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建设法治中国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热点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需要法理支柱 法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摘 要:本文从法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去分析,从法律的三大缺陷证明了法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证实了法理也是“法治中国”的重要构建,说明了法理是法律的源泉之一,部分法律也是法理学的体现,证实了法理在法律条款冲突时也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分析了国内在法理学应用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了在国内加强法理学应用的方式与方法,对促进法理学的科学应用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法治中国;法理支柱;法理学;行政处罚;法条竞合;想象竞合;择重处罚;规范文件

作者简介:吴江南(1955-),男,1972年参军,在空降兵部队历任战士,班长,师大学生训练大队排长,1977年退伍,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本科,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84年至2015年在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CN级杂志发表工科学术论文八十多篇,在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合肥晚报上发表科普文章2000多篇,2010年以370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5年5月退休,现是安徽昊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2015年至今,發表法学论文九篇,是百度百科,360百科入典者。

一、法理学在法律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2017年6月4日,北京的杨立新教授在合肥讲课,他指出:在公法中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时依法理,在民法中首先是依法律,其次依习惯,再次依法理,真是画龙点睛,也证明了法理的重要。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件的实例来分析法理学在办理案件中的重要性,也通过对此案件的法理学分析,从正确适用“法条竞合”时与“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辩证关系为探讨源头,深入剖析法理学在法律实践中的必要性。

2017年9月9日,由于群众上访,合肥市政府责令市房地产管理局调查后实施行政处罚,9月9日在市房地产管理局对行政处罚进行群众公议,这是准司法行为,市房地产管理局依建设部第88号令<商品房销售管理法>第四十二条(六)进行行政处罚,但有公议员提出应以第三十八条进行行政处罚,这二条均是对商品房销售违规进行的行政处罚,依四十二条处罚三万,但依三十八条,可以并处已收取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但行政机关表示查不清预付款额,只能处二万。这样在二个法条竞合的情况下,笔者向行政机关表示,依法理,行政机关依四十二条处罚是正确的,当行政处罚中的法条竞合时,应择重条处之。后行政机关也是如此决定的。

此观点在合肥公议员群中陈述后,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律师公议员表示,行政处罚中法条竞合时有择重处罚的法律规定吗?请拿出法律规定来,若无,行政法是公法,公法可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呀。该律师公议员说的基本是对的,但有片面了。我们对行政法应有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对法律的认识与学研,我们应持用“法学的解剖刀”深入剖析,而不能只用“刮胡子刀”停留在法学表面,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科学的运用“法条竞合”与“法无授权即禁止”等法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有空白,滞后及不确定性三大缺陷,若是有空白,如何有法律的授权呢?所以将“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法只理解为法律一种,肯定是不正确的,还应当有法理,否则法律在空白时是无法授权的。

其次:在公法中,法理的实施是很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如某甲欲枪杀乙,结果一粒子弹穿透乙的肩膀致伤,又穿透丙的头部致死,在刑法法条中就没有一死一伤的法定规定,甲可逃之夭夭了吗?否,法理站出来了,指出这是“想象竞合犯”,而“想象竞合犯”,刑法法理明释是“择一从重处罚”,这是法理决定的,是由法理释明后引导法律定,实质是由法理去决定了法律的适用。

再次:在公法中由法理去决定法律适用的情形屡见不鲜,除“想象竞合犯”外,还有“法条竞合犯”,“牵连犯”等等,均是“择一重处之”,也是法理决定了刑法法条的具体适用。在上述情况下,均是无法律的明确规定的,但由法理调整释明后明确了法律规定的实施。

最后,我们通过“法的价值位阶”一例也可见,法理是可以超越法律规定而适用的。报悉:2016年9月,合肥地区某老汉开车送其老伴去医院急救,但是无证驾车,警察查明后没有依法处罚,而是敬礼后放行,这是人性化管理,更是法的价值位阶在决定的。法的价值位阶是;自由,正义,秩序.此例正是正义的价值优先了秩序的价值,故警察依法理放行。类似的案例在国内是屡见不鲜的。

由上述可见,法理在具体案件中适用是屡见的,在公法是中也是屡见的,因此在行政罚中若发生“法条竞合”时,可优先适用法理,或依法理去确定具体法律条款式的适用。所以“法无授权即禁止”,这里的法应当理解为法律加法理,这样提法才是科学且可行的。

二、法理在法律条款冲突时也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在冲突时有以下规则去适用

(一)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此法理较易,但操作时有时就会出现瑕疵。如国家<种子法>规定,违法行政处罚3万元,但某省的《种子条例》规定可处罚5万元,法条竞合,但下位法违背了上位法,法官判决,撤销省<种子条例>的规定,可省人大却免了法官的职务。正确的做法是,法官直接适用国家<种子法>判决,而不对下位法的<种子条例>有表示。

(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这可以是同一法阶位置的法律冲突,也可以是不同法阶位置的法律冲突,如<行政处罚法>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是基本法,而<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是基本法以外的法律,虽位阶不同,但社会治安处罚中,<治安管理处罚法>优先适用,因为是特别法,特就特在,规定的是特别的事,对特别人,在特别的时等做出特别的规定.如2016年10月在合肥市某区公安局行政处罚公议时,依据的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依<行政处罚法>,自立案至办结并无明确的时限规定,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为一个月,区公安从受理日起近四个月没做出处罚决定,公议员们故依<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不同意此行政处罚,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一个实例。

(三)重法优于轻法,二者竞合时择一从重处罚。此在<行政处罚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这是法理定,不可能由法律去定,但法律从末禁止,从此也可知,法理是法律的源泉之一,而部分法律又体现了法理的内涵。重法优于轻法,这是公法中的法理之一,虽然在<行政處罚法>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各部委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均明确行政处罚时法条竞合时择一从重处罚,如国家环保局<关于同一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不同环保法规实施行政处罚的复函>中规定,环保部门对违法行为人可依照两种法律规定中较重的规定,定性处罚,国家工商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规定依法定幅度最重的条款处罚.可见,在行政处罚中均实行“择一从重”的处断方式,从没见过“择一从轻”的规定,因此可定,在行政处罚中“法条竞合”时,也是择重处之。

三、在国内今天,公务者,群众者在适用法理时现状如何呢?

我们认为距离“法治中国”的总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从以下几例可见:

(一)在某省直单位电梯公开招标中,招标书明定,投标者可以提供如下资料,电梯的型式试验报告。结果,有两家投标者没有提供电梯的型式试验报告,多数评委(都是高级职称者)要求废掉这两家投标者,理由是:这两家投标者没有提供型式试验报告。笔者坚决反对废之,理由是:招标文件规定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可以”是授权性法律规则,是投标者的权利,评委是不可以去“侵权”的。

此外,在评标时,评委在法理适用上存在一个错误,如电梯招标书中常有“单一合同的业绩不少于八百万元”的规定,有评委就将销售合同与安装合同合并计算,笔者也是依法理指出,单一合同是单一法律关系,只有一个权利义务,而销售合同与安装合同是二个法律关系,有着二个不同的权利义务,必是二个合同,不可合并计算,否则是法理适用的重大错误。由于笔者的坚持与述理,评标中将销售合同与安装合同合并计算的法理适用错误正逐步纠正。

大多数评委是不懂法学的,绝大多数评委更是不知法理的,而省里的评标是公务活动,评委评标50%是专业技术的应用,50%是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的应用,评委不知法不懂法理怎能胜任此公务工作呢?

(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是合肥市政府在国内的首创,是有积极进步作用的。这也是群众参与的公务活动。目前来说,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存生的问题还是较多的。如前例市房地产管理局依建设部第88号令<商品房销售管理法>第四十二条(六)进行行政处罚,虽然是对的,却是从感性出发,不是从法理学理性分析出发的.再如有些行政机关在处罚时不清楚行政处罚有处罚法定,种类法定等法理规则,如“责令拆除障碍物,并处以罚款500元”,类似的行政处罚多见。要注意“责令拆除障碍物”是行政处理,而不是行政处罚,在行政处罚的种类中就没有此种规定,“责令拆除障碍物”不是行政处罚,后面的罚款就不是并处,而是单处了.从这一句话可析,行政机关的法学法理的表述错误多多,此类错误表述在行政处罚中屡见不鲜。

(三)法院的判决书上经常有这种表述:“原告(被告)主张的事实没有证据证明,本院不予支持”,这种表述是法理学适用的偏差.法学法理明示,事实的认定是由证据加推定事实固定的,如果仅以证据来认定,推定事实就是无用的了,那种事实的认定必然是不全面的.要知道我们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呀,可不单是“以证据为依据”的啊。法院在上述的不当表述是大量的存在的,约有50%以上的判决书都是如此表述的。

(四)规范性文件有违法理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在2014年1月的文件中对伤害案没有对已有伤情鉴定意见还可在2014年1月1日后重新鉴定的规定,后某省的文件中却规定可重新鉴定,某省的文件也说是遵照最高院与司法部文件而定,但却有了“创新突破”。这不仅是下位法违背了上位法,还导致了“鉴定标准”可“从旧兼从轻”了,只有法律才可“从旧兼从轻”呀,鉴定标准只是“工具”,有法律授权“鉴定标准”可“从旧兼从轻”了吗?根本无,“法无授权即禁止”,这应当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不得为的行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却擅自作为,是乱作为,更是违法作为。这直接导致法院的判决偏离了最高法与司法部的上位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律违法理乱作为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五)党的机关制定的文件也有违党章法理的行为。如多个省的党委制定过在基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缺任时,上级党委可委派书记,副书记的文件。这种文件规定是错误的。党章规定只有党委书记,副书记在党委级的党代会闭幕时,发生了缺任,可指派书记,副书记,因为是间接选举,而依党章基层党支部是直接选举,这样的规定不仅是违党章规定,也是直接侵犯了党员的选举权,因为党章根本没授权省级以下党委可以在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缺任时,上级党委可委派其的书记,副书记。这是“法无授权乱作为”行为,也是违背“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法理。

由以上可见,生活中,工作中,现实中需要法学法理的事例太多了,我们不仅要掌握法律,也要掌握法理的学习与运用,法律与法理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法律是法理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法理却是指引法律制定与实施的源泉之一。要学习好法理,才能使我们更好的运用法律。

四、学习法理掌握法理,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学习与工作

(一)系统的学习法理知识;学习法理知识可在大学里学,可在司考班中学,也可在法学自考中学的,笔者是自学的,自学也具有主动性,学的也有完整性。不论何种学习方式,但一定要系统化,深入化,理解化,要完成法理知识的全方位铺垫,每一个法理点都要面面俱到,订出学习计划,坚持不懈的完成。

(二)法理的掌握主要发生在公法领域,因此公检法单位,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行政处罚公议员,评标专家等公权力行使者,更应当掌握好法理的学习应用,公权力单位也应当组织人员学习研究法理,并组织考试考核,也可送有关人员去读法理专业研究生,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而合肥市政法委主办的“合肥法治论坛”是学习法理法律的佳法,更是在法理交流中提高并促进“法治合肥”动力源。这种法治论坛方式应在合肥,安徽,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

(三)应丰富并提升法学队伍的素质水平。法理不是太难,但是要将法理应用好,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不断提高法学队伍的素质水平,法学队伍应当多元化,不仅有学法学的,也应有其它专业的,如学经济学的,学英语的,也应当有学工科的,这样各科的思维方式多元化,也会使法理法律的实施全面化了。这种方式在国外是屡见不鲜的。

(四)坚决实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有助于推进法理法律的实施的进步,提高法官,检察官办案质量水平的,加强司法人员的责任心,降低错案率,实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不仅要在公检法机关中实行,也应当在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评标专家等行使公权力的领域里实行。在案件中实行考核考查制度,奖惩制度,错案责任承担制度等,以学习法理法律提高办案的正确率,以降低错案率证明法理法律已规范性实施,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五)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好,学透法理,这样才能以法理法律指导各项工作.这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好,学透法理,就可使法治工作更加光明,更加正确,更能指导好,带动好各项工作,故应将领导干部学习法律优劣做为其政治素质优劣来考核。

[ 参 考 文 献 ]

[1]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

[2]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

作者:吴江南

第2篇: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宪政法治

〔摘要〕 当前,学界对我国法治建设瓶颈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重点难点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法治的滞后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其中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宪政立法存在片面性、宪政机构缺乏是突出表现。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是突破我国法治建设瓶颈、推进宪政法治的基本出路。

〔关键词〕 宪政法治,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关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設的瓶颈所在,学界研究存在多种进路。有的研究者以法治建设与经济生活形态的关系为视角,认为城市法治建设与农村法治建设严重不协调,城市法治建设发展较快,而在农村,“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农村法治是中国法治的瓶颈”。〔1 〕有的研究者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理念之间的冲突,严重制约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传统的旧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不仅制约我国法治建设,而且成为阻碍我国法治进程的瓶颈①。有的研究者从法律体系的角度出发,认为相对于民商法与民事诉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三大主干部门法中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特别是诉讼法治共同发展并行前进的现状而言,作为法律体系统帅的根本法宪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础和核心部门法的宪法相关法,其诉讼法治建设严重滞后,阻碍着我国的整个法治进程,因此,法治建设的瓶颈在于宪法诉讼法治建设严重落后于宪法实体法治的建设。〔2 〕

总体而言,当前学界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瓶颈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高水平有份量的成果比较鲜见。本文拟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视角,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静态形式如法律体系与动态形式如立法、执法、司法等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宪政法治建设缓慢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所在。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辗转相承,独具特色,形成傲然自立于世界的中华法系。〔3 〕 (P1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法律同西方的商品一样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对中华传统法文化进行冲击和挑战,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中国法制终于向着近代转型,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一百七十多年来,中国法制文明近代转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晚清的预备立宪、修律和法制改革;二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从训政到宪政的变化;三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从立法与法律体系的转型来说,晚清虽然起草或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清法院编制律》等具有近代法治特点的法律文件,但在政治体制上并没有真正实行立宪政体。民国时期,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北京政府制定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再到南京国民政府1946年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虽然形成了近代化的宪法立法体系,但实质上搞得是“假宪政”、“假民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召开了符合宪政精神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民主政府,标志着我国的宪政建设进入新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表了新中国宪政建设的成就。但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受错误政治路线的影响,法治建设从停顿发展为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就包括宪法及其规定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后来,中共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学界进一步提出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观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一个立足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包括宪法规范体系基本趋于完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承认,与立法上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的宪政建设还显滞后,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法治建设需致力解决的问题。

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看,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宪政法治发展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②

其一是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没有宪法,也无宪政,更无宪政意识。近代法制转型,虽然引入西方的大量法律,但宪政思想一直十分淡薄。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有宪政的实践,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宪政观念始终难以扎根,直至今天,宪政观念仍未完全确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这要求强化宪政建设必须以宪政意识的确立为前提。

其二是宪政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三部宪法都有较大缺陷,现行宪法则比较有权威性,虽经四次修正,但总体上保持稳定。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规范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范国家机构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范民族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反分裂国家法》《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规范国家权力行使的《立法法》《监督法》《国家赔偿法》《戒严法》,规范公民权利的《国籍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宪政立法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比重较小,其突出特点是重权力轻权利,重确权轻制约。

其三是宪政机构的缺失。一般来说,宪政发展要求有比较健全的立法、执法、司法、监督机关予以保障。在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这一规定表明,我国的修宪主体与宪法实施监督主体是同一机关,立宪者就是督宪者。这一制度虽然意图在于体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性,但从法治的角度看,未体现权力制约的原则。同时,由于立宪者就是监督者,监督程序与立法程序竞合,必然导致监督保障机关和程序的虚置。从实践上,六十多年来我国宪法监督机关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现行立法中客观存在的违宪行为也没有被有效予以规制。

推进宪政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观念上的突破,也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立足国情,当前推进宪政建设需在以下方面着力:

其一,牢固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治传统长久的国家,与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比较,宪法意识的确立难度更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治观念长期占主导地位,法律不能约束权力,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从意识形态上对法律约束权力和宪政保障人权的观点进行了批判。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主要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國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但不包含对权力的有效约束这一重要内容,这可以说也是受人治思想的影响。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虽是一项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的工作,但从紧迫性和现实性的要求看,必须在领导干部中确立忠诚于宪法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公民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的观念、权力应该受到监督和制约的观念。与此同时,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在就职时或其他特定时间和场合,进行宪法宣誓,应成为一种仪式、制度和文化。

其二,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方面它领导人民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宪法和法律,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一经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唯其如此,宪法的权威才能得到保障,宪法的尊严才能树立。而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在处理社会管理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如群体性事件时,方法简单,滥用警力对付普通百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从根本上讲,是无视宪法和法律的结果。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而他们超越于宪法和法律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有损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起公民意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进行什么活动,只要与行使公权力有关,就要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法律职责。

其三,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在《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中讲到,我国的政治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在强调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确立下来的,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破坏,客观上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等弊端。〔4 〕 (P13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着我国宪政建设的顺利推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的发展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特别是要扩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充分发挥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能;政府权力的行使,要更加公开、透明,走向程序化;要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司法更加公正。

其四,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这虽然从立法上体现出宪法监督的权威性,但实践中监督效果并不理想。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在我国建立类似于西方国家宪法法院的宪法监督机构并不可行。现实的选择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立专门的监督宪法实施的机构,如宪法监督委员会,实施对宪法的监督。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一经建立,就要切实负起监督责任,无论是在立法和法律实施环节,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只要违反宪法,就必须按照程序启动宪法监督机制,追究违宪责任。

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目标的话,宪政法治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民主自由的目标。我们深信,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我国的宪政建设一定会有新突破、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体制必将更加趋于完善。

注 释:

①参见马新学、周凤婷著《中国法治困境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蒋华林著《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与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研究》,载《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 本文从法律思想观念、法律文本、法律机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一分析方法为朱勇教授所创立。参见曹全来著《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序言。

参考文献:

〔1〕林 栋.农村法治:中国法治的瓶颈〔J〕.行政与法,2002,(2).

〔2〕嫁焰检.从行政诉讼到宪法诉讼——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之治〔J〕.中国法学,2007,(1).

〔3〕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责任编辑 杨在平

作者:杨宗科

第3篇:法治文化如何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

【摘要】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着引导、补充作用。文章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吸收和萃取法治文化理念、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法治文化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三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九项重要议题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如何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钱穆曾說:“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因而从法治文化角度认识、着手探究法治中国建设既事关长远又标本兼治,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问题的一个前瞻性的选择。

理解法治文化、法治中国

法治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治文化。法律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治文化就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已经孕育而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民社会中逐渐孕育产生了的现代的平等、正义、自由、人权和诚信的观念,并且逐步演化为社会成员普遍具备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法律文化。”

从法治文化的产生发展讲,法治文化应当是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当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全体市民对权利法律的认知、崇尚并受之支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而表现出的优秀的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从内容上讲法治文化应该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还有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秩序等价值理念的主体法治思维方式等。

目前在法治理论研究中,一切对法治内涵的揭示,对法治社会特点的表征和遵循原则的描述与总结,对法治运行机制的建构和实践活动,诸如法治的价值目标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法治的实现状态等,都属于法治文化的内容。就法治文化具有的特点而言,它包括时代性、地域性、先进性、开放性、前瞻性等特点,可以从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普遍实施权利本位法律制度、追求正义的法治思想、崇尚法治的公众心理等方面来提升中国的法治文化层次。

法治中国。“法治中国”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和法治基本精神的“具体目标”。按汪习根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法治中国建设①。从主体层面看,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法治自觉、法治自信、法治自立、法治自强的有机统一;从客体层面看,法治中国是依法治权与依法维权的和谐统一;从空间层面看,法治中国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可见法治中国的建设务必从上述三个层面着手才可以完成。

而主体的法治自觉、自信、自立、自强意识都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锤炼,对客体、空间层面来说,没有法治文化作支撑,主体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在法治方面的需求和准确地判断、把握国际局势当中的法治主动权(包括话语权、治理权、发展权)。因而,法治文化之优劣与国家的法治化程度之高低是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状态,法治状态是法治文化在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显性表现,要确定二者的先后关系,无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

法治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对法治中国建设起引导作用,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文化的具体实践,为法治文化增加活力源泉。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法治文化对法治中国建设起引导作用,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文化的具体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部分中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是对西方宪政文化的积极借鉴和汲取;它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即要求解决行政执法主体权责不一、多头执法的问题,解决行政执法缺乏程序性问题,这其实是对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程序正义即“看得见的正义”的践行;它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裁判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有益借鉴。总体看来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先进部分,它引导中国法治建设的方向,争取国际法治主动权,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在中国这个地理、政治、经济意义上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个具体实践。

第二,法治中国建设重在法治的显性功能,法治文化重在法治的隐性功能。从中国国家法制到法治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法治讲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稳定、普遍、公开、平等,其基础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宪政的表现。法治中国建设重在法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法官在具体判断一个行为或者一项事实是否合法时,是适用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当在前者不存在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文化,所以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功能的显性表现。

法治文化,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作出文化价值判断。当出现立法空白、立法冲突时,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才可能为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提供指导,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推进。

比如说各地曾经出现的“撞了白撞了”案例。1999年,辽宁省沈阳市就率先出台了《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行人横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机动车无违章,行人负全部责任,从而使“撞了白撞”首次以法规形式面世,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和争议。但最后经过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讨论,使“撞了白撞”没有成为法律保护的一种行为。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订)》交通事故处理部分,第七十六条第(二)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很显然这是权衡了车辆通行权和公民人身权的轻重而作决定的,显然是法治文化至少应该是中国公民对法治文化的一个普遍接受程度。

还有比如现在的城管制度,立法上是空白,但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城管部门采取禁止、取缔的办法,绝大多数市民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就摊贩的生存权与城市的环境比较来讲,不能为了保证优美的城市环境而剥夺了一部分人谋生存的权利。而这一点也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管理政策方面应当着重考虑的,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制度。法治文化,是法治隐含的价值理念(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一个更完整的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曾经没有很细致的法律规章制度,公道却自在人心的原因。

第三,法治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库,法治中国建设为法治文化增加活力源泉。前面提到法治文化是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它应当是萃取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吸收了国际先进法律文化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相结合,如此它会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起引导作用,亦如旗帜和道路的关系,它会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智库,为法治中国从老祖宗、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理念里获得理论上的支撑。反过来法治中国建设以其具体的法治实践践行法治文化,让每一个理念、每一种精神变得具体生动,变得中国化,也为法治文化增添鲜活的事例,比如“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下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并存,会给我国的法治文化增添活力,也给世界其他国家践行法治文化的本土化提供借鉴。

如何从法治文化角度出发来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引导、补充作用。综上分析,笔者建议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吸收和萃取法治文化理念、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法。

以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汪习根讲法治中国的主体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法治的主体力量。法治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实现人的法律素质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得以确立。一是对法律人主要是立法、执法与司法机关、法律科研院所、律师中介机构等专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进行高标准的法治文化教育,使其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率先践行法治精神。二是对普通民众做好民主权利意识、知法守法意识的教育,帮助其树立信法、护法的法律思维习惯。以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的主观方面,即从内因上激活法治中国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是加大改革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建设制度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培植、激励、规范法治文化市场的发展,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二是加强法治文艺宣传。依托公共文化艺术团体、街道文化站等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作用,大力创作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并以法治文艺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法治文艺调演、巡回演出等活动,使之成为市民接受法律熏陶的主要渠道。三是开展法治网络宣传。积极建设法治网站,将网站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整体联动,适时链接,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四是其他多媒体的全方位宣传。

以十大法治文化宣教群体为抓手,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是建设国家公务员法治文化。对公务员采取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具体法律实务的操作演练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执法、守法水平。二是建设法治文化机关。在各机关,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打造富有机关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法治文化。三是建设军营法治文化。四是建设法治文化社区。在社区(村),建立完善法治文化宣传栏、法制阅览室、法律援助(服务)室、法制学校、等传播阵地,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员、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团组织作用,以“法律进社区”为载体,开展法治文化系列活动。

五是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在义务教育学校、大专院校,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夏令营、法制小故事讲演、法制漫画创作比赛、法制影视观摩、模拟法庭等活动,不断创新校园法治文化载体,增强互动效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六是建设企业法治文化。对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与企业依法自治、诚信建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相融合,通过设立律师事务部、法律顾问以及配备法制宣传专职干事、法制宣传员等举措,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企业”等法律服务活动,激发企业法治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七是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并以此为依托,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举办法制展板巡展、法治文艺演出,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咨询、发放法治文化宣传品、依法维权等集中服务活动,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教育。

八是建设法治文化街区。在城区人口集中街区或商业街,因势利导地利用电子显示屏、广告灯箱、公交候车亭、警务幕墙、宣传画廊、宣传横幅等开展法治文化的宣传,通过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建立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街区。九是建设乡镇法治文化。借助原有设施,大量注入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以古今法治人物石刻,法治名言警句、诚信格言壁刻、地雕,法治对联,法治书画展等形式,开辟法治文化景观路,搭建“法治文化大舞台”。十是建设家庭法治文化。夫妻之间互相督促做守法公民,做廉洁干部,对孩子要从小赋予法律基本常识教育。以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方面,即从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因方面,包括法律制度的创设、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做好硬件运行机制的完善、畅通,使得法治中国建设有抓手。

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一,萃取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精髓。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很多有用的成分已形成我們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并且也有益于当今的法治文化建设,应当予以保留。同时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继承性特点,即文化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应当是正确的法律文化历史观。

第二,吸收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比如方向教授表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志就是科学配置权力、有效监督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里没有这些,得借鉴学习,才能与国际社会接轨,在国际社会享有“法治话语权,法治治理权,法治发展权”。以吸收、萃取法治文化理念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从事物发展主体的客观方面,对我国老祖宗留下的法律文化精髓,古为今用;对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外为中用。总体是以文化优化文化,以理论提炼理论,形成更贴切、更实际的适合法治中国建设的法治文化理念,真正让我们做到“法治自信、自立、自强”,以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以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如2014年8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反腐败高层研讨会上,中方建议把追逃追赃作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目前,反腐国际合作正由众多组织协力推进:一是由国际组织牵头进行合作,比如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二是区域性合作,比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三是双边合作,即国与国之间的合作。2003年制定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迄今为止治理腐败犯罪最为完整、全面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部国际法律文件,已有160多个成员国。还可以就法治问题突出的领域,比如青少年犯罪问题,恐怖暴力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等,达成国际性的共同应对意向书,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

(作者分别为中共商洛市委党校讲师,中共商洛市委党校法学教授)

【注释】

①汪习根:“法治中国建设的三层解读”,《人民日报》,2013年8月9日。

责编 / 丰家卫(实习)

作者:张晓云 杨建军

第4篇:2018中中考时政热点:增强宪法观念建设法治中国

增强宪法观念,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山东省曹县:孙亚钟

2018.05

一、【时政热点·素材呈现】

材料一:专题片《法治中国》播出 法治昌明,国盛民安。2017年8月,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大家纷纷点赞,称赞专题片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并表示要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为法治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材料三:2017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宪法日。2017年国家宪法日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全国各地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宪法纪念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材料四:在2018年3月17日上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会议议程完成后,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这也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宪法宣誓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材料六: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七: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法律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是什么?

(1)法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律只对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作出规定。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加严格。

3.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3)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1)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2)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3)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4)依法治国的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

(1)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2)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4)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怎样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5)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6)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7)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贡献?

(1)认真学法,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2)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7.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意义和途径有哪些?

(1)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2)途径: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等等。

三、【中考命题走向】

1、设立宪法宣传日,宪法宣誓制度,说明了什么?

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③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⑤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宪法宣誓内容体现了课本的哪些观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最高的行为准则。

(3)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4)公民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范围。 (5)国家公职人员要严格依法律己。依法行政。(6)加强法律监督,有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督促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发生。

3、请你设计几种宣传宪法的活动形式 : 单位组织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开展图片展;发放以宪法为主题的宣传单;开展宪法知识竞赛;开展报告会、座谈会等。

4、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如今也是国家宪法日。从2001年至2017年的十七年间,我国多次把宪法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的重点,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2017国家宪法日主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宪法,

1 小明所在的九年级(4)班准备到附近的社区开展一次宣传活动。 (1)九年级(4)班的同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宣传宪法?

印发宣传宪法知识手册、利用村庄广播喇叭宣传、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宣传。

(2)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向社区居民宣传宪法的哪些内容?写出你的宣传题纲。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④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和一切团体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⑤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加严格。⑥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维护宪法权威。 (3)请你设计一幅宣传标语。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增强宪法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维护宪法尊严?

①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增强宪法观念;②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③以各种形式宣传宪法,敢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④青少年必须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

5.设立宪法宣传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说明了什么?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6.为了更好地响应宪法宣誓制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②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③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7. 国家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普及宪法知识,扩大宪法的社会影响力,弘扬宪法精神,促进宪法实施。 ②有利于推进依宪治国的力度和进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助力。

③有利于引导公民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维护宪法权威。 ④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有利于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8. 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3)强调依法治国有利于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良风气。 (4)依法治国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法律观念。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 9.请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献计献策。

①依法治国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②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③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加强立法,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10.青少年能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些什么? (1)青少年要努力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2)认真学法,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3)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4)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1、材料一: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以空前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全国已有66名省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腐败被查处(不含军队官员)。党中央坚决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郭伯雄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有腐必反、有贪必惩的局面已经形成。

材料二: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打老虎”、‘拍苍蝇’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实施这一治国方略的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实施这一方略的核心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依宪治国;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④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和一切团体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⑤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加严格。

(3)要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通过些渠道举报腐败行为? 打热点电话、新闻报刊、写信、发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 (4)中央高度重视反腐,高官纷纷落马,这说明了什么?

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②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③我国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④中国共产党长期持久的反腐决心,加强全面从严治党。

⑤任何人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宪法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超越法律规定和许可的范围行使非法权利、谋取非法利益,不仅不受法律的保护,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有哪些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依法进行。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④有利于形成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和社会正能量。 ⑤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6)党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路人。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⑤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5篇: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九 建设法治中国 促进民主建设

命题角度一 《国家安全法》

材料一:高票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法对港澳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提出原则要求。 综合设问

1.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国家安全的含义、基本内容及重要性

(1)含义: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基本内容: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国民安全。

(3)重要性:只有国家安全,民众才能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请列举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

(1)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反华势力;某些国家妄图霸占我国的部分领土,威胁我国的领土完整;日本军国主义复兴,解禁集体自卫权。 (2)国内:“藏独势力”“台独势力”“港独势力”;东突厥恐怖活动等。 4..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①保守国家秘密,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②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③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⑤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理想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材料二相关设问

5.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适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要求。 (2)为制定其他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奠定良好基础。 (3)有利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4)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6.. 结合实际,谈谈青少年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

(1)树立社会主义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学法守法用法。 (2)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关心国家大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勇于同破坏国家安全的言行作斗争。

命题角度二 依法维护消费安全

材料一:新《食品安全法》 央广网北京2015年10月1日消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

材料二:2015年6月11日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材料三:10万余吨走私冻肉销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缉查抓捕行动,成功抓获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 材料四:新《广告法》:明星代言的“紧箍咒” 新《广告法》于201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广告法》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代言药品广告,药品广告必须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如果代言虚假广告,广告代言人将受到行政处罚,3年内不能再代言广告等,为明星代言广告戴上“紧箍咒”。 材料五:“宰客”事件 对于2015年国庆长假,让网友最为愤怒的新闻,无疑是游客遭遇一系列的“宰客”事件。广元游客青岛遭遇“天价虾”一只38元;青岛再现黑店:螃蟹称重前拔腿,疑似强制消费; 设问

1.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2.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为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有利于引导、规范食品企业守法经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如果你不慎购买、食用了问题食品,你打算怎么办?

(1)要求商家或生产者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因为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依法求偿权。 (2)向有关部门或媒体反映情况,要求对制售“问题食品”的商家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或曝光,防止侵害行为继续发生。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表明了什么? ①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高度重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5. 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应该如何做?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健全与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严格惩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2)社会:加强舆论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3)生产者(经营者):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依法生产(经营),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勇于并善于同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6. 请你谈谈对走私“僵尸肉”行为的看法

①走私“僵尸肉”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是一种违法行为;②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③缺乏责任意识,是一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负责任的行为;④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种非正义行为。

7. “僵尸肉”背后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①部分行业利欲熏心,缺乏职业道德;②部分从业者,缺乏道德原则和法律意识;③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④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⑤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8. 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表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③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④党和政府致力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等。

9.国家为明星代言广告戴上“紧箍咒”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④我国正努力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10. 虚假广告欺骗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 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11.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有什么消极影响? (1)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是不诚信的行为,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是假恶丑现象,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12. “任何人不能代言药品广告,如代言虚假广告将受到行政处罚”。新《广告法》的这一规定有何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明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明星依法规范自身的言行;②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遏制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④有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消费环境;⑤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3. 怎样才能整治好虚假违法广告?

①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治理虚假广告提供法律依据;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②社会:大力宣传虚假广告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③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生产优质合格商品,不做虚假宣传;④媒体:发布广告应坚持诚信原则;⑤名人、明星:要珍惜自身的荣誉和公众的信任,谨慎代言;知法守法,做个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公民;⑥消费者:要学会理性消费,增强依法维权意识,积极举报虚假广告的行为。

14.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一颗话梅8.8元、一盘豆腐368元、纪念照一张200元等这一系列“宰客”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15. “宰客”事件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的什么原则? 诚信原则。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 16. 旅游中的“宰客”事件有哪些危害? 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其他合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正当权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旅游城市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产生信任危机,破坏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7. 旅游过程中频繁出现“宰客”事件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的旅游市场亟待规范;②生活中还有很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④人们的诚信意识、思想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18. 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旅游中的“宰客”行为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②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③有利于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19. 为避免“宰客”事件再次发生,请你提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1)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涉事企业。

(4)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

材料二:新《食品安全法》 央广网北京2015年10月1日消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21.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能够为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2)有利于引导、规范食品企业守法经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命题角度三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党的建设

材料一: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2015年6月26日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继续抓好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中教育,继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查处各种腐败问题。同时,要在减少腐败存量的同时,坚决遏制腐败增量,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材料二:周永康一审宣判,令计划、郭伯雄被开除党籍。 相关链接:“猎狐2015”已抓获在逃境外人员214名;2015年8月10日,**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材料三: 201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斗争,确保把党章党规党纪落实到位。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守住纪律“底线”,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该条例被不少党建专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党纪”。 设问

1.我国为什么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强党的建设? ①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②关系到党的先进性;③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实施;④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⑤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2.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4)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5)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请你为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3)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4)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5)加强法律监督和举报制度,鼓励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的“四点要求”说明了什么?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各级领导为什么要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 (1)“三严三实”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 (2)“三严三实”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三严三实”可以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促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3)“三严三实”是促改革、谋发展的需要。“三严三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被严惩体现了我国实行哪一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7.严惩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腐败高官说明了什么?

(1)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只要触犯了法律,不论其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 (5)公平正义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8. “猎狐2015”专项行动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9. 严惩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腐败高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利益,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做有法制观念的好公民。

10. 请你为更好地开展打击外逃腐败、犯罪分子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国力,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外逃犯罪分子;全社会要营造打击外逃腐败、犯罪分子的舆论氛围。

11. 为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做到学法、尊法、守法、护法。 (2)积极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勇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3)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12.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 “三严三实”的新要求?

(1)“三严三实”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 (2)“三严三实”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三严三实”可以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3)“三严三实”是推进改革谋发展的需要,“三严三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4)有利于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有效性,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5)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4. 怎样落实好“三严三实”的要求?

(1)“三严三实”是行动遵循,要以严和实的要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三严三实”是精神引领,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三严三实”是行为规范,要以严和实的准则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15. 我们党为什么要反腐倡廉?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要反腐倡廉。 (2)反腐倡廉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反腐倡廉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有哪些?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⑥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8.假如你所在的县区要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把落实“三严三实”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制定整改举措,明确整改方向。

(2)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心声,把广大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整改落实打下基础,为提高活动成效奠定基础。

(3)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新跨越奠定良好基础。 (4)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使各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5)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9.周永康、令计划、郭伯雄等被严惩体现了我国实行的哪一基本方略?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方略?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原因:①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有哪些警示?

①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不贪图小利,拒绝不良诱惑;②崇德向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③具有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④依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公民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⑤谨慎交友,虚心接受师友的帮助和正确指导,知错就改;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亲社会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21.《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4)有利于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有效性,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5)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22.开展巡视工作是在行使哪项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有什么意义?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应注意什么? (1)监督权。

(2)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3)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应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

命题角度四 完善法律制度 彰显宪法权威 材料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2015年9月2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明确审判组织权限,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责任制,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①,增强法官审理案件的亲历性,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根据有关法律和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材料二:宪法宣誓制度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②,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③,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设问

1.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

(1)重要性: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必要性: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②我国当前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违背法治建设的现象;③只有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2.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请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提出你的建议

(1)国家:①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法治建设;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依法行政。

(2)个人:①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②增强宪法意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③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④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责任制,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1)说明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

(2)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4. 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有哪些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②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途径和形式;③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为了确保司法部门做到公正司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①严格遵循法律,依法办事,依法行政;②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执法,不徇私情;③强化对司法执法的监督力度,确保司法的公正性;④公开司法程序和过程,增强执法过程的透明度。

6. 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1)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 (2)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7. 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施依宪治国。 (2)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 (4)有利于宣传我国的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8. 为了更好地响应宪法宣誓制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1)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9.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10.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1)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 (2)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11.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施依宪治国。 (2)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 (4)有利于宣传我国的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2)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3)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热点新题预测

1.右边漫画中的天价菜单侵犯了消费者的 ( )

①公平交易权 ②依法求偿权 ③生命健康权 ④知悉真情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2015年10月12日,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受贿、滥用职权案,认定被告人李春城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受贿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材料表(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我国打击腐败决不手软 ③打击腐败有利于从根本上制止腐败的发生 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70字的誓词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等要求。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 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宪法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 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宪法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对郭伯雄组织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严重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材料表明 (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我国打击腐败决不手软

③打击腐败有利于从根本上制止腐败的发生 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2015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行之有效的巡视工作方针和经验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说明( )

A.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严治党

B.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的目的在于 “治人”

C.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D. 新华社是我国的立法机构 6.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工作责任体系的核心是落实“两个责任”,即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重点是明确“三个责任人”,即党委书记是巡视工作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组织实施巡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巡视组组长是落实巡视监督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另外,该条例还明确规定,巡视组组长根据每次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②人的一生会不断变换角色,人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说,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责任;③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

7.2015年9月2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有3个明显特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设计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强调遵循司法规律,按照司法权运行规律改革和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司法公信力不高等突出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目前在司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危害?

有些部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威信,也给国家的法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2)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国家利益等。

8.材料一:2015年7月17日,据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透露,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已因违纪被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并被取消副部级待遇。至此,初步统计,十八大后已有7名省部级官员因违纪受到处分,其中3人被开除党籍。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法律严厉打击腐败犯罪行为,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

材料二:自“猎狐2015”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和参战民警认真落实公安部决策部署,配合“天网”行动,强化措施、连续奋战,迅速掀起新一轮境外追逃追赃工作高潮。截至2015年5月31日,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214名。其中,缉捕136名(含引渡3名),劝返78名;属于涉贪腐案件的人员27名,专项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战果。 (2)“猎狐2015”专项行动的启动与实施体现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哪些要求?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材料三: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公民必须要牢固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普遍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

(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素养?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同违

第6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公平正义

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概括了今年政法工作的思路布局;劳教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举措,则回应着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所有这些,都标注着政法工作的新起点,展示着政法工作的新气象。

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分,政法工作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前提,政法工作的保障性作用不可或缺;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与政法工作密切相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就要把政法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审视。

这些年来,政法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深层次矛盾凸显的敏感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对于政法机关来说,如何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如何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这些问题回答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政法工作的成效与实效,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并首次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管理、提升服务,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群众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政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社会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平公正。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能使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始终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政法工作队伍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第7篇:申论热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申论热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宪执政、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行使权力。

现在的法治政府建设还停留在口号阶段,法治政府目标看不见、摸不着,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要么顾此失彼、避重就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主次不分、轻重失衡,“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何让法治政府“看得见”、“摸得着”,防止法治政府建设的口号化、片面化和盲目化,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建立中央地方双重法院体制。建立中央法院主要负责经济案件、地方法院主要负责民事案件审理的双重法院体制,改变当前分级管理的司法体制,实现中央地方司法权的有效分工,发挥中央地方两个优势。

二、是司法体制去行政化。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实行司法机关人财物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将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由中央统一管理,将司法经费单列,列入国家预算,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国务院统一拨款,由最高司法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

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应该公开。在公开的内容上,要一体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只要政务信息都切实公开了,政府的所作所为就被置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这对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来说,有重大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四、创新方式方法,科学评价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把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任务逐一细化和量化,使法治政府变抽象为具体。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内部考核和社会评议结合起来,找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有方向、有重点地加以改进,为全面建成法治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正向驱动和坚强保障。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liaoning/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第8篇:2014年安徽省政法干警申论热点预测:法治中国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来源:http://xuancheng.offcn.com/ 2014年安徽省政法干警申论热点预测:法治中国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即将开始,为方便广大政法干警考生备考政法干警考试申论考试,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最近法治中国话题,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现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秩序与合作、和谐生活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趋向的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着力培育发展和传承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法文化,以法文化建设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法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而形成的普遍而共通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成果等。这种观念和意识即规则文化、制度文化,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通过教育来培养传承。

法文化建设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法律条文制度等成果,成为人们法律活动的行为依据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二是在全社会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意识,和尊重法律、相信法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但法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社会的法文化氛围必须经过长期培育和涵养。

首先,要继承创新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精华。比如,继承创新仁爱、诚信、孝悌、礼义、廉耻,以及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中保护环境和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也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这些深入人心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创新,使之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法治中国建设所用。

其次,要着力培育具有法律思维的“法律人”,尤其是高度重视并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高校的法制教育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强化法律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培养一大批具有法律思维的“法律人”。

再次,要着力传播、推广和弘扬法文化。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让宪法家喻户晓,要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这对传播、推广和弘扬法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广泛而深入的方式使民众逐

步接纳先进的法文化,并使法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改变民众的行为方式。 更多信息查看:宣城人事考试网 宣城政法干警考试网

第9篇:2014江苏政法干警面试热点:法治是平安中国的“守夜人”

江苏中公教育

2014江苏政法干警面试热点:法治是平安中国的“守夜人”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笔试部分已经结束,在政法干警面试的考核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面试热点问题,学会根据面试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为了让政法干警考生们顺利备考,现江苏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面试热点并进行解析,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线程的复杂社会,每一个线头都连着平安。平安的概念有多丰富,平安中国的治理任务就有多艰巨

俗话说,平安是福。对于群众而言,社会平安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检验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最有效的标准。正因此,11月3日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 会议强调,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总书记批示指出,“把政法综治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来谋 划”,指明了方向,道出了真谛。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平安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的人们对平安的憧憬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身处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平 安的期待已经大大拓展,既意味着良好的社会治安,更意味着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制度能起到更好的庇护功能。这正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之于平安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为什么总书记要特别强调“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 题”。可以说,法治是平安中国的“守夜人”,也是照亮前路的“燃灯者”。

去年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平安中国”战略。此次再度谋划平安中国建设,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局中推进。这意味着在平安建设中,将主要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来推进各项工作,让“法治”成为各项工作的共同价值。

这也是一年多来,各地平安建设有益经验的总结。比如,针对“信访不信法”难题,各地政法机关依据中央精神,大力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努力把涉法涉 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弃访转法”。又如,针对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相关部门于去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 年人犯罪的意见》。实践证明,遇事“一断于法”,遇险“加固于法”,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事实上,从化解信访难题到建设平安校园,从维护食品安全到打击网络犯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平安中国,已是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综合工程。给人 民群众全方位的平安感受,需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加快创新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 斗,而需要在政府、社会和千家万户之间,建立起有温度的联系。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针对幼儿园、游乐场等地,能否构筑更为严密的防范机制?公民个人隐私泄 露,能否针对电商网站、快递业加强监管,同时促进行业自律?凡此种种,都离不开法治思维的明晰、法治方式的运用。

江苏中公教育

与平安有关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具体工作的抓手,也是百姓评判的标准。与此同时,法治中国背景下的平安中国建设,何尝不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普法行动?每 一起个案既是公平正义的“影响力因子”,也是培育法治信仰的种子。人们常说,要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而群众在“找法”的过程中,无形中也提升了自身的 法治信仰、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线程的复杂社会,每一个线头都连着平安。平安的概念有多丰富,平安中国的治理任务就有多艰巨。将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融入 平安中国建设,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才会从“易碎品”变为“耐用品”,从而筑牢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上一篇:社区隐患排查工作方案下一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