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名词解释(共9篇)
第一审刑事判决书:是指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程序进行审理,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确认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的什么罪,是用什么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而作出的书面决定。
第二审刑事判决书: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依法提出的上诉或者抗诉,对下一级任命法院所做出的第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重新进行审理的法律文书。
第一审刑事裁定书: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中,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对有有关程序作出的书面决定。
第二审刑事裁定书:是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二审程序,在审理上诉或者抗诉案件的过程中,就有关诉讼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做出的书面决定。
第二审维持原判用刑事裁定书: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受理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判决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后,经审理确认一审判决在认定事实和法律适用上没有错误,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法驳回上诉抗诉,维持原判时制作的法律文书。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是指人民法院对依法审理终结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在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应否负刑事责任的同时,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请求一并判决时所用的文书。
第一审民事判决书:是指一审人民法院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对审理完结的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就如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问题依法作出的书面处理决定。
第二审民事判决书:是指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不服一审人民法院所做出的判决提起上诉的案件,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二审程序审理终结后做出的书面决定处理。
民事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调解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并制作的文书。
民事裁定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就解决诉讼程序方面的问题依法作出的书面决定。
第一审行政判决书:是指一审法院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程序,对于审理终结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参照有关行政规章,就案件的实体性问题作出处理的书面决定。
第二审行政判决书: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对于当事人不服、又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的案件,经审理终结后,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参照行政规章,就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终结处理的书面决定。
律师法律文书:是指律师依法参加诉讼或处理非诉讼法律事务时制作的文书。
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组织因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书状。反诉状:是指刑事自诉案件或民事诉讼的被告提出的与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上和法律上有牵连的独立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与原告起诉合并审理,并追究原告相应民事或刑事责任的法律文书。上诉状:是民事、行政或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民事、行政或者刑事判决或裁定不服,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期限,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时使用的文书。
申诉状:是指行政案件当事人,刑事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仅指刑事案件)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人民检察院制作的不起诉决定书不服,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书状。
再审申请书: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或者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法自愿原则,或调解内容违法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请求重新审判的文书。
辩护词:是指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或者其辩护人,针对自诉状、起诉书、公诉意见书的指控进行反驳或辩解,说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法庭辩论文书。
法律意见书:是指律师应当事人的要求,针对某一法律事务,根据掌握的事实和材料,正确运用法律进行阐述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有时还要提出积极的建议,出具给当事人的一种书面意见。
人民检察院刑事法律文书:是指人民检察院在行驶刑事检察职能,如立案侦查、审查批捕、提起公诉以及对各类诉讼案件实行法律监督所制作的法律文书。
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或自行侦查的案件,认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已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而制作的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
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是指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起诉,认为案件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终止诉讼所做的书面决定。
刑事抗诉书: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按照法定的抗诉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重新审理,纠正产生的错误时制作的法律文书。公诉意见书:是指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为支持公诉,以起诉书为基础,结合法庭调查情况而进一步揭露指控论证被告人所犯罪行为的综合性发言。
公证文书:是公证机关依法制作的各类法律文书的总称。
公证书:是指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律和事实,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或批准的格式和要求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司法证明文书。
要素式公证书:是指文书内容由规定的要素构成,行文结构、文字表述等则由公证员的酌情撰写的公正文书。
仲裁法律文书:是仲裁过程中产生的法律文书,指仲裁机构和仲裁申请人依据仲裁法和仲裁规则指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
仲裁协议书:是申请人将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予以解决,并服从仲裁机构的裁决,以解绝纠纷为目的的书面协议。
关键词:法律发展,法律危机,法律解释
一、法律发展的危机
“我感到我们正处在法律价值和法律思想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种危机中,我们整个的法律传统都受到挑战。”[1]伯尔曼这一满怀忧患的论断警醒着世人:西方法律价值和法律思想所锻造出的千年传统已经被人淡忘,曾经的法律制度、法律价值和法律概念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们发现,政治势力可能在法官选任过程中系统地进行意识形态测试以筛选候选人。[2]
(一)西方法律发展危机的表现
外部因素与内在逻辑的共存与竞争意味着,如果政治等外部因素强势地驱使法律前进,那么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将会受到排挤而趋向边缘化,人们便会将对法律本身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因素上,放弃对于法律的尊重。伯尔曼的忧虑正在于此。
(二)西方法律发展危机的后果
也许有人会用这样的社会法学观点,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辩护:法律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人类社会在近百年来急剧变化,法律亦随之发生变化,此乃理所当然之事。但是,这一看法未能准确地说明法律的功能,因而也无法意识到法律发展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法律的主要功能并不在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3]
(三)中国的法律发展危机
西方学者对于西方法律发展的忧虑,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法律发展的思考。中国究竟有没有遇到与西方相类似的危机呢?通说认为,基于中西方的这些区别,断言西方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会在中国产生,恐怕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法律发展就不会面临危机:首先,在法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其超长时间的了解导致人们对历史上法律表现出的局限性极其熟悉,还导致一种安全感,这促成人们患上对其益处的健忘症。其次,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尽管它能对外部因素造成的些许限制,还远远不能凸显出动态的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最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结合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中国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甚至比西方更为深重。
二、化解危机的三种方案
“一个社会每当发现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就会本能地转眼回顾它的起源并从那里寻找症结”,[4]西方还可以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而中国将如何应对呢?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三种化解危机的方案。
(一)限制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妨碍法律发展内在逻辑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能否采取措施限制政治权力以保护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呢?政治权力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还是侧重于在静态的法律体系下限制自己的权力,而并非意味着在动态的法律发展中就一定会尊重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因此,以限制政治权力为中心,树立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不符合政治权力的特性,不适合作为化解危机的方案。
(二)扩大司法权力
在维护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时,司法权力有显著的优势。然而,应当注意到:第一,司法本身即具有被动消极的特征,不利于其如同政治权力一般,主动出击,大包大揽地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第二,司法权力的管辖事项是有限的。一旦当事人将其争议提交法院,他们极有可能参加到了一种零和游戏中,必须要分出输赢胜负。[5]另外,盲目扩大司法权力,使其参与到自己无力解决的社会事务,甚至会导致司法权力与政治权力相混同,非但起不到确保法律发展内在逻辑性的作用,反而为政治权力干预司法权力打开了缺口。
(三)依靠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肇始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见证了法律解释与法律发展的紧密联系。古罗马法学家在解释《十二铜表法》的过程中,引申出大量的多种多样的连编纂者都梦想不到的法律准则。就这样,直到一千年后《国法大全》颁布,《十二铜表法》也未曾更改过一词,但人们总能从中读出新鲜的精神。[6]解释发展了《十二铜表法》,使其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而在当代,法律发展所遇到的危机,也可以利用法律解释加以解决。中国的法律发展应当以法律解释为中心。
三、法律解释的三重优势
可以预见,法律解释将凭借着这三大优势推动中国法律发展,而法律发展也只有以法律解释为中心才能使外部因素、内在逻辑形成合力,平稳地渡过危机。
(一)解释原则的优势
一般认为,解释原则有合法性与合理性两种。两种解释原则的适用孰先孰后,涉及了政治权力与司法权力的范围。正确理解解释原则,能够修正限制政治权力、扩大司法权力的危机化解方案。
解释的合法性原则是指立法居于司法之上,因此法官的法律解释必须受到法律文本的约束和限制。但是它具有很大的缺陷:第一,崇尚立法至上。第二,不能认识到良法恶法的区别。第三,脱离现实情况。
解释是否超出法律的限制,这一问题往往只有凭借合理性的判断才能回答。法律不可能成为绝对的指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应在何时选择这条或那条既有规则解释或指引判决。而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稳定人们的预期,使大家接受一种相对合理的变化。因此,解释的合理性原则应当位于合法性之先,只有依靠合理的解释才能发展法律。
(二)解释主体的优势
虽然法律解释主体非常广泛,可以包括法官、学者、其他法律职业者乃至于普通人。但是法官在法律解释上占据主导优势,这使得法律解释不会成为学者的专利。具体来说,法官之所以在法律解释上占据主导优势,是因为:第一,从思维上看,在进行法律解释时,法官面对的是现实案件,而非像学者一样进行沉溺于大量的虚拟案件之中。第二,由于法律解释活动蕴含主观色彩,因而不同学者可能会在同一解释问题上给出南辕北辙的答案,这会动摇人们对于法律解释的信心。第三,只有法官的解释才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法律解释的适用主体应当是法官。通过法官的法律解释才能真正联结立法、司法和法学三个维度,促使法律有机发展。
(三)解释方法的优势
可以说,法律解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它借助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包裹起来,这就使得法律解释避免了外部因素对法律发展的直接干预。它仍然重视既有法律,同时注重法律对外部因素的适应,真正维护了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四、结语
法官的法律解释具有独特的优点,能够调和法律发展中内在逻辑性与外部因素的矛盾,稳定人们的预期,化解中国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中国法律发展,应当抓住法律解释这个中心。因此,法律的发展需要依靠漫长的司法实践、依靠一代又一代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法律解释。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8,39.
[2][美]塔玛纳哈.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M].李桂林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8.
[3][4]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7.
[5]王利明.从足球裁判看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12-09-04.
关键词:法律解释;含义;立法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现行的法律的含义及其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内涵外延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法律解释方法作为法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学理论固然精辟高深,但法律条文讲究精辟,概括,并不能完全概括其中,因此,我认为法律的魅力就在于法律的解释,法律解释之精妙也許超乎立法者的想象。所以,我想谈下我对法律解释的理解。
一、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的方法有很多,我仅总结一下学理上常见的解释方法:
1.文义解释
也就是对文字的解释,它分为:字面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限制解释,解释的内容要比字面显示的小;扩大解释,是指解释的内容比字面显示的大。
2.体系解释
是指为了解释一个法律内容,把法律放到整个法典,甚至放到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相关的法条得出含义,是为了防止断章取义的去理解法律。
3.历史解释
是指从法律规定的历史过程所得出的含义。
4.比较解释
是指用外国的法律或外国的判例来解释法律。
5.立法者的目的解释
是指根据立法者的主观意图来解释法律。
6.客观目的解释
是指不是根据立法者的主观意图,而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社会生活的目的来解释法律。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法律解释法的方法多种多样,那么我们在法律实务中,面对具体的案情,针对某一具体法律规则或者原则要如何解释,法律解释是不是有效,能不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中得到认可,从而具有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对法律进行合理的解释,正式我们这些法律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努力钻研的学问。学习法律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条文都背会,而是能够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理论方法,以及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来对法律规则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的作用。以下是我对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认识:
(1)在法律解释顺序上,通常情况下,要先进行文义解释,在文义解释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或者有违法律的本意时,再运用其他解释方法。
(2)以平等原则为导向来解释具体的法律规制。即统一法律中相同的法律概念,原则上给予相同的解释。对于不同法律中相同的法律概念,立法目的不同,有时不得相互援引,原则上不做相同解释,但也要看两部法律之间的关联性。
(3)同时注意区分对列举性条文和例示性条文的不用解释方法。对于前者,特别是完全列举的情形可以进行反面解释;对于后者,结合概括部分和举例部分综合进行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作用
我们强调了这么多法律解释,那么法律解释到底什么作用呢?我想法律解释的功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法律解释学试图利用各种解释方法来为规则填补空缺、清除瑕疵,从而使疑难案件的判决能够恢复到大小前提清晰明确的司法常态。另一方面,法律解释学还要利用各种解释方法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会随规则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扩张的趋势,解释方法就被当作一套程序性指令来填补因规则不确定而出现的约束力真空。
四、当前我国法律解释的问题
我国当前法律解释的缺陷的根本在于法律解释归属不明。一直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二元化的法律解释体制,一方面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解释法律的主体,行使法律解释权;另一方面又规定最高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也是法律解释的主体,同样享有法律解释权。这种二元化的法律解释体系,为我国法律解释制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埋下了制度上的伏笔。
其实法律运行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立法,法律修改,还有就是法律解释。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律解释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关注在法律解释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我国法律的整体效力和保障其良好运行。
作者简介:
孙阳洋(1987.12~),女,汉族,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硕士,诉讼法学专业。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与物理意义上的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而且应具有法律属性。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不可认识和控制之物(如地球以外的天体)不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不可分离之物(如道路上的沥青、桥梁之构造物、房屋之门窗)一般不能脱离主物,故不能单独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存在。至于哪些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可以或可以作为哪些法律关系的客体,应由法律予以具体规定。在我国,大部分天然物和生产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有以下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之物或国家专有之物,如海洋、山川、水流、空气;(2)文物;(3)军事设施、武器(枪支、弹药等);(4)危害人类之物(如毒品、假药、淫秽书籍等)。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使得输血、植皮、器官移植、精子提取等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也产生了此类交易买卖活动及其契约,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这样,人身不仅是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承载者,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任何人(包括本人)将整个身体作为“物”参与有偿的经济法律活动,不得转让或买卖。贩卖或拐卖人口,买卖婚姻,是法律所禁止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应受法律的制裁。第二,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例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或至少是法律所不提倡的行为。第三,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例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人身(体)部分(如血液、器官、皮肤等)的法律性质,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它属于人身,还是属于法律上的“物”,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三方面分析:当人身之部分尚未脱离人的整体时,即属人身本身;当人身之部分自然的从身体中分离,已成为与身体相脱离的外界之物时,亦可以视为法律上之“物”;当该部分已植入他人身体时,即为他人人身之组成部分。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书本、砖石、纸张、胶片、磁盘)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不同于有体物,其价值和利益在于物中所承载的信息、知识、技术、标识(符号)和其他精神文化。同时它又不同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本身,是精神活动的物化、固定化。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西方学者称之为“无体(形)物”。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行为结果。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是特定的,即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能够满足权利人利益要求的结果。这种结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结果,即义务人的行为(劳动)凝结于一定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物化产品或营建物(房屋、道路、桥梁等);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即义务人的行为没有转化为物化实体,而仅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直至终了,最后产生权利人所期望的结果(或效果)。例如,权利人在义务人完成一定行为后,得到了某种精神享受或物质享受,增长了知识和能力等。在此意义上,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不完全等同于义务人的义务,但又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过程紧密相关。义务正式根据权利人对这一行为结果的要求而设定的。
在中国,解释主体主要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省级人大常委会和省级政府主管部门。
法官并不是我国法律解释的主体,而被认为是“法律的执行者”。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官却行使着与其他法律解释主体相似的法律解释权。
这就出现了法律的具体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
本文通过对法官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研究,提出应当理性的赋予法官一定的解释权,这将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司法进程,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官法律解释资格的必要性
在普通法系国家,法律解释是指法官或者法院在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中对法律规范做出的解释,他们的法律主要是法官司法经验的产物,因此,法律解释权的主体主要是法官们。
而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则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
解释主体主要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省级人大常委会和省级政府主管部门。
法官并不是我国法律解释的主体,而被认为是“法律的执行者”。
但在实际操作中,法官却行使着与其他法律解释主体相似的法律解释权。
这就出现了法律的具体规定与实际操作间的矛盾。
究竟法官能否成为我国法律解释的主体?笔者认为,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之下,答案是肯定的。
原因如下:
(1)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本身存在着弊端
这是需要法官进行法律解释的客观原因。
首先,鉴于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一方面,这本身就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要是再让之进行法律解释,无疑会加重立法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所设定的规范是一种留有空缺结构的规范,在许多细节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上,由于立法者的认识能力或立法本身技术方面的原因没有做出详细规定,而把此留给法院(主要是法官)去发展和完善。
而且立法解释是一种事后解释,即当现行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时候才进行。
它的事后性决定了它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
当法律需要解释的情况出现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时,此时再去启动程序复杂的立法解释不仅会浪费司法机关与当事人的宝贵时间,还会浪费国家资源,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依靠立法机关对法律进行解释是不现实的。
其次,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担负着具体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受到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监督。
但是实际中,由于行政机关享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使得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效力逐渐减弱,加之行政机关在具体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范围十分广泛,牵扯的利害关系人甚多,地位日益呈现出膨胀化的趋势,这就会导致互相扯皮推诿、不负责任的现象出现,进而造成独断专行、社会不安定等不良影响。
最后,司法机关的解释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我国,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是首要的法律解释主体,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高司法机关,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的解释享有重要主体地位。
虽然实践中法院(以法院为主)对法律解释像有很大的权利,但是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法院在审理一个具体案件的时候,若是遇到了不能直接引用法条的情况,法官需要“逐级请示”,直到请示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批示,一方面,这会使得本身任务繁重的最高人民法院更加劳累,另一方面,也会浪费司法资源和当事人的精力,而且也会使得法官养成依赖性的习惯,遇事请示,久而久之则会丧失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司法机关的效率。
(2)法律解释的目的决定了法官法律解释的主体资格
[摘 要]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般学者对此却了解甚少。本文试图从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对象与方法、法律解释的特性以及的法律解释的目标这几个部分对法律解释做一基本的探析。
[关键词]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对象,法律解释的目标
法律解释是从神学解释及哲学解释延生出来的一门古老学问。历史上,法律解释主要见于并依附于民法学说的发展。到近代法律解释已逐渐出现了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倾向。从解释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就是由具体解释学发展到一般解释学。法学解释学与文学解释学及神学解释学共同构成一般解释学的历史渊源。[1]对于法律解释这一概念一般学者虽不太陌生,但却对此缺少全面的了解。本文试对法律解释的一些相关基本原理作一探讨。分述如下:
一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在这里,我们必须先介绍一下法的适用。法的适用通常被认为系属于逻辑上三段论法的`应用,也就是法律之一般的规定是大前提,将具体的生活事实通过涵摄过程,归属与法律构成要件底下,形成小前提,然后通过三段论法的推论导出规范系争法律事实的法律效果。[2]法官在法律适用时必须先确定大前提,也就是所谓“找法”。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可能:其一,有可适用的法律;其二,没有可适用的法律(即存在法律漏洞);其三,虽有规定,却因过于抽象,须加以具体化(这种情形则涉及价值补充)。[3]事实上,上述三种情形均是法官经过解释得出的结论。因此,广义的法律解释包括上述三种情形,即法律解释、漏洞补充和价值补充。
法律解释以法的适用为目的,也是法的适用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法律必须经解释才能适用。法律是由立法者制定的,立法者是人,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由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然具有局限性。即使立法者是万知万能的上帝,而法律必须最终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但文字、语言则不能将立法者的意愿全部的。明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文字所表现的法律,表面上其意义似极了,无须解释,然一旦欲适用于某种具体事实而确定其意义时,反难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倘不加以解释,则必无法适用。[4]此外,对于同一法律事实,不同的法律也可能赋予不同的法律效果。对此拉伦茨先生指出“之所以会对法律文字的精确意义,一再产生怀疑,首要的原因是法律经常利用的日常用语与数理逻辑和科学性用语不同,它并不是外延明确的概念。[5]所有这些即产生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 、法律解释的对象与方法
法律解释的对象,又称法律解释的标的,学者对此争论盛大。有学者认为法律解释的对象为法律文本,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规范及习惯和判例规则。[6] 有学者认为是法律规范的“条文”和它的附随情况。[7]有学者则认为包括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8]在这里我倾向于第三种解释。前两种见解其实大通小异,法律解释以文本为对象,解释者如不能确定文本的确切意旨时,必然须借助文本外的附随情况,如立法过程中的一切纪录、文件、立法理由书等资料,但这一切必须以“对一般大众公开者为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附随情况”的考察只是法律解释的依据或者方法,而不称之为对象。但是,法律的适用是事实与制定法的结合,作为解释主体按其权限来说不可能仅就制定法的条文进行解释而不去顾及法律事实。制定法对适用主体来说总是处于流动中,与具体的案件相比较它总处于未定状态中,法律面对历史的变迁应有部分的调适能力,否则制定法便会僵化。所以作为法律解释对象的法律不仅仅是指制定法还应包括法律主体活动所面对的法律事实。法律解释的意义恐怕也在于此,即通过解释者把在事实之先的成文法律与当今现实的案件结合起来,所以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交流,一方面是解释主体与文本的交流,另一方面是解释主体与案件的沟通。[9]
法律解释的方法(仅指狭义)包括文意解释、体系解释、比较解释、历史解释、合宪解释等方法,其目的旨在澄清法律疑义,使法律含义明确化、正确化。在上述的各种解释方
1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
关于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 可以界定为:由有权的组织或个人在受理环境犯罪个案时, 通过适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进行发现、确定环境刑法涵义及探究其原文含义所要达到的符合环境刑法所规定的应然状态, 进而积极预防和打击环境犯罪, 保护环境法益。这种目标状态是与适用法律解释解决案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当然, 这也是适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所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讲, 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 确定法律规范内容的作业, 即狭义的法律解释;二是在没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的漏洞补充;三是在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一般而不确定情况下的价值补充。 (1)
2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缺失现状
第一, 我国环境立法理论尚不完善。由于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最早散见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刑法典中, 而在国际社会上环境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再加上我国对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保护意识由淡漠转为积极, 以及由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转为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使得我国的环境刑事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也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期。这造成了该部分的法律解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树立的目标并不明确。
第二, 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的指导思想不符合时代精神。实践中, 不少法官在处理环境刑事案件时, 都不自觉的以传统的法治理论为指导, 仅仅对法律条文做出单纯的注解, 在个案中释放出法律文本的原意或是立法者在立法时的意思。诚然, 对法条做出注解这一司法活动本身并无错误, 这是司法者和执法者进行执法、司法活动的前提, 也符合依法治国的原则。但是, 如果过于刻板的依照几十年前制定出的法律来对今天的案件进行解释, 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发生在当下的行为的正义价值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众所周知, 许多在立法时被认为是环境犯罪的行为, 比如类似“投机倒把”行为, 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根本就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因此, 这种以恢复环境法立法时期的法律涵义和过多的注重环境法本身的含义作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的做法,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解释学上的主观说。
第三, 解释的来源太过狭窄。法官对环境刑事立法的狭义解释很可能会只把制定法作为唯一的解释来源, 而忽略了实践对环境法益和对公民环境权应有的保护。如果长期以解析法律文本的固有涵义或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作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那么我国的环境刑事法律, 乃至整个法律体系都将难以发展, 停滞不前。
3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
首先, 法律文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环境刑事立法中的用语也会出现哈特所指的"核心范围"、"边缘地带"。此时, 对于法律所不能明确说明和在法律涵摄之外的事实, 如果以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为当时的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难以知晓当初的立法意图。而且, 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 是针对一般的状况和一般的人、事、物而设定的。当时环境刑事立法的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实施状况而设定的。如果以恢复立法者的意图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那么重塑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法律氛围也是上述假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当然不可能。法律应该且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 法律文本字里行间的原意有较大的说服力, 正是这种说服力导致了法律文本被过分的适用。被称为法律的大部分形式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文字本身带有很大程度的概括性, 这种概扩由于其界定了一类事物, 从而使其具有内容的相对确定性, 而这些确定性又促成了人类思维的规范性。正是人们看到了语言文字对思维的规范性作用, 人们才使用文字来表述法律。但是, 我们清楚的看到, 由文字含义的概括性所带来的确定性只是相对地确定。这种确定性并不能排除概念边缘的不确定性, 也不能排除类范围内的确定性。所以, 我们承认, 在法律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原意, 其中主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含义, 但这种原意只是概括性的原意。 (2)
基于这种理解, 环境刑事立法中存在的概括性原意, 法官在司法时不妨反过来将其作为当前某类个案运用该法律进行解释时是否符合客观逻辑与主观经验的判断标准之一, 也就是将其作为司法活动的思维先见, 而不是将其作为判断罪与罚的唯一标准。
4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解决措施
首先, 针对个案的解释将成为环境刑事个案的最终归宿。因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针对的是案件形式复杂、危害后果巨大、潜伏期长、取证困难的此类环境刑事案件, 因此, 无论刑法条文制定得多么细密或在制定出来之后得到了多么详尽的解释, 无论这些解释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适用于具体案件之前, 都仍然是抽象的, 到了具体案件中, 仍然会发现需要解释的疑难之处。 (3) 再加上我国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理论的发展本来就相对滞后, 实践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因此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明确树立起针对个案的裁判规范。具体而言,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建构而非解析。所谓建构是指以环境刑事法律解释为手段和方法, 在环境立法和行为事实之间搭建一座实现公平、正义、价值的桥梁, 即建构针对个案的裁判规范。而解析是指以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为意图, 仅把解释内容和对象停留在法环境刑事立法的字里行间。这也是传统法制理论的观点。
其次,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制定要与时具进。任何制定法都是对以往事实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没有任何人能够从制定法中演绎式的把所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与法律规范进行完全的重合。在现实生活中, 环境犯罪案件是不会按照环境刑事立法所规定的事实模式出现的, 总会有各种在法律预测范围之外的事实以各种姿态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因此, 环境刑事法律的立法者也不可能为所有环境犯罪问题提前准备好最佳答案。也就是说, 在环境刑法、事实与价值之间, 永远存在着一种矛盾或冲突。这是一种常态。也是我们通过环境刑事法律解释所致力于要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最后, 扩大解释的参考途径。环境刑事立法不能直接应用在环境犯罪案件中, 它只是执法者和司法者建构针对个案的判决理由的依据之一而已, 也是法官发现法律真相的最主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它虽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但当将环境刑事立法向判决理由进行转换的时候, 法官依靠的不是前者, 而是环境刑事法律解释。因为任何法律的应用过程在本质上都是法律的解释过程。因而法官运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建构判决理由, 既不仅仅是直接依照环境刑法的具体条款, 又不仅仅是直观地对法条进行简单的说明与注释, 而是为环境犯罪个案找到既合理又合法, 且同时适用于个案的裁判规范。因此, 探求当今现行环境刑法所包含的准则, 根据复杂的个案做出含有恰当裁判规范的个案解释才是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唯一目标。
综上所述, 明确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是分析环境刑事法律解释问题的前提, 理清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缺失现状和分析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针对个案、与时俱进、扩大解释参考途径是完善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根本措施。
摘要:阐释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概念, 概括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现状, 分析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 提出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解决措施。得出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确立是完善环境刑事法律理论和强化环境刑事法律适用必然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环境,刑法,法律解释,目标
参考文献
①杨春洗.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5.
②陈金钊, 焦宝乾, 桑本谦等.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5.
关键词:理想法治;现实法治;实质解释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38-02
一个国家的理想法治,不仅要求要有一个完备、良好的法律体系,而且还要求这些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法律的过程中,司法者、执法者以及国民不仅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也要善于从正义的理念来解释法律,要相信立法者在规定法律的时候是善意的,并将这种善意通过解释者的智慧和技巧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律规范的目的。
理想法治: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
什么是法治?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主张,所谓的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思: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氏的这种法治观。不仅体现了实证法的精神,也反映了自然法的价值观,是实证法精神与自然法价值的完美结合。但在法学理论上,法治向来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之分。
纵观法学和法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法学的发展历史经历过这样一些阶段:概念法学——自由(目的)法学——利益法学,与此相适应的是,法治也经历过三个阶段:形式法治——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在这三个法治阶段的历史演进中,法律的适用也经历一个从简单的法律涵摄(法律解释)——法官续造——法律论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从以往单纯的形式法治到现在复杂的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不断统一的过程,也是大陆法系法律方法从19世纪到20世纪以来的嬗变过程。在形式法治阶段,不承认法律有漏洞,强调法律的逻辑自足性,主张法官必须严格恪守法律的规定,不允许司法者有任何解释法律的权力,司法者的任务就是执行法律的规定,法官没有解释法律的自由裁量权,这就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所形容的司法过程就是一个“自动售货机售货”的过程。但这种机械、教条的司法,完全排除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所需要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不容易实现个别正义。为了克服这个弊端,西方国家的法治曾经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实质法治阶段,承认法律有漏洞,主张法律必须是行动中的法律,是自由的法律,允许法官有大量的解释法律的权力,甚至有发现法律的权力,以确保判决的妥当性。这种司法的方式虽然便于实现个案的正义,但这种司法很容易导致法官的恣意,从而伤害到法律的安定性,不利于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正因为如此,现代意义上的法治,都主张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主张既有给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又要限制法官解释的权力,主张在不损害法律安定性的前提下谋求具体裁判的妥当性,强调法官在恪守规则与自由裁量权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法官要善于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平衡,充分运用利益衡量、价值补充等方式来解释和论证法律,其最大目的不只是为了实现判决形式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实现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以保证充分实现法律的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统一。
现实法治: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间冲突下的选择
但上述所描述的法治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应然状态。在现实生活,由于立法者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立法技巧的不成熟以及法律语言表达的局限性,由于司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立场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同一个法律条文在理解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释结论,往往会发生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不一致,发生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从而影响理想的法治状态的实现。
对此,一些学者明确主张,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和平时期,由于中国人向来缺少一种崇尚规则的意识形态,缺少一种法治形成所需要的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缺少一种自然法的精神和理念,使得国民尚未普遍养成一种强烈的、刚性的规范意识,许多法律得不到充分的信赖和遵守。因此,为了提升法律的统一性、普遍性、有效性,我们必须维护形式法治,维护法律规则的普遍性、权威性与有效性,维护形式合理性,放弃实质合理性,以此来培养国民对法律规范的忠诚和信赖,积极引导国民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社会氛围。因为形式法治所要实现的是普遍正义,保障了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而实质法治所要实现的仅仅是个别正义,保障的是特殊案件中的个别人的权利与自由,在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在所有人的利益与个别人的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经过慎重的利益权衡,我们应该维护普遍正义,而牺牲个别正义,应该保障所有人的权利,而牺牲个别人的权利,这乃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无奈之举,是贯彻实施法治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但也应看到,这种维护形式法治可能造成的恶果是“恶法亦法”的法治悲哀,很容易形成形式法治下的“多数人的暴政”,因为牺牲一个个个别的正义,牺牲一个个个别的权利,最终结果可能是普遍正义也不复存在,任何人的权利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固然要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但也要警惕这种可能危害法治根基的倾向和思潮,在执法(司法)过程中,要注意个别正义的实现,要实质地解释法律。
实质解释法律:克服法律教条主义倾向的法宝
首先,在解释某个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语境或者语篇原则的循环诠释,即整体只能通过其部分的理解而理解,但对其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其整体的理解。在法律解释中,首先要坚持文理解释,这就需要解释者将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看作一个统一的法律文本,并认为国家的法律秩序是由这些统一的法律文本所构建的,坚持一个统一的违法观,一切从法律文本出发,一切又要回归法律文本。具体而言,法律的用语意义必须在整个法律条文中把握,法律条文的意义又必须在整个法律文本中把握;反过来,整个法律文本的意义又是通过对法律条文以及组成法律条文的法律用语的意义得到体现,法律的解释者必须往返穿梭于法律的部分与法律的整体之间,在解释的时候,需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才能最终达到对法律文本中法律概念、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原则的准确理解。
其次,如果运用文理解釋能够达到正义的解释结论,那么,解释者就不必求助于其他解释方法。例如,《婚姻法》有关禁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结婚,无论解释者如何进行文理解释,都很难得出那对表兄妹之间可以结婚的结论。但如果文理解释不能达到正义的解释结论,解释者就必须寻找论理解释的方法。例如,《刑法》第302条是关于盗窃、侮辱尸体罪的规定,其中“侮辱”一词,在刑法中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一种需要解释者进行某种价值判断的概念,又由于侮辱尸体罪是规定在《刑法》第六章第一节有关扰乱公共秩序罪,此节所要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伦理规范以及公序良俗,在判断是否侵犯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就必须借助社会一般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即社会相当性的观念,更多地去考虑社会公众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力。
释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__可以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投资主体。A.国家授权的部门 B.国有企业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
2.黎某为其子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期限10年,保费已一次缴清。两午后其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并已执行。黎某要求保险公司履行赔付义务。对此,保险公司应做__处理。
A.依照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
B.根据李某已付保费,按照保单的现金价值予以退还 C.可以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返还保险费 D.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全额返还保险费
3.某公司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进入破产程序。与该公司有关的下列款项属于破产债权的是__。
A.某公司欠债权人甲公司3万元货款,但已过诉讼时效
B.某公司被宣告破产时欠乙公司5万元货款,但尚未到偿付日期
C.某公司向某银行贷款10万元,但该项贷款以某公司价值20万元的汽车作抵押担保 D.某公司拖欠地方税务局税款2万元
4.按照偿付的标的不同对补偿贸易进行的分类不包括:__。A.直接产品补偿 B.其他产品补偿 C.劳务补偿 D.材料补偿
5.【真题试题】(2005年单项选择第5题)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与乙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和丙公司的李某同桌吃饭,张某酒后对李某说道“乙公司欠我公司的房款,我不要了”。甲、乙两公司间的债务__。A.免除 B.不能免除 C.效力待定 D.可撤销
6.【真题试题1(2007年单项选择第l7题)作为整体的产品包括多个层次的含义,某公司生产的空调以其服务在消费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该公司的良好服务属于产品的__含义。A.形式 B.核心 C.实质 D.延伸
7.对下列__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A.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B.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的
C.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账号、发票、证明的
D.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
8.利润最大化要以()为前提 A.企业的竞争优势
B.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C.良好的市场环境 D.良的的企业形象
9.市场渗透战略属于__战略。A.密集型成长 B.稳定型 C.多元化 D.收缩型
10.行政机关在行政合同中享有下列哪些特殊权利__ A.解除合同而无须补偿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B.要求对方完全、实际履行合同 C.可随时变更、解除合同
D.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有制裁权
11.作为整体的产品包括多个层次的含义,产品的质量属于产品的__含义。A.形式 B.核心 C.实质 D.延伸
12.属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范围的货物买卖是__。A.中国某上市公司将50万股股票转让给美国某公司 B.香港某船务公司购买新加坡某船务公司—艘轮船 C.英国某公司拍卖从十国获得的文物
D.中国某电视机厂同英国某公司订立合同,销售本厂生产的电视机 13.按照宪法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__。A.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B.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C.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D.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14.张某将其私有房屋出租给李某,租期届满之前,张某又将房屋出卖给王某并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现王某要求李某将房屋交付给自己居住。王某的要求__。A.合法,因为房屋所有权已发生移转,原租赁合同失效 B.不合法,原租赁合同有效,李某有权继续使用房屋 C.合法,王某是房屋的所有权人,有权支配其财产
D.不合法,因为原租赁合同的期限未届满,张某不能将房屋出卖给王某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者违纪赔偿金,每月扣除金额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B.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的30% C.可在工资中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D.可在工资中扣除抚养费、赡养费等
16.火车运行途中,车厢内灯管突然爆裂,击伤旅客张某左眼,张某有权请求承运人承担的责任是()。A.违约责任 B.侵权责任
C.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 D.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17.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确定某一货物买卖合同是否为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时,要求合同当事人的__在不同国家。A.国籍 B.户籍 C.住所 D.营业地
18.人力资源战略属于__战略。A.总体 B.局部 C.经营单位 D.职能部门
19.某超市保安人员怀疑顾客武某偷窃商品,强行对其搜身,并打伤武某。武某要求该超市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但遭该超市拒绝。该超市侵犯了武某的__。A.监督批评权
B.维护尊严权、依法求偿权 C.依法求偿权 D.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依法求偿权
20.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多少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__。A.10 B.15 C.30 D.60
21.下列关于公司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现行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类,国有独资公司不是我国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
B.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而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股东的债务负责 C.公司具有独立寿命,不受出资人寿命影响
D.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公司的出资人可以决定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
22.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对__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A.选举公司董事长 B.决定聘任总经理
C.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 D.公司解散
23.中国甲公司向美国乙公司转让制造甲醇新工艺专利权__。A.必须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 B.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C.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D.必须经双方合同约定进行转让,无须批准
24.【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11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甲公司为卖方,乙公司为买方。合同约定,由甲公司负责运输,运输方式为火车运输。后双方在交货地点上发生争议,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交货地点应为__。A.甲公司所在地的火车站 B.乙公司所在地的火车站 C.乙公司的营业所在地 D.乙公司的仓库所在地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者违纪赔偿金,每月扣除金额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B.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的30% C.可在工资中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D.可在工资中扣除抚养费、赡养费等
26.下列关于战略目标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B.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
C.战略目标是与企业战略控制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D.战略目标是战略方案制订和选择的依据
27.对企业集团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大型企业集团是产业机构升级换代的唯一途径 B.大型企业集团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C.大型企业集团是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主体
D.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28.【真题试题】(2007年单项选择第12题)在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中,员工、管理者、组织等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最关键的是__。A.企业最高领导人 B.人力资源部门 C.员工本人 D.工会
29.(2006,10)我国法律实践中,对法律适用的要求不包括__。A.正确 B.及时 C.合理 D.民主
30.【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l5题)在企业选择市场进入投资时,该市场应具有的特点是__。
A.新的竞争者比较容易进入 B.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C.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D.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不强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有效的沟通效果,需采取的措施是__。A.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B.善于运用反馈 C.学会积极倾听 D.坚守自己的观点
2.张三与李
四、王五合资成立了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张三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五任监事。经甲公司股东会同意,张三将该公司一辆汽车出售给自己。另外,张三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多次将甲公司的资金挪用于个人炒股而赚了10万元。关于张三的行为,表述中正确的是:__。
A.张三将甲公司的汽车卖给自己的行为,已经公司股东会同意,是合法行为 B.张三将甲公司的汽车卖给自己的行为,属于自我交易行为,即使股东会同意,也是违法行为
C.张三挪用甲公司资金用作个人炒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D.张三应将挪用甲公司的资金依法交回甲公司,10万元炒股盈利应归其个人所有
3.甲在乙经营的酒店进餐时饮酒过度,离去时拒付餐费,乙不知甲的身份和去向。甲酒醒后回酒店欲取回遗忘的外衣,乙以甲未付餐费为由拒绝交还。对乙的行为应定性为__。A.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B.是行使不安抗辩权 C.是自助行为 D.是侵权行为
4.【真题试题】(2010年单项选择第33题)关于期货公司的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__。A.期货公司可以从事期货自营业务 B.期货公司可以为其股东提供融资 C.期货公司可以对外提供担保
D.期货公司可以从事期货经纪业务
5.下列属于普通合伙法定退伙事由的是__。A.合伙人未履行出资义务 B.合伙人个人丧失偿债能力
C.合伙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 D.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
6.商业秘密,是指__。
A.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的技术信息
B.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C.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D.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7.下列关于网络营销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
A.网络营销实现了企业通过互联网对顾客的直接营销,因此是直复营销的一种方式 B.网络营销亦即互联网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促进企业营销的各种活动
C.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融合了系统论、协同学、传播学等多个社会学科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D.网络营销具有八大职能,即网络品牌、网址推广、信息发布、销售促进、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关系和网上调研
8.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__。A.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 B.商业银行的设立、变更等应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C.由于商业银行涉及存款人的利益,故商业银行不能通过破产程序而终止 D.中国银监会负责对所有银行的监管
9.关于该合同中的数量、价格条款的审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对于该数量条款,可以允许一定的误差,但必须要明确 B.若以“箱”为计量单位,在合同中只需要注明多少箱
C.电路板可以以“块”为计量单位,也可以以“箱”为计量单位,但一定要明确箱内的电路板的数量
D.对于价格中只需要表明总价款就行了,无须标明单价
10.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仲裁裁决书的执行可由__负责。A.仲裁机构的执行组织 B.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 C.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 D.申请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
11.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__。A.损害集体利益的无效 B.损害国家利益的无效
C.损害非国家利益的为可撤销 D.损害国家利益的为可撤销
12.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由()确认。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C.人民法院
D.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3.在下述四个选项中,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__。A.被判无期徒刑的妇女甲,服刑时怀有身孕的
B.被判处拘役的盗窃犯乙,为表示悔改而自断手指,致使生活不能自理的
C.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丙经省级政府指定的医院可证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D.妇女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服刑之时有一刚满月的婴儿
14.合营企业的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__。A.15% B.20% C.25% D.30%
15.属于票据行为的有__。A.出票行为 B.背书行为 C.承兑行为 D.保证行为 16.当预期股息收入为8元,存款利率为8%时,股票价格为__。A.120元 B.100元 C.80元 D.133元
17.在代位权诉讼中,关于债权人、债务人、次债务人三方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次债务人对债务人的抗辩不能向债权人主张
B.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债权提出异议,经审查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债权人的起诉 C.债权人胜诉的,诉讼费用由次债务人承担
D.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对次债务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
18.对重组上市企业的主体资格要求包括__。
A.发行人应当是依法设立起而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B.发行人的注册资本已经足额缴纳,发起人或者股东用作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移手续已办理完毕,发行人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C.发行人的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D.发行人最近2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19.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客观方面可以表现为__。A.销售侵权复制品,数额较大的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C.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D.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E.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20.在选择报价时机时,关键是利用恰当的技法探测对方的底价,可采用的方法有__。A.试探法 B.正面套取法 C.比较法
D.交换条件法
21.在使用华威美国独资公司的产品的过程中,其提供的技术服务通常包括()。A.设立维修网点
B.长期提供产品的配件
C.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说明产品性能和安装、使用、维修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D.出售大型复杂商品时,为用户培训使用与维修人员,协助指导用户安装、调试、试运转
22.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800万元。公司现有法定公积金1800万元,任意公积金800万元,法定公益金600万元。公司拟将所有者权益中的700万元转为公司资本,进行增资派股。以下所提出的几种方案中,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是__。
A.将法定公积金1200万元、任意公积金300万元转为公司资本,法定公益金不动 B.将法定公积金600万元、任意公积金800万元转为公司资本,法定公益金不动 C.将法定公积金600万元、任意公积金400万元、法定公益金400万元转为公司资本 D.将法定公积金800万元、任意公积金400万元、法定公益金200万元转为公司资本
23.甲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组在清理该公司财产时,发现的下列哪些财产应列入该公司的破产财产__。
A.该公司依合同将于三个月后获得的一笔投资收益 B.该公司提交某银行质押的一辆轿车
C.该公司对某大桥上的未来20年的收费权 D.该公司一栋在建的办公楼
24.在下列各项中,可以设定反担保的有__。A.抵押 B.质押 C.留置 D.定金
25.目前最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有__。A.汇付 B.托收 C.票据 D.信用证
25.属于票据行为的有__。A.出票行为 B.背书行为 C.承兑行为 D.保证行为
26.企业法律顾问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__。A.企业法律顾问是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人员 B.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的专职、专业人员 C.企业法律顾问必须具备律师资格 D.企业法律顾问必须具有本科学历
27.根据《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下列属于企业法律顾问专业技术等级序列的有__。A.企业一级法律顾问 B.企业三级法律顾问 C.企业特级法律顾问 D.企业法律顾问助理
28.对商标权人的下列行为,商标局可以撤销其注册商标的是__。A.自行转让其注册商标的
B.注册商标连续3年停止使用的 C.注册商标有效即届满前未提出续展申请的
D.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的
29.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的方式包括__。A.单位招标 B.自然人招标 C.公开招标 D.邀请招标
30.领导决策的艺术表现在__等方面。A.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B.实现控制工作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