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共11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1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对发现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登记薄进行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2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定义

1.1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3]。

1.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是指对可能源于食品的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的调查和检测,识别和明确食品污染来源,从而进行人群健康影响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哨点医院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专项监测五部分。

1.3哨点医院是指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需要而指定的医院,该医院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特定疾病的监测,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4]。

1.4监测对象是医院接诊的符合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定义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2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5,6,7]

2.1医院管理者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在基层,参与食源性主动监测的医院多为综合性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管理者们大多认为,此项工作属于疾控部门的工作范畴,对医院来说,只是政府部门强加于他们而不得不做的。因此,在医院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定位就有所偏移,工作重心便成了应付上级行政部门的检查。

2.2政府部门对基层医院的监测经费不到位。在笔者参与的几次省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上,高层领导都要求各家医院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认真完成每年的监测任务,甚至是按月完成任务。但殊不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人才是极为宝贵的,要从各相关科室抽调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就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上级领导也表示,每年要下拨多少经费来完成此项工作,但是真正获得经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少之甚少,或者说这项经费大多是拨付给了疾控部门或是相关行政部门。

2.3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只局限于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缺少鉴别诊断的能力,发现报告意识较差。

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们日常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对于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培训(包括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院方多数派院内防保人员参加,而这些人员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不能够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病情转归等专业知识完全传递给临床医师,造成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对诸如食源性疾病等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即使遇到同类患者,依然只凭固有的临床思维模式,不能准确做出正确的诊断,造成对患者病情的耽误。同时,大多数医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现报告意识不如对法定传染病的发现报告意识强,使得报告滞后,不能及时留取患者最初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对后续的诊断治疗造成干扰,同时难以使流行病学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2.4基层医疗机构多存在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之间沟通不畅,个别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使很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化。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就拿食源性疾病标本的交接来说,往往因为临床医师少说一句话,或者是临床医师进行了交代但辅助科室的医师未在意,就会造成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上述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2.5基层医院缺乏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即使建立了应急机制由于人员配备方面的原因也只能是形同虚设。每当接诊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医院上至主管领导、医务科,下至接诊科室、接诊医师都表现得很恐慌,生怕误诊,标本留取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告错误、或者是报告后是否会影响单位年终考核,是否会引起政治上的干预等等。

2.6患者配合程度不同导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效果不同。受文化层次和观念信仰的影响,来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有的积极配合医师的诊疗,有的则极不配合,造成患者病例资料缺失,标本难以留取,数据上报困难。

2.7基层疾控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指导性建议。基层疾控部门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承担着上报、流调、审核等工作,然而他们在工作中与医院出现交集时,首先在意识上有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总把矛头指向医院,指责医师如何如何,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另外,基层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亟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向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3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远景展望

目前,国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已相对完善,这些监测系统与传统的监测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变以前的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疫情数据的漏报、错报[8]。同时监测结果能够快速利用网络进行比对,从而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而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起跑较晚,我国卫生部于2011年提出将在国内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医疗机构的协作,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基层哨点医院的作用,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重视力度,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然后,必须要扭转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其次,国家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医疗人才投身基层,同时要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基层老百姓对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尤其是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保健意识有待提高;最后,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为工作的开展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9,10]。

参考文献

[1]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3):224-228.

[2]迟凤玲.国外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2005,2(3):11.

[3]周洁,梅树江,蒋立新,等.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20-123.

[4]刘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及预警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8,3(6):930-932.

[5]王立贵,张霞,褚宸一,等.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现状与展望[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9-90.

[6]陈东周,魏建勋.泰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9):102-103.

[7]王艳梅,卢玲玲,黄琼,等.广东省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认知、态度及培训效果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59-162.

[8]胡菊妹,董旭,沈志昊,等.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0):1074-1075.

[9]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1020-1021.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3

各临床科室: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国卫食品发【2017】56号)以及疾控部门的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需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请各科室临床医师,做好急性胃肠炎(食源性)、感染性腹泻(食源性)、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信息上报工作,具体工作制度以及诊断手册请详见附件(与传染病报告程序相似)。

望各科室临床医师加强学习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关文件,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主要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登记以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表的填报工作,上报时限:24小时。)

南昌市第六医院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篇4

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昆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

信息网报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预防保健科职责:负责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知识培训;由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xx区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区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标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会诊专家组

组长:xx 组员: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

6、实验室监测

(1)生物样本采集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验室进行病原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临床检验室必做项目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式菌、诺如病毒。检验方法依据《2016年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进行检验并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检测结果表》(附表2)。如检验为阳性再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

(2)菌株上送

如检验为阳性,检验室将分离的菌株及填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尽快报送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xx区疾控中心复核阳性后的标本送至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

(二)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xx每月月底将医生完成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xx区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食源性疾 病监测病例样本检测结果表》(附表2)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阳性菌株的标本送至盘龙区疾控进行复核。疾控中心于2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将医院报送的分离菌株及填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进行复核后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发现异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分离株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异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体信息后,应进行信息核实和暴发识别。当确定为一次同源暴露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疾控中心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附表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附表2《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检测结果表》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5

自2017年我院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全年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了监测,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并上报,按时完成了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任务。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豫卫食品〔2016〕5号)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某某 业务副院长 成 员:某某 公共卫生科科长 某某 网络报告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某某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8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18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及医政科。

医政科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公共卫生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测的1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对符合监测病例判定标准的腹泻患者进行登记、采样、及时送检并报告,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及肛拭子标本等,共采集2 077例病例信息,检测1 94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

1.2病例标准

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急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3 方法及检验项目

包括病例信息采集和病原检验。病例信息采集是哨点医院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病原检验是由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生物标本,参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实验室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对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对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验的10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导入及整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4年云南省承担病原学检验的10家哨点医院累计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2 077例,完成样本实验室检验1 941例,样本采集率为93.5%;累计检出阳性菌46株。其中男性1 082人,占52.1%;女性995人,占47.9%;就诊性别比为1.09∶1。年龄最小仅1月龄,最大为91岁。

2.2 时间分布

2014年第1季度267人(12.9%),第2季度609人(29.3%),第3季度610人(29.4%),第4季度591人(28.5%)。6月为明显就诊高峰。

2.3 年龄分布

0~6、7~14、15~35、36~60和60岁以上分别有514、166、484、549和364人,0~6、15~35和36~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较高。见表1。

2.4 职业分布

2 077例病例中,农民及民工所占比例最高,为28.9%;其次是儿童,占25.1%;其他行业占17.0%。见表2。

2.5 可疑食品来源场所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品主要来源于家庭、摊贩、餐馆,超市商店、集体食堂,其他。见表3。

2.6 可疑食品

598人为食用不明食品引起发病,所占比例最大,占28.8%。在明确的可疑饮食史中,米面制品所占比例最大,占15.7%,其次为水果类,占12.7%。见表4。

2.7 主要临床症状

2 077例病例中,100%有腹泻,45.8%(952/2 077)有腹痛,44.1%(816/2 077)有恶心,39.3%(916/2 077)有呕吐,27.4%(569/2 077)有乏力,18.0%(374/2 077)有发热,16.9%(350/2 077)有脱水。

2.8 患者腹泻情况

2 077名腹泻者的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见表5、表6。

2.9 病原检测情况

共采集到符合监测病例粪便标本1 941份,检出病原菌46株,总检出率为2.4%。所检出病原菌中,沙门菌30株、志贺菌16株,分别占65.2%和34.8%;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见表7。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其监测内容包括病例信息采集和病原检验2个部分。与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最大的不同是,病例监测属于主动监测,监测的主体是哨点医院,监测的对象为散发的病例。

本文监测数据显示,云南省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为6—9和11月,与往年的监测[3]相比,高峰期稍延后,与全国[4,5]及邻近省份[6]的结果相近。6—9月高温多雨,适合细菌繁殖和野生蕈生长,加之云南省的人们喜食凉拌菜、凉米线、冷饮等生冷食品,较易发生食源性疾病,而10月—次年2月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7]。同时,进入秋冬季节,许多地区都有煮食草乌、附片等中药材进补的习惯,容易发生中毒。

在年龄分布中,除了0~6岁年龄组由于免疫力弱、消化功能不全导致发病率较高外,15~35和36~6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也较高,主要由于这类人群社会社会活动较多,接触暴露食品的机会也较多[8]。在职业分布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和民工,与其饮食条件和卫生习惯有关;其次为儿童,与其受关注度较高、就医率高有关;教师和医务人员较少,可能与该人群卫生认知较好有关。

可疑食物来源场所以家庭为主,这与往年我省和全国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3,4,5],说明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推测原因是农村家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且加工保存条件简陋;摊贩和餐馆所占比例也较高,是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等原因选择路边摊贩、小餐馆等解决饮食问题,而路边摊贩、小餐馆等往往卫生条件不佳、操作不规范,易引发食源性疾病[9]。可疑食品调查显示,28.8%的病例未能明确导致发病的具体食物,可能与未采集到食品样品、未开展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有关[10]。在可疑食品中,米面制品、水果类、禽畜肉蛋类分别占15.7%、12.7%、12.0%,提示这几类食品的卫生状况是今后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点。

本年监测中病原菌的总检出率偏低(2.4%),与监测人员在采样、样品保存及运输等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病原菌死亡和部分患者在就诊前服用了抗生素等原因有关。因此,要提高监测效果,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测和检验检测能力。

云南省于2012年正式启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通过网络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以来,病例信息和检验样本数都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防控形式较为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监测网络逐步健全,监测敏感性增高,有效减少了瞒报、漏报现象。建议今后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管理规划:由于病例监测涉及卫生行政、医院、疾控等多个部门,建议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完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体系。二是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水平:加大监测人员培训力度,对食源性疾病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评估,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三是采取有效宣传措施:针对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和重点人群,在广泛发布预警公告的基础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网络、手机短信、流动宣传车、制作宣传画册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宣传内容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宣传活动做到进乡镇、村寨、社区、学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015.

[2]孙长颢,凌文华,黄国伟,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6.

[3]万蓉,王晓雯,李娟娟.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1-53.

[4]史海根,王建明.2000—2009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835-838.

[5]禹雪,张宇,王世平,等.2006—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4):268-270,273.

[6]李剑森,梁骏华,柯碧霞,等.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6):10-16.

[7]曾玫,陈洁,龚四堂,等.我国五所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8]周国营,张杰,郑德生,等.2013年北京市密云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4,8(4):163-165.

[9]张静,刘军.2012—2013年南宁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4):559-561.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篇7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2.院领导组及时收集国家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意见和下步工作方案,针对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做及时调整。

3.防保科每天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收集,每周到各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迟报、瞒报、谎报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追究其责任。

4.各临床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知识学习,并进行不定期测试,测试不合格要计入当月质量考核。

食源性疾病试题 篇8

姓名

填空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2.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包括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3.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

4.病例定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5.标本运送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标本应尽快送往哨点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 h。

6.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7.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8.食源性霍乱弧菌病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9.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篇9

1、发现病例:临床医生发现与食品有关或怀疑与食品有关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2、填写报告卡:临床医生根据食源性疾病病例或事件定义诊断病例或事件,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报告:

1)临床医生将“表”或“卡”及时送交院感科(正常上班时间)或电话通知(节假日、休息时间)。

食源性监测自查报告 篇10

食源性疾病监测自查报告

为切实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与早诊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上级精神与指示,我院特安排健康教育科进行了食源性疾病工作的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经讨论,医院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明确了各小组工作职责与人员分工。

二、制定并完善了食源性疾病相关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工作制度与报告流程、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制度、食源性疾病监测及检验制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

三、持续开展人员培训: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培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流程管理基本要求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四、落实专人具体负责院内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监测与上报工作:包括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填写会诊报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联络等,主要由廖艳军负责。

五、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内儿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管理到位,各临床医生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均比较透彻,能及时筛查、发现食源性疾病,能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向健康教育科上报。健康教育科经核实后,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针对发现的异常信息或不确定信息,及时向区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汇报。今年无漏报或缓报事件。

六、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个别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信息不全,有漏项,尤其是暴露信息的采集,容易出现进食时间与发病时间逻辑不符,进食地点欠详细。

下一步,我院将加强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监测与培训考核,切实做到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尽力减少可能造成的危害与影响,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宁夏疫苗针对疾病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1、健全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或风疹疑似病例、AFP病例以及其它重点监测疫苗针对传染病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工作(门诊日志登记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迹清楚);立即报告医院防保科。防保科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先以电话的形式尽快通知辖区疾控机构,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登记本。

3、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住院登记及传染病登记本要统一妥善保存备查。

4、防保科工作人员每旬对本医院儿科、内科、神经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开展AFP、麻疹等传染病的主动搜索工作;自查是否存在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漏报、迟报现象;主动搜索要做好完整记录。

5、积极协助辖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负责采集病例相应标本并按要求运送至辖区疾控中心。

6、开展定期及岗前培训,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岗前培训率达100%。

7、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相关工作;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工作;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上一篇:时间真快话题高一作文下一篇:损失评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