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名词解释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礼节名词解释(推荐4篇)

礼节名词解释 篇1

1、礼: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

2、礼貌:是人们交往时,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言行规范。

3、礼节: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问候、祝颂、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4、礼仪:是表示礼节、礼貌的仪式,即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

5、礼宾:是在外事活动、旅游接待、人际交往中,为表示敬意,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份、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

6、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7、文明礼貌修养:则是专指一个人在待人处事方面,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磨练,自身的礼貌素质和能力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8、仪表仪容: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它与一个人的道的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9、仪表:即人的外表,它包括服饰、容貌、姿态三个方面。仪容主要指人的容貌。

10、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举止中的姿态和风度。姿态指人的姿势和态度。风度则是人际交往中,个人素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气质的表露。

11、姿势:指人的身体呈现样子。

12、态度:指人的举止神情和对事情的开发及采取的行动。

13、礼仪习俗:是指形成于一个国家、地区、名族或某个社会群体内的成员之间的婚丧嫁娶、节庆寿诞、迎来送往等约定俗成的符合礼节形成的习惯和风俗。

14、礼俗:是指言行举止在礼貌礼节方面的习俗,它是社会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风俗习惯的总称。

15、会见:是国际交往中,常采用的礼宾活动形式,一般称接见或拜见。

16、会谈:是指在正式访问或专业访问中,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的活动。

17、签字仪式:国家之间通过谈判,就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内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缔接条约、协定和公约时,举行双方互签互换文本的仪式,称之为签字仪式。国内各省、市、自治区间党政机关或其他工商组织,就双方或多方在某一领域内的合作达成协议,举行互签互换文本的仪式,同样可称为签字仪式。

18、宴请:是指为了表示欢迎、答谢、祝贺、喜庆等举行的一种隆重的、正式的餐饮活动。

西方礼节 篇2

二、叩手指的礼节。在香港、澳门等地方,同桌就餐或饮茶,无论是谁给对方斟茶或倒酒时,他们立即会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表示感谢。

三、握手、拥抱、新吻。在我国,人们相遇,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相识,都伸手相握,表示问候、祝愿和友谊;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和非洲某些地方,认为左手是低下的、不洁净的,他们习惯不用左手拿东西,忌用左手握手;新西兰岛上的居民在见面时则互相碰擦鼻子;在欧洲,人们握手致意的习惯往往只用于新相识之间,比较熟悉的人相见往往以拥抱、亲吻代替,辈份高的人吻辈份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额头,反之则吻后者的下额。辈份相同的朋友或兄弟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亲吻嘴巴。

四、碰杯的由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每逢宴会、节日、生日、婚日或其他喜庆日子,人们便欢聚一堂,饮酒助兴。一开始主人总是要举杯和大家相碰表示庆贺。据传,大约在古罗马时期,流行着一种决斗的习俗,在决斗之前双方要先喝一杯酒,喝时要先把杯中的酒倒给对方一点儿(以此证明里面无毒药),然后一饮而尽。这个习俗传下来后,逐渐演变成今天酒席上的碰碰杯。

五、不要随便问外宾的年龄。和外宾接触时,不能直截了当地问他,需要询问外宾年龄时,必须先征得对方同意,而且要面带笑容,客气地说:“某某先生,我可以问一下您的年龄吗?”如果外宾高兴的话,马上会回答你,反之,他会借口避开谈这个问题。这时,你千万不要再追问下去,特别对一个外国文人,更要小心谨慎对待这个问题。

六、泰国人的礼节。泰国人在一般情况下遇到尊长或贵宾时,如果表示尊重,只需躬身并双手合十行礼就可以了。合十时,双手必须放在额至胸之间,手掌向外倾斜,头稍微低下,对地位高或年龄大者,双掌举得越高表示越尊敬对方。在特定的场合下,平民、贵官直至总理拜见国王及其近亲时都要下跪,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人,叩拜高僧时

也须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亦跪拜于地。

七、日本人的礼节。日本人民见面时,男子总一边握住对方的手,一面深鞠躬;妇女则是深深地一鞠躬表示谢意。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平常互相见面时,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但绝不问:“您吃饭了吗?”一般不在走廊上拉客人长时间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从外边进房间,先脱帽子和大衣、夹衣,一般互相敬礼问候。吸烟时应先征得主人同意,以示尊重。

八、巴西人的礼节。巴西人在接受别人送礼时,总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礼品包,然后至以谢意并把礼品收下。另外,在送礼时,不要轻易的送手帕,他们认为会引起吵架,若有人送就当面交钱,以免日后吵架。巴西人写信、行文时非常注意亲手签名,而对盖印却不太注重,如果给对方写信或双方订一个合同,不亲手签上字会被视为不尊重对方,信件会被退回。

九、印度人的礼节。到印度人的庙宇或住宅做客时,进门要先把鞋脱下来。主人和客人见面时不是握手拥抱,而是双手合十。不能主动与妇女握手,只有对方愿意并主动伸出手来和你握手时才可以握手。印度人在交谈中赞同对方意见时,不象我们那样点头示意,而是用头向左摇动;不同意时则点头。印度人在欢迎贵宾时,喜欢献上一束玫瑰花,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到客人的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身份而定,一般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其长度过膝,而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胸前。

十、日本的传统敬酒方式。日本人有自己传统的敬酒方式。每逢设宴招待亲密的朋友时,主人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摆上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的桌前送上一块洁白干净的纱布,主人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斟满酒双手送给客人,看着客人将酒一饮而尽;客人饮完后,也将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纱布上吸干,同样也斟满一杯酒,双手送给主人饮,表示主

宾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十一、美国人的礼节。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人们初次见面时,通常的客套话是:“您好吗?”,但对方不会答复你,因为这只是双方见面时互用的一句话。首次见面时,他们常常是直呼对方的名字,也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一笑,说声“喂”或“哈罗”,同样,在社交场合,散场或业务会议散会时,他们也不一定跟每个人道别或握手,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好啦,我们再见吧!”就走了。在介绍别人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如:“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恩。”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也太客套了,不论年龄、社会地位,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他们经常会说:“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名字表示友善亲近。美国人没有家族世袭的名御,但却使用职业上的名御,这种职业名御有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等。如称:哈利法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博士等。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愿意自己因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被人置于突出的地位。在通常情况下,若有人请吃午饭或晚饭,不需要送花或礼物,但在节假日去拜访人家时,一般要带点礼物。美国人在谈话时,喜欢做手势,彼此之间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靠得太紧,他们会觉得不舒服,最合适的距离是五十公分左右。美国人不喜欢沉默,他们经常侃侃而谈,不使谈话中断,当他们默不作声时并不是说他们同意了你的意见,而是认为同你继续辩论下去没礼貌。

十二、英国人的礼节。英国人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处在甜蜜爱情是的男女。在步行时一般不手拉手。英国人也不象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如果你问:“你到哪里去?”“吃过饭了吗?”这些问题时,他们会认为你很粗鲁。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他们认为很不合适。英国人很讲究礼貌,当你去访问一位英国人时,你将先在门口敲门,等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在英国正式的宴会上,未到饭店之前要先把衣服、面容整理好。入席后,当司仪说:“为主王陛下和各国元首健康干杯!”时,宾客们不该吸烟。英国人上卫生时不直截了当地说去卫生间,如有人需要大小便时就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解手”等等,在提醒别人时也是如此。

十三、尼泊尔的礼节。宾主想见时双手合十,口中道声“纳马斯得”。在山区,主宾想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欢迎,在和尼泊尔朋友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常常向你摇头,但摇头并非表示疑意,因为那儿的习惯是摇头表示赞成,点头表示不赞成。在正式场合,尼泊尔朋友一般都戴官方规定的制帽,这种帽子多为黑色,也有花色的。对于远方来方者,给他带一顶尼泊尔帽以示敬意;客人登程时,尼泊尔朋友喜欢把一种特有的手工制鞋送给朋友上路,男为黑色,女为红色,表示他们祝愿朋友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十四、西方礼俗。“谢谢你”,“对不起”是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凡为你服务,对你的帮助无论大小,都要说声“谢谢”。如果打扰对方,则一定要说声“对不起”。在西方国家,为表示尊重妇女,他们事事均以“女士优先”为指导。妇女进房间时、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等等。上层人士中注意“女士优先”的礼仪。西方人比较讲究仪表礼貌,不随地吐痰,不在人面前挖耳、抓耳、抠鼻子、摸鼻子、擦鼻涕、搔痒、打嗝、用牙签剔牙、打哈欠、伸赖腰、打喷嚏。如不能控制可用手帕捂嘴,轻声咳嗽,并向在场人道歉。在惊讶时不伸舌头,西方人认为伸舌头是污辱人的举止。无论是私人拜访或因公拜访以及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男人进屋需脱帽,入室前需轻声叩门,经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入,不能在主人未允许前破门而入。在和西方人交谈时,须做端正,不要翘腿、摇膝、抖动。对长者以微坐为尊敬,入座后双膝要并拢,女子尤其要注意。西方男人每天早晨要把胡子刮得光光的,不刮胡子被视为失礼。在欧洲,乘自动升降扶梯时,你必须依次排队站在右侧,左

侧是让给有急事的人乘的。

十五、非洲人的礼节。非洲人初次见面一定要寒喧一下,问候身体健康和工作状况,然后再谈正事,对熟悉的人寒喧的程度要更深一层,否则对方就认为你不懂礼貌。见面握手时,对尊敬者要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用右手与对方握手。遇到特别亲热者就要握一下他的手,再握住对方拇指,最后再紧紧大握一下的他的手。一般好见面行屈膝礼。在乡村妇女们遇到女宾时就一边围着她转,嘴里一边发出一种有节奏的尖叫声来表达对女宾亲热的友好,男子(包括老年人)对女子的尊称是“妈妈”,不管女子结婚与否,都可以这样称呼。中非的一些民族在见面时则是谦恭地鞠躬,然后鼓掌,同时说一些令人愉快和互相祝福的话。在毛里塔尼亚,朋友见面时,热情问好,紧拉着手依依不舍。问好时不仅问人好,还要问问对方的羊、牛、骆驼好不好。这种独特的问候方式大概是因为在这个牧业为主的国家里,牧畜是否兴旺同人们的生活和命

运有着密切关系的缘故吧。

十六、宴席上的客套。中国人宴客,即便菜肴糕点摆满了一桌,说得上是丰餐盛宴,但主人也习惯讲“今晚没什么菜,大家随便用”,至于赞美之话应由客人说。但在西方,宴席上就不是这样的了。当有人请你上饭店吃饭时,做主人的一开始便会介绍“这是本市最好的酒家做得最有名的饭菜”。在家待客就会说“这是我太太(或厨师)最拿手的菜式”,为的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西方宴席对座位的安排也有不同。一般是以女主人为主,主人的右边座位是主宾席,左边的座位的第二宾客,第三位又在右边,其余以此类推。如不依顺序,主宾固然不高兴,越位的客人也会不安。交际场合常敬烟、酒,也需了解这方面习俗的不同。热情的中国主人举杯祝酒,兴奋起来往往说一声“干杯”后一饮而尽,而且也要求对方喝干,认为这样才够朋友。在西方也举杯祝酒,但喝多少由客人自己掌握。敬烟时也需要注意,因为西方社会对吸烟有害于健康已普遍认识,因此主人一般只是将香烟摆在桌上,让客人自己取。如果频频敬烟,客人会不领悟,反面可能引起不愉快。第三节 外国人的忌讳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十三”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不吉利的,应当尽量避开它。宴会不能十三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十三道菜、门牌、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十三这个数字,甚至对每个月“十三”日这一天也常感到不安。西方人认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如果碰巧这一天是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话,有的人会认为将会大难临头。有的西方人把打破镜子看作是自己的运气就要变坏的前兆。不过他们也有一种十分妙趣的解救办法,就是当月圆的时候,偷偷地把自己放在兜里的硬币翻一个过来,据说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了。在和西方人接触和谈话当中,有时你会碰到这样的事——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中无意说出的一句不吉利的话,这时在座的人就会本能地用手指轻轻敲敲桌子,或伸出中指背在食指上,这表示“醒邪祛鬼”。在我们中国,将要出阁的姑娘往往喜欢穿一下做新娘的衣服看是否合身。但在欧美一些国家却不这样,婚礼之前,姑娘拒绝试穿她们结婚用的礼服,原因是害怕将要到来的幸福婚姻会遭到破裂。西方人忌“十三”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西方人也忌“三”,特别是点烟的时候,不论你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给他们点烟,点到第三个人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地拒绝。法国人认为核桃是不吉祥之物。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忌用猪作为装饰图案。英国忌用人像作商品装璜。北非一些国家忌

用狗作商品的商标。捷克斯洛伐克人认为红三角形是毒的标记。土耳其用绿三角表示“免费样品”。在国际上,三角形是警告性标记。在匈牙利,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器皿,就会被认为是有逆运的先兆。罗马尼亚人最忌过堂风。在房间、客厅、过道或行车途中,如果有人同时打开两边门窗通风,一定会有人出来干涉,他们认为过堂风能使人得病。伊兰人对婴儿的眼睛特别敏感,外来人不能对婴儿的眼睛加以评论,若出言不慎,母亲就有可能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邪眼。印度人认为将孩子放在浴盆中洗操是不人道的,因为盆中的水不会流动,是死水。西班牙的女人上街必须要戴耳环,认为如果不戴耳环就象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会被人笑话。中东人不用左手把东西递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左手用来洗澡、上卫生间,不干净。英国和美国人认为,在大庭广众当中节哀是礼,所以在丧礼中一般不大哭大闹。印度人则相反,丧礼中如果不捶胸顿足、号淘大哭,便是有悖礼教的。在沙特阿拉伯拜访主人家时,你千万不要随便进主人没有领你去过的房间。在那里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严格区分开的,女子一般不准在生人面前露面,如果你因好奇而东走西看,主人就会生气。西方人对于树木,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树木非常小心谨慎。传说它们会兴妖作怪,给人们带来祸害。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不会随便用手去折断随风飘动的柳条,他们相信这会导致他们要承受失恋的痛苦。在印尼的中爪哇,如果你是夜晚出门绝不能吹口哨,因为当地居民认为吹口哨会把到处游荡的幽灵招引来,使你饱尝它们的拳头。在佛罗斯群岛的居民也不准人们在走夜路时吹口哨,据说这样会把蛇引到身边。在巴基斯坦,全国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根据《古兰经》教规,巴基斯坦严 者罚八十藤鞭。忌提猪,忌吃猪肉、猪油,不用猪制品。忌吃狗肉等奇形怪状的食品。斋日期间,成年穆斯林均须斋戒。妇女忌海参、鱼肚。色彩是人们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东西,然而在不同的国家时,人们对于颜色的爱好也固然不同。欧美许多国家一般都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黑色是肃穆的象征;黄色是和谐的象征;而蓝色和红色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日本人忌绿色、荷花,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巴西人以棕色为凶丧之色,他们认为人死了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很忌讳棕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祥之事都用蓝衣作为标志。他们相信若梦见蓝色的东西,第二天就会有不好的事。埃塞俄比亚人哀悼死者时穿浅黄色服装,出门做客是绝不能穿的。土耳其人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止用花色,他们认为花色是凶兆。花是春天的信使,是人们生活中备受欢迎的礼物,但有些花在不同的国家里也是用以表达不同感情的。在许多国家里,玫瑰花和白色的百合花是人们赠送亲戚、朋友,用以表达一种美好感情的礼物。但在中国、印度和欧洲一些国家,这种花却是人们对死者的虔诚悼念品。在巴西,酱紫色的花主要是用于葬礼的。在法国,黄色的花朵是不忠诚的表示。罗马尼亚人喜欢探亲访友时送给对方一束鲜花。他们对花的颜色无禁忌;按传统习惯,罗马尼亚人送花时送单不送双。过生日例外,如果你去参加亲戚、朋友的生日酒会,放两只鲜花在桌上表示祝贺是最受欢迎的。赏菊是中国人一种雅兴,然而拉丁美洲有些国家把菊花看作“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拿着菊花放在灵前表示致敬。

见面时的礼节

打招呼 礼貌用语 介绍 称呼 握手 鞠躬 拥抱 亲吻

打招呼

·这是最简便、最常用的礼节。

·打招呼一般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见到你很高兴”等用语。特别是遇到熟悉的人不打招呼,或不回答对方向你打招呼,都是失礼的行为。

·要注意:与外国人打招呼,一定要避免中国式的习惯。比如,问候对方“你上哪去”、“你干什么呢”、“最近很忙吧!”等。这样,对方会误以为你想打听他的私事,是一种不礼貌的语言;更不可以说“你吃饭了吗”(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问了),不然外宾还以为你想请他去吃饭呢。

礼貌用语

·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表现了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一般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有:“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没关系”、“再见”等。

·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文明用语。欧美人的思维,凡属不小心干扰、妨碍他人时,都会应该说“对不起”。如在公共场所(走路)无意碰了他人:在自己家里与朋友一起闲谈,临时须离开一下;就连无意中打个哈欠,咳嗽一声,也得说声“对不起”。否则,就会被视为没有修养。日本人也如此,如果有一点打扰的话,他都会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介绍

·涉外场合中,结识朋友,洽谈工作,或进行业务往来等都需要介绍。介绍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我介绍,再一种是通过第三者来介绍。

·自我介绍是在客人当中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工作的,在什么单位(部门),担任什么职务(职称)等。

·自我介绍时一定要目视对方,神态自然而庄重,语言清楚并简炼。不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

·现在的自我介绍,多采用递交名片的方式。在递交名片特别是接受名片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最好用双手接受。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是,一定要看名片上的内容,也可读出声来。这表示认识了对方,也表示对对方身份或职务的一种认可。切忌连看都不看的揣在兜里,或随便的放在一边。

·通过第三者介绍时,应该掌握的方法是,首先介绍身份高或年龄大的,然后依次介绍。介绍具体人时,须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在为其它两人介绍时,应将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还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被介绍的人要有所表示,或微笑或点头示意。

称呼

·在与外宾相见或相识,首先遇到的是称呼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对男人称“先生”,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已婚妇女称“女士”。如果不清楚女方婚否,应称“小姐”或“女士”,不可称其为“夫人”。

·对官方中有职务的人,可称职衔加“先生”,如某某“局长先生”;对部长级以上的人士,可称“阁下”。

·对有学位或职称的人士,一定要称其学位,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这样外宾非常高兴,因为是对他学术(成就)上的一种认可。

·对欧洲人的称呼,普遍称对方为“您”,如果对陌生人随便称“你”,常常会冒犯对方。交谈或打听事情时,切忌使用“喂”、“哎”等,那样人家认为你缺乏教养,引起反感。

·对美国人的称呼,在非正式场合或相识的人,美国人喜欢以名字或昵称相呼,这样更亲切、自然,但在正式场合或对对方不熟悉时,一定使用正式的称谓。

·对日本人的称呼,“先生”一词,仅用于教师、律师、医生和国会议员,否则被称呼的人会感到窘迫和不安。一般对男士以“某某桑“相称,意思是“老王”、“小张”、“田中先生”等。另外,日本人之间不称“你”或“您”。这只限于夫妻之间或长辈称小辈,在正式场合基本不用,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对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人士的称呼,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有名、父名、姓三部分组成,如: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伊万诺夫,一般应称其姓,表示尊重。如果说非常熟悉,也可称其名或父名。对年轻的女性,应该称其“姑娘”,这样更有亲切感。

握手

·这是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一种礼节。它有一种相识、感谢、慰问、鼓励、祝贺的意志和情感。在对外交往中,握手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太用力:如果是非常熟悉的人,握手可稍紧、时间稍长一些,以表示亲切、热烈。

二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可握得太紧,更不宜握得太久;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

三是,要掌握握手的顺序:

A、男女之间,男方须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果对方不伸手,男方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

B、宾主之间,主人应当先向客人伸手,表示欢迎;

C、上下级或长幼之间,下级的或年轻的要等上级的或年长的伸出手后再握手。

四是,几个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可交叉握手。待别人握完后再行握手。

五是,如遇客人较多时,可与主要人员或熟人握手,对其余的人点头致意即可。

六是,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按西方人传统,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

总之,握手时,精神应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鞠躬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现在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

·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 一种诚恳和敬意。行鞠躬礼掌握的要领是:

A、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

B、耳和肩在同一高度:

C、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双目注视对方的胸部,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

拥抱

·这是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表达一种热烈、友好和亲密之意。对此,我们应当以落落大方的姿态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应拒绝。

·拥抱礼常用的有三种,即正面贴身拥抱、搂肩式拥抱和象征性拥抱(演出或体育比赛得胜后做出的姿

势)。这里介绍最常用的第一种——正面贴身拥抱。

·标准的做法是:两人正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的左臂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先向左侧拥抱,再向右侧拥抱,最后再次向左侧拥抱。拥抱时,也可以用右手掌拍打对方的左臂后侧,以示亲切。

亲吻

·亲吻是西方一种比较古老的礼仪,即使是现在,这种礼仪也非常流行和常见。一般经常使用的是吻脸礼和吻手礼两种。由于亲吻礼所吻的各个部位不同,因而所表达的含义和感情也不同。

·在对外交往中,最常见的是吻脸颊。它表达一种友好和和平。作为中国人,假若我们在社交场合被异性所吻,这是备受尊重的表现,所以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异想天开。

·对于吻手礼,即男士亲吻女士的手背,这是在西方社交场合,男士向女士致敬的一种非常有礼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在社交场合,男士走到女士面前,立正垂首致意,然后用双手或右手接住女士给他的手,轻轻抬起,并腑身弯腰,使自己的嘴唇在女士的手背上轻轻一吻,或者象征性地做一个吻的动作就算完成此礼节。

·值得注意的:一是吻手礼仅局限于室内的社交场;二是只有当女士在男士面前做出准许的暗示,即她的右臂微微抬起时,才可行吻手礼。切忌操之过急或强抓硬吻。

中国传统礼仪之【初次见面】

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

可。

握手 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致意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

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

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

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各国第一次见面时的礼节

美国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

以对待。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

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

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

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 “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认为与对方握手的次数是多多易善。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

生” “小姐”或“夫人” 相称。

巴西

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埃及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南亚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

反.南非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利益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予贵宾,客人此刻得体的做法是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

子上或头发上。

英国

仪态礼仪:在英国,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在英国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见礼仪:在英国,婴儿出生时父母亲朋一般依婴儿的特征,父亲的职业为婴儿命名,有的母亲家庭显赫,就用娘家的姓作为婴儿的第二个名字。在英国,孩子只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叔。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商务礼仪: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晤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宜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视为缺乏

教养的表现。

旅游礼仪:到英国旅行,需注意当地的所有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英国人遵守纪律,即便是几个人上车,他们也会自觉的排队上车。在英国坐出租车,一般按10%付小费,将小费列入服务费帐单的饭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数日,视情况付给提供服务的佣人一些小费。

日本(或韩国.朝鲜)的见面礼节 及其由来和意义

日本人的礼仪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过午不食”的教规。

日本人讲话分敬体、简体两种语言,使用时要么都用敬体,要么都用简体,二者不可混淆。但对客人、长者、上司讲话都用敬语,否则便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日本在见面时一般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稍微低头,眼睛向下,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互相鞠躬,互换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礼时双手平摊膝前,同时表示问候。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若遇女宾,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视礼节,每日鞠躬无数次,特别是妇女,温柔体贴,极守妇道,对

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时见面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

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随便称呼的。就狭义而言,它是指教育者(教授、讲师、教员、师傅)和医生;就广义而言,则是对年长者、国家与地方领导人及有特殊技术才能的尊称。即使被称为“先生”,也应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则会给人傲慢的感觉。对于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称“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职称或“样”(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于我们通常称呼“小张”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饭使用筷子有许多讲究,对于客房服务来说,要切忌为客人备餐时将筷子垂直插入米饭中,因为垂直插着筷子的米饭在日本是

用来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还忌讳荷花图案;并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忌讳“9”字。

日本人做自我介绍时,第一次见面时,要说“はじめまして”(初次见面),然后互相鞠躬。日本人通常不

喜欢彼此握手。

日本人的鞠躬不同的角度表示不同的程度,分为集中:

1、礼节性最高的90°的鞠躬,表示特别的感谢,特别的道歉。2、45°的鞠躬,一般用于初次见面,也应用于饭店或商场等服务员对顾客的欢迎。

30°的鞠躬,一般用于打招呼的时候,比如早上遇到

3、同事的时候,也可以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

另外,日本人不但说话的时候用鞠躬来表示一种礼貌,即使在接电话的时候,也是一边点头一边说的。例如在电话里说“はい”的时候,如果不点一下头,会感觉很不舒服。(我们中国人也有这个习惯吧)

吃过日本料理的外国人,都有同感,那就是不论你吃的时候是如何的饕餮,但两小时后你准有饿感,原因是油水太少了。有人从饮食文化上分析后,说西方是烤,中国是烧,日本则是煮。煮用水,吃的是清淡雅,烧用油,讲的是色香味。当然,熘炒烹炸起来,不免油烟四起,挂壁熏室。那日租房,房东就告诉我,你们烧中华料理,最好把厨灶四壁用报纸贴一下,而且要勤换常调。否则日子长了,连榻榻米都会发粘、变色,还要注意排风之类,等等云云。后来去几处朋友家,见“遮纸术”已是家家的灶间风景了。

介绍人介绍双方时,应该首先把年龄小的介绍给年龄大的人,把身份、地位低的介绍给身份、地位高的人,把自己熟悉的一方介绍给不熟悉的一方。

在介绍姓名的同时,一般需要说明其所在的单位或团体,如果有职务的话,要介绍职务。

日本人见面一般不习惯握手、拥抱,而是习惯于鞠躬,在接待外国人时也倾向于握手时稍微鞠一下躬。

日本人在自我介绍时,一般只说自己的姓氏而不说名。【8

H!`=t ++ 日语123 riyu123.cn 更多资源 更好服务 ++yMM;BTc】

在称呼别人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姓氏的后面加一个[さん]就可以了。

如果称呼「○○くん」时,则意味着对方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地位低。

而「○○ちゃん」则只用于称呼小孩子或者非常亲密的人。

此外,名片文化也是日本商务往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初次见面的日本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递上自

己的名片。

在递名片时,通常由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先递,而且要站起身来,在双手递出名片的同时报出自己的单位

和姓名。

接受对方名片时,应该双手接过,并且仔细看过名片后再收入名片夹。

如果漫不经心地看几眼就匆匆收起,会被认为是极不礼物行为。

韩国特别礼仪介绍

在韩国,男子见面微微一鞠躬,互握双手或合手。分手时也鞠躬。男子不能主动与妇女握手。交谈时要避开韩国国内政治、日本贸易摩擦及男主人妻子等话题。韩国人自尊心很强,与之交谈应避免公开批评或表

示异议。

韩国重男,出门时妇女让男子先走,宴会时致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等场合,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两人在过道上交谈,应让第三者从两人中间通过。

在韩国长者得到特别尊重,在长者面前不能抽烟,与长者谈话要摘掉墨镜。

到韩国朋友家做客礼仪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是韩国民族属恪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热情好客,每逢宾客来访,总是根据客人身份举行适当规格的欢迎仪式,接待外国首脑来访,要按国际惯例举行盛大迎送仪式,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或送别,场面隆重。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外国朋友,韩国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

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韩国人时间观念很强,人总是按约定的时间等候客人的到来,有的人家还要全家到户外迎候。客人到来时,主人多弯腰鞠躬表示欢迎,并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家中,有饮料、水果等招待。韩国人素来待客慷慨大方,主人总要挽留客人吃饭,许多人家还要挽留远到而来的客人在家中留宿几天,用丰盛的饭菜款待。

韩国社交礼仪食俗

韩国人喜用狗肉招待客人。有客人来,买一只狗,宰杀后带皮煮成狗肉汤,配上凉拌菜,招待客人饮酒,撕狗肉吃,喝肉汤。

制作猪肉汤进,要用煮狗的原汤,加熟狗肉丝、精盐、辣椒面、香菜、葱丝、熟芝麻,调制好,再随意配酱油、芥末酱、韭菜花及辣椒面,鲜咸辣,其味极煮好的狗肉撒成丝,加葱丝、姜末、蒜末、香菜、清盐、熟芝麻,食之肉香不腥,香辣爽口。

煮熟的狗心、腰子、肝等切成片,也可以加上述调料,拌成菜肴,这些也都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酒肴。

韩国的食“礼”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

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

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

在桌外,这是这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民族,对于我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时又必须在理智上承认它是一种不卫生的“食礼”。

韩国饮酒礼仪

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

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在饮酒时,韩国人很讲究礼仪。在酒席上按身份、地位和辈份高低依次斟酒,位高者先举杯,其他人依次跟随。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在特殊情况下,晚辈和下级可背脸而饮。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

经允许,下级、晚辈可向上级、前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前辈斟酒,一连三杯,敬酒人自己不饮。要注意的是,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饮酒碰杯进时,身份低者要将杯举得低,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是失礼。

一、外国人的手势和头势。西方人,特别是美国和法国人在和别人闲聊时,喜欢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的手势和我们不同,如:中国人用手指指自己鼻子来表示“我”,而大多数西方人则用手指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在我们中国,人们习惯用点头来表示同意,以摇头来表示不同意。但在斯里兰卡、印度、海尔巴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人们却以摇头表示同意。

二、叩手指的礼节。在香港、澳门等地方,同桌就餐或饮茶,无论是谁给对方斟茶或倒酒时,他们立即会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表示感谢。

三、握手、拥抱、新吻。在我国,人们相遇,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相识,都伸手相握,表示问候、祝愿和友谊;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和非洲某些地方,认为左手是低下的、不洁净的,他们习惯不用左手拿东西,忌用左手握手;新西兰岛上的居民在见面时则互相碰擦鼻子;在欧洲,人们握手致意的习惯往往只用于新相识之间,比较熟悉的人相见往往以拥抱、亲吻代替,辈份高的人吻辈份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额头,反之则吻后者的下额。辈份相同的朋友或兄弟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亲吻嘴巴。

四、碰杯的由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每逢宴会、节日、生日、婚日或其他喜庆日子,人们便欢聚一堂,饮酒助兴。一开始主人总是要举杯和大家相碰表示庆贺。据传,大约在古罗马时期,流行着一种决斗的习俗,在决斗之前双方要先喝一杯酒,喝时要先把杯中的酒倒给对方一点儿(以此证明里面无毒药),然后一饮而尽。这个习俗传下来后,逐渐演变成今天酒席上的碰碰杯。

五、不要随便问外宾的年龄。和外宾接触时,不能直截了当地问他,需要询问外宾年龄时,必须先征得对方同意,而且要面带笑容,客气地说:“某某先生,我可以问一下您的年龄吗?”如果外宾高兴的话,马上会回答你,反之,他会借口避开谈这个问题。这时,你千万不要再追问下去,特别对一个外国文人,更要小心谨慎对待这个问题。

六、泰国人的礼节。泰国人在一般情况下遇到尊长或贵宾时,如果表示尊重,只需躬身并双手合十行礼就可以了。合十时,双手必须放在额至胸之间,手掌向外倾斜,头稍微低下,对地位高或年龄大者,双掌举得越高表示越尊敬对方。在特定的场合下,平民、贵官直至总理拜见国王及其近亲时都要下跪,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人,叩拜高僧时

也须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亦跪拜于地。

七、日本人的礼节。日本人民见面时,男子总一边握住对方的手,一面深鞠躬;妇女则是深深地一鞠躬表示谢意。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平常互相见面时,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但绝不问:“您吃饭了吗?”一般不在走廊上拉客人长时间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从外边进房间,先脱帽子和大衣、夹衣,一般互相敬礼问候。吸烟时应先征得主人同意,以示尊重。

八、巴西人的礼节。巴西人在接受别人送礼时,总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礼品包,然后至以谢意并把礼品收下。另外,在送礼时,不要轻易的送手帕,他们认为会引起吵架,若有人送就当面交钱,以免日后吵架。巴西人写信、行文时非常注意亲手签名,而对盖印却不太注重,如果给对方写信或双方订一个合同,不亲手签上字会被视为不尊重对方,信件会被退回。

九、印度人的礼节。到印度人的庙宇或住宅做客时,进门要先把鞋脱下来。主人和客人见面时不是握手拥抱,而是双手合十。不能主动与妇女握手,只有对方愿意并主动伸出手来和你握手时才可以握手。印度人在交谈中赞同对方意见时,不象我们那样点头示意,而是用头向左摇动;不同意时则点头。印度人在欢迎贵宾时,喜欢献上一束玫瑰花,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到客人的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身份而定,一般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其长度过膝,而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胸前。

十、日本的传统敬酒方式。日本人有自己传统的敬酒方式。每逢设宴招待亲密的朋友时,主人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摆上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的桌前送上一块洁白干净的纱布,主人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斟满酒双手送给客人,看着客人将酒一饮而尽;客人饮完后,也将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纱布上吸干,同样也斟满一杯酒,双手送给主人饮,表示主

宾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十一、美国人的礼节。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人们初次见面时,通常的客套话是:“您好吗?”,但对方不会答复你,因为这只是双方见面时互用的一句话。首次见面时,他们常常是直呼对方的名字,也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一笑,说声“喂”或“哈罗”,同样,在社交场合,散场或业务会议散会时,他们也不一定跟每个人道别或握手,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好啦,我们再见吧!”就走了。在介绍别人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如:“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恩。”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也太客套了,不论年龄、社会地位,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他们经常会说:“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名字表示友善亲近。美国人没有家族世袭的名御,但却使用职业上的名御,这种职业名御有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等。如称:哈利法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博士等。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愿意自己因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被人置于突出的地位。在通常情况下,若有人请吃午饭或晚饭,不需要送花或礼物,但在节假日去拜访人家时,一般要带点礼物。美国人在谈话时,喜欢做手势,彼此之间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靠得太紧,他们会觉得不舒服,最合适的距离是五十公分左右。美国人不喜欢沉默,他们经常侃侃而谈,不使谈话中断,当他们默不作声时并不是说他们同意了你的意见,而是认为同你继续辩论下去没礼貌。

十二、英国人的礼节。英国人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处在甜蜜爱情是的男女。在步行时一般不手拉手。英国人也不象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如果你问:“你到哪里去?”“吃过饭了吗?”这些问题时,他们会认为你很粗鲁。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他们认为很不合适。英国人很讲究礼貌,当你去访问一位英国人时,你将先在门口敲门,等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在英国正式的宴会上,未到饭店之前要先把衣服、面容整理好。入席后,当司仪说:“为主王陛下和各国元首健康干杯!”时,宾客们不该吸烟。英国人上卫生时不直截了当地说去卫生间,如有人需要大小便时就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解手”等等,在提醒别人时也是如此。

十三、尼泊尔的礼节。宾主想见时双手合十,口中道声“纳马斯得”。在山区,主宾想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欢迎,在和尼泊尔朋友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常常向你摇头,但摇头并非表示疑意,因为那儿的习惯是摇头表示赞成,点头表示不赞成。在正式场合,尼泊尔朋友一般都戴官方规定的制帽,这种帽子多为黑色,也有花色的。对于远方来方者,给他带一顶尼泊尔帽以示敬意;客人登程时,尼泊尔朋友喜欢把一种特有的手工制鞋送给朋友上路,男为黑色,女为红色,表示他们祝愿朋友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十四、西方礼俗。“谢谢你”,“对不起”是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凡为你服务,对你的帮助无论大小,都要说声“谢谢”。如果打扰对方,则一定要说声“对不起”。在西方国家,为表示尊重妇女,他们事事均以“女士优先”为指导。妇女进房间时、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等等。上层人士中注意“女士优先”的礼仪。西方人比较讲究仪表礼貌,不随地吐痰,不在人面前挖耳、抓耳、抠鼻子、摸鼻子、擦鼻涕、搔痒、打嗝、用牙签剔牙、打哈欠、伸赖腰、打喷嚏。如不能控制可用手帕捂嘴,轻声咳嗽,并向在场人道歉。在惊讶时不伸舌头,西方人认为伸舌头是污辱人的举止。无论是私人拜访或因公拜访以及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男人进屋需脱帽,入室前需轻声叩门,经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入,不能在主人未允许前破门而入。在和西方人交谈时,须做端正,不要翘腿、摇膝、抖动。对长者以微坐为尊敬,入座后双膝要并拢,女子尤其要注意。西方男人每天早晨要把胡子刮得光光的,不刮胡子被视为失礼。在欧洲,乘自动升降扶梯时,你必须依次排队站在右侧,左

侧是让给有急事的人乘的。

十五、非洲人的礼节。非洲人初次见面一定要寒喧一下,问候身体健康和工作状况,然后再谈正事,对熟悉的人寒喧的程度要更深一层,否则对方就认为你不懂礼貌。见面握手时,对尊敬者要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用右手与对方握手。遇到特别亲热者就要握一下他的手,再握住对方拇指,最后再紧紧大握一下的他的手。一般好见面行屈膝礼。在乡村妇女们遇到女宾时就一边围着她转,嘴里一边发出一种有节奏的尖叫声来表达对女宾亲热的友好,男子(包括老年人)对女子的尊称是“妈妈”,不管女子结婚与否,都可以这样称呼。中非的一些民族在见面时则是谦恭地鞠躬,然后鼓掌,同时说一些令人愉快和互相祝福的话。在毛里塔尼亚,朋友见面时,热情问好,紧拉着手依依不舍。问好时不仅问人好,还要问问对方的羊、牛、骆驼好不好。这种独特的问候方式大概是因为在这个牧业为主的国家里,牧畜是否兴旺同人们的生活和命

运有着密切关系的缘故吧。

十六、宴席上的客套。中国人宴客,即便菜肴糕点摆满了一桌,说得上是丰餐盛宴,但主人也习惯讲“今晚没什么菜,大家随便用”,至于赞美之话应由客人说。但在西方,宴席上就不是这样的了。当有人请你上饭店吃饭时,做主人的一开始便会介绍“这是本市最好的酒家做得最有名的饭菜”。在家待客就会说“这是我太太(或厨师)最拿手的菜式”,为的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西方宴席对座位的安排也有不同。一般是以女主人为主,主人的右边座位是主宾席,左边的座位的第二宾客,第三位又在右边,其余以此类推。如不依顺序,主宾固然不高兴,越位的客人也会不安。交际场合常敬烟、酒,也需了解这方面习俗的不同。热情的中国主人举杯祝酒,兴奋起来往往说一声“干杯”后一饮而尽,而且也要求对方喝干,认为这样才够朋友。在西方也举杯祝酒,但喝多少由客人自己掌握。敬烟时也需要注意,因为西方社会对吸烟有害于健康已普遍认识,因此主人一般只是将香烟摆在桌上,让客人自己取。如果频频敬烟,客人会不领悟,反面可能引起不愉快。第三节 外国人的忌讳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十三”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不吉利的,应当尽量避开它。宴会不能十三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十三道菜、门牌、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十三这个数字,甚至对每个月“十三”日这一天也常感到不安。西方人认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如果碰巧这一天是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话,有的人会认为将会大难临头。有的西方人把打破镜子看作是自己的运气就要变坏的前兆。不过他们也有一种十分妙趣的解救办法,就是当月圆的时候,偷偷地把自己放在兜里的硬币翻一个过来,据说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了。在和西方人接触和谈话当中,有时你会碰到这样的事——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中无意说出的一句不吉利的话,这时在座的人就会本能地用手指轻轻敲敲桌子,或伸出中指背在食指上,这表示“醒邪祛鬼”。在我们中国,将要出阁的姑娘往往喜欢穿一下做新娘的衣服看是否合身。但在欧美一些国家却不这样,婚礼之前,姑娘拒绝试穿她们结婚用的礼服,原因是害怕将要到来的幸福婚姻会遭到破裂。西方人忌“十三”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西方人也忌“三”,特别是点烟的时候,不论你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给他们点烟,点到第三个人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地拒绝。法国人认为核桃是不吉祥之物。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忌用猪作为装饰图案。英国忌用人像作商品装璜。北非一些国家忌

用狗作商品的商标。捷克斯洛伐克人认为红三角形是毒的标记。土耳其用绿三角表示“免费样品”。在国际上,三角形是警告性标记。在匈牙利,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器皿,就会被认为是有逆运的先兆。罗马尼亚人最忌过堂风。在房间、客厅、过道或行车途中,如果有人同时打开两边门窗通风,一定会有人出来干涉,他们认为过堂风能使人得病。伊兰人对婴儿的眼睛特别敏感,外来人不能对婴儿的眼睛加以评论,若出言不慎,母亲就有可能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邪眼。印度人认为将孩子放在浴盆中洗操是不人道的,因为盆中的水不会流动,是死水。西班牙的女人上街必须要戴耳环,认为如果不戴耳环就象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会被人笑话。中东人不用左手把东西递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左手用来洗澡、上卫生间,不干净。英国和美国人认为,在大庭广众当中节哀是礼,所以在丧礼中一般不大哭大闹。印度人则相反,丧礼中如果不捶胸顿足、号淘大哭,便是有悖礼教的。在沙特阿拉伯拜访主人家时,你千万不要随便进主人没有领你去过的房间。在那里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严格区分开的,女子一般不准在生人面前露面,如果你因好奇而东走西看,主人就会生气。西方人对于树木,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树木非常小心谨慎。传说它们会兴妖作怪,给人们带来祸害。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不会随便用手去折断随风飘动的柳条,他们相信这会导致他们要承受失恋的痛苦。在印尼的中爪哇,如果你是夜晚出门绝不能吹口哨,因为当地居民认为吹口哨会把到处游荡的幽灵招引来,使你饱尝它们的拳头。在佛罗斯群岛的居民也不准人们在走夜路时吹口哨,据说这样会把蛇引到身边。在巴基斯坦,全国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根据《古兰经》教规,巴基斯坦严 者罚八十藤鞭。忌提猪,忌吃猪肉、猪油,不用猪制品。忌吃狗肉等奇形怪状的食品。斋日期间,成年穆斯林均须斋戒。妇女忌海参、鱼肚。色彩是人们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东西,然而在不同的国家时,人们对于颜色的爱好也固然不同。欧美许多国家一般都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黑色是肃穆的象征;黄色是和谐的象征;而蓝色和红色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日本人忌绿色、荷花,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巴西人以棕色为凶丧之色,他们认为人死了好比黄叶落下,所以很忌讳棕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祥之事都用蓝衣作为标志。他们相信若梦见蓝色的东西,第二天就会有不好的事。埃塞俄比亚人哀悼死者时穿浅黄色服装,出门做客是绝不能穿的。土耳其人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止用花色,他们认为花色是凶兆。花是春天的信使,是人们生活中备受欢迎的礼物,但有些花在不同的国家里也是用以表达不同感情的。在许多国家里,玫瑰花和白色的百合花是人们赠送亲戚、朋友,用以表达一种美好感情的礼物。但在中国、印度和欧洲一些国家,这种花却是人们对死者的虔诚悼念品。在巴西,酱紫色的花主要是用于葬礼的。在法国,黄色的花朵是不忠诚的表示。罗马尼亚人喜欢探亲访友时送给对方一束鲜花。他们对花的颜色无禁忌;按传统习惯,罗马尼亚人送花时送单不送双。过生日例外,如果你去参加亲戚、朋友的生日酒会,放两只鲜花在桌上表示祝贺是最受欢迎的。赏菊是中国人一种雅兴,然而拉丁美洲有些国家把菊花看作“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拿着菊花放在灵前表示致敬。

见面时的礼节

打招呼 礼貌用语 介绍 称呼 握手 鞠躬 拥抱 亲吻

打招呼

·这是最简便、最常用的礼节。

·打招呼一般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见到你很高兴”等用语。特别是遇到熟悉的人不打招呼,或不回答对方向你打招呼,都是失礼的行为。

·要注意:与外国人打招呼,一定要避免中国式的习惯。比如,问候对方“你上哪去”、“你干什么呢”、“最近很忙吧!”等。这样,对方会误以为你想打听他的私事,是一种不礼貌的语言;更不可以说“你吃饭了吗”(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问了),不然外宾还以为你想请他去吃饭呢。

礼貌用语

·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表现了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一般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有:“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没关系”、“再见”等。

·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文明用语。欧美人的思维,凡属不小心干扰、妨碍他人时,都会应该说“对不起”。如在公共场所(走路)无意碰了他人:在自己家里与朋友一起闲谈,临时须离开一下;就连无意中打个哈欠,咳嗽一声,也得说声“对不起”。否则,就会被视为没有修养。日本人也如此,如果有一点打扰的话,他都会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介绍

·涉外场合中,结识朋友,洽谈工作,或进行业务往来等都需要介绍。介绍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我介绍,再一种是通过第三者来介绍。

·自我介绍是在客人当中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工作的,在什么单位(部门),担任什么职务(职称)等。

·自我介绍时一定要目视对方,神态自然而庄重,语言清楚并简炼。不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

·现在的自我介绍,多采用递交名片的方式。在递交名片特别是接受名片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最好用双手接受。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是,一定要看名片上的内容,也可读出声来。这表示认识了对方,也表示对对方身份或职务的一种认可。切忌连看都不看的揣在兜里,或随便的放在一边。

·通过第三者介绍时,应该掌握的方法是,首先介绍身份高或年龄大的,然后依次介绍。介绍具体人时,须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在为其它两人介绍时,应将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还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被介绍的人要有所表示,或微笑或点头示意。

称呼

·在与外宾相见或相识,首先遇到的是称呼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对男人称“先生”,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已婚妇女称“女士”。如果不清楚女方婚否,应称“小姐”或“女士”,不可称其为“夫人”。

·对官方中有职务的人,可称职衔加“先生”,如某某“局长先生”;对部长级以上的人士,可称“阁下”。

·对有学位或职称的人士,一定要称其学位,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这样外宾非常高兴,因为是对他学术(成就)上的一种认可。

·对欧洲人的称呼,普遍称对方为“您”,如果对陌生人随便称“你”,常常会冒犯对方。交谈或打听事情时,切忌使用“喂”、“哎”等,那样人家认为你缺乏教养,引起反感。

·对美国人的称呼,在非正式场合或相识的人,美国人喜欢以名字或昵称相呼,这样更亲切、自然,但在正式场合或对对方不熟悉时,一定使用正式的称谓。

·对日本人的称呼,“先生”一词,仅用于教师、律师、医生和国会议员,否则被称呼的人会感到窘迫和不安。一般对男士以“某某桑“相称,意思是“老王”、“小张”、“田中先生”等。另外,日本人之间不称“你”或“您”。这只限于夫妻之间或长辈称小辈,在正式场合基本不用,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对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人士的称呼,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有名、父名、姓三部分组成,如: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伊万诺夫,一般应称其姓,表示尊重。如果说非常熟悉,也可称其名或父名。对年轻的女性,应该称其“姑娘”,这样更有亲切感。

握手

·这是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一种礼节。它有一种相识、感谢、慰问、鼓励、祝贺的意志和情感。在对外交往中,握手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太用力:如果是非常熟悉的人,握手可稍紧、时间稍长一些,以表示亲切、热烈。

二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可握得太紧,更不宜握得太久;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

三是,要掌握握手的顺序:

A、男女之间,男方须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果对方不伸手,男方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

B、宾主之间,主人应当先向客人伸手,表示欢迎;

C、上下级或长幼之间,下级的或年轻的要等上级的或年长的伸出手后再握手。

四是,几个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可交叉握手。待别人握完后再行握手。

五是,如遇客人较多时,可与主要人员或熟人握手,对其余的人点头致意即可。

六是,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按西方人传统,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

总之,握手时,精神应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鞠躬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现在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

·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 一种诚恳和敬意。行鞠躬礼掌握的要领是:

A、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

B、耳和肩在同一高度:

C、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双目注视对方的胸部,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

拥抱

·这是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表达一种热烈、友好和亲密之意。对此,我们应当以落落大方的姿态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应拒绝。

·拥抱礼常用的有三种,即正面贴身拥抱、搂肩式拥抱和象征性拥抱(演出或体育比赛得胜后做出的姿

势)。这里介绍最常用的第一种——正面贴身拥抱。

·标准的做法是:两人正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的左臂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先向左侧拥抱,再向右侧拥抱,最后再次向左侧拥抱。拥抱时,也可以用右手掌拍打对方的左臂后侧,以示亲切。

亲吻

·亲吻是西方一种比较古老的礼仪,即使是现在,这种礼仪也非常流行和常见。一般经常使用的是吻脸礼和吻手礼两种。由于亲吻礼所吻的各个部位不同,因而所表达的含义和感情也不同。

·在对外交往中,最常见的是吻脸颊。它表达一种友好和和平。作为中国人,假若我们在社交场合被异性所吻,这是备受尊重的表现,所以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异想天开。

·对于吻手礼,即男士亲吻女士的手背,这是在西方社交场合,男士向女士致敬的一种非常有礼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在社交场合,男士走到女士面前,立正垂首致意,然后用双手或右手接住女士给他的手,轻轻抬起,并腑身弯腰,使自己的嘴唇在女士的手背上轻轻一吻,或者象征性地做一个吻的动作就算完成此礼节。

·值得注意的:一是吻手礼仅局限于室内的社交场;二是只有当女士在男士面前做出准许的暗示,即她的右臂微微抬起时,才可行吻手礼。切忌操之过急或强抓硬吻。

中国传统礼仪之【初次见面】

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

可。

握手 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致意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

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

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

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各国第一次见面时的礼节

美国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

以对待。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

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

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

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 “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认为与对方握手的次数是多多易善。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

生” “小姐”或“夫人” 相称。

巴西

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埃及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南亚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

反.南非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利益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予贵宾,客人此刻得体的做法是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

子上或头发上。

英国

仪态礼仪:在英国,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在英国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见礼仪:在英国,婴儿出生时父母亲朋一般依婴儿的特征,父亲的职业为婴儿命名,有的母亲家庭显赫,就用娘家的姓作为婴儿的第二个名字。在英国,孩子只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叔。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商务礼仪: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晤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宜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视为缺乏

教养的表现。

旅游礼仪:到英国旅行,需注意当地的所有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英国人遵守纪律,即便是几个人上车,他们也会自觉的排队上车。在英国坐出租车,一般按10%付小费,将小费列入服务费帐单的饭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数日,视情况付给提供服务的佣人一些小费。

日本(或韩国.朝鲜)的见面礼节 及其由来和意义

日本人的礼仪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过午不食”的教规。

日本人讲话分敬体、简体两种语言,使用时要么都用敬体,要么都用简体,二者不可混淆。但对客人、长者、上司讲话都用敬语,否则便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日本在见面时一般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稍微低头,眼睛向下,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互相鞠躬,互换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礼时双手平摊膝前,同时表示问候。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若遇女宾,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视礼节,每日鞠躬无数次,特别是妇女,温柔体贴,极守妇道,对

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时见面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

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随便称呼的。就狭义而言,它是指教育者(教授、讲师、教员、师傅)和医生;就广义而言,则是对年长者、国家与地方领导人及有特殊技术才能的尊称。即使被称为“先生”,也应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则会给人傲慢的感觉。对于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称“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职称或“样”(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于我们通常称呼“小张”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饭使用筷子有许多讲究,对于客房服务来说,要切忌为客人备餐时将筷子垂直插入米饭中,因为垂直插着筷子的米饭在日本是

用来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还忌讳荷花图案;并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忌讳“9”字。

日本人做自我介绍时,第一次见面时,要说“はじめまして”(初次见面),然后互相鞠躬。日本人通常不

喜欢彼此握手。

日本人的鞠躬不同的角度表示不同的程度,分为集中:

1、礼节性最高的90°的鞠躬,表示特别的感谢,特别的道歉。2、45°的鞠躬,一般用于初次见面,也应用于饭店或商场等服务员对顾客的欢迎。

30°的鞠躬,一般用于打招呼的时候,比如早上遇到

3、同事的时候,也可以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

另外,日本人不但说话的时候用鞠躬来表示一种礼貌,即使在接电话的时候,也是一边点头一边说的。例如在电话里说“はい”的时候,如果不点一下头,会感觉很不舒服。(我们中国人也有这个习惯吧)

吃过日本料理的外国人,都有同感,那就是不论你吃的时候是如何的饕餮,但两小时后你准有饿感,原因是油水太少了。有人从饮食文化上分析后,说西方是烤,中国是烧,日本则是煮。煮用水,吃的是清淡雅,烧用油,讲的是色香味。当然,熘炒烹炸起来,不免油烟四起,挂壁熏室。那日租房,房东就告诉我,你们烧中华料理,最好把厨灶四壁用报纸贴一下,而且要勤换常调。否则日子长了,连榻榻米都会发粘、变色,还要注意排风之类,等等云云。后来去几处朋友家,见“遮纸术”已是家家的灶间风景了。

介绍人介绍双方时,应该首先把年龄小的介绍给年龄大的人,把身份、地位低的介绍给身份、地位高的人,把自己熟悉的一方介绍给不熟悉的一方。

在介绍姓名的同时,一般需要说明其所在的单位或团体,如果有职务的话,要介绍职务。

日本人见面一般不习惯握手、拥抱,而是习惯于鞠躬,在接待外国人时也倾向于握手时稍微鞠一下躬。

日本人在自我介绍时,一般只说自己的姓氏而不说名。【8

H!`=t ++ 日语123 riyu123.cn 更多资源 更好服务 ++yMM;BTc】

在称呼别人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姓氏的后面加一个[さん]就可以了。

如果称呼「○○くん」时,则意味着对方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地位低。

而「○○ちゃん」则只用于称呼小孩子或者非常亲密的人。

此外,名片文化也是日本商务往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初次见面的日本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递上自

己的名片。

在递名片时,通常由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先递,而且要站起身来,在双手递出名片的同时报出自己的单位

和姓名。

接受对方名片时,应该双手接过,并且仔细看过名片后再收入名片夹。

如果漫不经心地看几眼就匆匆收起,会被认为是极不礼物行为。

韩国特别礼仪介绍

在韩国,男子见面微微一鞠躬,互握双手或合手。分手时也鞠躬。男子不能主动与妇女握手。交谈时要避开韩国国内政治、日本贸易摩擦及男主人妻子等话题。韩国人自尊心很强,与之交谈应避免公开批评或表

示异议。

韩国重男,出门时妇女让男子先走,宴会时致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等场合,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两人在过道上交谈,应让第三者从两人中间通过。

在韩国长者得到特别尊重,在长者面前不能抽烟,与长者谈话要摘掉墨镜。

到韩国朋友家做客礼仪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是韩国民族属恪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热情好客,每逢宾客来访,总是根据客人身份举行适当规格的欢迎仪式,接待外国首脑来访,要按国际惯例举行盛大迎送仪式,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或送别,场面隆重。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外国朋友,韩国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

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韩国人时间观念很强,人总是按约定的时间等候客人的到来,有的人家还要全家到户外迎候。客人到来时,主人多弯腰鞠躬表示欢迎,并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家中,有饮料、水果等招待。韩国人素来待客慷慨大方,主人总要挽留客人吃饭,许多人家还要挽留远到而来的客人在家中留宿几天,用丰盛的饭菜款待。

韩国社交礼仪食俗

韩国人喜用狗肉招待客人。有客人来,买一只狗,宰杀后带皮煮成狗肉汤,配上凉拌菜,招待客人饮酒,撕狗肉吃,喝肉汤。

制作猪肉汤进,要用煮狗的原汤,加熟狗肉丝、精盐、辣椒面、香菜、葱丝、熟芝麻,调制好,再随意配酱油、芥末酱、韭菜花及辣椒面,鲜咸辣,其味极煮好的狗肉撒成丝,加葱丝、姜末、蒜末、香菜、清盐、熟芝麻,食之肉香不腥,香辣爽口。

煮熟的狗心、腰子、肝等切成片,也可以加上述调料,拌成菜肴,这些也都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酒肴。

韩国的食“礼”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

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

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

在桌外,这是这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民族,对于我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时又必须在理智上承认它是一种不卫生的“食礼”。

韩国饮酒礼仪

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

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在饮酒时,韩国人很讲究礼仪。在酒席上按身份、地位和辈份高低依次斟酒,位高者先举杯,其他人依次跟随。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在特殊情况下,晚辈和下级可背脸而饮。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

古代叩拜礼节 篇3

由“臣”到奴仆:漫谈古代君臣礼节的变化

现今荧屏上的古装剧泛滥成灾,有一个场景是比较常见的:君主上朝时一群大臣趴在地上三拜九叩的三呼万岁,无论历史背景由春秋战国到清朝,大凡君主上朝就是一堆大臣磕头,君主高高在上稳坐不动。其实这是大有问题的,完全是这些历史剧导演图省事搞出的“硬伤”。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并非自古不变的,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大臣叩拜君主的那种突出君权威严的场面,大多是明清时期君臣礼仪的表现。在先秦时期曾有君主礼敬大臣的仪制被广泛使用,中国古代君臣之礼向突出君主专制权威方向变化,主要是在秦朝以后。下面随便说说一些礼仪变化的历史,先从秦朝统一前说起:

1. 先秦的君主之礼

上古先秦的礼仪繁褥,所记述的经典史料文字古朴,十分艰涩难懂,现代的研究者不得不参考后世经学家们的注疏进行解释。古代君臣之间的礼节,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举止性礼节,主要是站立礼与跪拜礼;二是称谓之礼。先说举止性礼节:

先秦时期,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仪制。站立礼中,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礼”,即后世所说的“作揖”。据《周礼》载,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推手小下之”也即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

周王与自己的直属臣下在朝仪之时的礼节,《周礼.夏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门右。”

上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如果没有注释,估计现在没几人能看懂这里在说什么意思。这条记载,郑玄的《注》、唐朝贾公彦的《疏》、清朝孙贻让的《正义》,皆认为是描述周王向臣下行揖礼各定班位的场景。孙贻让说得比较具体:“此朝仪,……孤、卿、大夫皆未就位,王揖之,乃各就本位。士则亦先立在位,待王揖与彼”(孙贻让《周礼正义》卷59)大致意思是:

对孤、卿,一一行揖礼;对大夫,因其同爵者多,且分等,故以对众而行的旅揖分等而揖之:对士,因士分上中下三等,所以分三次行揖礼。所谓“王还,揖门左、门右”,是王回首而对侍从之故士、虎士、太仆辈们行揖礼,因王御朝之时,这些人在王的身后两旁门左门右,王向左右作揖完后还得向后左右作揖,所谓“王既出,(背)负屏,揖卿、大夫讫,乃还,面微向后而揖门左右。”〔孙贻让《周礼正义》卷59〕

以上所述,周王天子无论是对诸侯,还是对孤、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级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礼,都属于君臣之礼的范畴,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礼,还得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礼,而大伙只要对周王行一次礼就行了。可以看出这时的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了,后世君主高居宝座巍然不动的景象,周王们大约是做梦也没想到的。

再看跪拜礼。先秦时的人席地而坐,正规的坐姿,是双膝跪席,臀部压在脚后跟(呵呵,日本人就是这样坐的)对同坐的对方表示敬意,则臀部抬起离开双脚,上身挺直。若再施以手或头、上身的其他动作,则形成各种形式的跪拜礼,如所谓稽首、顿首、空首什么的。《说文解字.手部》段玉裁的注:“凡不跪不为拜”,所以史籍中提到具体的“拜”礼,就是指的这种跪拜礼。先秦时期,无论是礼制,还是史事,都有君向臣“ 拜”--也即行跪拜礼的记录。没错,就是君主向臣下跪拜。

据《礼记.曲礼下》记述:“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这段话所涉及的君主行礼有两方面,一是国君对别国来的大夫行拜礼。二是对“同国”即本国始任为大夫者行拜礼。“拜其辱”之“辱”,按经学家解释是谦指对方的屈下来见,所以“拜其辱”便是行拜礼以欢迎对方的来见,君主以跪拜礼对初任大夫的臣下表示敬意与拜托。《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秦昭王恳请范睢帮他,也是“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应允而向秦王“再拜”,“秦王亦再拜”,并对范雌说:“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对范雌待以极高礼遇。

君对臣还礼的跪拜礼是“空首”,所谓:“空首拜者,君答臣下拜”,动作是两手拱地.叩头至手而不触地,故名空首。君主还跪拜礼的次数是一拜,所谓奇拜是也。《仪礼.士相见礼》亦载:“始见于君,……士大夫则莫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载;“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君主对臣下表示特别的敬重,还有施最重的稽首礼的,但不属礼制的规定,而是“非常礼”也,《尚书》中就记有“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之事,说的是商王太甲向大臣伊尹行稽首礼,西周成王向周公稽首,不过可能被后世儒家理想化过了。

除站立礼、跪拜礼外,还有一些礼节也体现出君对臣的礼敬。.如:降阶,下台阶相迎或行礼。例如诸侯国国君—公对其臣下降阶行礼表示欢迎的礼制:“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立。公降阶揖之”如此等等。

离席,或曰避席。指离开跪坐之席起立,再施以揖礼或拜礼。如春秋时齐桓公大宴臣下,鲍叔牙向桓公敬酒致辞,希望他不要忘记昔日国乱出奔时的苦难。桓公大为感动,而离席再拜,这是君离席向臣行两拜(再拜)的礼。

还有所谓“兴”(兴席),是在座席上起立以示敬。《仪礼.士相见礼》记述:君赐臣下宴,臣下食毕拜谢退出时,“君为之兴”,便是君对臣之辞去以起立作为相送的礼节,这时大臣们就要说:“君无为兴,臣不敢辞”,然后才离开。更重的礼节是君不仅起立,而且“降送之”,即降阶相送。

此外,还有君为臣“抚席”—抚一下席子请坐、“撇席”—象征性掸席上灰尘之动作让坐等等礼节。

在称谓礼上,古人姓名外还有字,先秦时期有“国君不名卿老”礼制,君主不以名称呼高等官员,以示尊重。

正因为先秦之时君对臣有诸多礼敬的仪节,与后世大不一样,因而令后人对古君王之圣德及礼敬臣下的行为心仪、叹赞。清人康有为很羡慕的加以总结说:“《礼》:天子为三公下阶,为卿离席,为大夫兴席,为士抚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康有为遗稿》下卷《拟免跪拜诏》)

2.秦至唐时期的君臣礼仪

中国古代君臣之礼的变化,主要是在秦朝以后,已称皇帝的君主在礼制方面提高与维护其至尊的身份地位,礼敬大臣的仪制与行为减少,君尊臣卑的纲常由此强化。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称皇帝,君臣之礼方面突出了强化皇权与提高皇帝尊威,先秦时期君主礼敬大臣而卑己尊臣的礼仪,当然有损皇帝至尊身份,因而从礼制中取消,皇帝只向极个别的大臣主要是自己的授业师及“三老五更”行礼,所以在朝仪及其他场合中已见不到像先秦时期的君主那样,向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臣属先施以揖礼、跪拜臣下的场面了。此后,只有那至尊的皇帝在朝仪上心安理得地接受百官的跪拜。

汉代,最高级的官员为三公:即丞相(东汉称司徒)、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称司空),皇帝对他们的礼敬仪节有“兴”,是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相比先秦时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礼、空首礼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无伤皇帝至尊身份,因而尚作为礼仪制度保留。例如汉代元旦朝贺之仪,其制为: 三公上殿后面向皇帝座位,赞礼之太常就高声唱喝:“皇帝为君兴”,即皇帝起立对三公的礼贺表示敬谢之意。三公于是跪伏,然后皇帝坐下。皇帝册、授王、公爵、职时,王、公拜谢,皇帝也以起立作答礼。

王应麟《汉制考.序》还曾叙述:汉制丞相进见时,皇帝为其起立以示敬:皇帝在车上时,若路遇丞相求见,要下车以示礼敬。

君臣处理政务之时,皇帝与三公等在朝堂之中共坐商议,这就是明清之人在追述那时的君臣之礼十分羡慕的“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臣与皇帝“坐而论道”。召见个别大臣时也是如此,西汉文帝召贾谊在宣室(未央殿前)谈论,文帝听得着迷,不知不觉以膝行挪动靠近贾谊所坐之席,贾谊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映,显示出当时君臣“坐而论道”的场景。皇帝与宰相等高级官员共坐议政的礼制,一直延续到唐、五代,其时仍是“大臣见君,列坐殿上”(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1)宰相还有特别的礼遇,“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历代职官表》卷3)

君主礼敬大臣保留上古遗风最多的,是尊师敬老之礼。西汉的张禹,曾是汉成帝的授业师.后任宰相。致仕家居后,成帝不时派人慰问。张禹病时,成帝前来看望,“亲拜禹床下”。

这一时期皇帝敬老的礼仪,主要就是三老五更之礼,所谓三老,是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所谓五更,乃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这也是先秦遗风,“三老五更”主要代表了国家重视老人,并使老人“老有所终”的养老制度,所以天子也往往尊礼三老五更,以年老大臣为代表。

依照古礼,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不仅要跪拜,还亲自割牲、执酱、执爵。东汉举行此礼时其仪制为:

举行此礼仪,皇帝要先到太学之辟雍礼殿等候,其御座设在东边之席(以西为上位)。将三老、五更以安车接至后,皇帝于门屏亲迎、行礼。至台阶,皇帝以揖礼相让请他们登阶。殿中,三老被安排在最尊的西席,东面。五更在次尊之北席,南面。皇帝在东席,西面,面向三老更行跪拜礼,以及以三老为师、聆听其讲授且亲自割牲、执酱、执爵侍奉三老,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解释皇帝的这种礼敬原则是“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即以对父兄尊长之礼敬待他们。

据《周书》卷十五《于谨传》,周武帝宇文邕在太学敬三老于谨,让于谨“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反而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随后“皇帝北面立而访道。”于谨说了些“虚心纳谏”的话以教导皇帝,“皇帝再拜受之”。这反映这时的君臣之礼还带有上古遗风,唐代的这一礼仪也与东汉相似。

再看称谓之礼方面,“君前臣名”是君臣称谓之礼的重要原则,它是说:

一、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

二、在皇帝面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它循从礼俗中的尊卑之礼而成为君臣之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卑”身份的臣子在有“尊”身份的皇帝之前,必须谦称其名以示尊敬。如果某位大臣被破例允许不称其名(不包括自称),则属于君对臣的极高礼遇了,“赞拜不名”、“诏书不名”等便一属此例。

被赐予“赞拜不名”特权者,朝仪叩拜,赞礼官在皇帝面前不像宣其他官员那样唱出其名,因为是在天子面前,而且是正规的朝仪当众场合,所以官员们视其为恩遇殊荣。被赐以赞拜不名者,往往还赋予君臣礼制其他方面的特权,如“入朝不趋”—入朝上殿时,不像一般朝臣那样以快步趋行表示对皇帝的礼敬,可漫步而行。“剑履上殿”—一般官员要遵从上殿时去佩剑、脱履的尊君礼制,而有此特权者是着履、带剑上殿。这一时期得此殊荣者不乏其人,如西汉之萧何,东汉末之曹操,东晋之王导、陶侃,南朝齐之萧莺、梁之侯景,隋之窦炽等。这一时期,皇帝对亲近大臣常以字相称,不称其名。如汉高祖刘邦于众臣面前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西汉景帝对窦婴称呼其字“王孙”等。顾炎武《日知录》举唐代为例说,唐太宗时,诸如封伦(封德彝)、高俭(高士廉)等人所以都是以字为名,乃“盖因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

南朝梁武帝时,在君称臣上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蔡撙为吏部尚书,并以纳言(侍中)代宰相职。梁武帝在一次招待群臣的宴会上,连呼其姓名“蔡撙”多次,蔡撙都假装听不见,梁武帝改唤其“蔡尚书”,蔡撙这才起立应答,还正色对梁武帝说:“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以致“皇帝惭色”(李延寿《南史》卷29《蔡廓传•附孙蔡搏传》)

这里,梁武帝并没有因此感到丢面子发火,而且也认为以名呼臣为失礼,以“蔡尚书”改称之,还被蔡尚书抢白了一番而面有惭色,说明当时确有皇帝在称谓上要敬重高级官员的礼俗。而宰辅一类的官员在朝中也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因而蔡撙敢于对皇帝直呼其名表示不满,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皇帝对三公的礼敬,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允许显要之臣赞拜不名、人朝不趋、剑履上殿等,也反映这一时期高级臣僚较尊贵的身份地位,及君臣之间尚不甚森严的等级差距。而君臣共同坐而议政、君对臣“常从容赐茶”、君主常以字亲近称呼臣下,则又是皇帝以比较密近的方式维持君臣关系的表现。

3、宋以后君臣之礼的变化

宋以后,君臣之礼变化的重要表现,就是皇帝大力维护自身至尊威严,同时大臣的身份地位在礼制方面越来越受贬抑,文武大员地位身份因此降低,君臣等级的差距向天壤之别发展,君臣间宜师宜友的人际关系再也无法重现了。

这种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举止性礼节方面。清人康有为对这一变化描述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

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康有为遗稿》下卷《拟免跪拜诏》),这里说的就是古代中国君臣共同议政的场合中礼节变化的大概情况: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元朝进一步发展为臣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明清沿袭而不改。

君坐臣立的变化由宋太祖开始,《宋人轶事汇编》卷1《太祖》有这么个故事:

宋太祖在某一天朝堂议事,对仍坐在那里议事的宰相范质说:“我眼昏不明,你们自己看着文书念给我听吧。”,宰相等人奏事时起立以示尊敬,等他们完事后想复位时,太祖已偷偷命太监撤去了座位。从此大臣们坐着和皇帝讨论国事的历史就结束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太祖把易君臣共坐为君坐臣立这一君臣之礼的重大改变,与其“杯酒释兵权”一样做得是如此的巧妙。从此,君臣促膝而谈式的共坐议政,变为君主高坐于御座之上,臣僚站立其下,君臣之间高下分明。个别大臣再坐于殿上,则需皇帝特恩赐坐了,当然他们也只敢侧身坐上半个座位。

元代,则臣下已须向君主跪伏,如应奉翰林文字官在进实录向皇帝表奏时,便是对皇帝“跪读表,读毕,俯伏,兴,复位”(《元史》卷67《礼乐志一》)。读表时是跪着,读完后,还要向皇帝俯伏行礼,然后起立.归复原位。

明朝沿袭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大明会典》记述:君臣议政之时,“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这段话的意思表明:百官即所有官员无论品级多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令起,才能站立起来。皇帝发布圣谕时,百官都要跪着听。皇帝赏赐大臣,大臣必须在御前跪受赐物,然后五拜叩头。三拜九叩头的大礼到此时也成为常见的礼仪了。

由明朝开始,由于尊君卑臣的强化,君主对臣下已表现为非礼对待的地步,其突出体现,便是明代对大臣们的“廷杖”—堂堂大臣在皇宫大殿上被扒了裤子打屁股。《明史》总结: “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而殿陛行杖习为故事矣。……公卿之辱,前此未有。” 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廷杖“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朱元璋较元代实行得更普遍、更厉害,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皇帝一不高兴,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打完了再拖上来,打死了就抛下去完事。”(见《明代特务政治》)正德、嘉靖时的两次大廷杖,谏止正德南巡廷杖146人,死者11人;嘉靖争大礼,廷仗134人,死者16人,规模浩大,旷古未有。清代的皇帝也有鞭打官员,板责皇子的老师的事。堂堂朝廷命官们甚至皇子之师竟遭杖责,简直是斯文扫地,也可见当时臣僚身份地位降低的程度。

清朝继承明制,皇帝与大臣议政,或是御门听政,或是便殿召对,都是臣向君跪,大臣持本章至本案前跪放,起立归班“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几件”。内阁大学士、学士也是“依班次跪”,皇帝降旨宣答,“大学士等承旨讫,兴,由东阶降”。御门听政,大臣们是跪在硬地上,而且“动辄逾刻”,甚至一跪就跪上几个小时,年迈大臣实在不堪其苦。乾隆五年严冬清高宗御门听政时才萌生了点恻隐之心,为此降谕给在砖地上向其长跪的一品高官宰辅级的大学士、年老大臣加个跪垫,在乾隆看来,已算是对他们的特别优待了。此时的皇帝,与汉代对三公宰辅起立相迎的皇帝相比,在礼待大臣的观念上已有天壤之别!

便殿召对,多是在皇帝的寝宫室内,为高级官员设有跪垫,其实跪在垫上时间长了也受不了,所以有大臣在召见时,在膝间以厚棉裹起来做个垫子。至召对完毕,皇帝令其退出,大臣才能站起来,退后几步,再下跪口祝圣安,然后退出,即所谓“跪安”也。御座之下,天威咫尺,长时间毕恭毕敬地跪,没有顽强坚韧的毅力及一定体力是坚持不了的。乾隆朝的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在年已七十余时奏事养心殿,因跪的时间太久,站起时踩到自己衣服角,一下摔倒在高高的御座下,因身体肥胖年纪太老,这位七十多岁的正一品宰辅高官就此跌死在乾隆脚下,不知算不算因公殉职?

同是君坐臣跪,明清两代从细节上看又不一样。明代君臣议事时,只有奏事者跪,其他人站立,且跪奏者奏事完毕,皇帝即命其起立。清代则不然,御门听政时,轮到某班奏事,该班官员要全邵一起跪下。便殿召对,则所有大臣都要跪在皇帝脚下。康熙以后,召对大臣时间久了,也会赐垫于大臣坐,但是慑于皇帝威严与森严的君臣之礼,实际大臣们并不敢坐,所谓得“赐垫坐”者,最多不过是跪在垫上。受优礼的,是各机构的最高级官员,因而被赐坐—跪在垫上。至于正二品的侍郎及以下员,则连跪在垫上的资格都没有。

皇帝既然要求臣下在其面前站立、跪伏,体现他的至尊威严,向臣下屈尊施礼的事就不可能了,所以,汉唐时期仅存的皇帝向业师、三老五更跪拜的古礼,也在宋代以后被取消。

我们看看宋朝的三老五更之礼可以发现几个特点:

1.皇帝不出迎三老、五更,而由太常寺博士排皇帝安坐等候。

2.皇帝不向三老、五更施礼,而是三老、五更来至御座前,先.向皇帝行揖礼“皇帝为兴”,只是以站起来作还礼。

3.席间,皇帝也不为三老割肉、执酱,而由尚食官代行。

4.皇帝也不送出,而是三老、五更至御座前行揖礼告别。

可见宋代,礼敬三老五更的仪节大量省略了,皇帝再也不需要向别人礼拜了。元明以后干脆取消了这一礼仪。至清朝中期,就是那位让年迈大臣在其座下因跪的太久而跌死的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打算行三老五更之礼,然而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这种古礼“臣下谁敢受之?!”

在君臣称谓之礼方面,皇帝对臣下礼敬的现象也大为减少,如君对臣之称字就已不多见,至于“赞拜不名”,大臣得此礼遇者更为罕见,就连明万历时身为宰辅兼皇帝之师的张居正也未被赐予这种荣誉。明代皇帝对大臣已是直指其名,清代皇帝的“上谕”、对臣下奏折的“朱批”所保留下的称谓看,清帝对臣下也直呼其名,或以“尔”、“汝”称之,宰辅之臣大学士从来也无人敢像南梁蔡撙那样对此表示不满。

宋以后的宰相,包括无宰相之名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身份地位和权势都已不能与汉魏之时位极人臣的宰相同日而语。明代虽有严嵩、张居正等权臣,但他们并非如以前依宰相制所当然具有之权,本质上说他们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所以他们之有权,是在皇帝荒政、昏庸的情况下代行了一部分皇权。清代皇帝勤政、乾纲独揽,宰辅之臣就权力轻微,碌碌无为。明代的宰辅如张居正等人,尽管也曾权力炙手可热,只不过是个别的暂时现象。因为他们的地位身份已相对卑下,因而无一不在低级官员的弹劾下,被皇帝轻易铲除。明崇祯朝17年中,被皇帝换掉的宰辅之臣大学士竟有43人,平均两年5人,其中23人为罢免;七卿即六部长官尚书、都察院都御史,被撤换52人,平均一年3人,其中27人是罢免,21人以罪削职,以罪削者多下狱、处死或充军(据《明史》卷100《宰辅年表二》、卷112《七卿年表二》统计)。这就是说这些高级官僚身份地位相对低下,已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了。

君尊臣卑的强化,使臣下每天生活在恐惧中,不敢主动大胆地匡正君主过失,从而削弱臣僚的辅政作用。明清时期皇帝的威严已被抬高到绝对至尊的地步,卑视臣下,君主容不得臣下对其尊严的丝毫损伤,包括直言谏净,甚至以残酷的非礼手段如廷杖对谏净之臣进行严惩,君主的错误施政与行为已无法得到官僚系统的纠正,而曲从、讨好君主,不顾是非的奸臣,则往往因此得势,借此营私,打击正直的大臣,从而导致朝政的腐败。

君主礼敬大臣的仪制被逐步取消,在礼节上不断卑抑臣下的过程,反映出君尊臣卑纲常的不断强化,君臣之间等级差距加大并森严化。宋太祖要求臣下站立地下,自己高坐椅上,就是借此而造成君臣之间的高下之分,以尊君、卑臣。朝堂之上,对宰辅之臣不让坐的“非礼”之举,更属一种有意贬斥臣下的行为。明初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大臣跪拜君主的礼仪,就是要将臣僚变为臣仆。到了清朝,明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延续,又融人满族君臣之礼的旧俗,进一步发展为奏事之臣的全部列跪。这时的君臣礼仪已是一种加强专制君权的手段。

话又说回来,有皇帝的专制主义的存在和加强,大臣变成臣仆或奴才是必然趋势。考证“臣”字的本来意义;臣,上古就是指男性奴隶。《尚书.费誓》:“臣妾逋逃。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还有《礼记.少仪》所载:“臣,征伐所获民虏也。”据近人研究,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指奴隶。由此看来,大臣们由先秦到清朝,完成了一个语言学上名致实归的大循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想做皇帝座下的大臣,就先得有做奴才的觉悟。

参考书籍:

应聘礼节 篇4

一、服装

应聘是正式场合,应穿着适合这一场合的衣服,着装应该较为正式,又略带学生气。作为参加应聘的大学生,穿着打扮应给人“信得过”的印象,符合着装大方,精神饱满,有青年人朝气的特点。服装尽量挺括,不要皱痕明显。求职记录笔记本、多份打印好的简历、面试准备的材料、个人身份证等,所有准备好的文件都应该平整地放在一个牛皮纸的信封里。关掉手机。

男学生:理好头发,剃好胡须,擦亮皮鞋,穿上颜色素净、干净整洁的服装,衬衫以白色为好,切忌太花哨。穿西装要扣好西服和衬衫扣子,打好领带,领带颜色以明亮为佳,但不应太鲜艳,图案一定要中规中矩,以能带给人一种明朗良好的印象为佳。必须配皮鞋,最好不要穿运动袜。戴眼镜的同学,镜框的配戴最好能使人感觉稳重、协调。选择平时习惯穿的皮鞋,出门办事前一定要清洁擦拭。

女同学:穿着应有上班族的气息,裙装、套装是最合宜的装扮,裙装长度应在膝盖左右或以下,太短有失应重;服装颜色以淡雅或同色系的搭配为宜;头发梳理整齐,勿顶着一头逢松乱发,更不能染发烫发;应略施脂粉,但勿浓妆艳抹;不宜穿戴金银手饰,显得一身“金色”。面试前一天修剪指甲,忌涂指甲油。

如果你是应聘一家要求严谨的单位,当然需要一套很漂亮的西服,而且穿蓝色会比较合适,显得很端庄、很职业。建议不要穿黑色、灰色,黑色会给人一种压抑感和威胁感;灰色则给人感觉很呆板缺乏创意。在普通单位应聘,它的着装就比较平常,鞋子和衣服颜色整个色调是一致的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去应聘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工作,你可以穿得稍微休闲一点,时髦一点。注意讲求色彩,在视觉上应该抢眼、耐看。在你的着装上就显示出你的创意来,当然是美的创造力,不要表现得太另类、太超前。

二、到达应聘地点的时机选择及调适

1、一般提前5一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以表示求职的诚意,给对方以信任感。同时也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作一些简单的礼节准备,以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一定要牢记面试的时间、地点,有条件的同学最好能提前走一趟。这样,一来可以观察熟悉环境,二来便于掌握路途往返时间。以免因一时找不到地方或途中延时而迟到。如果迟到了,会给招聘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丧失面试的机会。应聘时不要结伴而行。

2、大多数应聘同时会有数位毕业生候试,再由接待人员按应聘情况一一唱名引见,在引见之前,千万不可因等候时间长而急燥失礼,你的失礼,也许稍后就会传到招聘者的耳中。

3、进入应聘室之前,不论门是开是关,都应先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切忌冒失入内。入室应整个身体一同进去,入室后,背对招聘者将门关上,然后缓慢转身面对招聘者。关门动作宜轻,以从容、自然为好,见面时要向招聘者主动打招呼问好致意,称呼得体。踏入面试室的时候,应面露微笑,如果有多位考官,应面带微笑的环视一下,以眼神向所有人致意。求职者进入面试室,行握手之礼,应是主考官先伸手,然后求职者单手相应,右手热情相握。在招聘者没有请你坐下时,切忌急于落坐。请你坐下时应道声“谢谢”,然后等待询问开始。求职者求职时必须带上个人简历,证件,介绍信或推荐信,面试时一定要保

证不用翻找就能迅速取出所有资料。如果送上这些资料,应双手奉上,表现得大方和谦逊。

三、应聘过程中应保持的体态(文末有具体介绍)

1、坐姿要端正,胸部挺直,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两膝并拢,将手放在膝上。两腿不要任意伸直,切忌跷二郎腿并不停抖动,两臂不要交叉在胸前,更不能把手放在邻座椅背上,不要给别人一种轻浮傲慢、有失庄重的印象。

2、面部表情应始终面带微笑,谦虚和气,有问必答,切忌板起面孔,爱理不理,以眼瞟人。尤其是在对方有意轻慢、提问刁钻以视心理反应时要特别小心,无缘无故皱眉头或毫无表情都给人以反感。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应聘过程中最好把目光集中在招聘人的额头上,且眼神自然,以传达你对别人的诚意和尊重。经验证明:魂不守舍、目光不定的人让人感到不诚实;眼睛下垂则给人以缺乏自信的印象;而眼直盯着提问者,会被误解为向他挑战,给人以桀骜不驯的感觉;东张西望,让人觉得三心二意;左右扫视,上下打量则显得无礼。

四、应聘时如何回答对方的问题

在应聘中对招聘者的问题要逐一回答。对方给你介绍情况,要认真聆听,为了表示你已听懂并感兴趣,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点头或适当提问、答话。回答时口齿要清晰,声音要适度,答话要简炼、完整,尽量不要用简称、方言、土语和口头语,以免对方难以听懂,最好将对方和自己的发言比率定为6:4,切忌把面谈当作是你或他唱独角戏的场所,更不能打断招聘者的提问,以免给人以急躁、随意、鲁莽的坏印象。当不能回答某一问题时,应如实告诉对方,含糊其辞和胡吹乱侃会导致失败。对重复的问题也要有耐心,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也不能直接给予反驳,可以用诸如:“是的,您说的也有道理,在这一点上您是经验丰富的,不过我也遇到过一件事……”可以用类似的开头方式进行交流。但在下结论时不要主动说与主考官的观点完全相反,要引导主考官自己做结论,这样就避免了与主考官直接发生冲突,又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回答情景面试问题时,稍不注意,容易处理失当,过度自信而忽略了场面控制。

五、细节问题

毕业生参加应聘要放亮眼睛,观察环境,见机行事,先要寻找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地方需要你做点什么。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有时会成为你应聘成功的契机,因为,这有利于彼此情感的交流和气氛和谐,让对方接纳你、悦纳你。交谈中要自然、放松,切忌做一些捂嘴、歪脖、抠鼻孔、掏耳朵之类的小动作。

应聘结束时,毕业生应一面徐徐起立,一面以眼神正视对方,趁机作最后的表白,以突显自己的满腔热忱,并打好招呼。比如说:“谢谢您给我一个应聘的机会,如果能有幸进入贵单位服务,我必定全力以赴。”然后欠身行礼,说声“再见”,轻轻把门关上退出。特别要注意的是,告别话语要说得真诚,发自内心,才能让招聘者“留有余地”,产生“回味”。

与人事经理最好以握手的方式道别,离开办公室时,应该把刚才坐的椅子扶正到刚进门时的位置,再次致谢后出门。经过前台时,要主动与前台工作人员点头致意或说“谢谢你,再见”之类的话。

最后,别忘了应聘归来之后写一封感谢信,招聘者的记忆是短暂的,感谢信是你最后机会,它能使你显得与其它想得到这个工作的人不一样。面试之后,回到家里,应该仔细记录整个面试经过,每个面试提问,每个细节都要记载在面试记录手册里。面试成功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上一次面试中分析各种因素,学到经验,下次面试会更好。

1、求职者站姿的基本要求

站姿是仪态美的起点,又是发展不同动态美的基础。良好的站姿能衬托出求职者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站姿的基本要求是挺直、舒展,站得直,立得正,线条优美,精神焕发。其具体要求是:头要正,头顶要平,双目平视,微收下额,面带微笑,动作要平和自然;脖颈挺拔,双肩舒展,保持水平并稍微下沉;两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身躯直立,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挺胸、收腹、直腰,臂部肌肉收紧,重心有向上升的感觉;双脚直立,女士双膝和双脚要靠紧,男士两脚间可稍分开点儿距离,但不宜超过肩膀。

2、求职者坐姿的基本要求

坐姿是仪态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坐姿能够传递出求职者自信练达、积极热情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展示出求职者高雅庄重、尊重他人的良好风范。

求职者坐姿的基本要求是端庄、文雅、得体、大方。具体要求如下:

入座时要稳要轻,不可猛起猛坐使椅子发出声响。女士入座时,若着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向前拢一下。

坐定后,身体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直,上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目光柔和,男子双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膝盖上,两膝距离以一拳左右为宜。女士可将右手搭在左手上,轻放在脚面上。

坐时不要将双手夹在腿之间或放在臀下,不要将双臂端在胸前或放在脑后,也不要将双脚分开或将脚放伸的过远。做于桌前应该将手放在桌子上,或十指交叉后以肘支在桌面上。入座后,尽量可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如果坐的时间长,可适当调整姿态以不影响坐姿的优美为宜。

3、求职的走姿要求标准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是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的动态美,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体态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

求职者走姿的具体要求是:

行走时,头部要抬起,目光平视对方,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并以身体为中心前后摆动。上身挺拨,腿部伸直,腰部放松,腿幅适度,脚步宜清且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男士应抬头挺胸,收腹直腰,上体平稳,双肩平齐,目光直视前方,步履稳健大方,显示出南性的刚强雄健的阳刚之美。

上一篇:关于目标的寓言故事下一篇:关于购置复印机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