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体现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古典文学具备的文化,开展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体现的研究。随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不断发展,更多作者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使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更具特色;作者不仅通过描述景物的外观之美,还能够通过寄托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通过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表达语言展示的形象美;虽然诗词创作者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艺术以绘画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但通过词汇的描述,可同样为读者呈现一种色彩意境;在诗词语言中,不乏作者对于情境的融合、交织,通过将自身浓烈的情感赋予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以简单的文字语言,依托情思。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凝聚着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文学 诗词语言 艺术魅力 体现

一、前言

中国古典文学是指用语言或汉字对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对人类生活现状与社会真实性进行针对性的反映,究其本质,文学属于汉字文化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构成成分。我国的古典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同时也属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性瑰宝[1]。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代诗词、散文集等,这些作品以词、赋、曲等要素构成,在不同的代表性作品中,词句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表现手法不同。而正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差异,使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后代人展现了一幅秀丽壮美的宏图。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历经了上千年的沉淀,孕育并诞生了中国古典文学,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诗词语言也正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不仅是遗留物质文化的传承,也加深了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力。根据有关文学代表作记载,我国在全世界素有“诗国”的美誉,纵观我国的诗词发展,第一部文学代表作品《诗经》问世后,截止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正所谓历史源远流长。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历史的文化,本文将以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语言为代表,对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展开深入的探究。通过分析历史佳句,感知我国历史文化的伟大,从而明确文学诗词语言之所以在市场流传的原因。

二、语言表达的音乐美

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体现中,必须明确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起源,我国最早的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起源于劳动,因此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语言表达的节奏美,这与农民劳作时的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将农民劳作时的节奏赋予在文学诗词语言中,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使两者贯通融合[2]。通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当时年代下农民农作的音乐美。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曾记载:“声依韵”,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语言表达的音乐美与韵味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古人为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音乐美,通过运用对仗、平仄等表现手法,将韵律与音调相结合,进而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表达旋律之美。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诗,其韵脚的处理与声调之间的变换往往是存在规律可循的,在五言律诗中的第一句一般采用在最后的韵脚处采用降调处理;第二句的韵脚处采用平调带过;第三句的韵脚处采用与第一句相同的降调处理;第四句的韵脚处采用与第二句相同的平调带过[3]。这就说明,在一首五言律诗中,能够看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中的音乐美,既体现出了不同音调运用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在探索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对照之美,进而形成朗朗上口的五言佳句。

随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不断发展,更多作者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使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更具特色。纵观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用语言表达音乐美的作品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中,共进行了9次换韵,让人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诗中情感的变换,使人有百转千回、层出不穷之感[4]。总而言之,語言表达的音乐美是赋予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魅力的主要途径,通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随处可见,是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三、语言展示的形象美

在分析语言表达的音乐美的基础上,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还能够体现在语言展示的形象美。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修辞手法中经常会看到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作者不仅通过描述景物的外观之美,还能够通过寄托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通过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表达语言展示的形象美。结合以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在作品中马致远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仅用短短六个字为读者营造出萧条、落寞的秋天景色,随后一句“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在落寞的秋天景色中脱颖而出,表达了静谧之美[5]。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在刻画场景方面却能够起到强有力的表达,仅通过实词的描写就能够延展出虚词的内涵,不得不说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语言展示的形象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叙述在性质上属于平面叙述的方式,没有图像、声音等要素,但却能够打造出立体的场景感,也就是说,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是具有空间塑造感的,能够达到图像、声音向人们展示的效果。通过语言展示的形象美,实现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情感交融,突出语言艺术魅力在形象美中的艺术表达。

四、语言呈现的色彩美

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艺术还体现在对事物的描述层面,在中国古代时期,我国的诗词创作者对于事物色彩的描述能力并不低于现代画家。虽然诗词创作者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艺术以绘画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但通过词汇的描述,可同样为读者呈现一种色彩意境,从而唤醒读者对景观事物的联想,当读者产生在阅读中产生与诗词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时,其产生的作用远不低于图像艺术,可将此种表达方式近似的看作对颜色的表述方式上。以诗人杜牧创作的《山行》诗词为例,当中表达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中便着重的对色彩艺术进行了表达,重新审视这一诗句,杜牧对“枫叶”的彩色进行了描述,严格的把握了在秋天节气中叶子的颜色,此种描绘方式不仅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诗句中联想到秋天的景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对“秋色”“秋味”的抽象性思考。

除上述提出的代表性诗句案例,古代诗词创作家还乐于使用色彩进行景物的协调性对比,通过不同景物的对比性描述,从而表达一种抒情的氛围。以叶绍翁创作的诗词《春园不值》为例,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中,“红杏”代表“红色”;“春色”又可看作“春意盎然”,代表“绿色”,此种对春天的描述方式不仅彰显了“红色”的夺目,也对人情世故进行了隐喻,并以春天作为背景衬托,使得整体画面更为协调。在创作中,诗人常将具备对比性的词汇交融在一起,并按照动静搭配的方式进行创作,此种方式不仅给予了读者在欣赏中对诗词的节奏感,同时也使诗人的心境一览无余。总之,色彩美的呈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也是精髓。

五、语言凝聚的意境美

综上上述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体现的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所独具的凝聚力能够体现出丰富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不乏作者对于情境的融合、交织,通过将自身浓烈的情感赋予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以简单的文字语言,依托情思。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凝聚的意境美,对于作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在用词方面必须反复琢磨、推敲,找到最恰当的词汇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通过文字语言凝聚成为一种意境美。古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意境美具有很高的追求,认为意境美是自身无限畅想发挥的空间。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赏析中可见,诗词书画往往是并存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体现语言凝聚的意境美,使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审美意境能够上升一个层次,真正意义上达到“诗画合一”的高度,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表达语言凝聚的意境美中较为突出的为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出静谧的江枫与炽烈的渔火之间的意境美。再利用“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出钟声与客船之间的意境美,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能够听到远方的钟声映入耳畔。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充分利用语言凝聚的意境美,能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形象美、色彩美与意境美,四个层面,开展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体现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中国古典文学带给我们的是难以言表的艺术情怀,也是我国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一种体现。之所以文学诗词流传至今,不仅由于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更是由于其中慰藉心灵的意境。当读者对文学诗词进行深入剖析时,便可与作者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生活在低谷中的人,在阅读诗句时,会产生与作者相同的困苦情绪,但在此时深入剖析诗词的含义,又可在诗句中找到人生前进的动力。因此,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带给人的力量是无限的,而尽管本文此次研究提出的论点较为全面,但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感知当时创作时代的文学的本质艺术,为此还需要在后期的研究中深入挖掘与剖析。

参考文献:

[1]王强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命运书写——以《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陈建,魏榕.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余祖坤.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8.

[4]倪秀华.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归结论的局限——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

[5]洪忠趣.品“竹”魅力构建诗词生活化课堂——以郑板桥《古诗二首》教学例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黃倩(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

作者:黄倩

第2篇:小学舞蹈课堂如何更好的展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魅力

摘要:诗词歌赋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诗文中不仅含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篙人”的磅礴气势,也含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委婉之情。因此,诗词歌赋已然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当代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展现我国古诗词歌曲的独有魅力,成功将古代诗词歌赋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从而实现舞蹈教学和弘扬古代文化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小学;舞蹈教学;古诗词歌曲

引言

小学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其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单位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针对小学舞蹈教学,教师采用了融入古代诗词歌赋的教学方式,以此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将优美的古诗词与节奏缓慢的舞蹈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舞蹈美感的效用,以及也体现出了我国诗词歌赋的魅力。

一、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运用中国古诗词歌曲提升学生的兴趣

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受教群体,通常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孩童,此阶段的学生多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所以在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方式[1]。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舞蹈学习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喜欢上舞蹈课程,最终达到提升舞蹈教学的目的。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曲,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古代诗词歌赋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中有很多诗句都成为了千古名句,所以在舞蹈中结合古诗词,可以有效的提升舞蹈的艺术表达意境。

第二,将古代诗词歌赋与舞蹈相结合,还可以丰富舞蹈表达的形式,使舞蹈的节奏与古诗句相融合,进而提升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

第三,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与小学舞蹈教学相结合,可以起到弘扬国学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展示出古代诗词歌赋的独有魅力。通过将古代诗词歌赋应用在舞蹈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为学生建立了浓厚的舞蹈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古典舞蹈《茉莉花》教学时,可以根据《茉莉花》舞蹈的节奏特点,选用与之节奏相应的古代诗词歌赋。根据了解《茉莉花》的舞蹈节奏比较舒缓,所以教师就可以采用委婉优美的诗句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当在教学《向快乐出发》舞蹈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舞蹈轻快的节奏感,寻找富有愉悦感的诗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和教学舞蹈相应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

二、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采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丰富教学的内容

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舞蹈教师只是一味的采用动作示范和反复练习,作为舞蹈教学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较大的排斥心理,从而严重影响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当在教师将中国古诗词歌曲,融合到舞蹈教学中后,教师就可以根据中国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特点,创设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2]。同时也可以将优美的古代诗词歌曲,设置为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从而利用优美的诗词歌曲,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进而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这种运用古代诗词歌赋开展舞蹈教学的方式,成功的扩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形式,从而使教师可以用更加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如此一来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舞蹈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运用中国古诗词进行舞蹈教学,还可以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古代诗词歌赋的内涵,以及还能够通过舞蹈,为观众展示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特有魅力,进而提升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历史地位。

例如,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古代诗文,让学生自由发挥跳出与之相应的舞蹈。具体操作方式如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功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诗句,而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和诗句相关的歌曲旋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诗词就可以用演唱的方式吟出,当学生听到此曲目后,就可以积极的思考采用何种舞蹈才能与诗词相匹配。此外,由于选用的多是古代诗词歌赋,所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的服饰,从而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古诗词开展舞蹈教学,既展示诗词的魅力又提升教学质量

理解能力对于学习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所以在学习中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舞蹈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以此提升學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单独抽出一节课时,用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方式如下,教师挑选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诗词歌赋,而后根据诗词歌赋的特点,进行旋律的哼唱,并且要求学生回答出教师哼唱的旋律,属于快节奏还是慢节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不仅可以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展现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独有魅力。此外,舞蹈和音乐存在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舞蹈表演中音乐可以提升舞蹈的美感,而在音乐演唱中,舞蹈则可以让演唱表演变得更加生动。因此,舞蹈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制作成音乐,更能够提升舞蹈的艺术之美,也可以使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通过舞蹈表演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詹惠玲.小学舞蹈课堂中情境舞蹈教学的运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9(03):114-115.

[2]闵红珍.心随乐舞——让优美的旋律在稚嫩的心中飞扬——浅谈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性的体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59-60.

作者:缪奕

第3篇: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尤其古典诗词声乐作品表现出来的音乐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精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声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古典诗词声乐作品在古典诗词意境的创造过程中有效融入了声乐体系,因此在对其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探究过程中要把声乐的歌唱性与古诗词的叙事性综合起来分析考虑,做到景物描写、意境创作以及情感的再现。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作品;艺术魅力

[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也展现出了新的发展形态,音乐欣赏也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突破,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素材与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与题材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为声乐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多角度的素材与全方位的研究方法。

一、古典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作品的歌唱性有效融合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与格律诗,诗词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诗人与词人在作品中通过精练的字词,紧密的表现章法以及丰富的表达意象来集中展现客观现实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表现过程中,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律来进行,在一定的艺术表现技巧之上进行表达。

基于古典诗词的声乐作品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与一定的情景。这是进行演唱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对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研究中需要把古诗词中的叙事性与表达性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诉说式的演唱,在诉说中寓于演唱,在演唱中含有诉说。在表达方式的演绎上,对作品本身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把握,以促进作品演绎的成熟。在古典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作品的歌唱性的有效融合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创作背景的把握,古典诗词歌曲中的演唱技巧以及古典诗词的叙事与声乐作品演唱之间的融合。下文从这三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1对创作背景的把握

诗词的创作背景对内涵的把握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创作背景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在诗词的叙事过程中体会创作者的心情。例如知名音乐家黎英海先生针对唐朝诗人张继的古诗创作的《楓桥夜泊》是我国声乐艺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在对这一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应当全面理解创作的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索,通过对古诗词韵味的全面理解来更好地组织歌唱的语言。就创作背景来说,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部分。微观的创作背景指的是作品创作当时的心理感受与创作意图。宏观环境指的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从时代的宏观环境理解的,体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等。

创作背景与古典诗词的叙事性之间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关系,古典诗词进行叙事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的。时代背景为诗词的叙事提供了发生的时间、空间与解读角度,是对古典诗词声乐作品进行艺术鉴赏时的重要工具之一。[LM]

2古典诗词歌曲中的演唱技巧

演唱技巧对声乐作品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演唱是声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求具有较高的流畅性与整体性。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也是如此。歌曲在演绎的过程中要求通过连贯绵密的叙述过程进行有起伏的表达,不能进行简单地似断似读,为了加强这种演唱方法的叙述,应当对作品进行不同气息的分配。气息在音乐演唱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歌曲演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对气息进行有效分配能够加强作品表现的流畅性与整体性,同时给作品的加强与意境的深化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的演唱时间内,人的气息是有限的,因此应当通过事先的彩排对不同章句中应当使用的气息进行合理分配。在每一乐句气息的计算上都要十分精准。对于一些气息要求比较高的乐句一定要留足相应的气息空间,如果草草结束的话就会使得该乐句的表现力大打折扣。在需要进行断开的乐句上大胆及时地断开。在气息需要量比较多的长句之前留出一半的气息余量以保证句子之间能够迅速地完成偷气换气工作。在乐句的结尾不应当跳跃而是应当自由延长。在进行高音的演绎时应当保证气息充足,通过这些演唱原则的使用把声乐作品流畅通顺地演绎出来,注重音乐表现上的强弱起伏变化等,把声乐作品进行歌唱性地表演。

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演唱过程中,除了对气息的把控之外,还应当加强作品思想情感的体会。通过文本与格律的研究加强作品的理解。文本是声乐作品的文字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文本的阅读对声乐作品的表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外,对旋律的运用是声乐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灵魂。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与歌曲创作当时的小环境是声乐作品情感表现的重要载体,因此为了加强声乐作品的演绎,应当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创作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3古典诗词的叙事与声乐作品演唱之间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风格中具有叙事比较圆润的特点,在情节的转换之间注重不突兀。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平和优美的旋律,在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上比较含蓄。在《枫桥夜泊》中使用了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在结尾内容的处理方式包括六声调式,分别是传统中的宫、商、角、徵、羽、闰。这样一种音阶排列有利于声乐作品内容与意境的充分展现。传统的歌曲演唱具有起承转合的表现特点,因此在对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表现上应当对古风与古韵在完美展现的基础上进行原汁原味的演绎,不能偏离古典诗词本身的艺术表现风格。在乐曲的结尾处注重咬字、念白、音韵的表现。对不同的艺术歌曲的表现,应当对歌曲的文学语言进行全面把握,并能够对音乐语言与表现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才能在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作品演绎出来。

古典诗词的叙事性是在一定的演唱基础之上进行的,演唱方式的进行为叙事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现平台。在叙事之中进行演唱,在演唱之中进行叙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融合关系,声乐作品是艺术化的声音,最终要靠演唱来进行表现。曲式结构是进行演唱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够充分体现声乐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应当对此进行充分把握。

二、在情绪与意境的表现中展现古典诗词的声乐魅力

声乐作品具有庞杂的音乐体系,既包括冗长复杂的歌剧形式,也包括精美短小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早是在小型的家庭聚会与宫廷上进行展现,是室内乐的一种,在声乐作品的题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艺术歌曲在歌词创作与音乐表现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音乐创作者在以往文学家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创作的高品质抒情歌曲。把诗词与歌曲进行戏剧性地融合是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把深刻的思想感情寓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之中。通过艺术歌曲的创作对人们细微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能够做到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文献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情景、意境与景物。要求在情绪与意境的表现中展现古典诗词的声乐魅力,并且在现实的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具体包括三种艺术表现方式。

在进行古典诗词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探究过程中应当在情绪与意境的表现中展现古典诗词的声乐魅力,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注重情绪的表达,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加强意境的再现以及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的绘景表现,下文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分析与论证。

1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注重情绪的表达

不同的古典诗词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包含了创作人不同的情绪表达,既包括创作人自己内心的情绪,同时也涵盖了展示给外界的情绪。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上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创作者当时的情绪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控。在对作品基本情绪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塑造出精准的音乐形象。这种对情绪的把握是作品演绎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脱离音乐的错乱感觉。在对音乐作品基本情绪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情绪的起伏变化进行标记的方式。例如在《枫桥夜泊》中的“对愁眠”就展现出了张继的情绪体验。《碛砂唐诗》中对“对愁眠”进行了有效点评,认为这三个字是全章的关目。“愁”字在描写了竟夕光景的同时表现了辗转反侧的心绪,对作品中的格调进行了奠定,展现出了低沉的哀怨色彩。在诗中描写了创作者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怀着旅愁与科举失意心绪的作者被江南水乡中秋夜隽永的优美景色所吸引,表达了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从而使得这首诗在意境上比较清远幽彻。在把握这些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在演唱策略上应当以低沉为主格调。在淡淡的愁绪中表达出作者的恬静淡然的观景心情。在对这些基本情绪进行有效把握的基础之上进行思想感情的刻画与展示,有效运用演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思想感情的演绎,以取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2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加强意境的再现

为了加强古典诗词作品的演绎,应当充分走进诗词中的意境,真正走到音乐作品的意境创作之中,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作品进行展现,在作品演绎的整个阶段都需要在一定的意境过程中进行。在作品的意境定义方面,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提出作诗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意境的创造,重点在于声音与图景之外表现诗歌的内涵与情感。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提出:“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他们分别是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自然景象创作的角度提出意境创造的重要价值。在诗歌表现上的意境创作指的是诗歌创作时的环境。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包括诗歌写作时的场景,回忆时的意境以及想象过程中但是实际上不存在的意境等。诗歌中的意境指的是创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感受体验。

通过意境的塑造把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加诸客观实体上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而达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对意境的重视主要指的是对时间与空间境象的描绘,通过情景与景物的高度融合而達到的一种高度艺术境界。意境的创造与再现是对诗中情感体验的综合表达与高度提炼,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事物,但是确实在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客观存在。声乐作品是通过乐曲的演唱,展现在大众面前,带给观众以艺术化的享受,因此在进行声乐作品艺术魅力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对声乐作品的乐曲演唱有一定的理解。在乐曲演唱中运用意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演奏者以沉静平稳的心态对待艺术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自身感觉之间建立一种有效联系,以加强作品的演绎,并把这种意境的塑造传递给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有效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由此在声乐作品的表现上才能够产生比较强的感染力,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最佳的演绎效果,这也是乐曲演唱的重要目标之一。

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是对这些意境进行充分体现,向观众展示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为此声乐作品在意境的体现上可以借助于文本与曲调的形式对意境进行充分全面的展现。文本是声乐作品的文字载体,曲调是声乐作品的最终展现形式,通过对两者的充分运用可以加强意境的充分表现。

3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的绘景表现

在古典诗词中,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绘景的表现上具有自我催眠的作用。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要求演绎者能够走进作品中并跳出舞台。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指的是把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概念以景物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现。在进行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要求能够借助于声音的起伏变化向观众传达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以引发观众的联想与共鸣。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唱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催眠进入到歌曲表现所需要的意境之中。在脑海中对情景进行有效刻画,形成有效的画面感。这是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灵魂所在。通过画面感的塑造把古典诗词中的古色古香充分表现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对当时的图景在脑海中进行随时随地地刻画以加强演绎效果,就像是身处一幅巨大的自然画中,把自身与古典诗词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化地高度处理与融合,从而使得最终的演唱过程自然流畅,巧若天成。

结语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声乐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声乐作品的创作能够产生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价值。在对古典诗词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理解与把握上,可以从古典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作品的歌唱性的有效融合,在情绪与意境的表现中展现古典诗词的声乐魅力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全方位、多角度领略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以更好地发展古典诗词声乐艺术。

[参 考 文 献]

[1]崔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王红艳.如何展现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以《枫桥夜泊》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作者:卓莉莉

第4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魅力

意境美

风格

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专门讨论表现技巧的,即诗人的描摹客观对象时, 要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恰当真切地表现它们的内涵精神, 如李商隐的《蝉》, 这首咏物诗,就是抓住了蝉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则是神气清明, 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其 特点 是诗中必须有精神透出, 显得生机勃勃,流溢于纸上, 使塑造的艺术形象充满着生命力。如杜甫的《绝句四首》 (其三) , 全诗一句一景四幅独立的图景, 四句景语真切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乡之情 。而“流动”品是一种气脉流转的艺术风格。诗歌风格的流动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连贯, 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仅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更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徐娅芬

201013011313

109班

第5篇: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典型的故事是:南朝陈伯之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陈伯之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刺激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达到言尽意无穷、思无崖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第6篇:演讲文稿-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提到古典诗词,相信在场所有人都能随口溜出几句,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我们从幼儿园时代到小学、初中、高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然而,不知在场的同事们有多少人还能说出我们曾经诵读的一些经典名篇,(与现场互动)比如请问大家谁还记得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下一句,那有谁还记得千古名句李清照的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下一句是什么。其实说出来大家就会觉得很熟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确,提到我国的古典诗词,很多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排斥和抵触,实在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在高考的重压下,老师基本不会为我们讲述这些语言背后的美丽与哀伤,诗词的学习只有无尽背背背的痛苦和折磨,久而久之,想要喜欢实在是太难了。直到我上大学,大学语文仍然是必修课,但是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再加上一位非常优秀的中文系老师,我才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才感受到它具有的震撼心灵的力量。我的舍友甚至专门去修了古汉语双学位,直到现在,我们都非常感谢我们大学的这位语文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使我们能够有另一种角度和途径去感知生活和生命。

林语堂曾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传统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诗歌一定是植根于我们的基因当中的。从文献记录来看,在远古时期,我们就创造出了诗歌,有文字记录最早的诗歌名曰《弹歌》,全诗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相传为黄帝所创,主要描述了原始社会人们的打猎生活。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诗歌开始走上辉煌的发展之路,春秋时期,对后世古典诗坛有巨大影响的《诗经》问世,而后有了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及元曲,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构筑了整个民族最灿烂的文化和情感。 当然毕竟诗词离我们的年代较为久远,如果没有专业的注释和解释,很多诗词我们都难以理解,因此很多人都会放弃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只是在我看来,我们多年生活在考试和工作的重压之下,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然大大缺失,精神层面的追求几近荒芜,快消品般的文化产品等更将我们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更狭小的圈子里,我们生活已然不易,还要在轻松娱乐时间,再次面对无聊的剧情,烂俗的故事,雷人的语言和捉急的演技,心灵和想象力真是死了一次又一次。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倘若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享受,真是莫大的悲哀。

现代诸多诗词研究学者就曾说,我国古典诗词之美在于能够激活人的心灵,激发想象力去感受我们不曾有过的经历。这里所谓的激发想象力,并非当代教育下所强调的让人发散思维,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比之绘画、舞蹈、音乐不仅能够更形象、更全面、更具体的表现具象事物,还可以反映抽象的事理,它可以追踪最深刻的思想和最细腻的感情,并将之清晰的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使我们可知可感。我们可以想象力缺乏,每日睁眼也只能看到钢筋水泥、车辆和人群,但通过阅读古人们的诗作,展开我们的想象,就可去感知他们眼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人生境遇,去学习他们的心态和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这也就是说,诗心人人皆有,若能读懂诗人的心意,我们也就获得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就如我们去自然景区旅游,大多只能感叹一声空气不错,景色很美。看了一圈,走了一遍,最后只觉得也就这样吗。苏轼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泄露,寂寞无人见”。即使在美丽的风光由于审美有限,大家不懂得欣赏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我们的老师就曾告诉我们,我们看不到生动的世界,不妨用诗人的眼光去看世界。辛弃疾有两句非常有趣的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等我再次走进大自然时,我就会想,当我们欣赏这些好山好水绿树红花时,它们是不是也在用我们听不到的语言互相交流窃窃私语,是不是会抱怨太阳太热鸟雀太吵,是不是也会八卦过往的人群,我也才终于能够体会为什么陶渊明能够耐住寂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李清照和丈夫能够隐居10年,与古树、山花为伴,在有心人眼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古典诗词,可抒不平之怨,可达社会之用,可寄山水之情。阅读诗词,就是读者与智慧的古人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个体生命通过对经典作品语言的解悟,通过自我思考,而进一步理解生命本真并获得个体精神解放的过程。如同我们都曾有过失败、受挫的经历,可能工作失败,可能失去过曾经的辉煌,也可能非常努力过仍然求而不得,如果一个人死钻牛角尖,妄自菲薄那可能永远都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中不可自拔。真的觉得过不去的时候,不如倒杯酒,对月小酌,大声诵读三遍《短歌行》,想想乱世中的曹操何等豁达和气魄;与其自艾自怜,不如看看李太白,失意却从不失其志,其在《江上吟》中写道:“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说功名权利都非长久,屈原曾经显赫一时,最后也受屈报国,同样楚王的江山也早随历史成为过眼云烟,然而屈原的《离骚》却像日月一样闪耀人间。言下之意即是说世间长在的永远都是人生的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志向,以及人生创造的事业。而李白也向我们证明了这句的真理,唐王朝早已陨落,而诗仙的狂傲和才气跨越千年其光辉也永不消灭。面对艰难险阻,多坚持一下,也许下一步就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得不说,中国古典诗词的确不如现代文学通俗易懂,然而它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比之现代文学作品,少了平庸多了睿智,少了功利多了旷达,以高度的精炼向我们展示的意境之美是现代作品做不到的。

感谢这些才华横溢的先贤们,为我们创造出无数经典名篇,“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即使在三千年后,也同样震撼人心;“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每每读起,仍会黯然神伤。我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用其惊才绝艳的才华和眼界使的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领略生活之美,生命之纯粹,在此与大家分享中国古典诗词之魅力,希望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因现实而荒芜,希望我和大家都能够充满诗意的生活着。

诗词附录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苏轼《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第7篇:浅谈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古典舞

《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千手观音》以其精美绝伦的舞蹈艺术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其具有东方神韵的音乐,演员美轮美奂的表演,将观众带入梦幻般的艺术天堂和充满爱的精神境界。编导取材于既有的艺术形象,和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相比较,它更纯粹,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历史文化内涵。观音广化众生的博大胸怀,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千手观音》以浪漫的手法,把静态的壁画、雕塑形象变成动态的舞蹈,赋予佛教形象以生命和人的活力。舞蹈通过肢体的千姿百态,极其生动地把那些万能的手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幻影中感受到观音变幻无穷的神奇与力量,在出乎想象的体验中,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惊叹!《千手观音》大胆的艺术创造和精心的艺术加工,极大地满足了观众高雅的审美需求,其动作现代化的价值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主要得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编导打破规整、编舞独具匠心。

民族舞蹈有其特定的风格,但一味追求固定的风格,又会远离观众。所以编导为了创新,在不改变其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一现代意识上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使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在对民族特定审美心态和总体风格的把握上,借助了现代舞的一些编舞技法。《千手观音》在动作结构上,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打破了传统的动作连接逻辑,注重多方位、小角度的变化。一个动作元素或动机,不再按民族舞的习惯那样,多次单一重复在一个空间、一个方位,而是通过不同空间、力度、幅度、节奏上的变化,使动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舞蹈动作变化的“可预期性”的美学原则,在运动方向和线条、造型上也多选择不对称性,出其不意,一反观众对动作变化的心理期待,从而使观众在视觉上有种变化莫测的新奇感。这种节奏的多重处理法,使得《千手观音》就动作而言打破了原有的舞蹈组合的规整性,加强了舞蹈动作变化的莫测性和流动性。

二是其既具有传统的魂,又具有现代的形。

《千手观音》是一个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的内容是原生的,打动人的正是它的原始和真实;而手法却是现代的,时尚的手法让古老的东西熠熠生辉,更容易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这种传统文化素材和现代意识手法的结合,是原生态的“形”与现代意识的“舞”一个“整合重构”。高科技的介入使《千手观音》充满时代感。每一次行云流水的美丽音符配着亮起的金光,使声有了形。在“千手”百态场面中,全部运用现代声光效果来表现,把

所有的面光放在二维平面上,简化了舞蹈的手段,抹去了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细节元素,利用光影的变化,增强层次感,造成了很强的现实冲击力。

原始而现代正是《千手观音》成功的关键所在。有评论家曾说:“《千手观音》对所有搞艺术的人都是一个启示,那就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根’,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强化。”

三是现代音乐给舞蹈注入新活力。

在以往的民族舞蹈中,总是要选择和舞蹈风格一致的音乐,而《千手观音》的创编者以惊人的创造性、丰富的积累、突破约束,大胆地把现代流行音乐节奏和各种不同的配器、音色、和声运用到民族舞蹈中来,从而使舞蹈流露出现代的气息。赋予原生音乐神话的意境、现代的气息,给予观众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视听,从而使作品在短短几分钟里体现出东方神韵的热情、华夏文明的含蓄、民族精神的奔放和秀美,表现了众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天,有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已从单一展现“风俗”、“形态”的生活层面,提高到关注生命与人性的更高层面,从风格的至高点走向了性格的至高点。《千手观音》是民族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完美结合,作品既从浓郁的民族风格中提炼出原生态舞蹈语汇,又创作了个性化的东西,使21位舞者在倾吐心语、宣泄情感、体现生命本源的同时,揭示出民族的精神状态。风格模糊了,而个性突出了,离民俗远了,但离舞台近了。《千手观音》舞蹈以传统民族精神为意向,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民风民俗为源泉,以时代审美变迁为向导,在把握民族特定审美心态和总体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创作技法,以大胆的手法开拓创新,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将民族艺术神韵与现代审美意念有机结合。

而另一个震撼我的心灵的是:演绎这美轮美奂的舞蹈的居然是21个聋哑人!无声的世界孕育了21位伟大的舞蹈家。轻盈的舞步,唯美的动作,高尚的灵魂,集于一身,于是我的脑海里只剩下耀眼的黄色,在我面前演绎着生命的完美诠释。虽然她们听不见声音,但她们的心一定听得见!不然,她们的舞蹈怎么会如此的整齐,她们的舞蹈怎么会这样的完美,她们的脸上又怎么会挂着拭不去的微笑呢?她们的舞蹈是梦幻的,忽而齐抬手臂,如同基于一身的整齐;忽而微笑,仿佛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忽而扭动腰肢,是舞蹈充满灵动,忽而双目微眯,她们是看见了声的含义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走过了无数次的坎坷,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她们走上舞台的那一瞬间,再多的辛劳也无所谓了。她们已经把自己用心排练的舞蹈,当作了生命之花的绽放。这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伟大,昭示着:即使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只要心中存有爱、只要不断努力,生命一样充满光彩、一样能传播爱!

因此,《千手观音》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舞蹈,还是用以代表生命的希望、传

播爱的力量的工具!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展示!

第8篇: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六年前的春晚,一曲新古典舞的佳作《千手观音》,犹如舞灵出动,用五分五十四秒,给多少人留下永恒的感动!

欣赏《千手观音》,我们可以从新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说起。新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可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新的古典舞被称为“圆形的艺术” 。“圆” 形韵律的文化特征, 可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集中表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这个“圆”,也是我们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特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千手观音》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圆,因为舞蹈的前后部分都是以静立原地、变换手势为主。21位演员通过不同的手势造型,画出了全圆、半圆、三分一圆、四分一圆,以及各种圆之间的变换过程。而在这些圆形行云流水般的.变换和每一个圆形造型的固定之中,观众们是看得畅快淋漓的。其次,新的古典舞也被称为“曲线美的艺术,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拧倾、弯曲、交叉、旋扭。在《千手观音》中,先不说圆是由曲组成的,单看演员伸出来的手臂,都是带有一定的弯曲,而不是笔直的。还有他们的兰花指,也是一种“曲”。演员们从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弯曲,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特征,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是一条条可以无限向外延长的曲线。再次,新古典舞还被称为“刚柔相济”的艺术。它 “刚柔动静统一” ,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如《千手观音》中演员们开始时的优雅,到出手时那“唰”的一下,再如开始时音乐及动作的祥和到后来的热情奔放,动作前后对比,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如诗魅力。最后,新古典舞也被称为“形神兼备的艺术” ,主要表现为“身韵”。它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 “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追求的就是运用身体的表现力将情感一丝一丝凝住于体内,再释放出来。它作为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孕育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过程中并赋予舞蹈新的生命力。

《千手观音》之所以成功,其艺术表现是很关键的。很多人都说这支舞美,为什么这支舞蹈美?美在哪里?美就美在其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舞蹈中的动态与造型,恰恰证明了“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这一名言,《千手观音》中大量雕塑似的佛像造型、流动的动态壁画和现代动画手法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作品中丰富的动态和造型之美,感叹舞蹈揭示出的深刻哲理。动态,是指某个舞蹈动作形成的姿态,它是由人体各个部分的线条构成的。选择合适的动态舞姿,是舞蹈形象的首要因素,也是构成舞蹈意境的重要部分。《千手观音》就是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身体在婀娜中呈现出S状的曲线体态,使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流畅与优雅,尽显无遗。虽是在舞台中流动的人体,但是那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的体态,柔中有韧,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有柔和的S形,也有直角的Z形,呈现出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以及观音安详、端庄的味道。这种动态中,形成的线条美感,有着与中国绘画、雕刻所共同的艺术感染力。谈到造型,它是舞蹈中形象和意境的基础,是舞姿运动过程中的停顿,是运动的静止画面。在《千手观音》中是以静止造型的运用来突出表现舞蹈的形式美,同时由于舞蹈形象是以敦煌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像为原型,所以,造型的模拟和逼真程度在舞蹈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栩栩如生的造型能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是创造舞蹈形象和营造意境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如何表现千手的造型,张导演发挥了无尽的想象。运用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势,利用21人纵列叠加,由一名女演员在队前静止模仿观音雕像,身后由数十名演员的手臂左右摆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态,在灯光的配合下,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惟妙惟肖。正前的观音祥和、端庄,身侧无数的手臂,形成环状,

如观音的佛光,似对人间众生伸出的关爱之手,像为化解困难伸出的援助之手,体现着善心、爱心产生出来的无比能量。

千手观音,旨在传播爱。只要我们传播了爱——无分大小,我们都是千手观音。

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还会理所当然的遵从内心的善念,在人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经历过彭宇案、小悦悦案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多少红领巾的世界观就此受到冲击,他们会发心底难以置信的问自己的老师,难道您教育我们的乐于助人是错误的么?中华大国,气度非凡,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上古有葛天氏的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盗贼不兴,人与人相互都很有爱。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王国究竟怎么了?我们膜拜观音,不是向往她博爱的光芒能照射到自己么?而我们内心都清楚,观音是不存在的,但是博爱是存在的。只要伸出你的双手把有困难的人从黑暗中拉出来,你就是观音。

真的希望,观众在看完《千手观音》之后,不是仅仅感受到舞蹈里面表达的爱,更重要的是让爱成为现实。

第9篇: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让人“惊异”的美

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

在上这个选修课之前,我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趋近于零,对于现代音乐,也只局限于流行歌手的唱念做打。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虽每天都能身处音乐的海洋,但却永远只是徘徊在音乐圣殿的门口,从未真正接触过音乐的灵魂。

在经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一点一滴熏陶下,在感受了中外音乐名作带给我的震撼后,我终于意识到音乐不仅仅只是我闲暇生活时的调剂品,它更是从古至今人类情感的一项传承,一种精神。我开始思考,让无数人可以倾尽毕生心力专注研究的音乐,身上究竟蕴藏了怎样的魅力?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到自由的现代音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经典沉淀,有不尽的精粹升华。在这“沉淀”与“升华”间,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魅力,那是含蓄与张扬碰撞出的绚烂火花,那是深奥与简单融合后的迷人芬芳。我没有专业的音乐文化知识,也没受过一项正经的乐器训练,我有的,只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一颗感受音乐的心。以我这个对五线谱勉强识得,对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等乐器一窍不通的音乐门外汉来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或许在于对人类内心情感上的“惊异”冲击。 众所周知,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今天的维也纳,更是一个古典与现代艺术并存的,让无数音乐家向往的先锋殿堂。维也纳Klingston重奏组的的三位演奏家致力于古典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研究。然而我要说的是,追逐古典与现代结合魅力的,不只是少数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人们,还有无数个像我这样不懂旋律乐器的“音乐平民”。为什么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音乐能如此大众化的被人接受并喜爱呢?因为从这样的音乐中,我们既能领悟古典音乐的那种细腻、深邃,又能欣赏和品味现代派音乐的张弛、拓展。更深刻的来说,是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喧嚣的都市与古典的宁静共存的气息。这气息对于被现代快速节奏渲染与压迫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古典音乐是一种直奔人灵魂而去的音乐,是需要用心感受和领会的。它就像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找到其中的美妙滋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直接的、简单的,能立刻给人带来快感的旋律,于是现代音乐应运而生。“先锋音乐”、“爵士摇滚乐”等等一时间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理念,改变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情趣及表现方法,给人以新奇的视听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的境界也越来越高。到如今,更多的人在意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据研究,小孩听了莫扎特音乐能提高数学能力。由此可见,音乐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结合的音乐,利用简单的旋律、和声、节奏却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音乐,怎么可能不让大众喜爱呢?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在于给人带来的“惊异”的美,一种形式上简单内涵却深邃的美,一种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也能感受到悠远气息的美。

我很高兴,自己能在大学里打开对音乐的欣赏之门。或许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或许堪堪只是接触到了一点点亮光,但于我而言,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次终身受益的探索之旅。

上一篇:全科社工培训下一篇:面试技巧面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