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是人类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之于民族, 正是个性之于个体。没有了独特文化的民族, 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自我, 反之, 文化上越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乃至地域性, 也就越具有世界性。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审美, 习惯, 风俗等在设计上的体现, 人类的一切审美设计活动, 说到底就是民族的审美设计活动, 它体现在艺术设计的所有层面上, 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 从技术设计到艺术设计[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 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其间有过风起云涌的重大事件, 也有过丰富细腻的社会变迁, 然而只有传统文化伴随着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不断继承和创新, 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易学, 儒学, 道学, 佛学等, 讲究“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2]。这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最主要的内容, 他们互相影响, 补充和完善, 共同维系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发展, 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创新和发展的出发点。设计作品是设计师经过体验和设计构思创造出来的设计产品, 其中包含了形式, 功能, 情感诉求等复杂的内容, 这时就更需要我们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艺术设计不应当只是片面追求感性直观的形式, 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意识是“意境”, “意境”的“境”不是自然的实境, 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设计师对某个事物“表象”的认识和积累逐渐形成的, 表象则是通过直接观察具体事物或是根据曾经的经验和经历以及想象力所产生的[3]。这里会有一个误区:客观事物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 只是物体自身, 只有呈现在设计师脑中的感觉才叫表象。在没有将意象表现为作品时, 设计师脑中的意象是会发生变化的, 因为意象本身就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依设计师本身的情感发生变化, 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对于设计师还是普通大众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理想, 设计师脑中就无法产生独特的审美表象和审美意象, 也就无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同样, 没有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了解, 人们也不可能真正领会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审美理想, 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的灵魂与精神流浪于历史的轨迹中[3]。

二、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会

早在古代, 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设计的著作, 其中有两部被世界称道, 反映了中华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一部是先秦时期的《考工记》, 另一部是被国外研究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这两部书都是中国古代科技文献, 也是中华文化与科学设计思想结合的典范之作[2]。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如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渐渐传入中国, 艺术设计的形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现代主义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 现代主义追求新的形式和风格, 不断提出新的主张, 新的范式, 它们从不墨守成规, 而又很容易走向极端。

中国现代设计理念毫无疑问会受到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 然而反观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享誉于世。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推动者, 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 当代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来源于庄子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给人留下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具备了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拥有着兼容外来优秀思想的能力。

三、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文化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代表着某个民族, 某个区域特殊的精神,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思想基础, 由于文化的存在性和延续性, 她的内涵是丰富的, 用之不竭的, 是当代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和养料, 相对的,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也应当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更宽阔的道路。

近年来, 海内外讨论中国文化的走向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的国际化和同一化越来越严重, 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衰弱和消失, 很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得不到继承和发展。没有了文化的铺垫, 任何艺术设计的形式都将失去生命和光彩。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现状与国际上的优秀作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跟社会背景和教育现状是分不开的。我国设计行业起步晚且发展较慢, 艺术设计类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缺少高端设计人才;设计作品原创性不足,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族文化优势, 国际竞争力较弱。21世纪是东西方各个国家文化争相斗艳的时代, 各种文化都在毫无保留的展示自己的风采。中华民族也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在充分认同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这种新文化将是古今通融, 东西互补, 既保留独特的民族风格,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 能够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将中国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融入世界设计的整体发展之中。

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与“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该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如何沿着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道路去创造和发展?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是在走世界的路, 又是在自己的土壤上进行的, 在这复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设计师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改进, 才达到了有“中国风格”的认知水平。该如何定位和阐述“中国风格”这个概念是当下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中国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民族符号或图案机械累积相加的视觉的表象, 不是表面形态的“中国化”, 而是一种引入中国元素的, 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和设计作品的创新。这就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

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会发现它不像某个时期的经济解释或某种社会制度的定义那样明确, 原因是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继承, 简单来说, 过去对于当代来说是“传统”, 当代对于将来来说也可能成为“传统”, 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这种特殊的传承就是在文化中起作用的创造性元素。因此, 怎样强调文化中的创造性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这种创造性使生活有了意义, 使民族有了精神, 将文化推向了越来越高的地位。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现实是沿着折衷的道路在前进, 这正说明了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是无法摆脱传统的。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 善于利用传统的优秀因素作为变革的动力, 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因此,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正是如何使传统成为当代的养分, 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也就是对传统的创新。创新有很多种, 比如原创, 比如借鉴他人作品的优秀元素进行再创造。其中最基本的是求奇, 求异并且有思想、有文化、有目标。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代表。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 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展馆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文思想, 并且引导人们走向未来, 感悟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之路, 是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建筑。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思想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起着不可忽略的前瞻性作用, 所以必须认真研究传统, 站在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当然, 创新是对传统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只有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创造出新的形式, 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被世界所接受[4]。

五、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一方面, 没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设计师就不可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求新求异的当代艺术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反思的空间。世界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走向, “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对“现代化”设计的全面否认, 而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选择。它提供了一条民族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 有意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 越来越有目的地发展地区文化, 追求区域特性, 地方特色, 民族文化[1]。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迫切需要创新, 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创新, 民族将失去自己的特色。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同样迫切需要加强文化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丰富和充实文化思想, 在创作中切实融入民族文化的精髓, 形成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不断进步, 才能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将中国艺术设计作品带向世界, 让“中国风格”引领世界设计潮流。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理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创新是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与发展的前提。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传统文化则是创新的养料, 没有文化的铺垫, 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本文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旨在将中国元素与新时代的设计观念相结合, 提升“中国风格”在世界设计舞台上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艺术设计,中国风格,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优, 杨滢.中式餐厅室内环境的装修美学[J].大众文艺.2011.11.

[2] 李晓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6.10.

[3] 雷礼锡.流浪中的艺术表象与艺术灵魂[J].美术大观.2007.07.

[4] 刘丽琼, 袁琳.浅谈新概念包装设计[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9.

上一篇: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下一篇:电子商务教学的“软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