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好玩的数学海洋里尽情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在快乐好玩的数学海洋里尽情(通用3篇)

让学生在快乐好玩的数学海洋里尽情 篇1

对“数学好玩”的理解与认识

李毓佩教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他十分擅长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自如。他提倡调动少年儿童的情感因素,让读者在愉悦中接触数学。李毓佩教授曾经说过:“孩子们想飞上天,想潜入蚁穴,想听懂昆虫们说的话,他们常常把板凳当作马,把天上的云看成羊群,把布娃娃当成真娃娃,和它说心里话,他们心目中一切都是活生生的,为什么不能利用孩子们喜欢幻想、好玩儿的天性,把死板枯燥的数字,变成有生命的,把他们领到数学王国这个大花园里去呢?”

现代数学课的一般模式大致如此:上来就是一道例题,或者一个公式,老师讲怎么做,做完了又出几道,让孩子们照葫芦画瓢地做,然后再留几道作业题,结束。而且现代教育最可怕的就是,占去了孩子们所有的时间,每天放学作业要做到深夜,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要不就是学钢琴、学画画儿。时间一久,学习和生活,就变得一点儿快乐都没有。孩子们不快乐又怎么会爱学呢?孩子们不爱学又怎么会学好呢?

张景中院士的一篇讲集合的数学科普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文章是以姑姑和6岁的小侄儿的对话进行:

姑姑问: “你的脸在哪儿? ”小男孩儿指指鼻子。

“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

“那是腮帮子呀!”

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

最后,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

接着,作者才说出:“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一上来就让孩子们背集合的定义印象更深刻。

我在讲授减法算式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 “被减数”、“减数”与“差”这几个数学名称时,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我对学生们说:“在加法王国里,住着“加数”、“加数”、“和”三位成员,那么在减法王国里啊,也住着三位成员,大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通过创设情境,孩子们被很自然的带进童话故事情境中,焦急地想要寻找答案。再比如说,我在教授一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中,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呈现,摆一摆简单的教学用具(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做有规律的动作(拍手、跺脚),孩子们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争着抢着要把自己所听到的规律、所创造的规律展现给大家,最后通过一首《拍手歌》将这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全体学生起立,第一遍先听歌跟动作,第二遍边听歌边一起做动作,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他们所感知到的规律,让我明白其实教课也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才是现代教育应该所

让学生在快乐好玩的数学海洋里尽情 篇2

那么, 数学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

学生要通过知识的建构来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 而思维的发展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概念或命题作为客观知识, 它必须通过个体的思维对客观知识进行抽象, 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 才能建构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识.因此,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罗素指出:“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它, 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地步.一种知识的喜悦的精神, 一种精神上的亢奋, 一种感觉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 能够在诗里得到, 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数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美的化身, 这种美是思维创造的产物, 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学生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因为数学学习的一个目标就是学习者对数学的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和体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 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认知社会, 感知社会, 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及服务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三、数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感兴趣的主要条件.”从此意义上说, 数学学习与学习兴趣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而且数学学科特征存在着诱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在潜质.数学的思维性对人的智慧是一种挑战, 它能驱使学生去实践, 当思维的结果与追求的目标相一致时, 学生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设置既联系学生生活, 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熟知感、亲切感和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富有为自己解题的使命, 主动地去探寻解决方法.数学中的对称美使人赏心悦目, 数学中的简洁美使人肃然起敬, 数学中的奇异美使人赞叹不已, 数学中的和谐美使人心旷神怡.

但我们作为教师, 又怎样组织有效地教学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揭示在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思维、理想和情感因素, 既能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数学基本技能, 发展数学能力, 又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过程, 领略数学美, 感悟数学精神,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教学要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组织的, 切断了数学理论与现实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教学应提倡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 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

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将数学教学理解为活动、思维和过程, 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 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在实验、猜想、反驳、修正和证明中发展起来的, 从而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 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四、树立正确的现代师生关系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们必须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尊严与价值, 尤其尊重那些智力发育缓慢的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他们要学些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个性特征等, 从而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数学, 其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等都起到了全面的推进作用.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时, 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积极拓展社会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新的课程理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断更新观念, 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数学教学也要适应时代变化, 紧随时代脉搏,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理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8.

让学生在探究的海洋里学习语文 篇3

一、问题式探究

问题式探究主要指问题探究法, 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发展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去掌握知识, 培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它主张教师利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知识,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出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语文课堂, 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或者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达到解决问题,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学课堂, 显然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新教学方式。例如, 在教授《春》时, 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有学生竟然针对这句话提出了“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这个问题, 引起全班学生的疑问和思考, 最后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探究发现, 原来作者是按照前一句话中“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来进行对应排序的。其实,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的情况下, 学生会积极交流, 独立思考,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二、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学习方法不同于其他学习方法, 它需要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充分调查、精心解读、深入研讨等过程, 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问题, 获得知识, 具有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的特点。例如, 在学习《沁园春·雪》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思考题:

毛主席对“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做了评价, 同时还委婉地指出这些古人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中还严厉地批评了“成吉思汗”。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是关于历史对成吉思汗的评价的, 结合本文, 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1) 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曲: (男) 长天飞沙, 壮士血在狂号, (女) 原野飞花, 壮士怀抱冷傲。 (男) 一代天骄, 千秋知我名号, (女) 谈笑造时势, 问谁领风骚。

(2) 俄罗斯的普希金是这样描述成吉思汗的入侵的:“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 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 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 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士多德。”

(3)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样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 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 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通过阅读这三则材料后会发现对成吉思汗历史的评价需要客观分析, 最终学生们都得出了这样的总结: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其实是非常野蛮凶残的, 他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 而现在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其实是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 把他当做壮士、英雄在歌颂, 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全性。

三、主动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都是一些关于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许多作者都是人类的大师、巨匠, 也是民族和世界的领袖人物。因此, 在学习和阅读作品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主动地去探索作者, 与作者对话, 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 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必然会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欲望。

例如, 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之前, 我给学生提前布置了一道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苏轼。” (1) 苏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2) 你知道苏轼的故事吗?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吗? (3) 你知道苏轼都有哪些贡献吗?通过这种种设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 主动地去了解、接近苏轼。课前,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搜集与苏轼相关的资料, 不断地了解、接触苏轼的作品, 慢慢的学生也会被苏轼思想和精神熏陶、感染。当教师再在课堂上面介绍苏轼的作品, 如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的杰出贡献时, 学生就会敬仰苏轼的为人, 称赞他的多才多艺, 学识渊博以及旷达乐观的胸怀, 但是也有学生从苏轼写作背景感叹他坎坷的一生。显然, 通过主动探究, 学生已从心底佩服和热爱这位伟人, 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感情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国勇.略谈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J].快乐阅读, 2011 (10) .

[2]张建琼.探究性教学的应然走向[J].教育探索, 2005 (02) .

上一篇:内科轮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数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