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精选7篇)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 篇1

1. 凡是举例的,都是为了说明观点的。那么,这个观点(中心句),一般来说,会在举例之前就表达了。但有时候也在举例之后。总之,作者举例想说明的这个观点,你一定要找出来。

2. 排除2个选项以后,选出和文章主旨相关的选项即可。不知道主旨就把握关键词。

3. 词汇题的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原文的该处附近(就是那个同义替换词),原文这附近的句子,是并列关系或者解释说明句的,就从这些句子的关键词的相近意思去把握。是转折关系的,就从关键词的相反意思去把握。总之,你要找的就是那个关键词。和30条一起理解吧。

4. 如果原文中出现“ A is B and C”。若某一问题,选项中出现了B没C,或者只出现C没B,肯定错,直接排除。可能你会问了,同时出现B and C 咋办? 目前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注意,这里说的B和C,是单词或者短语。这是干扰项的特点之一。 实际情况是,这个句子不是题眼。

5. 接上面说,还一种情况是,若B和C是2个长句子,中间用分号隔开的。且这两个句子都是作者想表达的,选项中都出现了。一般来说,选项中会对其中之一做错误的修改来作为干扰项。而另一个是对的。(不过总体来说,这种题型非常非常少见。在这里想说的是34条。这样的干扰项,你要会识别。)

6. 注意几个词,yet表转折,hardly表否定。while 有时是比较,有时也表转折。比较的时候,注意比较的对象,要弄清楚。转折的时候,你要知道作者对什么进行了转折。

7. 如果你对“关键词”比较蒙,或者你想问: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关键词?解释一下,关键词就是句子中主干的宾语。尤其是一些你觉得比较重要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多数是长难句。一般来说,一个句子主干的主语、宾语,和其他的修饰部分,都是很重要的! 宾语是主语的宾语,所以,和主语是要对上号的,对不上不行。(也就是26条的主语是否一致)。至于修饰的部分,干扰项常常在这里做手脚,比如会有一些特殊的限定,千万要留意,别疏忽了。

8. 什么是中心句?即反应文章的主旨和每一段的中心意思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中心句即题眼,选出正确答案,看的就是中心句。只有中心句才能选出正确答案。所以,中心句不知道在哪,或者读不懂,很难选出正确答案。中心句的具体位置,见下条。

9. 很关键的一条,抓住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中心句。每段至少一句,最多2句。 一般来说,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一般在段首。举例段一般在举例前后。转折段,中心句在出现转折的地方,或者后一句(一般来说在该段的第三行上下浮动)。再就是某某人说的话。要注意这句话和前后句的关系,是并列还是转折。然后来把握这句话的意思,把握不了就通过前后句是并列还是转折关系的关键词来把握。

10. 每个问题,要还原到文章具体的某一段落。若此问题在某段的后半部分,且你没有太看懂,这段已经完事了。要养成一个习惯。接着看一下段的第一句话。实在做不出来的话,就选那个和下一段第一句话的意思差不多的选项。只能这样了。 (貌似是13条的重复)补充下,这只是小技巧,只起补充作用,有时候用不上。

11. 每段的第三行,一般来说,也是该段的第3句话(也可能是第2、4句话)。其特点是:句子很长,由两句或者两句以上组成,是个长难句。尤其是that mean ,the notion is that 之类的,一定要重视。要把握句子的主干。作者想说的是什么(把握作者强调的是哪个句子)。看清楚哪句话是为了修饰哪句话的。这样的句子,若出题的话,句子的主干就是正确选项。起补充修饰作用的一定要看清楚。每段最重要的三个地方:段首,段尾,和这儿。再就是带引号的。中心句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其实也就这么几个地方。别的地方一般都是过渡句。

12. 若是转折段的话,要注意转折的那个句子,一般都是在41条的那个地方(即第三行上下浮动)。转折前后都要看,看对比的是什么。在看不懂的情况下,通过前面的,来翻译后面的(反向翻译),来找关键词。反之亦然。

13. 最后一段,主要看段首和段尾。(最后一段是转折段的情况很少)。若是叙事段的话,叙事部分以外的,重点看。叙事部分尽量看懂。非叙事部分非常重要。一般段首若出现答案的话,段尾可能会作干扰项(见最后一条),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段首段尾都会有答案的提示)。段尾若出现答案的话,段首可能会很普通。 一定要把握哪一句话是重点,选项中有相近意思的不是片面的叙述,一般就是正确答案。要把握重点的句子提到的被说明对象(句子主干的宾语),也就是作者关注的。

14. 选项中出现ONLY 的,目前还没有对的。

15. 中心句特别长的,2小句组成,选项中这2句都出现了,怎么排除?反映主旨的是对的。就是作者关注的对象!还有一选项是对其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或者补充,或是对主旨的一个具体现象的反应,或是对其造成的后果的叙述。这一选项一般会做错误的修改而作为干扰项(即使不做错误的修改也一样是干扰项)总之,这样的题,符合28、29条的就是对的。符合23条的,就是错的。

16. 一定要注意,谁是用来修饰谁的。起修饰作用的词或句子,来做选项,一般是错的。被修饰的那部分来做选项,一般是对的。

17. 因果关系的题,很直接、很简单的因果关系,直接排除。间接的因果,反映主旨的,可能是对的。 总之,因果关系的题,把握主旨就可以了。文中提到的直接因果,如具体的事或是什么的。都是干扰项。

18. 47的补充,正确选项反应的,往往是实质的,根本的内容。选项反应的若是很具体的某一表现,一般都是干扰项。

19. 干扰项有时出现的生词(可能是你不认识的),是与文章主题无关的词,而非同义替换。(这就需要你的基本功了)

20. 新趋势,有些题要懂文章才能做出来。读不懂很难选出来。而且,长难句明显增多。有时,它会让你崩溃到单词都认识,却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这时候什么技巧都不好使了。所以,一定要提高基本功。起码你要知道文章大概说的是啥,也就是谁和谁的关系。任何一篇文章的主旨,基本上都可以用“谁和谁的关系”来概括。

21. 通过首段或者前两段,来把握信息点。也就是作者想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22. 接着上面说,一篇文章谈的是什么,或者说“谁与谁的关系”,一定要弄懂。这个具体的什么“关系”弄不懂的话,“谁与谁”一定要弄明白。比如,一篇文章说的是A与B之间如何如何。若问题问你A,选项有B的,往往就是正确答案。若问你B,你就可以先把没有A的选项排除。

23. 最新趋势:最后一段,段尾很明显不是总结,而是以补充为主的句子。注意,这里可能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

24. 如上所说,中心句出现的地方无非就是段首、段中、段尾,或者带引号的句子。但是,这也是干扰项常常出现的地方。所以,你的基本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是你必须具备的能力。任何一门考试都有技巧,但是想拿理想的分数,光靠技巧是不现实的。

25. 有的时候,你会遇到出现2到3个否定词的句子。否定再否定,或者否定否定再否定。遇到了,尤其是3重否定的,基本上这里会设题,这句话里的关键词一定要找出来。这个地方是要练的,到时候出现了,别蒙,别犯怵。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 篇2

现在,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正确答题, 还要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那么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解题呢?我觉得, 首先, 要指导学生树立规范答题的意识, 寻求解题规律;其次, 在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维, 语言表达要做到规范化。

一、阅读教学解题的基本要求

在阅读题教学过程中, 现行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如阅读题教学放任自流, 随意性较大, 而阅读题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又造成了教学时的烦琐、枯燥。因此, 在阅读题的教学中, 要做到规范、有效,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循一个梯度

阅读教学必须先考虑学生的心智能力, 从易到难地学习。由于学生在智能、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教师在讲解时也要为个别学生考虑, 明确概念间的区别, 分散难点,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拓宽思路,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好阅读题。

2. 树立两种意识

规范化解题的好处在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另一种方式组织, 使它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被阐释清楚, 使问题变得直观, 易于理解。但要注意在解题的同时不能抛开两种意识:一是原文意识, 即任何一道题的答案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任何一个游离文本的答案都是错误的, 即使是开放性题目。二是中心意识, 即任何一个词语、句子、语段的理解都离不开中心, 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所以都要与中心联系起来思考。

3. 把握三种原则

在讲解解题技巧时, 应以典范的文章作为立足点, 以熟悉的课文作为范文, 必须与旧知识进行对照, 特别是与那些极其相似的题型进行对照, 使解题技法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阅读题题例解析

1.“分析说明文中引用事例的作用”题

此类题目, 可以形成一种规范的表达模式, 也就是内容 (归纳这个事例本身说明了什么) +结构 (看它在全文中是否有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

例:文章写了俄国和土耳其海战的传说, 其作用是什么? (杭州2005年中考卷)

明确: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可形成答案:说明了神木的神秘、坚硬 (内容) , 引出下文谢尔盖博士对神木的研究 (结构) 。

2.“说明文中画线句的作用”题

这一类题往往和说明方法相联系, 属于“能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分析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这一题型范畴。根据教学经验, 笔者总结出了一个解题规律, 即看前, 看后, 看本身。也就是说, 先看它能不能说明画线句前面的内容, 如果不能, 再看看能不能说明它后面的内容, 如果都不能, 那就自己归纳。

例:另外还有一种磁分离方法, 就是在水中加入强磁性磁粉细粉, 利用磁粉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 然后通过磁分离器将它们吸住后清除。为了提高吸附效率, 还可以加入氢氧化铝等絮凝剂, 利用这种分离方法, 可以分离出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生物危害最大又极难去除的重金属, 用生物法无法处理, 而且对微生物还有毒害作用;用化学法又极难去除干净, 而磁分离方法却利用物理作用将之去除。倘若解决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这项技术日后可望发展成为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8)

问题:文中画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明确:这道题, 根据画线句“尤其”两个字所管的内容, 归纳后可形成答案: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强调了磁分离方法在去除重金属中的作用。

3. 赏析题

现代文中常出现赏析题, 赏析题的解答可以归结为一种表达模式, 这个模式由9个字组成:运用了…… (提醒学生先考虑修辞, 再考虑各种描写方法, 如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 如都没有, 就抓最有表现力的词) , 写出了…… (此处写的是句子本身的内容) , 表达了…… (此处多为情感的表现) 。我把它叫做“赏析三部曲”, 用这样的规范表达来指导学生解题。

例:《古井》中有一题, 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杭州2006年中考卷)

(1) 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 我要挣开手, 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 好不容易才脱开, 合手搓揉多次, 才回暖起来。

(2) 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 擎起吊桶, 后退一步, 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 水泻成一弯弧线, 几吊桶后, 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

明确: (1) 句通过分析, 无明显的修辞手法, 因此可抓重点词语:运用了“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等词语, 写出了古井的阴凉, 表达了作者对古井的怀念。

(2) 句通过分析, 主要是用了人物的动作描写, 因此可形成答案:运用了“吊”“擎”“退”“倾”等动作描写, 写出了妇女汲水洗涤的优美姿态, 表达了古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

这类题其实可以说是说明文的语言赏析题, 可分两类:一类是“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还有一类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两者答题模式基本一致, 但要稍作变动。

例: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结合文章, 说说“竟然”一词的作用。

明确:对于这类题型的答法, 我设计了一个基本解题模式, 即“本义+内容”, 所谓“本义”, 就是解释这个字的大致的意思, 所谓“内容”, 就是用了这个词以后这个句子表明了什么意思。此类题依照这个基本模式解答即可。

比如上例, 因为不用回答“去掉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只要直接回答就可以了:“竟然”表明出乎意料 (本义) , 说明冰川中存在这种细菌病毒是出人意料的,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内容) 。

5. 定义题

我为定义题设计了一个定义表达模式, 即:下定义的名称+是+主要特点 (事物类) 或形成原因 (现象类) +本质属性。

例 (1) 事物类:根据病毒的特征, 给病毒下一个定义。 (杭州2004年中考卷)

明确:从课文中筛选语句后, 根据定义模式, 可形成答案:病毒 (名称) 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 (主要特点) 微生物 (本质属性) 。

例 (2) 现象类:根据课文内容, 给“赤潮”下一个定义。 (2007年初中总复习教学指南)

明确:从课文中筛选语句后, 根据定义模式, 可形成答案:赤潮 (名称) 是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海水营养化, 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使大片海水发臭变成红色的 (形成原因) 自然现象 (本质属性) 。

6. 含义题

含义题往往有两类:一类是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 一类是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对于含义题的解法, 我觉得可以采用“对应法”来解答。

例 (1) :文中“腌咸菜”比喻什么? (杭州2002年中考卷)

明确:“腌咸菜”是一个动宾短语, 表明一种动作状态, 所以在解释的时候要注意与它的词性相对应, 参照“动词+名词”的模式, 形成答案:用含盐量高的海水灌溉 (动词) 庄稼 (名词) 。

例 (2) :面对日益纷繁的世界, 面对多少次名利的诱惑, 我一直把自己深锁在校园寂寞的一角。他有时会调侃似的称我为傻瓜, 可我一点也不生气, 心中反而有一丝窃喜, 傻瓜啊, 傻傻地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就如同这风雨中散步的白鹭, 傻傻地悠闲踱步, 傻傻地自我陶醉, 风又何惧, 雨又何畏, 我心中自有一方圣土!

风似乎越刮越猛了, 但我相信今晚我肯定能拥着我的白鹭睡个好觉了。

问题:画线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对于这样的问题, 应先确定关键词 (往往是一些有象征意义的, 虚指的词) , 此处可找出两个“风似乎越刮越猛了”“拥着我的白鹭”。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风雨”往往代表什么, 同学往往会说“困难”, 这时, 要提醒他们, 文章中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马上能找到“面对日益纷繁的世界, 面对多少次名利的诱惑”。然后再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真的会“拥着我的白鹭”睡吗?提醒他们从文章中找一找, 可找到“傻傻地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就如同这风雨中散步的白鹭”这一句, 可见“白鹭”是指“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最后用对应法代入, 可形成答案:世界日益纷繁, 名利的诱惑越来越多, 但我相信我会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 篇3

因此,了解中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和解题策略很有必要。散文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规律。

一、选文重视“人文”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引文同此)散文阅读题的材料人文内涵丰富,主题积极向上,语言生动活泼,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选文一般来自两类:一是名家经典作品,如,丰子恺、余秋雨、毕淑敏、林清玄、张晓风、席慕容等;二是优美时文,如,丁立梅、查一路、莫小米、乔叶等。选文多与课内文章紧密关联,课内课外衔接自然。

二、命题重视“文本”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命题者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题目一般围绕着行文线索、构思立意、结构布局、词句运用等设计。

三、探究重视“拓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理解文本,又要联系个人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展开联想和反思。此类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题展示】

阅读肖复兴的“拥你入睡”一文,完成18~21 题。(泰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1)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2)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3)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4)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5)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蒙眬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6)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7)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8)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9)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10)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11)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12)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13)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8.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请说出你对第(4)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简要说说第(10)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21.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

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试题分析】

第18题是整体感知题。回答这道题,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不但要在文本中筛选出儿子生理上的“长大”,还要分析出他心理上的“长大”。

整体感知一般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第19题属于局部赏析题。局部赏析一般从细节问题切入,主要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19题两小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1)题对“受宠若惊”的理解,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受宠若惊”的本义是“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联系上文中儿子和他拉大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有一天“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以及下文中“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这一句,可以想象得出“我”该是怎样的“激动”与“惊喜”!

第(2)题是句子鉴赏题目,是散文阅读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题。“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散文语言大多比较形象生动,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品味散文的语言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用词之美——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和成语等。

2.修辞之美——文中的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

3.句式之美——文中的骈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第20题也属于局部赏析题,是对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赏析。这类题目一般先要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再指出其内容上的作用,最后指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1题是一道颇有创意的拓展探究题。在拓展探究题中,链接材料大多选自课外,目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而这道题的链接材料却来自课内。选文来自课外,链接来自课内,其导向非常明显,这就是提醒语文老师和学生,要抓纲扣本,认真教好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探究类题目命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文本词句的启示或感悟。2.对某种态度的评价。3.文本内外材料的比较。解答拓展探究题,特别要重视材料之间的比较,分辨出材料间的异同,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大纲,把握住散文阅读考查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语文成绩。

附:参考答案

18.(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2)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3)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19.(1)一是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1分);二是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1分)。

(2)①以比喻(“儿子”像“小鸟”蹦上枝头)来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和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2分);②表现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2分)。

20. 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21.示例一:我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处处关爱、体贴入微。本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诿搪塞;丰子恺先生的做法则过于简单粗暴。

示例二:我不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爱,没有能照顾到儿子身心独立的需要。本文中的父亲,忙碌之余而不忘亲近儿子;丰子恺先生在伤害孩子心灵之后,能善于自省与自责。

(做出欣赏或不欣赏的判断并陈述理由,得2分;在比较中陈述对另外两位父亲的看法,各得2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4

以看标题,来分清文章类型,以类型来确定答题模板。

抓要素

了解全文内容;牢抓文章中心思想,大致分清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大概讲了什么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学会挖中心思想

理解整篇作品意义,概括全文意义,想必这类题型同学们大概不会陌生,反反复复做了多遍,为何还要失分?其实这无关老师讲得好与差,关键还在于,你对语文这类科目,是否真的用心。

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随笔 篇5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随笔(二):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题型,那么有什么解题技巧呢?下面为大家做一下分析。

这需要分步阅读: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4)、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语文阅读教学及解题技巧 篇6

一阅读步骤教学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第一, 粗读文本。对于一篇文章, 首先浏览全文, 然后再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 解决生字词, 尤其是关键字词, 生字词要做到会读、会写、能释义; (2) 理解文章大意, 主要是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 读题 (指文章的标题) 。没有哪篇文章标题是信手拈来的。每一篇好的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后拟定的, 一定要搞清楚文章标题与文章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 了解作者。任何一位作者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会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更客观更准确。同时, 一个成熟的作者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熟悉一些作者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第四, 认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文章的结构、文章的顺序以及文章所要表现的侧重点都不同。不同文体作者的写作技巧也会不同。所以要判别文体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理解文章。

第五, 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 理清文章的思路, 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读通、读透文章。

第六, 精读。这一步要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清晰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当然, 有些文章更倾向于整体把握, 不要教条主义, 把文章生硬地切割开来理解。

第七, 细读。细读就是要细腻地品味文章, 体味文章的字、词、句、语段, 包括语法、句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和作用, 还可以进行相近、相似或相关联文章的比较阅读。

第八, 拓展延伸。很多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是我们读书应有的态度和收益。所以需要适时、适度挖掘分析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习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阅读理解因人而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本身存在着主观因素, 要注意尊重原文, 尊重作者的本意。

2. 文言文阅读教学

第一, 会读然后背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区分古今读音的不同, 要注意句读停顿, 要注意特殊句式, 还要注意语气词以及相关的语气。熟读成诵不仅是为了考试, 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第二, 释义。古今义的差别,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固定用法、特殊句式的掌握, 搞清楚这些, 疏通了文义, 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

有了以上两点为基础, 结合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阅读文言文了。

3. 诗歌阅读教学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词, 阅读教学的关键都应从诗歌自身的特点入手。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体现在于诗歌的语言特征以及诗歌独有的格式特征。诗歌的内涵丰富, 知识点很多, 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后盾, 要求学生理解透彻是不现实的。所以, 目前诗歌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名家、名篇、名句的默写以及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在整体理解诗歌主题基础上的熟读背诵。

二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也可以说是应试技巧, 是指在语文考试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准确、有效地答题。这个解题技巧主要是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文言文和诗歌的阅读解题主要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 这个技巧也可以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简言之, “答案在文中找”,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 初读全文, 尽可能多地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2) 浏览所有的问题, 然后带着疑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再读文章; (3) 解决问题, 在文中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分析、需要归纳, 还需要知识的迁移。有些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甚至是跨学科的积累。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探讨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4.33

阅读理解的文章包含相当的广泛,如文言文、现代文、外语等相关内容的文章,不管阅读理解用何种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其都有相同的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阅读文章包含粗略跳读和仔细阅读两种形式,在阅读过程当中,什么时候用该仔细阅读,什么时候应该仔细浏览,是有方法技巧的,一般提倡阅读的方式是,首先拿到文章要大概浏览一遍,了解文章讲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关于什么样的内容,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另一重要方面是,对文章后面的问题要清楚,要把阅读理解的答题方向熟记于心。二是要认真的对文章仔细的研读,带着文章后面需要作答的问题,在文章比较重要的部分勾勒出作答笔记,在这个阅读步骤中药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行文脉络,包括文章涉及的人、景、物在文章取到什么样的效果。三是在对阅读理解的文章了有了全面的熟悉之后,带着文章后面的问题,粗略的有选择性的浏览,这一个步骤的目的是,找准答题的方向,提炼答题的要点。

2、还原文章原话,优化答题内容

还原文章原话是,在对问题的作答当中,在找准了答题中心点的基础上,把问题放回到文章当中,弄清文章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分清句子在中涉及的包括词性,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在表达作用上取到什么样的效果等,进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和答题的内容。通过运用自己的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在配合文章原话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巧妙合理的组织答题内容。

二、看清题目要求,谨慎作答

通常在阅读理解文章作答的过程当中,题目会设置相关的陷阱,用以蒙蔽考生作答。这就要求作答者要心思缜密,比如文章对答题字数方面的限制,用何种身份进行作答,在作答过程要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作答者要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题目的作答时,要调理清楚,卷面要整洁。切不可对问题进行堆砌是作答,让阅卷者找不到答重点,马虎潦草,答题含糊不清[2] 。

四、解答问题、做出检查

阅读理解在作答完之后,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进行相关的检查,一是检查答题是否符合问题设置权限的规定,所答字数是否符合答题要求。二是检查答题是否漏答,错答的情况,对答题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语气是否通顺,句子有无毛病、字符的合理应用等方面的检查。

三、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

1、提高阅读能力

解答阅读理解题目,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文章的阅读,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答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阅读时间,简答的说就是阅读的快慢,一是阅读者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快速的读完文章,掌握文章的重难点。这方面要求阅读者要经过多方面的阅读训练,包括朗读和背诵等方面的加强。二是阅读者在读完文章后,是否能用清晰的逻辑能力发现文章涉及的文学形式,包括字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效果、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等,这方面要求作答者对题目作答数量的多少,文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阅读能否取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两方面内容必须加强。

2、良好的答题习惯

如果说阅读能力是提高答题有效性的基础部分,那么答题部分就是提高解题效果提升。这就要做到对答题要做到:一是卷面一定要打完所有题目,不可以空白不答题,教师灌輸学生的答题习惯,切勿出现不答、乱答,提倡学生把答案填满至答题线的末端。二是要对题目的回答做到有理有据,能够按照题目的设问,进行相关的回答,不能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凭空瞎说。

3、开放型答题要有创新

在阅读理解当中,通常会遇到类似相关“谈谈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看待某某现象”、“就某个问题来说,应该怎么做”,对于这种开放性题目,没有一定的标准回答有理即可,所以在这种题目,在回答的当中就要创新回答,把所答的内容放到较高的层次,不落入俗套,取到给阅卷老师一个眼前一亮的效果,从而在作答当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四、结束语

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考试当中最为常见的练习题目,在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方面,是一种很有效的考察手段。不仅考察学生阅读文章能力,也考察了文字的组织能力,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基础知识方面的也进行了相关的就考试,所以、对于阅读理解的类型的题目,要不断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归纳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 郭娟娟.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J].南北桥,2015,(4):57-57.

上一篇:商会换届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万圣节祝福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