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习作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快乐习作(推荐9篇)

让学生快乐习作 篇1

身为一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学生兴趣不高,习作不具体。该怎么引导呢?有人也曾带着同样的困惑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回答:“无他术,唯勤奋读书而为之。”鲁迅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从这些文坛名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表现在:

一、丰富的课内外积累为习作奏响序曲。

作文的第一步是获取材料。如果把作文视为“信息输出”,信息在“输出”之前,必先“输入”。而信息的输入靠的就是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如果学生能善读、多读、必然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然能渐有提高。”因此,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学生爱上习作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多读书呢?

(一)课内阅读

课文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范文。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这些文章呢,首先是要注重预习,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精彩片段,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常常问学生的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可以小到一个词也可是大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

总之,课内阅读时,老师要充分保证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讲授阅读方法,让学生有收获,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

(二)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学生虽然上了六年级,但大部分学生文字的储备量和表达能力比城关四年级的学生还差,怎么办?我增设了一本笔记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我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把他们喜欢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说说自己是怎么收集到的,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能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以后,我每周都会把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批改,写得好,抄的好的贴上红花,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的画面小红旗。在期待中积累文字,让学生增加了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文字储备丰富了。

(三)开展“读书时间”

许多学生不缺少阅读,但他们在读书时不会思考,不去深入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让眼睛在书页上跑过。”针对这一现象,我开展了一周一次的“读书时间”。

活动如下:每周安排六位学生参加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比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荐一篇自己的作品(可以加分),或从课外收集的好文章,在班里读给大家听,最后要介绍自己的推荐理由。是写法上值得借鉴,是情感流露真实等,你又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小评委也可以即兴提问,补充。同学再根据选手们的表现举手投票。能把文章背下来的,推荐理由说得具体充分的学生往往得票最多,成了这一周的冠军。

因为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既是评委也是选手,所以这个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也渐渐喜欢上写作了。

二.捕捉课文空白,吟唱一曲悠悠的小令。

写一篇文章,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择表达方式到推敲语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想象为中介。可以这么说,想象贯穿学生作文的始终,让学生快乐习作,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做的较多的是捕捉课文空白,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创作。

新课标的课文,很多地方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笔。如《唯一的听众》,老妇人三次平静地看着练琴的小伙子,这眼神的内涵是一样的吗?答案应该是“否”。面对琴技不断进步的小伙子,老妇人想向小伙子传递的信息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平静地看着我,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让学生表述。

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不解。如在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课上完后,有些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要把老人的遗像放大然后带到海边呢?这一提问当时让我有些失措,但继而一想,如此安排肯定有其道理,于是我请这位学生坐下来,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填补这一空白。

我重新查看了一下教参及有关资料,发现老人去世前,他关心海鸥,爱护海鸥的事迹已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很多报社报道了老人的事迹,把老人的遗像带到海边既是为了让老人能再看一眼自己“视为子女”的海鸥们,也是为了让翠湖边的游客能永远记住这位老人,记住老人对海鸥的爱,能把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放大延续下去,当学生与我达成了共识后,我让学生用“把爱放大”为题写一写老人喂海鸥的意义,学生不再一筹莫展了。

三.随文训练,抒发情感的咏叹调。

十七世纪末产生的咏叹调给演员留出自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根据情节的需要,自由发挥,体现高难的演唱技巧,因此,我觉得灵活运用文本资料,让学生抒发情感,学生情感的流露更真实,更生动。

如:《顶碗少年》文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的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此段描写读来意味深长。那么,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激动,这里蕴含着没有明说的道理,让孩子续写下去,既是升华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作文的能力。

(2)读后感训练

有些文章叙事感人,富有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引领的作用。如:《鲁滨孙漂流记》告诫孩子们要敢于独立战胜一切困难,《跨越百年的美丽》让我们懂得了锲而不舍是实现理想的关键„„学完这样的文章,我常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3)换角色写作训练

换角度思维,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去抒写感情。我让学生把有一些文章中的“他” 变为“我”进行换角色写作训练,这样更便于去深入体验分析“他”的内心,感悟“他”的情感。如:

《顶碗少年》一文,顶碗少年面对表演失败时会是怎样的心理,他当时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把自己变成文章中的主人公——顶碗少年,结合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文章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于是,有学生写道:场子里一片喧哗,我呆呆地站在台上,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天啊!我们一切辛苦就要这样付之东流,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师傅并没有责怪我,他脸上微笑着,把手中的碗交给我,然后抚摩着我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轻声说“不要怕,你行的!再来一次!”我真的行吗?是啊!我在每一次训练中,不都是成功了吗?千万别紧张,稳定情绪,重新再来。于是,我捧着碗,再次向观众鞠躬。”

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对文本的再次对话,这再次对话能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更真实揣摩它,从而使表达变得如此轻松自然。

让学生快乐习作 篇2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 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方法是多种的。针对学生作文无材料写、瞎编、拼凑、文章内容空洞, 没有真情实感, 从而失去写作兴趣的现象, 我认为充实学生的生活, 使作文训练与丰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观”是看, “察”也是看, “观察”不但是看了又看, 而且要思索,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 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不断拓宽学生观察的领域, 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独特发现。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 走向社会, 丰富学生的视野, 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春天, 让学生尽情去春游, 去野餐, 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 令人陶醉的芳香, 那翩翩起舞的蝴蝶, 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 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2. 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把活动的内容搞得既丰富多彩, 又有趣味性。

平时, 我经常搞一些活动, 如夹豆子比赛、讲故事, 竞选班干, 成语接龙等, 每次活动之后我都鼓励他们拿起手中的笔, 记下自己或别人的参与过程及当时的心理感受, 这些都不失为作文的好材料。

二、开放习作, 更新习作观念

以前, 学生的作文是在课本的框框之下, 老师的条条指导下写作出来的, 很少是学生自己愿意写的, 现在我在实践中觉得开放习作, 学生很乐写。

1.开放习作题目:作文题目的拟订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 习作我不给他们定题目, 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再是千篇一律, 放“权”给他们, 自己拟题, 许多同学就会跃跃欲试, 兴趣很高。

2.开放习作内容:内容不限, 材料不定,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给他们圈出小范围。两周选一篇写得较好的, 加以指导。

3.开放习作时间:过去写作文都规定学生两堂课上完成, 时间要求很苛刻, 那样提高习作是空话。通过实践, 在作文时间上我放宽政策, 不一定是每周的两节习作课上完成。一次习字课上, 一位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墨汁瓶打破了, 教室里哗然, 有的擦桌子, 有的拖地, 有的洗抹布, 我布置学生写了《墨汁瓶打破以后》让他们放手写, 有的赞扬了同学间互相帮助的精神, 有的告诫自己以后做事要小心, 有的则想方法设计嵌墨汁瓶的桌子……这就是开放习作时间创造的奇迹。

三、引导教学

作文教学中,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导语, 容易诱发学生“乐学”情绪。在一次习作中, 我出示一面小镜子, 然后引发学生谈话:“同学们, 今天, 我给你们每个人带来一位好朋友, 你们想结识他 (她) 吗?”接着, 我提出要求:这位朋友, 只能用我手里的神镜才能看到, 一会见面时, 你们可要仔细端详, 记住自己的朋友他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兴趣盎然, 迫不及待地争着观看, 原来小镜子里的人物竟然是自己, 于是, 我告诉学生:“今天习作的内容是《让你认识我》”。接着, 我让学生在心里描绘一番, 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样整堂课学生在好奇、好玩中完成了习作, 不但描绘得形象, 而且语言风趣幽默, 可见精心设计导语,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引导读书, 增强积累运用

《新课标》指出要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学期, 除了班级建立图书角外, 我还从图书室借来一些名著名篇, 培养学生爱读书, 善读书, 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以不断增强习作内容方面的, 文化方面的, 语言方面的储备。如, 《芝麻开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在学生手头轮流换, 每人每本看完都写一篇读后感,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文通字顺, 达到基本要求, 就可以借阅到别的书。读书笔记, 手抄小报, 作文自选集, 在班上定期展览, 每次都设一、二、三等奖,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结论:

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 篇3

一、捕——捕捉生活,随机而作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也是作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当然要想让孩子们的习作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老师必须要善于抓住时机,做一个细心、用心的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影响学生,创造时机。

如,某位老师发现最近班里学生掀起了“金鱼潮”,几乎每个孩子都把自己买来的金鱼带到学校里来“卖弄”,这位老师没有对孩子们生气的训斥一番,而是干脆让孩子们写金鱼。当她把想法告诉同学们时,孩子们竟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在写作前,老师与孩子们围绕金鱼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交流:

①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买金鱼的?卖金鱼的地方有很多鱼,为什么你要买这几条呢?

②今天,大家把金鱼带到学校,一定很不容易吧?请大家谈谈带金鱼的感受。

③“金鱼大比美”,让我们评一评谁的金鱼最好看。

交谈完毕,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题目,开始写稿。孩子们的作文有血有肉:“吃完午饭,我提着鱼缸一蹦一跳地去上学,路上的行人都好奇地朝我的鱼缸看,走到学校门口时,我才发现缸里的水都溅到我身上了。糟了!缸里的水都快没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鱼缸向前走。”瞧,生活看似平常,实则不一般,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朵跳跃的浪花。教师以成人的目光捕捉到小小的浪花,推波助澜,便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掀起巨浪,写出源于生活的文章来。

二、唤——唤醒(学生)心灵,有感而发

小学生习作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人心灵的感受与体验。好的作文指导课是对学生沉睡记忆的唤醒,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重现,是对学生心灵的开掘、想象的放飞和个性的张扬。

学校组织开展“花文化的研究”活动——人人培植一盆花,从管理到开花,制作小报,学生充满热情,这时我及时予以引导: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有体验,体验到了什么?让孩子们写下来,这是一篇观察日记的片段:

水仙花的嫩芽接受了阳光,慢慢长大,但是因为我曾不小心把芽碰伤了,花苞也有点受损,受伤的部分已慢慢变黄,幸运的是并没有影响花的成长,看着受伤的叶芽和花苞,我恨自己当初怎么那么不小心。

一段文字就是一段真实的感受,如果没有学生心灵体验的呼唤,怎会有如此富有灵性的真情告白呢?儿童的心灵体验是他们对生命与精神的储蓄,习作就是让学生在生命的银行里采撷的过程中享受快乐,采出最美丽的花来。

三、归——回归自我,真诚而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习作应是情感的真实释放。而近年来,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曾听过这样两节作文课:

【镜头1】

作文课的主题是写有趣的课间活动,揭示主题后,老师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教室里一片沸腾,“课堂”成了“课间”,几分钟后,孩子们各自作文,写刚才的活动,十几分钟后,收笔成文,朗读交流,可是在孩子们笔下刚才的活动变“曲折、丰富”了!同学间的对话变“精彩”了、“风趣”了。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情节、语言、动作,让人不由地想起了“优秀作文选”,孩子们写的还是刚才的活动吗?孩子们的笔还真实吗?

【镜头2】

作文课进入了评改阶段,一个学生上台展示了自己的习作,老师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价着,建议着,可谓见仁见智,修改过后,又让那个学生读了一遍,果然好词连篇,精彩多了。老师小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不由让听课者犯疑了,这样改出来的文章还是学生自己的吗?文中表达的还是那个学生的所观所感吗?这不是造成了另一种“虚假”?

从这两节作文课中,特别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作?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果学生为了表达自我,与人交流而写作,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真诚的写作状态,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小学生回归自我本色,让他们不戴任何枷锁,“用童心说童言,”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出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真切体验。

四、渗——学科渗透,快乐而作

作为一名小语教师,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尝试着将作文教学融入到音、体、美、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去,本人就曾将体育课中的跳远训练和作文课整合,做了一次尝试,效果还不错。第一步与体育老师一起研究了这节整合课的计划,先由体育老师给学生上一节与以往不同的体育课,课上,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二步,上作文课,先让学生交流自己体育课上感受到的东西,如:谁跳的最好?谁的动作不规范?怎样才算得上标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因为他们对那节与众不同的体育课记忆犹新,他们对这样的整合课充满兴趣。许多同学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后再让大家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去写一写这节体育课,共同分享快乐。

在这样的过程中,体育课中有观察、有交流、有尝试,作文课也便有声有色,孩子们写起来更是轻松愉快了,岂不是一举数得!

总之,要想孩子乐于写作,轻松表达,我们的习作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而我们教师也应该多花点心思,多一点新意,想方设法让孩子快乐起来,才能使他们爱上作文,笔尖飞扬。

双阅读主题习作,让孩子快乐作文 篇4

在巍巍青云山下,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乐园里快乐畅游,他们的童年因阅读而精彩,他们的生活因习作而快乐!这群孩子对读书和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年平均阅读量达150万字,近三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习作10多万字,多次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学校的习作教学也声名鹊起。双阅读主体习作,成了山东省安丘市兴安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双阅读主题习作的研究缘于2009年王慧霞校长的一次习作调研:作文课上,孩子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咬着笔杆,还有的抱怨:“我们的生活如此单调乏味,叫我们写什么?有什么可写!”办公室里,老师们皱着眉头翻看一篇篇内容单调、语言干巴的作文,摇头叹气:“作文批了一篇又一篇,从书写到取材到立意再到文章的结构,指导的可谓面面俱到,学生咋不买账呢?”家长反映:“孩子读了很多的书,还是不会写作文,到底怎样的阅读才对孩子的习作有帮助?”

面对学生、教师、家长的困惑,王慧霞找到了症结:“作文难”是因为没有找到作文与生活结合的有效通道,没有找到作文与阅读结合的有效途径,缺乏系统有序的习作训练。要摆脱这一现状,必须让学生围绕习作主题阅读生活和文本(此即“双阅读”)。

主题双阅读,架起“有话写”的桥梁

小学生年龄小,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有序积累,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校长首先成立课题组,根据课标要求,按照知识螺旋形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标,分层培训教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观察。

“阅读生活”是学生摆脱无话可说、胡编乱造的首要环节。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的温情关爱,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都是兴安学子阅读的对象。学校在每个班级内倡议开展“一句话教育”,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结合自己的感受,每天书写一条公益用语,只要写得好就可以得到嘉奖,还能在走廊文化宣传栏张贴,如:“欣赏别人是一种才能!”“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把字写好是对别人的尊重”、“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吧!”等一条条富有生命力的公益用语都出自学生之手,“一句话”提醒了对生活的观察,还浸润了思想教育内涵。

为让学生们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生活感受的好习惯,每班都设立班级日记,每天的记录内容、篇幅无拘无束,不管谁,只要发现身边美好(丑陋)的人和事,都有记录的权利,也有书写评论、感慨的自由。如果不愿意在班级日记上写,每名学生都有一个“我身边的故事”随笔本,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或者是好的班级活动,都可以随时记下来。这些真实的生活、随时的记录,让学生有话可写,有个班一学期班级日记写了5大本。阅读生活,为孩子们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之后,双阅读主题习作教学紧接着跟上了阅读经典文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与习作主题类似的文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词汇,学习写法。兴安小学的校园,时时处处被一种浓浓的书香笼罩着。为了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每个班开设了“图书自助银行”。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走廊的书架上,资源共享,每个孩子可以读到大量的跟习作主题类似的课外书。每天的阅读课或者活动课上,读书活动丰富多彩:读书演讲比赛、故事会、读书沙龙、好书我推荐„„以活动促阅读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语言自然就丰富了。

主题习作课,搭建展示舞台

为了将课前双阅读的成果在课堂上有效展示出来,课题组构建了“主题习作课”教学模式:确定习作训练点——交流积累——精彩片段赏析,归纳写法——学生习作——赏评习作。

确定习作训练点。双阅读的一大特色是将习作目标细化,每堂课每篇习作都有明确的习作训练目标,一堂课一达标,学生的交流、习作、赏评都紧紧围绕习作目标进行。

交流积累。学生在组内、班内交流课前双阅读的收获。孩子们将阅读收获与大家分享,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积累。

精彩片段赏析,归纳写法。学生看到的只是表象和笼统的东西,教师需要紧扣习作训练点,挑选精彩片段,集体赏析,迁移写法。

学生即兴习作。孩子们运用恰当的习作方法,将自己双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赏评习作。好的作文是赏评出来的。兴安小学作文赏评的步骤是“自评自改——组内共同赏评——班内师生赏评——感情朗读”。自评自改:学生写完作文后,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个环节分三步走,一读改病错,二读推敲语言,三读统揽全文。组内赏评:小组内找一篇有特点的文章进行赏评,“赏”中借鉴其优点,“评”时注意其弊端。班内赏评:这一环节教师做学生中的首席,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感情朗读。最后学生将修改好的习作感情朗读,增加小作者的荣耀感,激励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样的流程,孩子们扣住习作内容体验了生活酸甜苦辣,积累了文本中的佳词妙句,又领悟到了独到的习作方法,出口成章也就不再是奢望。

让学生习作扬起希望的风帆 篇5

【内容摘要】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害怕作文,作文中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引领学生向生活靠拢,唤醒学生体验生活的意识。进而升入社会,去寻找作文源头活水,同时激励学生表

达生活的感受,在习作中体验表达的乐趣。

【关键词】要求降低融入生活展现情景丰富知识激励赞赏

一、引言

学生害怕作文,习作中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乃是现在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引领学生向生活靠拢,唤醒学生体验生活的意识。指导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到生活中去,从不同的角度,扩展学生积材视野,培养学生积材能力。引导学生多读、有选择地读课外书,积累优美词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积聚习作素材,才能保证学生习作思路畅通,应用自如。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习作的真缔,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要求放低,从学生角度出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们老师要会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训练学生习作时不要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在精不在滥,不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习作经常取得成功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写作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观念。教师降低学生习作要求的同时,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人、事、物的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习作。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学生的习作应由扶到放,可以仿照课文去写。例如,教完《家乡的石榴》一文后,我就让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仿写《家乡的„„》。在训练中让学生先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或课文相类似的事物,然后模仿其中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三、融入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作文来自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既有新意又可以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所以我就尝试了一些做法,就是让学生每天说一件事,要求说完整,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从而使使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最终达到乐于写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金蝉脱壳》里蝉脱壳的过程中,抓住文中一系列的表示动作的词和使用准确的修饰词,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的形象生动,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蝉虫的边上欣赏蝉脱壳,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家人,他们做了哪些事,怎么做的。结果,第二天上课,听着学生叙述,知道他妈妈原来是这样洗衣服,爷爷是这样看报纸的„„结果学生说的精彩,听的聚精会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中那些看似游离

于我们视野之外的东西,一旦近看时,竟然发现,它们是那么的感染我们。

四、展现情景,提供亲历平台

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而是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把活动的场景引进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指导观察,亲历体验,用心思考,在引导学生把即时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例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实验前,我告诉学生:一个杯子装满盐水,把鸡蛋放进被子里,鸡蛋会浮起来。让学生说说看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了相信和不相信老师说的话的理由。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挖掘作文资源,开展活动,或游戏或实验,或观察或动手,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五、引导读书,丰富知识储备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不乏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有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在口头上也能说出来,甚至是眉飞色舞,而在习作上却不知怎样去表述,或是平平淡淡。原因是学生腹中没“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语言的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教科书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就为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游花果山》等作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习作中能较好地用上一些过渡句,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并能运用上一些手法把各景物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来。其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于是我布置学生每天阅读一篇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有:好词好句、优美句段、读后感想、每日格言这些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以往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知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六、激励赞赏,在成功中快乐

作文评语应多多表扬。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喜欢对学生说赞美的话,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分标准,等分而不等值,尤其以鼓励态度的批改作文。例如,文采好一点的学生常赞他们有“写作天赋”,“争取成为少年作家”„„水平差一些的同学哪怕有一个新颖的比喻我就赞美“想象力最奇特”“你的句子越写越美了”“这个词你用得真棒”。对于原先怕写不可写或只写三二行的同学,多多鼓励他们,只要写满半页,我就评他为本次作文进步最大的学生。我自创了“进步者优”的评价标准,无论哪一方面只要比以前有进步,我就给予他们赞美和表扬,不但要当众嘉奖,而且记录在他们的成长手册上。我越来越品尝到了个性化评语赞美性评价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愉快,给教学带来的愉快。因为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较少收益较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

七、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创造劳动奠定基础。而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主的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著名作家王蒙认为:“作文教学要提倡少年儿童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所知所想,在语言上要有自己的特点,有想象力,有棱角,有创新,有讽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其自由发挥,独立写作。

一、指导观察,在写真的基础上求异就作文

教学而言,写真是发展儿童个性的基础。关于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可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习作的先决条件,是拓宽儿童写作题材,发展其个性的有效途径。而观察的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学习活动。如:同一片树叶,在不同孩子的眼里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个“不同”,正是儿童自身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材料时,应启发他们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变千篇一律为五彩缤纷。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在求实的基础上写真,在写真的基础上求异,真正使其鲜明的个性在习作中展示出来。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引导学生写作向成功迈进的路子。

参考文献:

让学生快乐习作 篇6

三年级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从下笔。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习作基础,笔者精心地设计课堂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将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机地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进而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

前不久,笔者执教了一节三年级游戏作文公开课,习作主题为“你画我猜”,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习作教学目标设定为:1.开展有趣的“你画我猜”游戏,在游戏中放飞想象,丰富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口头练说游戏过程,并下笔成文;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把游戏的过程写具体。3.以本次习作为起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写出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更为重要的是以本次习作为起点,鼓励学生今后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笔者先告诉学生,这节习作课先玩游戏,游戏的名称为“你画我猜”。

第二个环节是“开心游戏,放飞想象”。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太阳、月亮、大饼、镜面、盘子„„接着,笔者又在大圆中间画了个小圆,学生猜测:是方向盘、射箭用的靶子、光盘、指南针的转盘、古人写的“日”字„„游戏过程中丝毫未露出写作的蛛丝马迹,让学生畅所欲言,个性得到了张扬。笔者又继续画:在大圆和小圆之间连了六道弧线。学生仍纷纷举手发言,乐此不疲:荷叶、篮球、车轮、游泳圈、降落伞、圆圆的南瓜„„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心里的想法,为习作时写出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作铺垫。最后,笔者在大圆的上方画了个半圆,在半圆里画了一道虚线,在虚线边写上“BOY”。学生恍然大悟:“帽子,帽子!”游戏毕竟是为习作服务的,在学生饶有兴趣时戛然而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其回味无穷,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从而获得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环节“回味过程,口头练说”。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是怎么玩的。学生们根据提示一步一步地回忆游戏的过程,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游戏的过程说出来。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说好了才可能写好。在说的过程中,梳理表达的顺序,斟酌词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第四个环节“下笔成文,留住精彩”。笔者揭示习作要求:多么有趣的游戏,如果你能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该多好啊!请同学们动笔之前,先看看黑板,上面所有的词语都是我们在这个快乐游戏中曾经出现过的精彩的动作、生动的表情和美妙的心情。我们只要把这些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习作。随后,笔者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要把游戏分成几步来写,写清老师每一?i画了什么,说了什么,表情如何;

2.努力将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写生动、写具体,不要忘了把自己的心情、想法或感受写进去;

3.给习作拟一个较有吸引力的题目,如《开心一刻》《一次有趣的游戏》等。

学生自由作文,笔者巡视指导。写作不能忘记对儿童活动和游戏本身的尊重,更不能放弃对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适当地提示将对学生的习作起到引导的作用。

第五环节“佳作赏析,领悟方法”。经过第一课时的努力,学生们基本上完成了习作。笔者翻阅了他们的草稿,发现几位学生的习作很有特色,于是依次展示了开头、过程、结尾写得生动的片段。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仿佛回到了游戏中。随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谈了读后感受,并作如下小结:这些同学的习作给了你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他们在习作中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初步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

第六环节“自修互评,享受乐趣”。首先要求学生自读修改;然后,师生互评,学生再次修改,根据教师提示的标准给自己的习作打分;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其实作文很简单,就是记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只要你今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尝试,就会有更为独特的经历与体验。别忘了把这些新鲜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哟!

二、教学感悟

1.找准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

儿童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可以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写自己最想说的话。上海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在《快乐大作文》一书中说:“游戏是孩子的天使,趣味是孩子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如能把游戏引入习作课堂,就能顺应儿童心理,找准他们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消除儿童怕作文这一心理障碍。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你画我猜”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时而兴奋、时而失望、时而自信、时而担心,他们经历了一次丰富而曲折的精神之旅,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引导学生回忆游戏过程,进行口头练笔,使游戏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

2.寓教于乐,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离不开对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儿童讨厌并害怕作文,与传统作文教学指令太多、“规矩”太多,不能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方法的教学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本次习作教学中,笔者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说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神态,在写作中给予温馨提示,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去相互评价和自我点评,将枯燥的写作技法的指导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让方法论指导不露痕迹,达到道法自然、“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与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3.心听智评,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比习作结果更为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的第一条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评价能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本案例中,笔者首先选出几篇比较典型的习作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品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清楚。接着师生、生生互评,在此过程中用心倾听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以插话式的点评放大学生的优点,使小作者看到同学的热情的鼓励与期望。最后,让学生按标准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此时,教室里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的劳动得到了肯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习作课堂也就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

让学生快乐习作 篇7

其一, 学生生活单调乏味。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很久, 可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未有多大的改变, 对此, 学生早已习惯。试想:学生无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怎能写出饱含热情的精品佳作来?

其二, 学生对周围的人与事采取无意识的态度, 熟视无睹, 浮光掠影。即使观察到了, 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里, 不能真切地去感受、去思考、去认识。

其三, 作文参考书籍铺天盖地。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 每家书店的货架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作文选, 什么写人写物写景作文选, 什么特级教师教作文, 什么课堂好作文等,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哪个学生的手头没有一两本作文选? 于是抄作文的现象时有发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要激发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现实呼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善于发现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积极为学生创造写作时空, 真正让学生饱含激情, 抒写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从而享受习作的快乐。

一、走进多彩生活, 让习作充满生气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指导学生作文, 必须将课堂向生活世界打开, 让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 去参与, 去认识和学习生活, 从多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教师应引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学校、社会, 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比如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如皋水绘园游览记”“形神兼备的郭氏风筝”“通如风骨的如皋盆景”; 取材于校园生活的“老师, 我也有颗滚烫的心”“幽默同桌”等。如一个学生以开学初为班级出黑板报为题材写了一篇作文《第一次当“编辑部主任”》。 他这样写道:“我首先召集了一班人马, 共同策划黑板报的有关事宜。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 给人以启迪作为办报宗旨, 将我班的黑板报办成全校最好的。接着, 我对出黑板报成员分了工:‘小书法家’李一凡的字写得最棒, 我就让他负责抄写;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绘图任务交由画画画得栩栩如生的佘佳瑶;我则充当黑板报的‘编辑部主任’。”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收集素材, 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再也不愁无话可说了。

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花木树草、青山绿水, 无不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领他们去观察、去感悟、去发现。社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 通过观察, 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 像一幅幅图画久久地存储于学生的记忆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教师应引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 抱, 愉悦心情, 激发爱美之情, 学生的语言便伴随着情感迅速升华。初升的朝阳、皎洁的月亮、蒙蒙的细雨、默默无闻的小草等都是大自然为学生精心准备的观察 “礼品”。比如一位小学生在《美丽的小河边》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小河唱着动听的歌儿, 欢快地流向远方, 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绿油油的草地成了小动物们的快乐家园。小河边的小青蛙, 张开嘴巴‘呱呱’叫着, 嗓门真大! 突然, 它不叫了, 后腿一蹬, 一下子跳入水中不见了……”正因为小作者拥抱大自然, 才能抒写出如此鲜活、灵动、个性飞扬的习作。

二、点亮心中明灯, 让习作抒写真情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 让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力求“我手表我心”。

在儿童世界里,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而每个孩子的经历和感受又各不相同。所以, 教学中, 老师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一个小学生在《“好学生”难当》一文中这样写道 :“当个好学生不容易 ,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做啥事都得让我争第一……每次考试, 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下一条死命令:确保前三名。前三名啊前三名, 你可害苦了我, 只要稍一疏忽, 就和我擦肩而过。去年期末考试, 我有两门满分, 但是英语听力没考好, 一下子扣掉了九分。爸爸妈妈知道后, 一连几天拉长了脸, 对我不理不睬。我不知道在爸爸妈妈的心中, 分数是他们的儿子, 还是我是他们的儿子。考高分就是好学生, 错一点就要挨批评, 我真不想当这样的好学生。”小作者真实的心理描写和发自肺腑的真情抒发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他紧握着的小拳头。

读着小作者这样的心灵告白, 能不为学生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吗? 是啊, 只有让学生无拘无束, 一吐为快, 才能点亮他们心中的明灯, 释放心中的真情, 享受习作的快乐。

三、打开个性多棱镜, 让习作凸显风采

“学我者生 , 似我者亡”是著名画家齐白石告诫他弟子的话, 意思是每个人都要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是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只有将孩子们各自特有的思维、情感融入习作中, 才能凸显学生习作的个性。比如要求写自己的家庭, 因为有广阔的空间, 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感受。有的学生写《刷牙》:“勤劳的泡泡像聪明的精灵, 在我的牙齿 间跳舞 , 一会儿就 将我的牙 齿打扫得 干干净净……”有个小学生在《“烟鬼”爸爸》一文中写道:“忽然, 爸爸冲着我, 狠劲一吐, 烟圈仿佛子弹一样, 射向我的脸庞。我被呛得直咳嗽, 便对爸爸说:‘你再呛我, 告诉老妈! ’爸爸急忙摇摇手, 央求道:‘别, 别, 不敢了还不成吗? ’接着, 他把香烟向嘴里一塞, 贪婪地吸了一大口, 然后合上嘴巴, 烟雾竟从他的两个鼻孔里冒了出来, 像一列火车喷着蒸气从隧道里开出来……妈妈厉声喊:‘你还偷着抽, 自己的肺熏黑了, 手指熏黄了, 一年抽掉了四五千, 咱家的钱来得容易吗?’爸爸低着头, 一声不吭。”习作中, 爸爸迫不及待吸烟的动作, 飘飘悠悠吞云吐雾的样子, 央求儿子的话语以及妈妈的斥责, 让一个嗜好吸烟的爸爸跃然纸上。

对于同一题材, 也会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 可选不同材料, 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情感。学生习作, 一定要打开个性的多棱镜, 才能让每个孩子的作文凸显各自的风采!

“三导”让习作快乐起来 篇8

一、 加强观察引导

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只有抓好这一环,才能为学生作文奠定深厚的基础。那么,怎么引导学生观察呢?

(一)到大自然中捕捉大自然景观,激发创作灵感

大自然是人生最美的课堂,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不同季节的特征、景色、气象变化,不同季节中人及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等,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今年冬天的一场雪特别大,雪花纷纷扬扬的,学生们的视线都被吸引到了室外,我对孩子们说:“去,到大自然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吧。”孩子们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飞出教室。顿时,校园里沸腾起来了,他们欢呼着,旋转着,仰着脸,伸开手,追逐着,嬉戏着。上课了,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无限的快乐中,我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回想一下刚才在校园中玩耍的情景,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心中对雪的喜爱倾吐出来。孩子们兴趣盎然,提起笔来把观察到的雪的形状、颜色及玩耍中的快乐一一道了出来,一篇篇优秀习作跃然纸上。

(二)到生活中捕捉生活体验,激发创作灵感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也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要教给学生积累生活中的材料,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或事物的性质特点、事物发展的顺序,根据观察的角度确定观察的顺序,鼓励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用手摸,用口尝等亲自去做。并将观察的事物地记在头脑中。如我班的一名学生写的《司令与工兵》一文,就是选材于自己的爱好“下棋”而因骄傲失败的一场棋赛。文中结尾一段这样写:放学路上,那一幕幕激战场面还浮现于我的脑际:司令虽然是最大的一个,但过于骄傲,也会身陷重围,弄得全军覆没;工兵,虽是最小的一个,但在关键时刻也能夺取胜利。世界上的事真是奥妙无穷,令人费解啊!

(三)到活动中捕捉活动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就应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除了一些体育游戏活动外,可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我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通过考察一段路的面貌,对街道布局、绿化安排、宣传橱窗、社区文明建设等提出整治方案,让写作为社会服务。

二、 加强作文启导

(一)启发谈话

这一步是启迪学生写作思维,激发联想的关键。教师要根据观察的事物拟定带有启发性、富于联想的谈话提纲。本着提纲进行谈话,通过谈话达到“三了解、三明确”:1.教师了解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情况,学生明确写作中心及要求;2. 教师了解学生的选材情况,学生明白围绕话题写些什么和怎样写;3. 教师了解学生对材料的组织情况,学生明确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二) 拟定作文提纲,写作文草稿

这一步教师要认真做好桌间巡视,在照顾全面的同时,做到个别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加强讲评指导

在作文教学这个环节中,评讲指导千万不可忽视。我在讲评时常常做到“三个结合”。

(一) 讲评与修改相结合。这个过程我常常放在浏览学生的初稿后,在讲评的基础上指导修改,评中有改,改后又评。讲评重点放在字、词、句、篇的训练上,引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进而使学生言之有序,文从字顺。

(二)全面分析与重点讲评相结合。这个过程我放在批改完全班学生的作文之后。我凭借批改记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指出本次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同时,揭示出重点文章、重点段和重点词句,本着作文要求进行讲评,让学生认识文章好在哪里。

(三)佳作佳句欣赏与集体评讲相结合。为了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作文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欣赏时我力争从每个学生的习作中找到可欣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行,每朗读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一个词我都让学生进行评讲。

让学生快乐成长 篇9

关键词:心理压力;疏导;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发育的同时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却正处于“断乳期”,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沉重的升学压力等。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同时又期望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遇到挫折,不愿与父母、老师交流,倾诉对象少,导致心情压抑,心理压力较大,阻碍其健康快乐成长。

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心理现状,通过开展《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1],对我所任教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调查工作。本次抽查了108个学生,收到问卷100份。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如下:

1.进入高中后,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你是否感到不太适应?从来没有的学 生只占了16%,有时占了68%,有18%的学生总是如此。

2.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认为过大的学生占了24%,还可以的占了72%。

3.你认为目前你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有72%的学生有时觉 得,从来没有的占了12%。

4.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有52%的学生压力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另 有38%的学生是来自自己的期望。

5.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有54%的学生选择与别人面对

面的交谈,有20%的学生选择到网络上发泄情绪。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22%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32% 的学生会更加努力,46%的学生和以前一样,影响极小。

7.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有32%的学生总是很苦恼,52%的学生有时会苦恼,14%的学生从没有苦恼过。

8.你是否很想学习,但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进去?54%的学生经常这样,44%的学生偶尔这样,只有2%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9.你总是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浑身无力?选择经常的学生占了 28%,选择偶尔的学生占了62%,只有10%的学生从没有。

10.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你希望的内容是?有高达88%的学生希望 是有关如何调节情绪的内容,10%的学生希望是有关学习方法的。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及个别谈话中,可以明确看到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存在着如下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问题,如厌学等。由于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成绩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二)精力分散。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的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等。

(三)信心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

(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总之,高中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对学生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实施对策

那么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保持身心健康呢? 作者在多年教学实

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心理教育经验[2-5],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以疏导为原则,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一)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促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心理日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泄自己苦闷、烦恼的平台,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

例:一位高中生的心理日记《学会面对》

逃避的我一直躲避现实到现在,而面对现实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难以办到。

由于我的胆小,我的自卑,使我不敢面对事实,于是我学会了逃避,想尽办法的躲过那个对我来说是个困难的事情。当我仅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躲过时,那时有一股平时从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躲过这一劫。然而,最终不能躲过时,我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它,但是我还是会以一种胆小躲避的心态面对它。

小学阶段,几乎没什么需要我躲避的,但有一次,我真是没有选择的机会。在一次绘画比赛中,每个班级要选出两名选手去参赛,之前我并不知道。而就在那时,班主任选了我作为其中一名选手,那时我极力地想逃过这一劫,但无论怎样,已经没有机会了,至少那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由于我那时的过度紧张,致使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在考试中很长时间没有下笔,因为我不知该画什么。也许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困难。

以前我一直在逃避,就连到了现在,我也在做这不对的事情。

高中,存在着更多要面对的现实,这是避免不了的。我应该学会面对,但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这一方面的弱点吗?

我想我应该办不到,因为就有这么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高中的音乐课要求每节课必须有四个同学站在讲台桌前唱一首歌,那一节课恰好轮到我,而我想以喉咙不舒服为借口来推脱,但这个理由行不通。为了躲避,我最终说了一句“我还没准备好”,这也暂且躲过了,但是这只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

现在,我认为我应该正确面对现实,并尽力去做好它,这才不会使将来的自己感到后悔。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心理日记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能让学生把

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境。

通过写心理日记,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从而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让学生写心理日记,相当于使学生拥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以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理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疏导与调节。

(二)从外部环境上,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成长。学生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为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奋发向上的班级,一方面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友好、诚挚、公平、谦虚、信任、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并力求将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力,体会到与人交往、合作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包括班级团队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参观旅游活动等。

例1:无锡市中学苏春瑜老师发现学生不够自信,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创作了班歌《我能行》:“如果面前有一座山峰,我们就勇敢去攀登;如果眼前有一场暴风雨,我们就奋力去迎接。跌倒了,爬起来,说一声我能行;失败了,不放弃,说一声我能行„„”这首催人自信的班歌唤起了学生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例2:知识竞赛,可确定若干主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参加比赛。为了取得小组优胜,每个小组要集体准备,互相帮助,加强合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作风。

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与周边的同学友好交往,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寻求生活的乐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激发起学习信心,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感到学习生活愉快。

(三)理解和尊重学生,实施“四心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自主疏导释放心理压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期待是使人向上的动力,爱心是教育的润滑剂。尊重和热爱学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进而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愉快、乐观等肯定情绪的体验,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发展,就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并实施“四心”教育。“四心”即:

爱心:即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尤其要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例如:安排座位时好中差搭配,要求先进帮助后进;课堂提问,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班级活动中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的爱,不能象家长式的溺爱,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关爱学生。除了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外,平时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等,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耐心:即在学生出现思想反复情况时要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简单、粗暴、封建家长式的做法。

诚心:即以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细心:即在心理辅导中,对学生言行举止要做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变化。

这样,师生心理才能相容,感情才能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消融心理隔阂,解除思想戒备,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铺平道路,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打好基础。

四、总结

在教育工作中,应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疏导方法为原则,结合本文所述的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释放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武月,《高中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2]庞滨,《打造健康的班级环境》,大众心理学,2006年。

[3]钱瑞芬,《心理日记—学生宣泄烦恼、调节内心的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

[4]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绩效考核工具下一篇:专职消防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