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的品牌构建与相融性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极深值得当代的相关行业从业者及学者深入研究及发掘中国自身的文化魅力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当代中国建筑受西方建筑体系影响较深,当今的中国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摩天大楼”,这些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在城市中,这就使得各城市、省份、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不断缩小,带来了中国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作为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拥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出现了很多相关人员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探索,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不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去研究属于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与统治者共同的智慧结晶,而建筑又是当代人们“活着”所必不可少的场所,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与普世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中国建筑界及园林界,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形式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景观与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与当代建筑两者的关系式密切的,其拥有共同的根源,两者应当做到互相借鉴,王澍、董豫赣等当代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古典园林对于建筑氛围营造的重要性。在园林与建筑共同领域中《园林与建筑》一书应是最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其发表时间在前文提到的“园林与建筑”会议两年后,反映了会议的主要内容。

日本建筑师对于古典园林与建筑两者间的关系研究较为深入,隈研吾先生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能够将“过去”同“现在”相结合,其著有《负建筑》及《自然的建筑》两书均讲述了在建筑设计时如何与环境相消融;隈研吾先生还提出了“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提倡让建筑隐秘在自然之中,使得建筑本身的界限有所减弱。

三、相关概念阐述

(一)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出发点,其代表性可想而知,古典园林的分类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其中以皇家和私家相对更加成熟,皇家园林以北京的众多园林为代表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的众多园林为代表,中国的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占地面积与规模较大,园中有高山及宽阔的流水,有着较为明显的轴线,依轴线进行较对称式布置;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就小得多,山水也相对小巧一些,没有明显的轴线与对称的布置,有着十分浓厚的文雅气息。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强调意境的象征性及情感的抒发。除上述之外,中国古典园林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原理较为深远。

(二)建筑及建筑设计

建筑本身是指由固定的材料(砖、土、瓦、石材、木材及钢筋砼等)构成,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给人们居住及工作休闲等使用功能,最早的建筑就是能够遮风挡雨,建筑发展到现今,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止满足于使用,而是对外观有一定的要求。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建筑设计是将一种虚拟模拟现实的技术应用在建筑建造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模拟来达到较为直观的感受。随着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和建造开始逐渐分离独立进行,中国则于清末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形成。当今社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个建筑的完成需要各方各面的知识及技术来进行支撑,并且往往工期要求较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与施工分离开来,建筑设计成为了建筑学科下独立的一个分支。

四、我国目前建筑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整体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随着快速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建筑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使得各个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建筑群存在,影响城市的天际线及通风采光;第二,建筑材料使用环保性不强,很多材料造价较为昂贵且无法二次回收利用;第三,建筑周边及建筑与建筑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建筑显得过于独立;第四,由于工期及预算限定,部分建筑在建造时会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最终形成“豆腐渣工程”。

五、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设计相融性理论研究

(一)文化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园林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园林与建筑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主导思想文化,具体研究时应从其历史背景入手进行研究,两者在创作中都体现了受我国传统文化及山水诗画传统文化的影响。

山水诗画是作为我国文化最特色的产物,古代人以吟诗作画为一种精神追求,诗画对于古典园林及建筑的建造影响重大。在古代建造园林时很多园林是由文人来进行的,这种山水诗画对于园林的影响是一种潜在的,使得园林能够有一种山水的情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缘起是由于古代人的山水情怀,山水对于园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山水的运用是造园者最重要的工作,古典园林可谓是“立体的诗画”,当代的建筑设计应当也能从诗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根”。

(二)哲学性

古典园林与建筑是提供给人们生存环境并且能够反映精神诉求的产物,古代哲学还强调意境的存在,“意”即是我们的主观想法,“境”是一种无形的境界,其中“境”是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景物所组成空间的一种想象,中国古典园林擅长以“景”造“境”。例如运用园内溪流与园外水域进行联系,使得园内能够感受到一种延绵不绝的生命气息。

中国古代拥有者大量的哲学家存在,朱熹、王阳明等人都有着自己的哲学观点。

(三)空间性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当代建筑,在空间的属性上二者存在着共同点,两者在建造设计时都需要考虑本身及其周边的空间,虽然各自主体不同,但最好的设计仍然是内外兼修,西方所提出的“图底理论”和“场所精神”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都需要应用。古典园林以外部空间为主,建筑为辅而建筑不仅需要做建筑本身也要同时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设计。

六、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设计相融性理论研究

(一)主次

园林在建造中十分注重秩序感,即主次分明,有主景有配景,其中主景的数量可不唯一但在主景中仍然存在其秩序,即主中之主,在古代的建筑中也存在着主次之分,紫禁城就可以明显的看见等级的划分。

在建筑设计及建造的第一步应当是选址,在建筑选址时,应当考虑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是从古至今的选址代表方式,让建筑相融于环境之中是很多建筑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主次关系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其建筑本身的主次及建筑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主次,事先合理定位好建筑的使用性质。

(二)尺度

古典园林在建造时会考虑到每一个景点甚至每一盆花、每一棵树的尺度比例,只有园中一切事物的尺度相宜时,才能够和谐共生,从而提高园林本身的魅力。

在建筑设计时应当注意建筑的尺度比例是否与周边环境相宜,是否能够做到疏密有致,园林中能够体现小中见大,那么对于现今我国土地紧张的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视觉

古典园林在你建造时会充分以人的第一视觉为主,人只要进入园中,无论走或停,无论视线在哪里都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色,有些是直接欣赏,有的则是间接观赏,并且古典园林的视觉引导性也做得十分自然,能够悄然无声的通过环境来引导视线。

在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应当以行人的角度来考虑建筑建成后给予人的视觉感受,具体包括要考虑到相对障碍物的视线阻挡及色彩材质的影响,对于建筑本身应当做到由周边环境进行暗示引导,而不是刻意的通过建筑的造型奇特、颜色亮丽来引导视线。

(四)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最值得建筑行业学习的应当就是其整体所打造的氛围,无论是皇家园林的辉煌氛围还是私家园林的雅趣氛围,其都能够充分体现氛围的存在,这种氛围应当是环境和意境的结合,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

建筑本身的氛围由建筑本身即周边环境所组成,建筑本身的材料、造型、颜色甚至小到每一扇门、一扇窗及其周边的道路、标牌、灯、公共区域、小品设施等都能够体现建筑的氛围,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应当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从大入小,由外入内,使得建筑与其周边的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总结

建筑应当具有其所在区域的特色,在中国古典园林思维下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能够建造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建筑,因为当今社会与古代确实存在很多材料上的变化及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师应当对古典园林建造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而不能够刻意的模仿复制,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借鉴的地方是它能够代表我们的历史认知和传统思维。

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方式及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入手,针对当今建筑设计的主次、尺度、视觉、氛围四个切入点进行实践探讨,并对当今中国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最终希望能够让建筑回归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图无关)

摘要:现今中国当代所存在的建筑多数是受西方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而来,对于中国本身的古代建筑体系继承并不多,最终造成了国内的建筑受到西方建筑影响过多,对于自身的文化无法展现,当代的中国建筑师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不断探索古代至今的国内建筑的“灵魂”,具体他们会从传统民居、寺庙、园林等多方面寻找灵感,以达到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道路的目的。本文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找寻灵感的建筑设计师为对象作为出发点,具体研究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相关理论。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道路。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当代建筑,建筑设计,相融性

参考文献

[1] 詹绕芝.基于东方园林思维的当代建筑空间营造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6.

[2] 王天周.基于“化境”理论的景观意境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3] 胡望社,辛建成,温澄,周冲.建筑,消融于环境——基于消融性的建筑造型设计手法探析[J].四川环境,2018,37(01):100-105.

[4] 顾致农.东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J].浙江工艺美术,2007(01):54-56.

[5] 韩东,刘野.从建筑设计中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5):106-107.

[6] 荆慧芬.刍议我国现阶段建筑设计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J].江西建材,2016(08):46+50.

[7] 周艳芳.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 童明.建筑学视角下的江南园林构成一种反图解的立场[J].时代建筑,2018(04):6-13.

[9] 冯媛.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意义的再认知[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上一篇:浅析建筑企业“营改增”后增值税筹划及管理下一篇:我国民法强制性规范的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