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金融学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名词解释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对解释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向传统金融学发出挑战,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金融学理论。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线索,探讨其对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的解释,以期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和监管疏忽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抑制及应对危机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字:行为金融学;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一、引言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用传统金融学解释的“谜题”,如股权溢价之谜、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等,这些现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金融学理论,其内容将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但理性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了个人的认知程度上,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从而金融学的部分研究开始从“市场”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迅速在国内很多领域展开了应用,在证券股票方面,陈伟(1999)研究得出,在股利政策宣布日前后均会出现异常报酬率;宋军(2001)表示,基金有一定的羊群效应;陈骥(2003)认为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有认知偏差,是不理性的等。在银行方面,彭惠(2000)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效应,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贷款都集中投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反映出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行为等。在国外,部分学者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Paul R. Krugman(2009)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及潜伏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的观点;Hirshleifer(2009)从心理导向角度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了剖析,解释了“有效规则和无效使用者”及“无效规则”两种方式下的金融监管情况。但从国内来看,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金融监管的研究不多,仅有肖琦(2011)、葛永波(2010)等少数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因此,本文企图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及监管疏忽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抑制及应对危机提供可参考依据。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个人行为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决策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认为人的决策受到个人认知、心理、经验、能力各方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决策行为上,从而违背了传统金融学中“理性人”假设的学科,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1、认知偏差致投资者产生错误判断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用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因此,人们习惯性产生思维定势或者经验至上的问题,从而容易以样本完全替代事物出现的概率,以经验作为判断的重要组成,产生错误的决策。

2、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无法把握事物发生概率

“过度自信”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是指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容易对不切实际的正面评价进行认同,产生自我膨胀。因而“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用来解释各种投资者的行为及现象。过度自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们估计的置信区间太小。二是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准。

3、反应不足或过度致投资者信息处理不当

投资者在事情发生之前,通常不对信息作出反应,当趋势十分明显时又会以累积的方式对所以前的信息作出过度的反应,从而产生错误判断的情况。

4、从众心理产生效仿效应,影响投资者判断

从众心理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在行为上的反映,投资者在自己决策的时候很大部分上会受到同类人的影响,从而进行效仿或者攀比,影响了自我的判断。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被称作羊群效应。

5、好益厌损使投资者有失客观

投资者在面对收益和损失同样的情况下,往往会觉得损失比收益更难以接受。在同一风险下,人们更愿意追求收益时的风险而厌恶损失的风险。

三、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的解释

近年来,伴随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加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频繁爆发,不同的学者对金融危机的产生持有不同态度。Wolf(2008)认为是金融具有脆弱性导致危机产生,Krugman(2007)则认为是金融过度创新,金融市场无法承担而使危机爆发,Henderson(2008)则认为,政府金融监管不足,需为危机承担责任,Astley etal(2009)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等等,本文将通过行为金融学对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究,不妨以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为例。

1、认知偏差使投资者及监管方对风险认识不足

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首先,其青睐于低利率的环境,高估了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低估了存在的泡沫危害,甚至将房价飙高看作必然事件。其次,投资者对金融创新性产品的风险及收益认识不足。投资银行将资产证券化,以债券形式在次级市场出售,购买者只关注于这种产品的高收益率却忽视了其极低的违约率。再次,证券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复杂,投资者无法完全确定这些信用产品的风险,但仍然在追逐收益的驱使下购买。

监管部门认知严重偏差,对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第一,监管机构采取“单体审慎监管”,确保单个 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但近年来,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爆发,蔓延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时有发生。其金融危机均源于信贷和资产价格狂飙的影响下,金融失衡,系统风险不断扩大。因此,采取“单体审慎监管”不足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第二,监管部门过分强调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这种对制度及周期的追逐,导致金融同质化趋势增强,强化经济主体的顺周期行为,不断推动了金融失衡。第三,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常出现“舍小求大”的内化目标,从而导致监管过度或监管不足。

2、过度自信使投资者和监管方处于非理性氛围

从投资者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度自信的认为流动性的市场可以永久的持续下去。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利率调至1%,这种历史最低的利率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这种持续的增长在4年内涨幅达到了50%,已经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投资者也越来越不理性。第二,抵押贷款发现机构对利率及房价的增长趋势过于自信。对购房者的能力评估减弱,并出现大量无抵押大款。第三,投资银行过度自信地低估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银行在出售金融衍生品时高估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而购买者也过度相信银行,配置这种高风险产品,导致这种经济的“定时炸弹”不断传递。

从金融监管机构来看,其和投资者一样,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危机爆发前的经济上升期,企业和金融机构均有相当好的业绩,不仅能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能为宏观经济增长贡献出力量,这使监管机构对政策有效性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放松监管。同时,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他们过度的忠于“市场自然淘汰”的规律,没有及时的转移和控制风险。

3、损失厌恶使系统风险扩散加剧

危机爆发后,损失厌恶心理使整个金融市场崩溃。投资者由于损失影响,停止交易,市场流动性缺乏,信用产品定价更加困难。定价困难致使交易困难,市场交易量下降,整个金融体系收缩。金融机构及个别投资人均收回流动资金,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骤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使系统风险逐步扩大。对于监管当局,首先,由于其自身对损失的厌恶,危机过后监管过紧,使危机不能被市场有效调节,导致危机恶化。其次,其“舍小求大”的目标驱使,对于小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不足或不及时,进一步增加了系统风险。、

4、从众心理致使危机影响翻倍

危机发生后,恐慌情绪在不同投资人之间互相传递和影响,使个体之间相互刺激,情绪承螺旋式扩张,从而由由情绪引发的行为也不断升级,使危机的影响翻倍扩散。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可见,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后,由于损失厌恶及从众心理,又带来了经济缩紧和流动性骤降,恐慌市场崩溃的情绪蔓延整个经济体系,最终波及实体经济。通过此篇文章的研究,我们不得不注重对系统风险的防范,从宏观层面建立稳定的金融框架,同时,应该完善市场基础环境建设,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研究可见,其理论已经充斥了金融理论体系,成为我们今后研究中的重点考虑因素。

作者:姜天翔

第2篇: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摘要】 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高级投资工具,投资者可以根据业绩自由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一定的赎回压力可以激励基金管理人更好地管理基金,实现基金绩效和基金规模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开放式基金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异象”,即业绩越好的基金越容易遭受巨额赎回。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这种“赎回困惑”进行解释,进而寻找出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 开放式基金 赎回困惑 行为金融学

一、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投资者的这种自由申购和赎回的的权力形成了基金市场上“优胜劣汰”机制——业绩好的基金能够得到更多的申购,从而扩大规模;业绩差的基金遭到大量赎回,规模逐渐萎缩,最终退出市场。由于基金管理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以基金资产为基础、按固定比例提取的基金管理费,所以在自由赎回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开放式基金在基金契约和监督契约安排方面更具优越性,基金管理人所要承受的竞争压力和提高收入水平的动力也更大,这有助于降低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能够在基金绩效、基金申购量、基金规模、基金管理人收入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种机制从本质上能够促进基金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从根本上对整个证券市场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

二、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

我国自2001年9月推出首只开放式基金以来,其数量、规模、质量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投资工具。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开放式基金964只,资产净值合计20693.45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94.41%,份额规模合计25147.80亿份,占全部基金份额规模的94.86%,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开放式基金都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赎回困惑”,即基金持有人在盈利状态下和在亏损状态下对风险表现出来的偏好与厌恶不同:基金业绩越好,基金持有人越愿意赎回该基金;基金业绩越不好,持有人越不愿意赎回该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赎回行为没有表现出“优胜劣汰”机制,反而促进了“劣胜优汰”。显然投资者的这种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并且对我国基金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今年这种情况继续上演。今年一季度股市回暖,基金也扭亏为盈。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已披露季报的39家基金公司旗下595只开放式基金一季度合计盈利285.47亿元,然而基民见好就收,一季度39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共出现594.03亿份的净赎回,净赎回比例为3.47%,595只基金平均每只基金遭遇1亿份的净赎回。一季度末,份额较年初增长的只有9家。盈利难抵净赎回,39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整体净值规模大幅缩水。

次新积极型股基中,业绩表现居前的基金净赎回比更高。根据海通证券数据,景顺核心、民生景气这两只成立于去年年底的基金,今年一季度净值涨幅分别高达13.69%、6.99%,居同类基金前十。而天相投顾数据显示,这两只基金一季度净赎回比均在80%以上。而从净申购的情况来看,净申购比在50%以上的基金均为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德盛货币A等3只基金净申购比高达200%以上。

三、行为金融学对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的解释

1、噪音交易

噪音交易指非理性地把噪音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易。噪音交易者即缺乏理性的交易者,是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的投资人,他们可能因为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出现偏差,或是因为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而错误地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并以此作出投资行为。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较为理性,较少受行为因素的影响,而个人投资者受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以及一些行为因素的影响,往往与噪音交易联系在一起。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以个人为主,他们的投资行为较为短期,热衷于波段操作,很容易受风吹草动的影响而变更投资计划。当市场出现一些垃圾信息或谣言,噪音交易者便迅速赎回业绩好的开放式基金以实现收益,噪音交易行为的社会性又使得这种非理性行为逐渐放大,最终表现为整个市场的卖盈留亏的“赎回困惑”现象。

2、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处理证券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证券、继续持有赔钱的证券,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人们长时间地持有赔钱的投资,而不是赚钱的投资。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困惑”现象也可以看作是“处置效应”在基金市场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上市公司素质普遍不高,绩优蓝筹股稀缺,所以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难以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投资组合,其结果只能是多家开放式基金重仓持有某一只股票情况的出现,这与开放式基金所提倡的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宗旨显然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幅度极大,分红随意性强,使得开放式基金公司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持有期内的现金收入流量,既不利于基金公司进行长远规划安排,也不利于基金的资产净值保持相对的稳定,其后果只会打击投资者持有基金的信心,无法形成清晰明确的心理预期,面对收益时的风险回避心理更加明显。因此,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中,投资者倾向于大量赎回绩优的基金,而继续持有亏损的基金。

3、心理账户

人们习惯把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进行归类,行为金融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账户”。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部分来看,即分成几个心理账户。对于每个心理账户,投资者会采取不同的决策。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结构趋同,使基金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基金的持股集中度越高,顺利出货、成功套现的可能性则越低,一旦发生风险,整个基金都将遭到重创。只要有一只基金大规模减持重仓股,其他基金也会效仿,所以大量的账面盈利对于未来基金净值的增长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净值的变化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走势的制约。投资者认识到这一点,便把开放式基金当做自己另外一个心理账户,在这个心理账户中,为了避免未来的流动性风险,尽早实现收益,必将趋于过早的赎回开放式基金。这种行为趋势在短时间内将很难受市场状况的改变或投资者自身投资组合的调整等因素而改变,从而使得“赎回困惑”现象很难扭转。

4、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源于人们的乐观主义,大多数人在很多方面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前景都表现出过于乐观,在决策中表现为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完善和投资者素质相对不高,这一现象在我国投资者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国基金市场上,投资者总是过分依赖自己打听到的“小道消息”而轻视基金公司业绩报表等基本面的信息,而且投资者在过滤信息时总是关注那些能够增加“自信情节”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比如在市场高涨时期过分轻信分析师对于市场前景有利的分析,而忽视后市潜在的风险等。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想当然地认为前期业绩好的基金,后市上涨的空间比较小,而那些业绩差甚至亏损的基金更容易迎来反弹的机会。另外,大多数非理性的投资者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他们把这一损失归结为暂时的回调。这种非理性的心理造成了业绩好的基金赎回率相对较高,而业绩较差的基金赎回率相对较低的现象。

5、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即“从众行为”,指行为上的模仿性和一致性。羊群效应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多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的行为。

投资者由于受到噪音交易、处置效应、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等非理性心理的影响,在基金交易过程当中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常常会引起众多的投资者跟随和模仿,特别是相互接触、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羊群效应”会更为明显,从而造成只要有投资者对某些表现好的基金采取赎回措施,则会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风的现象,进而发生大量的赎回。

四、启示

1、从政府角度来规避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

(1)完善资本市场,为开放式基金理性发展提供客观基础。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开放式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投资对象,积极开发多种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只有当资本市场具有一定数量的较大规模上市公司和证券品种,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都比较大时,才能为开放式基金的顺利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条件,才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为其长期投资提供有力的市场保证,降低投资者大规模普遍赎回的可能性。

(2)在全社会正确宣传开放式基金,提高人们对基金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投资者理性投资。我国投资者目前还很不成熟,投资的经验水平尚待提高,有些投资者甚至把开放式基金当作又一个市场炒作品种。相关机构应在全社会正确宣传开放式基金,使更多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开放式基金“专家理财,分散风险”的特点,认识到开放式基金更适宜进行中长期投资,是不同于股票的一种高级投资工具,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减少其非理性行为。

2、从基金管理人角度来规避开放式基金“赎回困惑”

(1)完善赎回机制,提高赎回成本,抑制赎回行为。由于开放式基金最主要的特点是可随时申购和赎回,资金的频繁进出会影响到基金管理人正常的投资运作,所以可以通过对投资者的赎回行为设立一些赎回规则,加大其赎回基金份额的成本,从而抑制其赎回需求。首先,可以设定赎回基金的费率随着赎回份额的增加而提高,使得投资者巨额赎回的成本增加。其次,可以规定投资者对其持有的单只基金每次赎回不得超过其持有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再次,设置每日赎回的最高比例限制,当发生巨额赎回时,基金管理人当日办理的赎回份额不得超过基金总份额的10%,对其余赎回申请可以延期办理。最后,设置T+N的清算制度,规定投资者提出赎回申请到清算交割有一段时间(3天或5天)的资金冻结,这样一方面会提高投资者的资金成本(赎回成本),抑制赎回,另一方面也能给基金管理人缓冲的机会。但是,要特别注意到,自由申购和赎回是开放式基金优越于封闭式基金的主要优势所在,这些方法在降低开放式式基金巨额赎回风险的同时也削弱了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机制带来的自由灵活性。因此,在提高赎回成本时要注意权衡一个最优的范围,防止过分提高成本造成抑制开放式基金的发展。

(2)对基金持有人进行清单管理,建立赎回预测机制。实际上,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只能减少基金赎回,而不能完全避免赎回,因此基金应当建立赎回预测机制,为应对赎回做好准备。据此基金管理人要建立基金投资者清单,根据资金来源、持有动机、对证券市场的敏感程度、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对投资者进行以分类,制定出一份对基金表现最敏感的投资者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赎回要求并定期加以评估,随时与之进行沟通,对可能产生的赎回进行测算,以做好应对措施。当各种可能引起大规模赎回的因素无法避免时,基金管理人就应该积极做好应对赎回的准备。

(3)做好投资者行为研究,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培养中长期投资群体。行为金融学认为,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还应当了解投资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中出现的高比例赎回率,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资者存在着心理偏差,如果基金管理人做好了投资者行为研究,了解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就能及时与投资者进行沟通,纠正其非理性心理,培养健康的投资心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理性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并且培养出一批中长期的投资群体。

【参考文献】

[1] 陆蓉、陈百助、徐龙炳、谢新厚: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选择——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常现象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6).

[2] 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罗剑、汪淼:从行为金融角度浅析基金赎回异常现象及对策[J].经济师,2005(2).

作者:邓晓翠

第3篇: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摘要: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一直是金融界的一个难解之谜。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同样存在。金融界对于这一谜题的探讨,标准金融学从管理费用、流通性等方面予以解释,解释力不强;相比较而言,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更加有说服力。

关键词: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标准金融学;行为金融学

Haugen(1999)将金融理论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旧时代金融”(Old Finance),代表的是20世纪60年代前,以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为主的金融研究;第二阶段称“标准金融”,主要以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金融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着重研究理性假设下的价格发生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问题;第三个阶段称“新时代金融”,以1980年开始逐渐受到关注的行为金融学为代表,其研究主题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非有效市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是金融学中难解的谜题之一,有关该谜题,标准金融学从管理费用、流通性等方面予以解释,解释力不强;相比较而言,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更加有说服力。

一、几个概念

(一)封闭式基金

共同基金主要有两种: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是采用封闭式运作方式的基金的简称,我国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封闭式基金的定义是:“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封闭式基金在市场上流通的股票的数量是固定的,需要购买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只能在股票交易所中从其他投资者那里买入基金股票,封闭式基金股票的持有者也不能将股票卖给基金,只能在市场上以市场价格转手给其他投资者,因此,封闭式基金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从1998年起发行规范的封闭式基金,目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封闭式基金共有54只。

(二)基金内在价值

基金的内在价值以基金的资产净值来衡量。基金的资产净值就是包括在基金股票中的标的证券的市值。即基金的内在价值不是其标的的各种资产的内在价值的和,而是各种资产的市价的和。例如某一基金股票的标的资产由A、B、C三只股票组成,而且每一股该基金股票包含A、B、C三只股票各一股,若A、B、C股票的每股市场价格分别为10元、20元、30元,则该基金股票每股资产净值为60(=10+20+30)元。

(三)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封闭式基金常常溢价发行,但很快就在市场上以大幅度折价进行交易。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用以下计算公式表示:

折价率=(单位市价一单位份额资产净值)/单位份额资产净值

封闭式基金按照低于资产净值的价格进行折价交易,即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现象在各国非常普遍,而且长期存在。尽管世界各国的金融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一直试图从各种角度为这一奇异现象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至今都没有一种解释能够真正令人信服,这已成为难解的“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标准金融学解释

在理性效率市场框架下,传统金融学家试图从两个途径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进行解释。途径之一是封闭式基金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途径之二是对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的评估不当。例如,一些传统金融学家认为,基金管理费的存在导致封闭式基金以折价交易,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同管理费之间存在相关性。还有一些金融学家认为可以用基金标的股票的流通性来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如果封闭式基金中包含大量流通性差的股票,那么这些股票的低流通性就可能导致市场对基金的资产净值的估计低于它真正的资产净值,因为投资者要求获得对低流通性的补偿。

但封闭式基金资产的流通性对其折价率的解释力非常有限:(1)封闭式基金中流通性差的资产的比率通常比较稳定,但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却常常在不同的时期变化很大;(2)如果市场在评估封闭式基金的资产净值时对基金中的流通性差的资产估值过高,从而导致基金资产净值高于它的市场价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基金的股票以低于资产净值的价格进行交易,也就是折价交易),那么在基金转变为开放式基金时,应该是基金的资产净值下跌,从而与基金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致,而不是股票价格上涨从而与基金资产净值一致。还有学者使用资本增值税、业绩理论等来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但经过论证,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均不强,只能部分解释该现象。

三、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克服传统金融理论的缺陷中而逐渐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在对金融市场中各种异常现象的不断探索中蓬勃发展,通过借鉴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分析范式作了修正,形成各有所异的理论解释,成为20世纪最后十几年来最迷人的研究领域之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有限理性个体行为和非有效市场展开,对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效率市场理论造成了冲击。行为金融学对于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有以下这些解释:

(一)套利的有限性

在传统金融学中,套利是一种无须成本的活动。套利者利用卖空获得的资金买入证券,因此,套利不需要套利者自己的投资。但是,在现实中,套利既需要套利者付出成本,又需要其承担风险。有时候,成本甚至会很高,风险甚至会很大,从而使套利者无利可图。(1)套利的成本约束:首先,套利者存在直接成本,包括佣金、报价——要价价格差以及保证金等;其次,寻找证券的借方需要成本;最后,套利的成本还包括寻找与发现资产定价失当的资产,以及利用定价失当进行套利所需的资源成本。(2)套利的风险约束:套利者承担的风险限制了套利,这些风险包括基本面风险、噪音交易风险等。套利是一种需要承担风险的行为,而且需要成本,因此在消除价格背离价值这一现象方面,套利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对于折价交易的封闭式基金,套利者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套利活动迫使其价格与价值一致。一是套利者可以收购以折价交易的封闭式基金,然后将其转换成开放式基金,或者将其解散。由于在转换成开放式基金或者解散时,封闭式基金股票的价格总是上涨,套利者可以确保获益。二是套利者可以买入封闭式基金的股票,同时卖空封闭式基金股票中的标的证券。但由于套利的有限性,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封闭式基金折价的问题没有被消除。

(二)噪音交易者

噪音交易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中存在两类投资者:一类是理性投资者(即套利者),他们对资产的回报做出理性的预期;另一类是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将噪音当作有用信息。这些噪音可能是媒体对于上市公司的报道,或者是他们道听途说到关于上市公司的所谓新闻,或者是所谓投资专家的投资建议等。这些噪音实际上并不包含任何关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内容,但噪音交易者认为它们包含某些有用信息,并依据自己对这些噪音的分析进行交易。噪音交易者对资产回报的预期受到投资者心理、情绪等的影响——在某些时候,他们过度乐观,从而对资产的价值估值过高,但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们过度悲观,因此对资产的估值过低。

Delong,Shleifer,Summem和Waldmann(1990)建立了“噪音交易者”的行为金融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两期迭代模型,有两个关键的假定: (1)信息交易者的投资期限较短,他们更看重资产的重售价格而不仅仅是分红; (2)噪音交易是随机的而且信息交易者不可能对其进行准确预测。DeLong等人认为,噪音交易者对基金预期收益判断的变化引起了基金折价的变化,DSSW模型可以解释折价的持续性和波动性。

如果噪音交易者的交易是随机的,即他们彼此之间是独立的,那么整体而言,噪音交易对市场的影响将会非常有限,因为会相互抵消。但布拉德·巴伯等证明噪音交易是系统性的,因此,噪音交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所以噪音可以较好地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

(三)投资者情绪理论

Lee等人(1991)沿用DSSW(1990)的模型,认为个人投资人的情绪因素是引起封闭式基金之谜的原因。当个人投资人普遍乐观时,一窝蜂的狂热将使得基金的价格相对净值上升,也就是折价幅度变小;相反,当个人投资人普遍悲观时,折价幅度也会因此变大。Michael(2000)以英国封闭式基金为例,认为即使在英国这样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较高的市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仍受到投资者情绪的重要影响。

Gregory W Brown(1999)对封闭式基金研究噪音交易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价格波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投资者的情绪水平直接与封闭式基金价格的波动性密切相关,因此价格的波动性可以作为投资者情绪的直接度量,而不必再用折价率这个间接指标。Bodurtha等(1995)从国家基金角度分析投资者情绪,发现许多国家基金的市价与美国的市场回报同向运动,但其基金净值却没有此种表现;同时,国家基金的溢价同向运动,却不与国内基金同向运动,这是投资者情绪假说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支持的证据。Chandar,Nandiniaet等(2000)的研究发现新兴和成熟证券市场中,基金溢价及其波动性在外汇危机时剧烈增大,而这些影响的消散是缓慢的。并且国家基金的基金单位和基金净值具有不同的风险暴露,危机恶化时基金净值比含有国际成分的基金单位反应更强烈,也支持了投资者情绪假说。

(四)信息不对称

Chordia等人(2001)认为,当存在市场分割(市场分割是指市场间的流动障碍和差异及其导致的同质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各种差异)和不完备信息时,信息量较少的证券较信息量充分的证券易产生折价。Grullon (2001)在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用来解释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或溢价。他认为,当基金标的资产中信息投机者的数量与其所拥有私人信息质量的乘积比封闭式基金中的大时,就会产生折价;即使封闭式基金中的信息投机者的数量比其标的资产中的多,但若其信息投机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质量不如基金标的资产中的信息投机者时,折价也会产生。Grullon的模型主要强调了私人信息质量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

四、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及其行为金融学解释的进展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我国的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以来,由最初上市的大幅溢价转变为目前的普遍折价,尤其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54只基金全部转为折价,而且幅度相当大。

我国学者利用行为金融学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进行研究,是近几年刚刚开始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耐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之后,中国掀起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热潮,其中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渐次展开。

对于能否用噪音交易理论研究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不同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王勇(2005)验证了行为投资者的噪音交易及羊群效应对基金折价率波动的影响。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时间长短对基金折价率具有显著影响,且系数为负,投资者对基金确实存在明显的喜新厌旧情绪,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偏离理性。而张俊生等人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噪音交易理论不能解释中国资本市场的基金折价问题。

最近,也有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情绪理论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进行研究。黄少安,刘达(2005)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以反映市场对整个封闭式基金业的态度, 当小盘股收益率不断下降时,投资者的情绪悲观,基金的折价率也在逐步扩大。他认为投资者情绪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基金的折价现象。王世良,潘贤林(2005)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对未来基金收益率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而对未来NAV收益率却没有预测能力,实证结果否定了业绩理论,从侧面支持了投资者情绪理论。但蒋冠、金晓斌等反驳了投资者情绪化理论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影响,他们发现保险公司作为主力机构投资者人世后,基金开始折价交易,并且折价水平与大盘走势失去了相关性。

五、结论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金融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探索资本市场出现的异常现象及金融产品定价等问题,这已经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对于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尽管许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于能否用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但笔者认为,较之标准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论可以更加精确地刻画该金融现象。因此,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解释该问题更加切合实际,也利于引导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加有效的方法。

当然,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不是很成熟,许多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利用行为金融学来研究和解释相关问题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者和金融实践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 李国平.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De Long J. B.,A. Shleifer,L. H. Summers,R. J. Waldmann.Noise Trade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90,98:703-738.

[4] Lee C.M.,A.Shleifer and R.Thaler:Investors sentiment and the closed-end fund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199 46:75-110.

[5] Bodurtha,J.,E.Kim and C.Lee.Closed-End Country Funds and US Market Sentiment.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3,8:879-918.

[6] Chandar N.and Patro D.C..Why Do Closed-End Country Funds Trade at Enormous Premiums During Currency Crises?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0(8):217-248.

[7] Chordia T,Swaminathan B.Market Segmenta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and close-end fund disounts . http://mba.randerbilt.edu/fmrc/papers/wp9812.htm.

[8] Grullon G,Albert,W.F..Close-end fund discounts with informed ownership differential.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 10 (2):171-205.

[9] 邓国华.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5(11).

[10] 赵洋.封闭式基金净值与价格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2).

[11] 黄少安,刘达.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J].南开经济研究:2005(4).

[12] 王世良,潘贤林.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信息含量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5(22).

[13] 顾丹,刘刚.隐性与显性流动性风险: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制度原因[J].特区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阮文娟 黄国良

第4篇:金融学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2.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3.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5.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6.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7.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8.远期: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

9.期权: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

10.外汇储备:是一国中央政府和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

11.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其范围包容了资金借贷﹑证券﹑外汇﹑保险和黄金买卖等一切金融业务。

12.同业拆借市场:从原始意义或狭义上讲,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寸头调剂的市场。从现代意义或广义上讲,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13.溢价发行:即发行人按高于面额的价格发行股票。

14.亚洲美元市场:

15.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16.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17.自有资本: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本钱,主要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润。

18.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贴现业务及租赁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19.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商业银行当期损益,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20.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额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第5篇:金融学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2、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

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溶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3、特里芬难题: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满足国际清偿的需要;同时。还要保

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而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而美元供给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

4、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是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债务凭证。

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

商业本票又叫商业期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在一定时期内支付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是债权人签发给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命令债务人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

人或者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可以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5、存款保险制度: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

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保障。

6、金融监管: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

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的运行。

7、货币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

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8、货币供给: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

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9、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10、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原始存款的存款。

11、基础货币: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12、货币乘数: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能够发挥作用的倍数。

13、通货膨胀: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和总的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持续上升的过程。

1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政策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

各种制度规定和措施的总和。

15、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

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金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16、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

货币政策工具。

17、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

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第6篇:金融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

6、发行基金:人们存放在在发行库内准备用于发行但尚未发行的人民币现金。

7、货币回笼:业务库把超过库存限额的人民币交入发行库,是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及结果。

8、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实现资金借贷融通等交易活动的总称。 狭义:资金由多余者向短缺者转移的场所。一般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融资活动。包括:货币、资本、外汇和黄金市场。 广义: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即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所有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活动,包括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债券买卖等全部金融活动。

9、同业拆借: inter-bank loan market ,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10、头寸position:又称头衬,表示款项的多少。

如果预计当日收入款项大于付出款项,即称“多头寸”或“多单”;相反,称“缺头寸”或“缺单”。

填空、简答

8、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答: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直接提供

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

国家信用——政府参与的信用

消费信用——为消费者提供、用于满足消费需求

租赁信用——租赁机器设备

其他——国际信用、民间信用、社会信用

9、消费信用的利弊

答:①解决消费、购买力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消费和供给结构不断变化,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价款,在短时间内难以备齐 ②促进耐用消费品生产和提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③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10、信用风险的类型

答:违约风险——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

风险高低与收益高低正相关。

市场风险——利率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期限越长,市场风险

越大。

收入风险——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

购买力风险——未预期的高通胀所带来的风险。

购买力都会低于最初投资时的预期。

11、民间借贷的利弊

答:民间借贷的作用:

①民间资金调剂。发挥分散在个人手中资金的作用,加速资金运转,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繁荣;

②一般是在银行信用涉足不到和力不能及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可拾遗

补缺。

民间借贷的缺陷:

风险大——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投机的盲目性

利率高——有干扰银行和信用社正常信用活动、扰乱资金市场的可能 借贷手续不严——容易发生违约,造成经济纠纷,影响社会安定。

12、 利息率按借贷主体划分的类别

答: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专业银行利率。

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农村信用社利率、城市信用社利率、信托投资公司利率、财务公司利率等。

有价证券利率——国库券利率、金融债券利率、企业债券利率和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民间借贷利率等。

13、 利息率按市场管制划分

答: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

法定(官方)利率 official :国家金融当局规定的利率。(对市场利率指导和参考。货币政策)。

基准利率 prime rate: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再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

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将已贴现票据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

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

备金支付的利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14、 决定利率的因素

答:资金供求——利率实际上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伴生物

借贷期限——贷款期限越长,银行受损可能性越大

预期价格——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银行费用——银行经营有经营费用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计算题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当年平均资产总值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当年平均净资产(权益)

利率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

资金成本率=(利息支出+其他负债费用)/总负债

第7篇:金融名词解释

1.期权合约: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

2.一般等价物: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且能够直接与其他一切商品想交换的商品

3.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在形式上均表现为一种合约,在合约上载明买卖双方同意的交易品种、价格、数量、交割时间及地点等。

4. 票据贴现:指商业票据的持有人将其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贴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5.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即剔除了名义利率 内所含物价变动因素或货币本身价值变动因素后的利率。i=r-p

6.贴现:是汇票人为了取得现款,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以支付自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为条件,向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银行扣减贴现利息,支付给持票人现款的行为。

7.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的贷款,指银行买入未到期的票据,借以获取利息收益的一种信贷业务。

8.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未到期的商业银行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

9.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发展、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提出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增减数量,以指导的方式要求商业银行执行。

9.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信息、宣传近期货币政策取向、解释货币政策意图,使金融机构自动采取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各项政策。

第8篇:金融管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电汇汇率:是指银行进行某种货币的买卖后,用电报或电传的方式通知其在国外的分行或代理行支付款项时所使用的汇率。

2. 关键货币:是指该国在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外汇储备中占比重最大,同时又可以自由兑换、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货币。

3. J曲线效应:贬值引起经常账户收支变化的过程是先恶化而后改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很像是字母“J”,所以成为J曲线。

4. 游资:又称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5. 欧洲货币:即欧洲美元,是存放于美国境外的外国银行及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的美元存款。

6. 特别提款权(SDRs):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在原有的一般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资金使用权利。它是一种储备资产。

7. 特里芬两难:要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由于各国的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而且越要将美元兑换黄金这一矛盾。

8. 补偿性交易:也称调节性交易,指为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国际收支差额而进行的各项交易,包括国际资金融通,资本吸收引进,国际储备动用等。

9. 欧洲债券:是国际债券的一种,是借款人在债券票面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国家或在该国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

10. 名义汇率:指在外汇市场上供求双方所决定的两种货币间的汇率。

11. 离岸金融市场:指市场经营的对象不限于市场所在国,市场的参与者不限于市场所在国国内的资金供应者与需求者,借贷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政府政策与法令的管辖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

12. 套利:套利交易指的是利用外汇市场汇价的差异以及当时两国短期投资利率上的差额,将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调往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从中赚取利差收益的外汇交易。

13. 居民:是指长期定居在本国的任何普通个人和法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侨民、在本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国内外机构和单位。

14. 马歇尔——勒纳条件:对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问题的研究。Ex+Em>1,就是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Ex+Em=1,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无影响;Ex+Em<1,汇率贬值恶化贸易收支。

15.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投资购买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具有经营上的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第9篇:金融市场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凭证,凭证上因有一定的票面金额,存和到期日以及利率,到期后可按票面金额和规定利率提取全部本利,逾期存款不计利息,可流通转让,自由买卖。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做抵押发行证券,以实现相关债权的流动性。

货币市场:又名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视之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业绩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或以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又名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在一年以上,也即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

转贴现:又称重贴现,是指办理贴现的商业银行需要资金时,将以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以支付自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为条件,将其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行为。

票据:指具有流通性的书面债权债务凭证,是以书面形式载明债务人按照规定条件(期限方式等)向债权人(或债权人指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货币的义务。

可转换公司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转股比例转换成债券发行人股票的债务。 外国债务:由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外国公司在某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该国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债务。 股票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用来描述股票行市总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数。

创业板市场:又称为二板市场,是指在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高科技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是多层次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的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筹足总额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债权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

黄金市场:是黄金供求双方进行黄金交易的交易机制,交换关系以及交换场所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黄金市场包括黄金制品市场,黄金投资市场和黄金信贷市场,狭义的黄金市场主要是指黄金投资市场。

直接标价法:又称价格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来表示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一般是以一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能够折合多少本国货币来表示。

套汇交易:是指利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同种汇率的不一致,以低价买入某种货币的同时在以高价卖出以牟取利润的一种外汇交易。 金融衍生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本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合约。

远期利率协议:是卖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时间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凭借一笔数额确定,以具体数额表示的名义本金协议。 看涨期权:看涨期权赋予期权特有这在未来某个时刻,按照合约规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玉通信工具,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货币和资金融通,以及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资产交易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监管:是由金融监管当局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金融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消费者需求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在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复利法:是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

回购协议:是指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商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同业拆借市场:也可称为同业拆放市场,是指具有准入资格的金融机构间,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资金短缺需要,以货币接待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由在承兑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内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得转股比例转换成债券发行人股票的债券。 金融市场: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式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总和。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名出具要求售票人与见票时或于到期日,向收款人后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货币的书面支付命令。 公司债券:是公司为了筹措资金面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未来约定日期和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照约定的日期偿还本金的一种债务凭证。 金融期货合约: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标的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协议。

简答题

1.简述金融(资产)工具的特征:

期限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 2.什么是金融市场?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式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总和。

要素: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主体。 3.简述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风险再分配。 4.简述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首先:对投资者来说,资产证券化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产品,能够使其投资组合更加丰富。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资金周转效率,规避风险,增加收入。 再次: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市场的活力。 5.简述同业拆解市场的特点。

1、 在市场准入方面一般有较严格的限制。

2、 融通资金期限短,流动性高。

3、 交易手段先进,交易手续方便,交易成交时间短。

4、 交易金额大,且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

5、 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可以随行就市。

6.影响债券票面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1、市场利率水平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债券的期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票面利率的高低。

3、债权票面利率的高低还与债券发行人的行用等级有关。 7.简述票据的特征:

有价证券、无因证券、流通证券、要式证券、设权证券、文义证券、债权凭证。. 8.简述贴现与贷款的区别:

1、 资金流动性不同2.利息收取时间不同3.利率不同4.资金使用范围不同5.债权债务的关系人不同6.资金的规模和期限不同。 9.简述交易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的区别:

首先,交易性票据对应的资金和商品流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即期的。即在发生一定的资金往来关系时,必定伴随有一定的商品交易关系,而融资性票据对应的通常只有资金流,不一定存在商品流,即使有商品流,也往往明显是滞后于资金流,因而就不存在这种资金流和商品流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的即期性。

交易性票据的交易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当事人一般只有两方,如出票人和供货商,持票人和承兑人,持票人和商业银行等,而融资性票据在发行时,其投资对象可以使企业和商业银行,也可能是居民个人,因而其在发行一定量的融资性票据融通资金时,其面对的通常是数量众多的投资者,因此融资性票据的交易对象是多重的对应关系。

此外从对应资金额度上来看,交易性票据是商品交易的支付,因此,每一次的额度受交易商品价值的影响,一般额度相对较小,对融资性票据而言,企业发行一次票据融通的资金数额可能是很大的,而且面对的投资者既有资金量很大的商业银行,也有资金量较小的居民个人,所以融资性票据对应的资金总量往往很大,就单笔而言既有大额的,也有小额的。

10.简述投资债券的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 11.简述股票的基本特征。

收益性、参与性、永久性、流动性、风险性。 12.简述股票市场的功能。

筹集资金、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定价。 13.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1、 集合理财、专业管理。

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3、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严格监控、信息透明。

4、 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14.简述优先股的有点(优先权)

一、当公司派发红利的时候,优先股股东比普通股股东先分红,而且能够享受到固定数额的股息。

二、在公司宣布破产之后进入清算阶段的时候,优先股股东可以在债权人之后,普通股股东之前,优先获得剩余财产的分配权。

15.试比较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区别。

1、 期限不同。

2、规模限制不同。

3、价格形成方式不同。

4、激励约束机制与投资策略同。

2、 交易场所不同。

16.简述场外市场的作用。

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二、为国际经济交易提供资金融通。

三、提供避免外汇风险的手段。

四、便于中央银行进行稳定汇率的操作。 17.简述外汇的概念和特征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通常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

特征:外币性、可偿还性、可兑换性。 18.简述黄金市场的特点。

一、黄金市场是多元化交易市场的集合。

二、商业银行在黄金市场具有主导地位。

三、黄金市场是衍生交易占主导地位的市场。 19.简述黄金的属性。

黄金主要有三种属性:即商品性、货币属性和投资属性。 20.简述黄金市场的功能。

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投资避险功能。 21.简述金融远期合约的主要特点。

协议非标准化、场外交易、灵活性强、无保证金要求、实物交割。 22.简述远期利率协议的主要作用。

首先、远期利率协议能规避风险,通过未来支付的利率锁定为协议利率来达到目的地。 其次、远期利率协议可以作为一种资金负债管理工具。 再次、远期利率协议简便灵活,不需要支付保证金。 23.简述股指期货交易的特点。

特殊的交易形式、特殊的合约规模、特殊的结算方式和交易结果、特殊的高杠杆作用。 24.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1、国际金融市场为全球范围的金融资源配置提供了机制。

2、国际金融市场为全球范围的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机制。

3、国际金融市场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5.简述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内容。 1. 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2. 离岸货币发行国的监督。 3. 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督。 26.简述有效市场的类型。

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 27.简述债券的基本要素。

发债人、面额、偿还期限和付息日期、计算方式、票面利率、担保条件。 28.简述金融市场监管的主体、客体及依据。 主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监管当局。 客体是金融市场活动和金融行业。

依据是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 29.简述金融市场监管的目标及原则。

目标:维护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与投资人的利益。 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合理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效率原则。 30.简述有效市场假说包含的内容。

1、 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纪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监视下。

2、 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供求的平衡。

3、 股票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 31.简述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功能。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存在加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保障了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三、同业拆借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

四、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往往被视作基准利率。 32.简述票据的作用。

支付工具、融通资金、汇兑作用、流通转让、信用手段。 33.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作用。

1、 为中小投资者拓宽了渠道。

2、 通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3、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34.简述金融期货合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标准化、场内交易,间接清算、保证金制度,每日结算、流动性强、违约风险低。 功能:价格风险转移、价格发现。 35.简述股票的承销方式。

包销:全额包销、余额包销。

代销 36.简述商业票据融资的特点。

发行成本低、足额运用资金、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提高发行企业利率。 37.简述我国目前采取的股票发行方式。

向战略投资者分配、向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向参与网上发行的投资者配售。 38.简述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经营风险、诚信风险、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技术风险、投资者不成熟可能引发的风险、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带来的风险。 39.简述黄金的内在价值。

黄金具有保值作用,黄金是价值实体,是财富的象征,而且是不宜损耗的商品。 黄金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黄金是理想的清偿资产。

40.简述有效市场理论的意义。

理论:

1、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石。

2、有效市场假说为定量研究金融市场运作提供理论基础。

3、有效市场假说为研究金融市场准备了分析框架。

实际:

1、有效市场和技术分析。

2、有效市场和基本分析。

3、有效市场和证券组合管理。

上一篇:校园科技节活动总结下一篇:资助工作者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