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遗产活化视角下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 ——以苏州柴园教育博物馆为例

摘要:随着“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提出,遗产活化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园林发展史来说也意义非凡,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其本身蕴含和后期不断发展演变的多种功能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价值,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失活。现阶段关于古典园林遗产活化的研究多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等遗产保护理论,然而相对于建筑、历史街区等遗产类型,古典园林的空间更加多变,功能更加丰富,其功能的转化逐渐成为遗产活化研究中的热点。自提出打造“百园之城”的发展战略以来,苏州市的古典园林功能转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许多古典园林仍存在问题,包括冷藏保护,功能异化等,这种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更系统更适宜地进行古典园林功能转化,在充分发挥古典园林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催生的新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而目前的古典园林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园林的艺术特征、视觉、声景等方面,忽略了古典园林的使用功能,评价方法较单一,忽略了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研究从遗产活化出发,研究此情境下古典园林的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古典园林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剧了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的复杂程度,从功能出发建立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体系对解决现状问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研究梳理了古典园林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DEMATEL-ANP决策模型建立古典园林功能转化多准则的评价体系,构建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模型,通过DEMATEL法量化功能维度间的影响关系与程度大小,以此构建网络关系图,通过ANP分析逐步确立古典园林功能指标的权重,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引申重要性-满意度两个指标通过修正IPA分析从公众实际感受出发对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进行补充,探究功能转化影响机制和适宜路径。最后以苏州柴园教育博物馆为例进行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梳理其历史空间变迁,通过DEMATEL分析得出功能转化各维度影响力排序为:园林游赏功能(B1)、展览功能(B2)、活动功能(B5)、商业功能(B3)、服务接待功能(B4)、教育功能(B6)、情感功能(B7)。通过ANP分析得出功能维度的权重排序:活动功能、园林游赏功能、展览功能、教育功能、服务接待功能、商业功能、情感功能,并发现22个指标中有8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超过0.045,包括植物C1、池塘水质C2、园林主体建筑C3、历史实物展示C6、导览解说C13、节庆旅游活动C15、社区日常活动C17、吸引力C18、科普性C19。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判断柴园未来功能转化需要侧重于社区参与的活化模式,优先发展活动功能,最优先的功能转化路径是社区活动模式,其次是复合模式,教育与展览模式,商业模式,并给出相关功能转化建议。本文通过总结现有古典园林评价研究,从遗产活化的角度出发,基于DEMATEL-ANP和IPA分析构建了包含公众感受的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体系,该模型不仅包含园林传统空间功能,还强调其参与社会生活的间接功能,反映指标间的影响关系和权重,实现公众参与的功能转化适宜性研究,从而丰富古典园林研究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为古典园林今后的遗产活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遗产活化;功能转化;DEMATEL-ANP;IPA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古典园林

2.1.2 古典园林功能转化

2.1.3 遗产活化

2.1.4 适宜性评价

2.2 相关研究国内外综述

2.2.1 古典园林研究综述

2.2.2 遗产活化研究综述

2.2.3 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2.3 综述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典园林功能转化现状调研分析

3.1 现状调研背景

3.2 基础调研

3.2.1 整体状况

3.2.2 问题

3.3 功能转化实例分析

3.3.1 朴园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3.3.2 耦园文化雅集

3.3.3 北半园特色酒店

3.4 功能导向的活化可能性探讨

3.4.1 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3.4.2 功能转化的可能性

3.4.3 功能转化模式

第四章 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4.1 选择指标的原则及过程

4.1.1 原则

4.1.2 过程

4.2 评价指标识别

4.2.1 古典园林功能转化评价指标初选

4.2.2 古典园林功能转化评价初选指标修正

4.3 古典园林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4.3.1 构建评价体系

4.3.2 确定指标间因果关系

4.3.3 基于ANP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4.3.4 结合IPA分析综合影响

第五章 柴园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研究

5.1 案例介绍

5.1.1 功能演化历程

5.1.2 空间布局演变

5.2 柴园功能转化适宜性评价

5.2.1 评价维度影响关系分析

5.2.2 柴园功能转化指标权重确立

5.3 基于IPA模型的满意度分析评价

5.3.1 数据的获得

5.3.2 数据分析

5.4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柴园功能转化适宜性路径分析

5.4.3 功能转化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化现象论文提纲下一篇:发展趋势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