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 对于德育教育作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水平, 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 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思想境界。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 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在化学教学中,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实际,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受到熏陶与感染, 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 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 家庭的溺爱, 生活环境优越, 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 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 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

在实验分组中, 让小组内学生自己分工, 共同讨论问题, 设计实验, 相互配合,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切实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利用教材通过环境保护教学,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 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担负的职责。

初中化学教材中, 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 例如:在学空气的知识时, 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 如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性等等;在学习水的内容时, 使每个学生明白中国人均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缺水城市有200多个, 更为严峻的是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都使水资源受到污染, 水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又比如在讲到化石燃料燃烧时, 可以渗透环保知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份, 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树木、庄稼毁坏。

学生了解环境的恶化状况, 就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实验中, 废弃的物质倒在指定的容器中, 可回收的物质尽可能回收利用。如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 制取完氧气, 指导学生回收二氧化锰和氯化钾, 充分利用每一种药品; 在做酸、碱、盐的实验中, 酸性、碱性或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 经处理后再排放, 任何一件事都尽可能考虑到保护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课外进行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收集雨水, 测定雨水的PH值, 从一个方面了解本地空气污染情况;收集废旧电池, 防止其对土壤, 水体的污染;出黑板报宣传节约用水, 节约用电, 使更多的人了解节省能源就是保护环境;在班级中号召大家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 减少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纸张保护森林等等。虽然初中化学所学的知识有限, 进行的都是些小活动, 但能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养成环保习惯, 使学生乐于参加环保活动, 并能影响周围的人的环保意识, 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

3结合化学家的成长经历或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 涉及到十几位化学家。他们成长或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态度等的介绍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 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 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 进一步地分离测量,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 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 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 我顺势鼓励学生, 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 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 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 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4结合我国化学成就和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 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代就能制造精美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就能冶铁炼钢, 在西汉就掌握湿法冶金技术, 四大发明闻名于世, 开发和利用天然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比西方最早利用天然气的英国还约早13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 科技水平逐年提高, 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在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上跟天然分子相同的一种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对蛋白质和生命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祖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1982年, 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89年, 我国的水泥产量就跃居世界第一, 进口“洋灰”已经成为历史;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为手段, 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 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1994年, 我国的石油产量就居世界前列;煤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30多倍。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 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增长学生知识,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 初中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充分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课前设计德育问题, 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信息, 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实际,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受到熏陶与感染, 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 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

上一篇: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紧扣有效,润课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