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思考

摘要:中国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最重要的力量,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功利主义利益驱动和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结合不紧,移植性、诠释性、解释性居多,创新成果不足,研究潜力、实力和效力发挥不够。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成果评价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顾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现状并对美国、英国、芬兰等国研究评价案例进行剖析后可以得出结论: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导向原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差别化评价、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拓展新的思路,提升研究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国外案例;研究评价;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差别化评价;评价制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全民核心价值的“稳定锚”。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每前进一步无不包含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命题和巨大作用,其功能旨在“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以及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推力,更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丰富人类自身经验,总结并发展人类知识的重要学术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最重要的力量,高等学校凭借领域广、队伍庞大、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国家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先进理念和发展导向,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架起具有中同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谱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全民知识总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得正视,学术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现象有增无减;原创性成果少,中国学术话语世界影响力有限;移植性、解释性研究居多,学术孤岛现象严重,批判精神不强;成果转化乏力,闲置浪费普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研究评价的价值导向与上述问题不无直接关系。

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现状、国际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简要回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基于某种理论,并借助某些工具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种量化评判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型。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自然有其本土化和专业性特点。有鉴于此,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成果评价的研究从未停止,从起步、探索到评价体系构建,已经或正在取得成果。

(一)研究评价逐步重视,探索步伐明显加快

研究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基于评价目的,并借助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客体所产生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价值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通常它具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尽管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重视程度逐步显现,探索步伐明显加快。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9),起步摸索阶段。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跨度较大的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有关对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得到推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成果,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由自发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系统研究。最为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的研究与设计”重点课题。1997年将成果转化为政策文本,1998年开始在院内执行。继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一书后,娄泽群同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首次将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评价中。三是这一时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第二阶段(2000-2004),系统探索阶段。伴随改革开放中大量理论成果的涌现,如何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有关研究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制度建设的探索十分活跃。一是南京大学在充分借鉴国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推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随后清华大学制定了《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2001)、武汉大学成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教评价研究机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从“科技评价与管理”、“社科评价与管理”、“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引文数据库”,从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研究评价推向新的起点。2003年,以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正式立项。次年6月,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担纲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获准立项。这两大项目的获准立项并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系统研究。

第三阶段(2005-),制度建设和专题研究不断深入阶段。继2004年2月在京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后,同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11月教育部社政司又在杭州主办了“全国高等学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到2006年5-6月,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两个文件,把成果评价提升

到了国家制度建设层面。与此同时,一批以学术规范为主题的学术著作问世,如杨玉圣、张保生的《学术规范读本》(2004),王恩华的《学术越轨批判》(2005),江新华的《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失范的制度分析》(2005),叶继元的《学术道德通论》(2005),刘明的《学术评价制度批判》(2005)等。尤其是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2009年4月24-25日主办的“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五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就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引文评价与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与论文评价、科技研究绩效评价等,从国外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的成果、对引文本质和引文索引作用的思考、对同行评议制利弊的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及其评价体系以及国外评价领域前沿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学术专著和会议探讨无疑对规范学术行为,强化研究评价的制度建设、方法构建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随着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的下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实践活动探索不断,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研究评价是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严谨、透明、公正地评价,就需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为此,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形成了基本评价、公共服务、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和应用的评价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关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任全娥等学者认为,依据社会度量学的相关原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操作性原则与关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多主体多视角多层面客观准确地描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产生特点与评价规律;操作性原则要求每一个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都要通过层层分析而具体化为几个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使其可度量、可操作;关联性原则要求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各指标之间保持一致性、整体性而非独立性。为此,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必须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切忌“度量崇拜”;在评价方法上要正确把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做到有机结合;在评价维度上,要正确区别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标准,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关于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连燕华和马晓光认为,科学研究评价标准就是对科学研究评价所遵循的价值取向的描述,是在评价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因此,评价标准不仅仅涉及评价时的取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充分反映了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基于这种思考,对科研评价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创新性、对学科自身的贡献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成果的原创性程度有多大,它是丈量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对学科自身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是否有利于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夯实学科的基础,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社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则表现在促进人类知识总量提升,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强度等方面。

关于研究评价的方法。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该方法把研究成果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即成果的科学性、价值、难度和学术规范。成果得分采用基本分数乘系数:成果得分一价值得分×科学得分×难度得分×学术规范性系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同行评议(peer-review),适合于成果评价,不适合作为以机构、地区、国家为对象的中观和宏观评价。(2)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基于客观数据的信息计量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投入、产出、效益三个一级指标的设立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投入下设人力、研发基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四个二级指标,并在此下分解为可直接计量的三级指标。产出由著作与应用成果、收录论文数、论文质量、获奖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论文质量通过社会科学各学科顶尖论文、SSCI及A&HCI被引次数、CSSCI被引用次数统计数据来计量。效益指标通过效率指标来表达,进一步分解为人均产出率和百元产出率两个三级指标。(3)南京大学中同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Citation Index,CSSCI)”,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4)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根据《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期刊的全文转载数据,用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三个指标,分别进行了学术期刊排名和作者机构排名。由于连续11年被《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公开发表的转载排名,被学界认为基本客观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教学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状况,为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另外,由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刘大椿教授的主持下,连续多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对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最新动态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向作用,也正在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风向标。

(三)评价制度有待健全,评价导向急需调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30多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空前发展的同时,评价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评价体系过多,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主体急功近利;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的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新兴交叉问题和“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致使一些很有创新性的项目不能立项,缺乏个性研究的成果。古人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严重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制度上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研究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就必须健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行为,强化评价价值导向。

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案例分析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自文艺复兴尤其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应该是近100多年来的事情,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成果的评价模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时间来看,英美等国的有关评价探索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第一次探索期和始于90年代的第二次探索期。从评价模型来看,由于各国对

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界定和评价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评价模型也存在不同。

(一)美国

美国有关科学研究的评价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初多采取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如斯密森学会1840年代成立的拨款评价顾问委员会,1915年海军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卫生实验室,1937年国家癌症法案和194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案》等。早期的同行专家评议主要服务于政府相关机构的拨款。到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大萧条后第一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法律,即《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依据此法,美国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致力于艺术与人文事业的评价机构:同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并设立了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中负责文化发展的相关部门领导人组成。国家艺术基金会代表政府向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发展艺术,保护美国传统文化,支持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

基金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美国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成果,这个评价是政府拨款的主要依据。要评价,就必须有标准。美国有关研究评价是按照年度还是按系统划分的争论,也经历了两次浪潮。起初争论主要聚焦在非科学的影响。如政治、关系网络或是常规机构所处的地位等。对此许多科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是“评价的认知过程”。其重点是关注评价的公正性。80年代后期,评价转入同行评价的认知维度,学者研究分析了社会与网络因素的影响与获取政府拨款的关系。

在评价主体、标准、原创性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制定有其准则。在评价主体上,由于联邦政府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者,政府相关部门自然成为成果的评价主体。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主要是对同一领域及相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同行评价。普通民众主要依据大学的研究经费、成果数量、学术声誉、排名位置等进行总体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主要包括科学性标准、延续性标准、创新性标准和完备性标准。价值标准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伦理道德、环境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经济价值占据首要位置。可见,美国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评价原创性方面,强调认知的内容主要是考察:是否使用新的路径、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新的数据;研究新的主题是否涉足从未研究的领域,找到新的发现。在评价方法上,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与发展研究两大类,其评价方法有所不同。对基础研究成果评价通常采用的是同行评议制、引文计量。同行评议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该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通常的做法是对成果进行评价,分为特优、优、良、中和差五个等级。尽管同行评议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来完全取代同行评议在基础研究评价中的作用。

对应用与发展研究成果评价,美国采用的是政策效果评估、民意测验和社会实验相结合。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民意测验是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直接测度的一种方式,可分为普遍测验和抽样测验。社会实验是要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的理论、方针、计划等拿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检验。人文社会科学试验方法分为全面社会实验和准社会实验。

(二)英国

英国人文社会科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哲学就曾是欧洲精神觉醒的成果之一,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英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及其评价模式研究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制定标准,实施了大规模的、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评价活动,目的旨在弱化1940年至1970年末国家官僚机构和各专业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的评价默契关系。早期的评价工具是由UGC开发的基于个体研究机构在科学领域前期研究成果的“产出”(被同行评价的出版数量)、“影响力”(被引用数量)、“质量”(根据拨款委员会以往的研究拨款来评价)和“实用性”(成果被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的运用情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英国研究成果评价进入第二阶段。英国政府在未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实施了新的评价标准。一是自1986年起,实施了研究评价活动(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模型。该评价模型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发,旨在对各高等学校院系研究水平进行同行评议。评议选择方法包括基于以往同行评议决定的数据使用、重视事前评估、依靠事前评估的原则、扩大同行评审的人数等。例如在对学术声誉评价方面,评议委员会要从项目成员的学术质量、项目在教育研究者或是科学家中的效率、过去五年在提升项目质量方面的进展,以及同行评审的相似性等方面进行评审,最后得出评审结论。二是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会机构(HERO)与文献计量专家合作改革了科学研究的计量方法,即强调以引用为基础的文献计量统计方法。该方法与早期UGC评价标准不同的是:①更加聚焦最有争议的研究质量方面;②由于该评价方法的使用,研究者更加明确他们的工作范围,不得不考虑其成果被ISI检索的因素;③引用的实践活动会导致文献计量质量的可信性,例如人文科学领域,未被ISI收录的专著的引用率就高于期刊的引用率。三是此阶段更加注重评价监督对开放价值、透明性和学术民主的作用。

(三)芬兰

芬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个人、项目和团队进行评价,评价中尤其注重国际化水平、研究质量、社会影响力、研究环境和未来潜力的评价。到了1994年,芬兰教育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按结果管理”的评价办法;1998年又开始实施按协议管理方式,即大学根据国家的投入必须按协议完成成果的产出。芬兰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原则与标准主要侧重于对社会与政府决策的影响,其评价模型主要基于英国的RAE。下面以阿尔托大学为例加以说明。

阿尔托大学是由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于2009年组建而成的一所全新的大学,该大学计划到2020年,其重点学科领域和研究机构要发展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研究及教学机构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阿尔托大学创办伊始就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的评价。为此,该校开发出“阿尔托大学研究评价活动2009"评价体系,用于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学科的评价。该评价旨在通过对研究状况研判和对未来发展展望,分析大学目前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向世界名校迈进。

实施这项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组成的专门委员会,院系也组成各自的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知名教授组成,不受行政干预。在统一步骤下根据颁布的标准,通过抽样、访谈等形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结果,交由学校统一出版对外发行。评价报告通常由基本概述、单位研究与国内主要大学的研究战略、单位研究的科学质量、单位研究的科学影响力、单位研究的社会影

响力、单位评价的研究环境、单位评价的未来潜力以及委员会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几大部分组成。

在评价方式上,通常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置几个二级指标以及可计量的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一是公开的数据资源、评价时段和参考群体抽样访谈;二是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以及其他可用指标。分值从高到低(5分→1分)分别为:5分为具有杰出的国际水平,4分为具有非常好的国际水平,3分为具有好的国际水平,2分为具有较好的国际水平,1分为具有潜在的国际水平。经过统计计量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等级结果。

除英国、芬兰外,欧洲各国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组进行同行评议,但也有许多国家辅以引文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路径探析

毫无疑问,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固然需要诸多因素,但建立科学、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尽管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源泉,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活力为根本,以提升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导向,以促进学科体系建设、科研方法的创新为支撑,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办法,构建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一)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上的导向原则

质量是文化和一切社会活动的生命保障,研究质量是主体基于某个领域或具体命题所创造出的一种社会或群体的满意、热情和忠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软实力,也影响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正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文件所指出,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对评定职称、工作量考核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存在论文数量上的要求,不仅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也为“学术产业化”提供了土壤。

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研究质量为上的导向原则,完善机制,促使考核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杜绝急功近利的重复性生产,重视社会科学代表性作品的评价;重视论著成果的被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分析等。对于目前流行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既要考虑其影响因子的作用,也要考虑有利于发扬学术民主,有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评价出版的专著和研究报告的质量,要依据在社会上的反响,对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的贡献率以及社会服务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对各学校在评定职称中应淡化划定的A类刊物,转向以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为标准的评价。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院校,要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起符合本校本部门实际需要的权重框架,不能搞绝对化、一刀切。

(二)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知识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西方学者认为,为了维护成果评价的公正性,评价主体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些同行专家,那样只会对学术发展产生障碍。因此,评价主体应该由科研管理专家、政治领导、商人、各专业团体的代表组成。专家数量应该有所限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进行过多次调整,无论是今天的评价机构,还是政府机构聘请的同行评价专家,在评价活动中都存在一些缺位或是肓点。这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作为同行评价专家,其知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领域,故在评价时只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来进行判断,这样无疑会带有一些个人色彩,导致遗漏或是流失一些会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精品。至于评价机构,它们也只能凭借主题覆盖范围、机构名称、作者、合作者、参考文献、科学分类、ISSN、文章长度、出版年、语种、关键词、文章类型等计算引文数量和文章数量,或是受到局限的一些访谈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其结果常常会使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代表性、准确性。因此,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评价主体多为占据主导性的政府机构,评价专家中的官本位现象十分突出,其独立性、公正性也常常受到质疑,有不少同行专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同时,由于专家所处的领域、社交网络等因素,评价寻租现象也比较普遍。例如,某省级城市2011年评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一等奖15名、二等奖34名中,拥有校长、书记、院长、局长“权贵”头衔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要占50%以上,其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

要做到研究评价的公正性,就必须解决好“学术研究,谁人评说”的问题,真正实现“从官本位到学术本位的转变,从随意的同行评议转变为有制约的同行评议”。就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而言,可以实行委托代理制,与相关省市区开展交叉评议;对全国性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评议,除保守通讯评议结果的秘密外,对会议评议的同行要出台严格的制约条款,坚决杜绝私下照顾、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退出评价活动,主要行使监管职能,授权权威人士组建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委员会,制定严格规章,每年对申报的项目、研究成果实行独立评价,以确保研究质量和公信力。

(三)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

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评价标准是据以区分善恶或好坏的效用标准。对一切科学的评价,都应根据其成果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情况来确定。对自然科学的评价,就是要看其成果是否实际上抑或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法与生产形式)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故其评价标准也有着不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评价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围绕这个断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一些标准达到基本的共识性。即:创新思想是评价的核心指标,研究规范是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则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标准的抽象性,除规范研究可以硬性规定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就很难量化为具体指标,即使目前有一些计量指标,仍然显得抽象·操作性仍然不强。成果评价标准的同一性、外在化、形式化,评价标准的混乱性,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评价程序的俗套化,重论证性评估、轻经验性评估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标准有待加强。

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首先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原创性的原则。政治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取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至于原创性,除要看是否运用了现代发展出来的新知识外·更重要地要看是否产生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否有利于推动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促进隐性生产力向显性生产力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固化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既是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终点,也是产生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的起点的观念,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作为衡量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尽可能地构建起既能正确导向、又能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差别化评价

众所周知,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而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既给学科成果评价增加了难度·也给评价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成果的类型而言,既有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也有研究报告、咨询建议等;就其级别而言,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笔者在全国50多所高等学校调研时获知,目前大多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等文件,将成果分为A、B、C、D几个等级试行打分评价。

分类分级评价,无疑增强了可操作性,但由于只考虑了级别而忽视了学科特点,仅以科研成果的转载和引用率、出版的等级,或是不同层级领导人的批示等作为评价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那么许多基础性学科就无法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既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也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的内在要求,实行差别化评价。

实行差别化评价,一是要注意学科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如对人文科学的评价,除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方向外,要优先把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研究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既要重视数量规模指标,更要重视学术方向的凝练、队伍的汇集、重大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的积淀,尤其要重视学术的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要特别重视其成果是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索、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以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中,提出独立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等。二是要考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定位。目前,高校大致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类。由于身份的不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必然也有区别,在评价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在要求。但目前由于制度设置上的同一性,对评定职称都有纵向项目、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级别上的统一要求,致使许多从事教学研究或是专注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不得不放弃自身的优势,花费大量时间,采取不同手段去发文章。以满足学校对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这样很不利于强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功能。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也必须实行差别化标准,使高校教师各尽其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不同作用。

(五)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指对学术人物或学术机构的学术成果、学术项目、学术影响等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原则、程序等规则的总称。它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和评价方法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它是保证评价诚信公平的重要保证和成果质量的“安全阀”,更是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内在要求。尽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但由于评价标准、模式单调划一,存在方法机械简单,量化考核追求数字指标,以及功利化导向,行政化管理,学术交易性评定和隐蔽性操作等,致使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学术寻租腐败盛行,学术产业化愈演愈烈。低水平重复·甚至泡沫化学术、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术失范之事频频发生。尤其是评价活动中的简单化、行政化、唯数量化倾向日益严重,导致学风浮躁,明显有悖于科学的特点和内在规律,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科学性、公正性,严重影响和危害着高等学校学术的建设和发展,甚至颠覆了社会对学术存在意义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因此,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时不我待。

要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成果评价制度,一是要强化认识。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建立诚信公平的评价制度是夯实学科基础,确保创新理论成果质量,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中华民族学术尊严,固守中国知识分子学术道德的客观要求。二是要完善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多实行的是“同行专家评议”、“文献计量法”、“刊物级别评价法”、“被引情况评价法”、“代表性成果评价法”以及“谁申报、谁举证的评价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无疑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要实现评价的诚信公平,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这些制度包括评价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回溯评价制度、专家遴选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署名评价制度、评价专家信誉担保制度、项目追踪问责制度、评价结果公布和共享制度,以及“非共识”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评价制度。每项制度都必须量化可行。三是不断突破专家与同行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具有广泛代表性、学术功底扎实、学术道德好、公正廉洁操守好的同行会议评价与通讯评价专家队伍,要打破学术权威一统天下的格局,精选一些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的中青年和海外优秀专家充实到会议评审队伍。对国家和地方重大理论和现实研究项目,要由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和社会大众参与评审,杜绝走过场、讲情面;对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评价要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四是要优化评价过程,改进现有评价方法,变单一的评价为综合评价,变以量化为主导的评价为注重社会影响评价,变同一的对象评价、相关评价和相近时间内的多头评价为整合性评价,尽可能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拥有更多的国际受众和影响力。

四、结论与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涵盖的学科广,加之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仅凭目前单一的标准和一些通用方法是很难实现的。令人高兴的是,我国党和政府不仅越来越重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而且也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评价工作。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创新不断,理论成果迭出,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出了学者的睿智。但客观上讲,要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还需要继续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建设,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始终把创新和质量放在成果评价的优先位置,设置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标准,真正使成果评价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突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夯实学科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完整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协调评价制度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明确评价主体,规范评价标准,完善评价程序,健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大学学术委员会、权威中介评价机构和社会公众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加强对成果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评价标准,更不能搞成果评价的商业化运作,对评价认证机构要实行规范管理,鼓励基础条件好,并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认证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术道德,规范评价行为,加强内外监管,引导评价机构规范运行、相互协作、健康有序发展,以优良的学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健康发展,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良学风的形成。

最后,要鼓励国内成果评价机构加强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构的合作,建立成果评价标准的对接机制,为我国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华学术软实力。

作者:王志章

第2篇: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及研究策略

摘 要:本文全面论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历史,由此引出现阶段实施社会服务职能评价的目的和必要性,通过理论分析推荐了适用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的方法,并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系统构成研究”、“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辨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优化对策”、“个案实证研究”等五个方面给出了实施建议。该文可为社会服务效能评价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优化对策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1]。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0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同程度的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水平,专题论述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并特别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

一、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自1956年英国格雷沙姆学院成立开始,高等学校设立社会服务职能进入了萌芽时期,但该职能普遍被世人接受已经进入20世纪。伴随高等学校逐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世纪上半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希勒 (Scheler, M)的《大学和民众大学》(1921年)、弥都斯(Meadows, J·C)的《州立大学及其职能》、奥尔特加·加塞特(Omega,Y·Gasset)的《大学的使命》(1946)、希利(Seely, R·S·K)的《大学的职能》(1948)等。20世纪后半叶,国外研究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代表性文献有:哈尔塞的《大学职能的演变》(1962年)、永井道雄的《日本的大学》(1965年)、克尔的《大学的功用》(1963年)和《多元社会中的多元大学》(196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大学与社区》(1982年)等[3]。弥都斯坚持大学要同时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希利认为,大学是社会系统的邮寄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民众并引领艺术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其基本职能。永井道雄在其《日本的大学》一书中,将高等学校的职能研究放到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上去考察,凸显了社会促进高校职能发挥的作用[4]。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表示,現代大学可称之为多元化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型和广泛性日趋明显,这显著区别于19世纪前的高等学校。他在《多元社会中的多元大学》一文中进一步揭示了上述观点,并通过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全面剖析了现代大学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复杂联系。从弥都斯到克尔,我们发现,研究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反映了大学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也反映了大学与社会共呼吸的必然规律。

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最先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是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他在1984年《关于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对策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等),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其中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正式从法律意义上得以明确。自此开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日渐增多,社会各界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关注度也空前提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基础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对该职能产生的必然性、基本内容与形式、服务原则、服务政策与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其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职能地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良性机制、有效途径,综合评价等诸多方面。并有学者指出研究者对“高校服务社会且超越社会,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同时,关于对“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并与社会形成'互动共赢'的关系”方面的阐述也成为业界共识。综述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现状来看,中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为高校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彰显了学者在形而上、形而中与形而下各层面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社会服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 已有研究对高校社会服务本质的阐述缺乏辩证性思维,往往偏重社会轻视高校,或者反之,对其双向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阐述不清。

2.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特殊性体现在论理研究胜于实证研究,这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但学界对实证研究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由此造成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3. 我国三大区域间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状况呈梯度差异,各级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一而同,对上述差异化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除上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外,项目组还发现相关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完整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李凡认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内容应当包括人才培训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专家咨询服务、文化资源服务四大内容;张宝友、黄祖庆从“继续教育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三个方面建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王英、帅全锋撰文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其服务效能的重要保证,并给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原则,最终从教学、科研和物质资源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研究成果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大同小异,基本涵盖了对社会服务效能存在影响的指标因子,完全可用于实践论证,但美中不足的是均未给出各层指标评价的定量化分级标准,也无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验证方法,更未谈及如何构建评价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领域,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亦通过系统论的方法,融合教育学、可拓学和模糊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一步研究高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调查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辨识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构建通过科学性验证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对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对策进行优化,给出具有创新性的服务机制。最终以完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基础理论,深入剖析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优化拓宽社会服务途径,促使服务活动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其科学、规范的效能评价,助力社会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具体化,逐步迈入成熟阶段,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并进而为高等教育整体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实施高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的建议

对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效能实施综合评价,应首先研究其内涵、发展历程及生态系统,进而构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方可进一步以期完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基础理论,最終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目标,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实施高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是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两大基本职能的延伸。对社会服务效能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应理清社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文献检索法查阅并综述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发展历程,研究该职能发生历史性变迁的规律与动因,对其社会性、学术性、现实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性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揭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系统构成研究

可通过资料收集与实际调查、访谈等手段,分析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容、模式与方法,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服务过程中高等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与个体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三)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辨识

通过编制“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系列调查表,运用MINITAB、SPASS等统计学工具可对社会服务效能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辨识,进一步探求各服务构成子系统对服务效能的贡献度,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专家调查法等修正,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必要评价数据。

(四)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进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综合评价定量化的核心步骤。根据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辨识成果,可进一步对其进行归类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鉴于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其效能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类型,建议通过可拓学与模糊数学理论是解决此类评价问题。

(五)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优化对策

开展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并实施定级分类后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是该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因此,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资料重点研究高校社会服务内部机制,探讨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各类因素,理清产学研相结合及成果转化的良性机制从而剖析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和技术保障。研究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分析其与社会需求相迎合的方式方法,通过自主调节并完善高校社会服务运行的内在条件,最终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六)个案实证研究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研究区域进行个案的实证研究能有效建议前述理论成果,并量身定做选定高校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

四、结语与讨论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的评价及优化测绘属于高等教育社会化的方法论和技术实现问题,研究的过程应自始至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策略。同时,如下几个科学问题需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考虑:

1. 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的辨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等方面。

2. 构建用于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对于由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组成的复杂大系统,易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问题,如可拓学与模糊数学的综合集成。

3. 基于社会服务机制创新,提出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研究首先遵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对自身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充分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完善社会服务工作在高校各项职能中的地位分配,使之在促进高校总体工作大局质量提升的情况下,从理论上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性质、功能和运作方式,并通过实践检验高校社会服务机制创新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于化东.融质量特色创新为一体打造高水平地方特色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57-59.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6.

[3]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谷贤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薛凯喜 胡艳香 杨泽平 顾连胜 魏永起 程丽红

第3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摘要]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教育中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而必须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手段进行了探讨,并对促进多元化评价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关于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往过多地探讨的是普通中学学生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学校尽管办学多年, 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从方式、方法到手段上大都是承袭或照搬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致使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影响。照搬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只会使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越办越死。

目前,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 即以行政评价为主, 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 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通常造成为评价而评价,从而也不能使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视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评价, 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志主要是学习成绩好,表现老实听话,而不管他的实践能力如何。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主要是以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评价结果来衡量。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又反过来促使学生片面的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对实践教学的钻研。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风, 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在就业中没有竞争优势。一言以蔽之,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较为准确的、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从较为普遍的想法出发,构建学生评价标准的目的有二: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阶段性或总结性的评价。这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微观教育评价, 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 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掘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为此,在构建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时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并注重以下原则:

(一)德育优先的原则。

由于受传统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对职业学校的理解较为缺乏,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度也比较低,使得许多家长宁愿将自己初中毕业的子女花钱买着进普通高中,也不愿意让其进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选择职业学校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进而导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许多新生不仅文化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是道德品质也不够好。这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其最终的产品――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而许多企业在选才和用人的过程中,大都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企业用人准则。例如,蒙牛乳业公司的用人原则为:“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办出名气,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势必依据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二)满足学生兴趣,加大学习动力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与他的兴趣爱好相符合,那么就容易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甚至为此而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也会自觉地接受相关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会有较多的勇气与毅力来面对问题,突破难关。在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这个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如果职业学校又在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仍然采用老办法,不去满足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哪壶不响提哪壶,势必使学生不能从基础与习惯不够好的泥坑中自拔,缺乏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的信心。

(三) 发掘学生优势智能的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华德·加德纳在对正常儿童各项技能开发过程与脑受伤病人某些技能丧失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及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成下列八个领域: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相对独立的不同智能组成;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个体的差异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强势智能,做出显著成绩,取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当作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数学逻辑和语言逻辑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人们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这种理论和思想认为只有掌握书本知识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人才,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考不上高中的末流学生。

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现行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中不是成功者,但他们必然具有其他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具有与社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职业教育应该创设出一种环境,帮助“学习失败”的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智能层面的强项和弱项,使每个学生先天或后天所具有的智能强项能够充分地显现,明确自己未来最适合担任的职业角色,并为此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在学校学习以及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

(四) 与毕业目标相吻合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期望(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除外)不是定位于升入一所理想的高校深造,而是希望能够有一个环境较为舒适的、待遇较为丰厚的、心理上较为认同的工作岗位。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的结果怎么样?这个结论不是由职业学校说了算,也不是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也就是企业和社会说了算。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和利润的增长,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最需要的相关人才。如果学校的标准不能与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的相衔接,而是想当然地或者是仅仅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按部就班地组织和实施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然与社会的需要脱节,也必然为社会所拒绝。学生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实际上也是对职业学校现行教育状况的否定,对职业学校现行学生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否定。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实践能力差, 基本功不扎实,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达到和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二是适应性差, 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少, 实际动手能力差, 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 就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促进深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学生专业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容的丰富性。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不行,但单一的标准又不能准确地形成评价,有些内容的评价如专业理论知识等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 但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并不能被定量评价完全替代。因此,在职业能力的评价中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或学校教师(班主任),教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也因为具有单向性而容易出现评价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职业教育过程中虽然不否定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主体也应有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的优缺点、成绩和缺陷作出一个客观的评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使学生张扬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同时,职业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是为直接面向社会、直接立足为企业服务,要得到企业(顾客)的满意,因而必须让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质量的评价,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 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

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化基础课程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而只能说是培训教育。但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其评价方式也不能盲目地以做得多少题目,记得多少内容为评价依据,更不能完全依据笔试来判定文化基础课程掌握的好坏程度。并且,不同的文化基础课程科目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1)对该文化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这是与传统的评价相一致的地方,也可更多地采用笔试的方法来进行。但此类知识在整个科目中所占的比例不应太重,应该把握在20-30%即可。

(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到的比例也是最重的。其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笔试,而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知识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2.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从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实施情境评价的具体途径有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课题研究等,如幼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幼儿园的相关活动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活动设计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这种评价不只是来自教师,更重要的是随时都能得到同学和自己的评价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思考和制作,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同时,在整个过程评价中,应随时记录评价信息,为学生建立档案并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3. 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

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犹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所获取,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来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我们无法指出爱因斯坦和迈克尔·乔丹谁更聪明、谁最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

但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个方面, 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 考察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 确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一般的评价方式,大致包括有一般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职业学校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沿用这些评价方式,但不能单一地使用某种评价方式,而应该是多种评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一般性评价中,要建立针对不同个体对象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应设立学生成长评价档案袋。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档案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

在阶段性评价中,不能完全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作为定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一次考试定成绩,其成绩的取得有很大的偶然性,考试的信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应以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作为标志。两证结合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的两根好的标尺。毕业证发放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即可,不宜将规格制定得过于严格。职业资格证的发放必须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最好由政府主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门机构进行,标准要严格、考评要准确,把好职业准入关。

三、实现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的措施

(一)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与普通学校相比显得更加多样化,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相符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内容,而更多地表现为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方法和手段。既然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状况,那就没有理由再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同的课程。因此,为了满足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职业学校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统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职业学校应大胆地对现行教学体系、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力求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适合其智能状况的职业能力。

(二)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职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场能手和人才。是学校实施职教课程改革,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通过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操行学分,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劳动、纪律、卫生、品行操守等)的考核,绩点学分对学业成绩优秀者进行肯定,通过设置附加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积极参与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智能相吻合的社会活动和竞赛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优势智能和社会能力优势进行肯定。

同时,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克服死记硬背、偏重理论学习的弊病。

(三)通过社团活动或集体活动来体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评价。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获取不能单纯依靠课堂,实际中所获取的更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相关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为主人来组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或社会活动来锻炼能力,发展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去参观和调查,了解社会、企业组织岗位情况及用人的制度,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了解社会,了解组织对用人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能,从而不断发展强项,弥补弱项;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智能,更深刻了解自我,也使学校全面地了解学生。又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舞台。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智能特长和兴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 ,(6).

[2]杨金梅.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邵力,相志利,焦仁普.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作者:郭毓麟

第4篇:社会各界对学校评价

分析总结

开展社会各界民主评议学校工作。在工作中,认真针对问题进行整改评议,使学校校风建设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民主评议为载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评促纠,以评促建,纠建并举,扎实推进行风建设,促进学校依法治教、规范管理,树立了学校新的形象,树立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新台阶。现将我校民主评议工作总结如下:

一、民主评议的主要成效

我校民主评议工作,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在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中,我校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力倡导“领导就是服务,职务就是责任的”理念。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清新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育管理水平、科学决策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领导班子思想上有了活力。领导班子善于学习、善于反思,随时吸收时代精髓,唱响个性化教育的主旋律,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作为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目标,帮助教师物化教育思想,使学校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领导班子工作上有了创新力。教育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办学思路的创新,我们克服了传统思维定势,谋求改革、发展的突破点;具有经营学校的观念,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三是领导班子管理上有了凝聚力。第

一、紧密团结,形成凝聚力。领导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协作。第

二、率先垂范,增强感召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勤政敬业,带头遵章守纪;领导亲临教学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竞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第

三、心装群众,激发内动力。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教工所想,急教工所急,权为教工用,情为教工系,利为教工得,千方百计改善教工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教工工作积极性。

2、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 一是严格以《江苏省中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睢宁县中小学师德师风规范》约束教师不良行为,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对违反规定的教师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开展民主评议工作以来,广大教职工都能认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争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教师教育行为规范也进一步得到了落实。二是规范收费行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年来,我们不断增强规范收费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设立了公示栏,每学期初将监督电话在上面公开,将学校校务完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坚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社会反响较好。

3、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焕发出教师新的精神面貌。 以学习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的讲话精神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每位教师确立“我的学生观”,大力弘扬敬业爱岗,树立教育良好形象。为保证师德规范的严格执行,认真进行师德教育和师风检查,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多角度地评价一位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从教,彻底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背师德行为,使广大教职工能依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杜绝了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更没有教师工作不负责任,不备课就进课堂。做到了课堂作业练习全批全改。

4、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学校工作,加强了学校民主建设,构建了和谐校园。

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到学校听课,了解学校中的实际困难,及时为学校、教师排忧解难。领导班子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重大决策集体研究的原则,实行民主公开制度,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学校领导带头执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以权谋私、办事推诿等不正之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全面深化推行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拓宽民主渠道,提高办事效率,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以及容易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甚至腐败问题的权力运行环节,进行公开。让群众心知肚明。通过政务、校务的公开,规范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管理,进一步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深化学校的行风评议和创建工作。只有管理者的真民主,才有群众的真参与;只有群众的真参与,学校才会有真活力。

在我校民主评议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主评议工作还任重道远,由于民主评议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任务重,民主评议工作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我们作长期不懈的努力,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完善制度,做到事事,人人有章可循,加强学生管理,培养良好行为,提供优良服务。我校继续遵循“执教为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努力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民主评议工作,树立教育行业新风,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民主评议活动深入地,扎实地持久地开展下去,使我校民主评议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5篇:家长对学校的评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懵懂小丫头就长成了聪明、可爱、善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的优秀少先队员了!我非常感谢老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是在用心的教着学生。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提醒……无不让家长感觉到那真切的期盼,那细微的呵护,那暖暖的气息。

学校每学期能定期开展全校的诗歌朗诵比赛,运动会,书法评比等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集体荣誉感还激发学习潜力和动力!班级内也经常能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的,更多的,获得一些锻炼的机会! 老师能在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前提下,进行阶段测试,以检查学生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制定目标,给予压力和动力,促进孩子们努力。感谢老师们的用心良苦!

老师宽厚体贴,对孩子热情、真诚与孩子打成一片,和孩子常谈心能抓住孩子心理,发现他们优点,采取合理方法引导和教育,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老师经常表扬孩子,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问必答!很贴心! 另外还有几点需要老师能给予更大的帮助

1,毕业班到了冲刺阶段,希望学校:拓宽知识面;把教材进一步向深度挖掘;以考带学,多安排有质量、有难度、有针对性的模拟考试;平时针对自主招生的题型多样训练。 2,能否列出各科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与总复习要求,使家长对孩子的辅导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有目的有规律掌握知识,比较容易完成作业。

3,由于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懒惰,我希望老师能多安排一些义务劳动让他们做,帮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的条件下,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我们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对我们孩子的耐心教育。希望老师再接再励,对孩子多加鼓励,启发孩子的兴趣,潜力和奋斗精神,还希望老师多与我们联系,报告孩子的情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你们的教育工作。因为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也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第6篇:家长对学校的评价

近几年来,二中心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1、该班老师对班级管理认真负责,态度严谨,细心、耐心、公正公平和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偏心,富有爱心、同情心、热情,对待学生和蔼可亲,爱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亲切体贴,课上严格要求,,言行一致,办事仔细,从不马虎,理解孩子,但是班级管理还可更仔细些,细节决定管理成败;

2、该班老师经常表扬孩子,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有问必答,尤其对待家庭困难学生,老师更加关爱,注意孩子全面发展,不体罚,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孩子学习,也关注孩子生活。注意培养所有孩子自主管理和实践的能力,

3该班老师知识渊博教育有方,业务水平高,处理问题周到,教育孩子讲究方法,让孩子信服和感兴趣,常常结合讲例子对孩子说明道理,有活力,班级管理能采取多种措施,清楚知道每个孩子的所需和特点并采取不同的办法。每天带笑容,自己的教学上课轻松,幽默生动,上课声音响亮,普通话好,字写得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班级管理有序,成绩明显上升。

4、该班老师认真负责,课前认真准备,上课明白易懂;

上课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有问题,老师不厌其烦解答,有求必答;

5、该班老师注意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作业布置适中,批改及时仔细,常有鼓励和恰当的评语;既有严格要求,不让一个学生落后,有很宽容孩子实际情况;

6、该班老师宽厚体贴,对孩子热情、真诚;与孩子打成一片,和孩子常谈心;能抓住孩子心理,发现他们优点,采取合理方法常常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认为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需要要改善的地方:

(1)班级管理还可更仔细些,细节决定管理成败;

(2)多一些笑容,多一些爱心;

(3)望多家访,多开家长会,多于家长保持联系;

(4)建立班级图书角;

(5)多培养每一个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

(6)继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的能力和素养;

(7)继续加大对学困生和家庭困难生的支持和关注。

二、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建议:

3、继续开写字课;

4、希望教师多家访,多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10、在学校各角落或走廊添设痰盂;危险处设立警示牌;

13、校门口设置一块黑板,各类通知家长能看到;

15、多进行家长开放活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校声誉不断提高,请保留此标记学校在家长、学生与社会心目中地位不断提升。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跳大绳、踢毽、投篮、足球射门、拔河、远足登山、课间舞蹈等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5、加强纪律管理,在教学楼内一定要做到不打闹,轻声走

6、班主任一定要跟班

非常感谢学校老师与领导对我的孩子作了很好的教育,才让我的孩子今天变得聪明、可爱、善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我知道,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也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所以,今后,我们一定会与老师互相配合,争取让我的孩子以后在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建议增加学生兴趣班的机会,一些动手动脑的兴趣班应该在学校就可以学到。

建议增加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多让彼此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以便得到相应的引导。

。 建议增加学生校外活动的机会

第7篇:对学校评价问题的思考

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它是以整个教育为对象,对各种教育活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开展有效的学校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不至办成“升学教育”;开展有效的学校评价,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就有可能深化教育改革,达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开展有效的学校评价可以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使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说学校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学校领导加强了对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和总务工作的评价,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当中。多数情况下是负责评价的人员对照评价指标体系逐条查阅档案材料、听取领导汇报为主,有时会辅以少量教师或学生座谈的形式,最后根据检查情况对学校的工作给予评价和定位。这种评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其中。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学校内部也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并且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奖励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第8篇:学校教师对参评教师的评价

(教学工作)

乔利霞是我校一名数学教师。工作中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严于律己,能够处处做到为人师表,兢兢业业,积极主动,细致认真。

在教学中,她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能够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课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学中她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在课堂上坚持使用“三环五步”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学实践很有启发意义;经常在课堂上发现她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她不迷信课本,课本中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她敢于整合调整,

由于乔利霞老师对工作的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所以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乔老师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课业负担较轻,但学生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在我镇组织的教学考试中名列前茅。

同时乔老师坚持不懈地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教研中,经常积极发言,经常指导青年教师,由于他在教学中锐意创新,所以在教研中经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深受老师和领导的好评。多次获得省、市、县级表彰,并多次外出讲示范、研讨课,反响很好。 教师签名:

家长对参评教师的评价

(教育工作)

乔利霞老师是我孩子的数学老师,现我对该教师的评价如下: 乔老师老师教态大方,仪表端庄,做到了为人师表;尊重我们家长,对我们主动热情,与我们交往沟通时,态度友好、语言亲切,能有效处理好我们家长表达的各种意愿,经常通过电话、书面形式进行家访,及时反映我孩子在校情况。

乔老师关心、爱护孩子,在工作中对孩子和蔼可亲,但又不骄纵孩子,不辱骂、不体罚及变相体罚孩子,获得孩子的喜爱、信任,孩子喜欢上学。

乔老师的教学效果好,她注重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家长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开放课堂,发现乔老师教学能力很强,她先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让孩子去探索,孩子在参与、探究中轻松获取了知识。同时在学习中,乔老师经常鼓励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不怕学习困难,帮孩子建立了自信,在老师的辅导教育下,孩子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乔老师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写字姿势正确,能及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认真检查、讲究卫生等。乔老师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如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私自外出戏水、不吃“三无食品”、注意交通安全等。

乔老师是一个值得我们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家长签名:

学生对参评教师的评价

(教学工作)

我是乔老师班上的一名学生。

在我眼中乔老师是可亲的,她关心、爱护我们,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不辱骂、体罚我们;教学认真,不迟到早退。作业适中,我们的老师特别注重课后辅导,我们不会的题经老师讲解、尤其是老师经常用数形结合形式给我们讲解,那些枯燥的数学题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慢慢喜欢上了数学。

在我眼中乔老师又是严厉的。因为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注重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进行计算练习老师要求我们在草稿纸上认真计算,并要看我们验算的痕迹,久而久之我们养成了认真计算、细心检验的习惯。课堂上老师对我们的行为时刻关注,上课稍有溜号、学习劲头不在状态老师都能发现,便及时纠正我们的行为。

同时老师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学习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组织我们进行了《环保在我身边》主题环保活动、《家庭车辆拥有情况》调查活动等等,经过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连的实践活动,激发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主要帮我们建立了学习自信。

我们喜欢乔老师,她是我们的好老师。 学生签名:

学生对参评教师的评价

(教育工作)

我是保福小学的一名学生,现在乔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 平时乔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关心、爱护我们,对我们和蔼可亲,没对我们进行过体罚;课上认真给我们讲解,课后认真给我们辅导,经过老师的教育,我们的成绩进步很大。我们的老师特别注重课后辅导,我们不会的题经老师讲解、尤其是老师经常用数学结合形式给我们讲解,那些枯燥的数学题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慢慢喜欢上了数学。

老师注重对我们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我们认真计算、演算、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平时进行计算练习时老师要求我们在草稿纸上列竖式,并要看我们验算的痕迹,久而久之我们养成了认真计算、细心检验的习惯。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养成认真听讲、学会倾听的习惯,对我们的行为时刻关注,上课稍有溜号、学习劲头不在状态老师都能发现,便及时纠正我们的行为。老师教育我们要和谐友善育人相处,正确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老师,她既教学又育人。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时常对我们进行安全教育,不私自外出、注意用火安全、不玩火、不到水池上玩耍等;与家长经常沟通联系,共同目的是为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喜欢乔老师。 学生签名:

第9篇: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学期总结评价

某某同学思想积极向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生活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在担任班干部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能出色的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现优秀,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担任**期间,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习刻苦努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热情,遵守各项制度。学习认真努力,善于思考,能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兴趣爱好广泛。

某某同学思想积极向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生活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在担任班干部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能出色的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现优秀,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担任**期间,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习刻苦努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热情,遵守各项制度。学习认真努力,善于思考,能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兴趣爱好广泛。

某某同学思想积极向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生活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在担任班干部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能出色的完成交给的各项任务,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现优秀,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担任**期间,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习刻苦努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

某某同学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热情,遵守各项制度。学习认真努力,善于思考,能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兴趣爱好广泛。

上一篇:热点建设法治中国下一篇:编辑部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