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预习导学培养自学能力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学案的设计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尝试。“导”为“指引”的意思,“学”是核心。因此,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教学实践进行实施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一路伴随孩子们成长的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着这个问题,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究,我发现一个善于课前预习的孩子思维总是很敏捷,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成绩容易走在其他孩子的前列。在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情况, 并对几种有效的预习方法做了探究和尝试后,我逐渐总结形成较为有效的方案。我觉得预习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是学生用好导学案进行自学的关键。

1预习导学的概念

预习导学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导学上学生的反馈作业具有侦察作用, 它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预习导学是一种自学。这种自学,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学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2预习导学的意义

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能力上,而课前预习导学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学会预习,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动机,积极性提高了。在预习导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文字,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解答得到底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其次,自我探索,求知欲增强了。学生通过预习导学,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

最后,掌握信息,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进行预习导学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导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3预习导学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需要老师设计有效的问题,来引领学生预习,使其爱上预习,提高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效指导预习过程。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指导学生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加深。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通过具体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会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例如:文中的生字组成词语用直线画出;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遇到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待上课时解决。对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画上波浪线,还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形成了习惯。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预习。

第二,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目标要求,培养自主能力。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已显露出来。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 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出。根据这个现状,不能随意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目标,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对于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能比较流利地通读课文,大致说出文章内容,知道哪几段写高原柳树生长情况的,哪几段写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引导学生思考篇章的深层含义。如思考:1作者写高原柳树写了树的哪些部分?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比如生长在江南地方的柳树是什么样的,与高原柳树有何差别? 3收集写柳树的古诗。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

第三,设计预习目标时要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如《钱学森》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没有写出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待遇如何优厚,生活条件如何? 因此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中国又处于何种情况?经过对比,学生更能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又比如,学生对美国高级将领说的“一个钱学森抵得上美国五个师”,一个师有多少人?五个师又有多少人?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更能体会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和重要性,进而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在讲课时,老师再适时小结,点明文章写作特色,这样学生对写人文章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人物特点等技巧有深刻认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融合,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

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 就可以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总之,“预习”这一环节工作抓好了,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还须注意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能力敢于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预习中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学案的设计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导学,预习,自学能力

上一篇:探析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控水稳油对策下一篇:互联网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