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精选9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篇1

记叙文按其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不同叙述顺序的文章其结构划分也有不同。

顺叙,也称先后顺序,或事情的发展顺序。此类文章常根据文章中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文章结构。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几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地点变化来划分文章结构的,《故乡》是以“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和地点变化为依据来划分文章结构的,而《孔乙己》则可以通过事件的不同来划分。象《七根火柴》(王愿坚),则可以“卢进勇——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卢进勇”的人物变化为依据划分。

倒叙类的文章由于将事情的结果置于文章开头,中间部分为具体叙事部分,而结尾又往往与开头相照应,故此类文章的结构一般是比较典型的“三段式”。如《回忆我的母亲》(朱德),中间部分具体回忆母亲,开头和结尾则相互照应。插叙类的文章,由于在叙述一件事的同时,插入了另外一件事的叙述,故可以将插叙部分单独列为一部分,其前后的部分再依照顺叙类文章来划分。如《同志的信任》(唐弢),在叙述鲁迅先生时,就插入了对方志敏的叙述。

有些记叙文只是以记叙为主,往往夹杂有大量的抒情议论段,这些段落或点明文章中心,或深化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文章中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文章结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就是中间以叙事为主,开头和结尾以抒情议论为主。

在记叙文中,往往有一些过渡性的段落,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抓住这些过渡段,以它们为标志划分文章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这些过渡段与前后文的联结紧密关系,以确定这些过渡段究竟属于上一部分还是属于下一部分。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2)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感受美的熏陶。

(4)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对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辨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

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

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1、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内容。阅读议论文,先要通读浏览,辨识论证方式(立论或驳论),明确论题,了解文章大意,进而概括文章内容,找准或归纳文章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理解论点含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2、精读细品,感受议论特色。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辨识分析文章各部分所运用的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及论证方法(引证、例证、喻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重点段落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品味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和感情色彩强烈的特点,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系等。

3、联系生活,注意答题技巧阅读”中特别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题中往往有一些开放题,如“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文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篇2

一.通读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脉络

1、理清文章的线索或思路。

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 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以事件为线索, 有的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这个线索, 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父亲的救援》一文, 有以下考题:根据文章内容, 梳理小说情节, 填写顺序 (不超过10字) :父亲得知“我”出事→→→小伙事业有成。如果能抓住“父亲的救援”这个线索, 就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脉络, 填写出对应的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 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 以利于主旨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

如, 在考《母亲的纯净水》一文时, 第一题就是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学生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的方法, 归纳出:讲述一个小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 改变现状的故事。考生掌握了主要内容后, 对把握文章的主旨, 完成其他题目都有所帮助。

二.锁定答题范围, 捕捉有效信息

1、从关键词语入手剖析全文:

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里, 理解了这些词, 也就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故乡》中的考题:“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的含义, 仔细揣摩后, 学生发现, 这是作者要展现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的“辛苦”是为了生活, 奔波劳苦;闰土的“辛苦”是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是处心积虑, 算计别人。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结合语言环境, 准确解读语义:

体会和推敲这些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透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如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的第一题: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 而含义不同, 各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其实它是以花喻人, 属于虚写, 也就是指每个人都能成才。母亲的话是在我的询问下不经意的回答, 属于实写, 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一自然现象。

3、抓住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解读文章:

记叙文人物形象的刻画多种多样: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刻画使用了哪些方法? (如:划线的句子通过什么描写, 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的各种描写, 就使两个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而作者每一处描写也都是透过人物性格特点来深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以人为本的心智活动, 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读者不是阅读的奴隶, 而是阅读的主人。阅读过程既是对作品的理解过程, 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所以, 中考的时候, 大都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如《美好的声誉》的最后一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怎样才能赢得美好的声誉?在课内阅读蒲松龄的《狼》最后一题也是:读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语言的品味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 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的意义, 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的中心的同时, 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中考当然也离不开对语言与写作技巧的考查。这种检测大多侧重与内容的联系, 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为技巧而技巧。

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 (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得好?答题有三步:第一, 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 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 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应重视语言和技法的品悟鉴赏, 对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表现力要有理性的认识, 并作出初步的评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篇3

一、文体更加规范。所选作品大都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情节性、叙事性强,细节生动,文体特点鲜明。

二、内容更加丰富。选文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气息浓郁,语文味浓厚。

三、语言更加规范。所选文章质量较高,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表达规范,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试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文中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进行把握,对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如“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重庆市A卷)、“‘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海南省卷)、“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河南省卷)、“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广东省卷)等。

二、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理解情况。命题人抓住关键点,从局部人手设题,引导学生着眼全文,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有的抓住标题命题,如“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山西省卷);有的抓住文章开头命题,如“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山西省卷);有的抓住结尾命题,如“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河南省卷);等等。

三、重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品味情况。有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能力的,如“‘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广东省卷)、“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重庆市A卷);也有考查学生品析语言特色能力的,如品析加点词语或文中某一句(段)的表达效果。

四、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情况。如“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河南省卷),从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其实暗中考查了学生对记叙的顺序问题的了解情况。学生若要正确答题,必须先弄清楚文中顺叙了什么故事、插叙了什么故事。

五、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北京市卷)、“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山西省卷)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 篇4

[概念阐释]:

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即究竟按什么顺序来叙述。

[阅读指导]: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文章,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几类线索]: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明线是在写闰土的特点,暗线写出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解题方法]:

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难点:

1、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篇6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一、“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二、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理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篇7

一、标题的作用

俗话说“好题半文”, 因此, 考查标题作用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之一。

例1: (2013年滨州市中考题) 25.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 有什么作用?

解答:标题的作用大致为:吸引读者关注, 让读者看了标题产生遐想;文章主旨的归纳, 使文章中心一目了然;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用最能体现全文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短语来做文章的标题。据此结合文章内容, 本题的答案应为:一是写出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 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 使女儿安然无恙。二是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二、开头的作用

文章讲究开头精美, 因此开头语段的作用也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例2: (2013年上海市中考题) 《和老妈过招》22.第①段画线句 (和老妈过招, 胜算几何呢?)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 (2) 。

解答: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 ;渲染气氛等。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 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本题答案为: (1) 照应标题; (2) 引出下文“过招”的内容。

三、结尾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主要有:在内容上, 总结全文;在结构上, 呼应开头, 使结构完整;点明主旨, 抒发作者感情。

例3: (2013年湖北四市中考题) 《棉花里的父亲》2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 (结尾段) 自然段 (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的作用。

解答:结构上:点题, 收束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 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四、过渡的作用

过渡有过渡句和过渡段,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 做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 如何启下。

例4: (2013年襄阳市中考题) 《转角遇到爱》19.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 请具体说说第④段 (楼梯转角处的椅子, 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 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的作用。

解答:首先应明白这段文字在文中是过渡段, 承上启下。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如下:既承接了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 在楼梯转角处放了椅子, 又开启下文,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 又改放折叠椅。

五、人称的作用

人称有三种, 其作用分别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 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给人以亲切感。用第二人称, 便于直接对话, 增强亲切感, 使抒发的感情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客观直接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如。

例5: (2013年陕西省中考题) 《又见姑姑笑 颜》l3.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答:⑴“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⑵“我”是事件的叙述者。⑶“我”是“山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六、重点词句的作用

重点词句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例6: (2013年河南省中考题) 《放学》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 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②记录事件的进程, 推动情节发展。③时间精确到分, 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 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例7: (2013年宜宾市中考题) 《独腿人生》9.请联系上下文, 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 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 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解答:“直直地瞪着”、“瞪着”, 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 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 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

七、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 (景物) 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它们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8 : (2013年上海市 中考题) 《和老妈过招》23.联系上下文, 第⑤段画线句 (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 口型做得大大的, 表示“有”。) 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描写, 作用是。

解答:肖像委婉地写出了我对老妈多次问话的厌烦, 又体现了我对老妈的尊重。

例9: (2013年沈阳市中考题) 《门铃》15.选文第⑵段中画线句子 (外面, 阳光温暖而明亮, 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 有什么作用?18.选文第⒄段中画线句子 (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 外公。给你手绢, 擤擤鼻涕。) ”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15.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了天气的晴朗, 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18.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对外公的关心;与前文帕皮的话相照应。

例10: (2013年黑龙江中考题)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24.请在选文第⑴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写在答题卡上, 并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景物描写:“风中夹杂着雪花, 纷纷扬扬, 如柳絮般飘落, 小小山村, 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

作用:交代时令, 写出天气的寒冷, 为下文小女孩儿发高烧做铺垫。渲染恬静的气氛, 烘托他愉快的心情。用雪景的美丽衬托了主人公善良的高尚品质。

八、修辞手法的作用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 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

例11: (2013年益阳市中考题) 《香椿》24.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 (我把主干拉弯, 那树忍着, 我把支干扯低, 那树忍着, 我把树芽采下, 那树默无一语。)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例12: (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香伯》18.从修辞角度看, 第p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居然另起炉灶, 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 不肯随意“屈就”, 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 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 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根据对比、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达, 突出渲染) , 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如下:对比与比喻的运用, 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九、写作手法的作用

文章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有很多, 如对比、衬托、象征、白描等, 因此, 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知识, 学会从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13: (2013年日照市中考题) 《孤独的舞者》2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答:答案示例:①托物抒情。文章借枯黄的草地上的一只蝴蝶在孤独中旋舞, 舞出忧伤的美丽, 优雅的欢乐, 表达对在寂寞里苦苦追求的人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衬托手法。用秋天的寂静、清冷, 衬托出孤独的舞者的坚强。 (另外可以答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作者用精细的笔墨描写秋天寂静清冷的环境和洁白的蝴蝶回旋飞舞的场景, 用抒情的语言赞美其用优美的舞姿征服世界的精神, 用议论句揭示其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格。还可以答对比:人生舞台上“孤独的舞者”与“随波逐流, 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的人对比。)

例14: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一只鸟》24.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 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解答:①伏笔:示例, 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 “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地震一般, 令他踯躅不安”。照应:示例, 退休老人说明放鸟原因及确认盲眼老人的儿子就是判错的阿捷。②作用:前后照应, 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 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例15: (2013年南宁市中考题) 《雨中片段》25.根据你的理解, 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 写出了亲情的温馨, 邻居的友善, 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 对亲人、故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

十、人物形象的作用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能够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 是作者的期盼与愿望。

例15: (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大风》22.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解答: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 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 爷爷对“我”关心疼爱, “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例16: (2013年扬州市中考题) 《冲进风暴逃生》20.能够逃脱这次灾难, “莎拉”起了什么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 篇8

(201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记叙文阅读)

家 徽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⑤賊“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⑦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⑧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⑨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4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4分)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3分)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语段的作用。

【思路解析】对于语段的作用,我们主要从“四个角度”来作答:一是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二是这些内容与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事实也就是对段落的内容的分析;三是这一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四是这一段与题目有无关系,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事实上是对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

就内容而言,第②段属于背景介绍,主要是交待家境:家里有几个人,家里的生活过得如何;就结构而言,很显然,这一段为下文的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作铺垫。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答出两点即可)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细节描写的作用。

【思路解析】人物细节描写的种类常见的有五种:外貌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时,我们主要的角度就是分析细节出现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物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是因为什么原因,人物是怎么想的。

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是动作细节描写和神态细节描写,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对人物如此动作和神态细节出现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答出两种心理并做简单分析即可)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

【思路解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要把握的要点是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具体说也就是,将文中人物相关的言行进行分类列举,然后一一进行判断。在答题时,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是“分析”,所以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而且还要写出与特点有关的言行,即我们判断人物具有如此特点的依据。若不写依据,那么我们的分析就会是无源之水。当然,在写依据时,我们也不要大段大段地抄写原文,而是要概括原文,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写出即可。在原文中,祖父的言行并不太多,我们一一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答出三点即可)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标题的含义。

【思路解析】标题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表面含义,即字面意义;一种是深层含义,即语境意义。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我们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全文的内容,一是联系文章的主旨。具体到本题,我们不难发现,家徽象征了人间的多种美好品德,比如善良、宽容、体谅、知恩图报等。

【参考答案】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篇9

【阅读目标】

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

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

三、以情感为线索。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马 德

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他从车窗望去,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河波光黯淡,弥散着无边的落寞。他有些伤心,颓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小伙子,你去哪里?”对面座上,一个中年男人,白净的衬衫,白净的面庞,就连这笑眯眯的问话,也泛着动人的白净。“我哪里也不去。”他冷淡而不合逻辑地应了一声。男人笑笑,说:“你要是出来玩的话,我们不妨结伴走。”他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是的,这次从家里跑出来,他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按说,高三了,也快高考了,他不该这样。可是,那个家,他实在不愿待下去了。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父亲喝醉后,不是骂他就是打他。父亲说,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母亲,于是,父亲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他身上。

他出来,就不想回去了。去哪里,他不知道;能到哪里,他也不知道。买完车票后,他的口袋里已经没剩多少钱了。按照他的想法,他就这样流浪下去,哪怕沦为一个乞丐。因为,他对生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对面的男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无礼而生气,男人拿出面包和火腿肠,说:“吃吧,我带了不少呢。”说完,不由分说塞给了他。他没有推却,他知道,既然流浪了,没必要那么客气。

“兄弟,”男人突然神色有些暗淡,说,“这段日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和单位的领导吵了一架,就跑出来了。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果你也是出来玩的话,我想和你结个伴„„”

男人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与他的距离。“大哥,我也是从家里跑出来的。我和你一起走。”两个落难的人,一下子走到了一起。之后他们游览了西湖、钱塘江、黄山。十多天的相处,他敞开了心扉,把所有不幸遭遇都告诉了男人。男人很同情他,同时也抚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人生的希望。

如果后来他没有考上大学,如果他没有到那所高校任教。也许,男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他到那所学校后,惊奇地发现,男人竟然也在那儿任教,姓王,是中文系的教授。

久别重逢,他们又聊起几年前的事。原来,他从家跑出来的那天,王教授正好去北京出差回来。“当时,我发现你有些不对劲,就决定帮帮你。至于我的故事,那是临时编的,只是想让你相信我。”他吃惊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我的情况来的?”“从你凌乱的衣着、黯然的神色、恍惚的眼神中,最主要的是靠我的直觉。”王教授又是一笑,就像几年前他们初次见面时那样,纯净、恬淡,充满着人性的善与美。

“你的直觉?”“是的,我的直觉。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和你一样的遭遇。在路上,一位婆婆收留了我,给了我爱与温暖,才使我走到了今天。所以,当我试探出你果真是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就决心把你从人生的困境中拉出来。”

那次离家,实在是一次危险的流浪。然而,正是这次流浪,让他遇到了王教授,(选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第5期)

1.请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作者为什么称那次流浪为“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3.你认为王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货运公司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