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试卷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语文冲刺试卷41

从教学的角度审视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

一、关注新信息:飞跃题海觅新途

浙江的第10份自主命题语文卷稳中有变。稳中有变是常态,但变化之中透露的新鲜信息却值得关注。

跟2012年相比,语言运用板块有3题更新,分别是第5题词语排序、第6题寓意概括、第7题诗句仿写。这不是简单的考点轮换,对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7题即便大量的模拟也于事无补。第7题的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只能得基本分。

前4题的考点、题型与前两年无异,但对学生结合语境辨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第2题中“登陆”的“陆”是否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第3题C项中的“热诚”与“热忱”,词义有相通之处,语法功能有所不同,利用语感和多角度分析,双管齐下庶可化难为易。A项“以至”是不是“以致”之误?考生也许会在此纠结。“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同样可以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果作者要强调“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是“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导致的,应该选“以致”。如果作者只是想客观地陈述事实:“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两者程度很深形成了“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的结果,就用“以至”。也就说,此语境中用任何一个都是通的,没有对语句意义和层次的精细体察怎么能深知其奥妙?

现代文阅读两道大题从选文取向到设题方法与2012年的试卷相仿,却暗藏渴望突破的消息。第15小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前者偏于领会作者本意,后者鼓励个性发挥,一实一虚,力图将综合素质考查落到实处。浙江卷近两年的“大阅读”,偏重于选择平易真挚的文字作阅读材料,并不执着于“名家名篇”,这样的取向较多地考虑了考生阅读的适切性,对学生的考场发挥是有利的。但教学时应不受此局限,可参考全国卷及各地试卷的选文样式,广泛选择各类文本让学生练习,使他们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加完备,经验更加丰富。

古诗欣赏和论语阅读题目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形式上,古诗欣赏第21题,要求写出与《秦中吟》中诗人情感一脉相承的杜甫诗句,《论语》阅读要求补出宋朝真德秀《西山读书记》选句中的空缺部分,看似仅仅增加考查“识记”的分量,实则意在引导学生将积淀转化为表达能力。

应对这样的变化,题海战术恐难以奏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是良方。

二、冷观作文题:材料之误费思量

2013年的浙江作文题,与“角色转换之间”“我的时间”两题相比,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得更加自然圆熟。与2012年题相比,话题内蕴丰厚,却能举重若轻,这些方面都胜于往年。令人惋惜的是材料之一“作家国籍有误”,平心而论,这个差错,并不影响考生答题与后续阅卷,但它毕竟是个错误,因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自在情理之中,考试院就此专门向考生致歉也理所应当。

“失误”作为一个偶发事件,自会随时间推移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从改进命题和方便教学出发,仍有必要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冷静审视。

题目提供的3个材料都是从刘再复的美文《童心百说》中摘录的,三位作家表述观点的语言形式有些“文艺化”,考生或许会感到陌生,而且剥离了上下文,其“所指”可能被模糊化。比如第一个材料,在刘文中有这样的语境:“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曲。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引文之后有解说,有例证,其含义一望而知。但是,将“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单独拎出,“直线”和“转弯”的意思就有些费解。好在3个材料本身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联系其他两个材料,“直线”的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反过来,破解了第一个,整个材料组的奥秘也就豁然开朗:童心可贵—童心早泯—童心早泯后果严重。

至于引起热议的第三个材料,笔者怀疑其恐怕不是《蝇王》的原话。题目引起争议后,“金华一中学老师”说“中文版、英文版”中都难觅此句踪影,“浙大一外国文学博导”也说不出这句话在《蝇王》中的确切出处。笔者读到《蝇王》的两个版本,提到“童心”的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拉尔夫在这伙孩子当中,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236页)

●在这伙孩子当中有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的拉尔夫;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增订本)》,王国荣主编,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增订第1版)

12岁的金发少年拉尔夫是《蝇王》中的主要正面人物,连他的童心也并非纯而又纯、洁而又洁,他与猪崽子都参加了杀害西蒙的狂舞。在他得救的时候,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的确有点明主旨的意味。刘先生据此概括出“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并作进一步发挥亦在情理之中,反过来,恰恰能证明这不是戈尔丁作品中的原话,此其一。

其二,刘文中没有直接引用《蝇王》原话的证据。《童心百说》第21节写道:“……二十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然而,人类忽略了卢梭与菲尔丁的警告。”“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这样的措辞,既可以理解为冒号后边的两句话甚或仅第一句话是原话,同样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都是刘再复先生阅读作品的感怀。当然,这种感怀与《蝇王》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悖。

三、聚焦审题难:拓宽思路抓基础

对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审题,各方评论都说“有点难”,究竟难在何处?

“材料的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只是原因之一。就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而言,其难度更在于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所思所感”,什么叫“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个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是可以确定的,但“所思所感”却因人而异。考生有可能对童心、童真的认识跟3个材料的含义完全吻合;有可能先前不这么想或不曾想到,读了材料后完全认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考生一般不会有审题的困惑。

还有可能的是,考生理解了材料的含义却不认同其观点,或者虽不反对材料的观点却自己另有想法,此时,写作的学生和阅卷的教师都会纠结。笔者有次讲评模拟考试作文,一学生当众发言说材料“爱自己所爱的人,爱自己不爱的人,爱自己的敌人”的观点,跟她的价值观完全背反,因此她写得别别扭扭、“一塌糊涂”。因为怕“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而不敢写自己真实“所思所感”的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反过来,考生真写了不认同材料含义的观点,或者关注的侧重点与材料的含义不一致,怎么办?

比如写“孩子的表现是天性的流露,他们只知道好看、好玩、好听,是成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孩子失去童真的,这对孩子不公平”,可以确定他写的是“所思所感”,但是否“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阅卷者一定会有争议。

再比如写“失去童心是成长的必要代价”“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失去童真的历史”等等,与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似乎存在不小的距离,考生即便这样想了,也未必敢写。因为考生难以判断到底有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更不知道阅卷者会怎么看。

“范围”,词典的基本解释是“周围界限”。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作文界限无非是“童真(童真早泯)”,那么,把作文要求改写成“结合材料,以‘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就能解决以上提及的困扰了吗?

但如此一来,这个题的题型就从“新材料作文”蜕变为“话题作文”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倒退”,笔者却不这么看。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考试作文主打题型从“旧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的演变历史。“旧材料作文”相对于“标题作文”有它的优势,“材料”能启发考生的写作思维,又能规定写作的起点和由头,防宿构、套作的功能较强,但限制一多,又会束缚考生的思维。而且,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名为考作文,实际考阅读,也不合理。在“旧材料作文”陷入窘境之时,“话题作文”应运而生,但它在引领风骚多年之后,其不足显露得越来越多,因“在材料与话题产生矛盾的时候,以话题为准”,开放度较大,宿构、套作又乘隙而入,因而被“新材料作文”取而代之。

新材料作文跟旧材料作文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核心元素仍然是材料,基本结构都是“材料+要求”,不同的只是解释。余闻曾说:“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1]对此笔者曾建议:“‘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之类的意思,‘所供材料可用可不用’之类的允诺,要在题目本身表述出来。”[2]

牵动题型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业内对“真实作文”的追求和倡导。这“真实”的含义主要有两层:是考生自己在考场里写出来的,不是宿构、套作(写作的真实主体);写的是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主体的真实想法)。所以,关键是要找到有助于学生写出“真实作文”的好形式,“限而不死,放而不乱”,具体题型则可以不拘一格。比如2011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作文题,材料之后只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来回答:“对在现实生活中保留我国传统生活礼仪,你是怎么看的?”指令明确,限制性和开放度结合好,这就是好题目,至于是不是要给它一个“问题作文”的名称,那倒不重要。

考试作文审题难,几乎必然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重视审题”的口号会分外响亮起来。笔者以为,应试作文以切题为要,应试指导时当然要教育学生重视审题,并且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扣题能力,但是作文教学却不能被题型和难度的变化所左右。

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至少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包括亲见亲闻亲历的“第一生活”和得自阅读的“第二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真实体验、独到之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才应该是写作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即便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能把整个高中写作教学窄化为审题训练,因为“知道要写什么”尚可临阵磨枪,而“能写出什么来”则有赖于长期的训练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2007(07):68~75.

[2] 羊刚.“新材料作文”题型透视及对策.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8(03).8~10.

作者:羊刚

第2篇: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内容摘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对高考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应当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站在高考试卷分析角度,对如何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首先简要分析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出策略。

【关键词】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不断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高考试卷来看,现代文阅读是仅次于写作的必考项目,其分值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而有必要从高考试卷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高度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工作,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通过高考语文试卷现代阅读文考题变化趋势的分析,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在“多样性”方面比较匮乏,特别是通过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现代文阅读体裁越来越丰富,但当前有一些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日常教学的重心更多的放在了中国名家散文、小说、传记作品上,对于新闻、诗歌、戏剧等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够到位,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提升阅读素养以及适应高考试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在“开放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一些语文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模式化、套型化、套路化,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缺乏“话语权”,不仅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学生在答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教条和死板的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现代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入手,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现代文教学策略。

一是创新现代文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做好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必须从高考试卷的新变化入手,积极探索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有节奏的进行阅读文本教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这一规定,运用现代理念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重中之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开展启发式教学,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比如我在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归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作答,互相交流展示阅读心得,并始终能够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拓展现代文教学内容。由于高考试卷在在现代文阅读体裁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广大高中教师来说,要想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拓展现代文教学内容,努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高度重视中国名家散文、小说、传记等体裁的教学之外,还要将新闻、诗歌、戏剧等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裁、了解更多的内容。比如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阅读与鉴赏”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必读篇目进行深读、精读,而且还要求学生对选读篇目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我还开设了“新闻与传记”、“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专书精读”、“中外名家经典选读”等体验式阅读体系,让学生从情感层面进行阅读,并且做好读书笔记,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控”能力,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是改进现代文教学方法。要想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适应高考试卷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定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取更加科学的策略,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元化、系统化、效能化阅读为重点,开展了读书报告会、写作交流会等活动,并且通过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够通过阅读强化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我还高度重视“互联风+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多媒体、PPT、“微課”等平台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群”,学生通过“阅读群”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实现“共享”。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重点要在创新现代文教学理念、拓展现代文教学内容、改进现代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丽平. 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要点[J]. 赤子(上中旬),2016(19):199.

[2] 陈昌茂. 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J]. 人生十六七,2016(26):6.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

作者:孟泽山 宋祖强

第3篇: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在语文考核中阅读占据的分值都较大,综观往期高考试卷,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看出阅读的重要性。而为了能够真正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其养成较为良好的语文素养,本文基于高考试卷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考試卷;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12

阅读是所有交际活动实施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高中生本就处在判断、思考等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也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实施之后,现代文阅读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高考试卷中也占据较大的比分,可以说是仅次于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也就成为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此进行了研究。

一、高考试卷分析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有些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大多会参考每年考试大纲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首先,现代文阅读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视文本的多样性,所选题材以及内容可谓是十分枯燥,因此学生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学习的时候也会无意识地简化相关步骤,最终在考试时出现忽视知识点的情况。此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文言文教学,对于现代文阅读觉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自行阅读就能理解,所以致使学生无法掌握其中的写作手法与思想,在高考解题时也就无法写出正确答案。

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套路化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多元性思维,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思维也就会被禁锢,最终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

二、高考试卷分析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要想真正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高考解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变,将之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文本阅读和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此来做到因材施教,深化学生理解。

例如,教师在进行《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教学之前,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为其设计出几个预习问题,像“请在预习中思考一下作者所使用的比喻、通感、拟人等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感悟作者在写这一篇文章时的心境,对其中的深层含义进行体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还能为之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鉴赏可以说是必修课堂上较为重要的构成,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于教材上的优质文章来丰富学生阅读量,同时让学生在这类文章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与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其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哈姆莱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阅读活动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理解“生存与毁灭”这一段话的深层含义的同时,分析一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文主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读友会”“探讨会”,借助活动探究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与探究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以及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自身鉴赏能力,培养语文基本素养,最大程度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

(三)阅读内容多样化,促进阅读多元化发展

在应试教育环境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题材上也存在单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外阅读空间也开始变得狭小,只能围绕着名家散文、人物传记、中外知名小说进行。学生阅读面受到了教材的限制。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尽可能地丰富阅读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中外著名戏剧、新闻、新旧诗歌等题材,以此来有效地释放学生思想包袱,让学生思维以及阅读面都能得以丰富。这样就能让学生阅读得到多元化发展和进步,而学生则能在不同题材的现代文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环境下,市场竞争也成为了人才竞争,专业技能不再是评定的标准,还需要学生具备更为良好的文化底蕴。而基于高考试卷分析下的高中语文现代化阅读教学,就是为了在保障学生语文水平的同时,提高其阅读能力以及各方面素养,从而在保障学生高考成绩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健,焦丽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董文汇.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2(6).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乔永峰(1977.2— ),男,汉族,甘肃会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作者:乔永峰

第4篇: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小题天天练27 Word版含答案-66-41

小题天天练27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

②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害怕独....自在异乡闯荡。

③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到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④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⑤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难以预料,用安之若素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往往会享有一片安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仍是服装的标识鱼龙混杂,如将化纤衣物标注成纯棉的,....羊绒衣物的实际成分与标签不符等。

A.①②③

C.②④⑥

B.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①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平常了。使用正确。②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使用正确。③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此处褒贬色彩失当。④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使用正确。⑤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此处应改为“随遇而安”。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应改为“鱼目混珠”,指拿假的充当真的。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以及阅读面窄。

B.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因各种复杂原因,无奈之下才更名为“铜奔马”。

C.电视剧《琅琊榜》自播出以来,就收获了无数好评与赞誉之声,因而被行业内外人士共同称之为“良心之作”。

D.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即将前往南部陷入**的省份视察之际,作为先导部队的总统府卫队车队于11月29日遭到炸弹袭击,导致9人受伤。

解析:A项,介词滥用,应去掉“关于”;C项,不合逻辑,应去掉“因而”;D项,

前面主语是“车队”,后面“导致9人受伤”的主语应该是这一事件。

答案:B 3.下列语句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何老师劳累过度生病住院,学生一起来探望,课代表关切地问她:“何老师,贵恙可好些了吗?”

B.他一走进客厅,就看到了茶几上的照片,只见那背面写着:下属张小天敬请您惠存! C.看见刘老师家的一对龙凤胎孩子在一起开心地做智力游戏,她不禁赞道:“令郎与令爱真是太聪明了!”

D.尽管有人在网络上引用我的作品让我极为荣幸,但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大作而玷污泰戈尔的名声。

解析:D项,“大作”不恰当。 答案:D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字画。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六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亦指“六经”。

解析:A项,“卷轴专指字画”错误,现卷轴专指有轴的字画。 答案: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因为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是毒针。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然后放出毒液。有时你无意中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因为误会,蜜蜂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总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以及句式特点等。语段主要介绍蜜蜂蜇人的问题,第①空格前解释了蜜蜂尾部的“针”,空格后写蜜蜂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放出毒液,那么空格处的内容应该与蜜蜂的毒针的具体作用有关,即毒针是蜜蜂进行自卫的武器。第②空格,从后文的“但是”的转折关系分析,空格的内容是蜜蜂蜇人与人招惹蜜蜂与否没有关系。第③空格,从“总之”分析,空格的内容应是总结性语言,内容与蜜蜂蜇人后会死有关,即蜜蜂不会轻易蜇人。

答案:①毒针是蜜蜂进行自卫的武器 ②还有时你并没有惹它 ③蜜蜂不会轻易用毒针蜇人

6.阅读下面关于学校图书馆的调查统计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参照图一,给图二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根据图一的数据,提出相关建议。(不超过60个字)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表格的具体内容,二是表格体现的意义。第一问要求参照图一给图二拟写一个标题,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图一标题的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根据图二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图二主要表达的是图书馆组织的相关活动,据此拟标题即可。第二问,要求提建议,从图一分析,要提的建议应该集中在图书馆开放的具体时间、图书报纸的数量和质量上。

答案:(1)你希望图书馆组织哪些读者活动?(2)①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②通过读者推荐书刊等方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明月长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抱明月而长终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第5篇:高考语文冲刺试卷(42)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共10分,每小题2分)

学科网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揩干(kāi) 央浼(měi) 讥诮(qiào) 咬文嚼字(jiáo)....B.菜肴(yáo) 蜷缩(quán) 毗邻(bǐ) 蓦然回首(mò)....C.梗概(gěng) 挑唆(tiǎo) 伺机(sì) 嘉言懿行(yì)....D.惦记 (diàn) 褴褛 (lǚ) 愀然 (qiǎo) 长歌当哭 (dàng)....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翱翔 暮霭 仓皇 孽根祸胎 徜徉山水B.厮混 钮扣 怂恿 笑眯眯 万变不离其中C.寒喧 涸辙 岑寂 永保青春 惠风和畅D.殴打 流弊 蓠笆 高潮迭起 巍峨峰颠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A.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B.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C.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D.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词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其结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为脍炙人口。....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 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B.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用他细腻的文笔刻画了他所深爱的秋。文中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意在表明北国之秋胜于南国,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C.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经倡导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又是史学家,所编写的通史《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5.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②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④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⑤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⑥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⑦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A.⑥②③④⑤⑦① B.⑥②⑤③④⑦① C.③⑥⑤②④①⑦ D.③⑥②⑤④①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大脑思维会漫游美国研究人员指出,白日梦似乎是大脑的默认装置,而且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此项功能。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人们有具体的工作要做时,他们会集中精力处理这项工作,但是一旦闲下来,其他的大脑区域则会忙活起来。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心理学家马莉娅·马松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人们手头没有事情做,有些大脑区域似乎总是活跃的。”当马松询问人们这段空闲时间在想什么时,人们的答案很明确。她说:“他们在做白日梦。但我发现,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不是在不着边际地幻想,而是在想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马松的研究小组给这种情形起名叫思维漫游。关于人们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或从事具体活动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看法不一。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时候大脑并不是一片空白。

马松的小组进行了一项试验,利用比较新的机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思维活动,对大脑进行实时成像,显示哪片区域在何时是活跃的。马松的研究小组召集了19名志愿者,在他们完成不同任务时进行脑部扫描。当志愿者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一项任务时,研究者也同样对其大脑进行了扫描。她的研究显示:“当不需要专注于一项任务时,思维通常会四处漫游,随意地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这时候的活跃区域包括大脑前端的额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马松不确定为何会出现这些脑部活动,但她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大脑必须一直有事可做,这样它才能保证当需要迅速思考或快速做出反应时,它总是处于活跃状态。”研究者写道:“另一种可能性是这种信马由缰的思维漫游帮助人们把自己以前、现在和将来的体验连贯起来。”马松说:“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困于此时此地,也许我们正陷于堵车动弹不得,但却可以神游天上。”他们总结说:“尽管思维在漫游时冒出的想法有时候对现实有用,但这些例子不能证明思维因为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相反,思维会漫游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6、下列有关大脑思维漫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是大脑不再专注于某项工作时,其他大脑区域就会忙活起来的生理现象。B.是大脑在无事可做时思维由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的随意流动。C.是大脑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也没有从事具体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思维现象。D.是大脑维持活跃状态以保证迅速思考或迅速反应的一种方法。

7、关于大脑为什么会漫游,下列说法不符合研究者的推测的一项是( )(2分)A.用一直有事做来保证迅速思考或快速反应时需要的活跃状态。B.帮助人们把原本不同时间地点的零散的体验连贯起来。C.使人们不会受困于某时某地,因为形体受拘却可以神游天外。D.思维会漫游没有什么理由,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关于人们在无事可做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虽然看法不一,但都认为大脑思维会漫游。B.研究者认为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思维漫游,它们是大脑前端的额

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C.研究者对志愿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时和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下一项任务时的大脑都进行了扫描,发现结果是一样的。D.研究者认为,思维漫游虽然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但也不能由此推断大脑是为了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劝 学(荀 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B.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輮使之然也 河东凶亦然..C.风雨兴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

D.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1.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2分)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第13至22题,共76分)

13.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每小题2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14.默写(每空1分,6分)

(1) ,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3)别有幽愁暗恨生, 。(《琵琶行》)

(4) ,悠悠我心。(《短歌行》)

(5)山不厌高, 。(《短歌行》)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本诗主要记叙了 事情,表达了 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邂 逅 霍 金 (葛剑雄)

(1)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2)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3)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

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4)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5)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6)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7)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8)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9)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16.分析第(3)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17.从文中逐条总结出“霍金是幸运的”的原因并加以说明。(4分)

18.作者在文章结尾写了自己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9.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4分)

20.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

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4分)

下联的内容(句序、结构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

21.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最恰当的标题。(3分)(不超过10字)

美国地理学会上周四宣布,他们一个七人登山队在今年5月5日登上珠峰山巅后,以两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了五十分钟的测量,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就测量所得,计算出更准确的新高度:珠穆朗码峰离海平面的实际高度是8850米。目前通用的世界地图上关于珠峰8848米的高度是1954年由印度地质学家测量出来的。

标题:

22.作文(40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发现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阳光是免费的,雨露是免费的,春风是免费的,亲情是免费的,友情是免费的。还有意志,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梦想„„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第6篇: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积累应用

1.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 ,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现代文一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对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等,历来的哲学家和一般社会大众,无不认为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人为情感、情绪所使唤,即使是少得可怜的理性、理智,也只是居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真是可悯和可悲。

行远自迩,先从简单的情境开始琢磨。如果人真的是情绪的动物,那么动物一旦受到环境里的刺激,会直接不假修饰地表达喜怒哀乐。可是,非常奇怪,每个人都可以自问:被父母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主意“此处不留人”!

可见得,对于情绪的运用,还是有规则可循。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的逻辑,就是简单的成本效益。对上司、主考官、指导教授发怒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因此不值得这么做,做了不划算!

不过,扪心自问,很多人把气往父母、手足身上出,对于朋友却客气有礼得不得了;宁愿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对朋友稍稍失礼。似乎,家人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

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得罪家人,家人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变成敌人。因此,无

1 须掰脚趾头加减计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反之。万物之灵的人们,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心境感怀,似乎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失望的事,往往有浓厚的罪恶感。怎么回事?这种对比,其实也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一起度过人祸天灾。伦理关系紧密,才能够同舟共济。要使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的观念,就是支持伦常结构的重要条件。

然而,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可以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得罪朋友;可是,对不起父母时会觉得歉疚神伤,对不起朋友时却没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反映了人在处理情绪时的粗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小的利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呵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由此可见,对于爱恨情仇及喜怒哀乐的运用,人们还是自觉不自量、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精确具体来说,人不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理智不是情感的奴隶,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驾驭和节制!

在粗浅的程度上,生物有暖饱情欲的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无须再做探寻。因此,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喜怒哀乐等情怀,也是一种生物上的反应,反映了生物体所面对或经历的情境。比较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是生物体的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每一个人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a repeated game)。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对未来会产生影响。因此,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反应;除此之外,也对未来有提醒、警示、刺激、诱发的作用。

在更抽象的层次上,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理性合纵连横,发挥互补和合作的功能,希望能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譬如,讨价还价不成,“一气之下”掉头而去;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血气之勇”直接示爱等等。因此,情绪等于是一种规则(stopping rule),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迹上!

3.第④段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指的状况。(2分)

4.下列选项推理的过程与第⑤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有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2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的观念,对第⑫段“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现代文二

错位之思 凹凸

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她自己都笑,自嘲道:“这是人手吗?”

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酷暑当前,买来的T恤都黏在身上,让人心烦,她笑笑,拿过一块家常白布,转眼之间就给我裁剪出一袭褡裢,穿上之后,在大堤上散步,既爽身又典雅,有老北京人的气派,很文化。

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乡下人管这种身姿叫“风摆柳”,能让男人产生联想。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塑料袋、包装盒、易拉罐和啤酒瓶子,且常

3 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就如母亲的手,美丽时笨,丑陋时巧;也如她的身姿,袅娜时应该花前月下,却负重,滞重时应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

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拾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此中意味——虽然她浑然不知,但我知。

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我对她说:“有我在,你会省不少力气。”

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呵呵地笑起来: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

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也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4 《人民日报》(2016年07月18日24版)

8.第②段和第⑤段是如何塑造母亲的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9.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0.全文围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诗歌鉴赏

从军行 崔国辅【唐】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文言文一

5

周鼎传

公讳鼎,字实甫,别号在调,吴之宜兴人。受书辄悟,早岁善属文,寻补邑诸生。坚意嗜读,益肆力制举业。贯综今古,而范诸先型,文誉軯訇,率常倾其伦辈。

迨癸丑始成进士,筮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乃骨性峻立,而好恶之际一以平恕为归。故郡邑有司虽有所指斥,而出以至公,鲜有怨者。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罔敢鬻法以上下其间。乡大夫亦闻声相戒,竿牍无得及私。请托贿赂悉屏不得行。

明年,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后先售礼闱者最盛,齐鲁之崇古学自此始。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彀,驳至再。乃与同事者矢公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学寒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不知其蓄东门之怨也。

辛未,仍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虎挒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惟恐不厚。无城府机械,动见肝胆。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相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子弟至,勉以礼义,诸凡声缘势利之语不敢陈于公前。居家垂二十年,片札不入郡县,门生故吏以尺素罕及。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原任资政大夫、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在调周公墓志铭》(清)孙光祀著;魏伯河点校,孙光祀集,齐鲁书社,2014.03,第141-148页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常倾其伦辈 (2)居家垂二十年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自是豪强屏息( ) .A屛住呼吸 B收敛行迹 C退避迁徙 D抑止打压 (2)多意沮而寝( )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17.第④段画线部分短剧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18.将第⑤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礼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19.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写“吏”“胥”的作用。(4分)

20.第③段“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和的特点。(2分)

6

文言文二

心源亭记 (明)李贤

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哉!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茍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茍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于莫知其乡之时操存而不失于寂然,不动之中涵养,而不忽然后此心之太极无不具也。此心之明徳无或昏也,保此心之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存此心之良。于夜气平旦清明之际,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居是学者,覩心源之名,寜不惕然有所警哉!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于是乎记。

(李贤《古穰集·卷三》)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7

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7篇:2018高考冲刺语文知识归纳

2018 高考最后一课

时维元月,序属孟春。寒冰初破,春草待芽。东风款款,蛰虫始振。思昨日,闻鸡起舞已是半载时光;看明朝,跃马扬鞭只在百日三月。弹指挥袂,人生一世。芳华短暂,不容蹉跎。袁氏隆平,皓首苍颜,犹存壮志丰菽稻;我辈学子,少年意气,岂无雄心步蟾宫。快马不用鞭策,响鼓何须重锤。汇点滴之流水,终成汪洋大海;积咫尺之跬步,方至千里遥程。卧薪尝胆,锲而不舍,风雨中方显英雄本色;激流勇进,百舸争流,奋斗后才得云开日出。江山如此多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风景这边独好,看在座诸君,六月芬芳。

时维四月,序属孟夏。莲叶碧而嘉木秀,紫燕飞而流莺啼。芳菲逝去何须叹,阴阴夏木亦可人。历寒雪、经雨露,始有榴花照眼;怀壮志、乘雄风,当得萱草舒眉。闻鸡起舞光阴三载,弹指挥袂临高考;披星戴月快意青春,白驹过隙决胜负。有往昔,埋首书山,晨读晚练,笔耕不辍,何畏浮云遮望眼;待明朝,击水中流,龙腾虎跃,胸有成竹,自是身在最高层。荟桃李而成荫相逢,实属有幸;集英才而教授,人生乐事;敢竭鄙怀,三尺讲台传道新时代,有赖诸君,九天鹏飞创造“中国芯”。岁月美好,幸福源于芳华奋斗,天道酬勤,未来只因青春喷薄。

白云悠悠远逝,微风款款渐至。《国家宝藏》让我们明白,岁月多峥嵘;《演员的诞生》告诉我们,人生皆意外。悲也好,喜也罢,扎心了,老铁,一切都不要紧,2018,皮皮虾,我们一起走。也还是蛮拼的我们总要且行且珍惜。携满天星斗而出,伴一轮明月而归,你们青春正葳蕤,我人到中年也不油腻,抱满腔豪情,翔语文世界,旖旎风光此一年。问诸君如何更上层楼,你懂得,高考就是那么一回事,今年你的运气一定会好的,因为有我为你打call。

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查形式:客观题。

论述文: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文只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够了解;而论述文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应对方法:找论点、明论据、析论证 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政论文: 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学术论文: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专业性、实践性。

时评:时事评论性的文章。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 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

1、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2、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3、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4、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常见设题陷阱 1.混淆论题和论点 2.观点张冠李戴 3.论证方法错误 4.论据有误

应对策略

1.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 2.注意选项对原文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是否正确。

3.选项的推断关系是否符合原文,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客观题:

1.人物形象归纳不准确

2.手法无中生有,判断错误 主观题

区分三个概念 1.人物形象 2.人物性格 3.评价人物

1.新颖巧妙、吸引读者。 2.贯穿全文、充当线索。 3.暗示情节、呼应细节。 4.点明时地、交代背景 5.主要人物、形象性格 6.双关象征、主旨含义

叙 述 人称

一、叙述手法

顺序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补充情节,充实内容 补序 补充说明,完善情节 平序 分序事件,展现全貌

二、人称角度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交流 第三人称:自由灵活,客观评价 结 构 安 排

1.悬念 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2.铺垫 积蓄气势,突出主旨 3.伏笔 前后呼应,情节紧凑 4.照应 呼应前文,结构完整 5.抑扬 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6.对比 突显不同,表现主旨 7.衬托 突出形象,表达情感

8.突转 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9.线索 结构严谨 ,主题突出

人 物 形 象 正面描写

独特肖像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焦点神态描写

展现内心世界 细小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 细微心理描写

展示性格思想 特色语言描写

刻画性格心理 侧面描写

人物对比

物象衬托

环境烘托

分 析 人 物 分析角度

1.看身份职业:商贩 农民 小市民 残疾人 2.看生活习惯:吸烟

熬夜 跑步 3.看外貌特点:高大 瘦弱 魁梧 4.看性格特点:廉洁 自私 善良 5.看心理活动:矛盾 焦虑 担心 6.看环境描写:地灵人杰

7.看定性评价:作者他人语言 人 物 作 用 主要人物

1.充当中心线索,反映社会生活 2.寄托作者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次要人物

1.丰富故事内容,衬托主要人物 2.推动情节发展,解释小说主旨 环境描写

A.交代背景。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发展。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典型物象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小说鉴赏第一讲

小说鉴赏靠品悟,明确概念第一步。 刻画人物是中心,社会生活是主旨。

情节环境作用多,三个要素要明白。 第一人称显真实,人事好像亲经历。 第二人称来对话,读者作品距离近。 感情抒发很方便,写物拟人做修辞。 第三人称不受限,灵活自如角度多。 画面广阔旁观看,客观公正发评论。 外貌语言和动作,人物性格粗把握。 心理神态要注意,细节形象更生动。 环境侧面写人物,地灵人杰经常见。 次要人物经常考,主要人物他衬托。 情节发展巧推动,社会背景话暗示。 第一人称见证者,参与故事真实感。 形象性格很好答,直接交代先记下。 特点概括不交叉,分析文中举实例。 职业身份和特征,优点缺点考虑清。 人物优点有很多,不忘初心有梦想。 积极向上有追求,勤奋努力能吃苦。 朴实节俭人善良,同情他人有爱心。 敏感细腻解人意,通情达理显大方。 恪尽职守人称赞,谦逊低调淡名利。 机智幽默有情趣,诚实守信有耐心。 情节全靠线索穿,想找线索看标题。 以人为题主人公,以物为题贯始终。 标题意义常探究,深浅表里要结合。 一语双关用的多,指代比喻多重意。 点明时地设背景,渲染氛围寄情感。 概括故事连情节,对比讽刺凸主旨 明线暗线有交集,情节紧凑主旨深。 对比照应人鲜明,品质突出多元化。 散

一、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情理交融;语言优美凝练。

二、分类:写景抒情散文,些人叙事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三、线索:情感变化、事物、事件、时间、空间。

四、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衬托、渲染、

烘托、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 实 用 类 文 本 阅 读 新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主要特点:用事实说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写法: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通讯特点:真实、客观、时效、形象。

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第8篇:2013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总述:今年是重庆市全面推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我们认为,这次重庆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稳中有变,考点分布合理,语文生活化,审美性和人文性并重,同时充分满足了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多样化的需要。值得充分肯定。下面就《考试说明》的变化和本次语文试卷谈谈我的理解。

1.考点:原26个考点 现31个考点

2.考试能力:原来为五个能力层级,现在为六个能力层级,増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3.题型:增了一个主观点,减少了一个客观题。

4.命题范围:按照新课程标准五个模块进行命题。本次考试对五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大阅读的选材,直接体现了“小说与戏剧”模块的内容进行设题,选取了小说作为阅读材料,这也是小说第一次进入重庆语文试卷。

5.考查侧重:试卷的难易度、结构和赋分方面,试卷大致保持稳定,同时,试卷较大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考试的灵活性有所加大,这是语文学科考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2013年《考试说明》增加的“探究能力”模块上,比如,第18小题,以多大7分的分值,来体现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加以内容和形式的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6.思维导向:语文的全部外延等于生活,因此语文试卷的命制,必然要贴近生活。试卷在选材方面具有可读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小阅读“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思考。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异宝》阐明了“所宝者异”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配合大阅读考查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价值观和人生观。语言运用板块结合“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热点,巧妙利用拟写“宣传语”这一设题劝勉公众珍爱生命、提高文明素养。作文暗盒“舌尖上的美味”,以小见大,朴素的文字,包含了“找准途径,实现突破;创新改变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变通带来新生”等道理。让学生多远思维,有话可说,尤其是这样的命题,有效地防止了多年来学生作文宿构的通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9篇:2021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怎么考?考生临考前复习历年真题,有利于温故知新,练练做题的手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2021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彰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享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是因其影响更深远。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需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随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

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二:

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三

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侍》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

(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

B.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

C.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D.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

B.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

C.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

D.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

6.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到苏州

范宇

(1)苏州是一个梦,前世今生,似乎做了两三千年,在时光的轮回中,不知烙下多少的思念与企盼。初到苏州,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杨垂柳,古井深巷,都像恋了几世的情人,此生不曾相见,却早已在心中影影绰绰。因此,与其说我与苏州是一场邂逅,不如说我是在出走多少年后,回到苏州。

(2)我是清晨回到苏州的。

(3)薄凉的阳光从河对岸的屋檐之上,慢慢地洒过来,洒在碧绿的河水里,也投向斑驳的粉墙上。此时的阳光像一支毛笔,在苏州的宣纸上,写下一个飘逸如行云的字——静。平江路上,还没有几个行人,大多数铺子木门紧闭,只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河边的柳树枝头歌唱。静是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一眨眼的功夫,整个人就好像回到了古时的城池,周围的一切都古色生香。

(4)是什么样的磁场和力量,会让一个人不顾一切地从喧哗走向静谧?

(5)有几个讲着吴侬软语的妇女,不知从哪条巷子里钻出来,手里端着木盆,木盆里随意装着一些衣物。河道两岸留有一些埠头,有些埠头在路边,有些埠头干脆就在民居的楼板下面,埠头皆用古老的石头砌成。那些妇女,就在这些埠头上,捣着衣物,偶尔闲聊几句,偶尔也嬉笑几声。河道里掀起一层层水波,碧绿绿的,渐次迭宕开来,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光。

(6)河里开始有船驶来。不,应该是划来的。

(7)船是旧时的乌篷船,没有发动机,也就没有了轰鸣。最初划船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他一边划船,一边往河面上打量着什么。偶尔有一些飘着的塑料瓶子或垃圾袋,他便用绑着网兜的竹竿将之打捞上来,然后装进放在船上的箩筐里。长长的河道里,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或许,苏州的清雅与灵韵能够得以保存,与这样的呵护是密不可分的。在苏州,好像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深怕惊扰了历史,也怕打破了原本拥有的烟火之气。

(8)再过一会儿,划来的船上,便载着一些游客。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苏州行走,最好是坐船。苏州在水上,水的滋润生成了苏州的主要性格。穿行于水上,就好像穿行于画卷之中,两岸的老房子,以及前方的石拱桥,都是水墨点缀。

(9)一个人在平江路上的街道或小巷中慢慢行走,又是另外一番味道。一切都慢下来了,刚来时,甚至会感觉慢得有点让人着急。有些院落的门虚掩着,偷偷从门缝中往里瞄一眼,却看到偌大的一个庭院里,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椅上小憩,旁边放着一壶茶。也有一些老人围坐在河边,泡着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苏州的昆曲。我听出来了,是著名的《牡丹亭》——“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不时,老人们也会跟着哼唱几句,好像人世间的纷繁与杂乱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将苏州活成了典型而地道的江南,也让世人见证了最古老的中国。走在他们中间,无论再远而来,都会沾染上一些慵懒的气息。

(10)很奇怪的是,平江路的街道和无数条巷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都觉得不够,也不觉得疲累。苏州是一座永远不会让人厌倦的城市,也是一座长着故乡模样的城市。回到苏州,心情是放松的,是欢愉的,整颗心都是属于苏州的。

(11)这样的时光过得很慢,慢得像是从石缝间一点点浸润出来的水;这样的时光也过得很快,快得让人来不及防备,已悄然从画卷之中溜走。

(12)当夜幕悄无声息地降临苏州时,在平江路上的苏式茶餐厅鱼米纪吃饭。鱼米纪在阁楼上,老式的布局,吊着一些明清的灯笼,配上暗红的桌椅。我们在临窗的一桌坐下,窗是雕花镂空的木窗,散发着一种中草药的清香,窗外便是平江河。此时,平江河上已没有了船,河的两岸升起了红彤彤的灯笼,在暮色中格外抢眼,有古典,有柔情,有诗意,也给人温暖。苏州的夜,像一个温暖的家,或是一张母亲的脸,让人感到熟悉与亲切。

(13)就两人,朋友却点了五六个菜,全是苏式莱,还有一份汤,一份糕点,口味皆偏向于清淡。我是四川人,吃辣是一种嗜好,可谓无辣不欢,奇怪的是,吃起苏式菜来,却没有半点的不喜欢,反而很享受那份细腻与精致。尤其是一条来自于太湖的白鱼,肉质鲜嫩,口感爽滑,夹一点鱼肉在嘴里,就像含着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除此之外,还有一瓶酿造于苏州的黄酒,散发出一股醉人的清香,一口口喝下去,一点也不辛辣,淡淡的米香像儿时的记忆一般回味绵长。渐渐有点醉意了,醉在苏州的远古柔情与寻常日子里……

(14)苏州,还未离开,已满是思念。

(摘编自范宇《回到苏州》)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眼中,苏州既能让人感受古色古香的韵味,又能让人体验熟悉亲切的寻常生活。

B.第(4)段运用设问,表达对苏州的喜爱,同时引出下文对景物和百姓生活状态的描写。

C.第(11)段画线的句子一快一慢,不仅不矛盾,还写出了苏州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留恋。

D.苏州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让作者深深沉醉,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胜过对家乡的爱。

8.第(5)段作者说“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光”,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苏州的安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本文作者初到苏州,为什么要以“回到苏州”为题?这个标题有何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闵仲叔之节。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日宜为贞节先生。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墓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既二十五家为阊。文中指“里巷的大门”。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范冉爱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范冉洁身自好,安贫自若。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范冉生于乱世,不喜欢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他临终前,叮嘱儿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台,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终南山一带属井宿分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终南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与天相接、与海相连。

B.颔联写烟云变灭,诗人入山回望,白云弥漫,青霭蒙蒙。移步换形,意境朦胧。

C.颈联中诗人立足“中峰”,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姿百态。

D.本诗思路清晰,先“遥看全景”,再写入山所见与“中峰观变”;最后展望远景。

15.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与通体不配”;也有人认为此联“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你同意哪种认识?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2)《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面对短暂而飞逝的时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表达出了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之钙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要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达到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局面。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话题。

B.人们最关注的话艇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C.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D.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18.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渐式微潜移默化喜闻乐见推陈出新

B.荡然无存耳濡目染脍炙人口革故鼎新

C.日渐式微耳濡目染喜闻乐见革故鼎新

D.荡然无存潜移默化脍炙人口推陈出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他们或许是年轻的剪纸传承者,或许是油纸伞制作的继承人,或许是街头修钢笔的手艺人……如果你看见过这些匠人的风姿,请用你的相机为他们发声,让匠心精神不仅留在镜头里,也闪烁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长廊中,我报“时代匠心·手机摄影大赛”热烈期待您投稿!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筑梦九天、叩问太空、弃高薪从我心,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坚定初心。

材料:创新牺牲奋斗

打造大国重器功成不必在我专利领跑世界

咬牙攻关奋力攀登砥砺前行甘做备份打破垄断默默付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两三年来,快600岁的故宫成为新一代网红;

2016年初,它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瞬间拉近了文物同观众的距离;

2018年底,它跨界推出口红等彩妆产品,引得年轻人争相抢购,刷爆网络,成为时尚:

2019年元宵节,它首次举办“灯光秀”,首次在夜间向百姓开放,一票难求;

2019年2月,它开火锅店,慈禧同款锅底、圣旨菜单等,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喜获北京美食热门榜第一;

截至2018丰12月,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共计1万余件,包括故宫娃娃、折扇团扇、文具用品等,产品主打年轻化的品牌形象,萌趣而不失雅致,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故宫现象”引发了人们许多热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2.D3.A4.C5.B

6.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1分);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1分);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2分);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2分)。

7.D

8.清晨宁静美好(1分);夜晚景色温暖熟悉亲切(1分);苏州人小心翼翼呵护着苏州的清雅灵韵(2分);苏州百姓生活得闲适慵懒(1分);苏州的酒菜细腻精致清淡回味绵长(1分)。

9.作者初到苏州,却以回到苏州为题,写出了作者对苏州有着故乡般的感觉(1分),表现了对苏州长久的企盼和亲切之感(1分),表达了对苏州的喜爱和眷恋(1分)。突出主旨(1分);看似无理中却有理,饶有兴味(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11.C12.A

13.(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评分标准】

(1)共5分。“仓卒”,“陈契阔之所”,“可(与我)共到”句式,“以叙分隔”,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2)共5分。“自劾退”“不理罪”“辟”“以疾不行”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

14.C

15.(示例)认同后一种认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2分)。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2分),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2分)。(若从诗人心理、情趣等主观方面分析且能自圆其说亦可。)

【评分标准】全诗整体意境,2分;尾联含意,2分;景物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认同“与通体不配”且能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6.(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C18.A19.B

20.“看见”改为“目睹”;“风姿”改为“风采”;“留在”改为“定格”“闪烁”改为“闪耀”;“热烈”改为“热忱”[评分标准:5处错误,每处1分,其它答案如果贴切合理,符合书面语体要求亦可。]

21.(示例:奋力攀登、砥砺前行、打造大国重器,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咬牙攻关、打破垄断、专利领跑世界,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创新。默默付出、甘做备份、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无悔牺牲。[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句子2分,内容合理,表达顺畅,可得2分]

22.作文【评阅说明】

本题评阅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评阅精神。

1.本题以“故宫现象”为材料,其本质是“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就故宫说故宫,可以;以故宫为例类比谈同类问题或现象,也可以。

2.对故宫成为网红的认识,可以是多方面的:故宫在有所作为;故宫在展现才华;故宫在求变求新;故宫在学着赚钱;故宫在放下身段……只要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皆可成立。若有学生认为故宫的一些变化并不值得推崇,且言之成理,也要视为合理(若写得深切精彩,一样可给高分)。在评阅时,要努力揣摩学生的认识是否有道理,而不得以教师的个人认识来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3.如果仅仅从材料中得出“创新”“工匠精神”“时尚”“开放”“品牌”等泛概念,并以此为话题升发开去,脱离了“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现代意义、价值”这一背景“语境”,视为偏离题意。评阅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讲道理,而不是玩弄空洞的概念。

4.表达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苍白,说理不明,单纯地堆砌材料和玩弄修辞,不可取。

5.对于有创见、有个性、有特色的文章,要能够在发展等级中给予鼓励。

6.以上说明只是参考意见,具体操作可根据高考评阅实际情况和考生具体表现来加以区分,以下赋分建议。

87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上一篇:街道办冬防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教育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