个人所得税以其累进性,被认为是可以矫正不够公平的初次分配的有效手段,要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现实,有赖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税收工具
政府为了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可能采取多种的政策措施,其中税收政策在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必然要影响市场经济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从而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因此,政府在税种上的选择就要求所选择的税收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小。一般来讲,人头税可以使税收的效率损失达到最小,因为它对纳税人的经济决策保持着中性(只会产生收入效应),但是人头税对富人和穷人征收相同的税,很难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所以,要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政府不宜采用人头税。
在税收体系中,可实现对个人收入调节的税种主要有: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等。对商品税而言,国家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的消费品设置高低不同的差别税率来达到调节高收入的目的,但是其调节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采用比例税率,其税负转嫁的不定性)。这些限制了消费税调节功能的发挥。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也可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功能,但是社会保障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使其累进性不强,而且,社会保障税主要针对工薪阶层征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退性。相对而言,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分配环节实施调节,可直接有效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也最大,也正因为如此,个人所得税成为国际间认同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
(二)个人所得税对公平和效率原则的选择
公平和效率原则是税收的两个基本原则,各种税种的征收都是在公平和效率两项原则的权衡中进行的。面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所得税的原则应该是公平—效率,即把公平放在效率之前考虑。与其他税种相比,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具有极强的即时和直接的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十分重视个人所得税,把它作为调节收入的首选税种。坚持公平原则,调节贫富差距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责任。实施个人所得税税制公平有两条原则,一是相同收入状况的纳税人应承担相同的纳税义务;二是税收负担要考虑纳税人的支付能力,高收入者要比低收入者支付更高比例的税收。因此,征收个人所得税应从根本上体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者不课税的纳税能力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初次分配差距,有助于实现收入再分配公平的目的。
(三)个人所得税参与收入再分配的必然性
个人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收入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历来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追求的一个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税收。通常,政府用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有两种:一是税收政策,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由于转移支付的实施需要政府有一定规模的收入数量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税收收入正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归根到底,税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税收手段,不仅规范性强、形式简明,而且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作保证。税种、税基和税率等要素的组合可以调节个人收入水平以及产生收入的要素条件,从而决定市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此外,税收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因此,税收在政府矫正和补充市场分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税收手段中,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最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之所以最强,主要是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征收,二是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制度,特别是后者,是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的主要机制。可以说,收入再分配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
参考文献
[1]、杨春梅:《强化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载《税务与经济》, 1998年第4期。
[2]、吴云飞:《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空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14-02
本文具体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情况在它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策。首先简单谈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它发展变革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取得的显著成就
1.从改革开放前国家长期执行的“平均主义”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国家经济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模式,导致国内相对应的经济分配体制也是多样的。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以及后来的十六大报告中国家政府针对国内经济分配体制本身的复杂性都进行了分析,并相继做出要求和指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合法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基本概括为以下四种:按劳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个人经济所得(或自劳自得)分配方式和福利收入分配方式。从最初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示出我国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个人收入分配的体制,这个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重大发展和补充。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也体现了党对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关心。“效率与公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确立了地位和作用。
2.农村进行的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显著
农村进行的综合改革首先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严格执行土地保护制度;第二方面完善了征地程序,更好地保护了农民权益、控制了土地规模;第三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并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进行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更好地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体系,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最后在农村税费改革方面,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大幅度降低了农民负担。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加之商品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商品供应充足,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消费环境也有了改善,这也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改善。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它发展变革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形态不够合理
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形态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过大;二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如电信、烟草、保险、金融、石油等行业,职工工资及福利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由于收入较高少数高收入者与其他收入较低的多数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加大,容易造成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
2.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仍不协调,改革步伐仍有些滞后
“十五”期间,围绕着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适应,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比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相对滞后,妨碍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落实。同时对当前我国相对偏高的投资率而言,消费率依然偏低,经济增长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轻视质量和效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势必影响人们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
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年来出现逐渐扩大化趋势。据相关统计,2003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23倍,比2000年扩大0.44倍,比1978年扩大0.66倍。在全国各省和自治区当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新疆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浙江是最低的贵州的3.5倍。在我国由于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导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而因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的不公引起的各种群体事件和各种经济犯罪已日益突出。过大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中存在的不公,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已造成了威胁。
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还有待完善,之外的收入分配渠道还有待挖掘
当前国家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的引导,调控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了居民在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比例下降。在再分配领域,国家对高收入阶层的调控力度,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对整个收入分配秩序的维护都有待加强。同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之外的收入分配渠道还需进一步挖掘。慈善事业被称为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与西方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很不发达。
三、改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对策
为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上,体现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创新理念,对生活与消费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消极的旧思维中,而应该以积极的新思维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和支持居民消费,扩大社会消费观念,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我们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流通过程,忽视消费对经济所起到的拉动作用。另外在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只优化产业结构,还要进一步处理好生产与生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也要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完善个人收入调节政策
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政策,是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关键。在收入分配方面首先国家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进行收入分配。其次,要集中清理和坚决取缔各地区,各部门的不合理政策,重点是国家内存在的一些导致垄断经济收入的一些不公平政策和某些单位部门为获得个人利益存在的乱收费政策。最后积极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同时继续深化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切实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城镇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与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在农村,加大扶贫力度并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3.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就业也是稳定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关心的最基本民生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更应该高度重视扩大就业问题。首先要为各类劳动者建立完善的劳动者就业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第二,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网络,更好更快地传送用工人员的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让聘用双方都能够满意。第三,鼓励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深入农村,下到社区等基层就业,更多地鼓励他们能够已自身创业带动就业。第四,根据企业解决就业岗位的多少给予财政补贴等办法以支持企业减少裁员。第五,加强社区民意调查工作,及时了解群众疾苦,加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完善信访制度,让群众有语言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建立起基本的福利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真正做到缩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减少因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而导致的社会对立,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提高人民对各类产品的有效需求,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均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收入与分配教案10-17
县级公立医院收入分配改革探讨10-06
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10-27
买房个人收入证明11-1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10-08
个人收入证明如何写?09-06
英文个人收入签证办理证明07-03
个人身份及薪金收入证明07-27
买房贷款个人工作及收入证明05-29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收入证明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