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阅读理解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窦桂梅阅读理解

论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

内容摘要: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学作出杰出贡献,并形成了成熟的主题教学思想。本文从主题教学内涵、主题教学思想的基本思路、主题教学思想的结构模式几个方面对于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窦桂梅 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

何为主题教学?窦桂梅认为,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与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核心“词语”,即“主題”。其体验、发现的过程就叫称之为“主题教学”[1]主题教学思想指导下更侧重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题”与“主题”是相互联系,并非完全割裂。

主题教学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文化底蕴;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2]。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并建立起三对关系。

(一)以整合的方式建立学生和自然、社会的关系

整合是把多层次与语文相关散乱零碎的知识资源和人文内涵,以主题为外衣有机包裹为“集成块”。“集成块”不是胡乱堆积和随意结合。是“主题”限定下,科学有效结合。例如窦桂梅根据正处秋天,落叶随处可见在一年级以“落叶”设计主题教学,在讲读课中结合多类“落叶”文本进行细析;在写作课中学生捡树叶借助说话游戏“拔跟儿”;在综合实践课,学生们进行落叶贴画活动;从语文课出发,打破课堂与生活隔膜,为学生们打开社会生活的大门。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起学生们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在积累中建立学生和母语文化的关系

主题教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开展,需要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明和民族气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并赋予文化自信的意识。对学生来说,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知识之外所具有的家国情怀,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学生们不断的积累,深入了解和认识母语文化,树立学生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自省与自我确立的关系

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立足于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立场,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作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随着年龄增大伴随自我意识醒觉,要着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语文课程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主张教师深入备课,深入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本身,对于自我个体精神唤醒。通过语文课的开展,渗透给学生反思意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强调自我人格的完善。

二.主题教学思想的基本思路

(一)三个超越

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主题教学是对在“三个超越”基础上的又一次超越。[3]主题教学思想开端于“三个超越”,成长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体现于主题教学的基本实施方法,最终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思想,也可以称之为主题思想下的教学体系。

1.“超越教材”

对教师来说,教学从教材出发,不禁锢于教材本身。突破之前“语文课程资源就仅仅是语文教材”的意识。语文课程资源要走向多元化。“超越教材”不是教师自身对教材随意删减和随心所欲地进行散讲。从教材本身跳出来,依据学生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况,科学而合理加工、整合教材。收集教材以外的资料,对教材进行准确有机补充。超越教材是有根据的,对教材本身来说,也不是对于它的片面解读,也不是完全脱离它,而是合理提炼它的精华去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2.“超越课堂”

语文学习在课堂中生成,语文学习不再止步于仅限于语文课堂,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练地应用汉语言,具体语境中去解读汉语言,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广阔天地。将教学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生们的学习与实际高度结合。学生对于知识本身不停留于语言文字,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拥有探索生活的想法,培养学生社会高度责任感和认同感。

3.“超越教师”

在教师的谆谆诱导之后,学生有所启发,教师和学生站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脱离老师的束缚,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不是在教知识本身,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完全归还学生自己。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达到师生双方互动的良好循环的关系。

(二)主题教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1.温度

教材中文字是静态的客观存在物,而课堂中学生是动态的主观存在体。静态物需要动态人去灌入学生自身的生命情感,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材课文背后却是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展现,需要学生进行去用心感受、用心去审美,语文课才是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学生是有内部感情波动的人,所以语文课堂不是沉闷呆板的而是柔软触动的。需要学生和老师们的心灵沟通,暖暖流淌的温情灌溉着语文课堂。首先老师对于语文课是尊敬和热爱的,有激情有温度的,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品味。不是指老师刻意引导,是真情的自我流露。对老师来说,作为首席学习者,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有多种的感情储备和高超自然的引导能力。

2.广度

主题教学的广度是针对于“三个超越”理念中的“超越教材”来说的。首先老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需要阅读和课文相关的大量书籍,将课外的相关知识和课内课文多种类资源有机重组为一个主题之内。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相应的主题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考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丰富精神世界,拓展知识面,全方位接触到多种素材。学生通过读书打开视野,这样语文课程的广度才能打开,才能促进语文开放性课程的开展。

3.深度

语文课程需要具备深度,是在“超越教材”“超越老师”理念基础上而实现的“深度”。语文教学以学生的发展出发,在语文课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内有所拓展,学习内容进行纵向延伸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难度,“深度”追求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进行内容挖掘。难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课程内容的深度是悄无声息地隱匿于语文课程生成出来,需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准确把握“度”。

三.主题教学思想的结构模式

(一)主题识字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是其教学重点。小学生只有在识字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窦桂梅老师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从识字类型出发,借鉴“说文解字”的方法,依据“定位联想”的方法提出来主题识字。主题识字完成了零碎式识字到系统式识字的转变,课堂上多采用文字小游戏,减轻了学生识字的记忆负担,增强趣味性。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知识和游戏之间的平衡。学生识字中感受到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

(二)主题讲读

教师要在教材中选取精讲课文,根据课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确立课文中的核心主题,在充分备课后依靠主题为线索串联整个系列文本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能够在同一主题的系列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自主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依靠自身能不能去把问题解决,学生的学思高度结合。“主题讲读”对于老师的要求上升了一个高度,教研组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合作对于内容准确定位,教师有效发挥自身教学智慧。

(三)主题阅读

阅读仅靠教师的精彩讲读是不够的,需要学生阅读自己很多书才能促进自身成长。课内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多篇课文阅读再到一本书的阅读最后到多本书的阅读,以“主题”作为支架搭建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体系。窦桂梅用“经典性”、“序列性”、“趣味性”来作为教师挑选主题阅读内容的标准。“经典性”侧重经受时间考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和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主题阅读内容。“序列性”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主题教学内容设置呈现梯度性。“趣味性”从小学生感兴趣的好奇内容入手,例如动漫图画、童话故事等读物作为主题阅读内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要求班级里要设有小型图书角、开展阅读研讨课。

(四)主题作文

主题写作依靠着主题进行牵线搭建。在主题写作的课堂中,阅读课文及多种课外材料学生有着自我的感悟,拓展到日常实际生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用手中笔记录下来,从无话可写到有话可写再到把话写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窦桂梅多采用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我们以2006年为例,确定“节日”为大单元主题,包括学期总目标、各个小主题、写作训练点、实施措施、主题积累、作文评价。[4]终落脚于“一篇好文章”的教学大目标。

(五)主题诵读

窦桂梅指出“能够举起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5]窦桂梅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多积累知识和牢固语文基础,借助主题把相关的经典唐诗宋词等内容进行集合,开展主题诵读教学。利用每天早读或中午时间,学生带着饱满感情进行朗读,把自我带入课文中,促进学生在脑海里打开想象的翅膀,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1]徐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5

[2][3][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8~56

[5]窦桂梅.激情与思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韦冬余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介绍:李嘉郅,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祁德晓,连云港市赣榆区龙河中心小学教师]

作者:李嘉郅 韦冬余 祁德晓

第2篇: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的教育意蕴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便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了“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人文主题。笔者认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感性理解与理性意义相结合

(一)感性理解之生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达到感性理解之生成,教师也俯下身子与学生共情。窦桂梅老师在《丑小鸭》一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者作用,将课堂还原给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热情,呈现了一堂活泼又富有深度的公开课。那么,窦桂梅老师是怎样促进师生动态生成过程的展开,从而达到意义理解的呢?

窦桂梅老师将丑小鸭的生命力历程归纳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出生、童年、成长、飞翔。而每个生命环节都以一定的问题进行衔接,从而富有条理地展现文章逻辑。譬如,在出生与童年环节,窦桂梅老师以“它又大又丑,怎样度过童年”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童年与成长环节,窦桂梅老师以“面对苦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问题,启发学生飞过篱笆,走向成长;在成长与飞翔环节,窦桂梅老师以“第二年春天,它如何选择”为问题,启发学生白天鹅的高贵不在外表,而是高贵的内心。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突破生活的具象迈向理性的思考,却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感性生命体验所发出的真挚而质朴的心声。窦桂梅老师便是及时抓住学生的感性表达,将课堂展现得既真实又富有哲理。

(二)理性意义之建构

学生是在感受、体验、积累中丰富人的品格和建构人生意义的。因此,抽象的主题内涵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已有的主观经验基础上,展现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关键词的方式建构课堂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两次引导:

①通过不同动物对丑小鸭的“啄”,展现丑小鸭受欺压的童年,引导学生说出“苦难”;展示原译文,表现丑小鸭对白天鹅的爱与飞向它们的渴望,引导学生说出“梦想”。

②将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幸福的“藏”与之前害怕猎狗时躲避的“藏”作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此刻“幸福”和“谦卑”的心情。

意义建构主要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通过环节之间的连结点,启发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感悟文化内核和提升思想境界。[2]在这两次的理性意义建构过程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课堂是学生的理念,将学生的感性经验化为理性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构建课堂。

二、语言工具与人文内涵相统一

(一)语言文字之要义

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3]一段语言文字,彰显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蕴含着读者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理解。语言文字的教学枯燥,窦桂梅老师却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心理生活空间相联系,把学生的心灵牵引至丑小鸭的生存情境中,体会安徒生语言文字背后的含蓄意蕴。窦桂梅老师又是怎样巧妙选取文中的字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一方面巧妙地通过鸭妈妈和其它动物对丑小鸭的“啄”的程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悟丑小鸭的心情,达到与丑小鸭心灵的共振。另一方面,窦桂梅老师分析了安徒生的语言色彩,使学生从“丑得厉害”“丑得可爱”中体悟到雅致的阳光的幽默。而这样的阅读方式启发学生从细微处着眼,引导学生具备“细嗅蔷薇”的细腻与温柔,从而对语文文字产生兴趣。因此,语文课堂要回归语言文字,发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让教育的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阅读,感受文本中的另一个生活世界。

(二)人文精神之內核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作,也是具有其自传性质的童话,他以温暖雅致的笔触写出了拨动心灵的篇章。从丑小鸭的身上,我们读到当个人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应当勇于飞过篱笆;面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时,应当明白是篱笆阻碍了寻求美丑的本质——特别;自卑与谦卑的区别莫过于当初的选择——飞过篱笆。因此,飞过篱笆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又如何能以具体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呢?这种生命的层次又如何与儿童的心灵世界接轨,化为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师生平等交流的姿态,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学生体悟到被欺负的委屈时,他勇于说“不”。而这个出乎本能的反抗下的精神世界是奔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将更内在的东西进行挖掘。这时,窦桂梅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性而智慧地阐明人生的哲理:改变自己。并且,窦桂梅老师也另辟蹊径地解读安徒生的“它又大又丑”,引导学生发出“它不丑,它只是特别”的心声!丑小鸭必然会经历这一段生命的转变旅程,它只是短暂地受到了并不认可它的外界评价,而这启发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转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因此,主题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应当是表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身体在场与心灵成长相一致

(一)身体空间之延伸

儿童教育空间其实是由分属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尺度的个人空间交错和相融而成的“场”。[4]个人空间更多地是以儿童的身体为界限,指向儿童在外部世界中属于私人的空间或领域;而心理生活空间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或个体的心理生活区域。[5]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达到了一定的交错,产生了教育场。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巧妙运用儿童教育空间进行教学的呢?

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空间的重叠。譬如,她会不断走进学生,缩短物理空间距离,将无形的“教育场”涵盖课上的学生;她会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总结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的身体空间达到延伸;她还会巧妙通过角色扮演方式,使学生之间的身体空间达到重叠,产生身体空间碰撞的火花。在整个教师与学生的肢体沟通与对话中,学生的身体空间指向外界,心理生活空间也随之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当适时提供学生拓展自己身体空间的机会,从而起到学生内化外界经验,构建生命意义的作用。

(二)心灵成长之共鸣

心理生活空间包含不同的心理区域——心理场,是由个体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总和。[6]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场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特性。教育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而非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与儿童的心灵产生共鸣。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点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巧妙地运用情与理的钥匙,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用低沉磁性的声音叩开学生的心门,让真情与感动萦绕整个课堂。另一方面,她以理服人,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感受思维的力量,聆听心灵成长的声音。学生通过两次配乐朗诵,全身心地沉浸于白天鹅的美丽中,深入体会到白天鹅成了丑小鸭的诗意梦想,从而建构了前半部分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构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窦桂梅老师身上的温暖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理性意识充满着哲理色彩。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关怀人的整个动态生命过程,注重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体现人的生存与价值,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保证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在场。

参考文献:

[1]屈勇.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62-264.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7.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5.

[4][5][6]彭辉,边霞.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專项高教重点资助项目“教育‘科学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开展”(2016—ZX0115—00059);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研究”(2019SKYY09)的阶段性成果]

江丽敏,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肖菊梅,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作者:江丽敏 肖菊梅

第3篇:从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看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我很赞同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 “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主题是文化主题

窦老师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制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时,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态度的积极。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从而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

作者:贺建平

第4篇:阅读窦桂梅

2005年11月27日,西南财大体育馆内,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及说课、简单讲座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间散射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百品不厌。我静静地坐在看台上阅读着这个新生代名师,阅读这个“越来越有魅力的女人”(窦自评)。哪怕回校后我还在继续品读令我为之拍案叫绝的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

一、 简洁与“丰满”。

两节课的《晏子使楚》上完,窦老师只讲了两个字:“尊重”!何其简洁!

两节课上完,板书就只有22个字:“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国家”、“个人”。而到上课结束时,板书就只剩下两个字了:“尊重”!何其简洁!

思路如此简洁,主题如此简洁,板书如此简洁;然而,简洁中见完美,简洁中见深度,简洁中见功夫,又是何其“丰满”!

一个典故:南橘北枳;一位外交官对晏子的评价;关于韩信的短文《胯下受辱》;一位历史学家对晏子的评价;二年级教材《狼和小羊》;清华附小学生的一段对话。这些补充材料的收集需要很多精力自不待言,关键是它们的出现都是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而且都是恰到好处的呈现并作为思维催化剂来利用的。那样的理所当然,丝毫没有生硬的迹象。窦老师为此作出了多少准备才让她的每一句过渡语水到渠成的出现?还是她原本就没有预设固定的过渡语?我无法做到,很多人都说无法做到。一因为精力,二因为学识。令人叹为观止!何其丰满!

窦老师的课是从“规圆矩方”说起的,也是用这个成语去串引课堂的。这个看似与课题挨不着边、看似与主题关联不大的成语也一度让我不明究竟,直到课文结束,我才跟所有学生一起明白了:有了尊严,别人才会跟你讲规矩;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亦然!这是匠心独运啊!何其“丰满”!

我阅读到一个简洁女人,一个“丰满”女人,——窦桂梅!

二、温度与文化。

窦老师在“主题教学”的讲座中提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关于“温度”,她的解释是:有老师给孩子的情感态度,有生成的情感态度,有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而透过“温度”我读到的是:激情窦桂梅、演员窦桂梅、疯狂窦桂梅!她的那种状态放到多数教师身上都可能引发别人肉麻、恶心,但在她身上就显得那样的贴切自然,哪怕偶尔有些夸张也会让人容易理解——东北女人呗。

窦老师的高温课堂把寒风中陌生的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情绪烧得沸水滚滚!源自她的奔放,源自她的大气,更源自她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我已然不能改变性格而从奔放之路,但我可以做到像她那样的热爱语文教学,可以做到她那样的尊重孩子,可以慢慢做到深度把握教材呀,这是不是我的“高温课堂”的方向?读窦桂梅,我在这样想着。 然而我又想到,假使窦桂梅老师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底气,那她在讲台上的“高温”表现将是何等别扭和俗气!所以,我们首先得明白她讲的语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学——文化。许多教师的教学就止步于第二个层面,而缺少了最为重要的文化层面。

在执教《晏子使楚》中,文字层面自不待言,做得很好。而文学层面主要体现在抓住了“看了看”、“笑了笑”、“面不改色”、“不得不”、三个成语、结尾改标点符号(。—!—?)等等,当然这些设计都为了突破一个难点:带着学生读出“尊严”二字。而本节课的文化层面,窦老师是从2500年前的尊重讲起的,讲到建国初周总理受到的尊重,讲到今天的尊重,从而让学生明白从古至今,每个人只有赢得了尊严别人才会跟你讲规矩;再由个人讲到国家;并且把楚王解读成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楚王在晏子面前甘拜下风、知错能改、礼贤下士;……这些就是文化。窦老师说:“课文学完了,楚王可以忘记,晏子可以忘记,但是尊重二字不能忘记。”我低头汗颜,我平时是在舍本逐末呀!?我多数的课堂还停留在“文字”和浅文学阶段!

我阅读到一个高温女人,一个文化女人,——窦桂梅!

三、深度与解构。

此行首次接触到了“深度语文”这一概念,此前一无所知,回家掩卷回味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这一概念才逐渐清晰起来:教参书要求的是体会“智慧”两个字,窦老师读呀读呀读,就读得只剩下“尊重”两个字了,这就是深度;我们只会想到晏子为个人赢得了尊严,会疏忽晏子因为有一个强国作支撑他才会赢得尊严,否则他也就是狼嘴里的小羊,这就是深度;晏子的尊严是不是代表了齐国的尊严,周总理是不是代表了新中国受人尊重,这也是深度;《胯下受辱》、《狼和小羊》、“规圆矩方”、周总理国外受尊重、清华附小学生的讨论、窦老师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改编版,……这些都是深度!令人叹服的深度!

教师“深”——文本解读深——师生对话深——学生深度发展,这就是“深度语文”。

我认为,窦老师的深度主要是从“解构”中来的。当然,她的读呀读呀读,找呀找呀找;她怎样把读出来的和找出来的整构在一起,融为一体,这些都很重要。但我更应该学习的是她解构的本领。解构就是破坏和否定。窦老师解构课文最后一句的标点符号,解构楚王尊重的对象,解构外交官的话,……在悖逆和矛盾中,超越了教参的认识,超越了所有听课老师的想象,当然,原因是窦桂梅首先在“解构”中超越了自我,做了自我的叛逆者。

我阅读到一个深度女人,一个叛逆女人,——窦桂梅!

我很庆幸,在这个冬季初次见识了这个简洁而“丰满”、深度而叛逆的高温女人的文化丰姿,它必将引领我慢慢走向理想的课堂。谢谢您——窦桂梅!

第5篇: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无论诵读与细读,精读与略读,阅读教学都是主题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是主题教学课堂实践的必要呈现。《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的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语文实现儿童阅读视野、阅读审美的提升。近几年来,语文主题教学在风雨兼程的自我超越中向纵深发展。现将其问的实践与思考加以呈现,期待获 作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点灯人丛书 之一,他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点亮一盏盏灯: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

回到母语,亲近文学,守护童年回到清明的自我。 《点灯人丛书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聊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导读古典小说:《三打白骨精》 互文阅读童话:《丑小鸭》 文本细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写、绘”图画书:《我爸爸》

本人姓窦名桂梅,网名玫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忝列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十杰教师提名”等行列。从教二十余年,鼓吹为生命奠基,从“三个超越”的理念形成,到“主题教学”的实验推进,再到“三个回归”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过系列专题介绍。2001年,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

主要作品有:一个可爱聪颖的女儿,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一大批让我崇拜的学生,一群主题教学研究的共同体教师。至于《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拙著,则是另外的奖赏。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我的阅读主张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与阅读一起出生——我的课堂阅读实践 聊民间故事——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聊故事背后的故事——《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自评:我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怎么教《牛郎织女》——从叶老的两句话谈起

点评:由"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转变——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导读古典小说——

漫漫取经途,悠悠人生路——导读《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自评: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三打白骨精》备课的漫漫取经路 点评:带领孩子走进文学名著的殿堂 互文阅读童话——

高贵,人间最美的童话——《丑小鸭》名篇导读实录

自评:教学中的"三个走向"——《丑小鸭》一课的回顾与思考 走向高贵的课堂——《丑小鸭》一课有效课堂的求索路

点评:回归之旅:从天鹅与到天鹅——关于窦桂梅的名篇导读《丑小鸭》 文本细读童话——

幸福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自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和叶君健译文的文本对照解读——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点评:一根火柴照得有多远——我看窦桂梅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写、绘"图画书——

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好酷——《我爸爸》课堂实录

自评:我为什么要教图画书《我爸爸》——教学《我爸爸》感想(之一) 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我教《我爸爸》的感想(之二) 点评:窦桂梅执教《我爸爸》的教学意义探索 阅读他方的回声——我的阅读课堂评鉴

来自专家的声音:熔铸在儿童心中的审美宫殿——窦桂梅和她的"文学课" 来自同行的声音:我看主题教学 来自学生的声音:笔的那一头 附录

在阅读中经营生活 ……

第6篇: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邓树平

2015年7月22日,我们一行10人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聆听名师窦桂梅的阅读教学——《大脚丫跳芭蕾》。

他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点亮一盏盏灯: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 回到母语,亲近文学,守护童年回到清明的自我。

这是窦桂梅老师在本书中的开篇语。《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无论诵读与细读,精读与略读,阅读教学都是主题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是主题教学课堂实践的必要呈现。《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的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语文实现儿童阅读视野、阅读审美的提升。近几年来,语文主题教学在风雨兼程的自我超越中向纵深发展。现将其问的实践与思考加以呈现,期待获得更多的启示。

什么是主题教学 1.问源

早在十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她曾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一’,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升阅读品位;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升阅读品位;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一是强调语文即生活,强调加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感。“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搀扶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

超越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其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当然,任何超越都需要再超越,否则就只能是故步自封。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关键还要看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而言,就要看在超越中所积累的知识,能否成为活性知识而非知识的碎片?能否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链接,重新建构并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

2.内涵

“主题教学”草创之初,对于主题教学主题选取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的方法等问题,窦老师的思考是:

1)主题教学的基点。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人是万物之灵,天地的核心,人出现了才有了语言,才构成了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

从儿童的生命发展来说——其生命发展历程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主题合构而成。甚至生命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项主题。人不同于万物的灵异之处,就在于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要有意义的支撑和价值的衡量,它们在根基处,给生命以支撑,构成人的核心价值观,它们给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理由和动力。正是这些源自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赋予“支离的碎片化生活”以凝聚的主题,由此使得生命有了主次,有了深浅,有了高下——生命在赋值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主题。因此,生命的主题就是于生命过程之中淬炼而成的价值主题。诚实,亲情,友爱,家国情,尊严,正直,坚强,崇高,自由„„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生命主题与价值主题之上。

从语言的自身特点来说——语文也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语文来源于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需求。语言文字是生命和生活的文字表达。在微观意义上,语言文字犹如个体生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和记忆。在宏观层次上,语言文字又是一个民族集体生命和生活的抽象形式,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从这

“忠实记录者”。那些迷人的童话、有趣的儿歌、令人敬畏的神话、发人深思的寓言,那些劳动的号子、幽怨的恋歌,那些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生命与生活主题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主题。基于这样的主题背景,语文学习和教育,应当从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中读出“友爱”“给予”“真诚”“慈悲”等主题。正是这个“读出主题”的过程,帮助儿童建构起辉煌人生的大厦。

由此看来,文本的主题与儿童生命发展的主题相遇并吻合,并在未来生活中淬炼而生成价值主题—一文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教学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与儿童生命之中价值主题的扣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语文教学主题,都是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生命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相融合的地方,就是价值主题浮现的地方,就是教学应该寻求并到达的地方。

可见,体现生命价值取向的这些语词——“主题”,富有生命的活力和精神内涵,它既是语言本身,又富含哲学、思想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人性、回归人性的“符号”。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通过主题教学中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的言语涵咏,一课一得、一课多得——“高贵”“理解”“幸福”„„这些语词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有一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最终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支撑起亲情、友爱、自尊、

这不正构成了儿童一生发展中最壮丽的人生主题吗?

(2)主题教学的界定。

主题教学的“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并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

生命没有主题,就只是自然的过程,而人异于万物,就在于人有寻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冲动。人给自然的生命赋予了价值,这个赋值的过程使自然生命获得了价值主题。生命的主题,实质就是一个个生命价值主题,价值主题于文本和生活中提炼并回到精神生命之中。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成长。主题教学立足于文本之中,就是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促进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文本主题与生命主题相遇,产生精神的火花,价值主题才得以浮现。可见,这里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一定与生命体验有关,与精神成长有关,与生命意义的丰富有关。由此看来,主题不同于某些以“主题单元”编辑的教材中类似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对于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也不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主题教学也不同于有些从教师角度出发或以教育学手段为核心的理论理念。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精神生命的成长。

从呈现方式上——“主题”表现为语词。

是儿童从文本中获得或萃取的核心语词,这些主题,既是文本的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内涵。这些富有人生意义、生命意义的词语,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文本中。

语文教学的主题必须来源于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充当主题的阋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精选或精炼出来的,能够代表文章的核心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巨大的概括性。具体来讲,由于文本不同,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写出来的;或是暗含的,即读者悟得的。也就是说,主题可以是文本直接表达的,也可以是提炼于文本,甚至由师生“读”出来的。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高频率词,那些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那些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句,常常是我们获得主题的重要依据。 我们遇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不然,很多时候看似儿童学了一堆词语,假如没有沉淀,没有生长,这些词语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就会在程式化的使用中死去。语言是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提取主题这个符号就能把语言中的意义“挈领而顿,万毛皆顺”。但脱离了具体的语义场,符号的意义就会衰竭。就是说主题教学应略过一些语词、一些语句,回到整体感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发现“一以贯之”带动整篇课文内容的主题。好比读到了“田园”意象,不能只解做种菜的地方,更应理解为心中生命之所,精神的家园;“春雨”,不能只解做春天的雨,更应理解为焕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于是,“春雨、田园”被赋予了生命的味道,文章的主题就

会渐渐清晰地高出了那具体的语意场,带给我们更为澄澈的生活理解和人生启迪。

充当主题的这些语词,因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教学中应注意体现主题的层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主题就逐步把人的生命与精神引向高处。也许,针对某一个教学文本,我们只重点抓主题这一个符号——但借助这个符号,便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敏感,一种将语文的习得与生命的情感链接的能力。主题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即对“语词即情感”的敏感力。

第7篇:窦桂梅

向名师学习资料

面对教育,成长的还有家长

——我在新京报2015年教之道思享会上的五个故事

窦桂梅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曾经有1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虽然现在我当了校长,但是我并没有离开我热爱的讲台。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活跃在课堂中,为了学校和我可爱的学生们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的困惑也太多了。当然,对内来说,我的种种困惑也会在思变和蜕变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但今天的主题是谈谈家校之间家长不该做什么以及学校建议家长们做什么,所以我想和在场的各位分享以下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位老师在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并没有在画画儿,而是在写作业。这位老师马上问他:“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你回家再写不行吗?”这个六年级的学生说:“我回家2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周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周末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周一孩子们的状态?大部分孩子们是带着满脸的疲惫与倦怠开始他们新一周的校园生活的。难道这都是学校单方面给的压力吗?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安排孩子们的周末时光呢?

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与戏剧有关。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清华附小。清华附小在主题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将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1+X”课程。其中,“1+X”课程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一次的戏剧展演,它要求全校每个班级都要参与

1 向名师学习资料

进来,各班家长可按照个人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有这样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来到了学校,可是排练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提前退场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块一动不动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大石头。事后,他给班主任发了一个短信,短信的内容是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扮演大石头?老师回复他说:“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听到这个答案,他突然间有一点缓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沟通:“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做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做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多点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三与其沟通。没想到孩子回家后听到了父母之间的对话。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孩子将下面的这些话转述给老师,“儿子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怎么偏偏选择一个大石头?老师既然说自愿选择,你怎么不选点好的?你爸爸当年可是班长!一直是班级最优秀的!你一个男孩选一个大石头,还拿一个剪子剪纸,这将来还有什么大出息?”老师听完后心情非常复杂。难道选择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难道剪纸就不可以是一个男孩的爱好吗?

第三个故事起源于一首诗。

诗是这样写到的:

每次,听到你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我们这个家是一块拼图也不能少的。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突然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爸爸总是不回家,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都要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而对于这个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给他爸爸朗读3遍,让爸爸写出听后感。可是作业布置下去已经一个礼拜了,这个爸爸没有一丝反应,两个礼拜还是没有任何

2 向名师学习资料

反应。那个时候,身为班主任的我发短信跟他说:“孩子给您的作业,麻烦请您写点读后感,拜托了。”爸爸说:“我知道你要我写信是什么意思。可是你怎么不问问我儿子,看看我儿子现在的表现不就行了?”我说:“我明白了。您能这样就说明你读懂了那首诗,理解了我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与意义。”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时候的家长还是有这样的教育敏感度的。

可是当我今天成为了校长,我们的学生里又写出了类似的日记。三(2)班的一个学生这样在日记中写到:我的爸爸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半个月都看不到他的一个影子。好不容易他不用上班了,可是也总是三更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妈妈安慰我说他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但是我并没有感受到。终于等到我生日那天,他告诉我今天一定陪我过生日,我听后特别开心,想着终于可以和爸爸一起过一个生日了,我一定和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我有多想他。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就给妈妈发短信说今天他们要开讨论会,可能要晚回来一会儿。我就等啊等啊,可是爸爸还是没回来。后来我实在太困了,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前两天的音乐课上,老师领我们唱《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虽然我爸爸不是明星,但是我特别想向电视台申请一下,让我爸爸也参加《爸爸去哪里》这个节目。这样,我的爸爸就可以不用工作,不受任何干扰地和我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让我享受和爸爸生活的幸福时光。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想想,现在的家长真的不容易啊,他们都在忙什么呢?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还重要呢?

我要讲的第四个故事和年轻教师有关。我们学校有一位比较年轻的一年级老师,她们班的孩子刚上学,家长们都相当谨慎,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需求特别多。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位年轻老师遇到了下面的情况。家长早上8点左右给老师打电话,提出一些特殊需

3 向名师学习资料

要。比如说请老师照顾一下孩子上厕所的问题;亦或是和老师“讨价还价”——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写了那么多字,可是到咱们班就显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了呢?您能不能给他一个位置,让他当个小组长,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能不能让他表现一下自己。不然的话,我的孩子好像到您这个班就一无是处了。这些还不是最让老师“头痛”的。这个老师还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到期末,我们的老师就会接到家长对他的各种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况都跟各自的家长叙述一遍。因为老师白天不能打电话,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与各位家长沟通,每次一打起来就要打个一小时左右。粗略算下来,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的话,这位老师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时的电话。所以在一次家长会上,这个班的副班主任说话了:“这个老师才23周岁,请各位家长想一想,你们23周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现在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做什么?这个老师就坐在教室里,从早到晚都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走了以后要打扫一个小时的卫生。如果孩子拉肚子,这个独生女要给他擦屁股,发生在教室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这样一个23周岁的年轻小姑娘去面对的。大家能不能给予班主任一些关怀与体谅?”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吗?难道教育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吗?家长难道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我们的老师身上吗?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

下面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也许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发生过。如今,北京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太早了。故事中的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每天早上是不来上学的,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八点半到九点半之间。可是学校的时间安排是早上八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谁曾想,家长的态度也很明确:之前的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

4 向名师学习资料

但是如果孩子落课则是老师的错误。谈话并没有起到作用,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个学期。在这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的趣味运动会上,上场以前家长拿着水瓶,让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为怕耽误班里的比赛成绩,并不想这样做。在家长再三地要求下,孩子无助地哭了。因为他不知道该往前跑,还是听家长的话喝水。还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按照学校的时间安排学生需要在学校吃午饭。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有的家长反复强调——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辣的,一点点辣味都不能放。当班主任苦恼地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课题分析的时候,我选择直接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我们宝贝的孩子,万一将来当了成都的省长和副省长那咱们孩子怎么办?您说该不该让孩子去成都呢?”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五个教育小故事。也许,这五个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教育学上讲可能也不一定对。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与困惑。大多数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知道要配合学校,或者说和学校一起来做。当然我也要说配合也不一定绝对的正确。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放任不管还是盲目跟从?我相信,这些都是值得各位深思的。

我们说包办婚姻都没有了,那今天我再追问一句,现在有没有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强势的家长?有没有替代的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那么急切,最后急切急切变成了急躁的家长呢?所有的问题有没有对学校的干扰?有没有对今天对教育思考的绑架?我想,其实是有的。所以回到话题上来,我想说,我们这些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转变吧转变。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主题叫思变。我觉得观念的转变就像顾老说的,首先要把观念改变,变成理解,变成你和孩子一起成长,变成你跟着国家,跟着这个社会的脚步一起去转变,变成信任,更多地变成合作。也许这是更多家长在我认

5 向名师学习资料

为最聪明的地方。

作为校长,我每天都会遇到上千万的家长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我一直在想,我们怎么做更好呢?我想的不一定深刻,因为我毕竟是小学老师的感觉,但是我想说几点,我们蜕着变着试着看行不行?第一点,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家长并不是要配合学校,而是我们共同来营造或者共同去达成一种人成长的基本价值观。因为我是一名孩子的母亲,所以我深刻地了解健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在我们清华附小我就特别要强调健康第一。清华附小牢牢地把最普通的“健康、阳光、乐学”六个大字大大地写在了全学校。首先要健康,所以清华附小的体育课每周五节,相当于每天一节。大课间50分钟,还要加上各种体育项目的自由选择。我们算下来,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一小时零二十分钟。也就是说国家一小时,我们两个小时二十分钟。HIGH起来!体育的要求就是出汗、有趣,然后再谈安全和技能问题。第二,阳光。阳光就是心理和生理状态如何让你的家长、学生、老师们一起达成的共识。如果你一味的阴天,咱孩子长出的就是一地的苔藓。如果你一味的暴热,咱孩子就是一片盐碱地。如何去处理、去面对?第三,乐学。乐学不是你要完全地小学的会学,好奇有趣,充满一种期待,甚至是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保持这样一种状态,这是我们追求的。看似很简单,做起来的确是需要学校一起去达成的认识。所以我在想,未来的社会我们不能完全地理性说我们的孩子就要考这样、那样的大学。别看我们是清华附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考上清华大学作为你的目标。清华附小的认识和理念就是既不应试唯一,也不以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于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进而把这种感受化作成一种能力,把每一天变得有趣,让每一天都有一种生长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们的一种蜕变的追求吧。

第二,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

6 向名师学习资料

不是敌我矛盾,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去共同地完成一些任务。当然这里所说的任务并不是所有的学校任务。需要完成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来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把世界带进教室。清华附小“1+X”中的X就是可能性、个性、选择性,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越边界,寻找和选择每个家长,把所有的家长都当成附小必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清华附小,我们的家长们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课程内容。而且,类似课程的开设数量有五六十门之多。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知道我的爸爸也是重要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是这样的课程。家长和学校一起来了解沟通的班级微信群,我和家长们的微信群,每天要做的就是现场直播,争取做到及时沟通与现场反馈。除此之外,我们会轮流听课,将学校和教室向家长敞开大门。很多专家到清华附小发现,为什么学生家长老在教室、操场上?因为我们希望在低年段强调母性的力量,我们特别建议妈妈来,让妈妈把温暖安全感带到教室,带来学习的过程。中高年段要求爸爸来,用父亲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成长与坚定,所以家长就有了必须来学校的理由。通过这样的课程建构,我们才知道,原来学校里的事,家长们都有共同的参与的愿望与责任,我们一起来补充完成学校里的课程的菜单。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我特别恳请我的家长们,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我们应该共同有公益的情怀。我自己深深地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学校给你什么,社会给你什么,而是你应该感受到并拥有一份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一起承担这样的情谊或者情怀。所以说在清华附小,我们要求成立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家委会的责任之一是要轮班完成一次志愿岗。每天早晨和晚上的放学,我们的家长必须根据个人工作的情况轮流担当交通管理员的角色。第二件责任是家长们轮流图书馆做义工,服务每个孩子。第三,在班级里,要有故事妈妈,还要有中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一起研究营养餐,完成卫生料理等等一切的爸爸妈妈们。其实还有班级的义

7 向名师学习资料

工,戏剧、社团、主题活动都是所有的家长们一起来经营和参与的。我们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意义。

这时候,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一个好的家长一定是积极建立与社会的联系的。因为这个社会未来就是一个大社会,那班级就是一个小的道德社区,学校就是一个中的道德社区。如何去建立呢?尤其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们,他们更需要去学会分担,学会选择这样一份责任。这也是我们清华附小所提倡的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只有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家长们的付出与以身作则才有了彼此共同的方向与目标。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我是应该这样感恩的,我是应该这样付出的。更重要的是,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这是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我们清华附小一直提倡的公益情怀。如果说公益情怀很大的话,其实背后还有更实惠的事情,清华附小一直坚信,陪伴才有感情,做才能得到。只有您亲自参与了,只有您亲自做了,您才知道,教育原来如此辛苦。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的这些小学老师,尤其是要包班、每天要面对不同差异的家长们、孩子们的老师,我们才能真正心疼、理解他们。于是家长们就有了那种慈悲,就有了理解而后的参与,更有了那种大家相互配合走向共同愿景的希望。

所以说,朋友们,这就是我的三个建议。这三个建议不仅是我当下的思考,我们也是这样践行的。我们总觉得一个小学她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我们不需要批判,我们不是理论家,我们不是管理的上级部门,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批判建设性的意见拿过来。我们要去建设,我们要去播种,种上最好的种子,给她力所能及的阳光、雨露和水。于是你就坚定这个世界不是天天谩骂,不是天天否定。其实只要你坚信,相信岁月,相信会改变的时候,你依然可以改变。所以我还要说,不是天下一般黑的,还有一些学校他们不是

8 向名师学习资料

牛学校,也不是大家想象的清华附小就是这样。不!还有那么多厨房的、食堂的,那些工人的师傅的孩子在附小。还有街道的,还有那么多合同制的在整个清华工作的孩子们那些三代和四代他们都在附小。只要我们彼此相信,只要我们彼此去知道 ,去配合着,去合作着,彼此去达成,还有不好的未来吗?

第8篇:窦桂梅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要: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可谓是群星璀璨,窦桂梅老师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星。从一个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也不例外。但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以后,我完完全全改变了这一看法。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现代教育

近日,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著——《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收益颇多。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可谓是群星璀璨,窦桂梅老师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星。从一个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也不例外。但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以后,我完完全全改变了这一看法。这部教育专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过多的纯理论知识,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体会以及从教师角度阐发的具体教学方法。读这本书,我还被作者崇高的师德、不懈的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求证务实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润泽着。

一、我眼中的窦桂梅——新时代的新教师

窦桂梅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激情不老,伸展个性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窦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确,真正的激情不会因年龄的增长,化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窦老师的这种不老的激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读书卡片。联想自己,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必须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弥补和充实,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

2 取。

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浪,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1]“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窦桂梅老师的座右铭,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二)爱在细节,海纳百川

在中窦老师提到,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二、窦桂梅的教育观:“三个超越”与“主题教学”

课改以来,关于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话题,相当多的争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窦桂梅的“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最有力的诠释。[2]

(一)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心置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他的生命流程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升华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追求。

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3]三是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要说窦桂梅的“三个超越”是从实践开出的课改之花,那么她的“主题教学”便是勇于创新的教学和思想之果。

(二)语文教学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教学形式。也许,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

3 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

2002年,窦桂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短短三年,她继续着自觉、理性的实践和探索,她和同事们研究着课堂,勇敢地走上了创新之路,论述和演绎着“主题教学”。[4] 在本书中窦桂梅提到在她的语文课堂中,把主题教学演绎的淋漓尽致,她认为“主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灵活运用就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单一的内容按文化主题统整起来。

三、不断超越自我,为将来能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窦桂梅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属于窦桂梅自己的,是窦桂梅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于此同时,我收获颇丰。

(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首先要修炼内功。

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坛上独树一帜,与她酷爱读书是密不可分的。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她的是最为充实的快乐的享受,让她一点点地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学后记,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为了让自己的课具有理念与思想的支撑、将课上出风骨,她在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在语文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在不断超越自己的理念的支撑下,她成为一代名师!她形象地说:“教育是容易使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我必须靠‘书’取暖、保鲜——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其实我们只要能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乘着书本的翅膀飞翔。趁现在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阅读图书典籍,不断充实自己。

(二)做一名教师,需要科学的理念

4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教育主题的理念。当我们对这位特级教师的创造力由衷赞叹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一点:超越必须拥有一个平台,始于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遗忘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窦老师恰巧做好了这几点,她的“三个超越”是建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语文教学带入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成长的动力,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她深知厚积才能勃发,绝不能固守一本语文书,为了学生的成长,小学六年,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她精选了180篇文章,带着孩子泛读了84篇,精讲了72篇,略读了24篇。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合计100余册书籍供学生选读。[5]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不能开空头支票。作为未来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原点,大量地补充同主题的文章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用同主题文章的量的突破来达到质的突破。

(三)塑造平和的心境,力争做一名好老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绿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将来有幸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窦老师当初的“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时至今日,她早已收获鲜花、掌声、荣誉,可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却始终如一。现在的社会,处处都充满诱惑,也许我们经常会思索:教师到底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其实,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以适当引导,启迪学生心中最美的那部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教师这个职业,或许最初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或者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梦想,但我们却不能无视这种工作所承担的公共使命。为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是可以超越个人利益的,这也是实现教师的魅力、价值和意义所在。

读《窦桂梅与主体教学》有感

假期阅读了《窦桂梅与主体教学》这本书,使我对窦桂梅老师的人生之路和教育之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读后感触颇深。

怀着一个朴素的愿望——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当一名真正的老师,窦桂梅老师奋斗、争取。她向书本学习,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她向实践学习,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她向名师学习,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她还一次次争取上“公开课”。在这样的执著中,机会开始垂青她这个有准备的人。

这样的付出怎么不使人感动?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努力吗?不要总借口没有时间读书,不要总嫌记读书笔记麻烦,不要总认为听课占用了办公的时间,不要总害怕上“公开课”„„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我们应该把读书当成一项作业布置给自己。

可以说,窦老师的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和学生的一次心灵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生”,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调动。我们都知道开课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这个好的导入就是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我们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调动,可是我们的情感调动是否落到了实处,我们是否真的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情感?这真是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思考之余,就让我们将对学生的兴趣及情感的调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好,努力使每个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充满兴趣地进行下去。

“课中悟情情更浓”。窦老师时时将自己置于课堂原野,用真情去催发课堂的生命,为课堂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坦诚热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开课的激情不能褪去,我们应该将它延伸到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时而舒缓有致,时而激情澎湃,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热情。

“课终喑情情未了”。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小学生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了课终之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讲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等等。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

窦老师说——课堂,我的生活世界。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她对生命状态的一执著热烈的追求,对生活的体察和生命的体验,让她与课堂达到了“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我们应该向窦老师一样,做一个本份的教师,尽一个教师的本份,树立正确的信念,使生命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9篇:窦桂梅 我爸爸

窦桂梅《我爸爸》实录

一、师:同学们四月初,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一起说:妇女节,**的节日。

今天我们偏不聊妈妈,我们聊聊爸爸,读,再读,连起来:我爸爸,读得好,中间有很好的停顿。

老师带来一本书,想看吗?《我爸爸》投影出示:

1、爸爸的图片,看看怎么样?(爱睡觉,贪吃的,发呆的)在哪里?(家里)不爱工作的爸爸。

2、在我眼里他真的很酷。他什么也不怕?连大野狼也不怕。

3、他一跳能飞过月亮。我爸爸敢跟月亮比高低。

4、我爸爸还敢走钢索,蓝天象大熊。

5、他还敢跟巨人摔跤,巨人膀大腰圆,但爸爸不怕。

6、参加运动会他轻松地得第一名。大家看这名黑人选手是谁?(美国著名短跑名将刘易斯)

师:看了几页,看到这儿说说我爸爸怎么样?(勇敢)你真勇敢,第一个举手发言。 看老师怎么写这个字,板书:勇敢。读。 还怎么样?有这样的爸爸好安全呀!

二、还想继续看吗?

1、出示下一幅图:爸爸呢?请你来给图画配上一句话。(变成了马。爸爸很胖,所以很能吃。)我爸爸吃得象马一样多。

2、再看,爸爸像鱼会游泳,游泳得很快。游泳的时候像鱼一样灵活。板书:灵活

3、再看几幅图(两幅)

任意选择一幅说说:我爸爸像……一样…… 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我爸爸像河马一样跳舞,很愉快。 看作者是怎样说的?

评价学生:我真崇拜你呀,你竟然说得和作者一模一样。板书:强壮,指导“壮”字怎么写。第二横稍短

他像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板书:愉快,看“愉”字怎么写。

4、在说说我爸爸怎么样?(开心果,载歌载舞,德智体全面发展)

5、有这样的爸爸怎么样?(好温暖)

6、在我的眼里我爸爸真酷!还想看吗?有个条件,咱得要猜一猜,想想还会画些爸爸的什么呢?(爸爸像章鱼一样游得快,我爸爸像小蜜蜂忙碌,爸爸像猪一样吃得多,像企鹅一样不怕冷……)

7、好,带着你的猜想往下看: ①

有时候,他又很温柔,像我的泰迪熊一样 ②

我爸爸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传说猫头鹰是智慧的化身) ③

有时也会做点傻事(把头发梳得像扫把)

8、看了这些我爸爸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你看他举着扫帚等着你的评价呢(聪明,板书:耳聪目明……爸爸是粗心鬼,爱搞笑,板书:搞笑……我爸爸很温柔,板书:温柔,请你温柔地读读这个词) 谁来用一个词形容我爸爸――“酷”

回过头来看看,我爸爸酷在――指板书小结

9、下面还剩下几幅图带着酷字往下看,我爸爸还酷在哪里? ④

是个伟大的舞蹈家 ⑤

他是了不起的歌唱家 ⑥

他踢球真棒 ⑦

还常常逗我哈哈大笑(师做鬼脸,猩猩,猪,狐狸,生大笑)

10、谁来说一句话送给我爸爸,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也是创造。

三、把书看完要有一个好习惯,合上书,放在胸口,想想书写了什么?哦,这样就是一幅网络图(指板书),到了高年级这就是很好的写作提纲。

1、还有哪幅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再打开,不是一页一页看,要有重点的细细地品味。

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图画。

1、这回看图不仅仅是好奇了,(出示大野狼图细看),这回好好看 ,画里还藏着画,大野狼后面是谁?(背景中,小树林里藏着小红帽,三只小猪)大野狼呢?(夹着尾巴溜走了)

2、再看看这幅,(出示爸爸唱歌的图片),爸爸和谁一起唱歌?(帕瓦罗蒂)对,他都惊呆了,他在唱什么歌?(我的太阳)就这样看,你会发现画里还藏着画。

3、我们一幅画说一句话,这里把两幅画连起来了,这里哪个词很关键,起到桥梁的作用――“也”

出示:看单幅画单句话 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

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 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爸爸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这些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也能学这样说说你的爸爸吗?

学生练说: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勇猛。 指导把两句话连起来。

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4、回到第一幅图

你还记得你一开始说爸爸什么?包括说爸爸像猪也是你对爸爸的爱。 现在你想说什么?

谁回过头来想对爸爸说什么?

四、到这里想不想也为你爸爸画张像,也能写上一句话。

出示学生画的我爸爸:

1、爸爸像猪一样懒。

2、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

智慧就在你们的手指间,开始创作吧! 学生创作。

展示学生的图画:

1、我爸爸像金茂大厦一样高。

2、我爸爸的听力像兔子一样好。

3、我爸爸像蜗牛一样温柔。

4、我爸爸像火一样热情。

5、我爸爸像超人一样强壮。

6、我爸爸像山一样雄伟。

7、我爸爸向变色龙一样会变化。

8、我爸爸的知识像大树一样茂盛。

9、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多毛。

10、

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

11、

我爸爸抽得烟像火车一样多。 也有同学准备画一本绘本,就画了一个网络图。(指板书:这就是你画绘本或是作文是的一个很好的网络图。)

五、

1、孩子们,爸爸的个头真的和金茂大厦一样高吗?真的是能飞过月亮吗?

那为什么要这样画呢?(要表达对爸爸的爱)

请同学把爱字写上黑板,连起来读读:我爱爸爸

1、爸爸并没有无所不是,只因为是他是我的爸爸,我好爱他。

2、回到第一幅画,爸爸的确很普通,平凡,因为这份爱,所以在我的眼中就像是太阳(原来图中背景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中就藏着太阳。)

3、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回味一下这本书。 课件演示这本书,同时师描述: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他的衣扣变成了什么?(放出爸爸抱我的图画)音乐响起,师: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听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看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他的快乐为着我的快乐……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原来这本图画书可以反过来看,(指板书)我爱爸爸――爸爸爱我。这就是爱的回流。 下课

师:谈话感受(感觉我怎样)

生:像妈妈。

师:今天,我们不聊妈妈,我们来聊聊我们的爸爸, 说一说伟大的父爱。板书爸爸,学生读,加上我爱二字,再要学生读,提出学生读得很好,重点强调读好“我”和“爱”。

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说说对爸爸的印象。(爸爸坐着喝茶的肖像画,后面有一个太阳。)

生:这是一个贪吃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发胖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不爱劳动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发呆的爸爸。

师:出示连续的画面,爸(1)爸追赶大灰狼,(2) 爸爸跳高超过了月亮(3)爸爸敢走钢丝(4)爸爸和巨人摔跤(5)爸爸参加运动会,轻轻松松跑了第一名。

并在课堂中,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爸爸的敬佩,觉得爸爸了不起。

第五个画:把美国健将刘易斯甩在了后面,汗都变成了云彩。教师板书:勇敢,学生一齐读。

生:这是一个勇敢的爸爸

师:拿出自己班级制作的童话书,准备奖励给学生,鼓动学生想说的积极性。说一说勇敢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敢和短跑选手赛跑。

生:他敢走钢丝,而且不会掉下。

生:他把大灰狼赶走。

师:得出结论:我的爸爸好酷啊!反复读,读出“酷”情。

师:再出现后面的画面,爸爸变了。正在吃饭。

生:爸爸变成马了

生:爸爸变成驴了。

师:爸爸变成了什么?

生:爸爸很能吃,像马

师:出示画面:爸爸变成鱼

生:爸爸像鱼儿一样能游泳,灵活。

师:变成了举重的猩猩,共同出现第二幅画面像河马

生: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生:爸爸像河马一样跳舞愉快。

师:出示安东尼说的话,你说的话比大作家还说得好,板书,让学生读好“强壮”“愉快”两个词,并加上动作。教师对学生“愉快”和“快乐”两词辩析,表扬学生用词,表扬学生有个性,你觉得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爸爸真开心,是个开心果

生:爸爸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师:请学生继续看,先猜一猜,下面可能画什么?

生:爸爸像蜜蜂一样勤劳

生:爸爸像鳄鱼一样游得快

生:爸爸像猪一样能吃能睡

师:出示画面:像猫头鹰的画面,把头发梳乱的画面。

生:像猫头鹰一样博学,智慧,聪明

生:把自己头发梳得像扫帚一样,学生笑,说明搞笑。

师:教师板书:聪明、搞笑。

师:到现在,我请同学用一个字来写爸爸

师:一齐来说我爸爸酷的表现

生:勇敢、强壮、温柔、聪明

师:再看最后几幅图

生:是一个歌手,是一个伟大的舞蹈家,是一个足球大将,是一个逗我哈哈大笑的爸爸。

师:教师描述生动,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具体表演哈哈大笑,并带着哈哈大笑的动作来说我的爸爸。用一句话再来说说我的爸爸

生:我的爸爸好酷啊!

生:我的爸爸棒呆了。

师:当一本书放到我面前,先想一想书可能会写什么呢?看书之后,再想想书中写了什么,在脑海中出现网络图,到高年级的时候成了写作提纲,同时我们想一想最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画面,再仔细地读一读,仔细地品味品味,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我喜欢强壮

生:我喜欢聪明

……

师:那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看同学们说的画面

生:我还发现画面里有其它的画面,画里有画

师:出示示赶走大尾的狼,里面有三个小猪,有个故事

师:出示了不起歌手的画面,把世界顶级的歌手放在后面,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知道后面的歌手是谁吗?

生说:著名世界男高音歌唱家。

师:爸爸来了,他只有站到后面,听爸爸的表演

师:把两幅画放在一起,要有连接一句话的词语,即:不但……而且……

师:出示几句话,用上像

生:我的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地飞翔

生:我的爸爸像狮子一样在单位称霸

师:出示两句话:

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一样的快乐

让学生学着把两个句子连到一起,用上“也”,同样的人称可以去掉。

师:回过头来,看最先出示的画面,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请你原谅,我错怪你了,

师:不,你不需要原谅,因为你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他的爱。

师:你想画一画你的爸爸,并加上一句话吗?先出示自己班级,像猪一样睡懒觉,还画上打呼噜的圆圈,还出示了四周都是雨点,爸爸在里面的画,说爸爸温柔,不会写可以加上拼音。

你们想画一画你们的爸爸吗?并加上一句话。

生:开始画一画。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投入了画画的专注中。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到前面展示一下

生:我的爸爸像经贸大厦高

生:我的爸爸像免子灵敏

生:我爸爸像山一样雄伟

生:我的爸爸像灯一样明亮

生:我爸爸知识像大树一样茂盛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多毛

师:说也说不完,创也创不完,再来看几幅

生:我爸爸抽的焑像火车装的货一样多

师:我班的学生还画了一幅网络图,回去后一个一个地画。我爸爸真的像这样吗?那我们为什么这样画?

生:爱

师:原来我们画的画,里面藏着一个字:爱。因为他是我的爸爸,他在我的眼里好伟大,所以我这样表达。再出示第一幅图,喝茶,极普通的样子,极平凡的样子。画后面的太阳,在我们心中是一幅太阳。一起听一听画上配的画外音,学生都进入了情境。看最后一幅图

让学生说,钮扣变成了太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画面,即爸爸抱着孩子的画面,并出示文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出现音乐,教师朗读:爸爸唱歌是给我听的,爸爸搞笑也是为我的,爸爸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的。原来所有的书都可以反过来读,我爱爸爸,我也爱爸爸。同学们回去后,也静静地躺在爸爸怀里,一直看着我的爸爸,享受这样美好的境界。

师:下课。

我为什么要教图画书《我爸爸》

——教学《我爸爸》感想(之一)

我们眼中的父亲与《我爸爸》中的爸爸有什么不同?

在《许三观卖血记》的读后感中,我提到了自己的父亲。说心里话,称呼父亲的时候就一个字“爸”过去是,现在依然如此。虽一个字,声音传递出去的是一种深深的敬重。情不自禁地,会有一种庄严感。直到现在,快七十岁的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是严肃的,我们姊妹几个,从小没有和父亲开过一次玩笑,总是毕恭毕敬,甚至还有些怕他。在我的骨子里,父亲——那是家里的顶梁柱,那是我们“登天的梯”。

也许,大多的人和我的感觉相同。父亲一般情况下脾气不好,也不爱表达,父亲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显得过于悲壮一些。我朋友的父亲们,大多也是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操劳了一辈子,该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一般却已体弱多病。 更多文艺作品,如中学时读过的《背影》,朱自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那么多个动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细咀嚼,加以分析,就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地表达父亲——父亲也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粗心、强壮的男人,而是一个细心、体贴、较虚弱的男人。父亲,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

还有歌曲、电影,大多以此为主题的表达,总是让你感到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心中。倒是,我们的母亲形象,虽然也是那么令人心痛的慈母形象。但,与父亲比,却显得柔软一些——有泪水,有聊天的时候,甚至还有婆婆妈妈的时候。比较起来,妈妈亲切一些,自然一些。所以,我们会悠悠地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当读到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的时,“父亲”变成了口语的“爸爸”,顿时轻松许多,也亲切得多,爸爸仿佛阳光一样,照射到心头,软软的,也想唱“世上也有爸爸好”。绘本采用的是超现实的绘画方法,用儿童的眼光,描绘了一个可爱、幽默,在孩子眼里却了不起的,伟大的爸爸形象。该作品获得国际安徒生绘本插图大奖。遗憾的是,笔者不能把画面的精彩描绘出来。图画的配文是:

“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他什么都不怕,连大野狼都吓不倒他。他一跳可以飞过月亮,还会走钢索(而且不会掉下来)。他敢和巨人摔交,参加父亲运动会时,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有时他又很温柔,就像我的泰迪熊一样。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不过,有时候也会做点傻事。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他踢足球的技巧棒呆了,还常常逗我哈哈大笑。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

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无论从画面,还是语言,在成人看来,这位爸爸长得不帅,不可能无所不能,也就是说,无论是相貌还是本领,都很平常。外人完全可以读出“跳过月亮”、舞蹈家、歌唱家等真实的情况——这是一个极普通的爸爸,和大多数人的意识中一样的爸爸。

这本图画书中,孩子没有说自己如何爱爸爸。他对爸爸的爱,全在不够可观的崇拜和赞扬中。这是一种看似的“错爱”,却是真正的爱,即儿童的爱,是很能打动人心的那种情感。我想,初识它时所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源于此的,正如巴金说的,我的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从儿童阅读、母语学习的角度,《我爸爸》好在哪?

基于儿童,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我们要打开一条路,但更要铺设一个感情的跑道,让孩子的感性得到滋养,得到抒发。这个感情的线索就是对父亲的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爱的生长,故事的生长,教学的成长,教育本身的成长。

在孩子“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幅幅图中的“我”都在表达“我爱爸爸”。书的最后两幅图,“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爱我,永远爱我”。读着,看着,画面上高大的爸爸,把“我”抱在怀里——这是怎样的一幅震撼人心的情景啊。温馨,感动,沉思……原来,绘本可以倒过来读。惊觉爱的回流,原来是我们在一步步爱的感情推进中,走了一个来回。学生结尾的惊叹,也许是一路太欢快,脚步太轻盈,还是我们的感觉仅仅是停留在有趣与好玩中?当意想不到的回流出现时,才发觉我们如此惊叹?

惊叹的还有图画书后面的故事——有人问获奖的安东尼布朗,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为什么这本书的爸爸始终穿着一件格子睡衣?他沉思了一会,说自己的爸爸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的遗物就是这件睡衣……原来,安东尼布朗对爸爸的思念是那样的富有意味,他和我们东方人一样,都那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他是用阳光一样温暖的色调,描绘了却爸爸的可爱,幽默等许许多多特点。越是爱的深刻,越要轻松快乐地表达,也许这就是西方人的表达爱的方式?

因此,教学的时候,你也要循着绘本明快的基调,课堂的感情要节奏明快、逻辑清晰、情感丰富,尽力让孩子在看图中体会其韵味的无穷。当情致再继续发展的时候,走向了情愫的升华。父子之爱,正是课堂渲染出来的父子之间浓浓的、阳刚的爱意,使课堂充满生命的健全意味。儿子心中的父亲形象,正是父亲显现在儿童生命世界中的形象。儿子对父亲的爱,正是因为有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当点燃了儿童表达的冲动,所有外在力量都会聚合在这里——创作。于是表达就成了一种真正的“情动辞发”,“言为心声”。不需要你要求用上什么句式表达,不需要你提示画什么图画,你只需要倾听他们情感土壤里开出的花朵。就这样,把孩子们引向自身,让他们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生活世界,比如让他们说自己的爸爸的特点、画一幅爸爸的漫画……

“我爸爸走路象大猩猩一样慢”——大猩猩,“长”着爸爸的脸,真好玩。“我爸爸像猪一样懒。”——胖胖的猪在被窝里睡得很香,头上的几个圆圈告诉我们,爸爸的呼噜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响。 “我爸爸抽的烟像火车一样多。”——爸爸的烟抽的的确太多了,呵呵,孩子的幽默,这位爱抽烟的爸爸看了之后会不好意思的。“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身子像熊猫一样胖。”——多么有趣的比方。如果看到孩子用西瓜代替爸爸的肚子,你会啧啧称赞孩子的创造。

还有,“爸爸发脾气的时候,像鳄鱼一样害怕;爸爸像豹子一样跑得快,像老虎一样威风……”等等,有趣生动的图文并茂的绘页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手里诞生了。这些,孩子把爸爸的缺点当特点形容,但都是孩子眼睛里的真实。

“我爸爸像大山一样高大。”——过后一问,孩子父亲的个头并不高,可是,在孩子眼里,也许已经不仅仅是在“我”眼里是个头的高大,而是形象的高大。画的大山连绵起伏——好巍峨。“爸爸像蜜蜂一样忙碌,也像老牛一样勤劳。”——这句就有了审美的意味。

还有的学生,也学着我板书的“网络图”的样子,为自己创作一本图画书作了一个网络图——就像高年级的提纲。孩子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实物画出来,网络逻辑清晰,而且还生动形象。(见《我怎么教图画书<我爸爸> 》一文的图示。)

看,童言正张扬着稚嫩的翅膀,撩着每一个看到孩子们创造的作品的眼睛。他们鼓着膨胀的喜悦,郑重写下爸爸的强壮,爸爸的幽默……所有的表达都是感情的传递——我爱爸爸。

看着一幅幅画,成人的我们有何感想?

这些画面已经不是我们经常所见的“插图”,而是图也在表达,图在说话——真正的图文并茂。想想我们的童年,有没有这样的创造——随着年龄的递增,我们逐渐衰退的不仅是对自然的敏感,也是童心的丢失。没有想象与激情,大多数人经过了时光的磨砺,曾经的狂野变成了一杯岁月中冲得很淡的咖啡。儿时,常常仰起头,而今,也渐渐被生活的引力,吸向了低处。

还有,我们的“爸爸”呢。上了几次,有好多儿童创作的是“我爸爸骂人的时候像鳄鱼一样声音大。”其实,鳄鱼的声音到底多大,我们也不知道,然而,孩子画出的长着鳄鱼身子的爸爸,你可以想象,爸爸的歇斯底里在孩子的心中是多么可怕。“我爸爸打我妈妈的时候,像老虎一样狠”。老虎吃人,孩子心中的“狠”,那是老虎的恐怖——家庭暴力一下子从孩子的语言中传递出来,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的儿童幼小的心灵是什么样的滋味?每一天匆匆忙碌的有些大男子主义的这些爸爸们,如果现场听了这些,会面红耳赤的。我多么想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的爸爸们也坐在后面,参与我们的课堂,让儿童把自己的创作读给他们听,拿给他们看,然后一起说“我爱爸爸”。最后,像绘本的最后一页一样,“爸爸把„我‟抱在怀里”,让我们的爸爸扑向自己的孩子,把他们拥抱在怀中,并一起说“爸爸也爱你,永远爱你。”

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

——我教《我爸爸》的感想之二

感谢这个绘本带给我的那份着柔软的父爱的润泽。感谢老师们对绘本与写作的探索和尝试,也让我和学生一起体验了其中的快乐。

一、一幅一幅地看

如何把看图画书与习作联系起来?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读”图。

课上,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让孩子看,看后适当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孩子小,不可能以我们老师所熟知的从整体入手,因为他们不能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了,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地理解了。这里一页一页地看,也许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你想啊,儿童读书时,都是一页一页向后读,一边读一边咂摸。许剑老师在点评我的课时,引用了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的观点作为佐证——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做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做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但要怎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做到这样的讲法呢?

但,即便一页一页看,也要有些方法。我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分成几组。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对图画的理解。同时,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比如,在“读”完第二组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听讲效果,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课堂倦怠感。有些学生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们引导学生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要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注意力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这样的边讲边议和猜故事也要张弛适度,过多会消除孩子的新奇感,段落长而多的故事也要慎用,总之,要适度。

以往,我们总会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殊不知,这样的认为,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颇。走进绘本的世界,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图画不是插图性质的,不只是文学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也不只是图画展中的展览品;它本身就在“说话”。因此,就有一个图画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一方说明另一方,而是互相融汇,互相协调,互相补白,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根本所在。在绘本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它们往往不以知识的方式呈现,但走进绘本就会发现,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信息的重组者,其中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理念……

另外,读图时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让学生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正如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于是,我带着学生在“回味”图书的环节中,重点读了三幅图:

(1)大野狼的图中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在日常教学可以之前或之中之后补充《小红帽和大野狼》、《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

(2)图中爸爸和两个世界上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歌唱。这里又补充了两个男高音,这也是一种文化,知识。

(3)读完所有图后,又带学生再“读”第一幅图——图中除了爸爸,在右上角还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同时,我们也感到绘者的匠心独具。

其实,看图的过程中,有意渗透了其他图画中隐藏的“宝贝”。如爸爸比赛的时候,汗滴变成了白云等。还有一些借代,穿着睡衣的爸爸变成一条鱼,一只大猩猩,一匹马……有一些暗示,象征意义的,太多了。所以,读图有技巧,读图有方法,关键是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这样的教学指导之后创作出来的小书,就不是单纯地给文字配图了,而是让图画也会说话,和相应的文字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二、一幅一幅地说

杨茂秀教授还建议“看图说话”的过程应持有下列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那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是也不是要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理由、找证据、做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是要鼓励儿童进行观念及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捉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做思考的训练。

上面这三个原则我们做老师的怎么能做到?就自己的体会来说,总觉得自己认为比小朋友强,也应该比他们强,知识比他们丰富,技能比他们多而且纯熟。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难怪有人说我的状态“强势”。的确,不自觉的你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状态。那是否微笑了,弯腰了,语气温和了,就避免了自己的“强大”呢?我们无形中把自己放在了评判官或者审判官的位置上的,有时候的微笑,是否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强者对弱者的宽容?我们应该是情境的引导者,创设者,不能把自己放在优势地位,而是增加引导技巧,不是希望学生强迫自己相信,而是轻松地质疑和思考,然后表达。在学生面前,要尽量示弱,而不是示强,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不然,压抑了学生,他们是无话可说的。

必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首先是情绪的引导。整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让大家看图画,适当用我的有些体态语,乃至眼神,引导学生发现图中要表达的奥妙。课堂上的我,和7岁的孩子一道“哈哈大笑”,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时已忘我,行走在自己似曾相识快乐的童年生活。我想,这样的教学,会随时让孩子们保持足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情趣;再就是完成了由情感到情致的发展。在引导学生看图,学习词句、理解文本的同时,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孩子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发掘,把学生引向对父子之间爱的认识与体验。

从学科特点上看,不上成语文课,不做字词句的品读理解。让孩子笑起来,多一些流荡,轻松,少一些死板的匠气。比如理解爸爸的“哈哈大笑”,我不仅仅和孩子们做出图中的爸爸的样子,还给学生扮“小猪”“小狐狸”的鬼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对于“哈哈大笑”,学生不仅是看到的,更是体验到的。

比如让学生看图“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这幅图的时候,引导学生“爸爸哪里去了”?孩子发现爸爸变成马的时候,再看看餐桌上的食品,以及爸爸手里拿的叉子,学生明白了——噢,原来是说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啊!接下来的一幅幅“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教师不用多说,只需要学生看后回答。没想到,学生的“表达”恰恰和绘本的表达大同小异。大同的是,都会用“像”来表达,而我却没有提“比喻句”这三个字。小异的是,形容词用的差不多。比如说爸爸像鱼一样灵活,孩子说成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当我把书上的文字打出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啊。他们就是绘本的创作者,成了作家!可以想见他们热烈参与的程度。于是,学习的热情始终在课堂中弥漫。这样做,也许正是语文生命的完整和圆融。

三、一幅一幅地创作

绘本与习作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但它已完全不同于简单地把绘本中的文字当成习作例文,只是干巴巴地仿写,以至失去了读绘本的乐趣和其中的美妙。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写作提纲),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画,为你爸爸画一张像。

(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可作品示范)

(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你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生动的儿童世界。这里我在上文已经举了一些例子,说了学生们了不起的创作。有个学生回家后专门作了一个绘本,起的名字叫《爸爸是太阳,我是小花》——里面一幅一幅为爸爸创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让我们感动。 其实,循着这样的线路,我们的孩子还会创作《我爷爷》《我外公》《我妈妈》《我奶奶》等。他们会在这堂课的潜移默化中,情不自禁地用上这本图画书,或者自己创造的一句话,这样有趣生动地形容自己的亲人,甚至老师同学。

在绘本与写作中,怎样在绘本中更科学地渗透写作训练点,怎样读图,怎样把儿童绘画与写作结合,又怎样把绘本写作研究的同时,不让学生缺失纯文字的习作与表达?这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我和许剑及许多教师们研究刚刚起步,还在路上。但是,我们愿做那已经上路的小犟龟,这也是绘本给我们的启示。

再有,教学的时候,有个别地方有点远离儿童生活,小孩子基本没有反应,比如讲到图画中的人物马拉多纳、多明戈是否不点出来?一是我们在重视赏识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创造作出必要的区分,有些没有必要的鼓掌要去掉。容易导致教学的平庸化,使真正的创造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意味着课堂有时候需要停下来,共同欣赏孩子们真正的创造,而不是一味地走过场式的表扬。教学,有时候就是慢的艺术。还有,有些学生没有“童话”感觉——当我们沉醉在爸爸的“飞过月亮”的潇洒时,有个学生说,“那是不可能的”等真实回答时,我们如何用文学的想象让孩子相信,同时也反映我们的孩子过早接触科学现实,这些矛盾冲突,怎么办?这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我爸爸》绘本阅读指导教案 阅读目标:

1、观察细节,理解图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并大胆地表现。

2、通过观察夸张、变形的图画,大胆地表现。学说“爸爸像( )一样( )”; “爸爸像( )一样( ),也像( )一样(

)”。

3、萌发孩子对爸爸的情感,爱自己的爸爸。

阅读准备:课件

阅读过程:

一、导入:师: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今天我们就聊聊爸爸。

二、阅读理解绘本

1、看封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关于爸爸的书。他在干什么?这个动作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

2、指导看图。

爸爸的图片,爸到底有多棒?有多少本领?

A、在我眼里他真的很酷。他什么也不怕?连大野狼也不怕。

B、他一跳能飞过月亮。我爸爸敢跟月亮比高低。

C、我爸爸还敢走钢索,蓝天象大熊。 D、他还敢跟巨人摔跤,巨人膀大腰圆,但爸爸不怕。

E、参加运动会他轻松地得第一名。大家看这名黑人选手是谁?(美国著名短跑名将刘易斯)

师:看了几页,看到这儿说说我爸爸怎么样?

还怎么样?有这样的爸爸好安全呀!

齐读:这就是我爸爸,我爸爸真的很酷! 过渡:还想继续看吗?

3、出示下一幅图:爸爸呢?请你来给图画配上一句话。(变成了马。爸爸很胖,所以很能吃。)我爸爸吃得象马一样多。

4、再看,爸爸像鱼会游泳,游泳得很快。游泳的时候像鱼一样灵活。

5、再看几幅图(两幅)

任意选择一幅说说:我爸爸像(

)一样(

)。

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我爸爸像河马一样跳舞,很愉快。 看作者是怎样说的?

他像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6、在我的眼里我爸爸真酷!还想看吗?有个条件,咱得要猜一猜,想想还会画些爸爸的什么呢?(爸爸像章鱼一样游得快,我爸爸像小蜜蜂忙碌,爸爸像猪一样吃得多,像企鹅一样不怕冷……)

7、好,带着你的猜想往下看:

A、有时候,他又很温柔,像我的泰迪熊一样

B、 我爸爸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传说猫头鹰是智慧的化身)

C、有时也会做点傻事(把头发梳得像扫把)

8、看了这些我爸爸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你看他举着扫帚等着你的评价呢!

9、下面还剩下几幅图带着酷字往下看,我爸爸还酷在哪里? A、是个伟大的舞蹈家 B、他是了不起的歌唱家 C、他踢球真棒

D、还常常逗我哈哈大笑

10、师:谁来说一句话送给我爸爸,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也是创造。

齐读:这就是我爸爸,我爸爸真的很酷!

11、出示句式:

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

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 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爸爸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12、这些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也能学这样说说你的爸爸吗?

A、学生练说:我爸爸像(

)一样(

)。 B、指导把两句话连起来。 C、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

D、学生练说:我爸爸像(

)一样(

)。 “爸爸像( )一样( )”; “爸爸像( )一样( ),也像( )一样(

)”。

13、学到到这里想不想也为你爸爸画张像,也能写上一句话? A、学生创作。

B、展示学生的图画. C、那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指名生说。(要表达对爸爸的爱)

总结:原来爸爸和妈妈一样,也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都要对爸爸说一句:爸爸,我爱你。

教学后记: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他对爸爸的思念是那样的富有意味,他和我们 东方人一样,都那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他是用阳光一样温

暖的色调,描绘了却爸爸的可爱,幽默等许许多多特点。越是爱的深刻,越要轻松快乐地 表达,也许这就是西方人的表达爱的方式? 因此,教学的时候,也要循着绘本明快的基调,

课堂的感情要节奏明快、逻辑清晰、情感丰富,尽力让孩子在看图中体会其韵味的无穷。当

情致再继续发展的时候,走向了情愫的升华。父子之爱,正是课堂渲染出来的父子之间浓浓

的、阳刚的爱意,使课堂充满生命的健全意味。儿子心中的父亲形象,正是父亲显现在儿童

生命世界中的形象。儿子对父亲的爱,正是因为有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当点燃了儿童表达

的冲动,所有外在力量都会聚合在这里——创作。于是表达就成了一种真正的“情动辞发”,

“言为心声”。不需要你要求用上什么句式表达,不需要你提示画什么图画,你只需要倾听他

们情感土壤里开出的花朵。就这样,把孩子们引向自身,让他们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生

活世界,比如让他们说自己的爸爸的特点、画一幅爸爸的漫画……

上一篇:党校姓党要求下一篇:五年级下期末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