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2-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结构催生产业升级

摘 要:文章从分析石家庄三大产业结构入手,总结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要素——供给要素、需求要素和环境要素,把握六大主导产业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期望对石家庄、石家庄经济腹地、京津冀都市圈三个层面的发展规划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影响因素 优化路径

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换算,石家庄2008年人均GDP为4217.9美元,大于4000美元。在产值比重上,“标准结构”呈“三、二、一”序列。石家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低于标准结构7.69%、11.6%,表明第一、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标准结构。可见,石家庄存在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一、石家庄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1}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石家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逐渐由种植业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两架马车并进,各占半壁江山;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种植业调整的核心不再是“压粮上菜、扩经作”等简单的面积增减,而是向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石家庄主要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养殖效益逐年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必须严把质检关,保证产品质量。农业科研成果为一线生产提供服务的机制尚不完备,农业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待完善。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第二产业是石家庄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导。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建材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五”以来,轻、重工业比例差距继续拉大,石家庄重工业特点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处于20%以下。兴旺成长部门、成熟部门和衰退部门并存。兴旺部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传统优势部门如化工、棉纺织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布局聚集聯动,推动市区过剩产能转移向县域扩散,建立县域特色工业。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2008年石家庄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104.1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90%。“十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分别占46%和54%,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分别占55.2%和44.8%。石家庄第三产业内部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服务业为主(如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石家庄市服务业仍存在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强、新兴行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公共服务缺位等问题。{2}

二、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1.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解。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配置的效率,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3}从内容上看,它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

2.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供给因素是作为系统的产业结构的要素输入,对于石家庄,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供给、技术的供给等。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石家庄的传统产业大都属于要素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粗放扩张方式追求产值增加和资本积累,为此付出环境成本代价。面对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必然要求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模式。石家庄工业的崛起有赖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兴盛,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石家庄作为省会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2008年石家庄的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1.7%,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储备了人力资源。(2)需求要素。产业结构好比是资源转换器,一方面从系统外部吸收各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根据消费市场的要求,向系统外部输出各种产品。

从生活需求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重点逐步由保障生存的低层次基本需求转换到个性发展的高层次需求,需求重点的转变,促进资源由农业等基本生存资料生产领域,向加工度较高的工业生产领域转移,并使服务业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顺应上述亦发生规律性变化,逐步由以衣、食为主,转向以住、行、用、娱为主,并不断增加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从而刺激生产资料产业的总体发展,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总量和结构变动,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做出调整。{4}2008年,石家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们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高层次化。产业部门的组织以需求为风向标:城郊农业产业化经营;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如电子制造业;服务业也有长足发展,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

从生产需求看,生产需求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二者的比例关系以及二者内部各自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形态,其中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4}石家庄经济发展水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主导产业不断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两端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依照与主导产业的产业联系进行调整。

(3)环境因素。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除了正常地与系统环境进行要素输入和产品输出的交流以外,还会受到环境在其他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它既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石家庄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因素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环境、石家庄经济发展理念。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都市圈要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三极。“2+11”形成经济区,需要整合京、津和河北十一市的力量,一体化过程涉及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统一市场和协作机制的建立等。京津冀内部经济纽带的基础是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包括不同产业间、同一产业不同生产环节间的分工、协作。利用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石家庄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省会城市,应当承担起京津冀“第三极”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石家庄市将按照“河北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定位,产业体系中突出现代服务业定位,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有选择地承接京津服务业的转移,推进业态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石家庄市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5}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秉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动力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石家庄实际情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是协调的、创新的。

三、石家庄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石家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应放在石家庄三大产业中应培植的主导产业上。毕竟,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灵魂,引导着一个地区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建设的成败。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经济形势的晴雨表。

石家庄选择主导产业,除了遵照主导产业的准则,还要兼顾石家庄特有的市情。从外在角度看,石家庄所在区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京津冀都市圈要建成中国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石家庄依据同京、津的产业梯度落差,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期。从内在角度看,石家庄现有产业结构面临素质性矛盾,2008年石家庄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城市进入“三、二、一”时代,要集约、集优、集聚地整合产业,尤其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使产业结构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石家庄应抓好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循环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纺织和电子信息两个优势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1)发展方向:强化抗生素、维生素、软胶囊、中药颗粒剂、基因工程药物、阿维菌素等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吸引国际知名生物医药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省会,将石家庄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发展重点:以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為重要抓手,重点建设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研发孵化区、产业核心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深泽生物产业园五个产业聚集区,谋划建设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着力推进石药集团工业园、华药工业园、神威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河北以岭药业中药制剂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2.装备制造业。(1)发展方向:推进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联合,力争在交通运输装备、大型专用设备、通用机械、数控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发展重点: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发展航空产业基地,围绕铁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围绕煤矿资源开发发展煤矿装备,围绕汽车产业调整振兴方向发展整车及配套产品,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及产业调整振兴方向发展其它关键装备。重点支持石煤机、强大泵业、南车集团、石飞公司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基地、矿山工程机械研发制造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链项目。

3.循环化工产业。(1)发展方向:以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经济为重点,发展工业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化工产业竞争能力。(2)发展重点:继续发展以炼油综合改造及4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为龙头的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以医药中间体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基地,扎实抓好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企业技术改造、主城区重点监控企业搬迁、落后产能淘汰等工作,重点支持石炼化、金石化肥等优势企业。

4.现代服务业。(1)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石家庄的省会地位和东出西联、承南接北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加快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保险、区域性总部经济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发展重点: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企业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软件开发。充分发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发挥省会人才集聚优势,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法律咨询、财会审计、科技中介等智能型服务业。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引进更多中外金融机构进驻,构建河北金融中心。培育发展国际性、专业化、贸易型会展品牌,建设大型会展中心。深度开发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加快赵州桥、嶂石岩、苍岩山等景区整合升级,构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大旅游圈。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设特色文化饮食街区,强化提升省会“现代商埠”形象。

5.纺织业。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化工化纤、毛纺、针织、服装及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拥有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晋州纺织厂和赵州纺织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具有了成为主导产业的规模潜力和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并且由于该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和就业吸纳率,从而也应该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6.电子信息业。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下,石家庄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石家庄电子信息业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集聚。以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石家庄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链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

四、石家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

1.对石家庄市的意义。石家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产业体系的协调和创新。这里的“协调”不仅表示产业之间比重的合理,使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保证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还反映了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自组织体系,区域内通过产业联动而有机组成整体,当应对体系外的变动因素时,能有效自我调节,对施加于体系的新变化,也能及时转化。至于“创新”也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技术结构合理,利用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利用技术进步挖掘潜导产业,并在主导产业中保证技术水平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这是针对技术这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突出作用而言。另一方面,產业系统具备创新能力,表现在石家庄产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共赢。

石家庄的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粗放式片面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经济实力增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同石家庄经济发展阶段相符,向实现信息化工业化迈进。

2.对石家庄市周边腹地的意义。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石家庄的经济腹地,(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3页)就是石家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大致在定州以南,邯郸以北,衡水以西。作为冀中南地区的极核中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石家庄能更充分发挥对外围地区的扩散效应,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借助行政力推动,建立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包括以产业为载体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关联,也包括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

3.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义。当前,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产业扩散、产业整合和产业链接的紧迫任务。{6}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合作十分有限,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价值链残缺。在京津冀三地合作中,尽管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河北省各市由于受行政区划经济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仍然囿于行政区范围,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出现了河北省各城市在京津冀合作中产业功能缺位的现象。石家庄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尝试,立足本地、取京津冀大背景来定位城市产业调整方案,有力推动京津冀的一体化进程。

注释:

{1}石政发〔2006〕42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2}揭毅.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3.30

{5}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29(6):881—885

{6}张明倩,范燕.京津冀产业联动视角下河北省城市产业定位研究[J].河北学刊,2009,29(2):228—231

(作者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1)

(责编:李雪)

作者:王小梅

第2篇: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四川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内容,讨论承接产业转移对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优化升级

一、四川产业结构概述

1.现状

从2000年开始,四川省产业结构在平稳中不断的调整,逐步向工业强省的目标迈进。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平稳下降,从2000年的25.4%到2009年的15.8%;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41.9%,到2009年的47.4%;第三产业所占GDP比例在波折中前行,从2000年的32.7%到2009年的36.7%。

将四川省近十年来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的产业呈现出两低一高的特点。这就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过低。这很不利于四川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川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能力。而这一内容是否能顺利的实现,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川的产业转移存在很多的问题。

2.存在问题

(1)产业优势不明显。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四川省的优势产业包括了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但是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这些产业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各级行政部门为了自己地区的利益以及自己的政绩,强行将一些自己管辖区域内的产业部门论证为主导产业,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一些产业在各个地区都是其优势产业,各个行政地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有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因此得不到提高。

(2)产业园区缺乏集聚力,经济缺乏增长极。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的通知中,可以看到,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147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的现实意义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就全省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来看,与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省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发展不平衡。我省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三是对外资的引进力度不够。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

(3)产业传导机制作用。由于产业政策在传导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信息的耗散、畸变、失灵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产业传导机制的存在,以此来消除和减少收信的不确定性,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传导机制不同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为它没有一套完善的传导系统,所以如何建立合理指标的有效性,如何考察产业政策的效果显得很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当国家产业政策传导至四川省时,其真实价值已经发生了无可避免的减损,而四川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产业政策时往往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中写到,四川省应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努力把四川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低能耗和无污染的现代产业。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全面增强产业转移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重点,招大引强,努力四川省建成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从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省在未来五年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结合四川产业结构的现状,要做好产业转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正确选择优势行业,避免重复建设,好大喜功现象的出现,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第二,提升产业园区的聚集度,合理规划各产业园区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外资;第三,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正确解读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实现。尽力排除产业传导过程当中出现的可能导致信息耗散、畸变和失灵的因素,使产业信息真实可靠,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郑备.四川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势行业的判断[J].理论与改革,2006(1).

[2] 江世银.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理论与改革,2009(5).

[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的通知[Z].川办发〔2009〕55号,2009.11.19.

[4] 杨爱民.四川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0(12).

[5] 达捷.四川产业协同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10(11).

注释:引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的通知”,川办发[2009]55号,2009年11月19日。

作者简介:龚雪瑶(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作者:龚雪瑶

第3篇: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

摘 要: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是指以技术升级为核心,购物平台重塑与创新为基础,辅以相关配套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与引导,最终提升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是应对传统零售业竞争压力、消费趋势转变、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探索与创新网络购物产业运营新模式,探索产业新生价值增长点,拓展产业链等措施推动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必要性;产业竞争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6年底,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亿,年增长率为8.3%,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01亿,增长率为18.0%,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0%。根据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预计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网络购物时代,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青睐的新消费模式与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壮大的网络购物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前景与机遇。但是网络购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商品质量混乱、诚信体制缺失与配套产业滞后等诸多问题,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解决网络购物产业现存问题,促进产业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国际网络购物产业发展趋势。

一、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内涵

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是指以先进技术升级为核心,购物平台重塑与创新为基础,辅以相关配套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与引导,最终提升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符合世界网络购物与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符合我国十三五期间产業政策调整,符合高科技与低耗能产业规划要求。通过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现有网络购物经营商,改善网络购物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的局面,保障消费者利益,营造一个公平、透明与高效的虚拟网络市场环境,促使网络购物经营商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具差异化的高品质商品与服务。

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实质上是网络购物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由于网络购物产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虚拟产业,所以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是本产业提升过程,也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与配合。在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过程,需要处理好虚拟网络购物与现实购销环节衔接问题,挖掘产业新增长点与延展产业链双向发展问题,网络购物产业发与支撑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

二、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⒈应对传统零售业竞争压力

网络购物与传统零售业购物模式比较而言,具有很多概念性与尝试性优势,比如通过虚拟网络拓展了消费者选购商品的种类与领域,也延展与灵活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以青年人为代表的大众群体青睐,成为现实零售业的主要补充。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美国零售业8%份额是网络购物,达到2490亿美元。网络购物灵活便捷、价格低廉等优势,导致网络购物严重冲击了某些零售业,例如网络书店发展严重影响了实体书店的经营。受技术约束与相关配套产业落后等因素制约,网络购物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虚拟网络中很难直观感知产品质量与状态,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网络购物并不能替代传统零售业。传统零售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与营销理念,具有多样性完备的销售模式。而网络购物尽管具有某些优势,但受诚信纠纷,支付危机,假货泛滥等问题制约,目前网络购物消费群体比较狭窄、市场空间不广阔。近年来,尤其是假日期间,国内外都出现了网络购物经营商与传统零售商抢夺客源的状况,如果不实施产业优化升级,网络购物产业很难与实力雄厚与发展成熟的传统零售业抗衡。

⒉网络消费理念转变:从淘便宜到淘品质

在我国网络购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网络购物消费理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网络购物产业起步阶段,吸引消费者加入购物群体的主要因素是商品价格低廉。人们往往在实体商店中看中了某种商品,就会到网络店铺中淘。因为网络购物店面费用较低,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网络上商品相对比较便宜。低廉的价格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价格低廉不可避免地导致商品品质不高。在网络购物产业发展初期,消费者乐于淘便宜,并不看重商品是否具有高品质。随着居民收入提高与生活条件改善,消费者网购次数增多与经验积累,对于网络购物要求就逐渐提高,不再局限于满足价格低廉的低端货,而是希望在网络购物中淘到高品质的商品与服务。从事网络购物的群体多数是具有固定收入或高收入的高素质消费群体,他们更希望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挑选高端商品,甚至是奢侈品。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对网商、店家,特别是对中小经营商提出了更高更严苛要求,也催生了网络购物产业的变革,京东等品牌网络购物平台以及全球代购等形式应运而生。网络购物产业需要优化升级整合网络购物经营商,提升经营商综合素质来满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⒊网络购物产业自身发展需要

尽管我国网络购物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法规与规范,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网络购物产业中经营者良莠不齐。例如淘宝网站设立初期,对经营户并没有任何资质要求,只要通过注册就可以成为淘宝卖家。网络购物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产业发展呈现粗放性发展模式,使得网络购物产业内众多层次不一的经营者为了生存而恶性竞争;在没有相关法律与行业规范的约束下,某些中小经营商受利益驱使从事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严重扰乱了网络购物产业正常的经营秩序,资源不能合理配置。而我国B2C的网络购物平台目前形成了淘宝、京东商城、卓越网、当当网等著名购物网站寡头垄断的局面,这些网站占有大量市场份额,而其他经营者很难进入网络购物平台市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网络购物市场是恶性竞争与寡头垄断并存的局面,网络购物产业结构不合理,物流等配套产业严重滞后。网络购物产业发展需要良性的竞争环境,需要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需要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来破解当前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与弊端,需要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整合资源与培植以高科技为核心的集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才能促进产业形成价值新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良性发展,也为自身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网络购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IT行业的技术变革会带动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合理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产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提升。

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网络购物特征就是突破了传统市场边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购物产业成熟与国际航空运输业等要素发展,网络购物产业国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国人今后不仅会感叹传统零售业“狼来啦”的局面,未来网络购物产业也会面临着国际大运营商的入侵。随着网络购物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域差异缩小与地域优势退化,国外大型网络经营商会循着中国巨大网络购物产业的商机涌入,国内网络购物产业将面临挑战与危机。国内网络购物产业需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身能力抵抗国际竞争,也闯出一片国际市场。

三、中国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网络购物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特别对于拥有庞大的网购消费群体与众多蓬勃发展的网络企业与经营商的中国而言,商机无限。网络购物产业升级优化是产业发展与成熟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网络购物产业迫切需要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来破解自身发展问题与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国外网络购物产业也经历过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国内淘宝网站、京东网等大型购物平台也正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优化与升级的模式与途径。

⒈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

网络购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IT等产业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给网络购物产业带来巨大变革。网络购物产业无论是在支付手段还是购物体验、用户资料的保密性、网站建设、平台完善等方面都离不开技术引进和创新,技术竞争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制高点,技术创新将是整个行业的竞争核心。一方面,网络产业日新月异,不断衍生出的新技术会带来网络购物产业巨大变革,这要求国内产业要关注国际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跟进与引入国外主流技术;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国内网络购物产业核心技术研究,争取占领行业高端技术并引导世界网络购物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为获得更广阔的国内外网络购物市场奠定坚实技术基础。例如2011年亚洲首款“3D互动虚拟试衣间”在中国诞生,是对网络购衣不能获得试穿体验局限的大胆技术突破。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入,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产学研联合开发,从而推动网络购物产业整体技术提升,实现提高网络购物经营商服务能力与品质,拓展网络购物产业市场领域,促使整个产业以技术提升为核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⒉配套产业优化与完善--以优化物流为主

网络购物产业发展需要IT行业、物流行业、网络支付平台等多领域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撑,而目前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网络购物产业发展壮大。网络支付平台与网络购物平台硬件设备等问题已基本解决,只是需要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当前物流是增加网络购物成本,成为虚拟到实体实现转换的屏障,也是阻碍网络购物加速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重点完善与优化物流行业,促进其支撑并与网络购物产业协调发展。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物流快递行业服务标准,理顺物流行业行为规范。其次,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建立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行业进行整合,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促进以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竞争。再次,创新物流企业经营与运营模式。建议各大快递公司以优化物流系统,建立科学的商品管理系统与配送机制。学习借鉴当当网的“超快递”物流模式,建立区域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送效率。

⒊实施品牌战略,探索与创新网络购物产业运营新模式

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危机是制约网络购物产业关键症结与难题。在市场利益驱使下,中小网络经营商很难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追求长远的诚信。在网络购物产业发展初始阶段,许多经营者会采取这种不诚信的短视行为。而在网络购物成熟发展阶段,忽视诚信是扼杀企业生命的顽症。当前打造品牌购物平台是提高公信度的较佳实践模式。如国内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网等购物平台,通过网购平台商来约束本网站上商品品质,降低消费者甄别商品品质的成本,通过品牌力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构建一个可靠的诚信购物平台。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发挥品牌效应,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从而构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品牌网络购物平台。网络购物运营商在不断提高购物平台多元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要建立顺畅通道获取消费者意见。同时要探索与创新运营模式,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购物平台模式,应尝试价值链延伸模式,拓展服务与渠道,使得网络购物服务延展,不仅局限于单一购物行为,探索能够增加服务衍生价值的新运营模式。

⒋健全相关法规,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与推动作用

网络购物产业在中国尚处于朝阳产业,需要相关政策法规与产业政策规范与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目前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综合性电子商务法,规范电子商务经济行为。而中国缺乏相关法规来规范网络购物产业经营行为。中国政府应该加快《网络零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法律来规范网络购物市场行为,明确网絡经营商权力义务,明确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维权。同时政府应采取财政税收等方面政策扶持,并通过产业政策制定为未来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扶持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大网络购物平台建设与相关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在新时期加速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例如我国已经实施了第三方支付许可制度,支付宝等27家企业及单位获得牌照,通过许可制降低了支付风险,为网络购物顺利开展提供金融保障。

⒌探索产业新生价值增长点,拓展产业链

网络购物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零售业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具有某些劣势。网络购物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产业自身不断探索产业内部新价值增长点,丰富网络购物的形式,以传统网络购物为核心,开发更多元化的网络服务,催生产业新价值增长点。同时,拓展产业链条,将网络购物产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购物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网络购物产业现存诸多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通过网络产业优化升级,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完善配套产业,以高科技为核心打造现代网络购物产业经营与运营模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通过优化升级,提升中国网络购物产业整体效率与竞争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1/17/ c_122595998.htm.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http://www.100ec.cn/zt/upload_data/down/shjjk.pdf.

[3]Forrester Forecast: Double-Digit Growth For Online Retail In The US And Western Europe[EB/OL]. Forrester http://www.forrester.com/ER/Press/Release/0,1769,1330,00.html.

作者简介:吴英慧(1976.05- ),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产业政策

作者:吴英慧 高静学

第4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形成5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形成100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20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

推动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10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分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鼓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五)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

一、

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

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第5篇:产业优化升级调查汇报

地处陆路交通末梢,是一个能源和资源以输入为主的海滨城市。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自觉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2008年,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方向,更好地发挥开放、生态、海洋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占全省的10%。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82.2亿元,增长19.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7%,两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三角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威高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新北洋小型热转印打印机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海造船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滚船。新船重工与芬兰合作成立的德他马林公司,已经具备设计制造9.25万吨散货船的能力。 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引导,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相对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大院大所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要想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有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制定了自主创新五年规划,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引进人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在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上,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相关人员100万元、50万元;对合作承担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3-5万元的生活补贴,等等。在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建设上,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对新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活动经费;对于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3年内无偿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办公设施,一次性给予分支科研机构50—100万元的建设补助费;对新认定为市级中心、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于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且有院士实质性参与的市级以上中心,给予增加10万元的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上,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于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崇尚科学进步、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坚持政府搭台,密切企业与院所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产学研结合,企业是主角,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也至关重要。几年来,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引才借智、联合共创、资金扶持”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先后以市政府名义与中科院、大学、哈工大等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时采取双方共建的形式,建立了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山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去年,全市共吸收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104项。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各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10家,分别是等7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光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2家工程实验室和广泰空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也达到了104家,其中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工程实验室2家。相关企业还与高校院所共建了46家研发中心、实验室或检测中心。现在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的积极性非常高,三角集团正在积极争取建立高性能子午胎国家工程实验室,金猴、蓝星、光威等企业正在申报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还通过让股让利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去年全市企业共实施国外引智项目62个,引进各类人才10387名,其中博士38名、硕士402名,有42名院士以不同方式与企业合作。

四、完善投入机制,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保障。科技创新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种子资金的作用,市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支出增长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去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为3.9亿元,今年预算内科技投入4.4亿元,增长13.6%,其中市级6376万元,增长34.2%。各企业也自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都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比例不低于3%,规模以上企业都达到1%以上。新北洋集团这几年研发投入比例始终保持10%以上,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专门打印机的生产厂家,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税率达到了40%以上。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先后建立了40家风险投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6.7亿元,目前在保企业1167家,累计提供担保贷款额56.3亿元。最近,又成立了市创业投资公司,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创业风险资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新型企业。

五、注重成果转化,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是手段,成果转化、产业产品升级才是目的。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培植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了“十大高端产业园区”,去年十大园区共实施过亿元项目38个,过10亿元项目16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其中,威高集团以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为重点的医疗器械园区,总投资28亿元的一期工程今年年底可全部投产,总投资25亿元的二期工程和总投资15亿元的心内耗材项目区明年投产,正在建设三期工程,总投资160亿元,主要生产核磁共振、心肺机、人工肝、人工肺等22种新产品。今年威高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2012年可突破200亿元。三角集团低碳绿色环保高效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园区,总投资84亿元,一期17万平方米的第一车间年内可形成300万条全钢子午胎的生产能力,近期开工建设17万平方米的第二车间,到2012年三角集团销售收入也可突破200亿元。光威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的拓展碳纤维项目,第一条千吨线去年4月投产,第二条线今年上半年投产,第三条线正在进行设备的制作和安装。最近与中航集团签订了入股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下游制品,三至五年内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可达万吨,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华东数控重型数控机床、新船重工和黄海造船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以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研发制造基地为主体的IT产业园区等园区,到2012年销售收入都可达到30亿元以上。

第6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 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四)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和基准”。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动内容基准与环境基准,环境基准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进程中,要防止布局过密而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口过于密集而影响社会发展,在不影响环境与社会的同时让拳头产业优先发展。

(五)结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形成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的提出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也就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回顾

我国学者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升级实证研究

我国10多年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反映在文献方面,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的省、市、县级层面的研究。

(二)优化升级基准研究

专家学者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研究已比较成熟,如已经归纳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关联度、增长率、扩散效应和生产率上升率等基准以及日本的环境、劳动内容基准,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典基准体系。

(三)优化升级指标体系研究

优化升级基准确立以后,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确立的基准,并进行定性方面的分析,优化升级出本地的产业结构,但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太强,优化升级结果的准确率不高,缺乏说服力。

(四)优化升级评价方法研究

鉴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在产业结构按规律演进和协调化过程中,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化实现过程,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应当把系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一过程中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运用产业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若干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做了大量的论证,为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从国家角度转向基层做了开拓性工作。可以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具体的创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创新

第一,采用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将多种理论有机结合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种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第二,将系统原理和生产力经济理论的有关原理有机结合,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

程就是产业系统功能不断强化的过程,并由此构造了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产业系统的优化原则使产业系统功能的描述建立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

第三,将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有机结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既考虑到产业系统的协调性,又顾及到产业系统关联效应的差异性,将灰色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灰关联方法,提出依照子系统对系统总体贡献的大小,以及子系统之间关联效应的强弱,对产业部门进行综合排序,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序列。

第四,综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果,运用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不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升级基准指标体系存在理想化。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有针对的动态性。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据缺乏连续性。

第四,缺少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实力从根本上说是由其产业结构决定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科学技术及创新、市场规模、国家或区域经济政策等,但以上诸多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般都是通过需求和供给发生作用。归纳起来,对其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需求因素

生产满足需求,需求促进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市场保证。此外,需求结构的变化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

(一)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结构。中间需求是各个生产部门对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如原材料等的需求。而最终需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如个人消费等。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比例关系。两者之间比例变动将会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

(二)个人消费结构。个人消费结构是个人的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1875)认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可见,不同的个人消费结构将直接影响区域内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也就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人均收入3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人们的生活处于温饱水平,基本生活需求占主导地位,此时居民储蓄较少,无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需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资本物品的生产也迅速增加。因而,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中心的生产转向以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的生产。在这一阶段,农业、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过剩资金和劳动力,使资源向非必需品生产的转移成为可能。在高收入阶段,物质产品已相当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余地大为扩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为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取代。与此相适应,消费者对售前售后服务的要求大为提高,这就促使以信息咨询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空前发展,使产业结构迅速走向服务化。

(三)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实质上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区域经济中,最终需求中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会直接引起区域内消费资料的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正如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所指出的: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是不发达的;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规模仍然要比资本品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得多;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继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与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处于平衡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占主导地位,其规模大于消费品的生产规模,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由此可见,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区域投资结构。区域内不同方向的投资对改变区域产业结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因投资比例不同,会引起区域内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此外,区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深远。区际投资会促使区际进一步融合,区际融合增强更大区域范围内宏观一体化对微观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使两者互动频率和互动力量增强,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性的系统协调发展。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区域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区域的投资则促使区外产业的对内转移。上述两种情况的变化都会引起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资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变化会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国(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于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往往采用一定的投资政策,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供给因素

不同的经济区域,即使需求因素完全相同,在供给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区域的资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与变化。供给因素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也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同时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一)自然资源。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对一国的产业形成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此类自然富源是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般而言,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农业的发展;地下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采掘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及重工业的结构;经济作物状况则影响轻纺工业的结构。因此,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而资源匮乏的区域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形成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

(二)人口因素。劳动力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价格的状况及其变化,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及可供给能力,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动。人力资源包括投入和即将投入区域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一般来说,当区内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时,往往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反之,当区内劳动力资源供给稀缺,价格上升,则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劳动力运用较少的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见,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同时资金又缺乏的区域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不足、同时资金比较充裕的国家应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力资源的丰裕程度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战略。

(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科学技术的日益现代化使各产业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升级。从纵向来看,当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时,生产社会化程度就比较低,产业部门的数目就少,产业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使产品成本下降,使价格下降成为可能,市场需求扩大,促使技术进步快的产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会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分工的加深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从横向来看,由于区域内不同的部门创新和技术进步速度不同,其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不相同,那些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能够最先吸收新技术的部门,往往也是生产率提高最快和产出增长最快的部门,而那些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部门,往往也是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这必将促进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生产部门,从而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要素配置,影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四)资金供应状况。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储蓄率、利率、资金回报率等的变化都会对区域内资金总量规模、增长速度、投资方向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导致资金向不同产业部门的配量与再配量,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若区域内企业发展的资金供给充裕,其使用成本下降,则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优化升级,反之则会阻碍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优化升级。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资金供应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原因。

(五)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区域内环境因素和区域外环境因素,或称作政治、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在政治环境方面,一国(区域)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如,1972年的世界石油危机迫使美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在文化环境方面,区域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如,日本文化受典型的东方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属于节俭型,比较偏向于滞后消费,这一文化取向影响了日本海外市场的发展,也刺激了日本产品向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产业结构。在法律环境方面,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必然促进科技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各生产企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在一定时期内,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总是在具体的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产业政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过区域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各级政府要依据客观实际,以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为目标,在不断矫正市场失灵、建立使区域产业结构动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和机制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区域产业政策,诱导或直接使生产要素集中流向某些特定产业,对其进行扶持、保护,引导企业自觉按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促进其发展,才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结构效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发展。

总之,上述各种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因素可能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多方力量整合后可影响和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演进与发展。

第8篇:加大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南川区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南川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0.8:48.2:31调整为18.5:51.8:29.7。

农业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建成30万亩笋竹、15.5万亩中药材、5万亩优质茶园、5.5万亩商品蔬菜、78万头生猪及3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二是农业产业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以“金佛山”作为商标的贡米、方竹笋、西瓜等深得消费者和青睐。

工业方面一是特色工业园区“一园三区”格局初步形成,园区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二是铝工业配套产业初具规模,石灰石及石类生产项目、肖家沟水库到氧化铝厂区供水工程、南川至水江110KV双回供电线路供电工程等开工建设。

服务业方面一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城区、中心镇、一般乡镇、村社四级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二是生态旅游产业链逐步显现,旅游服务业、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增长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增长138%。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不强,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条较短,支撑现代农业的骨干产业体系和龙头企业集群尚未形成,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不到33%。南川的水稻、中药材、畜禽、蔬菜、茶叶、方竹笋等品种优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在重庆和国内有比较优势,但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工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南川区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产业大多是资源型开采加工业,粗放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产业层次较低,缺少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一些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南川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普遍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和装置规模较小,工艺技术相对滞后,原料结构不合理,设备比较陈旧老化等原因造成南川区大部分单位产品能耗较高。

3、服务业产业发展方面。由于我们发展的后进性,产业发展重量轻质、经济发展粗放、重物质生产轻品牌、商标、专利、信息、市场网络及创新环境等无形财富的生产和集聚,这是传统产业观的典型特征。

三、产业发展思路

1、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按照特色工业园区“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工业发展重点布局于城镇经济带,包括龙岩工业园区、南城产业区、水江产业区、南平产业区。

龙岩工业园区。龙岩工业园区是工业增长的核心载体,主要发展以高新技术、新能源开发、新技术研发等产业。

南城产业区。南城产业区以庆岩为中心,以博赛矿业集团氧化铝项目为重点,发展煤—焦—(气)配套产业,形成氧化铝、机械工业产业。

1——

水江产业区。水江功能区依托丰富的铝土矿、煤炭、石灰石、大理石和方解石等资源优势,以黔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为补充,发展以中铝集团氧化铝为主的铝工业、矿山机械等配套产业,切实发挥其区域工业发展的骨干支撑作用。

南平产业区。南平功能区依托丰富的煤炭和优质的石灰石、石英砂资源,大力发展水泥和玻璃两大建材产业。同时现有造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培育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产业群。

2、大力发展工业产业集群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工业化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发展资源特色工业为重点,突出发展铝工业、煤化工、建材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引导发展机械、化学等传统工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重庆市铝工业基地、建材基地、纺织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以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要支撑,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快步发展的工业产业格局。

建设铝工业基地。按照“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氧化铝为核心,加快原煤、电力、化工等配套项目建设,初步形成铝工业产业链,加快建设重庆市铝工业基地。

建设建材基地。抓住重庆主城区实施“退城进郊”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南川建材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发展以干法旋窑水泥、浮法玻璃、空心页岩砖、建筑钢材等产品为主的建材工业,为南川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建设纺织基地。以苎麻、蚕茧加工为重点,加大苎麻、蚕桑基地建设,发展麻类植物产业和茧丝绸产业,主动承接重庆主城和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按照苎麻—纺纱—织布思路,加快建设重庆市纺织基地,打造“纺织城”。

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方竹笋、优质稻、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完善的种植—加工产业链,培育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建设渝南黔北地区商贸中心。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商圈,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入驻,逐步建成1—2个集购物、休闲、文化、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标志性购物中心。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和村级便民店建设力度,建成城市中心商圈、专业市场、乡镇(社区)市场、村社商业点三个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交易,工业品综合批发等专业市场,发挥南川在渝南黔北的商贸带动辐射作用。完善服务,引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

建设渝南黔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南川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引进大型物流公司,建设工业原材料、产成品及生活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业,促进我区物流尽快融入重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鼓励生产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网络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市场,管理规范,健全物流业相关标准,提升物流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成连接重庆主城,辐射黔北的物流配送中心。

着力打造旅游胜地。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

销战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树立南川“清凉世界、植物王国、秀美山川、旅游胜地”的旅游形象,全力打造“五张名片”,即:打造中国旅游名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渝南黔北特色风情旅游区、重庆近郊山地休闲度假科考观光健身旅游胜地、旅游支柱产业。配合重庆交旅集团,全面推进金佛山整体开发。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以金佛山为主的南部生态旅游发展,着力把金佛山打造成为重庆市知名的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饮食、地方特色产品、地方民俗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营销活动。将南川打造成为重庆近郊休闲、度假、科考、观光、健身的旅游胜地。优化旅游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区内休闲旅游,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努力开发旅游商品。

着力构筑金融融通体系。健全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入驻南川,提高金融中介组织专业化水平。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邮政储蓄业务功能,完善农发行职能,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引进贷款担保机构,积极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快捷、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信贷工作机制,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将南川打造成为渝南黔北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业。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态势,促进房地产业积极健康发展,引导市场主体向高档小区和中低端房地产产品双向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廉租房建设。加快新城区整体开发步伐。引导中介业健康发展,规范中介市场,发挥其个性服务、沟通桥梁、第三方监督、科学鉴定、客观公正等作用,加快发展咨询、会计、评估、审计、法律、技术、设计等中介服务业。

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率先形成现代农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格局,建成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培育优质稻、蔬菜、茶叶、苎麻及畜禽五大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带,建成一批专业化、上规模、上档次、有优势的重庆市优质农产品基地;着力推进以兴隆、大观、土溪、河图四个乡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建设,着力打造与生产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实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大的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在笋竹、优质稻、中药材、瓜果、茶叶、蔬菜、畜禽以及苎麻加工等行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营等方式组建15个区内龙头企业,壮大发展重庆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围绕“绿色、生态、无公害”等特色,切实搞好农产品品牌策划与包装,加大地域品牌建设与保护力度,完成金佛山方竹地理标志保护申报,提升“金佛山”“南川米”等农副产品的品牌形象,同时创立一批新的品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建立农业生产流通体系。加大农业生产流通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推进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名、特、优产品推广市场以及农产品营销中心的的建设,完善配送服务,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和完善

农机经营机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机具,以各类基地率先试点,示范带动,率先促进农用工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良种良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能和经营水平。

第9篇: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方产业政策优化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也在发生着变化,地方经济也急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这就需要地方企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管理的转型与升级,快速建设现代产业系统,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的竞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现今很多的因素都限制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宏观经济的各种指标在降低,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得不到发展,这就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量大大减少。金融危机也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了很多的不足。低产业层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协同度不够。然后我国的不具备充足的创新能力,依赖国外的进口产品。最后是产业能量消耗较高,这就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行地方性的产业政策优化来进行解决的。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及其层面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事物在本质、结果和型态上发生改变,就叫做转型,它是一种类别变量。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进行演化,就叫做升级,升级是等级变量。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从技术低级、附加价值低级和污染严重、能耗量大向技术等级高、附加价值高、污染度降低和能量消耗小的状况变化的经过。它的最主要的要求是质量和效益,而提高其竞争力是它最终的目标。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层面

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他们分别是: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集群)层面和宏观区域层面。这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行动策略、驱动主体和认知取向。

在微观企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应对发展的难点和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的战略性的方法,来扩展企业生存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包括企业在行业内进行转型升级和行业之间进行转型升级两个部分。企业在行业间的转换升级具体指企业的主业不发生改变而加入新行业;进入新的企业,但是原来的行业依然保留;从以前的行业中退出,完全进入新的企业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做法:在管理方面、工艺方面、组织方面、营销方面和产品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建立自主品牌和提升自己的声誉,增强市场的销售能力,对产品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使产业向国际化转型。

在中观产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看中的是区域的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借助于提高价值链的位置来提升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力,针对于展产业转型中的系统失效难题,重点要求由集群的政策来进行解决。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中特别强调,要提高有关的集群产业的行动效率,要对集群产业的创新系统进行完善,要优化集群产业的组织,对有关的政策进行恰当的调整,并积累社会资本。

在宏观区域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的是由优化产业的结构层次来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提升,特别说明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产业政策来进行解决。当前区域传统的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地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优化区域生产要素结构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在区域制造业中,它的内部结构变化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相当,由技术水平较低向技术水平较高转变,由加工度低向加工度高转变,由附加值低向附加值高转变,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区域服务业中,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由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变,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层次高、附加值高、属于生活服务和知识性的生产服务。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具有建构性

随着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和对象的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也是会改变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在不同的企业发展时期、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时期和产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区域里、不同的产业或者企业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也是不同的。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目标。

二、国内外经济新趋势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一)我国的经济增加速度在持续下降

我国的经济出现新常态,在年第三季度中GDP增速为年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慢的,创造了六年中的最低增速。7.3%是用来权衡工厂和企业的产品的出厂时的价格的变化走向和变化程度的指数的,它能够显示某一阶段生产区域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他也是设置国名经济核算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很重要的依据。从2012 年下半年开始,PPI 就连续降低,在连续的35 个月中,我国的工业品出厂的价格就在紧缩中,使我国的价格指数下滑时间持续达到最长。

(二)政府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几乎失效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我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几乎没用,而为推动经济发展而开发的

型模式还没有完成,所以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政府以前开发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使用的地方

越来越少,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他所导致的后果也将很危险。所以,我国急需要对当今的经济开发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地方政府推出的出口导向型模式才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进行长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是需要低廉的人力资本的和大国要对产业的转移要有一定的承接能力。但是他们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负面的效应,甚至成为问题的来源。我国长期以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将使我国的产能出现过剩的现象。

(三)传统的生产优势逐渐降低,我国面临更大挑战 我国的地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正在一步一步的消失,因此我国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就会缺少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很多的产业都没有世界级别的品牌,在技术上也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甚至是我国的最高级别的产业他们的产品也几乎是进口的,主要是一些主要的零部件,

这些在我国很少生产。因此,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在国际中也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我国对比较优势的策略太过依赖,这样就会阻碍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上的创新就表示具有高风险、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投入但是效果却非常慢。我国的JDP 远远落后,地方上的政府和企业就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动力,由

此而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忽略了。过度依赖还会使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不够。首先,很多的劳动力、资金和土地都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使用,使技术密集型产业因缺乏这些条件而得不到充足的发展,然而在获取的利润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获取很少的利润,几乎不能够支持我国在技术上的升级,不能够承担起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和市场风

险。然后,在跨国企业对地段比较优势进行利润空间上的限制,来压榨和剥削后来发展的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和资本积累的能力。这样,就会使这些企业无法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和开发,就会使这些企业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市场。

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加工程序,重复生产的加工链条不够长,这样就会使生产性的服务业遭到限制,是产业结构出现低度化趋势和空洞化的趋势,使产业在结构上失去平衡。

(四)缺少发展新型产业的市场思维

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思维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型产业的问题,他更是在指导和帮助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对引导思想、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进行决策的问题。政府在推动新型产业发展中,要始终注意不走老路,不采用旧办法的危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主要作用。

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具备融合的产业发展观我们要厘清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当今,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都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制造企业服务化是由生产向服务进行发展,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也是传统工业进行转型的方式。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它具有很大的支撑能力,因此他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制造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可以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业几乎依赖制造业而发展,它借用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而且正是用这些产品又服务于制造业。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是柔性化的生产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的个性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为适应形势的需求,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定制化是柔性化生产方式最有表现性的特点。领导厂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将主流业务由大规模生产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实现个性化定制面向全部的产品线、全部的生产流程和实现全方位对全部的产业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主要的还有,工业产品转型升级主要为智能化产品,电子商务改革工商业的模式,工业转型发展的趋势是产业集群化,用消费来引导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是由高消耗到低碳化。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政策

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鼓励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经过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产业水平。

(二)推进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只有加快产业链从加工的程序向两端拓展,才能发展产业高端。提高配套率对于传统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传统产业要培育自己的链条,使其能够和当地的一些企业对接。不仅要积极向国外的高端的产业转移,还应不断地积累相应的技术、实例和资本,从而来发展自己的产品。

(三)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高度的融合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推进信息化和发展电子信息页,建立互联网的思想,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达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才能使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成功。

(四)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

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就要脚踏实地,实战实干,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都应该以市场为依据,使其真正的达到产业化。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地方上有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能够太盲目,以免造成浪费。不能只引进国外的人才和技术,还要看到本地的人才,并充分重视他们,并培养他们。

五、结束语 所以,我们在对地方政策进行优化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该具有战略性的前瞻眼光来看待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成功后的长远好处,这样,才能够使地方产业的政策具有更大的效果。然而,只有政府管理部门使各个行动者意见达成一致并且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使地方政策更好的优化,才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

上一篇:我爱教育事业演讲稿下一篇:德国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