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摘要:笔者尝试趣味性优化教学法,讲究实效性,总结一套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为今后学业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趣味性;优化教学;快乐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式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多满足学生们的天性,做到寓教于乐,不妨采用一些游戏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节同学们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积极性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学用结合”。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要变讲为提问,学中用,用中学。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相应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总之,一堂课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如教BookⅡ形容词和副词和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our class?”这个学生应在班里边找边说:“Wang Xiao ming 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王小明的外号就是“白马王子”。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那一课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课内外紧密相结合,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

2.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3.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优化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关键

1.灵活实施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循序渐进

2.过好单词关记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

3.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例如讲到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我就请学生回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再设情景记忆:

A:Put on your coat?

B:Which one is my coat?

A:The blue one is your?

B:Oh,yes,its mine, Thank you.

先提问your、my,再问yours、mine的意思,进一步引出新语言项目。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开展竞赛,看谁的对话正确、流利;看看哪一组,哪位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的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认真钻研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 this? Its a football、football、football.再重复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在教思维。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秘密放地把其中一件物品,比如 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

T:Whats in my bag?学生猜后回答(宜单人进行)

S:Its a football.

T:No, it 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

T:Whats it?

S:Its a book.

T:Yes, youre right.(如果学了clever还可进一步说)

T:You are very clever.

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学生定会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与其中。

教句子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述故事,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六、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从教以来,我一直尝试趣味性优化课堂的教学,讲究实效技能,使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为他们今后学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廖秀梅

第2篇:让幼儿在享受音乐的快乐中学习和生活

摘 要: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关键词:教师;环境;活动;艺术;生活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

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感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快乐”从何获得?

一、给幼兒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蓝猫》的歌!”“我想用《蓝猫》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蓝猫和淘气!……”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打上雨伞,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们兴奋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教师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然后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靴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动物探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孩子们在老师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热烈讨论起来,并开始迫不及待的自由组合开始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与同伴坐在地上,双脚靠拢塔了“脚门”,与同伴手脚着地用屁股搭起“连环门”,两人后脑勺靠后脑勺,手向后牵手,取名“人字门”……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教师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数量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同伴的快乐才会使自己更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作者:魏莉

第3篇: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学习

摘 要: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接受学习的现状,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物理。作者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探性实验

物理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实验,多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素质。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当前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少量的分组实验),学生偶尔做实验,也大都是程序式地“照方抓药”,根本用不着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强调学生“记住”实验,而不是强调学生实验探究,所“探究”的实验没有失败的,总是“成功”的。

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法特征,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知识源于行动”的观点。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与独立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深刻的知识。哪怕是经历失败,体验失败,但从失败中发现不足,吸取教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重视科学探究方法与步骤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材上没有专门介绍如何科学探究,但我会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时,花几节课时间,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学到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并及时问知道为什么吗?要怎样揭开谜底,知道真相?简单介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根据猜想与假设进行设计实验与收集有效的证据等,逐步引入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介绍科学家从生活中观察现象、进行猜想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非深不可测,而是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与合理科学思维的结合,对相关的问题做尽量合理的猜想、假设,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2.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过程,但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看得很清楚,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体验。教学中将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滑动变阻器》教学中,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两人一组,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进行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杆的粗细与电阻丝的粗细有什么不同?这样做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后,再结合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就很清楚地认识了滑动变阻器。然后又让学生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移动滑片,观察灯的发光情况。(考虑到学生可能把滑动变阻器与灯或电源并联,造成短路,实验时采用干电池。)学生连出的电路方式很多,甚至把干电池损坏了,虽然浪费了一节干电池,却在“失败”与“浪费”中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从“失败”与“浪费”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由于所连的电路多种多样,对电路的影响作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请生学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电路图,再和学生一起分析电路,回答有关问题,最后总结出正确用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连接方法,以及电路的分析就有直观、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准备些“额外”的实验,“胜过千言万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而教材又没有安排相关的演示或分组实验,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讲解,往往是“事倍功半”。若能合理设计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再适当讲解,往往“只言片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局部短路》时,我就设计了右图所示的电路,要求学生用一条铜线依次连接(A,B)、(A,C)、(B,C)、(B,D)等,观察灯L1、L2、L3的亮灭情况。学生有了以上感性认识,再对局部短路进行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与理解,而且掌握牢固、深刻。

4.不要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把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

虽然“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个年头,但现实中,许多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解题能力,以及考试分数,而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比较忽视。为了挤时间、赶进度,大量的习题操练,一些教师就把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或演示实验。这样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从根本上说,忽略了实验探究本身的功能,变相剥夺了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5.尽量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生的动手实验,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和学校实验室协商,为学生的课余实验尽可能地提供仪器设备上的支持。教师在年段室或教室角落放上一些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实验。如学生学了《密度、浮力》后,放上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铁架台、密度计等;在学了《欧姆定律》后,放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导线等;在学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放上光具座和透镜等。这样,可以为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同学提供继续实验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对物理实验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更综合、更深入地学习、探究提供条件。这些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独立思考与探究,往往有智慧的火花闪现。

6.因势利导,保护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日常教学中发现,每次动手实验,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如果因此而大加训斥,甚至取消实验,则实为大错。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因势利导,让他們“玩出”与本实验有关的新“花样”或获得“额外”的知识,达到充分动手探究的目的和效果。如调皮的男生做电学实验时,喜欢让小灯泡发出耀眼的亮光,甚至把灯泡烧坏,他们觉得这很刺激。教师应引导他们由此认识到额定电压及超过额定电压对用电器寿命的影响,多学到知识,保护他们探究的好奇心。这样,即使烧毁一个小灯泡也是值得的。对于不能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动手,树立信心。

7.因地制宜、随手取材做实验,体现生活中的物理

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动手做。比如,让学生在上新课学习时,动手抽出竖立在钢笔帽下的纸条认识惯性,用双手摩擦生热改变双手的内能,用橡皮筋做声现象的一些实验,用两张纸做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测同学百米跑不同路段内的平均速度》,回声现象,纸盒烧开水,自制滑动变阻器,自制电动机,等等。这种因地制宜、随手取材的实验,比较亲切,参与面广,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新教育的因素,且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给学生课后实验和制作带来便利和启发。

李政道博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十八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教师要常反思自己,在“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作者:许凤珍

第4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教教师林怀琴进行了课堂展示,校领导、全体英语教师参与了听课和课后研讨活动。

林老师秉承了她一贯的认真务实的风格,精心备课。对《I like》中每个知识点都处理得非常细致。在课堂教学中,林老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话、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被林老师风趣幽默地的教学语言所感染,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课后,在教研组长洪老师的组织下,展开研讨活动。首先由林老师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全体英语教师仔细地对林老师的课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教学意见。

本次活动不仅营造同仁间交流学习、共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在英语教学中林老师贯彻“快乐学习”的理念也让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受益匪浅。我们相信我校英语教学工作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第5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听、说、做,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进入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让知识中获得成功感。我是一位刚教学不久的英语教师,新课改带给了我们老师、学生的角色变化和教与学的益处。在经历培训期间,产生了一些心得感受和反思:

一、尽量创设各种情景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对话。

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英语课堂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学生练习听与

二、 先复习学过的单词。

小学英语课时较少,小学生容易忘记上一节课的内容,尤其是新学的单词和句子,我就上节课所学内容,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间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可以有效的复习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为新授内容打基础。说的良好机会,达到学生先模仿后学习的目的。

三、坚持用英语上课。

开始时用最简单的短语如Hello, Good morning等在学生听得懂听得熟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如果学生听得不太懂,我用动作、表情或适当的汉语解释说明,使学生能在英语气氛之中学习听与说,同时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

四、结合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如刚开始学字母时,就可让学生用字母卡片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学单词、学对话等都可以用卡片进行灵活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片卡、单词卡、句型卡。有利于师生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

英语是一门语言,应体现它的应用功能,我认为学生会用英语才是关键,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了英语用了英语,同时

也增强了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我将结合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自己学生的英语教学法,运用新课程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世界,提高农村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注重“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重视学生反馈意见,做好自我评价。我将不断的学习新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第6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在语文创新中感受快乐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能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之作,能够激发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丰富的想象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来,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教学图片。在学习《社戏》一课时,我让学生也动手画一画美丽的家乡,并相互展示,交流观看。他们个个都精心设计,认真描绘,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有的画了小桥流水,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 的 画了六蓄兴旺,有的画了五谷丰登。一幅幅美丽、富饶的家乡情景跃然纸上。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画家乡的活动中,同学们更体会到学习的欢乐。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上,更在课下。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但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培养同学们的语文表达能力。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大赛、手抄报展览、语文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同学们自己选定主持人、评委,自己找材料,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整个过程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是。听一首首配着或激昂、或哀伤的诗歌朗诵;看一台台活灵活现的课本剧表演;读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的手抄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较强的语文能力,而且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快乐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倡导多年,目前的状况是众多的语文教师任然把课堂当作 “一言堂”,即使使用了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却又易被课件所束缚,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导演,我的学生是主角。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讲的我不讲,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天地。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之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充分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学一开始,师生必须进入各自的角色。实践证明,导语的好差影响着课堂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快乐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达到乐学的目的,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同学们在主观认识上不怕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学习,找到学习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觉得学习是充满阳光的,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习将从苦学到要学到爱学到乐学。

低年级的学生应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例如,根据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教材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遵循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等识字原则,设计了找朋友、摘苹果、考考你、开火车、大转盘、我当小老师等活动。通过这种教法、这些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汉字,变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为有趣的学习。 总而言之,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把我们的眼光放在书本教学上,也不能机械地全由老师讲解,而应该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做个快乐的学生。

第7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望江一小:徐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和音乐兴趣.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以合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例如在上《山谷静悄悄》力度记号的学习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第一组是P,第二组是MP,第三组是F,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认真唱,而且学会了倾听,感受。学生在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反应速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音乐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合作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讨论,整合小组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第二,可以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话可说,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第三,在采取合作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利用趣味性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们经过情境发生的过程,掌握必要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教寓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我在课堂上讲授《游子吟》这首音乐时先用向学生播放有关于《游子吟》的各种视频动画,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分角色表演,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课讲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课堂,以更加形象地讲授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教授《小雨沙沙沙》这类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又较为活泼的歌曲时,我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然环境,然后将自己比作歌曲中的任何一种景物形象,诸如小雨点、花、草、树等,在音乐的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真切的体会歌曲中的各种形象。

三、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记得在教授学习《妈妈格桑拉》时,在唱歌之前,我给学生么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我以带唱的方式教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孩子们课后都在讨论自己的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并且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觉得我的这堂课非常成功。

音乐是一门的艺术,音乐教育是美的享受,音乐教师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美的传播着,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注重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第8篇: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关县寿山柑子村完小657400)

第9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后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原因是后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同情,达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内容的教学,不给学生进入到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的机会,不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难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领悟并且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数学生命的灵光。

1、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学起一些数学知识来,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就可结合学校的“六一”节活动向学生提出“学校要买水果、糖果、书籍,购买的教师不知同学们喜欢些什么,你们能作出调查吗?”这个问题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同学们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购买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原本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思路打开,上课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又如教学“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前,让学生在家与父母合作设计一个长方体;教学“面积测量与计算”前,让学生在家与爸爸一起量量自己房子、自己房间的长宽,算算它们的面积等。这些体验都将为学生课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础。

2、课中链接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实际生活融入到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会感到倍加亲近,才会感到数学其实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 1 数学。当数学学习与生活挂上了钩,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个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探索欲望强了,这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例如在一节计算教学课,教师让学生估计一下,下面哪个答案接近?为了猜测出这个问题准确或比较准确的答案,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在这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运用意义——学数学是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摸摸自己指头的面、桌子的面,测测、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积,来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来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测法估计操场与田野的面积大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号码的作用,如你穿几号的鞋子?报警电话是多少?你今年几岁了?通过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据体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含义,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过程的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第二次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再创造活动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那种只注重新鲜知识传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必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定是失败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情境练习出发,先让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在完成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两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到未学过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常能将学生思维的焦点聚集在探究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2、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留够动手的时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在头脑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不敢让学生动手太久。其实许多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师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师在一些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动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两个单位之间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个立方厘米?学生说100、500、1000„„,然后让小组几个学生合作用多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叠,学生动手实践了足足有5分钟,40分钟的课堂,5分钟是宝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叠好了,还是没有叠好,凡叠过看过的同学,对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都会有一个具体表象,此时 2 引导他们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够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与思相结合。当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有争议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给足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我曾在一本杂志上阅读过一堂“典范”的美国数学课例,当老师问:“我们在体育课上都有跑步的体验,为什么有人跑的快,有人跑的慢?”一学生思考后回答:“谁的个儿高,谁就跑的快,谁个儿矮谁就跑的慢。”在这个时候,老师默不作声,只是怪异的目光望着其他同学——等待。这一等待不要紧,等出了激励的争议,有的说:是这样的,班上A同学个高就跑得快;有的说:不是这样的,班上B同学个儿就没有A同学高,可跑得就比他快;有的说:这和个儿高矮没关系,和步子跨得快慢有关系„„就这样,学生在争议中辩清了知识。教师的等待在我们课堂上经常会使用到,这是一种策略,老师像法官一样给学生的回答下结论是没有必要的。

数学课上,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舍得时间,还要提供探究的空间,笔者在教“行程应用题”时,就用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放学了,徐青和杨婧同学离开学校回家,徐青每分钟中走50米,杨婧每分钟走60米,1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许多同学一开始就列出式子(50+60)×15=1650(米),教师及时点拔,让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回过神来,认识到自己原来只考虑到相背而行,实际上还可能是同向。之后还有学生提出“杨婧走了10分钟其实就到了家”等一些有趣而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喜,又热情,课堂上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留够交流的时间。交流是数学课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只有在比较交流、合作交流、争辩交流中,一些模糊的数学概念,一些模棱两可的方法才会更加清晰。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争辩,教师只要在他们唇枪舌箭的关键处恰当点拨与引导。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的:教学无需色彩斑斓,精雕细琢,学生无需精心打造,涂颜擦色。只需供给他们这样一份自由的学习气息,他们会像学者一样去研究,去发现,去争辩,去想像,真正体验到新的一切。

三、实践活动,在快乐中感悟 “玩”数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把学生学习圈固在小范围的课堂中,动口不动手,缺少实践操作。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光是口、耳要进课堂,手、脑甚至于整个身子都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即就是要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玩数学,在玩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1、在“玩”中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一个“玩”字开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 3 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乐,玩能带给学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酝酿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了游戏:我让大家拿出铅画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来,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可出:“‘A’对面是什么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疲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学习氛围,来满足儿童天性。在组织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了供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一把剪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在剪、拼、凑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玩”的过程,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又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摸摸圆柱体模型,分析各个面的组成规律,然后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做做,在做的过程中分析圆柱体各个面与长方形各个面的关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在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后,学生自己也能推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7只鸡蛋,每只0.8元,买了7袋黄酒,每代1.2元,又帮你爸买了7包烟,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速度投入到运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就算出70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圆的认识”知识后后,让学生想想马路上的路盖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在学习了“圆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在学了“比例尺”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画画学校平面图。数学就是这样精彩与浪漫。

上一篇:新爱国主义下一篇:学生素质评价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