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思想体系入手,对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园林建筑布局的空间秩序特点及园林布局的规律和特征,以便当今的园林设计能够从中吸取精华,掌握这种传统的“艺术”精神,得其神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間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二)亭

休息观景是亭子的主要作用,也可以作为景点。不管是路边桥头,还是山岭都可以设计建设亭子。亭子的形式各样,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亭、方亭、八角亭、矩形亭和三角亭;根据屋顶形状可分为歇山亭、掂尖亭;根据所处位置分为廊亭、井亭、路亭、桥亭等。同时,园林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亭子造型多变,为园林增添一抹亮点[1]。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苏州西湖的湖心亭等。

(三)其他

主要包括阁、堂、榭。一般建造在花畔和水面,成为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榭是一种精致敞亮、小巧玲珑的建筑,室内装饰清新淡雅,近可观鱼赏花,远可远观风景,是园林景点游览的最佳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建筑。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处的建筑物,是用来休息品茗的。阁楼一般有两层以上的房屋,形体空透,可观赏四面的风景。堂常常是一种封闭形式,只有正面设有门窗,一般都是主人的起居之地。堂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会客、宴请、书房。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一)表现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风格,曲折多变,含蓄莫测是其明显特征。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去品味其含蓄:一是意境含蓄;二是分析园林布局得知在,中国园林一般都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含蓄、曲折,一般都是采用风景形象的曲直、虚实、藏露来达到含蓄的效果[2]。例如,游客先被门外桥、荷花池等景色所吸引,但是远看围墙高筑,那些园内漏出的建筑屋顶、树木等使人浮想翩翩。北京颐和园便是这样的,进园口利用大殿,具有掩饰主景的作用,走过大殿后便可以欣赏到昆明湖、万寿山等美不胜收的景色。江南苑里常常采用漏窗的方法来达到含蓄的效果,窗外景观透过漏窗隐隐约约,这比一览无余更震撼。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院为特色,其东南角设有常常的走量,临池面设计有各种形式的敞窗、漏窗,将园林优美景色藏匿于窗洞中,游客左右逢源,应接不暇,妙不可言。

(二)强调意境

“意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风格,大多数都是自然山水诗式园林。一般而言,自然山水是园林景色的主题,虽然大多数山水都是人工构造,但是依然具有自然天成之感。在园林中,即便是成片集中的建筑,都应该具有自然趣味。为了打造可游、可观、可望、可行的园林,必须设计构造相关建筑,但是建筑物却不能抢夺了主体的风光,而是应该衬托山水主体,与其融为一体,并逐渐升华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利用中间建筑来表现意境的方法,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一个典型的意境建筑。这座雅致、古朴的高楼,当风雨来临时,真像“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三)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中封建礼数和宗教迷信尤为突出,在园林建筑上随处可见。早期园林建筑大多数都是自然之作,就有求仙神秘之感。例如汉代时期的“楼观”,就是那时的人们盲目地认为神仙一般居住在高出[3]。同时,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随处可见吻兽,代表了皇家的无上权力。汉代后期造园一般以大自然师法对象。梁静南北朝是一种重大的转折点,文人大夫为了摆脱政治枷锁,受到道家、佛教思想的感染,大多数寄情于山水,从中寻找寄托、超脱,自然山水便成为了他们休息、观赏、居住、休息的形体环境,出现了大量诗文山水画。

(四)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在平面布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换言之,就是任何一个寺庙、宫殿、住宅都是由各种单个弹珠和围墙、围廊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成。一般来讲,大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而建,通过前院达到后院,这主要是受中国“长幼有序、内外有备”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重要任务,或者应该同外界隔绝的人(贵族小姐),就必须居住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中,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一般采用均衡堆成方法布局和组群这种庭院,顺着横轴线和纵轴线进行设计。在中轴线上安置比较重要的建筑物,在其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安置次要房屋,北方四合院便是这种组群布局方式的典型例子。中国封建社会礼教和宗法制度深刻影响了这一布局方式,其充分体现了尊卑、长幼、主仆、男女等观念。

结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

作者:凌张军 范志强 宗梅 王慧丽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2:

论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秩序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思想体系入手,对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园林建筑布局的空间秩序特点及园林布局的规律和特征,以便当今的园林设计能够从中吸取精华,掌握这种传统的“艺术”精神,得其神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关键词:园林建筑;空间秩序;建筑空间;秩序观;园林空间;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1-28

作者简介:范俊芳(1969-),女(汉族),福建建阳人,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硕士生导师。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不仅为满足园居生活的需要,更是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体现在建筑的意匠中,而园林中的空间组织特色,深刻地受建筑空间思想体系的影响。建筑空间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园林空间组织形式有着深刻的渊源及因果关系,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之精华。从现在许多园林建筑及空间作品来看,能真正掌握这种传统“艺术”精神的,还鲜有看到。对于中国古典艺术的模仿是“取其形易,得其神难”。因此,本文拟从建筑空间秩序入手,探索其思想的脉络。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秩序观

中国建筑在总体的空间经营上,应该说是理性有序与浪漫自然两者之间恰到好处的结合。一座精心规划的中古时代的大都市,或一座帝王的宫廷苑囿及其离宫别馆,不仅有星罗棋布、院落纵横、回廊复道、巷陌交通的繁复而严密的空间组织,而且有挟山带水、涵天纳地的与自然融合为一的空间气韵。中国建筑的空间组织,集宏大与深邃、华丽与幽雅于一体,创造了在建筑空间组织方面独具特色的一个体系

制约中国建筑空间组群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古代中国人力求在建筑空间组织中表现所追求的理想——天地和合与宇宙秩序。在这里,“天地和合”主要涉及古代中国人所关心的“天人关系”方面的问题;而“宇宙秩序”所涉内容,则更倾向于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中国人相信,如果社会人际之间,也如天地宇宙之间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与协调的相互关系,社会就达到了它的理想状态。

在中国人看来,一座单体的建筑物,或一个单独的建筑群,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既是一个更大空间组群中具有特定地位的一分子,又是天地宇宙之间整体空间秩序中的一分子,任何一个建筑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特定地位的逾越,或对于整体秩序的破坏,都是不能被允许的。所谓“天地和合”,首先是基于地界与天界空间秩序的相互对应与摹仿。就一个建筑组群而言,其空间组织的要义,正是在于通过恰当地建筑布局,以求得天地的和合与阴阳的谐调。而欲达到这一点,就要使组群内部有严格的能够表征社会尊卑关系的等级秩序。因此.由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线”[1]成为典型的、正规的中国古典建筑平面构图基本原则。事实上,这样一种力求使得整个宇宙处于一种整体谐和状态之下的文化精神,几乎渗透到了中国人空间组织的所有方面。因此,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则整齐,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等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模式,所有重大建筑群都以这条轴线为基准而展开布置。

将天下四方的都邑阜镇及宫殿宅舍,纳入一个统一的具有宇宙意义的空间秩序中,使得中国建筑的空间组织具有了某种可以囊括天地六合的弥漫性。正是从这种弥漫性的、涵盖天下四方的、具有级差序列之韵律感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特色,并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园林空间的组织及形式,二者的渊源关系也由此产生。

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秩序观

无论在气度恢宏的皇家苑囿还是在澹泊曲蜿的文人园林中,无论在帝王壮丽的宫殿还是在庶民简陋的宅舍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所不断涌动着的,是一个平和而宁静的希望——一个创造天地和合、阴阳谐顺、天人合一、宇宙大同的空间环境的理想与愿望。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观念,与儒家所主张的严格理性的宇宙秩序观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一种更为空灵通透的可以将天地宇宙融而为一的空间理想。在这里,对于空间组织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着意设置的具有等级节律感的秩序,而是一种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加雕琢、自然无为的,其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空间经营艺术。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组织艺术,而其中所隐含着的,依然是渗透着天地和合与宇宙秩序的文化精神。

2.1自然环境中的空间秩序

坐落在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殿堂,在“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的思想下,园林建筑空间布局就形成一种不规则的,自由灵活的布局特点。空间布局的重点由“形”转化到“神”,由静止的“境界”转换为运动的“境界”,“境界”所出现的方式和秩序是有缜密安排的,它们的组织正如一切艺术的组织一样——起、承、转、合,由平淡至高潮的过程汹。于是,一切往高空发展的或位于高地的楼、阁、台、观、塔等,它们本身丰富的轮廓线就因为所处地位的要求要表现出强烈的效果,于是,形成了自然空间中的秩序——轴线。

轴线在园林空间组织中,尤其在大尺度的皇家园林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轴线起到了对于一个大的空间体系的控制作用,使得许多看来似乎自然随意的空间要素,变得严谨而合理,看似漫不经心设置的山水花木与亭台楼榭,却被恰如其分地嵌入了经过人工化但又自然谐趣的空间秩序之中,纷乱的空间有了主次空间的分划,不同的园林空间组团之间,有了某种联系,也有了对于游人游览路线的暗示与引导。如北京颐和园前山景区,就是由东宫门、仁寿殿东西轴线,与排云殿、佛香阁南北轴线为主,并辅以许多大大小小,方位不一的轴线,以及轴线之间的相互穿插交错来进行空间组织的(图2)。每一个初次到颐和园游览的人,无一不会被东宫门以内前山景区由轴线的交叉错动、层叠移换造成的建筑庭院与山水林木的空间变幻,感到一种新奇的迷惘有趣与叹为观止(图3)。

当人们徘徊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回味着“九州清宴”、“万方安和”的余韵,或徜徉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山水间,揣度着古人“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胸襟;在网师园中体味“月到风来”的惬意,或在拙政园中低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潇洒;抑或在帝王们的宫苑中,玩味“太和、保和、中和”与“乾清、坤宁、交泰”,以及“天安、地安、颐和、熙宁”之类匾额中蕴籍着的期待与冀盼,都可以使人触摸到中国人这一永恒期望的脉搏。

2.2住宅庭院中的空间秩序

中国古代住宅庭院,是沿轴线“循次第而造”的,所以按庭院前后的空间序列,称之为“进”,并形成了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

方式,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布局形式。由于中国传统单座建筑的平面简单,它们必须依靠院落为中心才能达到机能完整。因此,在设计思想上,单座建筑可以看作是属于院子的,这样才能将建筑空间的层次逐级构成,“循次第而造”(图4)。

院子由此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将内、外、主、从等关系表达出来。通过建筑“有限”的形状,来引导空间的“无限”变化,因而达到高度的建筑艺术表现的境界,从而也决定了园林空间的主从与秩序。

以“院”为单位的组织程序,将园林庭院变成自由灵活,景色封闭的空间。庭院互相以一种多向性的组合,使前后左右可以连续地组成庭院,是属于四方连续的空间组合形式。从理论上说,这是具有无限性的一种组合方式[3]。同西方建筑对比,中国园林的庭院建筑,在造型上有很大的优越性。大型住宅,虽有两三条并列的轴线,但轴线之间的庭院也是并列的,一般中间设有夹巷,从平面结构来说,是属于两方连续的空间组合形式。中国园林建筑按造使用功能分别成栋,如厅、堂、斋、馆等等,再组成庭院,庭院具有内外八面的丰富造景条件,在起伏的地形上,外间的景物就会很容易地进入视域之中,混乱的景色就用各种办法将他们遮挡封闭起来。单个庭院的连续组合,在空间上创造出层出不穷,方方皆景,变化莫测的空间意境来。如苏州拙政园,建筑和庭院主要沿园的南侧分布,厅堂等主要建筑临池,东西回廊曲折,沿池半绕,形成以水为中心的开阔景区。原来的园门,在住宅的曲折夹巷中,经腰门而入,门内假山屏蔽,循廊绕水曲折回环而达主要景区,豁然开朗,形成空间上强烈的对比。这种厅堂为主,亭廊环绕,院落穿插的布局序列体现了园林与建筑空间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图5)。

2.3园林建筑的空间次序

园林建筑的空间次序,决定了园林空间的布局方式。建筑坐北朝南,是建筑次序的体现,也是顺乎自然的体现。“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在园林中,不论地形如何偏缺,建筑与庭院如何“随曲合方”,布置如何灵活,主要建筑无不座北朝南。厅堂建筑的体量较大,空间环境地亦要开阔,组合在庭院中的,则“筑垣需广,空地多存”,植物密茂则空间郁结,“徜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即可[4]。在景区中,一般多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筑平台,特别是厅堂在池南,向水背阴,筑平台,既可作为建筑空间向室外的引伸,开拓活动之地,也避免建筑临水处于阴影之中,以衬托出建筑的主要地位。据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记明代北京园林,大都临水筑台,台后建堂,这已成明清大型园林布置厅堂的传统手法[5]。又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涵碧山、狮子林的荷花厅、怡园的鸳鸯厅“藕香榭——锄月轩”等等,均是采用此种手法。“天地和合”的空间思想,在建筑与园林空间中,是融合贯穿的[6]。自然的次序体现在建筑空间之中,使整个空间处于无形的“力场”之中,互为关连,互为因借。建筑的次序观,深刻地影响了园林空间布局。

3 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造园思想,由自然环境、住宅庭院、再到园林建筑都可以体现出天地宇宙融而为一的空间理想,是强调宇宙处于整体秩序下文化精神的再现[7]。严谨的轴线和自由的布局穿插,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中和原则。如动与静、因与借、虚与实、意与境、情与景、有限与无限、曲折与端方、有法与无法等,均是天地和合与阴阳谐调的思想反映。建筑空间中严格而理性的宇宙秩序观念,与中国园林空灵通透、将天地宇宙融合为一的空间理想,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园林空间体系。这种深思熟虑的空间经营艺术,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空间艺术的精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这种渗透着天地和合与宇宙秩序的文化精神,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也让今日的设计更趋于理性和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允稣,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46~154.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9.

[3]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21~214.

[4]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1~16.

[6]刘托,浅析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J].古建园林技术,1989[1]:19~20.

[7]孙宗文,儒家思想在古代住宅上的放映[J].古建园林技术,1989(4):26~29.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系;湖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范俊芳 文友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3:

关于岭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探讨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岭南建筑的新特征,从中针对岭南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及细部处理等方面来论述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并从技术性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岭南建筑 设计理念;新思路;创作哲理;艺术风格

1 引言

中华建筑体系是世界建筑史上体系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体系之一,岭南建筑体系是中华建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结合岭南地域文化特点,力图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岭南建筑风格,旨在为了引发对人们对岭南文化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解,强调建筑的实用性、技术性和合理性,以达到鲜明的建筑艺术风格。本文主要就岭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进行了论述。

2 岭南建筑的新特征

(1)整体风格与造型。建筑造型设计上追求轻巧细腻、淡雅质朴的特点,强化水平线条和檐下空间及廊道空间在建筑形式中的作用,力图展现纤细灵动、不拘一格的岭南建筑特色。

(2)适宜的细部设计。岭南传统建筑偏好装饰,这也反映了岭南文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的一面,新岭南建筑虽已大大简化装饰,但仍注重细部设计。

(3)材质与色彩。充分挖掘材料的表现力,主材的运用强调质朴、淡雅、大气、平和大面积墙面以淡雅的浅暖色涂料统一效果,配以表面粗糙、色泽沉着的花岗石、海底石墙基或台基;屋面采用质朴的哑光黑灰色筒瓦统领建筑群的基调,局部采取大面积玻璃,强化了质感对比。

(4)空间环境:根据岭南建筑地域的特点,当地气候温和,人们的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和利用。人们开始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自然,形成岭南建筑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3 岭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下面以广州棋院为例,主要探讨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3.1 设计理念

3.1.1 总体布局

广州棋院位于广州市白云山麓的横枝岗路,项目环境优越,场地内高差变化较大,地形复杂,用地狭小且不规则,这给解决较为复杂的流线和使用功能带来一定难度。本方案摒弃由建筑三面围合前庭院的格局,而是留出北侧小山丘脚下的空间。这样做有几个优点:1)植被良好的小丘作为自然元素融入建筑空间,弱化建筑群过于严整呆板的形象,使建筑群显得灵动活泼;2)主庭院因留空达到比较理想的尺度,庭院也因郁郁葱葱的小丘参与围合而更富特色;3)打破中轴对称前导空间,利用高差和流线的曲折变化,在纵深很小的场地内营造出“庭院深深”的隐逸效果。

3.1.2 “院落”组织空间序列

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等认为,传统岭南园林因用地相对较小而建筑比例较大,故应称之为“庭园”,在广州棋院的创作中,我们有意识地借鉴岭南庭园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序列。

首先,为适应复杂的功能要求,院落设计各具特色,如入口主庭院开阔、明朗,内部庭院小巧、私密,屋顶庭院空间开敞、流动;其次,院作为空间节点层层递进,增加空间层次感,形成“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将建筑串联起来,渐次展开;第三,院落与建筑形成“虚實”、“聚散”、“疏密”对应的空间关系,使棋院空间富于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3.1.3 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广州棋院是建筑与园林紧密结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隐、敞、透。融——充分利用场地内高差变化,建筑群体依山势高低错落,高度不超过三层,低调融入自然环境。隐——项目用地不足l.2万m2,而建筑面积要达到1.57 万m2,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极易对环境造成破坏。方案将部分空间做适当的下沉处理,通过园林绿化弱化建筑体量。敞——建筑群化整为散,减小体量。透——各小组团之间以透空的廊道联系, 打开景观及视觉上的“透气口”。

(2)山水相依。广州棋院的设计构思充分体现了“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利用远近山丘的满眼绿意作为借景,突出岭南庭园注重理水的特点,以或平静、或流动的不同形态水景作为庭园造景的核心要素。“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灵”,山水交相辉 映,使整个园林空间气韵贯通。

(3)园林艺术空间。创作中将禅宗园林的空灵和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活化写意空间结合起来,主庭院中的水池采取相对规整的几何形轮廓、处于焦点的孤植大树、跨过水面的斜置石桥、富于禅意的海石、朴素的硬质铺砌等,营造出棋院空间静谧的禅意。庭园空间以中式传统园林为主,既符合各部分空间功能要求,又增添了些许人性化、生活化的气息。

3.1.4 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设计

广州地区冬季温和短促,夏季炎热漫长,全年多雨潮湿,因此建筑遮阳避雨尤其重要。

从总平面布局即可看出棋院项目对气候的适应性,开敞的院落以廊道联系,可遮风避雨; 宽廊道、深挑檐、半开敞户外楼梯等空间采用通透的栏杆和檐口挂落的细部,改善了廊道的通风效果。

建筑单体采用小进深、小面宽,能较好地组织穿堂风,并获得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屋面上的水景和绿化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外门窗结合建筑造型,设置遮阳板或遮阳构件。

3.2 设计思路

3.2.1 从技术理性到技术个性

在广州棋院的创作中,设计团队始终关注建筑的实用性、技术性和合理性。借鉴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特征,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造型,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为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

“岭南建筑清新活泼、开放融通、经世致用,它继承地域传统,融合现代精神,注重求 实、求新、求活、求变,这也成为它不断发展的根源所在。回顾岭南建筑的创作思想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夏昌世、陈伯齐、符罗飞、龙庆忠等一批开创性的学者在建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始终倡导和坚持技术理性和问题分析的方法,他们在介绍和传承现代主义思想的同时,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立足于深入研究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从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创作方法。这种技术理性的创作思想,深刻影响了岭南建筑60年之久,同时也奠定了其基本风格特征。

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主要是指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岭南建筑的技术理性,并不仅仅只关注岭南建筑纯技术的一面,而是强调建筑的实用性、技术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岭南建筑鲜明的技术个性,进而形成岭南建筑的总体风格和艺术特征。

3.2.2 从风格到创作哲理

在广州棋院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力图体现出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在地域性方面包含对岭南地理气候及风土人情的思考;文化性方面赋予建筑岭南文化的内涵, 达到对岭南文化的自觉认同,同时反映棋文化的特点;时代性则要求作品与时俱进,吸取和借鉴当代先进的成果,使作品反映出时代的功能要求和审美情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岭南地域文化在新岭南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要素,表现新岭南建筑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以创新的思路引导岭南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02) .

[2] 谢浩.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J].室内设计,2010(01).

作者:刘裕锴

上一篇:企业经营强化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某年宣传思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