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

加强节能环保 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要统筹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六个依靠”。

第一,依靠结构调整。这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综合运用信贷、土地、价格、税收、进出口等经济政策,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投资项目管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亿吨、落后炼钢能力5500万吨、落后水泥2.5亿吨。促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0%。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这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推广体系。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2.4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投运脱硫机组3.55亿千瓦,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万吨。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市场。

第三,依靠加强管理。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更加重视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加强电力需求侧和节能发电调度管理。切实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开展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依靠强化法制。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环保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加快健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体系。制(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以及工业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检查和监察活动,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依靠深化改革。这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重点抓好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逐步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环保收费标准达到能够补偿污染治理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发挥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作用。国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补贴或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

第六,依靠全民参与。这是节能减排的社会基础。我们将在全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摘自在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的讲话)

作者:马 凯

第2篇:携手共创中美两国大学的美好未来

编者按:2013年11月18日,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创中美两国大学的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她希望中美大学挖掘合作潜力,在互相启迪中激发创造,在包容互鉴中共同发展:一要发挥大学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二要发挥大学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智库作用,三要发挥大学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中的推动作用。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议由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来自美国的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莱斯大学等11所美国高校和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的校长出席了会议。为更好传播会议成果,本刊分两期刊登大会嘉宾精彩发言。

尊敬的各位校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议。在座诸位都是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翘楚,为促进两国高校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几年来,我先后与40多位美国大学校长见过面,算是老朋友了。借此机会,我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作出贡献的校长、教授、科学家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李达伟校长和各位朋友为圆桌会议的举办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100年前,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等四人赴中国考察,回国后写成题为《中国医学》的报告,并建议在中国建立一所医科大学,最终促成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该院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协和医院的档案馆里,至今保存着这份报告,我特意复制了一份赠给贵校,这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见证。在座的各位校长所在的学校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耶鲁大学接受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赴美留学生容闳,培养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钱学森、李四光、周光召等众多中国杰出科学家都曾在美国留学。近年来,中美大学之间合作交流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泛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中美建交35周年,而今年也恰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中美建交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而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不久,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在回顾两国建交历程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一天凌晨3时左右,卡特总统在睡梦中被紧急来电吵醒,来电者是正在北京访问的白宫科学顾问普雷斯。他对卡特说,邓小平想知道美国是否愿意接收5000名中国留学生。卡特回答:“请转告他,可以派10万!”于是,很快促成首批52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美国的新潮流。今天,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已达23.5万,连续四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四年前,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又宣布实施“十万强”计划,已推动6.8万美国青年到中国留学交流。35年来,两国大学从留学互派到合作办学,从学术交流到科研协作,各方面合作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格局。大学的合作交流搭建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成为人文交流中最密切、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对促进中美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2013年6月和9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和圣彼得堡两次成功会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我此次访美,主要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与国务卿约翰·克里共同主持两国政府换届后的首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2010年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以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青年等六大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典范。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本轮磋商以“青年·创新”为主题,将翻开中美人文交流新的篇章。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一周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会议文件已全文发布,中国国内反响强烈,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相信在座各位也很关心。借此机会,我愿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历程,这次是1978年以来中国又一次就改革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文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包括16个部分、60条、近300项重大改革举措,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由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反对腐败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将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社会体制改革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将重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个亮点,确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这次改革十分艰巨复杂,要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扩大开放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将构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重点是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

总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国梦,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的改革,不仅会改变中国的面貌,而且对世界也是机遇,将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启更加宽广的互利共赢合作空间。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有一个共识:经济解决今天的事,科技解决明天的事,教育解决后天的事。中国素有尊师重教、兴教办学的优良传统。几千年以前,中国就崇尚“有教无类”,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国当前约有2.6亿在校学生,1500万名教师。中国坚持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确立“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教育财政投入已达到2.2万亿元,占GDP的 4%,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家助学制度体系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中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1949年到2012年,高等院校从205所增加到2790所,毛入学率从0.3%提高到30%,在学总规模达3325万人。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创办才刚过百年,而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创办已近四百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我们将抓住机遇,推动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内涵发展。

一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我们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当前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高考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二是以促进公平为导向,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面向贫困地区考生实施定向招生,提高中西部省份录取率和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同时,完善国家助学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困难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三是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有特色、高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将完善培养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分类管理,健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不同学校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我们坚持推动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当前重点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以章程为核心依法治理,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推进师生民主参与,探索建设大学理事会,完善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知识创新速度加快,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人类社会正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学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复苏,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越来越依赖知识、技术的创新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大学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崇高使命。

中美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力资源丰富,研究领域宽广,教育各具特色、互补性强,两国文化都有兼收并蓄的重要特质。中国愿意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大学学习借鉴。希望中美大学挖掘合作潜力,在相互启迪中激发创造,在包容互鉴中共同发展。在此,我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发挥大学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一所大学一座桥梁,一个学生一份力量。可以想象,两国7000多所大学、5000多万学生,所释放出的人文交流能量将是何等壮观!我们应创造条件,鼓励两国大学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开辟全方位的交往渠道,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牢固纽带。

第二,发挥大学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智库作用。大学是人类思想的“梦工厂”,也是国家的天然智库。各位知道,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常常爆发冲突和战争,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教授称之为“大国政治的悲剧”,哈佛大学艾利森教授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但今非昔比,中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美关系好了,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将惠及世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希望两国大学发挥智库作用,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彼此,为两国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成果。

第三,发挥大学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中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应对这些共同挑战,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衷心希望两国大学以新的视野、新的智慧,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应对共同挑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借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100多年前,一个叫丁龙的华工,在一个叫贺拉斯的美国人家中当仆人。当丁龙退休时,贺拉斯为了感谢他几十年的真诚付出,表示愿尽其所能满足他的愿望。出人意料的是,丁龙唯一的请求就是把他一生积攒的1.2万美元,由贺拉斯出面捐献给美国著名大学建一个汉学系,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他的祖国和人民。贺拉斯深为感动,几乎倾其家产,与丁龙共同捐资建立了至今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每当重温这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故事片段,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动人心弦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互学互鉴,两国大学就一定能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3年11月18日在中美高水平校长圆桌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编辑 王俊烽

作者:刘延东

第3篇:携手共创中美两国大学的美好未来

尊敬的智默校长、各位校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在座诸位都是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翘楚,为促进两国高校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几年我先后与40多位美国大学校长见过面,算是老朋友了。借此机会,我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作出贡献的校长、教授、科学家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智默校长、李达伟校长和各位朋友为圆桌会的举办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100年前,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等四人赴中国考察,回国后写成题为《中国医学》的报告,并建议在中国建立一所医科大学,最终促成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该院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协和医院的档案馆里,至今保存着这份报告,我特意复制了一份赠给贵校,这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见证!在座的各位校长所在的学校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耶鲁大学接受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赴美留学生容闳,培养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钱学森、李四光、周光召等众多中国杰出科学家都曾在美国留学。近年来,中美大学之间合作交流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泛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我表示祝贺!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中美建交35周年,而今年也恰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中美建交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而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不久,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在回顾两国建交历程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一天凌晨3时左右,卡特总统在睡梦中被紧急来电吵醒,来电者是正在北京访问的白宫科学顾问普雷斯。他对卡特说,邓小平想知道美国是否愿意接收5000名中国留学生。卡特回答,“请转告他,可以派10万!”于是,很快促成首批52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美国的新潮流。今天,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已达23.5万,连续四年成为美最大留学生来源国。四年前,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又宣布实施“十万强”计划,已推动6.8万美国青年到中国留学交流。35年来,两国大学从留学互派到合作办学,从学术交流到科研协作,各方面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格局。大学的合作交流搭建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成为人文交流中最为密切、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对促进中美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今年6月和9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和圣彼得堡两次成功会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我此次访美,主要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与克里国务卿共同主持两国政府换届后的首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2010年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以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青年等6大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典范。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本轮磋商以“青年?创新”为主题,将翻开中美人文交流新的篇章!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一周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会议文件已全文发布,中国国内反响强烈,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相信在座各位也很关心。借此机会,我愿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历程,这次是1978年以来中国又一次就改革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文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包括16个部分、60条、近300项重大改革举措,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由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反对腐败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将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社会体制改革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将重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个亮点,确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这次改革十分艰巨复杂,要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扩大开放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将构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重点是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

总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进而实现中国梦,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的改革,不仅会改变中国的面貌,而且对世界也是机遇,将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启更加宽广的互利共赢合作空间!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有一个共识:经济解决今天的事,科技解决明天的事,教育解决后天的事。中国素有尊师重教、兴教办学的优良传统。几千年以前,中国就崇尚“有教无类”,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当前中国有2.6亿在校学生,1500万名教师。中国坚持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确立“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教育财政投入已达2.2万亿元,占GDP的 4%,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家助学制度体系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中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1949年到2012年,高等院校从205所增加到2790所,毛入学率从0.3%提高到30%,在学总规模达3325万人。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创办才刚过百年,而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创办已近四百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我们将抓住机遇,推动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内涵发展。

一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我们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当前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高考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二是以促进公平为导向,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面向贫困地区考生实施定向招生,提高中西部省份录取率和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同时,完善国家助学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困难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三是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有特色、高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将完善培养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分类管理,健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不同学校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我们坚持推动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当前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以章程为核心依法治理,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推进师生民主参与,探索建设大学理事会,完善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知识创新速度加快,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人类社会正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学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复苏,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越来越依赖知识、技术的创新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大学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崇高使命。

中美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力资源丰富,研究领域宽广,教育各具特色、互补性强,两国文化都有兼收并蓄的重要特质。中国愿意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大学学习借鉴。希望中美大学挖掘合作潜力,在相互启迪中激发创造,在包容互鉴中共同发展。在此,我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发挥大学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一所大学一座桥梁,一个学生一份力量。可以想象,两国7000多所大学、5000多万学生,所释放出的人文交流能量将是何等壮观!我们应创造条件,鼓励两国大学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开辟全方位的交往渠道,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牢固纽带。

第二,发挥大学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智库作用。大学是人类思想的“梦工厂”,也是国家的天然智库。各位知道,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常常爆发冲突和战争,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教授称之为“大国政治的悲剧”,哈佛大学艾利森教授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但今非昔比,中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美关系好了,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将惠及世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希望两国大学发挥智库作用,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彼此,为两国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成果。

第三,发挥大学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中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应对这些共同挑战,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衷心希望两国大学以新的视野、新的智慧,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应对共同挑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最后,我想借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100多年前,一个叫丁龙的华工,在一个叫贺拉斯的美国人家中当仆人。当丁龙退休时,贺拉斯为了感谢他几十年的真诚付出,表示愿尽其所能满足他的愿望。出人意料的是,丁龙唯一的请求就是把他一生积攒的1.2万美元,由贺拉斯出面捐献给美国著名大学建一个汉学系,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他的祖国和人民。贺拉斯深为感动,几乎倾其家产,与丁龙共同捐资建立了至今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每当重温这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故事片段,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动人心弦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互学互鉴,两国大学就一定能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文章系刘延东副总理2013年11月18日在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圆桌会上的主旨发言)

作者:刘延东

第4篇:构建医患关系 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医院,医院也离不开人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增强,患者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医疗纠纷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及其近亲属学习到更多的健康卫生知识,增进医患互信、科学的战胜疾病。

医患沟通是什么?就是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

医患沟通需要多看,多问,多关心,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你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你的同情、温馨和关爱。医师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轻易的就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既往史、用药否及用何种药物,检测前患者状态、检验目的等。从而确信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是否吻合,用以了解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钟南山院士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我们被冠以“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的美誉,更应该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信任。

你快乐,我也快乐,大家都快乐;你安康,我安康,大家都安康,让我们医患双方以积极的心态、平和的心情,共同构建无限美好的和谐社会。

第5篇:构建医患关系 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医患关系 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医院,医院也离不开人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增强,患者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医疗纠纷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及其近亲属学习到更多的健康卫生知识,增进医患互信、科学的战胜疾病。医患沟通是什么?就是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 医患沟通需要多看,多问,多关心,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你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你的同情、温馨和关爱。医师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轻易的就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

况,如年龄、性别、有无既往史、用药否及用何种药物,检测前患者状态、检验目的等。从而确信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是否吻合,用以了解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钟南山院士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我们被冠以“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的美誉,更应该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信任。

同志们,你快乐,我也快乐,大家都快乐;你安康,我安康,大家都安康,让我们医患双方以积极的心态、平和的心情,共同构建无限美好的和谐社会。

谢谢大家!

第6篇:构建和医患关系_共创医院美好未来_演讲稿)

构建医患关系 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我叫黄金龙,来自医务科,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在医务科工作的这一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疗纠纷。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者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医疗纠纷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及其亲属能学习到更多的健康卫生知识,增进医患互信、科学的战胜疾病。

医患沟通是什么?就是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

钟南山院士说,医患纠纷,多数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因此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要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要是学会与人沟通,良好的沟通带来良好的就医体验,从而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我们被冠以“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的美誉,更应该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

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信任。

新医院、新形象,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积极的心态、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向人民群众展示新宁院的良好风貌。

谢谢大家!

第7篇:团结协作共创美好未来

团结协作共创美好未来 在日前竞争日趋激烈大浪淘沙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若是想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除了创新能力外,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拔河比赛,任凭个人力量再大、再强,没有团队合作,劲儿不往一处使,也只有失败。一棵小树弱不经风雨,但是百里森林可以并肩耐岁寒。团结就是力量,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任何人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个人夙愿,任何团体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同事和周围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大家团结的前提。信任别人本就是一种高贵的美德,与同事共事,首先就是要给予同事充分的信任。有时候,同事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你摆脱桎梏的束缚,让你醍醐灌顶,使问题迎刃而解。与周围的人共事,要多一份信任信任,多一份谦虚,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主动。营造出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每天读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试想一个公司,组织涣散,人人各行其是,那么这个公司就是一盘散沙,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那么还谈什么生存和发展。在一个缺乏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环境里,即使再有雄心壮志,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和经验的人也不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不要像手掌一样打出去,我们要指头抱成团,像拳头一样打出去,这样会更有力。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我坚信我们这个团体,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求真务实,为我们明天的成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8篇:校企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一 校企合作的概念及意义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二 校企合作在我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职业院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不稳定。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

三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如何开展校企合作

(一)把握内涵、找准对接点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工学结合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顾名思义,“校企合作”就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调整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之间的脱钩状况,通过对接,构建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在就学阶段完成学业,掌握技能,成功就业。

1、“校企合作”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思想。一是它丰富了“工学结合”这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把学生融入企业,可以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

二是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三是实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可使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2、“校企合作”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实际上与产教结合、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以上无论何种形式都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最主要的思想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是半工半读的育人方法,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途径,是校企结合的表现形式。

3、“校企合作”是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为学生找到了实习与就业的切入点,也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我校与张家口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新员工上岗前为期一年的专业话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了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学校认真听取了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总体要求和要达到的水平,这样也给学校为今后做类似培训留下宝贵的经验,通过多次合作,学校一定要在与企业对接方面处于主动位置,多走访,多商量,多讨论,多与一线工人交流,了解工人真正想要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我校各专业老师经过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在生源紧张的时期我校在校领导的多次努力下与冀中能源石家庄工业泵厂签定了员工在职培训和学历的提升教育。我个人有幸参与了员工的培训,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从校企合作中最深刻地体会是我与一线工人的日常交流中,了解到工人师傅们是很渴望得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并不是只完成自己工作到时间拿工资就完事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从各位工人师傅身上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忠诚,那份对企业执着的感情,那份与企业患难与共的真挚,我想在我今后的任教时问里会给我的学生留一节课给他们讲一讲有那么一群让人尊敬的工人师傅脸上质朴而且忠诚的微笑,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与用人企业对接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与建立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与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担当的学生“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场地、纪律、安全、效益、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和学生勤工俭学,实现免费就学的半工半读帮学措施。

(二)提高认识、打造对接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得到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逐步成为校企双方的自觉要求。要做好与用人企业的对接,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对接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1、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高效、高质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我们的职业学校老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克服“关门办学、被动招生、就业不规范”的弊端,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的方针,坚定校企合作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

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才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出适用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到“招的进、留的住、送的出、在岗率高”的办学效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出与企业对接的计划、措施,积极部署对接工作,要主动全面了解企业产业情况、工种项目、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要认真分析我们职业学校有哪些优势?可对接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承接哪些专业教学?选准好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点,按照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生产需求,做好方方面面的对接工作。

2、创新机制,拓展空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少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这种发展趋势增加了我们的压力感、紧迫感,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意识,迅速加快企业合作、与企业对接的速度,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早日驶入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一是摸清家底、了解行情,看看自己学校到底有哪些优势?可以对接哪些企业?采取哪种形式与企业对接?做好与企业对接的准备,力求对接成功;二是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一旦找准了对接点,学校要主动上门服务,寻求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对接的协调委员会或合作领导小组,共同拟定对接计划,沟通协商有关事务;三是积极推动,力求成效,在对接过程中学校要把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企业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根据企业生产周期,自主、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

(三)诚信合作,完善对接机制

1、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校企合作办学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企业可以选择学校,学校也应该注意选择合作的目标企业。学校所选定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主体,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从实践看,学校应当制订相应标准,筛选目标企业,把知名度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工资水平适当的企业首先纳入目标企业,学校要主动与之联系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合作质量才有保证。

2、坚持诚信合作。校企双方都要通过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优先择生、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方式,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任何合作都存在诚信问题,学校和企业都应讲诚信。学校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企业商谈合作项目,一旦决定合作,就不能随意变动。学校应该自始自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处理合作中的问题,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沟通,避免违约的现象发生。

3、明确合作约束条款。要充分利用协议、合同或办学章程等规范形式确立学校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并体现各合作方的平等性和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双方合作协议的条款越明确,合作才越顺利。长期合作的单位,除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外,应在企业悬挂“校企合作单位”牌匾,在校园悬挂“某某企业实训基地”牌匾,并设立联络员,双方及时沟通合作信息。每一个合作项目开展前,双方应就具体的合作内容、时间、权利义务等签订合同,共同遵守。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学员或教师、项目负责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协议。如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都要制订相关协议书,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条款,由企业、学校、家长三方签署后各执一份,共同确保学生正常实习。万一发生事故,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4、加强合作管理。合作项目开展后的管理非常重要。双方应本着“谋求双赢”的目标,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除了派出本校教师跟踪指导、聘请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等措施外,还应按企业成立实训小组,选定一名优秀学生当组长,明确组长职责,做好上班时间和业余时间两个时段的管理,及时与校方、企业方沟通联络。特别是对顶岗工作的学生,更要严格管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其他形式的合作,同样要有联络、汇报制度。

5、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办学既要将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观念上要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否则很容易导致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讲信用、守合同,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对合作方和培养对象负责,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的成本,共同分享社会效益。

(四)多位推动,为对接做好服务

1、深入了解企业需要,共同完善专业建设。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的要求。企业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造的依据。通过学校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或者平时对企业调研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聘请企业人员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目标,必要时采用“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使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

2、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企业不仅具有许多学校没有的设备、工具、技术,更具有教学上难以模拟的工作环境。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维系和深化校企关系的重要环节,学生实习可以有任知性的参观、体验式的短期实习及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它的主要形式有:生产现场参观、专业教育、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有机会挑选所需人才。所以,这也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一种形式。

3、加强企业文化交流,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学校有学校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各有特点,也具备相互交流的条件。如同样是执行ISO标准的组织,学校与企业各有自己的质量方针、管理制度,通过交流能加深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双方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讲座、展览等),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文体竞赛活动,开展师生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讨论等,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办学的自觉要求,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守纪精神。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学生“懂国情、知社会、了民情、长知识、增才干、强技能、明事理”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守纪的精神,为培养合格技能人才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思想理论课基础,加强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做事”又懂得“做人”;二是打好岗前思想动员基础,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动员会和各种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到企业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了解企业文化、职业素质、工作制度、劳动纪律、质量标准等方面的

知识;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 总结经验

1.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运作程度偏低,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即使像与浙冶工贸深层次的合作,将企业的精加工车间引进学校,但是还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面临学校无经济利益,只有社会效益的局面。

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第9篇:中印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戴秉国

2012年1月16日,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印度教徒报》上发表题为《中印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印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 戴秉国

我很高兴再次来到美丽的新德里,与我的印度同事举行第15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每次来,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变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50年代中,中印两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共同倡导了至今仍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面对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世界,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古国和人口占全球近40%的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又一次顺应时代潮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实现着快速发展,成长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令人十分高兴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友好合作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两国贸易额2000年还只有29亿美元,2010年就增长到617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0倍。两国在各种国际多边机制中、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协调配合越来越密切。去年是“中印交流年”,两国举行首轮战略经济对话、500名印度青年访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印关系又开了一个好头。中印关系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印度朋友完全可以相信,中国对印度满怀友善之意。我们在一心一意谋求发展自己的同时,真心诚意地致力于发展同印度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衷心祝愿印度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丝毫不存在所谓中国要“进攻印度”、“打压印度”的问题。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的,具有坚实的国家政策和战略基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应世界潮流、立足自身基本国情而作出的理性和战略选择。即使将来中国真正繁荣强大了,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早在1988年,邓小平先生就曾对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说,只有中、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才算到来。辛格总理也曾说过,只要印度和中国用一个声音说话,世界就会倾听。我认为这些精辟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印两国发展好自己、发展好彼此关系对我们两国、对我们共同生活的亚洲和世界是多么地重要和必要。我们一定要用和平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和促进中印关系的发展,以积极眼光看待对方的发展强大,始终视对方为重要伙伴和朋友而不是对手,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已经是年过70的老人了,真诚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和平、友谊和合作之中。

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展望未来,中印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合作空间无限广阔,面临着关系发展的“黄金期”。世界有足够我们共同发展的空间,有足够我们合作共赢的领域。让我们这两大邻国、两国25亿人民携起手来,抓住历史机遇,同心协力发展友谊与合作,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造福于全人类。

上一篇:环卫保洁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信用社竞聘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