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阅读理解答案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母鸡阅读理解答案(共13篇)

母鸡阅读理解答案 篇1

《母鸡》

老舍

①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⑤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3.用“‖”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4.文中第1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这四段在内容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16.选文第⑨段属于议论段,有何作用?(2分)

17.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蕴含的深意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3.① ② ③‖④ ⑤ ⑥ ⑦ ⑧ ⑨‖⑩

14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15.勇敢保护鸡雏;给儿女找寻粮食;教孩子们啄食、掘地、洗澡(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夜间警觉,辛苦地保护孩子的安全。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16.运用哲理性的议论,赞美了鸡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劳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7.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母鸡》阅读答案的全部内容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更多的相关内容请查看YJBYS文学网(http://www.douhua.net/wenxue/)。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老舍《母鸡》阅读练习答案

2.母鸡阅读答案

3.老舍的《母鸡》阅读答案

4.《母鸡》阅读答案

5.老舍《母鸡》阅读练习及答案

6.老舍《母鸡》练习及答案

7.老舍作品《母鸡》阅读练习及答案

8.将爱进行到底——赏析老舍的《母鸡》有感

9.老舍散文《母鸡》

母鸡阅读理解答案 篇2

一、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总是害怕学生自己阅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白白的将时间浪费掉了。所以一有时间教师总喜欢指导、分析,教给孩子许多阅读的方法,将学生的在校时间填满,使学生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时间,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自主选择、享受阅读快乐的机会。因此首先,我们要将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月一次静读课、一次热读课、两次绘本共读课。静读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安安静静的读自己喜欢的书,沉醉在阅读的快乐中。热读课上大家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阅读的收获。而绘本共读课,则是师生共同阅读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学生们不仅在阅读上拥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还习得了时间管理的方法、阅读思考的方法、自我训练的技巧。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阅读的空间还给学生

教室作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要兼具绘本馆的功能。教师窗边流动绘本角的建立,让学生随时随地拿起一本书想读就读、想看就看。墙上张贴着孩子们最喜爱的绘本排行榜以及老师的推荐书目,这些动态信息的公布与更新,是孩子主动阅读的引领,是孩子阅读交流最重要的话题。教室的空间格局更要为学生的绘本阅读服务,黑板和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而是学生展示读书心得,表演绘本剧的舞台;课桌椅不再是教堂布道式的排列,而是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间互动交流阅读感受,教师不时穿插其中,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

三、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把阅读的思考权、表达权、合作权、探究权还给学生

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自主阅读的乐趣,体会遨游书海的喜悦。下面仅以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

这不是为了寻求故事内容的吻合或同一,而是为了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绘本,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个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故事。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感受这部绘本独特的魅力。所以在师生刚开始共读绘本时,我便设置悬念。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封皮中的母鸡萝丝和蝴蝶页中的农场,在把绘本简单的文字故事讲给他们听。

(二)随意读

这不是为了学而读或为了阅读而读,而是为了真正满足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营造一个宽松的读书氛围。接下来的布置读书任务,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你看书的时候要想在家里一样放松,想读你就读,想看你就看。看着看着,你想笑了,你就哈哈大笑……看着看着,你想说话了,你就和你的同学交流交流。最重要的是看完故事之后,你的小脑子里要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你最想说的话。”我相信学生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去阅读,他们就会用再美好的声音和感受来讲述。

(三)自由说

这不是为了同伴间的争辩或说服,而是为了尽情释放孩子的阅读自信,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在同学们随意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阅读的样子真可爱!有的看着看着皱起了小眉头,一副很紧张的样子;有的则看着看着嘻嘻地笑了起来,特别的开心。这都是不同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们围绕脑海中最紧张和最搞笑的两幅画面进行充分的交流说话。没有标准答案,他们非常享受寻找“画外之音”的成就感。只要孩子的爱和尊重在自由的辩论、交流、练说中被充分满足,他的答案就是最好、最精彩的答案。

(四)创新编

这不是为了搞花样、出噱头,而是为了鼓励孩子进入故事、感受故事、思考故事。阅读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孩子们不难发现这本书的最后只画了母鸡萝丝,却没有交代狐狸的去向。这正是激发孩子想象力进入故事,深入思考的最好留白。让孩子们把想象中狐狸去了哪儿,是什么样子给画下来,再在旁边写一句劝告他的话。孩子们创编的故事结局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却无一不是在快乐的展现着阅读这个绘本故事后的收获!这种鼓励孩子参与故事的续想、续编,想出不同的情节或结局,也就是让孩子与文本对话,边读边猜想画面以外的事,自然的融入故事。

总之,不要小看一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当我们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向走向了双边,从预设走向了生成,释放的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创造力、潜力。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学生就激发了自身学习的内驱力,掌握了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成为掌握和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

摘要:阅读的主动权本来就是孩子的!但入学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长的讲故事,惯就了孩子的惰性,拒绝自己阅读。而教师课上阅读方法的刻意指导、课文篇目的细碎分析,又使得孩子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孩子不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被消磨殆尽。虽然,我相信没有一位家长、教师会故意剥夺孩子的阅读主动权,恰恰相反,家长和教师都是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尽早踏上独立阅读的快车道。

阅读训练答案 篇3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侯仁之阅读理解答案答案 篇4

10月22日,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年初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他还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人民文摘》)

③“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东方早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C.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D.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师生强烈要求侯仁之去讲学时带上在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的中国城砖,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

E.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 侯仁之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8分)

答案:(1)E 3分,C 2分,A 1分(A项,顾颉刚、达比的影响仅仅是原因之一。B项,原文是“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D项,“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不合文意)

(2)答案:①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

②北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③他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改造旧北京城,提议保护莲花池修复卢沟桥。

④在北大为新生“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还在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答案:①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为救国弃医读史,投身抗战,申遗。

②充满激情: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充满激情,孜孜不倦。

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④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 答案:①一个人如果能尽早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投入全部热忱,他就更容易成就自我,造福社会。(2分)

②结合文本:a.1932年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逐步进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39岁时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成为地理学巨擘。b.他以北京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c.成为“申遗”第一人,推动中国遗产保护工作。d.终身从事教育,诲人不倦,广播学问,影响深远。(每点1分,共4分)

于敏阅读理解答案 篇5

氢弹研制“首功”——于敏

①2015年1月9日,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

②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高中时,他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到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51年从北大毕业后,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③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基本粒子研究尚无大进展,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于敏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颇有分量的论文。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④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原子核物理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⑤在研制氢弹之前,于敏的研究兴趣一直在原子核理论研究。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要求他“转行”,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于敏答应了:“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⑥自此,于敏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他愿“了却君王天下事”,但并不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

⑦当时,处在氢弹研究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自己的“土”办法,他领导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⑧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的计算机,才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同年10月,于敏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经历了我国核武器

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敏被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⑨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⑩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他将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希望造成的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⑾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的“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单位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于敏则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着宝贵的建议。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

学生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

儿子于辛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从我们小时起就教育我们“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

②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威慑力量,主要用于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国政,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因此,技术路线也和国外不同。我国的核武器是用先进技术打破核垄断,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

(节选自“凤凰新闻网”)

阅读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敏天资聪慧,读高中时门门功课第一,25岁时进入中科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参与氢弹原理研究,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B.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钱三强称于敏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C.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于敏留下惨痛的记忆,继而产生的民族情感,成为他研究氢弹并将一生奉献给祖国核事业的精神动力。

D.尽管于敏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但当单位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他总是以平生所学,继

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E.“学术如山,性情如水”指的是,于敏不仅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而且淡泊名利,甘于为祖国的核事业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

(2)于敏被称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其原因和表现有哪些?(6分)

(3)于敏的学生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请结合文本概括于敏爱国的具体体现。(6分)

(4)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他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事业。追求和平与武器研发,二者矛盾吗?请他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及给你的启示。(8分)

答案

(1)答C给 3分,答D给 2分,答E给 1分,答A、B不给分。(A项,“25岁时进入中科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参与氢弹原理研究,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错,他开始研究的是原子核理论,后“转行”参与氢弹原理研究。B项,张冠李戴,对他作出这样评价的是朱光亚院士。E项,表述不全,“性情如水”,亦指其平和善良。)

(2)①于敏未曾留过学,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②在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的基础上,于敏靠自己的才智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③于敏采用自己的“土”办法,领导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并利用我国的计算技术完成了一整套氢弹理论方案,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3)①为了国家氢弹研究的需要,他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兴趣,“转行”进行氢弹原理研究。②为了国家民族不受欺辱,他废寝忘食的工作,参与核武器研究,并为此而甘于“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③民族情感是他的精神动力,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88岁高龄依然在为祖国做贡献。(每点2分)

(4)不矛盾。(2分)

认识:①于敏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他渴望祖国国防强大,不受欺辱,才转行研究核武器。(转行的原因)(2分)②他研制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维护和平,完全是为了国家民族的自卫,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研究的目的)(2分)

启示:①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安定的生活。②核大国要削减核武器,减少军备竞赛,缩减军费开支。(2分,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训练答案 篇6

勤奋的童第周

1.chà chóng

2.毫不气馁 奋起直追 名列前茅

3.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复习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远渡重洋求学。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曹冲智救库吏

1.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想办法

粗心大意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2.辛 幸 幸 辛

留 流 流 留

3.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

4.(2)(5)(1)(3)(4)

5.①把“虽然”改成“不但”

②“脸色苍白”与“面无人色”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四年级阅读主题:欣赏美景

美丽的鸟岛

1.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

2.C

3.碧波万顷 色彩夺目 小巧玲珑 洁白

4. A.仰视 颜色 比喻 B.多 乐园

日出

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

2.呈现(显现) 尤其(特别) 尽量(尽力)

3.(艳丽的)朝霞 (火球般)的红日 (远处)的树

(地上的)花草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4.(第1~2节)∥(第3节)∥(第4节)

5.时间 日出的景色

五年级阅读主题: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

1.水平如镜 格外

2.屹立—矗立 壮丽—美丽

3.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4.第1节、最后1节各为1段,第2、3、4、5、节为第2段。

5.领土广大 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 山河壮丽

6.应画出“波光粼粼的太湖……格外美丽”

太湖 西湖 一颗颗明珠

7.+ A C

8.①万里长城是象征。 ②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我爱家乡的小河

1.mì xù qióng

2.清澈 明静 健壮 绿油油

优美 纯净 潺潺 轻声

3.如: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绸带穿过我的家乡。

小河 绷带

4.美丽 慷慨

5.我爱万里河,更爱像小河那样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阅读主题:情感品德

不为什么

1.天真可爱 和蔼可信

2.B C

3.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4.万象纷乱 略(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5.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

眼神儿

1.①看得比较准

②感到难以应付

③自己对自己说话。

2.①有一个孩子来老奶奶这儿存车,谎称钱丢了而没付存车费。

②孩子为了归还老奶奶的两分钱跑那么远的路,老奶奶看到孩子诚实、守信用的好品质,心里十分激动。

3.第1段(第1节);一个老奶奶看了10多年自行车,自认为啥样的人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第2段(第2~4节):一个孩子来存车说忘带钱第二天还,老奶奶因刚受另一个孩子的骗,她不再相信孩子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神儿。

第3段(第5~7节):第二天,孩子特意来还两分钱,老奶奶感动之余怀疑自己的眼神儿。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7

(张秀亚)

生长在南国的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也许曾点缀于你生活篇页上的,只是碧于天的春水吧?

在我的故乡,到了冬季,是常常落雪的,纷纷的雪片,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树,像是个受欢迎的远客,枝上挂了雪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有时,我更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顶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愿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晴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没有烟氛,没有雾霭,我和一个同学自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那是古城一些老店铺聚集开设的地方,我们欣赏了不少店铺的招牌,尤其美得悦目的是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溶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小驴子驮着我们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

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着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选自人教版初中课外读本七年级上册,有删节)

1、作者在描写 “我”长时间凝视着雪岭在太阳下逐渐消融的场景中,发出了“多可爱的雪啊”的感叹,雪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答:

2、文章第一段用了三个问句,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3、作者在描写雪景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答:

4、雪后初霁,“我”和同伴在北京城内城外游玩,所见的景致有哪三样已深深植入“我”的记忆里?

答:

5、作者是河北人,幼年生活在天津,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四八年去台湾。这篇散文借看雪景,访雪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1)雪扇着那片轻巧的翅膀翩然而来;

(2)雪融化时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

(3)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答出两项即可)

2、问句开头,引人思索,引发人的阅读兴趣。

3、主要运用了拟人、拟物的手法。“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将雪比作人,赋予它人的习性与感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1)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

(2)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

(3)黄昏时西山银色的峦影。

5、(1)对北国雪的喜爱与赞美;

(2)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留恋;

“回家”阅读理解答案 篇8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 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 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她讲的故事写起,并说这故事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为本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了文登冷漠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做铺垫。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文戈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D.小说擅长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

(2)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文戈称妻子是一个极好的女人,这个女人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文戈妻子形象的手法及作用。(6分)

(4)小说对于黄手帕的展示是放长线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层层铺垫,展示结局的。(8分)

参考答案:

(1)C(3分),A (2分),B(1分)(B项主要目的是使文戈冷漠的外表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对比,表现文戈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D项没有人与景的对比。E项不是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

(2)①文戈外在的冷漠平静、一言不发与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起伏跌宕形成对比。②文戈心里对妻子的爱恋、归家的渴望与不知妻子是否接纳他的恐惧形成对比。③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安静形成对比。④见到黄手帕时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的冷静的外在表现形成对比。(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她善良纯朴(1分)、对爱情忠贞不渝(1分)、又内心浪漫,富有诗意(1分)。

②作者采用化实为虚(虚写)的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1分)

③可以不着一字,却使人物形象鲜活可感,生动丰满(1分);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

(4)①先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这个故事说起,设置悬念,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似乎远远道来,不着边际,与黄手帕无关。

②后说三个小伙子与三个姑娘乘公共汽车去海边,更是山重水复,七弯八绕。仍然没有提到黄手帕。

③接下来才开始出现相关人物文戈,却又显得神秘莫测,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想。还是没有提到黄手帕。

④直到文戈讲述自己的故事才点出黄手帕,却又再次设置悬念,让人们关注文戈的命运,一起在紧张焦虑中期盼黄手帕的结局。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9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礼物阅读理解答案 篇10

表弟能拿什么像样的礼物送给老师呢?他画不好,手工也做不好。已经上三年级了,他还是

贪(táitān)玩,学习不专心,作业毛毛草草,写字多笔少画,算算术常常忘记进位,忘记打小数点。翻开他的作业本,尽是老师提醒他要写好字和认真做作业的批语。爸爸批评他,甚至狠狠地训(sùnxùn)他,他就是改不了。

一天,爸爸在里屋看书,表弟在外屋做作业,忽然跟邻家的小苇(wéiwěi)吵(chǎoshǎo)了起来,表弟带着哭声说:“赔(pípéi),赔,你赔……”爸爸慌忙跑出来,只见表弟抖着手里的作业本,正朝着小苇叫嚷。爸爸问是怎么回事,小苇哇地一声哭了。表弟也哭了,说:“你坏,把我的作业本撕破了。”

“我不是故意的……我不小心,只轻轻一拉,本子就撕破了。”小苇低下头,用手背擦着眼睛。

“不小心?谁叫你不小心?你不知道吗,这是我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表弟瞪着眼睛,脸蛋气得红红的。

“礼物?”爸爸诧(chàzhà)异地把作业本拿过来。哟,表弟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又皱又脏,这一本却又平整又干净。翻开一看,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每道题都做得很认真,而且一连几次都得了100分!爸爸明白了,这一阵表弟做作业之前,总要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擦了又擦;做算术总要在草

稿(gāogǎo)纸上演算好了,才誊在作业本上……他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啊!

爸爸找来胶水,小心地把撕破的一角粘补起来,看爸爸粘补得那样好,表弟满意地笑了。

新年越来越近了。表弟送给老师一个算不上什么的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

1.给文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读短文填空。

(1)以前,表弟作业________,写字________,算算术常常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本作业又________又________。字写得________,每道题都做得________,做算术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 ]

A.一本又平整又干净的作业本。

B.一颗真诚的心。

C.节日贺卡。

参考答案:

1.tān xùn wěi chǎo péi chà gǎo

2.(1)毛毛草草 多笔少画 忘记进位 忘记打小数点(2)平整 干净 又工整又清秀 很认真 在草稿纸上演算好了 才誊在作业本上

庐山阅读理解答案 篇11

15.抒发了作 者对庐山的敬仰和热爱之情.16.一方面增添了文采;另一方面是 说庐山山高路险弯道多,流云飞 瀑,风光旖旎.17.现在的游人更 多地注重庐山外在的、表面的 美、甚至有些低俗的快乐,很少 从历史的、文化 的层面去阅读庐 山.所以作者内心涌动着一种说 不出的酸楚.(意思对即可) 18.庐山的外秀具体表现在奇松怪 石流云飞瀑,即优美的自然风 光;庐山的慧中具体表现在故居 遗迹碑文石刻,即悠久、浑厚的 历史文化积淀.19.(1)按照由 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喻修辞的 手法,长短句相结合,语言灵活 多变,既形象 地写出了庐山优美 的自然风光,又生动地表现了庐 山悠久、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语言质朴清新,灵活生动地 写出了“白鹿洞书院”环境的清幽.(意思对即可) 20.在观赏庐山优 美的自然风光时,重点阅读庐山 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不光 要有漂亮的外 表,更要 ,更要有丰富和 深刻的内涵.

 

乌鸦和母鸡 篇12

在混乱当中,一只乌鸦却气定神闲地独自待在屋顶,慢慢地用爪子擦拭着嘴巴,俯瞰着下面的兵荒马乱和正在准备撤退的生灵。

“怎么啦,朋友,你还不赶紧走?”一只母鸡从大车上看到屋顶上的乌鸦,就对它说,“咱们残酷的敌人就快来了,快点走吧!”

“这对我有什么坏处呢?”乌鸦倨傲地回答,“我要留在这里。你们这些胆小鬼,你们想走就走吧,我才不走呢。想想看,逃荒的日子将会多么艰难啊,可能会经常饿肚子的,甚至根本找不到东西吃。而在这里,他们这些客人可不会把我这个乌鸦烤熟或者煮熟了吃掉的,我会跟他们和睦相处的,说不定他们还会分给我一点好吃的呢,比如一小片奶酪呀,一块肉骨头呀,或者其他什么可吃的好东西。再见吧,凤冠鸡,祝你一路平安啦!”

乌鸦真的留下来了。后来,汪达尔人果然中了斯摩棱斯基公爵设下的陷阱,被困在了城里。当他们在围城中束紧裤腰带与饥饿抗争的时候,他们吃光了城里一切可吃的东西,连树皮草根都没有剩下。乌鸦饿得呱呱直叫,虽然身上已经没有多大油水,但还是被汪达尔人逮了去,烹了煮了,为缺肉缺油的羹汤添了点滋味。

一个人在盘算时往往愚蠢而盲目,打的都是如意算盘,可实际上却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自以为一定能称心如意,到头来一看,却落得个和乌鸦一样的下场,做了别人碗中的羹汤。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篇13

[俄国]契诃夫

(1)我跟父亲站在一条人烟稠密的街上,感到一种怪病逐步抓住了我。看来我马上就要倒下,人事不知了。

(2)我知道,这是因为饥饿。

(3)父亲挨着我站住。他在五个月前来莫斯科谋求文书的职位,一直在奔走,托人找工作,知道今天才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4)前面是一所楼房,招牌上写着“饭馆”两个字。我的头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我竭力要认出上面那些字来。

(5)“牡蛎……”我终于认出了。

(6)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一次也没听过。

(7)“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向父亲,用沙哑的嗓音问。

(8)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一个行人……我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然而那就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唱头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了一步,(A碰碰 B拉拉)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慌乱地倒退回来了。

(9)“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

(10)“这是一种动物……生在海里……这种东西是要活着吃下肚……”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11)“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12)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看,不住的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鄂,伸出几只螯,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它的螯,放在碟子上,送到餐厅去。那些成年人,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的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13)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那张招贴……凡是我见到的东西,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14)“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15)“帮帮忙吧,诸位先生!”这时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真羞于求人啊,可是上帝呀,我熬不下去了!”

(16)“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后襟。

(17)“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18)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带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

(19)“这倒有趣,你怎么个吃法呢?”

(20)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眼,就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21)我忽然嚼到一种硬东西,听到碎裂的响声。

(22)“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这难道也能吃吗?”

(23)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24)“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的说,“也许是因为今天我没……那个……没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向他们要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25)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初读感知】

1.下列表述与《牡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跟父亲站在街上时,“我”正挨着饿。

B.“我”认出招贴上“牡蛎”这个词,但不知道什么叫牡蛎。

C.在“我”的强烈要求“给我牡蛎”时,父亲终于开口向行人求助。

D.“我”在饭馆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牡蛎。

2.阅读《读契诃夫》,简要概括医生这一职业对契诃夫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4分)

【细读品析】

3.阅读《牡蛎》第(8)段,根据语境为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

4.《牡蛎》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5分)

【联读发现】

5.结合《读契诃夫》第(2)段,探究《牡蛎》第(20)段中,“一群人迅速把握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这一场面描写的用意。(5分)

6.结合《牡蛎》一文,谈谈你对《读契诃夫》最后一段划线句的理解。(8分)

答案:

1. (3 分)D

2. (4分)医生这一职业使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契诃夫将医生耐心的职业习惯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医生职业造就了他冷竣的叙事态度。

3. (4分)A.理由示例:“父亲”一直找不到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来街上乞求施舍,可见他心理上是羞于求人的,所以他的动作是迟疑、轻微的。因此我选A项。

4.(5分)作者把“我”的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突出了想象中的牡蛎十分恶心;但“我”还是要把它吃下去,从而突出“我”极度饥饿;也说明“我”对牡蛎一无所知,为下文“我”吃牡蛎的情节作铺垫。

5. (5分)这一场面写出了人们毫无同情心;揭露和批判了社会这个“病者”的冷漠无情;引发读者对疗治这个社会的关注。

6. (8分)【说明】《读契诃夫》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三个要素:叙述和抒情的克制,字里行间的血和泪痕,小说的悲悯情怀。能够从《牡蛎》一文中发现与这三个要素相符的内容,按照它们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整体理解,合理即可。

能够从小说中发现与这三个要素相符的内容,按照它们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整体理解。

上一篇:创建学校德育品牌论文下一篇:城市的礼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