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精选8篇)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篇1

无独有偶,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和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天津市的80%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毕业班学生睡眠普遍在7小时以下。专家表示,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造成智力发育缓慢、情绪低落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关调查也表明,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考试次数多。为此,《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五年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以《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为题发表文章指出:“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这段话意味深长。

五年后,2010年9月9日,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市綦江县教委主任高思成寄语全县教师:把快乐还给学生。他的寄语源于2010年綦江县教委对全县1万多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率低于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

这引起了他的深思:“自古我们就将教师誉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现在蜡烛依然在燃烧,却没有照在学生心坎上。还有不少教师不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机械地抄写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会满意吗?”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在给孩子施有害的无机化肥吗?一大堆无用的知识、僵化的培养模式、“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机械枯燥的练习,没完没了的各种补习班,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特别是那种无聊的补习班就像一桶一桶的化肥往幼苗上浇灌。每个庄稼人都知道,肥料浇多了是要烧死庄稼的。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成长需要快乐。然而,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享受快乐的权利,让学生在缺乏快乐体验的环境中“成长”,这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北京十一中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让学生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个地方。“非常遗憾,没有人喜欢学校;我还让孩子们列出学校里最喜欢的十个地方和十项活动,又让我非常遗憾,没有人喜欢课堂和教室。这是我感到特别沉重的一件事。”

快乐成长的根本在于快乐学习。学生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他才愿意并且是全身心地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建议,把思维和精神集中起来投入到教师引导的活动中来。在快乐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是最轻松、最有效的。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篇2

1.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在音乐课上, 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动位置和座位的朝向, 让学生意识到空间的变化, 提升学生对这节音乐课整体的感受。在歌曲《八只小鹅》中, 小鹅应表现出欢快、活泼的形象, 我就思考怎样能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呢?我先将座位的矮凳变高凳, 将中规中矩的位置变成彩虹的模样。通过空间的调整, 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较快地进入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学生的坐姿变得正确了, 声音变得自然通畅了, 状态变得有自信了。在两个声部合作时,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位置站立, 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快融入歌曲的演唱中,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和谐合作。

2.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的能力, 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 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 是充满灵性, 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歌曲《八只小鹅》是一首合唱曲, 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同的声部演唱。在备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很快适应合唱的演唱形式, 课的开始从节奏练习入手, 学生根据课件上提供的鹅爸爸、鹅妈妈、鹅宝宝三条节奏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进行练习。通过自主练习, 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默契地进行了两个声部节奏的配合。在两个声部配合默契的基础上, 我和学生还大胆尝试了三个声部节奏的配合。为了能深入感知鹅的形象, 学生边说边学鹅的姿态。对于城市中的孩子, 学起鹅来有些像鸭子, 我立即引用古诗“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学生们立即昂首挺胸, 学鹅的姿态立即变得优雅了。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模仿着鹅的叫声, 鹅的姿态。虽然动作与叫声不是太协调, 但是他们努力地合作着, 真是一群可爱至极的孩子。

3.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乐曲《惊愕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乐曲中较夸张地运用了力度的强弱对比, 因此得名“惊愕”。一年级的学生都互相在问什么是“惊愕”。有个孩子抢着说, “老师, ‘惊愕’是金色的鳄鱼吗?”“是不是金色的鳄鱼呢?我们听一听就知道了。”我卖了一个关子。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找一找“惊愕”。学生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安静地听着, 就在这时乐曲中响起了一个强烈的声音, 把学生吓了一大跳。学生们从惊讶到明白, 互相笑着、说着自己被吓到的感觉。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惊愕”就是在不经意间吓了你一大跳。

二、师生积极有效互动, 把快乐还给学生

1. 巧设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音乐活动。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 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 把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变成一个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主动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歌曲《不能告诉你》第一部分是小孩子的独白, 富有童趣。第二部分是“念”, 将孩子做的好事按节奏念出来, 下面配上“ca”“shua”形成两声部朗诵。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歌中象声词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去模仿歌曲中的劳动场面, 其次学生之间充分地去做、去交流。劳动时发出的节奏让孩子们去拍、去听、去感受、去比较。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中很快就掌握了象声词的节奏。在合作中, 学生来念, 老师来说象声词。然后让学生之间配合完成两声部诵读。通过这样的现场表演,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唱与念同时进行的表现效果,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2. 设计提问,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助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大胆地说, 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愿意甚至喜欢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音的强弱”是音的基本属性之一。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游戏中, 通过老师击鼓和学生的声势动作来感知音的强弱。然后出示几种图谱:树叶响的声音、刮风的声音、闻花的声音, 让学生说一说在你的印象中哪些声音比较强, 哪些声音比较弱。一个女生说:“风大, 树叶响的声音就强。风小, 树叶响的声音就弱。”接着另一个男生说:“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刮风的声音强。天气暖和, 刮风的声音就弱。”还有的学生举着小手, 嘴里说着:“一个人闻花时声音弱, 很多人闻花时声音强。”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都成了辩论会了。

总之,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花园, 成为孩子自由展示的乐园, 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 需要教师不懈地努力, 不断地追求教学艺术的新境界。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怎样把快乐还给学生呢?问题, 促使笔者不断聆听优秀教师的研讨课;顾虑, 促使笔者不断反复去思考课堂中的点滴过程;惊喜, 促使笔者不断积极地感受课堂中学生的细微变化。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建”, 都让笔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以人为本 把快乐还给学生 篇3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对于少年儿童,快乐写作是最值得倡导之事。唯有快乐才有自愿可言;唯有自愿才有真情实感的流溢和表达……”但笔者深入课堂听课发现,现在县域作文教学的基本现实是:绝大部分教师把作文教学当成学校安排的课时任务去行使。被动式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远离学生实际,悖逆学生兴趣,致使学生害怕作文、应付作文、抄袭作文、无可奈何作文,本应是孩子们乐园的写作课变成了孩子们苦不堪言的地狱。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怎样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快乐起来?从作文教学内部规律出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们的求知渴望和好动天性,遵循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多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遵循了下列四大原则,因人施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遵循原则,培养兴趣

1.兴趣性原则

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具有快乐的情绪,即真正乐观、愉快和朝气蓬勃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名言是:“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爱作文,必须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好奇心、好动性、自尊心是儿童的天性,而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正满足了他们的天性,而正是這种时候,他们的兴趣正浓。每当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结束时,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要他们当即写下活动时的见闻感受,这时,作文就像泉水一般会自己流出来,再也不用绞尽脑汁了。

2.参与性原则

长期以来,总是老师出题目,学生写作文,老师批改,学生看分数,这样的被动作文教学,严重地束缚了师生的手脚,特别是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吃力,哪有快乐可言?

让所有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个个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他们的五官,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体验活动的欢乐。教师每组织一次活动,精心设计,精心导演,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沟通了思想,师生平等,改变了以往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和师生对立的关系。师生共同活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充分发挥了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每人都有各自的收获体会、独特的感受,写出的文章也各有特色。作文课上因为人人参与活动,人人都有不同的见闻感受,每人便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必也不能把别人的句子拼凑成自己的作文,

写出来的文章各有千秋。

3.成功性原则

如果说成就动机,发表欲望,获奖心理,展露才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推动力的话,那么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则是写好作文的催化剂。例如,进行一次“露一手”的活动,谁有一手本事(写字、绘画、唱歌、跳舞、剪纸、口技……)都可以表演一番,自己的爱好、特长,都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展现,他们都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一次成语小比赛,可能因为你写错了字而被罚跳个舞,你的笨手笨脚引得哄堂大笑,大家热烈鼓掌、欢声笑语,激动着你的心海。于是写下的作文便会生动活泼、真切感人。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主张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即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可以说,师生完全民主,彻底解放了他们的创造力,师生都是活动主人,都是学习主人,写作文人人说真话、写真事(写童话,培养想象力,也要从现实出发),因此写作文不必胡编乱造,只要抱着率直的、真挚、诚恳的态度,一定能获得成功。

4.竞争性原则

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包括宽厚、自信、坚毅等在内的情绪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大朝中,乐观地面对挫折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学生好胜好强,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正确引导他们展开公平竞争,争第一,夺冠军,你追我赶,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乐观愉快,那么人人都会成功,个个都能取得胜利。

例如,组织一次“生肖成语小比赛”,每人上台写一成语,写不出的画个零,等会儿朗读一首诗,或唱支歌,写错字也要用背诵一段课文或跳个舞来“补过”。人人机会均等,个个都在竞争,大都能充满自信地在争胜逞强。又如,组织学生“识树活动”,带领大家参观校园中的各种树木去观察、去抚摸、去访问老师(请他们介绍树的栽种情况)、去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自己命题,写出了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文章。直接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或鼓励他们向报刊、电台投稿,让他们在竞争中增强信心,获得胜利的喜悦,也能坦然地面对失败或挫折。

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强烈的个性化、求异的新颖性和发散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比赛、参观中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在竞争中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不必去模仿,更无法抄袭,也用不着挖空心思去胡乱编造。

三、研究教学方法,减少审美疲惫,持续写作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持续写作积极性,在确定作文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必须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采取的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愿作文,害怕作文,抄袭作文,或者应付作文,考试背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作文的方法

不当。

例如,以启发幻想,异想天开为主,激发孩子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充满童趣、新鲜的作文,找到写作的乐趣,我们可以用“童趣法”。如童话作文教学,写作之前开展编童话比赛活动,孩子们想说什么先让孩子在班级中交流,老师参与比赛并与同学一起评价,然后再写。从实施效果看,二、三、四年级效果最突出。

任何一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对游戏的好奇,并且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的欲望。寓作文教学于游戏的好奇之中,让孩子们对活动的行为、过程、语言、对话、气氛等有一个总的感性认识,并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享受作文的乐趣,我们称此法为“游戏法”。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有比赛。老师设计一系列比赛竞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比赛竞争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力争上游中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待比赛结束,获得了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一言一语皆佳作便可产生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作文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写文章从写生的办法入手,学得好,能够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这是一。尤其重要的,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根据,学得好,能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是其二。”显然,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也是一法;让学生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又是一法,叫“亲身尝试法”;随记练习法、改写续写法、实地训练法等不一而足。教学方法,实质上涉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善于学习,教学方法自然就会被摸索出来。

以上四个原则和几种作文教学方法主要试图从以人为本的语文大教育理念出发,力求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初步构建一个大致的力求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快乐作文教学理念,肯定不完善,也不一定完全妥当,但实践效果非常理想,学生非常乐意并快乐写作。

总之,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把“兴趣、习惯、方法”作为根本关键,把快乐还给学生,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学生一定会快乐,教师一定会快乐。

新课改学习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4

4月4日,我校一行24人来到山东学习,先后到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进行了认真实地观摩。新课改已经如火如荼的在我市开展,在教育的新时代到来之际,我校老师们准备好了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论构架做一次深入的重铸,能够来到这三所全国知名的学校进行学习,心情非常的激动,像是一扇教育新理念的大门正缓缓为我们打开,心中许多的疑问也慢慢释怀。通过在三所学校的学习和观摩,我感触良多,这里的教育形式和理念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洗礼。

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教师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是学生自由求知的殿堂,让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感情得以迸发,灵魂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的生命在教改的阳光下快乐求知,幸福成长。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杜郎口中学,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自己马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所有学生纪律观念非常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让人赞叹,“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昌乐二中,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领先,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办学宗旨,“二中是我家,我们都爱她”、“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和“二中发展我发展,二中发展我受益,我为二中做贡献”的团队意识得到不断强化,把“平等”、“伙伴”、“宽容”和“关爱”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昌乐二中的升学率非常令人羡慕,在素质教育和影视教育中招到了一个绝妙的结合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即墨二十八中,学雷锋活动、家长学校、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丰富多彩,是即墨二十八中最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在学习雷锋互帮互助形式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一对一,一师一友,亦师亦友,在互帮互助中又有竞争,在竞争中又有互相扶持,即墨二十八中可谓德育教育的先锋,优秀校风的楷模。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篇5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凡事家长都替他们安排好了,生怕孩子忘了干这干那,一天到晚,催个不停;在学校里,老师为了自己的前程,生怕教学成绩落后,老是唠叨着讲个不停,连学习的细枝末节都讲得一清二楚了。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说自己生活得实在太累。这也是家长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细细琢磨一下,孩子也太难了。他是人,却没有一点儿自主权;他有思想,却失去了自我安排生活的机会;他有能力,却不敢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施展才华。他所拥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接受。孩子本该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但却只能进行接受性学习,而且是没完没了的被动者。试想一下,谁愿意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呢?

在一个假期,我耳闻目睹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在经过一个烤红薯摊点时,儿子吵着要吃红薯,她竟然教育儿子道:“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来烤红薯。”可儿子回敬的是:“天天吃红薯,我喜欢。”这不仅是家长现场教育的失灵,更主要的是家长长期替孩子做主,压制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时,孩子的无奈反抗。

更能凸显出中国的教育现状的是关于中日美三国美术老师教孩子“画苹果的故事”。说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着一个苹果,孩子们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作画,老师提来一筐苹果,任孩子们拿一个自己画。足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中国,仍有一部分老师固守着“知识本位”的思想观念不放,强调“教”的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太注重预设和控制,过分关注了学习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只能进行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性学习。学生成了外部操作的学习机器,失去了进入学习内部操作的思维发展的渐进过程。老师的教学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忘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给学生创设知识情景,不让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生怕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学习效果。中国孩子付出的劳动只不过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中国的老师改不掉给孩子“画出一个标准”来,再让他们学习的毛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严肃的教育课题。

我们的教育总以扼杀孩子的个性,泯灭孩子的创新潜能为代价。主要原因是我们只能凭高考成绩录取,虽然也能选拔出大部份的优秀学生,但无法选拔出尖子生。难怪,北大校长许志宏多次在北大迎新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北大的新生,“你们不要再去争什么状元了„„”因为通过一连串的考试,一步步地抵达目的地,这种方式对不能独立思考的芸芸众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而对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考试则意味着自由学习的结束。教育不能没有考试,问题出在只为了考试的教育。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让孩子失去开动脑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良好习惯,在学习与生活上产生了对老师与家长的依赖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恐怕怨不到我们的孩子头上。要怨只能怨我们的教育不是个性化教育,没有激活孩子的创造潜能。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成人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一个人对自己负责才能长大。教育孩子实质是改变自己,我们的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通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施教,关爱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不能只看自己的教学成绩。

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少给孩子一些学习的“标准”;多培养孩子自觉性,少培养孩子依赖性;多强化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少强化教师的“规范”能力。别把孩子不当“孩子”,做什么决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别让小孩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和无力感。多给孩子“做主”的机会,能使孩子领悟到“快乐”或“不快乐”。因为快乐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但他们总能很快就恢复过来,孩子也不会例外。让孩子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当他沮丧的时候,也能尽快地恢复过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必须的。如果老怕孩子摔跤,给孩子太多“标准”,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觉得获得啥事自己都不用操心,老师和家长都会给自己安排好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当老师减少教给孩子学习“标准”时,孩子反而更快乐,更有创意,自己想出各种学习的方法来,这种减少教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长大成人后,比较有能力应付各种情况,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了思考与创造的习惯。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也有惰性,这种惰性和上进心的矛盾,正是孩子的“成长之歌”。如果这一次懒惰了,成绩下降了,孩子自己就会觉得挺没面子的。他会主动在下一次去努力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但后来孩子还会懒,还会自责,还会再努力。就这样,在波浪式地前进中,增长意志,提高自觉性,学会战胜自我!但这种思考过程和斗争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教育者不能替孩子,不能把“自觉性”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去。自觉性是在孩子头脑中,经过他自己的思想斗争,才能逐渐“生长”起来的。

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主权,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成了癞蛤蟆,你一踢,他一跳,你不踢,他不跳。所以,只要你主观地替孩子确定了目标,逼孩子完成,你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不自觉性”。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消极被动学习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这样培养起来的。他们不做自我批评,反而把一切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不公平。

教育急躁不得,需要等待;过分热心是不行的,要学会“静观其变”;目光短浅是不行的,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刀切”不行,要尊重孩子各不相同的“发展曲线”;搞“计划经济”不行,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也会自觉学习。同样道理,学习时间如何安排,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当一个孩子真的有自主权,他反而更冷静。人“给自己干活”,行动往往是谨慎的,生怕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给别人干活,才会不负责任或者瞎凑合。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6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 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日臻成熟:“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诞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六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明晰。

四、适应“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推动“两个转轨”

(一)教师发展:由外力推动向内在需求的“转轨”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并非简单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涉及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重大问题的彻底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体验着教改的艰难历程,目睹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师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鞠躬尽瘁的“春蚕”“蜡烛”,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题“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眼睛看着他们用心写就的“教改之路”,耳畔回响着座谈时他们的心声,脑海里浮现着业务论坛上他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为这些教师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而高兴。对校委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怀疑、排斥到试试看、觉着还行到尝到教改的甜头、深信不疑,这五年中教师们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

1、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机制激励:外力推动

否定自我权威、否定传统做法,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为了尽快促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校委一班人在大力倡导教改新理念的同时,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执教观摩课、示范课,为教师提供直观、具体、可操作的案例,然后要求教师上达标课,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改革者,奖;对不改者或“回潮”者,罚。如学校规定: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不准站讲台,不能出现“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互动”以及“啊、嗯、这个、那么”之类的无效话语,必须使用普通话等。对屡屡违反规定的教师进行处罚。学校领导认为,在教师新、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激烈冲突的“转轨”时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给予教师一种强大的外驱力,其中,不排斥逼迫手段。这种外驱力促使教师无论在思想上是否真正接受教改的新理念,都不得不先在实践层面上展开。一旦开始尝试,许多教师惊讶学生们成为学习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无穷能量和出色表现,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动摇了教师们原来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学会”的传统观念,新理念、新轨道逐渐在实践过程中被教师所接受。

(二)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轨”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也有一个艰难的转轨过程。该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难上轨道,“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

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以及参与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其实,杜郎口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强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主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能力决不会这么强。

杜郎口中学在近5年的探索中,每个老师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学生不发言的办法。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否关键。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大家都说,不爱说的也就跟着说了。有的老师说,老师的身先士卒是关键,一开始,让他们大声朗读,他们都不读,我就领着先读,读出感情,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想读,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大家齐读,再一个一个读;让他们表演,他们都不演,我就又唱又跳的先表演;有的同学找不到合作伙伴,我就当他的伙伴;有的同学开始想不出节目,我就想节目和他一起表演。有的老师说,抓住机会,就表扬,我们都自己掏钱给爱参与的学生买过奖品,几毛钱的本子、笔,都行;再就是精神鼓励,让全班同学给“参与”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等。还有的老师说,一开始千万别批评发言的学生,只表扬好的方面,题目做得不对,就说,你看,表达很流畅,语言很规范,等等,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一说,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说,我用竞争法,对各小组课堂发言次数进行排名;对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进行记录,表现好的就表扬;男生、女生进行竞争,看看谁发言次数多,等等。还有的老师说,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

2、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

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字词句上,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练。

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一位同学文科学得很好,数学不理想,开学很久了也没有在数学课上“上台”展示过,老师私下作了他的工作,得知他也想上台,就是没有勇气。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点了他的名:“你上黑板上讲讲。”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就站在座位上讲吧?”“不行!”在老师的坚决回绝下,他只得来到了黑板旁,脸一直对着黑板,勉强将题目的解法说完了。“很好,不但敢讲了,还在黑板上讲了,而且讲得很完整。”老师的大声表扬下,这位同学上台展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数学成绩也提高很快。以致到后来,座在第五排左右的他,经常将自己的板凳悄悄的挪到第二排,以便能够更便利的“抢”到爬黑板的机会。

一位同学在笔记上这样记录了自己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改革使我有很大的提高,一向不愿发言的我终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我现在开朗多了。通过锻炼,我勇气倍增,学习成绩提高了,我与同学们逐渐交往,友谊也加深了。我知道做到这些,一定要预习好,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好。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成功,因此《相信自己》这首歌在我心中早已成为名歌。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

一位同学为自己学校的课堂作了一首名为“鸟儿•天堂”的诗:这里没有枯燥,这里没有束缚。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打开心灵的窗。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让我们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为了它,我不再封闭心扉;为了它,我抖落累累痕伤;为了它,我愿意飞向梦想的舞台。因为它,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精彩。热爱它,赞美它——杜郎口中学。鸟儿的天堂,心灵放飞的地方。

读着学生们对自己学校教学改革的感受,我们真为他们感到幸福。是啊,他们是幸运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可以用知识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用快乐伴随学业和成长;他们是幸福的:可以用自信和身心回报老师和爹娘,可以用能力、毅力和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2004年名列全县第三名。” 亲眼目睹杜郎口中学教

改历程的原县教育局副局长很有感触的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跟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太一样,我与学生对话,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会主动跟你交谈,别的学校的学生不敢跟你说话,甚至会吓得往后缩。杜郎口中学送入高中的学生入校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可是高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篇7

终于, 我答应了他们, 在接下来的这个星期里, 我发现同学们非常兴奋、甚至还很神秘的样子, 一些自信心过度的同学甚至积极要求成为小组的主讲人员, 他们查阅资料、分组准备、制作图片、采访专家……对每个段落、每个细节、每个提问、每个总结都做了精心的研究, 所有同学都行动了起来, 可是, 我还是十分担心, 好在这是探索性的课程, 可以大胆开拓一些, 何况课代表还说:“其实, 我们很想让老师们也瞧瞧我们的厉害呢。”

激动人心的时候终于到了, 当市中心组的老师们走进教室的时候, 负责主讲的课代表早已站在讲台上, 今天她穿着一套有些职业化的服装, 显得非常庄重和利落, 其他同学们被安排围坐成四个方块, 面前放着他们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及自己写的材料, 而我, 则只是站在教室靠门的边上, 微笑地看着他们。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 课代表自信地指令着:“上课!”同学们齐刷刷地起立:“老师好!”大家完全按照我平时上课的模样, 一丝不苟地把教学程序进行着。

接下来便是这一节由同学们自己主讲的课的过程和内容。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首先,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声, 数十幅照片缓缓地出现在大屏幕上:故宫、华表、陶瓷、指南针……, 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 课代表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成果, 同时, 将“文化”的概念引导出来。

接下来出现的图片却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发展状况和差异, 一边是黑暗的封建制度下的落后与腐朽, 另一边是文艺复兴和科技发展, 以及我们被侵略被掠夺的历史,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 不禁沉默起来, 教室里充满着严肃和压抑的气氛。这时候, 只听课代表对同学们说:请大家注意, 从上面的展示中可以看出来, 中国近代文化因国力衰弱而衰微, 与此同时西方政治变革、科技发展、经济复苏, 文化惭惭显露强势内容, 于是, 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中国的路应该如何去走?现在也请在座的同学们参与思考一下, 我们的路是哪一条呢?全盘西化?文化复古?还是中体西用?

2 引出讨论, 展示各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

不出我的所料, 同学们都提出选择中体西用理论, 只听课代表话茬儿一转, 说道:同学们选择得很好, 曾经也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有过利用西方发展国力的想法, 但是, 在近代的中国, 这些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的运用, 究竟什么才是拯救中国的最根本的法宝呢?

屏幕上再次出现几幅图, 他们是:马克思、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只听课代表说:“当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 就是引领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时候。可是, 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历程是非常复杂和艰辛的, 究竟什么才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接下来, 让我们看看四个研究小组给出的结论吧。”

于是, 我和听课的老师非常好奇地看见四个小组同学纷纷开始翻动着自己面前的资料, 他们开始按着顺序进行研究小组的活动展示, 同学们沿着历史的长河, 依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努力和贡献一一展示了出来, 最后, 由组长总结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3 得出结论, 引出本课的重点

课代表适时总结:从同学们的研究报告中, 我们可以明确得到一个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 而实践是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引深讨论, 拓展课堂内容

随着课堂研究的由浅入深, 同学们接下来讨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之间是否矛盾?什么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内容, 我看见听课的老师们表情凝重, 不时地点头, 并且做着笔记。

5 联系实际, 展示实践成果

在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和简单的评议后, 课代表将话题引入: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在实践中传承与发展文化?四个组分别展示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 用照片、小报、宣传画等形式, 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精彩的图卷:走上街口宣传“八荣八耻”演讲、环保活动、交通协管、城市文明宣传……课堂又变成了热烈和兴奋的气氛, 伴随着同学们兴高彩烈的情绪, 课代表发出倡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城市做起, 从校园做起, 从自我做起。

6 专家点拨, 进行提升

此时, 一节课已惭惭进入尾声, 课代表将话题再次引入课本之中, 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刻理解与掌握邓小平的文化理论?”随后播放了一段由同学们对一位资深的马列研究专家的采访视频, 在视频中, 专家的精辟理论与浅显的讲解, 让同学们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并深入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

最后, 课代表请我到了讲台上, 由我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价, 重新站在讲台上的我, 感觉心里非常欣慰, 对于他们的成长与锻炼, 充满着欢喜和骄傲, 我知道, 这些孩子们, 不仅完成了我的教学计划, 而且已经完全从被动掌握变成了主动地探求, 这正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教学改革研究的结果。

这节课从紧张凝重中开始, 在热烈快乐中结束, 听课的老师很快乐, 因为他们感受到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课的同学很快乐, 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地舒展了自己;而我则更加觉得快乐, 我不再担心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不再担心学生会对政治课没有兴趣, 不再用对学生的能力认知去束缚住自己手脚, 我完全可以同学生一起真正融入学科之中, 所以, 我收获到我的实验研究成果: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让学习更加快乐。

摘要:现如今, 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授课者, 也是一位聆听者。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时, 也让教师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改,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篇8

一、“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情境中积累

自课改以来,“课前三分钟”展示是小学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多数老师都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三分钟”搞一些语文活动,使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思想,培养其语文学习兴趣。我也不例外,充分利用这三分钟时间,让每个学生轮流提前准备文章,内容无过多限定,提倡美文,哲理散文,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等。要求学生每天都要作适当的积累,用每天的这三分钟,组织学生汇报积累成果,孩子们讲时事、评时事、讲笑话、讲人生哲理等等,他们饶有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提升,素材的积累,语言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如此完美的结局,何乐而不为?

二、“自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

谈到自学,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爱迪生、高尔基、法拉第、华罗庚、瓦特、莱特兄弟、列宁、林肯等伟大人物的名字,不错,他们没上过几天学反倒成就卓著。可见,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自学。一个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但如果他有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那么,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决不会比大学毕业生差。相反,一个人即使读过大学,甚至留过洋,拜过名师,但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学,没有自己刻苦钻研的习惯,那么,他便只会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转来转去,知识领域难以扩大,更不要说在科学研究上的有所发明和创造了。这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搞人家没有搞过的东西,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谁能告诉你走哪条路呢?只有自己去摸索,去学习,去不断更新知识。因此,一个人要有所建树离不开自学,自学也的确使众多人在情境中质疑解疑,从而获得了成功。

三、“群学”,让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群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群学活动中,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四、“展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

展学是学生们对小组内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在语文课堂上,展学环节精彩极了,激烈极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之前从来没有信心发言的学困生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常常会在相互补充或者反驳中,探究课文的内涵,分析丰富的人物个性,品味独特的语言魅力。有时我们会为作者的幽默而哈哈大笑,也有时我们会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不已……这样,40分钟的语文课堂就伴随着我们的喜与忧、爱与恨悄悄溜走。到了课间,都还沉迷在故事的情节中。

上一篇:春节喜庆对联下一篇:观察物体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