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0篇)
日月潭是一个美丽的大湖,它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
日月潭里有个小岛,把潭分成两半。潭的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另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两潭湖水相连,像个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
日月潭的`四周是山,山上是茂密的树林。日月潭的水很深。山林倒映在潭里,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
好词:茂密 倒映
佳句:潭的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另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两潭湖水相连,像个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
1.根据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潭是两个潭。
B.日月潭是一个潭。潭的一边叫“日潭”;另一边叫“月潭”。
C.日月潭的水不深。
正确答案:B
2.日月潭是什么?
A.一座山
B.一座小岛
C.一个大湖
D.一片森林
正确答案:C
3.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A.南京
B.上海
C.台湾
D.广州
正确答案:C
4.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A.3
B.4
C.5
D.6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对话,规范语言,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便是水到渠成了。
文章的题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与文本对话应先从读课题开始,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教学本课的时间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为了激发学生去户外旅游的兴趣,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导入新课。当同学们听说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日月潭去游览一番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来了,自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如:“日月潭美吗?”“‘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日月潭?”这样学生就顺利地进入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为下文日月潭得名的原因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名称之美。
二、从见闻入手,调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学生在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展开合理的类比联想和想象。
1. 图文对照实现对话
在教学《日月潭》第四自然段时,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同时配合直观的图片,进行图文对照,让学生欣赏日月潭在太阳高照时的景色,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们能自己根据图片介绍日月潭晴天时的艳丽之美。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雪白的云。”有的同学说:“微风一吹湖水就荡起一层层轻波。”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已经感受到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能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同时获取了真切的感受。在教学下雨时候的景色时,作者把日月潭比作仙境,那么在这样的仙境中同学们会想做什么?说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环境与空间,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得。
2. 比较中实现对话
在介绍日月潭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对日月潭比较陌生,所以采用了比较手法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拿杭州西湖与日月潭对比,让学生明白日月潭比西湖更大,而且比西湖深10倍。让学生体会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从而强调它的面积之大。同时利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有何不同,并随图介绍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而日月潭却是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这样让学生感受出“高峡出平湖”这一自然景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这样用西湖作对比,拉近了距离。
3. 从观感入手,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话
读书对话的最高境界就是观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学生对课文中的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会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从而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熟读成诵入手,接纳文本的规范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是以内隐认知为主,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1. 范读
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开始往往不会马上就能读得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范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看见老师的表情,听见老师的语气、语调,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 文本细读
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进入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因此细读文本,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就像欣赏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仔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不会与美景失之交臂。
3. 熟读成诵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有着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其中,特别强调熟读成诵的重要性。熟读成诵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小学生在诵读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于是在讲读三、四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将学生对日月潭美景的向往之情激发出来,化语言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让学生读出感慨,读出赞叹,品味文中优美清丽的词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 积累,规范语言
语文是美丽迷人的,许多优美的好词佳句都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养成对词句的敏感,培养积累词句的意识。语言学习同任何学习一样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学习论也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不仅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日月潭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四、从生生对话入手,在交流讨论中掌握文本
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他们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当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部分学生对于日月潭的湖水为什么是碧绿的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就相机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日月潭很深,所以湖水碧绿。”有的同学说:“我从图中观察到日月潭四周都是树,树的倒影也使湖水变得更绿了。”这样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托小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认识、经验构建起日月潭美丽的景象。
优化阅读教学就是优化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自主读书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三动协调”。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培训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8.
[2].莫曼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网.
在山东费县梁邱镇西庄村,有一位叫李加秀的老人,她虽然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由于至今没有结婚,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李大姐。
李加秀的父亲叫李起近,母亲焦氏,夫妻两个都是老实本分的庄户人家,由于两人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且从小聪明美丽,因此,夫妻俩一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为她取名叫李加秀,希望她越大越漂亮。
李加秀的姑父、姑母是邻村的一家大户人家,家里比较富裕。他们十分喜爱这个聪明活泼的外甥女,常常将李加秀接到他们家中住,对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李加秀也非常喜欢到姑妈家做客,这不仅是因为姑父、姑妈喜欢她,更重要的是她喜欢跟表弟张绍成一起玩耍。
童年是一幅模糊不清的画,但李加秀却依稀记得和表弟玩耍时,表弟会将一根光滑的竹竿掖在胯下,喊着“驾驾”到她家喊她玩的情景,很有点“郎骑竹马来”的味道,还有表弟爬到树上掏鸟蛋,光着屁股到河里捞鱼虾,赤脚到山野中挖荠菜的情景,每次她都是和表弟手牵着手,像亲姐弟一样。
当然,令李加秀记忆最深的是玩游戏“过家家”了。在姑姑家村头那棵老榆树下,周围堆满了用石头、木块、肥皂盒充当道具的“嫁妆”,一群小伙伴分男女每两人扮成一对“小夫妻”,“拜堂成亲”后便在一起“过日子”。孩子们用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去诠释着古老的爱情故事。
在这群玩游戏的伙伴中,李加秀长得最漂亮,人也聪明乖巧,每次玩这种游戏,都成了男孩子们追逐的对象,但李加秀却一直和表弟搭档,从不愿做其他孩子的“媳妇”。有一次,村里有个叫泥蛋的孩子,硬让李加秀和他搭档,李加秀不同意,这个孩子便上前威胁她,表弟张绍成火了,上去便揪住泥蛋的头发,两人便撕打起来。最终,张绍成不是泥蛋的对手,被打倒在地,脸上也被抓伤了多处。事后,李加秀用白嫩的小手抚摩着表弟脸上的伤痕,流着泪天真地说:“表弟,你放心吧,我不会变心的。”回到家中后,姑父、姑姑看到两个孩子的模样后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张绍成哭着说:“村里的泥蛋过家家时和我争媳妇,我不能让表姐嫁给他。”夫妻俩被两个孩子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孩子们闹着玩的游戏,却触动了夫妻俩敏感的神经。他们想,李加秀这个孩子这么可爱,自己的儿子也不错,何不为这两个小姐弟订个“娃娃亲”呢?于是,他们便托媒来到李加秀的父母家中。想不到,李加秀的父母竟一口答应下来。原来,李加秀的父母也很喜欢张绍成这孩子,感觉两家结亲挺合适的。因此,这件事没过多长时间,两家便选了好日子,将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这一年,小姐弟俩都不过八九岁,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年纪。当时,在那个旧社会里,李加秀便成了表弟张绍成未过门的媳妇。
逃难投父,十年生死两茫茫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中国。此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形成。
1941年,日本鬼子发动了对沂蒙山区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所到之处,抢杀虏掠,无恶不作,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许多有钱人家更是遭殃,往往一夜之间便被日本鬼子抢个精光,并被杀得鸡犬不留,整个沂蒙山区处在一片恐怖中,许多有钱人家都纷纷逃难离开了家乡。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绍成的父亲也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张家自然也成了日寇扫荡的重点对象。张绍成和母亲及家人为了躲避日寇的追杀,天天东躲西藏,时时都处在危险之中,有好几次险些落入日寇的魔掌中。看到表弟小小的年纪就整日诚惶诚恐的样子,李加秀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偷偷地躲在墙角边流泪。张绍成看到表姐这么伤心的模样,常常安慰表姐说:“姐姐,你不要难过,等我长大了一定和乡亲们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然后我们成家过日子。”张绍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李加秀心里既感到忧愁,又感到甜蜜。
1944年秋的—天晚上,李加秀正在家里跟着母亲学纺线,父亲也在院子里剥玉米,忽然门外传来了“嘭嘭”的敲门声,李加秀的父亲误认为日本鬼子又来了,连忙把李加秀藏了起来,把门打开后才发现是张绍成和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还斜背着一个蓝印花的包裹,两人气喘吁吁快步走进屋里,陌生人对李加秀的父母亲说:“大哥、大嫂,我是绍成他爹的朋友,受绍成他爹的委托,来接绍成到徐州去。”然后,他用手抚摩着李加秀那张俊俏的脸对李加秀的父母说:“我们一走,也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够回来,绍成他爹让我告诉您,加秀这孩子就麻烦您多操心了,有什么事多和绍成的母亲商量,等绍成回来后,就给他们俩办喜事。”李加秀的父母也流泪了,哭着说:“别说客气话了,麻烦您告诉绍成他爹,我们等着他们平安地回来后给孩子们完婚。”张绍成边哭边摇着李加秀的手说:“姐姐,你一定要等我回来呀!”“弟弟,你放心走吧,我一定等你回来的,一辈子都不会变心!”李加秀一边给表弟擦干眼泪,一边安慰他。张绍成像个小大人似的,握着李加秀的手说:“姐姐,我相信你。”
李加秀和父母送了他们俩一程又一程,直到送出了十多里路才不得不依依惜别。李加秀将兜里的两个熟鸡蛋掏出来,流着泪塞到表弟手里说:“表弟,你放心走吧,我一定等,等你回来的。”这是多么沉重的一句生死承诺,为了这句话,李加秀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自从送走表弟后,李加秀便在家中等呀盼呀,期待着表弟归来。眨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表弟的一丝消息。在这期间,李加秀相继经历了日本鬼子投降、反奸诉苦运动、土地改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等大事,但就是跟表弟联系不上,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张绍成在路上便被日本鬼子抓去了,有的说被土匪杀了,还有的说他跟随当兵的父亲去了台湾等等,说法不一。不久,张绍成的母亲便在对儿子和丈夫的无限思念中去世了。直到1951年7月的一天,一位从徐州那边回来的同乡捎信告诉李加秀,她苦苦等待的表弟已在四年前随父去了台湾。他还告诉李加秀,本来她表弟走时已派人通知她一起走,但由于战争,也就耽搁了。李加秀听到这个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当时就震惊了,她不相信这个结局,更不相信苦苦等待的心上人真的去了台湾。为此,她大病了一场,这次大病差一点要了她的命,她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昏迷了四天,父母亲的眼睛都哭肿了。最后,大难不死的她终于捡回了一条命。
50年守望,真情女儿等白了头
虽然同乡的消息证实了表弟真的去了台湾,可李加秀却固执地认为,表弟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也许在一个不经意的清晨,表弟睫毛上挂着露珠出现在她的面前,也许在一个如血的黄昏,表弟牵着一缕霞光微笑着向她走来,也许在一个清朗的夜晚,表弟披着满天的星辉来到她床前……为了这个梦想,为了重逢的这一天,李加秀开始了她漫长的人生苦旅。她几乎每天早晨和黄昏都要来到村头表弟回来时必经的路口,等上一二个小时,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雪雨,从没有一天放弃过。
夜阑人静,为了打发思念的时光,她还开始学着为表弟做布鞋,她根据表弟临走时的模样,想像着表弟每年的变化,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由于忘情地思念着表弟,手常常被刺伤。李加秀的父母见此情景,常常暗地里叹息女儿的命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又五、六年过去了,李加秀已由一个花季少女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和她相仿的同龄人都陆续结婚生子了,李加秀却仍然孤身一人。许多儿时的伙伴都劝李加秀不要再等表弟了,干脆找个婆家嫁出去算了。再者,她表弟去了台湾,谁能保证他在那边没有结婚生子?更何况从当时的政治背景看,她想再见表弟一面,恐怕比登天还难。从另一个方面讲,当时有海外关系,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听了同伴们的分析,李加秀微笑着说:“姐妹们,你们的好心好意我领了,但我已经对表弟说等他一辈子的,我说话就要算数的。”
李加秀十多年如一日等表弟的事在十里八乡传开后,许多小伙子极为感动,对李加秀更是倾慕有加,纷纷托媒上门提亲,有些城里吃商品粮的工人和附近的教师也托人来求亲,可令人遗憾的是都被李加秀婉然拒绝了。
1962年5月的一天,邻乡的一位教师多次托人提亲失败后竟亲自找上门来。当时李加秀正和社员们一起在田里干活,李加秀的父母正在家里修理院墙,这位教师来到李加秀家中后,什么话也不说,只知道拼命地帮着李加秀的父母干活。李加秀的父母感到很奇怪,心想,这么英俊的小伙子无缘无故地来到咱家中干活为啥?最后,在李加秀父母的再三追问下,小伙子憋得满脸通红,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伯、大婶,我想和加秀一起照顾你们。”小伙子还提出,只要李加秀同意,他就是当上门女婿也不介意。李加秀的父母被小伙子的诚心感动了,让小伙子先回去等消息,他们和女儿商量后再通知他。当李加秀回到家中后,父母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女儿,问她有什么意见。李加秀眼泪汪汪地对父母亲说:“爹,娘,你们就别再操心了,我这辈子除了表弟之外,谁也不嫁。”李加秀的父母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什么。
年年青草绿,岁岁雁南飞,眨眼间又十多年过去了。李加秀已由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了一个饱经苍桑的中年女人。这时候,李加秀的父母年龄也大了,什么事也离不开她了。李加秀既要照顾好父母亲,又要像男劳力一样在地里挣工分,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了。由于过度的操劳和生活的困苦,她经常干着活便昏倒在田里。许多姐妹们、亲戚们看到她这种生活的情形,都说她不是在过日子,而是在熬日子,又纷纷劝她不要再等表弟了,赶紧找个婆家嫁出去算了,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导她说:“如果你再不找个婆家,等你老了,谁来照顾你呀!”可李加秀还是坚定地说:“不,见不到我表弟,我谁也不嫁,我相信,总有一天,表弟会回来的。”
1972年4月,李加秀的父亲在对女儿的无限挂念中去世。1974年2月,李加秀的母亲也因终年忧郁成疾,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她紧紧地握着李加秀的手,颤巍巍地说:“孩子,娘先走了,如果你表弟回来的时候,别忘了到我坟上告诉我一声,让我放心……”说完便停止了呼吸,但一双眼睛始终没有闭上。李加秀含泪安葬了母亲后,又开始了她漫长的人生等待。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周围的邻村陆续有台湾同胞回来探亲。每当这个时候,李加秀总是不肯放过任何机会,千方百计地找到别人打听表弟的下落,可每次都是乘兴而去,失望而返,人家告诉她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这个时候,李加秀已50多岁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已全部过去了,她那满头青丝已熬成了白霜。
花甲聚首,白发老人泪雨滂沱
桃花开了,又谢了;枫叶绿了,又红了。弹指间,50年的光阴匆匆过去了,无情的岁月已将李加秀老人推进了花甲之年的门槛,但表弟仍然杳无音信。李加秀心里想,自己已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也许今生再也见不到表弟了,这难道就是自己苦苦等了50多年的结果?想到这些,她心里不由得一阵阵悲伤,饭也吃得少了,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身体也每况愈下。
正当李加秀老人伤心欲绝时,1990年秋的一天,这天阳光灿烂,秋风瑟瑟,李加秀老人正在院子里晒玉米,阵阵秋风吹着她那白发,片片枯黄的树叶飘满了她的肩头。老人望着满地的黄叶,口里喃喃自语着:“叶落归根呀,叶落归根呀,表弟,你在哪里?”也许是偶然巧合,也许是老人50多年的等待感动了苍天,正当老人自言自语时,这时门开了,走进来一位西装革履的老者,李加秀老人惊讶地从地上站起来,愣愣地望着眼前的这位老者,继而两行热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站在眼前的这位老者,不正是自己朝思暮想、苦苦等了半个多世纪的表弟张绍成吗?张绍成望着这位白发苍颜、满脸憔悴的老人,他怎么也无法同50年前那个聪明美丽、面若桃花的表姐联系在一起。但他从那双深情的目光里还是认出了她,那双目光分明是50年前送他投亲时的目光呀!“你是……”“你是……”大约沉默了半分钟,两位老人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继而抱头大哭起来,任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泪水哗哗而出……
久别重逢,两位老人在泪光中交谈着他们分别后各自的经历。张绍成告诉李加秀,他到台湾后,一直非常惦念她,但天各一方,他考虑到今生恐难再见面,因此,过了10多年后,他便娶了太太,如今已是儿女满堂了,孩子们不但长得英俊、漂亮,而且心眼都很好,对他很孝顺,他的太太对他也非常好。但当他得知李加秀老人为了等他至今没有结婚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差一点昏倒在地,他怎么也想不到为了那句承诺,表姐竟等了他半个多世纪。他泣不成声地握着李加秀老人的手,哽噎地说:“姐姐呀,姐姐,你为什么不找个对象嫁出去呀,你真傻,都是我害你一辈子。”李加秀老人也泪眼婆娑地说:“表弟,我不怨你,这一辈子能见你这一面我就满足了,老天爷长眼,没让我白等你这么多年。”
半个月后,张绍成老人怀着万分愧疚的心情离开了大陆……
从此以后,张绍成老人每隔2年便来大陆看望李加秀老人,每次都为她留下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帮助她安度晚年。前两年,张绍成回来探亲时,又专门为李加秀老人出钱盖了3间平房。李加秀感到过意不去,张绍成握着李加秀老人的手说:“这三间房子算不了什么,我欠你的债,这一辈子也还不清呀!”他还告诉李加秀老人,等两岸统一后,他还要接李加秀老人去台湾看看。
看到井中的玉盘,猴儿一呼百应,上挂下连,想把那个罕有之物打捞上来……这就是妇孺(rú)皆知的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它之所以流传久远,不是猴子可爱,而是因猴子的愚蠢。在我们眼里,“井中捞月”是非分之想的代名词。
一日和外国朋友说起这个故事,他瞪着一双疑惑的蓝眼睛连声说,猴子多有智慧,这个故事真是太美了!在他看来猴子捞什么、能不能捞上来并不重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到借助集体的力量,合力同心,团结一致,才是最有意义的。接着他讲了在他们国家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他说的是大象。
有一年,一群大象要通过一个酷旱的地区,走着走着,一头小象忽然走不动了,象群竟然集体停下来,直到那头小象又能走了,象群才复而向前。后来又有一头象不慎落入陷井,象群再度停下救助同伴,有的象用鼻子拉,有的用牙齿拱、推,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同伴救了出来。
在动物王国里,有的动物辉煌一时,但后来灭绝了。大象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衍,其团结智慧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支柱。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热爱团结的民族,“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是我们人人耳熟能详的格言,但在某种意义上,团结被我们视为一种品德、一种精神,而没有作为一种智慧来看待。
团结智慧是人生的阳光和力量的源泉。如何弘扬团结智慧,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面对。下面这件事或许是真实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寓言来读。两个人要去翻越一座雪山。途中他们遇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一个叫辛格的人停下来想伸出援手,但同伴认为那人是个累赘,辛格不能想像丢下那个人,让他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当同伴跟他告别时,辛格把那个人放在自己背上,艰难地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又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先前的同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辛格的爱心昭示的正是团结智慧的底蕴:怀着爱心,付出力量,在奉献的歌声中寻找同行者;成功属于团结智慧。
1.照样子,写词语。
千辛万苦:
冰天雪地:
2.猴子的愚蠢表现在 朋友说它智慧是因为
3.大象的智慧表现在
4.从辛格的爱心历程可以看到团结智慧的底蕴:
5.收集有关团结精神的名言或俗语。(不少于两句)
参考答案:
1.千言万语 千秋万代 千变万化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2.捞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它们能合力同心做一件事
3.齐心协力,不让一个弱小者或手困者掉队
4.怀着爱心,付出力量,在互助互爱的旗帜下寻找同行者,胜利属于懂得团结智慧的人
5.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
★ 低头是一种智慧阅读理解及答案
★ 做最好的自己,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阅读训练及答案
★ 适可而止也是一种智慧作文700字
★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初三作文
★ 七年级作文550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 《智慧之光》阅读答案
★ 牧童阅读理解及答案
★ 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思考题】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的惊喜及赞美之情。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做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意对即可)
2.(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
(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
3.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干世界。(意思对即可)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呆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茵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这本书能够畅销不衰,很显然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方面的魅力:一是内容上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二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即可归纳出答案。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起风了,炊烟醉了酒一般东倒西歪。邻居家的菜肴香味飘进来,父亲咂咂嘴,似乎就着这香味就可以下饭了。别人家的好味道可以刮进来,别人家的好日子却刮不进来,别人家的好味道只会让父亲碗里的咸菜更咸。
风总是围着父亲打转。忙着在父亲的脸上雕刻沧桑,忙着在父亲的手掌堆积老茧,忙着在父亲的头发里掩埋霜花……父亲无法阻挡那风,我们也没有办法。那么肆无忌惮的风,就像刻意蹂躏父亲的命运,但是父亲始终挺立着,尽管背已微驼。
风像鞭子,抽打着父亲这个陀螺,一生都无法停止劳作。因为决策失误,我和哥哥一起经营的公司倒闭,还欠下很多债务。退休在家的父亲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要赚钱替我们还债。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儿女,不仅没能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还给他们添了沉重的负担。那日回老家,看到父亲顶着花白的头发,在修补一个个轮胎,充斥风中的是父亲的汗味和满身的油渍味道,呛出了我们的泪水。
我们劝父亲不要干了,他挣的钱对于我们的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可是父亲执拗得很,他说,欠下的就要还,还一点算一点,你们后背上扛着大山,我没办法替你们搬掉,就替你们卸几块石头吧。
就为了替我们卸几块石头,父亲把本该安享的晚年抛给了风。
后来,我们的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重新运营了起来,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只是,欠父亲的那份债,怕是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一个叫杨康的大学生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很是喜欢: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
这诗句读来让人心酸。因为那诗中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极为相似——为了一家老小,在风中挥汗如雨。
那是个当民工的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劳作,吃不饱睡不好,恶劣的环境总是雪上添霜,就像顽皮的老鼠,在冬天的夜里啃碎了穷人唯一的棉衣。做儿子的,唯一的企盼,就是让风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别让那水泥和白灰迷了父亲的眼;别让风吹凉了他碗里的白菜汤,因为馒头是冷硬的;别让风吹得脚手架晃动不停,因为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再灵便,也经常会头晕;别让风把雨带来,那样工棚里就到处湿漉漉的,父亲的风湿病就会发作;别让风声大过了他口袋里那个破半导体的声响,因为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儿子所在城市的消息,那里发生的每一次流感都会令他忐忑不安,那里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会令他胆战心惊……
这就是父亲,每日里挥洒的汗水不止半斤,我想我和杨康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一方面不希望起风,另一个方面又想让风给父亲擦擦汗。
只是风啊,千万不要来得太急,请你慢点儿来,轻点儿吹,因为父亲越来越瘦弱,靠一柄拐杖活着,任何一场猛烈的风,都有可能让他趔趄,甚至摔倒。
父亲就像那柄拐杖,被我们握得越来越光滑,却令我们站得越来越稳。
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起风的时候,就想想家,回来看看吧。
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现在我明白了,诗人杨康也明白了,他的诗句替我的心做了解答:“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2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文章以风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风中忙碌的父亲形象。
B.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C.风造成了父亲的苦难,所以作者是十分痛恨风的。
D.作者和杨康很相似,他们都能够读懂父亲的心。
E.文章在风中开始,又在风中结束,结构上首尾呼应,给人一种完整之感。
24.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风总是围着父亲打转”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5.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父亲就像那柄拐杖,被我们握得越来越光滑,却令我们站得越来越稳”采用的修辞及作用?这句话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分)
26.文章主要写“我”的父亲,但却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写杨康的父亲,你认为这样处理恰当吗?为什么?(6分)
27.文章的结尾写道“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可是,后面又写道“现在我明白了。” 请问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文中的父亲究竟具有怎样的形象?(6分)
【答案】
23. A、C
24.结构上,承上启下,为引出下文父亲在风中的劳苦做铺垫。(2分)
内容上,突出父亲这辈子的不易与艰辛,加深我们对父亲辛苦的无奈与心痛。(2分)
25.比喻, 将父亲比作拐杖,(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因为我们付出辛劳,身体也不断损耗。但却为我们拼出了一片天,让我们生活更加稳定幸福。(2分)
表现父亲了愿为他人付出,坚强,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2分)
26.我认为这样处理恰当。(1分)
因为杨康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是很相似的,都是为了孩子付出艰辛的工作,(2分)
描写杨康的父亲,更让我体会到自己父亲工作的不易。(1分)
“我”的父亲与杨康父亲也有不同,也对比出我对父亲苦难的深刻。突出我对父亲苦难的理解与对他的感恩与伤怀。(2分)
27.不矛盾。(1分)
因为之前不能真正理解父亲,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对父亲有了深刻的认识,自己终于理解了父亲那句话的深刻含意。认识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2分)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xx年第5期)
小题1: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大林收养走失的痴呆女人;母亲背起患病的小林就医,摔了一跤,膝盖上掉了一大块皮;张树声收养走失的母亲;村里人去大林的百货店购物。(一点1分)
小题1:(4分)“仍”字表达效果有:一是强调了母亲的痴呆症状严重,对外界的变化毫无反应;二是与上文“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相呼应;三是为下文写母亲回家埋下伏笔。(答对一点给2分,答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1:(6分)①大林和小林在对待痴呆女人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大林博大而无私的爱;(3分)②村里人对缺乏爱心的小林的态度与极富爱心的大林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村里人的爱憎分明。(3分)
小题1:(6分)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三处不同:一是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而痴呆女人没有;二是母亲膝盖上有块疤,而痴呆女人没有;三是痴呆女人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而母亲是五个脚趾头。(3分)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却还坚持赡养,更加突出了大林爱心的真挚和伟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3分)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小题1: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明确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重要作用,作答时要具体分析。
勤奋的童第周
1.chà chóng
2.毫不气馁 奋起直追 名列前茅
3.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复习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远渡重洋求学。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曹冲智救库吏
1.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想办法
粗心大意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2.辛 幸 幸 辛
留 流 流 留
3.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
4.(2)(5)(1)(3)(4)
5.①把“虽然”改成“不但”
②“脸色苍白”与“面无人色”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四年级阅读主题:欣赏美景
美丽的鸟岛
1.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
2.C
3.碧波万顷 色彩夺目 小巧玲珑 洁白
4. A.仰视 颜色 比喻 B.多 乐园
日出
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
2.呈现(显现) 尤其(特别) 尽量(尽力)
3.(艳丽的)朝霞 (火球般)的红日 (远处)的树
(地上的)花草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4.(第1~2节)∥(第3节)∥(第4节)
5.时间 日出的景色
五年级阅读主题: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
1.水平如镜 格外
2.屹立—矗立 壮丽—美丽
3.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4.第1节、最后1节各为1段,第2、3、4、5、节为第2段。
5.领土广大 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 山河壮丽
6.应画出“波光粼粼的太湖……格外美丽”
太湖 西湖 一颗颗明珠
7.+ A C
8.①万里长城是象征。 ②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我爱家乡的小河
1.mì xù qióng
2.清澈 明静 健壮 绿油油
优美 纯净 潺潺 轻声
3.如: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绸带穿过我的家乡。
小河 绷带
4.美丽 慷慨
5.我爱万里河,更爱像小河那样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阅读主题:情感品德
不为什么
1.天真可爱 和蔼可信
2.B C
3.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4.万象纷乱 略(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5.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
眼神儿
1.①看得比较准
②感到难以应付
③自己对自己说话。
2.①有一个孩子来老奶奶这儿存车,谎称钱丢了而没付存车费。
②孩子为了归还老奶奶的两分钱跑那么远的路,老奶奶看到孩子诚实、守信用的好品质,心里十分激动。
3.第1段(第1节);一个老奶奶看了10多年自行车,自认为啥样的人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第2段(第2~4节):一个孩子来存车说忘带钱第二天还,老奶奶因刚受另一个孩子的骗,她不再相信孩子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神儿。
第3段(第5~7节):第二天,孩子特意来还两分钱,老奶奶感动之余怀疑自己的眼神儿。
【日月潭阅读理解答案】推荐阅读:
《日月潭》标准教学设计07-08
课文日月潭教学设计07-26
山东教师教案:《日月潭》教案10-12
部编人教版日月潭11-05
日月潭教学设计定稿11-14
部编人教版日月潭课件12-15
日月潭说课稿及反思11-24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2-13
日月水火教学06-15
《日月水火》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