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名词解释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准扶贫名词解释(精选8篇)

精准扶贫名词解释 篇1

精准扶贫:

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

六个小康建设:

小康路建设;小康水建设;小康房建造;小康电建设;小康讯建设;小康寨建设。

空壳村:

指的是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乃至入不敷出的村庄。

三类九步骤:

“三类”:巩固提升类。一是人均纯收入超过2884元,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住房条件中上以上,无面包车、货车、轿车;重点扶持类。一是人均纯收入低于2884元,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缺资金、技术,无发展思路或因抚育子女上学、因病、因灾;二是住房条件中等以下,无冰箱、无热水器,无面包车、货车、轿车;政策兜底类。一是人均纯收入低于2884元,无劳动能力,无发展能力的两无人员,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二是住房差,无自买无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交通工具无自买三轮车、面包车、货车、轿车,卫生条件差,满足其中条件之一。“九步骤”:一步入户算账摸情况、二步分析原因明方向、三步精确分类定对象、四步干部结亲当家长、五步一户一策用心帮、六步筹措资金强保障、七步跟踪问效紧不放、八步动态管理建台账、九步长效巩固奔小康。

四看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法”指标体系分为四项,为百分制,各项内容及分值如下:“一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占20分;“二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占30分;“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占30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家庭教育负债情况和在校生现状,估算其教育支出和发展潜力,占20分。对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要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省扶贫办印发版)

五看五比法:

一看经济来源,比家庭收入;二看消费档次,比家庭财产;三看劳动观念,比家庭劳力;四看生活环境,比居住条件;五看贫困程度,比致贫原因。

建档立卡贫困户:

指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两公示一公告”识别出来,通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的农户。

一般贫困户:

指经过识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通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的农户。

低保贫困户:

指经过贫困户识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同时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并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的农户。

低保户:

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又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的农户。

五保户:

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又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的农户。

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指的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H=q/n(其中,H为贫困发生率,q为贫困人口数,n为2014年全部人口数)。

贫困户识别标准: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2300元不变价,2013年低于2736元,2014年低于2884元,2015年低于2968元,2016年3146元,为我省贫困户识别标准。

贫困户识别程序:

农户申请→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纠错)→乡镇核查并公示(纠错)→县级审核并公告(纠错)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系统。

贫困户退出程序:

村民小组提名→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准→签字确认并销号。

贫困村退出程:

贫困村申请→乡镇审批→县级核准→签字确认→省市级备案。

贫困乡镇退出程序:

乡镇申请→县级审核认定→签字确认→省市备案。贫困县退出程序:

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核准并公示后认定→签字确认。

贫困乡镇摘帽标准:

执行省定标准,即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考核标准(2017年预计7400元左右)。

贫困村退出标准:

执行国定标准,即该村 “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以内”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3万元以上”两个指标。

贫困人口脱贫标准:

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安全住房、家庭无辍学学生、无人员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等。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就是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两线合一:

到2020年,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达到6200元,全省农村低保保障人数减至213万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47元/月,保障人数减至40万人。

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八个抓好: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扶贫、抓好扶贫生态移民、抓好社会保障扶贫、抓好教育扶贫、抓好医疗扶贫、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抓好财政金融扶贫。

四个全程参与:

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督和全程督促项目评估。

四台一会:

管理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

四个切实: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

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

七流程、十步骤:

七流程:省下达资金计划→县制定项目申报指南→乡镇申报项目→县级扶贫部门初选项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项目立项→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县批复项目实施方案后下达项目资金。十步骤: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申报指南→竞争立项并立项批复→项目实施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审批实施方案(县乡录入电子平台)、下达项目资金计划→项目及时报备→分级分类公告公示→请款、实施及报账→项目验收和评估→报送工作总结。

贵州扶贫十大产业:

核桃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产业、脱毒马铃薯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特色茶叶产业、特种养殖产业、精品水果产业。

“六看一算”:

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有无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算一算家庭年收入账”。

“六大基本原则”:

即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这“六个坚持”当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政府主导是落实关键,精准扶贫是基本方略,保护生态是重要屏障,群众主体是内生动力,体制机制是激励手段。

“九大脱(扶)贫方式”: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二是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三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四是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五是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六是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七是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八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九是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扶贫。

两率一度:

精准识别准确率(包括错评率、漏评率)、精准退出准确率(包括错退率、漏退率)和精准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重点突出:漏评率、错退率和群众满意度。

四有人员:

对有小轿车、有商品房、有国家公职人员、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原则上不纳入建档立卡系统。

1.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四个切实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3.精准识别主要程序(7步骤)

农户申请、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纠错)、乡镇核查并公示(纠错)、县级审核并公告(纠错)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系统。

4.脱贫退出主要程序(6步骤)

村民小组提名、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准、签字确认并销号。

5.两个所有

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

6.两不愁、三保障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7.贫困户“七不退”

收入未达标不能退、饮水不安全不能退、教育未保障不能退、医疗无保障不能退、住房未保障不能退、当年新识别不能退、帮扶未落实不能退。

8.扶上马、送一程

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贫困县脱贫退出后,攻坚期内国家和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9.精准扶贫

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0.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1.精准扶贫四看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12.扶贫四问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13.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到村到户。14.精准识别“四个准”

严格按照识别标准要准、识别程序要准、识别纠错要准、动态管理要准“四个准”的要求,坚持定量(贫困标准)、定性(四看法)、定程序(公示公告、签字确认),以“两不愁、三保障”为衡量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在全省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精准性。

15.精准施策 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因村施法因户施策,脱贫路径明确、帮扶措施明晰、政策宣传明白、项目资金明细。

16.精准退出“四个实” 退出程序坚持内业筛查、外业程序、签字背书、完善档案“四步法”,脱贫退出做到退出标准、程序管理、档案资料、背书制度“四个实”,特别是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严格执行“七不退”,坚决防止“数字脱贫”和“被脱贫”。

17.精准管理“四个有”

对脱贫对象实行年初有标识、年中有措施、年底有成效、全程有帮扶责任的留痕管理。对“错”“漏”“缺”的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动态、实时、有效。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18.精准评估“四个清”

严格按照第三方评估和交叉评估专项调查内容清晰、抽样调查对象清楚、实地核查清账、数据分析清查的评估方式,对贫困识别、退出、满意度、项目资金等开展全面评估,确保各项脱贫数据真实可靠、客观公正。

19.两有户

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20.两因户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21.两无户

无力脱贫、无业可扶。22.两缺户

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23.脱贫攻坚十项行动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实施教育扶贫行动、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实施党建扶贫行动。

24.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

村级道路畅通工作、饮水安全工作、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贫困村信息化工作。

25.六大脱贫攻坚战

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产业脱贫攻坚战;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教育医疗事业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

26.四个全程参与

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

27.四台一会

管理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 28.五个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9.四到县原则

按照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的原则,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县级审批、省市级备案、乡镇实施和初检、县级验收,逐步实行乡级报账制度,加快推进乡级财政报账全覆盖。30.“五主”责任制

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31.“五包”责任制 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32.双组长责任制 构建“双组长”责任制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整完善以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为主要特征、部门一把手为主体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按此要求延伸到市(州)、县、乡,调整完善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33.易地搬迁扶贫“五个三”经验

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地”,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好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让搬迁群众一部住上新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34.产业扶贫“两有”原则

瞄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习近平春节前夕在河北考察时提出),扶贫项目选择以“有市场需求、有资源条件”为标准,做好产业扶贫机制,让精准扶贫户“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35.四重医疗保障体系

精准扶贫名词解释 篇2

不同时期,扶贫形势、任务不同,扶贫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不同,扶贫的思路也随之不同。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新阶段的又一次扶贫思路创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须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2014年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对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战略”。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精准识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程序,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识别他们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以及脱贫致富的可能性选择等。二是精准帮扶。是指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脱贫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帮扶,以使扶贫对象尽快脱贫,提高扶贫帮扶的实效性。三是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测和信息记录,将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获知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效果好,就要总结经验;效果不好,就要吸取教训。而且,随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逐渐见好,扶贫帮扶的内容、方式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心坎里”。四是精准考核。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各环节工作是否到位?举措是否得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各环节工作的实效性怎样?等等。考核的目的是对前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个总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从而在下一阶段精准扶贫的工作决策中,明确方向,突出工作重难点,其根本目的是督促、提高。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开发的弊端,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更加清楚,扶贫内容、方式针对性更强,扶贫管理精细科学,扶贫考核严格高效。

二、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是指:为了帮助扶贫对象脱贫,金融机构通过信贷、保险等手段,为其生产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金融扶贫是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窘境。所以,金融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我国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为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增加其信贷投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推行为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生产性周转资金的信贷扶贫项目。步入新世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的推行,加大了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截止到2006年,享受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达592个。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到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共计246亿元。

(二)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给予倾斜。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是给予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及民族贸易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二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实行更为优惠的金融政策,以增加这些地区的贷款额;三是在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内,推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举措,对农村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完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一是信用体系的完善。“信用村、镇”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为金融机构顺利进行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到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约1.12亿农户的信用档案被个人征信系统采集,超过8000万农户参与了信用评定。此举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健全。到2010年末,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8886家农村信用社、261家村镇银行已加入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贫困地区的异地汇划渠道更加畅通,支付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支付清算更加快捷高效。

(四)扶持贫困地区优势产业、企业发展。金融企业为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特色行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推动其发展,并保证贫困户通过增加就业而从这些企业、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此种金融扶贫的模式包括:“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据统计,2012年,农业银行重点支持了173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其贷款余额达到130.2亿元,户均余额7528万元。

三、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既是精准扶贫,也是金融扶贫。其特点如下:1、主体是金融机构;2、客体是经过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3、手段是适合精准扶贫对象要求和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3、目的是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所以,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应该是:为了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金融机构基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要明确扶贫的客体。确定了“帮扶谁”的问题,就明确了资金投放方向,资金投放方式和途径也能随之确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应以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为依据,深入分析和掌握贫困人口的分布、数量、致贫原因、贫困程度、金融需求和生产特点等,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动态管理,[3]使贫困人口识别与金融扶贫措施两环节有效对接。

其次,金融精准扶贫要确定扶贫的主体。不同性质特点的金融机构,各有其优势和弊端,我们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建立完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金融扶贫开发有机系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迀等项目;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合作性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其熟悉农村业务、网点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扶贫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贴息贷款等金融服务。

再次,金融精准扶贫要解决好扶贫的方式问题。应基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生产发展特点以及需求特点,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政策,找准扶贫方向和切入点,使得有限的金融扶贫资金能够取得最大的扶贫成效。对生存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可将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的重点;对于那些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而且返贫率高,可帮扶其进行易地扶贫搬。

最后,应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扶贫相互配合,构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不断丰富财政资金扶贫形式,在坚持传统的扶贫贷款贴息的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扶贫的新路径。二是探索研究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实施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在建立、完善贫困地区信用体系、清收不良贷款等领域,相关政府应加强配合协作。[1]如此,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效性才成为可能。

摘要:金融精准扶贫兼具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内涵特征。本文结合我国的扶贫实践,分析了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页.

[2]郭兴平.新时期的金融扶贫:形势、问题和路径,农村金融研究[J],2013(5):12-16页.

创新扶贫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 篇3

多年来,恩平市老促会同志团结一心,紧紧围绕促进老区建设这一宗旨,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听民声、知民性、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为老区人民办好事、实事。十多年来,为老区贫困户已发放肥料、农药及种子达一百多万元。

恩平市老促会高度重视创新扶贫机制,不断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到扶贫工作中,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进程。大田镇蓢底老区三个村委会,有丰富的山区资源,但某些农户把山林、耕地发包给外地人。老促会通过摸底调研,明确了蓢底茨菇扶贫项目,每年向贫困户供应化肥,注重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了他们的“造血”功能。目前,三个村委会共有75户种植茨菇375亩,每到收获时,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商家前来采购,供不应求。

良西镇知坑村是水库移民村,老促会了解到该镇是“四薯之乡”,马铃薯、木薯、沙葛、粉葛远近驰名,决定扶持种植马铃薯,协助他们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贫困户购买化肥,提高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请来农科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购置农业机械,提高创业能力,达到脱贫致富,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横陂镇南华村委会是柑橙种植基地,很多贫困户都引进了被国家指定为国宴佳果的廉江红江橙试种,培育出自己的优质品种红江橙,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至今已扩种面积337亩。但近几年由于果树老化、品种变异、病虫害影响,直接影响果树产量。老促会除了供应优质肥料,还主动协助农户更新换代,加强管理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专门组织专家,办好培训班,请专家到地里现场指导农民种植,逐步推进科学栽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对果农进行技术扶持,提高柑橙产品的科技保障能力,加大科技应用力度。一对老农夫妇树立信心,扩大果园三十多亩,他们建小屋扎营在果场。目前果树生势茂盛。柑橙给南华村委会各自然村贫困户带来可观收入,也使贫困老区村发生前所未能的变化。“老促会扶持种植柑橙,我们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户建房买车哩!”老农开怀笑道。

多年来,除了产业扶贫,恩平市老促会还实施智力扶贫。与电脑学校和市住建局合作,举办老区青年电脑技术学习班、建筑技术学习班和建筑技术培训班,达到了“培训一人,成才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

恩平市老促会将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篇4

从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到各地方积极行动真抓实干搞扶贫,再到扶贫工作切中要害解决广大困难群众脱贫难题。凡此种种均凸显出精准扶贫工作是让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切实保障,更是实现中国梦小康社会的核心前提,而精准二字又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确定大多还是延续之前的方式,部分是由村民选出但绝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按照原有政策画线得出所谓贫困人口,至于贫困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等不确定问题,难以重点突出,也使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出现定位不准,实施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组织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后,第三次对2015年全村的贫困户进行最后认定,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确识别才能将此项政策落实好。

精准扶贫要精确帮扶。在以往的扶贫政策中大多集中在以输血式扶贫为主要手段,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解决暂时的贫困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有甚者个别下村帮扶干部无视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只是大而化之的进行帮扶,群众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却丢给群众100只鸡去饲养,导致群众不但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反而花费更多资金,在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淮安市通过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员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企业家通过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措施为贫困户“输血”。

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而对贫困户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贫困农户。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确保“扶真贫” 帮扶“真扶贫”。实行阳光、透明的操作管理模式。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等公开。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要做到“精准扶贫”,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精确识别贫困人群,精确帮扶解决实际需求,精确管理保证公开透明,才能消除贫困人口,消除贫富分化,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但是,农村地区环境仍然存在污染,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低效化,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多管齐下,集三维之力,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机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设长效化的机制,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农村环境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教育宣传引导农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突出典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土地流转政策,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果品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果品深加工,发展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加强科技创新,利用高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43、(主观题)请结合岗位实际,谈谈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的认识。

关系

解析

【参考答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与其他十三条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其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确切厘定。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

第一,在扎实学上下功夫,认识上见真章,有共识。

要在学懂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其活的灵魂,可理解为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四个自信”。其中,人民至上,问题导向,更是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准把握。民生之事,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才瞻,本周则邦宁”。

第二,在融会通上下功夫,广泛宣传上入心声,汇合力。

在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有了共识,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去学习有关惠农、强农、富弄政策并宣传到位,把党中央与中央政府的关切传达入心,帮助百姓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实践的主体作用,将政策落地生花。了解大家的心声、意见,积极谋划和完善政策,出成效有合力,民声所倾,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以百姓心为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共筑美好蓝图。

第三,在方向明上确定目标,广泛调查上明重点,敢对标。

始终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在前列,紧扣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下大力气去搞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青年人的锐意担当,积极搜集民意民声,敢于对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找准群众的烦心事、迫切需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汇报配合调动公共资源,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在工作上,勤思考,有闯劲,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前列。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因此,在工作中,向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同事学习,向群众取经,勤思考,敢创新,明确自己的工作计划,突出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积极配合深入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彰显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以及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工作者的本色。用好“三权分置”、“三变”等关键领域改革与政策,摆脱“无经验思维”、“没办法就这样吧”的不良惯性,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尤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极推进平安杨凌建设工作。民生工作,走在前列。

以健康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篇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推动扶贫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因为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东光县与贫困程度较深的山区比较起来,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一些,但是现在脱贫攻坚的对象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可以说属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所以精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健康扶贫就更为重要。

一、健康扶贫,先把贫困群众的病治好。

让老百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才有能力去创业、去打工,有了收入,才会有脱贫的希望,一家人才会有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过得才会有奔头,要真正落实“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保障兜底一批”的工作要求,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进一步核准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及患病人员情况,将大病和慢病进行分类救治,全面启动 21 种大病的集中救治工作,加强县级定点医院大病集中工作管理,完善临床路径

和救治专家组,及时掌握贫困大病患者底数,有效组织集中救治工作。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的,由就近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下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

二、健康扶贫,要 减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

农村居民保健意识淡薄,有病一拖再拖,不到影响生活起居的程度,他们很少到医院检查身体,其实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怕花钱,所以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是扶贫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这一举措已让贫困人口减轻很大负担。其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资助;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制度,提高看病就医费用报销水平;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等,多项措施减轻了贫困患者就医负担,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很大作用。

三、健康扶贫,为贫困人口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是健康扶贫的目的所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特别是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签约履约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经济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服务内容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转诊预约、医药咨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让他们平时健康“有人管”。同时落实健康扶贫包联制度,成立包联组,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讲和督导工作,为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四、健康扶贫,要加强政 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

将健康扶贫政策明白卡(定点医疗机构明白卡)及大病集中救治定点医疗机构联系人、慢病签约政策内容,制成展牌,悬挂在各医疗单位和村卫生室内显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 LED 屏、村喇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公示栏、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健康扶贫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明白知晓。

实施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得病、不得病,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切实让医疗保障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典范 篇6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干部选拔精准考核助力精准扶贫 篇7

2016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 并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办法的实施, 为地方政府扶贫工作考核提供了方向, 要在扶贫攻坚工作上取得成绩, 关键要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考核是一个指挥棒, 上面考核什么, 下面就会集中力量抓什么。把扶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就是让地方的党政领导把重点工作放在扶贫开发上, 真正把扶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 把脱贫实效作为最大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贫困村调研的时候, 明确要求地方党政领导要把重点工作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心工程,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 扶贫开发的成效关系着到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否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要确保高脱贫攻坚成效, 要让扶贫政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引导党政干部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进一步健全完善贫地方政绩考核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地方考核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案, 不断完善与地方考核机制相匹配的监督机制以及群众参与的全方位考核机制, 只有完善干部扶贫政绩的综合评价, 才能让扶贫开发政绩考核指挥棒舞的更客观公正、更科学有效, 扶贫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上犹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为切实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精神, 防止因领导干部换届而影响精准扶贫工作, 上犹县委结合具体实际, 于2016 年2 月出台《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先过精准扶贫关的有关规定》 (此项举措在省委办公厅第40 期今日信息汇要、市委办公厅第39 期今日赣州汇要中刊出) , 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以精准考核促精准扶贫。

该项规定明确指出, 关于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先过精准扶贫关。换届期间干部的选拔任用, 需先征求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意见。对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 优先提拔重用;工作不力或被效能问责的, 不予提拔重用。除换届和特别工作需要必须调整岗位外, 没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乡镇, 党政主要领导原则上不调整。行业扶贫部门和结对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队长和队员、结对帮扶干部的选拔任用、需先征求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意见。乡镇和部门、单位评先评优, 需先征求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意见, 实行“一票否决”。在精准扶贫工作中, 对于不胜任、不称职的, 及时予以调整;对于履职不到位导致效率低下、造成不良后果的, 实行效能问责或组织处理。同时, 领导小组还整合督查、绩效、效能等单位力量, 定期进行督查、定期进行通报, 了解存在问题, 及时督查落实。对工作落实不力, 导致“十项重点工作”没有进展或进展缓慢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 追责问责。

从严督查考核, 严格问责机制。上犹县把扶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干部、转变作风的“赛马场”, 以干实事论英雄, 促进全县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采取“543”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 即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5 户、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4 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3 户、其余由乡镇干部包片“兜底”, 不脱贫不脱钩, 实现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同时, 将精准扶贫纳入对乡镇、部门、单位考核重要内容。

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该县坚持长线扶持项目与短期见效项目相结合、面上统一施策与因户分类施策相结合、增加贫困户收入与减少贫困户支出相结合、点上抓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与面上抓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五个结合”原则, 大力推进以“3+X”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3”即推进光伏扶贫、油茶扶贫、就业扶贫项目, 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X”即因户分类施策, 实施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 主要包括茶叶、油茶、苗木、生态鱼等特色产业扶贫, 金融、信息、电商等行业扶贫, 以及旅游扶贫、搬迁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

精准扶贫名词解释 篇8

狠抓精准识别,选准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在精准,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首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胜利,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台前县以精准识别“回头看”为契机,重点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秉承“多报一人是渎职、少报一人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人口,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错不漏,经得起群众的评议、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3548户、贫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贫困底数,建立起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户信息台账。精准扶贫,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发现有53%左右的贫困群众由于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或者超过招工年龄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今年5月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贫困村建设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成为台前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实力、精准脱贫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64个,改造提升60个,总数124个,吸纳809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238人。据估算,每名贫困人口在就业基地务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业基地务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明确建设标准,筑牢致富平台

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县级主导、政策激励、乡村主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的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四个统一”和“三个明确”。“五个结合”:一是从产业上,“种养加”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与全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例如,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在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二是从选点上,紧密与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优先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尤其是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广场附近,不仅可以实现贫困户持家、就业“两不误”,而且能够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同时吸纳农村闲置人员就业,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建设方式上,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现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从长远发展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抢抓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政策优势,在就业基地房顶等空间上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每个基地光伏发电站能带动20户深度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从夯实基础上,与“智慧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建远程教育站点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宣传上级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等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规划设计统一由住建部门制定,建筑结构统一为钢构,外观面板为浅灰色横条纹PU板等,保证了就业基地建设的质量。“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就业基地建设标准、项目引进和贫困人口就业比例等条件的,进行以奖代补。7月份,拿出1270万元对第一批26个就业基地进行了奖补。二是明确就业基地产权。规定基地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所在村委会管理。三是明确租金使用。就业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设、维修外,可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救助。

实施精准助力,推动基地建设

一是扶志气,增强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单位联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缺信心、创业畏首畏尾等问题。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183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户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扶技术,提高脱贫本领。为破解劳动技术难题,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和送技术上门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人口4399人次,转移就业3700余人。三是扶项目,增强基地发展活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鼓励企业投资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吸纳带动1个贫困人口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奖励5000元;年收入1万~1.8万元的,奖励3000元。目前,124个就业基地均有企业入驻。实践证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是一条符合台前实际、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重统筹。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实行县委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的“三个带头”工作机制,现场督导、现场指导就业基地建设、项目入驻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二是整合资金强基础。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精准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贫资金11165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督导考核促成效。由包乡县领导和“一创双优”活动办、扶贫工作督导组、督查局等部门加大督导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会、半月点评制度,在乡镇之间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将督查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一篇:群众安全工作汇报模范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师职称评定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