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提炼与转换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典园林的提炼与转换

古典园林的提炼与转换 篇1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造景手法,应用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园林不单是视觉艺术, 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环境而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而园林植物恰恰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

1.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建筑与园艺工程高度结合的产物, 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园林里的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 使园林显得生机勃勃, 情趣幽逸。“石本顽, 有树则灵。”树木可使顽石有灵气, 从山与树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配置原则作了很好阐述[1]。

1.1.1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特色。

由于造园时受不同的审美精神、情趣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具体地处理和安排山、水、植物及建筑等要素上, 会体现和追求不同的审美效果, 这样就导致了园林风格与特色的区别;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风格和艺术特色[2]。如皇家园林体现了庄重气派, 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 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私家园林追求的是朴素淡雅的城市山林野趣。在咫尺之地力求突破空间的局限性。1.1.2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运用植物配合其它造园要素创造出“入狭而得景广”的壶中天地, 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植物材料不同的冠形、色彩、叶形、高低等变化, 引起观赏者视觉变化, 从而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 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3]。

1.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手法

古典园林崇尚自然, 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法自然, 表现生活的基本原则体现在植物景观配置上。

1.2.1 按画理取材植物景观。

从中国山水画上, 清晰反映出人们对天地自然景色的描绘, 同时园林也是借助于山水画的指导, 运用造园技巧, 把理想的天地在适宜的位置营造成城市山林。1.2.2按诗文、匾额、楹联取材植物景观。中国的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诗、词与绘画给造园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借鉴, 这些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底蕴, 使园林艺术更具有了诗画情趣。1.2.3按色彩、姿态取材植物景观。中国园林中的花草树木, 贵精不在多。线条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诸艺术之源, 树木本身就是自然的线条, 或柔和或幼拙, 从动的线条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文绘画的含蓄之美。

2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软装修, 其发展日渐兴旺。

2.1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遵循美学原理, 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 根据美学要求, 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 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 从而达到步移景异, 时移景异, 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

2.1.1 重视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 丰富多彩, 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银装素裹, 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 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林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 枝叶茂密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 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 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 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2.1.2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 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 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观花和观叶植物应相结合。常绿树种也有不可或缺的观赏效果。

2.2 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功能

2.2.1 景观艺术功能。

景观艺术是园林的灵魂与精髓, 因此也是现代园林不可或缺的。现代园林继承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视觉、文化) 和观赏性, 同时也融入西方园林的一些理念, 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更多的国外园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也互相交融, 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园林[4]。2.2.2生态环境调节功能。由于城市硬化面积增加, 高楼林立, 人口增多, 各种污染性废气排入量增加, 促成城市热岛效应及环境污染等, 因此, 现代园林中要有浓荫大树构成防护林体系, 具有防护功能, 要有改善环境条件, 调节温度的作用。2.2.3休闲功能。现代园林中的公园、街头游园、宅间绿地等公共绿地不仅实现观赏功能, 而且实现了休闲、活动、娱乐等功能, 特别是专门为老人与儿童增设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应运而生并逐步增多, 成为园林布局类型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2.4景观与防护作用的速成功能。现代园林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景观与防护作用的速成性, 才能与城市建筑相协调、相适应。与之相适的措施就是苗木规格加大, 冠幅有一定的保留;大色块、流线型, 以利于人流车流在较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防护功能则需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尽快形成郁闭效应。

3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造园特点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 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比较两个时代植物配置的不同特色对于探索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造园景观对服务群体之转变:贵族性与大众性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 这些造园家营建的古典园林或为己用或为封建贵族所有, 其审美主体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如今, 私人占有园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城市公园、开放性绿地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 园林设计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 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5]。

3.2 材料选择之转变:单一性与多样性

据调查, 苏州园林中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 重复率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 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 局限性强。在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中是如此, 而皇家园林在北方气候条件的限制下亦是如此。相比之下, 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 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 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 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 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3 植物配置形式之转变:规律性和多元化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 常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 还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 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双桐相映、移竹当窗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而如今盆景、盆栽进入了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 花台的形式已经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园林艺术发展必然的趋势。继承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取各方之长, 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让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融合下, 汇入民族文化的文脉, 加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 必使中国的园林在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46-48.

[2]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56-58.

上一篇:心肌酶及其比值下一篇:流行音乐相关课程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