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能力的培养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习能力的培养(通用12篇)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1

射洪中学:廖志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预习时间的安排

预习要有时间保证,学校的课程很多,既要完成作业,又要复习,必定有人提出,时间这么紧,怎么来预习?其实,时间之所以不够和被动学习有很大关系,过去记笔记,做作业,复习等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造成学习上的低效率,然而,只要方法得当,预习并不会占用过多时间,预习成了习惯,学习就自然处于主动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到预习时间是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认真地看一遍教材内容,(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观察量较大),学生还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再者不同学生阅读理解的快慢不同,在课堂内预习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对问题考虑得不细不透,起不到什么作用,教学中学生又会处于被动。

对此,本人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要求(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2)每节课后教师布置针对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前一天利用半小时左右对新课进行预习。(3)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疑问。(4)每课前一天收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重新调整教案,使备课做到目标更明确,教法更得当,具体有以下几点好处:

(1)方便了教师的调查研究,易于了解不同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授课更有了针对性。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3)加强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观察、自学能力。

(4)使课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5)有利于巩固记忆,提高笔记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种”一节,学生通过预习较集中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 由光源的定义可知太阳,发光的电灯是光源,那么,萤火虫,夜光表是否也是光源?怎样辨别?

② 既然太阳光在大气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那么月光在大气中传播的路径也是弯曲的,这样人类登月的路径是否也是弯曲的?

③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空气,水、玻璃中依次减小,是否可以说真空中什么也没有对光也就没有阻力,而空气、水、玻璃对光的阻力依次变大呢? ④ 光的传播速度这样快,人们是怎样测出来的?

在复案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研究和准备,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紧紧扣住学生的疑难处,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课外预习为主的方法,并不是排除简单内容放在课内进行。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升华和凝华”等,可在课内留出10分钟,让学生预习,同样可收到好的效果。

一、预习方法得当

有的同学反映,“我也预习了,怎么就没有效果?”这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因此预习中应 1

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点内容划线,圈点,摘抄在预习本上,如概念课着重预习意义,定义,公式,单位,计算等,找出关键字句,领会这些关键字句的含意与作用。例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关键字句是“垂直”与“物体表面”,因为它描述了压力的特征。

(2)善于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预习有没

有效果的最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提出问题。

(3)及时处理问题,如果预习中遇到学过的旧知识没有弄懂或遗忘了,要马上复习及

时处理,因为旧知识没有掌握,新知识就没有生长点。

二、预习效率的提高

提高预习效率也就是提高学生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的预习效果,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要求学习坚持每节课后写听课体会,让同学们把听课过程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总结,抓准教材的重点、关键。

例如,有位同学听课体会中这样写道:

“不预习,总感道老师讲的都是新东西,都很重要,分不清主次,而课前预习后,就知道自己哪点懂,哪点不懂,心中有数,不懂的地方认真听,就容易懂,懂了的再听一遍,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有的同学一开始写预习笔记时,不是只写一二行字,就是几乎把课本内容抄一遍,由于写了听课体会,使他们也能找出重点、难点,提出的疑问常常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师督促、检查,及时指导鼓励

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教师如何具体细致安排,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分层指导。其中好的方法,推广给大家,错误的,让大家吸取教训,对于学困生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很重要的。

(4)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事先布置预习题

教材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可采取先布置预习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考虑重点问题,又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预习“内能”一节前,布置两个预习习题:

① 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有何区别和联系?

② 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其温度一定会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三、主导作用的发挥

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否会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自以为“会”了,觉得“没啥可听”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呢,其实不然,我的体会是,由于抓了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品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样一节课,学生如果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集中于听老师是如何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不仅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的思路前面,用同学的话说:“听课比以前轻松了,对老师讲解的问题有思考余地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意识和思维能力。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2

预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 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 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 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 要通读或浏览课文, 就得默读或速读, 遇上生词难字, 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 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 就要学着概括段意, 编写提纲。可见, 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 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 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果教师切实重视对预习的指导, 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在预习中, 学生通过主体的调动, 已对学习对象作了初步探究, 对课文已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学生领悟了的, 研究出来的, 则无须教师“讲”了;而对学生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见不到之处、不得要领之处, 教师则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引导、启发乃至纠正、补充和阐发, 从而真正使教师的“讲”成为学生所需, 真正使教师的讲, 讲到学生的惑处, 讲到关键处, 讲到深奥处。这样的“讲”当然也就会更深入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可见, 预习不仅有益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还强化了“导”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 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 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 上课时 (亦即叶老讲的“讨论”) 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 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 正如叶老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 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而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 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由此可见, 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 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是优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讲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不要老等人家给, 要学会自己去拿。”

自学能力实际上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经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基础, 有了自学能力, 就等于得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可以终身受益;既有利于今天的学习, 又有利于明天的深造, 更有利于将来在信息社会里站住脚跟, 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灵犀相通。我认为, 要取得好的效果, 可采用下面的培养措施:

一.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 而且要授之以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

(1) 多读。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 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 应该提倡多读, 多看几遍, 反复琢磨、体会。叶老曾说:“老师教语文,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 须反复玩味课文, 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 文章的脉络, 都宜求之于本文, 不宜舍本文而他求。”新课标十分强调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 光是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诵读是反复朗读, 自然成诵, 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

(2) 预习。新课标提出, 学生要能自主学习,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十周时进行了第五单元文言文的教学, 我采取过两种方法的教学。教学《桃花源记》时, 是让学生看书, 学生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逐段翻译, 逐段分析。教学《核舟记》时, 是先要求学生预习, 并由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最后全班质疑。一对比, 我发现前一种方法费时, 学生自主能力没能发掘出来,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旧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方法反而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去学习, 自主参与, 充分体现预习的效果, 学生积极性提高了, 学有所得。从这两个例子, 不难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作用, 更突出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3) “多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确实如此, 因为提出问题常常会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 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提出疑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 在分析问题中发展, 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课标尤其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在教学说明文时, 我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学生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语言等有个大略的了解, 然后以《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的说明作为阅读对象, 引导学生去理解, 明确。下面要学习的课文及段落, 则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 并展开小组讨论、质疑, 从小组、到大组、到全班, 一层一层地解疑问难,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自学条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要有一定条件的, 没有足够的条件, 就不能形成自学的条件。

(1) 激发学习兴趣。布鲁纳有过这样的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无疑, 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 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会随之而来。

(2) 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才能创造出广阔的智力背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 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篇3

一、保重预习时间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不宜布置过多的预习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低年级以半小时为宜,中、高年级以一小时为宜。时间可在课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午休时间、放学后在家里进行。

二、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高年级重在训练思维,培养学习方法。按时完成,掌握预习方法和格式(格式可根据低、中、高学段区别设计)。

三、掌握预习方法

1.默读。(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3)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4)圈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等。

2.查问。(1)生字、新词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2)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奇思妙想)。(3)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3.朗读。(1)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3)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三次。

4.摘抄。(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在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5.思考。(1)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思考课文后的练习题。

6.拓展。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背景、体裁等),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另外,预习时运用符号圈点法必须注意:①符号简明醒目,意义明确,稳定,至于用什么符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如用“ 、 、 ”等;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四、创设预习条件

家庭方面:家长支持配合(如陪同预习、检查签字、鼓励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必备的书籍等材料备齐。学校方面:开放图书馆,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阅图书;除了学生最爱看的书籍外,还必须根据教材各单元专题特点搞好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班级合作小组编排,便于学生预习成果的交流。学生本人:自备字典、词典、教辅工具书(可根据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携带),专用预习笔记本。

五、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习预习的兴趣更浓厚,动力更强劲,精神更饱满,加强激励手段也是很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评价要突出差异性,不可以同一标准来度量。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笔者认为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按照结果片面来衡量,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在课中评价鼓励:课堂上,要时时检查预习。教师讲解时,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肯定其预习的成功,教师的表扬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批评。在课后评价激励:通过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根据学生每次预习的情况进行评比加星,并定期评选出预习小能手给予奖励。

总而言之,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未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篇4

——科左中旗课改培训汇报材料

宝龙山中学

王怀权

2014年7月12至14日我参加了科左中旗课改培训。三天的培训忙碌而又充实,韩立福博士以大同学的身份和我们交流学习。他用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方法,从开展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特点、基本模式、基本课型以及创建策略等方面分六个专题向全体学员详细的介绍“问题导学和学本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所以三天下来,我收获了许多。

构建问题导学性学本课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展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回归拓展学习能力;

2、教师方面,具体培养三种能力,即教师 的结构化备课和设计的能力,学会组本教研,严把质量关;教师的智慧导学能力,切实落实“一激二评三落实”(激发兴趣、及时评价鼓励、落实学习目标);教师做好回归评价指导能力。

3、师生方面,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搭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有效平台,追求“三化”的学习效果(个人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最终实现狼性学习的最高境界。具体如何构建,我仅从学生能力培养策略中“培养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能力”方面阐述:

结构化预习”是“先学后导”有效教学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是学习的起点,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课堂的学习起奠基作用。为了解决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尽快掌握“结构化预习”的正确方法,只有把结构化预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使有效教学向更深层次迈进。

一、什么是结构化预习

结构化预习指的就是在预习时做到目标结构化、知识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化预习包括“读、导、作、问”四个环节。具体采用“阅读六字诀”进行预习,即查、划、写、记、练、思。查就是查着工具读,凡是自己能动手查到的就自己解决;划就是画着重点读;写就是写着感想读,写文本大意,写段落大意、思想感情等,可以体现学生的理解程度;记就是记着内容读,记文本大意、思想感情、背诵段、重点句等,做到熟记于心;练就是练着习题读,实现作业前置化、全程化、全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会的上工具单,最终实现简单问题书本化,复杂问题工具化;思就是思着问题读,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下来,解答不了的上问题工具单。此过程先由老师指导完成,时间长后学生自主完成,启用阅读评价章,实行五级评价机制,保证预习质量。

二、结构化预习中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 ·读:走进文本策略

(一)学生要抓住每个早读时间,先让每位学生开口大声读,逐步锻炼胆量,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早读时让学术助理组织本组成员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肯定。

(二)要范读课文,包括各个体裁和各个学科。

(三)第二个阶段:让学生大胆的能讲出来,不宜长,只要求学生能流利、有趣味的讲述就行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最终要达到能有感情的讲述课文内容,并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 完成导读评价单

(一)教师提前至少两天下发“两单”,利用每天的预习课时间,指导学生预习。

(二)学科长根据自己组员的情况,或集体辅导、或单独讨论。

(三)对小组内达成共识的难点问题,求助于其他学科长或学术助理。

(四)对组员的完成情况,学科长及时在“导读评价单”上做公正评价,对完成不好的,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作 指完成课后作业及预习作业

(一)学科长引导组员结合预习完成课后习题。

(二)对有难度的题目以学生生成的问题的形式,整理在《问题导读评价单》上“我的困惑”的相应位置。

(三)学科长可根据时间,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如听写词语、检查背诵等。

(四)采用随机提问的形式,了解组员的结构化预习情况,并在“导读评价单”上一并签字。

·问 指导组员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

三、结构化预习具体要做到四化:

1、预习要细化。结构化预习要求精细化,明确“五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标准、定目标、定期望。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保证预习阅读遍数,这样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要量化 这里的量化是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导读单,老师可以围绕知识点的识记、知识点的初步建立、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三个方面设计导读单。让学生在“读、看、填、写”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引导学生提出疑惑问题。课文中的困惑,预习中就应该思考,按“先尝试做、再努力做、最后必须做”进行。

3、预习要个别化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教师在预习环节要对自学能力差点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尽量把他们先扶上路,为课堂的“放手”做准备。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5

-----石登武

通过本月的预习能力培养对我及班上学生个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然也有许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这说明预习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就本月预习能力培养作出如下几点想法:

一 学生预习学习方法

1、我对班上的学生教学分级的预习学习计划,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从而有条不紊地进行预习方法指导及预习学习和预习成果检查。

2、对自己的信息基础知识大力加强探索学习, 密切的利用教研和远教进行补充学习,使我在学生在预习教学中都会利用手中资源。

3、总结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成果经验,利用每一堂课教学预习能力培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我认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今后,我将此项事情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生预习学习质量重要工作来做, 预习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情, 使我的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坚持不懈而努力的抓好这项工作。

二、本学月预习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预习能力培养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分析能力,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学生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引下得学习观,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

术,希望我班学生以后是一名具有预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名能有效参与课堂的学生。我班通过本期学生对预习能力培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受益非浅,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所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篇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就是课前自学;是课堂的“前奏曲”;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以便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样做能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我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点滴做法:

一、首先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思想上的准备。

(2)、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

(2)、画。画记课文中的新词新字、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和不懂的词语,为下面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3)、思。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预习中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4)、练。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预习新知后要紧跟练习以巩固所预习的内容。当然练习题的设计不能太难要设计基本的习题来巩固。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后,为了强化预习作为。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并使它制度化,要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并对优生者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7

一、专用预习本

预习的内容必须写在专用的预习本上,并且在每个新单元开始前上交。老师批改可粗可细,但有问必答。对预习练习做得好的(可指整体,也可指某个句子),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做出更好的句子,达到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的目的。对预习没有做到位的同学一定要规范他们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

二、预习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 新单词。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单元里都会出现很多生词,其中肯定有一部分特别重要或特别难懂、难记,因此,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因为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它告诉我们每个词的音、形、义、性、能(词的搭配功能和语法属性)。然后要求他们查阅一些他们认为本单元中重要或难懂或难记的词,除注出音标、词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词条中所给的英语解释中找到并摘录适合本单元课文意思的英语释义,若可能的话,还可作适当的改变,使之更简易明了。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难词,重点词加以特别注意,加深理解,克服课堂理解中的拦路虎,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用英语理解单词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不难看出,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知识用英语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当然,这指的是在他们的语言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重点单词和句型。我认为没有一定量的词组或短语的积累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就好象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所以必要的记忆工作还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组,归根结底还得付之以应用。所以这块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文中找出他认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组,并且通过造句的形式对这些词组加以运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时间把英语句式的五种基本结构告诉他们,毕竟造句不是乱造一通,而是要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构成句子的。做了这一部分预习工作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比较一下自己思考的重点是否和老师的相符或有否出入,从而对相符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对有出入的东西记忆也特别深刻,并且在造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精彩句子和段落。我认为这一部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学活用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本,有时侯我真的不得不叹服他们想象力的丰富,知识面的宽广,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潜能之大,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尽力让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的责任之重大。学生不但能够正确运用本课或本单元中的词组、句型,同时也在很好地使用已学知识;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想法或主观愿望,内容极为丰富。我相信通过锻炼,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逐渐得到了提高。

4.大意概述和总结。这一部分的工作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和为做好“书面表达”题打好基础。对不同年级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今年从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后,我反思着应该象上语文课一样来上英语课。对初二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或用150-200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课文大意。我相信这样的练习有百利而无一害。

5.语法。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要学的语法项目作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让他们自己能抽点时间翻翻语法书,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也是我们以住课堂占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认为教师不讲语法自己就什么也不会了,事实上只要学生们充分运用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料,完全可以大大节省我们教师的负担。如果再要求他们做好笔记,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写下来,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6.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很忙,下课后面对面地跟老师交谈、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设立这个栏目为他们释疑解难。其他内容可以粗改,但这一部分内容我一定会仔仔细细地改,必要时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作当面的讲解,保证他们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上述预习内容必须人人都做,至于是查十个单词还是八个单词,做十句预习题还是八句,是完全自愿的。

三、预习法的效果预期总结

1.培养了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并通过查阅字典,学生们获得了很多他们在教材中得不到的丰富的信息,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培养了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3.培养了他们的英语语感和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4.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为高考的的“书面表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 篇8

数学学科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呈递进的,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可见,数学课的“前奏”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教材的特点,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最好再精心设计一点点的预习作业,让预习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捷径。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对于“预习”作业,孩子们总是认为这是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并且多数的孩子选择不做。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给学生讲讲预习给学习带来的好处,也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渗透预习的魅力,让学生明白,预习是他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仅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受益匪浅。比如,在三年级学习“千克”时,我前一天晚上让学生每人回家称一千克的鸡蛋,再数数有多少个,在第二天的新课教学中,学生用到了前一天自己称得的数据,解决了教材上的问题,一下子明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明白预习给学习新知带来的用处,明白预习对学好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方法指引,让学生学会预习

由于知识水平比较的有限,不少孩子总以为课前预习就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看一遍,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可谓全然不知。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让预习发挥真正的作用。

1.在“读”中,了解所学内容。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无论是例题的呈现,还是练习的安排,在预习时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阅读数学内容时,不能一目十行,流于形式,而是要边读边划,划出定义或题目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关键字,以便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争取做到能对定义、题目完全理解。对于不懂的地方,在预习时可以做上记号,以便能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求解。

2.在“再读”中,把握所学重点。学生通过通读对数学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接着就要再次精读教学内容。在精读中可以借助于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慢慢地“消化”一部分简单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借助于相关的实物帮助自己理解。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借助于平时玩的橡皮泥来帮忙,将圆柱形的橡皮泥捏成已经学过的正方体来求它的体积,从而求出圆柱的体积。

3.多问、多思,突破难点。“为什么?”是数学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在预习中学生也同样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生在数学预习中难免会碰到拦路虎,这时,切不可就此中断预习。要学会自我分析,争取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努力地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过,如果经过多方的努力,还是不能将疑难问题解开,那就要做好记号,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课,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4.设计预习题,促进预习效果。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与新知学习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决这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的性,就不再是空洞无力。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吗?学生经过自己预习课本例题,既初步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又能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评价添彩,让学生爱上预习

教师的评价是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在意的东西,教师一个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信心百倍;一个赞许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教师的评价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也要及时地检查,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简单题目的练习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当然在检查之后切不可毫无表示,教师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预习效果,以便学生的下次预习。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能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预习能力学习计划 篇9

中学生每年都同时开五六门课到七八门课。如果各门课程同时进行预习,肯定会出现时间不够、预习质量难以保证的矛盾。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选择预习课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是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同学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预习。干政同学是13岁初中毕业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16岁时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赴美物理学研究生,后获理学博士学位。

干政主要选择及时预习和学期预习两种方法。每逢寒暑假,小干总要考虑一下下学期要上哪些新课,然后选择一门进行预习。有一年寒假,他选择预习课目时,发现新开了好几门课,有《特殊函数》、《量子力学》等等。他听说这两门课都很重要,可是寒假时间短,只能选择一门预习,选择哪一门呢?小干思索起来。干政将《特殊函数》和《量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作了比较,发现《特殊函数》内容繁多,必须靠记忆,《量子力学》概念多,主要靠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力强,记忆力弱。再看看课表安排,《特殊函数》的课时都排在后半学期。根据自己的经验,一个学期中前半期学习效率比较高,后半学期一般都是学习时间比较紧,加上面临考试,各科都要牵扯精力。比较之后,干政决定利用寒假时间预习《特殊函数》。事实证明干政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提前预习了《特殊函数》并做了部分习题,所以听课的时候对复杂的推导并不感到难,课后也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复习。难点攻破了,不仅《特殊函数》学得较好,学习其他课程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有了保证。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选择适当的预习内容。为了能掌握学生的预习能力,了解学生以前的预习习惯,我选择了比较容易预习的内容:《小数乘整数》。我没对预习提具体的要求,但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明天的数学课,我们先做习题,再检查预习的效果。第二天的数学课,学生的练习题完成得相当的好。由于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很容易理解,所以,练习后,我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都比较准确的得出了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乘机赞赏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现出动人的光彩。由于是给学生的第一堂数学课,所以,我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信心:只要你认真的预习,就会学到知识。当然,由于预习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得到的知识水平是很难界定的,所以,预习后的课堂也十分的重要。但我明显的感到,预习后的学生表现得很自信,因此,教学的速度会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理清了教学流程后,注重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由些可见,课前预习与否,是决定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就会变得非常的活跃,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的想发表自己的而看法。课堂气氛很感染人。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不由自主的说:“这节课咋这么快就下课了!”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的心里总会感到一阵阵的温暖。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计算课、概念课、解决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包括实践活动课都很适合学生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况且,像“打电话”这类知识,大多数学生是很难入手预习的,预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自我探究的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比如,在“打电话”的学习中,我照例让学生预习了,而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学生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正确的切入点。这也不怪学生,完全是我对本课的估计不足。因此,这次的失败后,我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预习检查制度。预习,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的过程,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预习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很听话,回家真的认认真真的预习,思考了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回家却不预习,敷衍老师。所以预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针对不同的预习内容,我会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

如分数的加减法这类计算课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教材,把例题读完,例题中需要完成得作业用铅笔坐在书上。如果例题没问题,走第二步,完成书上的做一做。第三步,提至少一个你认为很难得问题,或指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并且要书写在作业本上。对于第三步,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可以避免学生机械的按例题复制方法,学生在做完练习后还要回过头来总结难点,提醒同学注意,也就是提醒自已注意。这样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一般是先订正预习作业,再讨论学生提的问题,最后总结预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的探索,祝贺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在讨论学生的问题这一环节上,会是我作为新课的重点内容,我以学生的提问做为引子,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我会尽量让学生解决,学生提的比较难的问题,我就重点讲解。可是,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并不能发现更深的问题,在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总之,预习后的课堂,要求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还要能组织学生沉下去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使预习后的课堂更生动、更有研究氛围,切忌轻描淡写的走过程,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肤浅,表面上学生都懂了,但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重要。小学生的自觉性很差,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能提高预习的效果。我在课堂上总结预习效果的时候,除了口头的激励或批评,还会在评比栏中显示出来。有精彩的提问,精彩的答问,我都会奖励学生一颗象征智慧的星星,同样,预习中偷懒,没完成预习作业的就会被扣掉一颗星,当星星的颗数在正常数量以下的自然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所以,目前为止,我班的学生在预习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5年级下学期,我甚至有一些内容完全让学生自学后直接先考试,再总结难点。对于考得好的,评比栏里的星星肯定要增加的。我欣喜的看到,有的学生已经习惯超前学习,并且个别学生已经不满足教材上的内容,开始研究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

传授阅读方法 培养预习能力 篇11

关键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预习是在学习之初对文本自发的一种感知摸索、动脑探究、理解感悟的过程。预习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在以往任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课前疏于预习,即使预习也只是将字词做一些简单分析,将课文读几遍,这样就算预习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地指导与提高。

上网查了查,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类似这般的常规性的预习步骤。但每篇课文都用同一种步骤预习,学生会觉得枯燥、单调,最终流于形式。人教版中高年级的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四年级教材围绕专题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都用相同的模式进行预习,是不够恰当的。所以,我在执教四年级时,尝试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主题的单元,有所侧重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一、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作品及链接资料

教材中有些课文出自名家之手,预习时可以通过图书、网络工具等资源,对这些名家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比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例如,第七册第四主题单元“动物描写”,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及老舍先生的《猫》。两位皆是文学巨匠,课前布置孩子多搜集作家的生平,多了解其代表作品,不仅为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更让学生与中国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

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生命 生命》,出自台湾作家杏林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样的意蕴深厚的语句有一定难度,课前让学生了解作者杏林子一生都与疾病抗争的遭遇,再在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则更容易感悟生命的力量,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观察实物或动手实践

在介绍揭示大自然奥秘的文章时,若只是透过文字去猜测、去想象,总是会有偏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实物,比如,第七册“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一课,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并采集爬山虎,观察它的脚的模样,并带进课堂,与文字比照,形象而鲜明。第八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则可以让学生课前尝试着当一回伽利略,亲自做一次试验。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试验过程的了解与试验结果的确认,更能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

二、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把课文的内容提炼概括为不同形式的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方法应用于四年级教材中描写动物或游记类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后尝试填一填结构图:

这种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有趣的结构图,让学生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对学生后面的习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到了下学期,可以将填写改为学生自己来画结构图。

三、随文批注

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而读不懂的地方,鼓励其反复研读,并在经自己研读后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画上“△”,且做旁注,写一写读后体验。批注可以是一个词,或是短小语句。若是研读后仍无法明白,在旁边打上“?”,写下心中的疑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或是让学生充分交流预习中打“?”的问题,再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更高效。

四、摘抄积累

教材中收录的美文佳篇不少,这些名篇佳作中的优美词句,甚至段落都可以成为摘抄积累的对象。第七册《观潮》一文,在预习时就让学生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好词佳句:“人声鼎沸”“风号浪吼”“那浪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颤动起来。”到了四年级下学期,摘抄可以尝试着与批注相结合,让学生在摘抄后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原因或感想,在写与思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更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善疑、勤思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彭瑜雅.小学中年级语文高效预习的几种策略[J].时代教育,2015(11).

预习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 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 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 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 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 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 课后巩固, 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 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 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 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 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 预习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丰富的预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以较多地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 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 (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 克服地域限制。比如, 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 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预习方式, 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2.合理的方法选择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

(1) 熟读课文。

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得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教师的讲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就要培养学生课前读熟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 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 读出语感。

(2) 认字解词。

从中年级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 作为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 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巩固查字典的方法, 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3) 信息收集。

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 要注重体裁的差异, 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 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 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 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4) 品词品句。

在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 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另外,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预习方法, 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 这指导包括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有监督, 也要有指导。比如, 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 如何收集资料, 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 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 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 这样可以提高预习的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 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 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再如, 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 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 取得家长的支持, 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 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 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4.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 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 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 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 对学生的预习, 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 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 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的环节, 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 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如在字词检查时, 学生不单是认读生字新词, 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提醒读音, 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 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造句。

又如, 在讲读课文时,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 讲得特别精彩, 教师就着重评价, 肯定他:“预习得认真, 到位。预习时书读得真仔细。”“你的课外资料用得真好。”

再如, 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 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 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 又流利。这时, 教师就应及时地赞扬:“昨晚, 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 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所有这些都不应流于形式, 而应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每课预习本子上做得认真, 该生就能得一颗小星星, 每次课堂检查反馈时表现出色, 可当堂得一颗小星星。这样一单元结束, 哪个小组累计的星星数最多, 该小组就被评价为“优秀学习小组”。

上一篇:实验学校上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小班健康活动《去郊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