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阅读理解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蝶恋花晏殊阅读理解(精选9篇)

蝶恋花晏殊阅读理解 篇1

上阕主要写所见。起句写秋晓庭院中的景物。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开的幽洁品质,象喻高雅。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出闺中人的高雅和她的哀愁。“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燕子“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细品起来,其味无穷,艺术表达非常委婉含蓄。后两句从今晨回溯到昨夜,明点“离恨”,成为全词的词眼,表现的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下阕主要写所思。“西风凋碧树”不仅是望之所见,而且也包含对昨夜通宵未寐时卧听西风飘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景既萧瑟,人又孤独,似乎迎接着抒发闺中人忧伤低回之音。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一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望尽”二字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广远境界的驰往骋怀。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意境高远,气象宏大,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末尾两句紧承前面。。“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蝶恋花晏殊阅读理解 篇2

乐景写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缘于《诗经》, 作为一种理论则来源于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一段话:“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他通过对《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著名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的绝妙分析, 道出了这一特殊的审美情感。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情感, 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心情。通过哀景与乐情、乐景与哀情的对比, 确实能使诗意更加浓郁, 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意境。

从辩证角度看, 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 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真是“乐景写哀”吗?

在古典诗词里, 运用“乐景写哀”的艺术作品确实动人心魄。

比如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位薄命的君王把自己那份痛苦而复杂的亡国之痛寓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美景之中。可沦为亡国奴的他此时面对眼前的无限美景时, 内心溢满的只能是浓郁沉重、长流不尽的哀愁。整首词正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把哀惋凄楚的亡国之思极为真挚地抒发出来。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虽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但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服务的, 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因情写景, 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 越显感情之悲。

还有李白的《行路难》, 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写的是一个盛大宴会中欢乐祥和的气氛, 然而面对这些, 诗人的态度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沉重、激愤和苦闷。在盛大、欢乐、祥和的反衬下, 李白内心的苦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崔颢的《黄鹤楼》第三联写到:“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句写的是登楼眺望所见春天之美景, 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更增添了诗人的怀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些都是“乐景写哀”的经典范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些作品中, 景物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指向性是相同的。在一首完整的诗词中, 景物所传递的感情倾向应具有同一性, 情感底蕴也应是一致的, 不应该出现情感色调相反的场面, 这是诗词创作习惯性的用法。

我们看到, 晏殊的《蝶恋花》在一开始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秋晓雾图。“槛菊愁烟兰泣露”, 一个“菊”字和一个“兰”字, 早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秋”本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 它意味着感伤、忧郁和悲凉。此外, 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的美称, 这样菊和兰这两个意象就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幽凄的基调。

于是, 在这样一个烟雾缥缈的秋日黎明, 敏感多情的人儿怎不会感到雾锁浓愁, 愁烟锁人呢?带着万般情愁游目花丛, 竟发现高洁的兰菊也是眉头紧锁, 香泪偷洒。晏殊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 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凄婉迷离的艺术世界。主人公虽未出场, 其哀愁之情已跃然纸上。

在这种凄婉的艺术氛围中, 我们再来审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如果将它们认定为清新的乐景, 虽说是以乐衬哀, 但这种强烈的反差反倒破坏了传统的审美习惯, 打破了内在和谐的韵味, 显得不伦不类。况且这一句并非单独存在, 而是整幅诗歌画面的一部分, 作为上阙中的系列意象之一, 哀乐相杂更是打破了画面内蕴的连贯性, 损伤了整幅画面的和谐性, 也令读者在欣赏时无所适从。

其次, 古典诗词的意象具有承袭性。我们经常看到,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比如杨柳表离别, 红豆寄相思, 菊花示高洁, 梧桐表伤感, 阳关示别离, 子规象征悲伤, 白云象征孤高, 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 蛟龙鸾凤象征君子, 飘风云霓象征小人等等。

“燕子双飞”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燕子是候鸟, 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因为喜欢成双成对, 因此自然界中的燕子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寄托情感及倾吐感慨的一个重要音符。或惜春伤秋, 或渲染离愁, 或寄托相思, 或感伤时事。比如,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迟归的燕子表达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愁;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表达了夫妇离别、独守空房的忧伤意境;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由此可见, “燕子双飞”与感伤情绪是相依相伴的。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清晨, 罗幕荡漾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寒, 而梁间的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里, 与其说是描写双飞燕的感觉, 不如说是抒写了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但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心理上也荡漾着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引起的清冷之意。

月亮更是极为经典的意象了。诗人借助它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 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 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将它当作知己;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沉眷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浓浓祝福。更多的时候, 明月的意象寄寓离别思念, 则是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传统。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借助它来表达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却因它触目伤怀;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 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将这种氛围烘托到极致, 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 一切尽在月光中。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 含蓄地点出了主人公面对明月而“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物,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本自然;既然如此, 似乎不应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恨。此句虽埋怨得无理, 但却让我们从中体味出主人公通宵未眠的相思愁苦。而这弯月亮也因为主人公的相思而染上了凄愁之色。

词的下阕, 主人公无言的愁绪诗意地延续着。“昨夜西风凋碧树”, 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 草木的摇落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们关注的自然景象。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一个“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长林叶落, 四野风飘, 如此凄冷的景象, 更增添主人公孤枕难眠的离愁别恨。“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在遥望无尽的天涯路上, 有多少主人公无处诉说的相思愁。

高楼远眺, 不见所思,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 可是“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 发现竟无尺素, 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只能引起我的无限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 让它千里寄相思, 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 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 可山长水阔, 它能载得动吗?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词中最后一句, 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蝶恋花晏殊原文 篇3

原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翻译: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注释:

①槛(jià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⑤碧树:绿树。

⑥彩笺:彩色的信笺。

晏殊蝶恋花有感 篇4

在晏殊的代表作中,我尤爱《蝶恋花》。此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采用移情于情的手法。通过一些意象,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秋菊在寒烟的笼罩中似含忧愁,兰草上沾着寒露,似在饮泣。意象喻女主人公的品格,注入主人公的感情,描写出主人公哀愁、凄婉的情感。通过燕子的双飞,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与下片的“独”字相对应。下片写登楼远望抒发悲寂的情感。“凋”字体现了自然的显著变化给作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尽”字以空间的形式,写狭小院庭的忧愁转向了广阔的天际。

全词情致婉约又辽阔高远,两种情致更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蝶恋花晏殊试题答案 篇5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3分)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无理之趣”。(4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采用拟人手法,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②用燕子的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2)①只身独处的孤独寂寞;②渴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急切盼望之情;③不见所思之人的空虚怅惘。

晏殊初仕 阅读答案 篇6

[古诗文阅读]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

(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

(12)适:恰好,正好

(13)值:遇到

(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

(15)谕:告诉,使知道

(16)直:仅,只是

(17)嘉:夸奖,赞许

(18)既:既然

练习: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适值: ②执政莫谕所因:

③上益加其诚实: ④卒至大用:

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行者休于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苛政猛于虎也 D、余将告于莅事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2分)

译:

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2分)

译:

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分)

答:

答案:

11、①正值、恰好 ②明白 ③更加 ④最终(4分,1分1个)

12、B(2分)

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惟、如此、为)

②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做这些事。(乐、以、为之)

14、(2分)文段中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请求另出题;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个质朴、诚实、谨慎、忠厚的人。

【扩展】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的词】

晏殊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同时晏殊词非常具有文士气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有一种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的特点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7

(2)(开放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一个角度比较深入准确的赏析即得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堪称佳对;示例二: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示例三: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示例四: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3)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篇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蝶恋花》阅读理解 篇9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字展开。(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蝶恋花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上一篇:公司委托贷款合同下一篇:生物第六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