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监测管理制度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血前监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监测管理制度 篇1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九、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十、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十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识别。

十二、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十三、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全过程和输血后30min内都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具供检查分析原因。

13、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集中放置于4℃冰箱内,于24小时内由工勤人员签收并送回血库。

输血前监测管理制度 篇2

我单位广州血液中心是比较大型的采供血机构, 肩负着广州市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采集与制备、保障辖区内130多家医院的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广东省血液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责。因此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实现广州市大部分用血医院 (含在广州市辖区内的省属和军队医院) 的输血规范化管理。该系统使用安全、可靠和先进的技术, 依托血液中心, 以Internet为载体来完成辖区内用血医院的联网安全以及数据的共享, 从而达到临床用血信息的集中管理以及统一监控的目的。因该系统涉及到血液中心、数十家用血医院以及卫生主管部门, 涉及人员情况复杂, 因此只有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 对项目过程组中的不同过程和活动进行识别、定义、整合、统一和协调, 实现整体管理, 方可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

1 项目管理简介

项目指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范围内将有限的任务完成。那么项目管理是指要组织协调有限的资源, 对其规划安排以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 完整的项目管理页包含对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总结。

项目管理是项目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项目的管理过程包括:制订项目章程、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初步范围说明书的制订、监督和控制项目的工作、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整体变更管理和项目的收尾管理。从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说, 项目的管理贯穿项目的整个周期, 它是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包括项目周期中的各种决策、项目多目标系统的平衡以及项目干系人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等。

在现代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 各类信息化项目开始越来越重视通过项目管理来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2 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

在临床输血监测系统这个项目中, 由于前期的项目启动工作做的比较充分, 项目的范围、工期、成本、采购等都通过合同进行了界定, 因此, 主要着重通过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项目多目标的平衡、项目整体变更的控制以及通过绩效评估来加强过程监控、加强风险管理这几方面来进行项目的整体管理。下面分别就这几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叙述:

2.1 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因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关系人比很多, 主要包括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的用户等, 所以整个项目周期内必须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防止由于沟通不畅而使项目遭受失败。为此采用如下的方法:

2.1.1 实行接头人责任制

因这个项目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及干系人众多, 在启动项目的前期先要选定沟通方式, 即采取接头人负责制, 每10家医院分配1名项目组的沟通接头人, 各医院也要有1个接头人, 无论什么问题均需要由双方的沟通接头人协调处理。这个方法在初期的需求调研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防止由于出现问题而产生无法解决和反馈的现象。

2.1.2 明确沟通方式, 减少形式主义

利用周例会制度进行项目组内部沟通, 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周的工作方案。另外, 项目组人员平时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能即时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邮件即时解决, 不可即时解决的召开临时会议解决。

2.1.3 利用多种沟通手段

采用碰头会、聊天工具、电话、邮件等方式加强项目的沟通交流。小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处理, 对复杂问题应召开临时碰头会, 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面较大的要留存会议纪要, 必要时请相关人员签名盖章确认。

通过以上方法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防止出现影响进度和成本质量问题。

2.2 注意项目多目标的平衡, 以质量目标为重点

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不同的目标在项目管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 其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该项目对质量和进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质量, 由于涉及多达数十家医院, 只要某个功能达不到标准, 都会引起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了质量的控制, 利用测试的手段来进行项目质量的控制。比如, 软件系统主要通过黑盒测试的方法, 采用规范测试详细对系统的各项业务功能以及性能进行测试;硬件网络系统应使用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吞吐量测试等确定该硬件系统能否支撑软件系统的运行。

另外,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上, 必须加强该项目进度的控制, 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在项目的前期, 采用快速原型的方法加快开发, 通过与用户的多次交互过程中不断完善需求, 减少后期返工几率, 加快进度;另外为了加快工期, 合理地划分了里程碑, 并对项目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把项目分成血液中心端模块、医院血库端模块、卫生局端模块、数据接口、硬件网络系统等多个子任务, 通过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等原则, 让可以并行开发的子任务并行开发, 加快项目的进度。

2.3 整体变更控制

项目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贯穿始终, 并应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由于很少有项目能够完全按照原来的项目计划进行, 因而变更的控制必不可少。该项目所建设的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其实是HIS系统外延, 它继承了HIS系统需求复杂的特性, 其影响变更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的变更。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系统需求的复杂性, 导致前期需求分析不可能一次把需求获取完整;另一方面是随着用户在测试系统的过程中逐渐对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想法, 因此提出对需求的变更。

在该项目的变更控制上, 成立了CCB (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 , 由项目经理、血液中心方负责人、部分用血量大的医院血库负责人、配置管理员等组成, 规范了变更管理流程。当出现变更时, 必须提交变更申请表, 然后由CCB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 如果对项目有利或者影响不大, 就予以批准并指定相关人员实施, 并监督其实施;如果变更对项目存在较大影响 (例如有的医院提出可否帮其把输血监测系统作为模块集成原有HIS系统中去而非只单独做接口的方式, 由于这超出了项目的范围, 如果实施会导致严重的进度拖延) , CCB需经过会议讨论, 可拒绝该变更申请或告知客户该变更可在下一版本实现。

由于该系统涉及的开发模块比较多, 开发人员人数也比较多, 为了规范变更控制, 一定要对项目中产生的代码、文档进行版本管理。所以采取开源的SVN作为版本管理工具, 制定版本控制使用规程, 可有效解决版本混乱的现象。

2.4 通过绩效评估, 加强项目过程的监控

项目工作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是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度量和发布绩效信息, 并对被度量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从而发现项目出现的范围、进度、成本偏差, 并进行分析改正, 以提高项目的绩效。对于该项目, 规定每个月底提交项目的绩效报告, 并通过挣值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的绩效, 然后把绩效报告发布给各相关项目关系人, 让他们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情况。当发现项目出现严重偏差时, 组织相关干系人的会议, 商讨通过相应的措施纠正项目的绩效, 使项目向着如期的健康方向发展。

2.5 加强项目风险的管理

项目的风险是每个项目都存在的, 在项目的整体管理中, 必须予以重视。经过风险分析, 发现该项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技术风险, 由于该系统涉及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 这些单位的联网采用什方式, 安全性如何保证等;②范围蔓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多家医院, 因此一定会出现对功能的特殊需求, 有的会造成范围的蔓延;③进度拖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数十家的医院, 即使开发阶段能够保证进度, 但是到这么多医院去测试上线能否按时完成都是一个重要的风险;④沟通风险, 如前所述, 该项目的项目干系人多, 很容易出现沟通不良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风险, 制定了风险应对计划,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控, 可显著地控制项目风险, 确保了项目目标的完成。

3 结语

该项目如期上线运行, 多方用户广泛好评, 有效地规范了临床用血,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 该项目已经1年多稳定运行。其成功主要受益于有效的项目管理, 通过重点把握沟通、多目标平衡、风险控制、变更控制、过程监控来使项目的各要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协调, 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庆丽.我国输血领域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1) :18-19.

[2]黄兵.医疗机构临床应急采供血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1) :91-92.

[3]陶玉秀.医院应用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 2005, 11 (21) :771-772.

[4]王新梅.采供血信息网络化管理在规范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 :868.

[5]林秀兰.医院项目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9) :199-200.

[6]潘一文.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医院信息整合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 (12) :105-107.

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篇3

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于手术用血应事先做好计划。对输血量及所需各种

成分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要严格掌握;、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爱滋病抗

体和谷丙转氨酶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需要输血时,医生应向家属讲请输血的利弊,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同意

书后,方可输血;、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经上级医师审签后同血样

一起提前呈交输血科;、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急诊外,凡需输血者均应提前申请,报医务科批准,各种血液成分应提前1天,全血及红细胞悬液<2000ml提前2 天,2000ml以

上者提前3天,<3000ml者应提前4天;、工勤人员和家属一律不许代替医护人员取血和代替医师签字、填写血型、用

血量以及改填输血申请单;、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储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

保输血安全;

-------------------------编制人/修改人: 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

输血前监测管理制度 篇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准备

1.输血申请单:必须含有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及负责医师的签名。还应包含申请日期、用血原因及时间、用血种类及数量;年龄、性别、种族、疾病诊断、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有无不规则抗体及血型等。

2.受血者血样:

① 认真核对后,方可采集;

② 血液标本必须收集到有正确标记的带塞子的试管里,且标明病人姓名、住院号、采集日期及采集者;

③ 血液标本应是不抗凝血,以避免纤维蛋白、抗凝剂成分对血清学试验的干扰;

④ 溶血或混入静脉输注液体而致标本稀释的血液标本不得使用;

⑤ 须用输血前3天以内采集的血液标本;

⑥ 输血后,病人的血液标本须在4℃至少保存7天,以备重复试验。⑦用右旋糖酐、聚乙酰吡咯酮(PVP)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红细胞洗涤)。脂肪乳可干扰配血实验结果,在输用脂肪乳之前应抽取血标本备用

3.献血员血样:

① 从血袋上附着的血样小辫获得献血员血液标本;

② 在标本收集管上粘贴血袋上有关血液制品号的条形码标签;

③ 准确核对血袋上及标本管上的号码。

血清学试验

一、受血者试验

(一)血型鉴定

1.ABO血型鉴定: ⑴ 常规鉴定:

① 正定型:用抗-A抗-B试剂检测受血者红细胞。

② 反定型:用A和B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人ABO血型是由红细胞的抗原和血浆/血清中的抗体所决定,因此正反定型的结果应该一致。

表1 常规ABO正反定型试验

正定型 抗-A O + 0 +

⑵ 如果正反定型不一致,则需进一步鉴定。可在正定型试验中增加抗-A1、抗-AB及抗-H,反定型试验中增加A2、O及自身红细胞。

表2 疑难ABO正反定型试验 正定型 反定型 抗-A 抗-B 抗-AB 抗-A

A1 A2 B O

抗-H

自身对照

反定型 A + 0 + 0

血型

0 A B AB 抗-B 0 0 + + B + + 0 0

正定型试验中的抗-AB是用来确认弱A和弱B抗原,抗-A1用于鉴定A亚型,抗-H用于鉴定亚型及孟买型。反定型试验中的A2细胞是用于鉴定A2亚型。O细胞用于鉴定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的同种抗体影响定型,自身对照用于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影响定型,如果与O细胞或自身对照为阳性,则定型结果不可靠,必须进一步进行血型鉴定。

⑶ 如果无法找到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则只能给病人输注O型红细胞,病人血型可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试验室协助鉴定。

⑷ ABO定型不一致的原因:

Ⅰ、反定型试验出现弱反应或缺失抗体:

新生儿;

老人;

低球蛋白症的白血病人或淋巴瘤病人(恶性);

使用免疫抑制剂而致低球蛋白的病人;

先天丙球缺乏的病人;

免疫缺陷者; 骨髓移植病人;

双胞胎嵌合体。

Ⅱ、弱反应或缺失抗原:

A亚型、B亚型或AB亚型;

白血病导致A或B抗原减弱,何杰金病有时会抑制抗原表达,与白血病类似;

某种疾病(如腹腔癌、胰腺癌)导致血浆中存在大量的型物质,中和抗-A或抗-B抗体,引起正定型为假阴性或弱阳性;洗涤红细胞可解决此问题;

获得性B;

抗-A或抗-B试剂中存在低频抗原的抗体。

Ⅲ、蛋白或血浆不正常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符:

某些疾病导致球蛋白水平增高引起缗钱状凝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也会引起缗钱状凝集,导致假阳性凝集; 洗涤红细胞

血浆增溶剂(葡聚糖、PVP)也会引起缗钱状凝集。

Ⅳ、其他原因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符:

多凝集:当病人感染细菌或病毒后,病毒或细菌产生的酶使红细胞上掩蔽的T抗原暴露激活,由于正常人血清中都含有抗-T抗体,因此可与正常人血清产生凝集反应,正定型试验假阳性;

冷自身抗体引起的自家凝集反应,正反定型均可出现假阳性; DAT及IAT均阳性。

存在ABO系统的意外抗体,如A2或A2B个体血清中可能存在天然抗-A1,导致反定型试验多出抗体;

被检者血清中存在ABO系统以外的同种抗体,反定型时出现假阳性反应;

非抗-A及抗-B的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复合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引起正定型非特异性凝集,如抗-B的染料吖啶黄。

2.Rh(D)血型鉴定:

⑴ Rh(D)抗原检测原则:

① 对受血者常规一般只测Rh(D)抗原,而对献血员不仅要检查Rh(D)抗原,并在其为阴性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弱Rh(D)(即D U)。

② Rh(D)阴性及弱D的受血者只能提供Rh(D)阴性血,不得使用D阳性及弱D的血。即弱D针对受血者而言为D阴性,而对于供血者而言则为D阳性。

③ 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Rh(D)阴性红细胞进行Rh(D)定型时,易引起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按照试剂生产商的试剂使用说明书要求,增加对照试验。

⑵ Rh(D)抗原检测方法:

① 试管法;

② 微柱凝胶法。

(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和鉴定:

1.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必须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及交叉配血不合者进行抗体筛选试验。

⑴ 抗体筛选的重要性:有利于早期发现和确认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并可以在配血前鉴定此意外抗体,获得充足的时间来选择缺少相应抗原的相配合的血,避免由于寻找不到相合的血液而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

⑵ 抗体筛选用试剂红细胞:

① 试剂红细胞必须含有下列抗原:D,C,E,c,e,M,N,S,s,P1,Lea,Leb,K,k,Fya,Fyb,Jka,和Jkb

② 目前已商品化的试剂红细胞有两种,分别为双人份细胞和三人份细胞组。

两组细胞抗原分布图

Ⅰ Ⅱ

Rh-Hr Kell Duffy Kidd Lewis P donor D C c E e K k Fya Fyb Jka Jkb Lea Leb P1 R1R1 R2R2

三组细胞抗原分布图

Kell Duffy Kidd Lewis P MN Lutheran Xg

Fya Jka Lea Lua donor D C c E e K k P1M NSs Xga

Fyb Jkb Leb Lub R1R1 + + 0 0 + + + + 0 0 + 0 + 1 R2R2 + 0 + + 0 0 + + + + + + 0 rr 0 0 + 0 + 0 + 0 + + 0 + 0

+ +++0

0 + + 0+0+

0 +

+ +00+

0 +

0 +

+ Rh-Hr + + 0 0 + + + + 0 + 0 + + 0 0 + ++

++ +0

0 + + 0

0 +

MN Lutheran Xg

M N S s Lua Lub Xga + +

0 + +

++

+ 0 ++ + + 0

③ 试剂红细胞是保存在保存液中,一旦用生理盐水或Liss液洗涤后则应该在24小时内使用,否则会因污染、抗原丢失导致试验错误。

⑶ 抗体筛选技术:

①技术要求:

尽可能多的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尽可能少的检测出无临床意义的抗体。

尽可能快的完成抗体检测。

②方法选择: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应于不同范围及情况。

立即离心盐水试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干扰ABO定型的盐水反应活性抗体,但此方法会检查出无临床意义的抗体,如冷凝集素抗-I及抗-IH等。但漏检IgG性质的抗体。

Liss-间接抗人球技术(Liss-IAT):此方法可以有效的用于检测不规则抗体(IgG性质),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微胶柱方法都是Liss-IAT的方法,如澳斯邦(AusBio)的博唯优(BioVue)、达亚美(DiaMed)的ID-卡,以及Immucol的Capture技术也是Liss-IAT方法。此方法缺点是无法排除无临床意义抗体的干扰。

酶试验(菠萝酶或木瓜酶):很少用于输血前检查中的抗体检测,因为酶方法会破坏一些红细胞抗原,如M,N,S,Fya和Fyb, 但酶技术可以增强Rh及Kell系统的抗体检测。主要用于MNSs系统的抗体鉴定。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LIP-IAT):所需试验时间少(3~5分钟)、方法灵敏度高,但由于反应温度为室温,因此无法排除无临床意义抗体的干扰(尤其是室温盐水反应性抗体)。

聚乙二醇-间接抗人球方法(PEG-IAT):PEG-IAT是很灵敏且有效的检测抗体的方法,可以提高反应的强度,同时此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无临床意义抗体的干扰。

⑷ 自身对照:即使用病人自己的血清和自己红细胞进行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抗体筛选阳性结果是同种抗体还是自身抗体、或是缗钱引起。

2.抗体鉴定:在病人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查为阳性时,且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交叉配血之前,应该可以进行简单的抗体鉴定试验,确定抗体的特异性,会有助于选择无对应抗原的相合血。如抗-cE抗体在人群中的相合率为30%。

二、供血者检测 从供血中心获得的血液,交叉配血前须进行ABO定型,对于Rh(D)阴性的血液还需确认其非弱D型,并把检测结果与血袋上的标识相比较,确保一致。

交叉配血

一、血液的选择

(一)、血型:

1、ABO 系统:

①全血:必须选择同样血型的全血。

②成分血:选择血型相配的血。

病人血型 0 A B AB

2、Rh系统:

①Rh(D)阳性患者可以选择阳性血及阴性血。

②Rh(D)阴性及弱D患者只能选择Rh(D)阴性血。

3、其他系统:对于已经明确抗体特异性的病人,则应选择缺乏相应抗原的血液。

(二)、储存时间:一般来说,首先使用较陈旧的血,但以下情况属于例外,需用新鲜血。

1、病人将接受大量的血液(超过自身总血量)。

2、新生儿换血及婴幼儿输血(病人本身血容量小,而用血量又大)。

3、接受定期输血的病人(如地中海贫血病人、肾透析病人、再障病人),使输血间隔时间延长。

(三)、新生儿换血的血液选择:

相合的红细胞 0 0,A 0,B

0,A,B,AB

相合的血浆 0,A,B,AB A,AB B,AB AB

相合全血 0 A B AB

1、Rh(D)新生儿溶血病,选择Rh(D)阴性ABO血型与婴儿和母亲相配合,或O型Rh(D)阴性的洗涤红细胞及AB型血浆,用母血清进行交叉配血。

2、ABO新生儿溶血病,选择ABO血型与婴儿及母亲相配合的且Rh血型与婴儿相同的红细胞及AB型血浆组成的血液使用。

3、其他任何新生儿溶血,选择不含特异性抗体所对应抗原的ABO系统与婴儿相同的血输注。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用的ABO系统血型相合红细胞选择

婴儿血型 0 A B

母血型 0,A,B 0,B A,AB 0,A B,AB 0 A B AB

二、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是确认供血者及受血者的ABO血型的相合性,其二是可检测出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此抗体可能在抗体筛选试验中由于筛选试剂红细胞缺乏相应抗原而漏检。

(一)主侧交叉及次侧交叉试验:

1、主侧交叉:由病人血清及供血者红细胞组成

次侧交叉:由病人红细胞及供血者血清组成(由于我市尚未对供血者进行抗体筛选,因此次侧交叉是非常必要的)。

自身对照:病人自身血清及病人自身红细胞组成,自身对照有助于分析解释交叉配血试验中出现的阳性结果。

2、常规配血技术:选择的技术不仅要能检查出不配合的IgM抗体,还必须能检查出尽可能多的不配合的IgG抗体。最大限度的减少抗体的漏检。

供血者血型 0

0 A,0 0 B,0 0 A,0 B,0

AB,A,B,0 AB

⑴立即离心技术配血法:用于检查ABO的不配合及室温反应活性抗体引起的不配合。

⑵抗人球蛋白配血法:用于检查不规则抗体(IgG)引起的交叉配血不配合,有Liss-抗人球法、PEG-抗人球法、LIP-抗人球法。

3、特殊配血技术:

⑴预温配血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室温反应活性的无临床意义的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配合。

⑵冷型自家溶贫病人的配血试验,用于解决自身冷凝集引起的配血困难。⑶温型自家溶贫病人的配血试验,用于解决自身温抗体引起的配血困难。⑷纤原未完全析出的血样,如肾透析、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在配血时引起假阳性。

4、结果的解释:

⑴主侧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

病人或供血者ABO定型不正确,或二者的ABO血型不配合。

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病人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假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用盐水添加试验来解决)。

试验系统被污染。

⑵次测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

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主侧配血不相合原因分析

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

现象

主侧:+ 病人或供血者ABO错误 重新定型 自身:- 病人血清可能含ABO抗体 检查病人亚型、输血史及移植史 抗体筛选:病人血清中有抗体,但筛选细胞上无相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鉴定 - 应抗原 检查供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供血者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主侧:+

自身:- 病人血清中的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抗体筛选:胞上相应抗原反应 +

病人血清中可能同时存在自身抗体和主侧:+ 同种抗体

自身:+ 病人血清不正常:

抗体筛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不正常

+ 血浆扩容物

污染

*抗体鉴定可由血液中心来检验

抗体鉴定

可以鉴定抗体的特异性,有助于给病人选择相配合的血液,还可以预防新生儿溶血病。

一.一般程序:

(一)血液样本:血清或血浆均可,但更多用血清。

(二)病史:记录病人临床诊断、输血史、妊娠史和近期使用的药物。

(三)试剂:

谱细胞:是挑选出的10个或更多个已知血型表现型的O型细胞。谱细胞必须含有Rh、Kell、Duffy、Kidd、P、Lewis和MNS系统的抗原,且对大部分单一的同种抗体有一个清楚的反应格局。

增强介质:LISS、PEG和LIP等,均有商品供应。

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抗-IgG+抗-C3;但抗-IgG使用的更多。

(四)自身对照:有助于决定病人是否有同种抗体,或有自身抗体,或两者兼有。

二.血清学方法的选择:

无任何单一的方法可以检查出所有的抗体。在选择方法时必须了解此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局限性、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孵育温度、提高血清对细胞的比例、延长反应时间、改变pH和低离子强度。

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鉴定,选择无对

应抗原的血

对病人血清自身吸收及抗体鉴定,用吸收后血清配血

盐水添加试验解决缗钱 抽去新标本 使用新器具

1.抗体鉴定技术:①低离子强度液(LISS)-IAT②聚乙二醇(PEG)-IAT③微胶柱凝集技术④聚凝胺(LIP)-IAT⑤酶技术。

2.抗体鉴定中的特殊技术:①使用硫醇试剂②吸收试验③放散试验④效价 已配合血液的标记及发放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病人姓名、性别、疾病诊断、病案号、门急诊/病室、病床号、ABO及Rh血型;血液有效期、血制品名称、数量和外观、供血者编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试验人员姓名等;确保准确无误时,经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血液发出后,受血病人及供血者的血液样本至少须保存于2~6℃冰箱7天,以便追查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输血管理制度 篇5

(一)交叉合血标本的采集

1、确定输血后,责任护士遵医嘱采血。

2、采集前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填写合格,若有漏填或差错,则不能采血。核对输血申请单与标本瓶上内容是否一致。

3、认真核对病人信息:核对腕带上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核对检验报告单血型与试管标本上(条码试管)或输血申请单上是否一致,有任何疑问都不能采血。

4、采血后在《输血申请单》上方及试管标签上正确填写采血日期、时间并签全名。

(二)取血

1、输血科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进行“三查八对”并签名。“三查”: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查血液颜色、质量是否正常;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等。核对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血。无特殊情况1次只取1个病人的血。血液运输过程中应用专门容器盛放,避免剧烈震荡和高温,以防红血球破裂。

3、注意鉴别外观不合格血液: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有明显破损、漏血;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⑥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上面出现溶血;⑦红细胞呈紫红色;⑧过期。

(三)输血

1、遵医嘱输血,输血前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血浆有无浑浊,如有疑问应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和检查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两人执行后签名。

3、取回的血应在30min内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不得与其他药物共用静脉通道,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严密观察30min,再次进行“三查八对”,无不良反应后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常见症状有:①发热、伴或不伴寒战;②寒战,伴或不伴发热;③输血部位疼痛,或胸部、腹部、腰部疼痛;④血压变化,包括血压升高或血压降低;⑤呼吸窘迫,包括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哮喘、低氧血症;⑥皮肤改变,包括荨麻疹、瘙痒、充血等;⑦恶心、伴或不伴呕吐;⑧尿色加深;⑨出血或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急性溶血反应;②非溶血性发热反应;③过敏反应;④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⑤细菌污染;⑥循环负荷过重;⑦空气栓塞及一些迟发反应等。

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②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再次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保留输血装置和血袋,作好护理记录,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上报医师,并进行积极治疗和枪救。

6、输血后,在医嘱上签执行时间、并双签名,血袋、不良反应回报单于24 h内送血库存留(血袋在40C冰箱保存24h),以备必要时查用,输血申请单应该保留在病历中。

7、输血的观察和记录。

1)若有输血反应,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将血袋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2)医护人员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

3)输血的护理记录要求:

①输血的时间、血液成分、量、及血型。

②输血前与输血有关用药情况,输血中、后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情况。

③生命体征:输血前、输血30分钟时以及输血结束时分别记录一次,有变化随时记录。

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 均进行备血, 其中女性患者9 831例, 男性患者5 947例, 输血患者2 391例中, 女性1 387例、男性患者1 004例, 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1.2岁,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输血的诊断, 均在家属和本人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备血和输血。

1.2 方法

1.2.1 试剂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进行抗-HIV1/2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712) 、抗-HCV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810) 、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 Ag)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8600057936) 、e抗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 Ag)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8600058208) 、梅毒抗体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7022) 检测。

1.2.2 实验方法

应用一次性采血管, 患者抽取晨起静脉血3~5 m L, 保存温度≤4℃, 实验室保证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操作, 依据操作规程进行血清的分离, 离心为3 000 r/min, 离心5 min, 后给予传染疾病的标志物检测, 所有检测依据检测规程严格操作。离心后的血清保存时间不能超过3 d[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

输血患者2 391例,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 (占9.16%) ,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 (占8.62%) ,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 (占3.18%) , 梅毒感染患者43例 (占1.80%) ,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占0.25%) 。

2.2 输血前传染疾病感染性别情况

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肝e抗原感染患者、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的传染性疾病均能够通过血液进行传染, 其中输血是最为直接的血液传染源, 尤其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等, 均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和身体上的危害, 使人们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3]。同时, 在输血过程中, 医护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血液, 如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 会增加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疾病的机会, 同时在输血前没有进行相关传染疾病的检验, 患者在输血后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难以判定是否由输血引起, 因此会产生医疗纠纷, 导致医院和医生难以澄清感染原因[4]。

伴随近些年来对血液制品的严格要求和管理后,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人员已经严格控制其献血, 输血传播途径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控制, 但对于逐渐变异的传染性病毒存在一定的隐匿性, 难以及时检测出来, 因此难免在献血中还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的血液[5]。

通过输血前检查, 对HBs Ag、Anti-HCV、AntiHIV1/2、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污秽等污染的物品、手术器械进行特殊处理,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对手术患者, 特别是高危人群手术患者应推广输血前检查[6]。由于医护人员长期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及各种被污染的物品和血液、体液、分泌物, 最易造成感染。通过输血前检查, 提醒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自我防护, 注意操作流程, 避免医疗损伤, 从而防止感染[7]。

本文中对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均给予备血, 其中输血患者2 391例, 均给予术前传染疾病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占9.16%,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占8.62%,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占3.18%, 梅毒感染患者43例、占1.80%,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占0.25%。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其他传染疾病输血前感染男女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住院治疗有输血需要患者, 给予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查能够有效的保障用血安全, 利于对医护人员增加保护措施, 同时能够减少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输血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

摘要:目的:对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均进行备血, 输血患者2 391例, 均给予输血前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 (hepatitis c virus,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梅毒检查, 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 梅毒感染患者43例,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 (P<0.05) , 乙肝e抗原感染患者、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住院治疗有输血需要患者, 给予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查能够有效保障用血安全, 减少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输血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输血,传染疾病检验

参考文献

[1]王秀娣, 邓辉.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1) :111-113.

[2]刘仕云.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2) :142-143.

[3]王祥德, 郑红波.手术及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2) :214-216.

[4]裴建宏.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7) :16-17.

[5]王丽, 张春民, 张金波.检测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对受血者临床价值与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1) :104-105.

[6]孙云萍.血清感染性指标在手术前和输血前检测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6) :979-981.

输血的管理制度 篇7

三查十对

输血申请——送血——取血——输血

输血申请

1《临床治疗输血申请书》主治医生签字,预定日期 2病人家属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 入病历

3血库负责采血和储血,经主治医生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亲友互助献血

5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的去除,血浆置换等

6对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血型配合性输血

受血者血样的采集及送检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后采集血样

2要求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

3交配血——紫颜色试管

4送血库

取血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血库取血

2凭输血申请单与血库工作人员做好“三查十对” 三查: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十对;即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编号,血袋编号,供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的时间,有效期,血液种类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使用

a)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b)血袋有破损,漏血,c)血液有明显凝块

d)学奖惩乳糜状或暗灰色

e)血浆中有明显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f)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限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g)红细胞呈紫红色

h)过期或其他查证情况

输血

1)两人核对

2)三查十对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血中不能加入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静注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两袋血间均需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5)输血先慢后快

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1)发生输血反应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

2、采病人血及血袋剩余血送血库检测分析;

3、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4、抢救病人;

(2)血库收到输血反应的样本后,应立即进行分析:

1、复核用血申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

2、复核患者ABO血型;

3、复核输血前留下的供者血样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

4、进行交叉配血;

5、进行Rh血型检定;

三、临床医生对出现输血反应的诊断思路

1、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寒战、高热、心慌等临床表现应注意是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考虑是否是ABO血型不合引起。

2、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达不到预期值时,应分析患者体内血的去向,要注意是否有内出血或胃肠道隐性失血(外伤失血除外)。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篇8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安全。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需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需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立即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该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立即分析原因;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毒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洁,秩序优良。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须及时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心、仔细,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杜绝事故发生。

5、接收血交叉配血标本时,双方进行逐项仔细核对,以及标签号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检查输血申请单上各项所需填写项目是否填写完整,相关手续按规章完成。如有不符即告送标本者按要求办理后方可收入。

6、血交叉标本量应足够做交叉配血试验。

7、收到标本后应置于规定地点,如遇急诊,应立即进行配血。

8、发血时凭配血报告单发血。血液从冰箱中取出,仔细检查血液质量(如有溶血、污染现象或有疑问应停发)。发血时应核对病人、献血员姓名、血型、血袋号、住院号、床号、用血量等,核对无误后方可发血。

输血科(血库)岗位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血型的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准时上岗,整理工作室内的卫生。

4、检查冰箱的运行情况,记录温度,检查所用的配套试剂的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5、清洁仪器(主要为除尘),按卫生要求处理上日留下的标本及卫生用品并放于规定容哭内。

6、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做好当天输血准备工作。

7、工作内容:血型鉴定(正、反定型);Rh鉴定;配血、不完全抗体检测;标准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及时向用血科室发血,及时做好相关人员核对并签名。

8、急诊用血按有关规定优先配血。

9、中午下班前,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检查冰箱运行的情况并记录温度;检查试剂、卫生器械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10、整理工作台,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

11、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填写血液制品的领用单,交给指定人员到血站领血并及时入库;抗人球蛋白试验请交给领血同志及时送往采供血机构;处理遗留的工作。

12、进行常规工作。

13、准备次日术中输血的工作,将所需血液提早一夜完成,并储备于专用冰箱。

14、将交叉后原始标本放于专用冰箱内,需保存7天以上。

15、原则上应在完成当天的工作后下班,遇特殊情况与当日夜班协商交班。

16、下班前再次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整理所辖工作区的卫生;与夜班者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后准时下班。

17、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8、及时将用血计划,报市(县)献血办,做好有关用血管理工作。

19、及时统计,分析临床各科的用血情况,按规定报本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小组)和医务科,并做好本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液制品,必须及时登记入库,登记时要详细记录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制品名称、采血日期、制备日期、有效期及登记者的双签名。

2、配血、定型后的血液制品或直接输注的成份,必须逐项记录受、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配血时间、标本号、制品名称、检验者、核对者、取血者、取血时间以及检验收费等内容

3、输血科(血库)台帐统一记录登记本存放指定地方,并保存10年以上。

4、由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反馈单必须登记在指定登记本上。

5、血库专用冰箱、水浴箱、低温冰箱的温度及运行状况24小时内各记录4次。

6、输血用器材必须详细登记试剂名称、批号,有产品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有效期等内容,并有批批检报告。

7、仪器维修、试剂进货、消耗等应有专门记录登记。

8、交叉配血后样本保存7天以上。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1、入库的全血、RBC悬液等红细胞制品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振荡保存于20~24℃,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血浆在-20℃以下低温冰箱中保存;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2、交叉管、备血管、血型鉴定管存放在冰箱中.并且保存7天以上。

3、交叉配血试剂、血型鉴定试剂存放在试剂冰箱中,严禁试剂与血液混存。

4、血液运输必须使用专用取血容器。领取血液制品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检查血液外观及血液有无异常现象,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交接血液。

5、血液在运输中保持合适的温度,不同血液成份最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取血容器中。

6、血袋装入取血容器一定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冰冻成份在运输中避免剧烈振荡。

7、血液运到医院后要开箱逐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污损,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输血科(血库)血液发放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安全用血,保证医疗质量。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在接到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时,应仔细审查并核对血交叉标本。

3、认真核对献血员血袋的标签:字迹清楚,型号标志明显;血液质量:无溶血、无重度脂血、凝块。无冷凝用细菌生长现象。

4、遵守操作规程,血液正反定型、RH血型、盐水交叉、不完全抗体检测等四项试验缺一不可,并认真填写各项记录,发现问题时汇报上级医师。

5、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观察保存血的外观,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6、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A、标签破损,字迹不清。B、血袋有破裂、漏血。C、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D、血浆呈严重乳糜状或暗灰色。

E、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F、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G、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H、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7、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8、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科(血库)查对及交接班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制品由当班人员负责核查,开箱逐一核对所领血液种类及数量,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以及标签是否污损、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可靠,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2、发血时,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查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库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3、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等内容,床边核对患者姓名、确认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科(血库)均提前10分钟交接班,交接班时明确未完成的任务,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5、办理用血手续的,由血库当班人员负责查对催办。

6、血库入库登记本登记完毕,由工作人员查对并封存。

输血科(血库)输血告知制度

1、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2、根据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经治医生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报输血科(血库)。

3、决定给患者输血前,由经治医生负责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经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于病历中保存。

4、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5、按照本市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通知患者家属办理用血相关手续。

6、对普诊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生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自体输血。

7、如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临床医生除向患者作好解释,还应按相关规定处理。

8、输血完毕后的血袋,要求及时送回输血科(血库),保存24小时后焚烧处理。

报废血液备案管理制度

一.血液报废审批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报废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制定如下制度:

1.三方责任: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部、科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科科长、输血科主任。

2.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原因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须及时申请报废处理。3.血液报废程序:由血库工作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审批单”,经科主任确认、批准,报业务院长审批后医务科备案,交财务部下账即可作报废处理,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下列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

4.1肉眼观察发现有中度以上溶血或有大量血凝块者; 4.2血袋破裂或封口不严密者;

4.3标签遗失或破损难辩、模糊不清者; 4.4经细菌培养证明有细菌生长或真菌生长; 4.5超过有效期的血液制品。

5.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并待处理。6.报废血监控:输血科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使用管理,控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二.血液报废处置制度

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报废血先破袋毁形,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由专人收集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暂存方与环卫特殊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5)检验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立即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血库。

2、检验科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一、输血前的检查核对,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保障措施,科室全体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血液输用前的最后关口。

二、接到输血申请后,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各项检查,包括 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检,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三、配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血型进行复检,确保袋内血液血型准确无误。

四、血浆融化过程中,必须严格对号,严防血浆标签贴错,造成错输异型血浆。

五、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改动操作过程,确保配血过程准确无误。

六、输血前必须检测血清学指标,包括乙肝各项指标、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等,确保在发生输血感染疾病时查找原因。

七、血液发出前,必须再次核对患者信息资料和血液信息资料,并与取血人员共同进行核对。

八、血液发出前,再次对血液质量进行核对,确保质量合格后方可发出。

九、出现异常情况的血液,不准输血到临床。

十、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血液,如出现冷凝集等,要对取血人员交代清楚,或直接通知临床注意输血温度、速度,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为了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有关规定,确保血液样本的有效性,防止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便于追踪调查,特制定本制度。预防患者血标本张冠李戴,应根据医院护理部要求,建立有利于鉴别病人信息的一切措施。血标本由输血患者所在科室采集,不得由别的科室代为采集。住院患者采集血标本后又转科或转床,此时需要输血应重新采集血标本。已执行给患者配戴腕带的医院可以例外。如果患者未配戴腕带,又不知血型者,应严格遵循两次采集血标本的规定,即检验科做正定型,输血时由输血科复查正定型,加做反定型,或者备血时由输血科做血型鉴定,不配血。输血时,重抽血标本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如发现两次血标本血型不一致或者血标本血型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所填写血型不一致时应通知所在科室重抽血标本。采集血标本时,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只有当《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腕带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有矛盾时不得采集血标本,不得使用来源不明或者无人对其来源负责的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绝对禁止通过床头卡来核实患者身份。使用条形码的,应在采血后将标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的条形码标签贴在采血试管上并与患者腕带资料仔细核对。血标本采集后,采血护士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在血标本标签上标明患者姓名、病案号及血标本采集日期(应强制执行该项规定)。不要在采血前贴上标签,一位医护人员不得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因为这样做存在将血样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的危险。使用血标本专用试管采集的,应将试管上两个相同的号码条其中一个粘贴在该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最好由采血者和患者在申请单上签名共同确认血标本的正确性。若患者不能签名时,则应说明理由,并请随同人员见证并签名。保证采血和填写标签人员由同一人完成,出现任何差错均由同一人负责。推荐标签在计算机上完成并打印,以避免书写错误。贴有标签的血标本连同输血申请单经核对后由医护人员送输血科(血库),双方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及试管与输血申请单的号码是否一致等,并签名确认。不得由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检验前必须确认试管上的标签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如有疑问应重新采集血标本,不得电话询问后就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及输血申请单。血标本须不抗凝或EDTA抗凝(大约需5ml血液),且要做到八不收: 8.1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

8.2 血标本与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 8.3 血标本量少于3ml不收; 8.4 血标本被稀释不收(如从输液管获取血标本,应以生理盐水冲注,并将首先抽取的5ml血液弃去,以防血标本被稀释);

8.5 血标本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可例外,为了防止对溶血结果误判为阴性,建议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的红细胞中加入适量EDTA盐水溶液。由于EDTA能够螯合补体激活所需的Mg2+和Ca2+,故可阻断补体活化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即溶血;或者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8.6 用肝素治疗者的血标本未用鱼精蛋白对抗使之凝结不收; 8.7 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不收;

8.8 用右旋糖酐、聚乙酰吡咯酮(PVP)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标记说明不收(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红细胞洗涤)。脂肪乳可干扰配血实验结果,在输用脂肪乳之前应抽取血标本备用。献血者的血标本必须从与血袋相连的塑料管中获得。10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或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放入2~6℃冰箱至少保存1天。

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0C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0C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

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

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出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血液贮存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一、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根据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做好各项记录。

二、输血科负责质控工作专职人员应每日定期检查各项相关检测记录,反生问题时应及时向输血科主任报告,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当有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与本溪市中心血站联系:(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色

四、当血液保存期过期时应该按照医疗垃圾处理,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五、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2~6℃保存至少1d,后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由于人类血液成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份,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情况。

二、分类:过敏性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中毒;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肺微栓塞;输血后紫癜;含铁血黄素症;出血倾向;空气栓塞;低温反应;输血后静脉炎。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迟发反应、输血相关反应。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输血相关反应: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的反应。

三、输血相关性疾病:输血后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弓形体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庚性肝炎病毒(HGV)朊病毒---新克雅氏病非典型肺炎病毒(SARS)】

四、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min,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一)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二)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医师;

(三)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2、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3、输血不良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5、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

6、临床科室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还应通知医务科,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应通知输血科、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并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送输血科。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备案。

六、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一)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负责;

(二)较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患者收治科室负责;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医务科负责。

(三)疑为细菌污染性不良反应的调查由感染管理科负责。

(四)输血科等相关科室应积极配合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工作。

七、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做以下核对检查:

(一)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二)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八、疑似输血传染疾病调查处理

(一)查阅当时输血前检测结果。

(二)具体见感染管理科相关制度。

九、输血不良反应评估

(一)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上报输血科并在病历中记录反应处理过程。

(二)输血科登记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以月为单位向医务科上报。

(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认真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作出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并上报医务科。

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

1、严格按科室制定的操作规程手册,做好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工作。

2、实验室人员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验记录,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测记录,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做好实验数据的登记、保存、归档工作,遵守检验报告签署程序,认真执行拟稿、审核、签发、修改、存档程序。

4、遵守《实验室用电用水安全规定及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5、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着工作服,每周全面清洁实验室一次。

6、实验室试剂应按规定配制使用,试剂瓶应有标签,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7、污染物要经消毒、灭活后再冲洗和倒弃,使用完的器皿要及时清洗消毒,污染物和非污染物应区分开。

8、严格按按条件和规定,做好标本的保存、登记工作。

9、严格遵守《数据处理控制程序》,做好保密工作。

10、室内禁止吸烟、饮食及聊天。

11、非本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12、发现异常情况,应马上向有关领导报告。

输血科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制度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振荡保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4次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出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输血科领血、发血管理制度

1.从血站领取血液时,派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持取血证领取。

2.从输血科领取血液,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领取。3.科室有专人负责发血或谁配血谁发血,禁止非专业人员发血。

4.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血型,献血者条形码号、血型、血量、品种、配血结果、有效期、失效期及血液的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发血。

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血: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

(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

(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色;

(8)过期或其它需要查证的情况。6.配血结果未出来前或配血结果有疑问时严禁发血。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于2~6℃冰箱保存至少7d。

7.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输血科,医护人员取血时,一次只能领取一位受血者的血液,决不允许一人同时领取几位受血者的血液。

8.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2~6℃保存至少1天。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九、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十、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十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识别。

十二、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十三、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全过程和输血后30min内都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具供检查分析原因。

13、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集中放置于4℃冰箱内,于24小时内由工勤人员签收并送回血库。

十四、如有输血反应,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送血库保存。

输血前双人、双核对签字制度

一、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二、“七查”指:①查血站名称;②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号;③献血者血型;④血液品种;⑤采血日期及效期;⑥储存条件;⑦输血器材质量。

三、“八对”指:①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②病案号、住院号;③病室、床号;④病人血型;⑤配血结果;⑥献血者血袋号;⑦血液品种;⑧血量。

上一篇:煤电公司销售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审计报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