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推荐3篇)

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 篇1

伏龙坪街道皋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社区占地面积18平方千米,总户数971户,总人口4056人,其中0—7岁儿童占7.38%,育龄妇女占38.9%,老年人口占10.9%,经济水平较低,社区居民享有社会医疗保险比例为90.97%。本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各居委会均有专人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所辖范围内有学校1所,工厂1座,医院、相关诊疗机构1所。

2011年我中心在城关区卫生局及城关区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加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充分履行慢性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保障了辖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三年对慢性疾病监测报告如下:

一、中心慢性疾病监测人员工作

本辖区总人口为4056人,2011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我中心共网络直报死亡卡片5张,上报审核率100%。中心于2011年7月下旬对慢性疾病管理人员进行慢性疾病监测培训,将根本死因的确定、《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ICD-10编码、高血压登记表、糖尿病登记表做为重点内容对慢性疾病监测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对慢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了业务水平。

二、宣传教育工作

我中心充分利用宣传资源,如:播放宣传教育视频;自制展板、宣传单、小册子、宣传条幅在县城中心广场宣传;建立流动宣传点,在周边城镇人口密集地带进行宣传。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卫生宣传日大张旗鼓的对全县广大民众进行了慢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人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三、慢性疾病监测工作

1、基本工作

我中心为自助慢性疾病监测点,均按《甘肃省慢病防治管理办法》常规性的进行慢性疾病监测工作。我中心于2010年全面启动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4056份,建档覆盖率100%。

2、监测工作

2011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共上报慢性疾病病例99例;死亡5例,死亡率1‰。其中高血压患者65例,发病率10‰;脑卒中患者0例,发病率0‰;冠心病患者1例,发病率0.25‰;糖尿病患者33例,发病率8‰;肿瘤患者0例,发病率0‰。

3、居民患病因素: ①本辖区海拔较高,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②居民多为农民,文化程度及关注健康程度较低,患病人群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典型慢性疾病的认识不足;

③居民自身对于防治此类慢性病的知识欠缺。4、2011年慢性疾病抽样调查工作

2011年4月初,我中心开展居民慢性疾病核心指标抽样调查项目,样本100份。分别抽查五个年龄段(18-35周岁、36-45周岁、46-55周岁、56-65周岁、66周岁以上)男性、女性各五名。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主要集中在36岁以上的人群,此类人群多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饮食偏好多为油腻、辛辣。对于此类人群的防治措施为:定期随访,指导饮食,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小组等;糖尿病患者主要46-65周岁的人群,此类人群饮食口味偏好肥甘厚腻,对于此类人群应定期随访,做好随访记录,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等措施。

5、工作人员工作要求

我中心要求慢性疾病监测点防疫人员及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慢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避免漏报、迟报现象,要注重原始资料的保存。

伏龙坪街道皋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卫生资源资料分别来源于县统计局、卫生局;环境情况资料来源于县环保局;死因数据来自于新昌县疾控中心监测上报的死亡原因登记卡片, 并通过死因监测软件导出。

1.2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个行政村, 对象为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本地居民;内容为慢性病基线调查表和相关KAP内容及一般体格检查, 调查方法为询问式调查。

1.3 病例诊断

查出的病例经二次以上复查及核实诊断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 》规定。

1.4 质量控制

调查均由经培训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束后对资料进行5%的抽样复核, 二次符合率在90%以上为合格。

1.5 统计方法

原始资料经核对后录入EPDAT数据库;标化患病率、死亡率的计算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居民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为依据。

2 概况

小将镇位于县域东部, 距县城35公里, 与天台、宁海县交界, 属山区, 境内群山连绵, 地域总面积143.2km2, 耕地面积17 916.1亩, 辖24个行政村, 2007年总人口21 616人, 7 808户, 其中农业人口21 112人, 人口密度150.95人/km2, 农民人均收入6 931元。2007年平均气温17.8℃, 全年降雨量为1 328mm。

3 社会人口学诊断

2007年出生率为8.97‰, 比上年上升0.63‰;标化死亡率575.08/10万 (男性610.60/10万, 女性537.63/10万)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6‰;婴儿死亡率为15.63‰ (男性1例) ;平均期望寿命为77.76岁, 男75.73岁, 女80.72岁。少年抚养系数10.30%;老年抚养系数14.89%;社会总负担系数25.19%;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 766人, 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2.05%;医学敏感人口比例42.66%, 人口健康风险比值达74.39%。

4 流行病学诊断

4.1 居民健康与疾病状况

4.1.1 死亡水平

小将镇2007年居民标化死亡率0~14岁19.16/10万, 15~59岁207.77/10万, 60~79岁257.56/10万, 80岁以上90.60/10万。

4.1.2 死因顺位

小将镇2007年居民死因顺位前6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4.2 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及就医情况

4.2.1 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情况

通过对271位15~69岁农村居民问卷调查, 96.68%的居民享有医疗保健制度, 98.09%享有合作医疗、1.53%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0.38%享有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每人每年70元提高到100元, 门诊中药饮片、针灸的医疗费补偿30%, 其他门诊医疗费用补偿20%, 住院采用分段计算、累加支付方法。

4.2.2 就医情况

49.45%调查样本通常选择村卫生室看病, 其次为镇乡卫生院占36.16%。有11.44%的居民一年存在想看病而没有看成情况, 未看成病的主要原因经济困难占54.84%, 其次为没有时间, 占32.26%, 再次为路途较远, 占3.23%。

4.3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4.3.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在慢性病防治试点里小将、外小将、南洲、罗溪4个行政村进行, 满15周岁以上的本地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体检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相关知识、态度, 生活饮食行为及生理参数测量, 如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获取有效调查表2 248张。

4.3.2 基线调查患病情况

15岁以上居民2 248人, 检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共763人 (男286人、女477人) , 标化患病率为22.78%, 其中高血压病667人 (标化患病率20.05%) , 糖尿病76人 (标化患病率2.05%) , 脑卒中15人, 冠心病3人, 恶性肿瘤2人。

4.4 高血压患病及流行特点

2 248例基线调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达20.05%, 40岁以上居民患病率均在20%以上, 高于总体患病水平;病例集中在35~79岁人群, 占92.80%, 说明在社区建立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非常必要。

4.5 主要的卫生服务需求

应普及健康教育, 加强卫生宣传力度, 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调查显示社区居民最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首先是简单的卫生保健服务, 如量血压、测尿糖、打针方便等, 其次为定期体检以及提供有关知识的咨询和指导。

5 行为与环境学诊断

5.1 慢性病相关KAP调查

5.1.1 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

通过对271位15~69岁成人问卷调查, 89.30%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血压控制不当会导致中风, 而认为会导致心脏病与癌症的分别占26.20%、3.69%, 55.35%的调查对象认为35岁以上应每年测量血压。调查对象认为吸烟与被动吸烟对健康有中重度影响的占60.15%和50.71%, 认为吸烟易得肺癌、冠心病、高血压、气管炎的分别占71.69%、11.44%、7.38%、92.99%。有16.84%的吸烟者曾戒过烟, 但超过2年的只占戒烟者12.50%, 打算今后戒烟只有3.16%。

5.1.2 行为诊断

行为因素是多数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本次调查明确了本社区危险因子的流行频率和强度, 与本地主要慢性病有关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有:吸烟、过量饮酒、口味偏重、喜食腌制品、肥胖。15岁以上人口中, 吸烟率25.85% (男性61.66%、女性0.76%) ;经常饮酒率为27.49% (男性56.48%、女性为7.19%) ;饮食偏咸率为40.52% (男性40.60%、女性40.47%) ;肥胖率为8.8% (男性4.86%、女性11.57%) 。667例高血压病人中600例有家族史, 占89.96%;76例糖尿病病人中52例有家族史, 占68.42%。

5.2 环境诊断

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社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无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居民饮用水主要取自江河地表水和地下浅井水, 自来水普及率100%, 但由于缺乏净化和消毒设施, 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

6 卫生资源诊断

6.1 组织资源

县卫生局成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局长任组长, 卫生局负责各单位协调工作及资源配置。建立了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卫生服务站两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出台了社区责任医生联村责任制度, 为慢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6.2 人力资源

成立了试点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为社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业务指导机构, 负责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基层工作的业务指导。社区共有医务人员30人, 设有县级公共卫生指导员、联村责任医生、村卫生联络员三级网络。

6.3 经济资源

目前缺乏慢性病防治专项经费, 主要利用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维持试点工作的运行。

7 政策环境诊断

7.1 政策环境

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政发[2005]5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 (绍政发[2006]1号) 等文件, 并为居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提出推进卫生强市建设, 明确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服务对象, 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工作, 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延长居民健康寿命。

7.2 社会环境

社区以发展“竹、木、茶、果”特色农业为主要收入, 居民住房宽敞, 人口密度小, 经济收入稳定, 迫切需要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8 社区诊断小结

8.1 主要卫生问题

8.1.1 主要疾病

基线调查 (现患率排序)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病患病率在所有慢性病中患病率最高, 高于全国居民18.8%的患病率[1], 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其次, 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影响人们健康, 同时又是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其它疾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死因调查结果也提示高血压相关的脑血管病位居死因第二位。因此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科学管理, 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8.1.2 主要危险因素

饮食偏咸、吸烟、过量饮酒、超重等, 对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必要进行开展以限盐、控烟为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多项干预工作, 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8.2 环境政策支持系统

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的政策、社会环境为全面启动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在政府的重视领导下, 卫生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 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局。

8.3 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各部门通力合作, 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推广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依靠责任医生和村联络员队伍, 积极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① 针对慢性病高患病率情况, 应重点减少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首先要努力管理病人, 尽量筛查和发现新患者, 及时完善健康档案[3], 逐步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增加随访频度和力度, 加强就医指导和督促, 注重后期康复治疗;其次要控制新发病例, 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 如吸烟和饮酒主要针对男性和儿童、限盐主要针对家庭主妇, 进一步提高3种人群的知晓率、行为改变率, 让他们养成自觉测血压的良好习惯, 逐渐认识高血压, 把测血压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生活当中时刻警惕着;最后要发动群众, 提高对防治血压的信心, 要做好领导的参谋, 引起政府的重视,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的防控和诊治。②针对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今后将重点加强不合理饮食、吸烟和被动吸烟、限制饮酒、缺乏体育锻炼、心理紧张等的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工作, 促使行为改变。要稳定高血压发病率, 提高糖尿病人血糖测量次数, 提高糖尿病报告率;预防高血压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恶性肿瘤病人的及时发现和康复治疗, 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注重三级预防相结合, 治疗与康复并重, 做到更好的管理慢性病。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

[2]杨慧珠, 周黎峰, 甘惠文.某镇高血压、脑卒中的监测与干预[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9) :442-443.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篇3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首诊医师为食源性疾病的责任报告人,应认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急诊科、消化内科等重点科室常规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三、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有关项目要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住址要具体,并留存患者联系电话,不得有缺项、漏项。

四、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病例,除采取抢救措施外,首诊医师应于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科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金水区疾控中心报告。

五、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提取相关标本,并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在疾控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给予积极配合。

上一篇:装饰材料学教案下一篇:通达信选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