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会帮扶中心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总工会帮扶中心

高职院校工会对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帮扶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院校通常重视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育能力的提升,忽略了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和心理健康,加之学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管理日益繁复,管理人员的压力不断加大,出现了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人员培养成长机制,消解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成为高职院校管理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院校工会工作在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角度,探索消解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可行措施,推动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会;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帮扶;马斯洛

[

本文所研究的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是指高职院校中从事日常行政工作,实施教学管理任务以及协调后勤总务工作的教辅人员。他们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职业素养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学校管理日益繁复,管理人员工作量逐渐增加,高校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和心理健康管理相对滞后,这类群体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高职院校工会作为联系学校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培养成长机制,消解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工会作用,近期笔者围绕“高职院校工会对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帮扶研究”开展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深入了解查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倦怠现状,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结合高职院校工会工作职责,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bumout)一词,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时间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的需要所引起的身体疲惫不堪和情绪低落的状态”。Maslach.C在通过对教师和护士的行业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主要指的是公众对于教师、护士等服务人员始终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所以教师和护士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迎合大众的需求,从而导致自身精力下降,乃至心理压力崩溃的情况。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情况,笔者选取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和访谈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抽样选取学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实施问卷调查,問卷内容按照学校管理人员特征结合情绪、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设计,分别从性别、年龄、婚姻、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处境、工作负荷度评价、收入报酬、人际关系、职业成功感、学习培训、个人层面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0.6%。在本次调查中,女性占65%,男性占35%;26~30岁管理人员占比26.8%,31~35岁管理人员占比39.2%,36~40岁管理人员占比17.5%,41~45岁管理人员占比10.3%,46~50岁管理人员占比6.2%。受调查人员中认为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方面是:“工作负荷和实际报酬不成正比”的比例最高,占77.38%;“晋升难度大”占比75.3%,居于第二位;“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占60.8%;“个人职业成功感低,没有归属感”占比45.4%;“业务培训机会少”占比35.1%;“人际关系难”占比34%;“学校关注度问题”占比32%;“个人身体状况”占比10.3%(详见图1)。在个别访谈过程中,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实际收入偏低、职场成功感、晋升空间小、价值感和归属感不高、工作量过大、有职业危机感、学校管理层面关注度不够等,这与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

二、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参照管理人员的倦怠原因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塔一样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尝试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参照解读管理人员的倦怠成因,从高职院校工会的角度积极探索消减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帮扶方法,为学校工会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借鉴。

(一)生理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马斯洛认为,只有呼吸、水、食物、睡眠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新的激励要素成分便成了其他的需要层面,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是激励的成分了。从调查的情况看,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一般呈现老、中青的两段分布,45岁以下的中青年管理人员的占比93.8%。他们有的从大学校园应届毕业后来到高职院校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有的是在社会工作几年后入职的,都承担着较大的生活压力,面临恋爱、婚姻、租房、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和赡养父母等人生现实问题,因此非常关注谋生需求的满足。调查问卷现实,90.7%的人最期望学校可以提高待遇报酬。究其原因:首先,在基本薪资上,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和高校教师相比,他们的薪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偏低,教师收入多样化,而管理人员只有基本的薪资。其次,学校在改革措施上,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科研,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般向教师倾斜,管理人员很难享受到相应的改革福利,久而久之,形成较大的待遇差距。最后,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内涵建设一直在不断扩大与提升,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管理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如影随形,加之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消极态度不断滋生。可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基本生理需求无法满足,则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水平是满足管理人员生理需求的关键,也是消减他们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二)安全需求无法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等安全保障需要。人一生中的大量时间要花费在工作上,有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有效促进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的基层管理岗位,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一是事务性的工作多,加班是常态。除了承担计划内复杂琐碎的工作,还有接受上级部门、领导部署的临时工作任务及各类不可预知、目不暇接的突发性工作。他们常年处于忙碌的、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按时上班,却不一定能按时下班,努力付出,却不一定有回报。二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待遇不均衡。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一般以公开招聘教学或科研的高校教师为主,较少涉及管理职员的招聘,即便有少量名额,也通常以非事业编制的名义且竞争性很强。编制的不同,带来明显的待遇差距,管理人员受到职业稳定性的隐扰。三是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不强。有些管理人员因涉世未深,工作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突发的工作难以胜任,难以收获职场的成功感,长年累月,由最初的满腔热情逐渐转变为兴趣索然,情感的衰竭势必影响工作的效率。数据调查显示,认为“个人职业成功感偏低”的占比45.4%,是职业倦怠主要因素之一。总体来說,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其身份和职业的认同度低,使得他们容易缺乏职场安全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社交与尊重需求不被重视

马斯洛认为,人都希望得到互助互爱的关系与照顾,有情感寄托和归属认可的需要。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为了实现职业梦想来到学校的大集体,渴求集体的归属感,尤其是从五湖四海有缘相聚的,归属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健康舒适的人际交往能帮助人们顺利地开展工作,管理人员这个群体也渴望自己在工作单位拥有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交流空间,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期望得到领导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注。部分青年管理人员社交能力较弱,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同意识不强,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归属感。同时在外界看来,高职院校做基层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无非就是抄抄写写、上传下达,每日坐班干些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同教师一样的教学与科研压力,对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存在职业偏见。

(四)自我实现与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

马斯洛提出,人都有渴求实现自我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梦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境界之人,接受自己也认同他人,解决问题能力与处世觉悟性高,自觉能力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有实现自我与成长的需要,但现实的道路过于狭长,发展空间受限。具体表现在:一是晋升职称难度大,晋升职务机会小。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一样,都可以通过系列职称的申报与参评来获得晋升,但在评审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因工作性质一般较难符合相应的条件,从而导致晋升相对困难。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审,需具备充分的课时量、量化性的科研成果以及高质量的论文标准等硬性指标,这些硬性指标建立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完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充沛精力。虽然管理人员群体中也有不少高学历、懂科研懂项目的,但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很难有闲暇去集中精力完成职称的参评指标所需要的科研项目,长此以往,评职称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职务晋升上,由于高职院校岗位竞争激烈,一些岗位要求从职称与专业能力较强的人中选拔任用,管理人员职务晋升渠道较窄。问卷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晋升难度大,76.3%的受访者期望学校能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二是参加业务能力培训机会少。随着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发展,学校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强度加大,急需一批有组织协调能力,能干事、会干事、有职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群体。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每学年有安排外出研修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等培训计划,一般名额基本被教师及辅导员分配,只有少数管理人员可获得学习机会,大多数几年也没有机会参加培训。校内开展的网络学习培训,与实际管理工作契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受限。综上,高校管理人员的自我实现与发展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势必会影响其工作态度,产生职业倦怠的症状。

三、高职院校工会消减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帮扶对策

学校工会是校党委领导下的广大教职工自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组织,是教职工利益的最高代表者和维护者。根据《工会法》,高职院校工会承担着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四项职能,代表高职院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并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职院校管理运行结构中,工会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劳动关系、选人用人模式等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高校工会要主动作为,加强对管理人员等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引领,进一步夯实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完善高校民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管理民主化,监督学校人事分配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合法,大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调查表明,管理人员群体十分期望得到学校工会组织的帮扶(参见图2)。因此,学校工会可以从满足管理人员群体的需求入手,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出发,针对管理人员群体存在的问题,结合他们最期待工会发挥的作用,多措并举来帮扶消减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

(一)推动提高薪酬待遇,注重管理人员群体的谋生需求

学校工会是学校党委和教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要立足工会职能,站稳职工立场,积极向学校和社会各方呼吁,关心和关注学校管理人员,推动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一方面,帮助管理人员定准位,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管理人员是学校教职工中的少部分群体,也是为学校建设发展努力奋斗之人,社会和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不要边缘化,不要重使用、轻发展。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为管理人员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积极沟通协调,提升管理人员岗位薪酬待遇。积极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建议,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薪酬方案,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效激励机制,逐渐缩小与教师的收入差距,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调动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消减他们的职业倦怠。

(二)建立良好职场环境,保障管理人员群体的安全需求

良好的职场安全感与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缓解管理人员岗位工作中的倦怠感受。问卷显示,91.8%的受访者最期待工会在学校重大制度讨论、人员绩效考核、晋升等方面反映职工诉求。学校工会要紧紧围绕自身职责,进一步发挥维护职能,在参与学校重大制度讨论、单位人员考核管理、绩效管理、晋升管理等相关人事管理制度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充分倾听和反映管理人员的诉求,保护其正当权益,建立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积极将制度执行中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制度的制定者,协调学校在人事制度管理、合理定岗定编等方面进行改革并不断完善,激励管理人员找到工作价值。比如:对在工作之余,能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管理人员,在考核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视为对其能力的认可;对工作敬业、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要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在推先评优时重点考虑;对高效率工作能出成绩、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管理人员,应在绩效薪酬分配方面予以考虑,同时还可在职称职务晋升、优秀表彰、先进个人等方面酌量优先;对非在编的管理人员可在薪酬、工作环境和福利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职业安全感,等等。

(三)搭建沟通桥梁,满足管理人员社交与尊重的需求

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与个人自身有关,与生活方式、性格、心理成长与职业发展亦密不可分。职业倦怠一旦形成,将严重影响自身健康与工作的氛围。高校工会应深入基层,精准帮扶,对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尤其是社交与尊重需求进一步调研,分类分层寻找帮扶的发力点。一要帮助增强自信。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身份,增强职业认同,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在学校正常运转与发展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重要的组成群体。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是重要的生产力,没有管理人员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教学与科研的工作也无法正常运转。二要帮助增强职业获得感。通过访谈、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度沟通,利用宣传栏、微信、校园网公众平台建设等多宣传管理人员的励志人生与先进事迹,帮助他们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与尊重。三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关爱他们的婚恋、家庭,让他们走出倦怠,积极参与各类文体协会,为他们搭建不同的社交平台。比如,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可开展新老干部交流活动、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等,以便促进认识,融入集体;单身的管理人员,可开展校内外联谊活动、一对一非诚勿扰相亲、百合姻缘一线牵等;对有子女的青年管理人员,可开展活泼有趣的亲子活动、新技能培训等,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四是积极搭建社交沟通平台。可通过举办兄弟院校、各部门的各类文体户外活动、体育赛事、业务知识技能竞赛、文艺汇演、茶话会等,满足不同管理人员群体的社交需求,继而将关爱点滴落到实处,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归属感,减轻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压力。

(四)提供更多自我提升机会,努力满足管理人员群体自我实现与发展的需求

学校管理人员群体是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群体,他们也有自我价值实现与目标发展的需求,除了自我学习提高外,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能力,将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目前,上级部门或者学校安排的能力培养提升计划中,基本上考虑的是教师群体、辅导员,对应管理人员的培训较少,出国进修的机会更少。学校工会要重视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在优化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岗位技能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并予以有力的帮助。如:构建基层管理人员相关培训体系、五年发展规划等,从岗前培训到职业发展,从业务能力培训、科研能力提升到心理健康辅导,从脱产进修到外出考察学习,使整个培训日趋系统化、专业化。在职业前景上,为管理人员群体开拓职业发展之晋升渠道空间,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取心与创新能力,增强获得感,使个人成长与职业成长有机结合,逐步消解工作中的瓶颈期——倦怠心理。另外,工会要多关注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基层管理工作岗位,比如图书管理人员岗位、后勤管理人员岗位等,他们中有的工龄较长,帮扶他们做到面对工作保持新鲜感与挑战的活力,增强岗位意识与职业自信,进一步培养对本职工作与工作环境的热爱。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工会是学校治理的中坚力量,在推动学校教职工队伍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大多数学校工会始终贯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初心不改,能够深入开展研究,积极加强与二级学院分工会的密切联系交流,形成学校工会、二级学院各分工会、职能部门各工会小组和教职工的联动机制,为和谐发展“职工之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工会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日常工作管理中,而且更要关切广大教职员工的健康需求与学校协调均衡发展的关系,找准定位,深入基层予以精准帮扶。学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教职工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其关乎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管理人员群体的职业倦怠为切入点,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参照,分析探求学校工会的帮扶解决之道,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亦是希望学校工会能够精准识别管理人員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从而有效缓解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推动高校长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英]琳达·格拉顿,[英]安德鲁·斯科特.百岁人生[M].吴奕俊,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3]李玉赋.第八次中国职工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

[4]徐铁军,张孝伟.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工会职能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7(17).

[5]赵宁,陈霂,刘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7(9):48.

[6]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69-73.

编辑 曾彦慧

作者:汪珊珊

第2篇:关于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国有建筑企业中,农民工、临时工以及困难职工都属于建筑企业工会需要帮扶的对象,他们都因为一些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本文将简单阐述导致困难职工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帮扶困难的职工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困难职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8.044

[

0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工程在建设期间都因为发生各种问题,导致工程难以顺利实施,不仅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也缩减了职工工资收入。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的职工,因为家庭、病患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生活十分困难。国有建筑企业工会是代表职工利益的存在,必须肩负起帮扶困难职工的职责。

1 国有建筑企业困难职工成因

1.1 外因

1.1.1 意外灾害

目前,很多国有建筑企业的职工都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自身财产受到损害,例如,洪涝灾害、火灾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职工本人或者家人发生意外事故等,均有可能导致职工本人及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1.1.2 家庭收入低

通过对现阶段国有建筑企业的困难职工进行调研来看,超过60%的困难职工家庭都存在家庭整体收入偏低的问题,长期入不敷出导致其生活困难。尤其是对于普通职工而言,本身收入较低,还要承担家庭正常开支、子女抚养费用以及父母长辈的医疗费用等。

1.1.3 物价水平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物价水平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高昂的房价,使很多职工都过上了“房奴”生活,生活十分拮据,一旦患病或者发生意外事故,将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1.2 内因

1.2.1 个人问题

目前,国有建筑企业的困难职工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等现象。这部分困难职工大多已经参与工作数十年,学习能力低,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弱,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新技能和新知识。虽然在自身岗位中经验十分丰富,但是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偏弱问题日渐突出,很难胜任当前的岗位,导致工资系数较低。

1.2.2 患病原因

尽管国有建筑企业的职工都有大病医疗补助,但是一旦发生癌症、糖尿病、肿瘤等大病,这些补助费用和治疗费用相比,还是杯水车薪。职工每日需要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再加上本身收入较低,很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局。

2 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现状

2.1 企业领导重视度不足

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方面,有时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弱势职工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会日常工作开展。

2.2 企业工会工作水平较低

现阶段,在统计国有建筑企业困难职工信息的过程中,仍存在职工信息不全的现象,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和申请书。这意味着国有建筑企业的企业工会在开展最基本的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不负责、不细心的现象,未能充分认识到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工会本身的专业能力较低,具体如下。①在企业工会帮扶工作过程中,除了给予困难职工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之外,还需要从法律援助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困难职工支持。但是很多国有建筑企业工会都缺少心理、法律相关专业人才,再加上工会从业人员岗位变动频繁,新入职人员本身的业务能力较为生疏,减弱了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②对于困难职工,工会所开展的日常救助工作包括助学、助困、助医、维权、培训以及疏导等,这些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国有企业工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人员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达不到预期效果。

2.3 工会干部思想作風转变不到位

现阶段,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工会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思想认知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模式相对陈旧,过度依赖上级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如果工会内部未设置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会帮扶工作就进入停歇状态,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甚至部分工会干部本身工作作风散漫,仍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在工作过程中过度重视表面工程,走形式主义,不能深入了解困难职工的实际需求,严重妨碍了工会帮扶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受到当前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管理和运行制度尚不完善的影响,很多企业工会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选取的困难职工缺少完善的机制,导致他们在开展救助工作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

3 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优化对策

3.1 提高工会帮扶思想认识

国有建筑企业工会首先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帮扶工作开展,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工会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有效开展。建筑企业工会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3.2 积极筹集资金,充实帮扶资金

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单纯地依靠企业工会将很难实现帮扶困难职工的目标,因此,企业工会必须拓展资金来源,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帮扶资金充足。①国有建筑企业的各级领导应重视企业工会的工作开展,应为工会设置专项资金支出,确保企业工会开展日常基础工作。②企业工会应加强与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联系,了解政府部门的社会救助政策、流程以及困难职工的准入标准,将企业内部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职工纳入社会救助系统中,依靠国家支持,为企业困难职工争取到合法救助。③积极与慈善公益组织展开互动合作,从而有效拓展工会救助资金来源,并通过借鉴慈善公益组织资金运行和监管模式,提高自身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可以和慈善公益组织展开合作,由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企业工会配比一定资金,形成企业自身的帮扶专项基金,完成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借助慈善公益组织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

3.3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

国有建筑企业的工会必须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完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符合使用规范,将资金用到真正有困难的职工身上,解决职工最实际的需求。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必须建立帮扶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建立辅助台账,并按照帮扶资金来源、用途设立三级明细科目,做到收支清楚,管理规范。同时,公开每一笔帮扶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以便广大职工对帮扶资金进行监管。

3.4 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

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企业工会的核心工作。企业工会作为广大职工的代表,必须参与到一切与职工合法权益相关的平等协商中,并为企业提供详细的困难职工资料,帮助企业在进行重大改革或者重大事项决策时,充分考虑困难职工的需求,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3.5 建立信访与法律援助制度

对于困难职工而言,不仅需要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救助,在法律方面也有较大的救助需求。因此,工会应当根据当前困难职工的信访和法律援助需求,建立完善的制度,聘請专业的律师,为困难职工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代理服务,帮助其解决法律问题,保障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此外,企业工会还应加强自身帮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高专业水平、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困难职工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3.6 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

对于国有建筑企业工会而言,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离不开制度支持与约束,这是确保帮扶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①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建立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需要与2~3户的特困难职工家庭建立帮扶关系,每年定期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困难职工存在的困难并,给予救助。②在企业岗位工作安排过程中,尤其是二三线的空缺岗位,应优先考虑困难职工。相关主管部门应与企业工会进行沟通,听取工会建议,安排困难职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还可以通过转岗培训,促成其再次就业,从根本上帮助其解决困难。

3.7 创建救助机制

在国有建筑企业中,部分职工往往因为一些突发意外情况,导致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对于这部分职工而言,除了亲人和朋友的帮助外,企业救助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可能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工会必须建立突发性灾难救助机制,满足职工灾难后的生活基本保障需求。

3.8 建立帮扶档案,提高帮扶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的帮扶工作效率,工会组织应当做好困难职工的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定期跟踪特困难职工,确保困难职工档案的真实性,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使困难职工得到企业更有力量的救助。

4 结 语

对于国有建筑企业而言,工会是联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重视工会工作,主动对困难职工开展救助工作,从资金、物资、心理、法律、培训等多个方面给予困难职工提供必要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发挥工会应有的作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涛.关于在企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站(点)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3(9).

[2]张馨宇.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7(12).

[3]刘富艳.建立和完善工会帮扶解困工作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4]崔盛杰.深刻领会新时代涵义推进工会工作新发展[J].中国工运,2017(11).

[5]潘怡蒙.探析“互联网+”时代工会服务方式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

作者:黎劲

第3篇:做好帮扶慰问工作 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企业职工的收入也都比以前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并非所有的职工都有着较好的待遇,仍然有部分职工会因为某些原因依旧生活的不够好,也没有经济实力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工会组织成立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秉持着帮扶原则来通过多途径的为员工送温暖,帮助这些成员度过经济难关的同时,也有效的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这同时也意味着,该组织应该为没有经济能力的企业员工分担肩上的担子,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本篇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提高帮扶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帮扶慰问;组织;凝聚力

正文:工会组织的成员是以工人阶级的群众为主,是整个企业员工与会员利益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党与群众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解决生活中的难处,成为当前组织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工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所组织的帮扶慰问工作,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通过具体的做法,为困难员工分担责任的同时,也积极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当中所强调的内容,这有利于职工群众真心感受到组织带给自己的热情关怀。

一、帮扶慰问工作实施的作用与意义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解决困难、反映群众呼声并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深入贯彻与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根据人民生活所需来帮助困难的企业职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缩小整个社会阶层当中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了解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基础情况之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更好的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我们只有解决了基层职工所面临的困难,才能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奠定根基。另外,在工會发展的环境下,帮扶慰问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群众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利于建立他们对于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进而为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为员工解决生活困难是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必须以十分严肃的态度来开展和对待这项工作。

二、多途径帮扶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2.1开展"定时帮扶"工作

在救助方向上应该完善其救助程序,对于符合申办条件的,应该予以定时帮扶。首先,符合救助条件的应该向工会组织提出申请,若其直系亲属或职工个人在遭到了重大疾病或重大灾害事件时,向工会组织提供二级甲等以上等级医院诊断证明。或者救助申请当年内自费部分医药费原始单据的,都可以享受其资助。为了能够深入全面地开展这项工作,企业应该对具体的慰问走访工作做到明确的安排和部署,在帮扶渠道方面向外继续拓展。企业可以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将职工分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不同的层次,并根据这些层次来就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帮扶与慰问工作,积极的深入到具有伤病以及生活无法自理的家庭职工家庭之中。

2.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随时帮扶"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工会应代表企业号召广大员工,踊跃参与“社会性捐款帮扶”行动,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工会管理的智慧科学甄别、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好、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鼓励广大企业工会参与扶贫攻坚。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从事于帮扶工作的委员会成员,在遇到需要帮助的员工出现困难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就有利于他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生活和情绪上的安全感。不仅如此,企业应该明白,帮扶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支持与慰藉,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能让他们找到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与互助的良好品德。

2.3对经济困难的职工子女进行"金秋助学"

"金秋助学"是工会帮扶职工工作的一项重要延伸,对于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业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已经将这项活动作为帮扶困难职工的一项长期性和有效性的工作机制。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助学的网络,来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子女也能够圆大学梦,真正的做到不让一位困难人员子女辍学。其次,该组织也应该及时的发现和掌握予以资助对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爱心助学的专项基金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助学行为。

2.4创新机制来提升帮扶的水平

企业也可以建立并健全有关困难职工的档案建设,应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化的管理,严格按照帮扶的相关标准和项目流程开展帮扶工作机制,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基础台账的管理和信息资料的搜集与积累方面,通过有效的监管体系来让帮扶工作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另外,帮扶中心的确立有利于对困难职工的帮助实行全覆盖和不遗漏,同时,每年应该至少公布一次救助资金募集及使用情况,接受捐资职工的监督,由专业审计机构对救助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专项的审计并公布结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做好帮扶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的。这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端正自身态度,秉持着公平合理的原则来量化分级,并对其中的规范标准做到明确。各个单位和社区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群众经济情况摸底调查,通过动态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到群众情况心中有数。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对相关政策做到积极学习与宣传,最终推动工会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晶. 浅议新时期企业工会创新开展帮扶工作[N]. 大同日报,2020-12-22(007).

[2]田晓丽. 浅谈如何发挥工会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N]. 朔州日报,2020-12-19(002).

[3]吕娜妮.新时期企业工会开展职工生活保障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06-107.

延长石油(集团)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丰源实业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作者:薛瑾天

第4篇: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基金管理细则

为保证帮扶中心帮扶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安全,根据xx市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管理办法和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1、帮扶中心在银行开设帮扶基金专用账户,该账户只用于接受捐赠资金和中心有关救助款项的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该账户,更不允许挪用它用。

2、

帮扶中心在接受捐赠款项时,无论捐赠金额的大小,一律由中心的财会人员向捐赠单位或个人开据盖有帮扶中心财务专用章的财政局统一收据,并按照财务有关规定,填写银行送款单,及时送交银行,并记入相关科目及账薄。捐赠的现金不得滞留在财务人员手中,更不允许坐收坐支。

3、帮扶资金只能用于县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事业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虽享受低保家庭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职工,任何人不得借用和挪作它用。

4、困难职工申请生活救助时,中心接特人员应按照《困难职工救助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标准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向中心负责人提出帮扶建议,并填写帮扶金领取。100元以下由中心主任审批,300元以下由主管主席审批,300元以上报市总主席审批。救助金领取单要有经办人、负责人签字,付款时应请被帮扶者当面点清。

5、大型集中救助按县帮扶领导小组与市总统一部署要求进行。

6、困难职工需要借款2000元或贷款贴息的,由求助者提出书面申请,中心审核符合条件的并报主管主席同意后,报县总主席审批。

7、培训预算方案,500元以下由中心主任审批。

8、对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诉讼费用,100元以下由中心主任审批,100-300元由主管主席审批,300元以上报县总主席审批。

9、超过300元以上的开支,原则上用转账支票支付。如确实需用现金支付,必须经领导批准后,应提前与会计、出纳说明。领取支票或借用现金者,应在三天内清理。如有支票或现金未清理者,不得再次领取支票或借用现金。

10、帮扶基金发放应做到日清月结,当日工作结束后,出纳人员应将当天发放帮扶款的相应单据及剩余进行核对,做到单款相符。同时,出纳人员还要和特困帮扶部的帮扶金的发放汇总表进行核对,确保资金发放准确。

11、会计人员对当日发生的帮扶金的发放款逐笔进行认真核对,根据发放款明细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按相应会计科目登记账薄。

12、每个月末,会计人员应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财产物质等进行全面的核对结账,经核对无误后编制会计报表。

基金每次支出及时进入电脑入网,定期在内部网络公布,会计报表每月向分管主席、主席报告,半年向帮扶领导小组上报,同时接受县财政审计部门及社会各界监督审查。

第5篇:县总工会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县总工会帮扶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及工会工作全局,在大力实施送温暖工作和协助政府推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政策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平安信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

入基层开展调查

“两节”送温暖活动是工会维权的重头戏,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工作主动、态度积极。首先,我们以信工字()58号《关于做好困难职工调查摸底的通知》下发给各基层工会,要求各系统、基层工会了解、掌握上报特困职工情况,县总工会从上报名单中进行抽查核实,然后对新增和有疑问的逐户上门调查了解,我们先后深入十几个基层工会,对80多户特困户进行了登门走访调查,从而摸清了情况,确保了情况的准确无误。在进行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把特困职工基本情况、困难原因汇总打印送交县总工会主席办公会审定,同时送交县委、县政府领导,为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送温暖工作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二、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帮扶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建全和完善。形成了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工会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会帮扶工作新格局。帮扶中心按照“九有”和“六规范”的标准不断深化基础建设。县总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始终强调从基础抓起,从窗口抓起,建立了规范、完备的困难职工书面档案和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的电子档案并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了出现一户,掌握一户,帮扶一户,今年,县总工会在新建的工会大门右侧建设了一套面积为50平方米新的帮扶中心,新帮扶中心建成后添置了新的办公设施,设置了显示屏幕、触摸屏,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三、帮扶形式多样

1、实行了领导干部与特困职工结对子帮扶。对所帮扶的对象采取领导干部自已选择和工会安排相结合,并由工会帮扶中心编制安排表,县委、县政府下文的方式进行。领导干部对所帮扶对象家庭生活、再就业问题、医疗和子女上学问题全面关注,经常走访,有了困难及时解决;元旦、春节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分成17个组,走访慰问困难职工67户,各级党、政、工领导干部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815户。共送出慰问金和慰问品23.72万元。

2、开展了金秋助学调查模底工作。对考上了二本以上分数线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登记造册,调查模底。一是举行了发放仪式,现场为26名受资助的对象每人发放1000---元助学金。帮助、跟踪助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和今年高考被录取二本以上的困难职工、农民工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助学帮扶,我们主动联系一家企业老板,资助一户困难农民工的女儿仲雷雷6千元学费及每月生活费;三是各级工会筹集助学资金2万元,资助10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四是县委、县政府筹集助学资金148万元,资助296名困难职工子女每人5000元助学金。一年来,全县各级通过各种途径共筹集助学资金达153.3万元,共资助330名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子女上大学。“金秋助学”活动已成为我县工会组织维权帮扶工作品牌之一。

3、开展了爱心捐款活动。根据市总赣市工通字()27号文件要求,我们及时下发了信工字〔〕34号《关于开展为新时代优秀农民工曾庆香儿子二次心脏手术捐款的通知》并组织部分单位开展了为曾庆香儿子二次心脏手术捐款。

4、开展了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活动,年内共救助特困职工20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生活救助金15.74万元,这是工会组织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

四、特色工作新颖

1、开展了义诊帮扶活动。县总工会与县卫生局以信工字()26号《关于在全县开展“和谐帮扶街头义诊”活动的通知》,组织全县9个卫生院及骨伤科医院从1月—12月分别在林业系统的林场、县城、敬老院、乡镇开展义诊帮扶10场,接受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众咨询1960人次,义诊治疗38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680份(10种),免费发放药品价值2.82万元,发放医疗服务优惠卡180张,发放医务人员联系卡180张。受到了职工群众、农民工的称赞,

2、开展了再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配合有关部门在县陈毅广场、召开了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招应聘现场录用322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并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组织1600多名下岗职工、农民工参加上岗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县总工会与县就业局联合举办了2期下岗职工创业培训班,培训下岗职工95人,实现再就业职工90人。

3、县总工会成立了困难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县司法局成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律师服务团”,江丰律师事务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

第6篇:总工会帮扶中心调研报告

杭锦后旗总工会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和关心我旗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一直努力探索建立工会长效帮扶特困职工的新路子、新方式,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导致我旗低收入阶层以及困难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仅就工会帮扶工作,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治本,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所以,旗总工会在近年来的帮扶工作上主动融入了创新力和上着力。

当前旗总工会开展帮扶工作的重点是由节日活动型转向长效机制型,由抓典型转向全域覆盖的结构型,由单纯办实事向帮监促全方位保障进行转变,实现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社会化、制度化,在思路、载体、方法上等进行不懈地探索。旗总工会按照旗委、旗政府领导要求,采取深入基层、走访职工、抽样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我旗特困职工、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工会组织应采取的帮扶对策、建立完善帮扶体系等方面情况进行调研。

一、我旗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当前,我旗在在档困难职工(全国级、自治区级)共20人,解困脱困的困难职工共3618人。通过入户走访调研现今在档困难职工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旗困难职工所属企业绝大部分是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由于收入和企业效益的原因,职工无奈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在这些困难职工中,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点,只有少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上岗,而绝大多数职工处于非稳定的灵活就业状态。

(二)因下岗失业所致。目前我旗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三)因子女上学所致。目前,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的负担。

(四)因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我旗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一个致困的原因。

(五)困患大病所致。我旗部分职工自己或亲属患病,成为职工家庭沉重的负担,而且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尤其是癌症,其治疗费用对于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二、我旗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杭锦后旗旗委,旗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就业帮扶力度。旗总工会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旗总工会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帮扶我旗困难职工工作的认识,将帮扶工作贯穿全局,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提出了帮扶工作的思路。成立了以旗总主要领导为组长,旗总班子为副组长的帮扶领导机构,强化了机制建设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管理,有的放矢,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旗总工会对我旗各企事业单位的困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开展了全覆盖的调查摸底,对全旗特困职工的自然情况、家庭人口、经济来源、困难状况及家庭人口构成、经济收入、就业意向、劳动技能、子女就业、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困难原因及困难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特困职工的动态管理,做到了“一人一底一策”,实现了掌握动态指数最新,掌握困难情况最新的目的。

(三)强化指导,搭建平台,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工会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集中帮助零就业家庭、失业下岗企事业单位职工重新上岗。二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举办职业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

(四)走访慰问,雪中送炭,建立常年的送温暖机制。积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每逢“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旗总工会都会走访困难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为在档困难职工送去大米、面粉、粮油等慰问品。

(五)金秋助学,资助寒子,建立就学救助机制。针对特困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想,旗总工会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2018年—2019年,旗总工会共资助47户困难职工家庭,使我旗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的学费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六)转型升级,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工会服务平台。旗总工会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基础上,于2020年7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职工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的建立,是为了积极探索和推进全旗职工服务的新内容、新模式、新举措,努力打造工会服务职工新品牌,致力为全旗困难职工提供“一站式”快捷、便利、高效的综合服务,并定于每月的20日—25日进行困难职工物资发放,标志着旗总工会将为我旗广大职工以及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七)领导带头,结成对子,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按照“一帮一”帮扶的要求,旗委、旗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帮扶,起到了表率作用。旗总工会多次举行帮扶困难职工捐款活动,到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项目,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开展“两节慰问”期间,旗四大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极大地促进了工会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在帮扶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出现工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帮扶手段,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工会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协调不到位。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面向全旗的一项社会工程,不是旗总工会一家的事,需要加强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有效机制。旗总工会帮扶中心作为帮扶工作的平台,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的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三)宣传不到位。在帮扶优惠政策的宣传上存在不足。许多企业和职工在谈到帮扶优惠政策时,都表示不知道一些但不清楚具体内容,使得企业职工不想主动去了解,当然就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了。

(四)资金不到位。由于建立基层工会的各企业事业单位缴纳工会经费不够及时,导致帮扶资金匮乏造成落实力度不够,使得帮扶工作在开展时后劲不足,形成了帮扶工作的瓶颈。有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旗总工会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需要法规完善配套。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将工会帮扶工作实效纳入干部考评主要内容,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二)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帮扶工作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仅仅单纯依靠单方面的力量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旗总工会不能大包大揽,需要协调旗委、旗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基层工会,共同完成旗总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

(四)进一步发挥职工服务中心的作用。要加强职工服务中心的建设,拓宽职工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职工服务中心综合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职工帮扶中心是旗总工会的一个窗口,工会的职责可以通过“中心”来实现,“中心”是帮扶困难职工的一个载题、平台,是工会长效帮扶困难职工的一个机制,上可以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下可为困难职工解愁,因此,党委和政府要在“中心”的编制、人员、资金上予以支持,以达到帮扶困难职工,让困难职工和社会受益的目的。

第7篇:2012平坝县总工会帮扶中心汇报材料材料

平坝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7月20日)

平坝县总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让职工受益,创建规范帮扶中心”的理念,按照困难职工帮扶、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四位一体”维权帮扶机构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形成了组织领导扎实、工作制度健全、服务规范有序的县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帮扶中心软硬件建设,规范各项工作

一是重抓硬件建设。按照“四位一体”三星级帮扶中心建设标准,在街面铺面设立了帮扶中心办公室,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包括办公桌椅、饮水机、空调、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文件柜等,建立了社会捐赠、财政预算、工会拨付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用于开展帮扶中心各项工作。按照上级工会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困难帮扶中心各项援助办法、困难帮扶等资金管理办法,并制作上墙,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规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二是狠抓软件建设。逐步完善困难职工及其子女入学救助办法、法律援助办法等六个相关帮扶制度,规范了相应的帮扶范围、办法和办理流程,常年保持工会维权热线12351的畅通,使帮扶 1

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建立职工来信来访登记本、“12351”维权热线记录本、律师签到册、法律咨询登记本、法律援助申请登记本、帮扶中心会议记录本等工作台账11个。

三是严抓落实。严格执行《平坝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管理制度》,做到帮扶程序清晰、严谨,帮扶有申请、有批准、有时限,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二、实行动态管理,做好帮扶工作

对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为符合救助条

件的每个困难职工(农民工)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基层摸清困难职工(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调查困难职工的致贫原因、求助需求,目前累计收集并录入困难职工(农民工)信息表6706份,建立录入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匹配的动态管理,从生活救助、助学救助、法律援助、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

帮扶中心至2008年以来,共计帮扶困难职工(农民工)2092人次,帮扶资金达469470元,其中2008年帮扶659人,帮扶资金108850;2009年帮扶792人,帮扶资金192450元;2010年帮扶726户,帮扶资金220170元,2011年帮扶960人,帮扶资金279940元;2012年上半年帮扶140人,帮扶资金23000元。开展大型职业培训6次,培训人数达2924人,职业介绍5843人,参与举办大型招聘会6次,提供就业岗位22000多个,实现就业再就业3619人,我会在不断完善困难职工(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

和帮扶工作的同时,适时跟踪困难职工(农民工)帮扶的后续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依据。

同时,办理工会法人资格证与工会组织建设同步进行,下发了《平坝县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工会法人资格审查登记工作的通知》,把法人资格证的办理情况纳入各基层工会的目标考核中,召开了基层工会组建及办理法人资格证相关工作的推进会,要求在组建成立工会的同时办理法人资格证,开展了法人资格证办理情况的检查活动。目前为止,全县各基层工会办理法人资格共计505个,覆盖法人单位592家,办理率达100%。

三、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社会稳定

我会法律援助中心除配备专职人员1人,常年聘请兼职律师2人每周1和周5到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坐班,免费为职工(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参与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代理及其他法律援助形式的服务。

自法律援助工会工作站建立以来,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被侵权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作站建立至今,为职工、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案件26起,为职工、农民工追讨工资、争取因工伤亡赔偿金、缴纳社保金和医疗保险等47万余元。2007年10月,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为杨启祥等17位农民工追讨工资9万多元; 2008年6月,安顺市西秀区农民工蒋成元在平坝水泥厂作业时从办公楼二楼摔掉至一楼地面,造成九级伤残,法律援助工会工作站确

定为援助案件后经出面进行劳动仲裁庭外调解,达成了除已支付的16600元外,再支付给蒋成元5万元赔偿协议; 2009年4月30日,湖北省农民工熊范宜在我县下院煤矿井下作业时被荒块砸伤后造成九级伤残,厂方利用不当手段胁迫熊范宜与其签订了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书,赔偿金额仅为2000元,法律援助工会工作站明确了由陶文俊律师给予法律援助,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获得工伤赔偿42334元;2010年3月,农民工蒋国美在打工中不慎从二楼跌落,经鉴定,造成工伤七级伤残,用工方付了4000元后就没再过问,蒋国美多次与用工方协商未果,最终通过工会法律援助,蒋国美获得赔偿34742元。2011年,女职工龙华英在工作中被机械截断了食指,工会法律援助律师为其代写了劳动仲裁申请书,并到劳动部门为其申请劳动仲裁。2012年5月,为王洪江和邓德高2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成功解决了企业为他们在上班期间应缴纳的社保金及医疗保险,有效的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今年5月份,我县19个乡镇、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已建立,完成了市总下达任务。

2010年以来,帮扶中心把握“两个普遍”工作的契机,特别是今年为做好工资集体协商台账实名制管理工作,平坝县总工会成立了由县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台账工作领导小组,并迅速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在会上明确了组织和法保专人负责各块台账信息收集、录入工作,并安排制定台帐录入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今年4月份通过召开新一轮工会干部动员大会,

以会代训,对乡(镇)、系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台账收集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统一台帐填写信息的标准,避免因填写信息不全面,不符合规范,造成返工,增加工作量,增大工作难度。按照重点,分类指导,分布推进的原则,按照“三步走”的步骤推进。第一步由县总工会制定统一的四证模式;第二部由各乡(镇)、系统(行业)分别针对这四证模式对所属企业进行统计收集并上报县总工会;第三步由县总工会按照凯里市的模式进行实名信息录入。将收集四证工作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各乡(镇)、系统(行业)定期向“两个普遍”台帐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不能按时完成进度的乡镇、系统将进行通报批评和在年终考核中扣分。

截止2012年7月23日,经摸排核实平坝县总工会已建会企业是260家,已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217家,覆盖职工8010人,其中,签订沙石行业四个专项集体合同1份,覆盖企业69个,覆盖职工641人,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17家,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3.5%,距市总下达的任务数(95%)还相差11.5%,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签订率达83.5%,已超出市总下达的2012年任务数(75%)

8.5%,但还有43家企业未签订合同,其中有几点原因:一是有的企业还在建厂房;二是有的企业还未正式投产;三是有的企业生产不正常;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李世明2010年10月份在我县检查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加强宣传,不断增强职工、农民工维权意识

帮扶中心把开展工作贯穿到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宣传咨询活动中去,我们将《工会法》、《劳动法》、《农民工外出务工明白卡》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级有关重要文件汇编成“维权指南”,利用到企业调研、赶集的时间发到职工、农民工手中,为职工、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资料。2009年深入基层工会进行法律宣传10余次,免费发放相关维权指南资料5370份。2010年春节期间,通过在车站附近设臵返乡农民工服务点,发放维权宣传资料2200份。7月律师对获得法律援助的农民工进行回访,进一步强化了宣传力度。2011年,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及在招聘会上发放维权宣传资料3600余份。2012年上半年,利用周末时间,在十乡镇发放维权资料2000余份。通过宣传,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了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在农民工中基本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五、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使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县、乡(镇)、企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4月份联合人劳局下发了《平工通(2012)12号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通知》,现已收到77家乡(镇)、系统(行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文件,关于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的文件准备在7月底下发,在2012年10月10日以前完成上报情况。

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同时在劳动争议发生后

及时通过劳动争议委员会进行调解,畅通了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成功化解了多起因工资、医疗、工伤、保险等引发的纠纷,从而有效地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积极协调,均未发生重复上访事件。

总之,我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帮扶救助体系,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维护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做出新的贡献。

第8篇: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介绍

吉文森工公司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介绍

吉文森工公司是林区比较困难的森工企业,林业总人口2万人,全局共有28个基层单位,在岗职工3378人,集体企业职工2578人,离退休职工2395人。在校学生2100人。建局45年来,由于过量采伐,森林资源已尽枯竭。天保工程实施后,森工公司木材产量由原来的20万m³调减到10.2万m³。随着企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主辅分离等改革措施的深化,加之主产业萎缩,林产工业不成规模,多种经营发展缓慢,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困难职工生活保障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目前,企业特困户862户,困难户656户,下岗职工344人、季节性下岗职工475人,职工遗属698人,企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952户、8508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困难职工群体,扶贫救助,做好困难职工脱贫工作,让他们安心为企业发展作贡献,是工会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一、 对职工生活困难状况的调查分析

每年公司工会都组成调查组,对全公司职工家庭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建立起困难职工数据库,并实现特困职工、困难职工档案动态化、规模化、网络化管理。经2003年10月对职工生活状况调查分析,造成部分职工生活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天保工程”实施后,我公司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经济收入锐减,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由于没有林产工业项目,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又缺少启动资金,企业职工就业面窄,造成部分职工下岗,企业应对措施不足,结构性调整难度大,影响了职工生活。

2、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木材产量进一步调减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力度不断加大,还将有部分职工转岗或下岗分流,加之我公司每年有2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一部分大集体职工要求返岗就业,使我公司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一部分职工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素质偏低,认为当全民职工才算就业,企业开工资才算收入,砍木头才算林业工人,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守在家里要“低保”,造成生活困难。

4、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子女虽成家立业但都难以就业,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职工家庭读书的子女多,特别是子女有在外地读大中院校的,上学费用高;单职工家庭,单位季节性生产,而又没有发展家庭经济,只靠几个月的计件工资收入维持全年生活;下岗职工、一次性安置职工一时没有再就业或找不到活干;职工遗属大多是身体多病,医药费用高或子女就学费用高,而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部分特殊群体生活十分困难。

5、职工家庭经济发展缓慢。吉文地区有着丰富的柞木资源,80年代——90年代,职工依靠柞木杆种植黑木耳发家致富尝到了甜头,一些困难职工通过培植黑木耳摆脱了贫困。“天保工程”实施后,柞木资源被列入了资源采伐限额,禁伐区一律禁止砍伐柞木资源,2000年企业从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出发,控制柞木杆砍伐,而部分职工发展其他自营经济缺少经验,搞种养业又怕冒风险,使部分已脱贫的职工出现返贫。

为了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森工公司党委、森工公司积极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广开就业门路,增加职工收入,加大扶贫救助工作力度,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公司工会对困难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温暖工程,帮扶困难职工脱贫,组建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新机制,推动了扶贫救助工作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作为工会龙头工作来抓

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我们认为“企业即人,无人则止”,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谋利益;“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以最现实、最具体、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通过小事积累,实现职工群众的利益。工会作为扶贫帮困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只有牢牢抓住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这个重点,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的利益为重,以职工满意为目标,致力创建职工的“温暖之家”、“爱心之家”,建立高效的、全覆盖的企业扶贫救助机制,构造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连心桥”。办好扶贫帮困这件大事,必须要有好的载体,让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2002年林区再就业工作会议和送温暖工程表彰会先后召开后,我们工会班子成员坐下来讨论,认识到当前工会急党政所急,办职工所需,尽工会所能,必须建立起一套扶贫救助运行管理机制,组建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把建立和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作为工会工作的龙头,把帮扶中心做大做强,建成工会工作的窗口和工会工作的亮点,以此深化维权职责,建立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带动工会各项重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003年初,工会提出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形成送温暖、促进再就业、困难救助“三位一体”的龙头,把帮扶中心建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工会形象的窗口,调解劳动关系矛盾的渠道,依法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阵地的设想,得到了公司党委、公司的高度重视和内蒙古林业工会的支持。帮扶中心从酝酿成立到正式成立,公司党政领导几次到工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很快注入了专项 3 资金,为帮扶中心配备了4名专职人员,内蒙古林业工会和中国农林水利工会领导亲临我公司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揭牌,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运作。无论是帮扶的覆盖面、帮扶方式还是帮扶力度、帮扶的效果,都稳步向前推进,职工亲切地称之为“吉森公司的爱心保障线”。

三、健全机制,完善网络,做强做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吉文森工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以来,公司工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在组织机构、帮扶内容、基金筹集管理、帮扶职责、对象确立等到工作上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1、在组织领导上,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工会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帮扶中心在公司党委、行政领导下,隶属公司工会具体管理。最高权利机构是帮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公司工会、纪委、劳资、财务、信访、社保、教育、卫生、法律顾问室、再就业中心等部门和基层28个二级帮扶服务站组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顾问,公司工会主席任主任,帮扶中心成员会议定期研究决定工作目标、工作条列实施细则的修订、帮扶资金的调剂使用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等重大问题。在工会设立两间办公室,公司工会生活保障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帮扶工作由帮扶中心办公室组织实施,负责扶贫救助日常工作的接待、处理、情况收集调整、协调等工作;公司相关部门参与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下岗职工劳动介绍、困难职工低保待遇等问题;二级单位帮扶服务站负责本单位职工扶贫救助事项的调查、申报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2、在机制上,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有效载体,开设9项帮扶内容,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帮扶。保证“中心”规范、高效运作,使帮扶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一是制订并严格执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实施(暂行)办法》、《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暂行)条列实施细则》和《困 4 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帮扶工作制度,不仅严格按制度进行操作,而且建立健全了各项监督机制。二是建立了帮扶中心各类档案和数据库,并进入微机化管理。三是在“中心”管理上建立了个人申请、逐级申报、分类审批、直接发放的运行机制,实行透明化管理。四是帮扶中心根据承办能力和职工需求,开设了9项帮扶内容即:生活救助、信访接待、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法律援助、中介服务、婚丧承办、贷款帮扶,并完善了工作制度和实施帮扶的具体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帮扶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基本生活难以维继的困难职工实施及时救助;通过信访接待、处理职工来信来访,协调基层、解决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和解释工作;负责为下岗失业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务中介机构联系与合作,把企业富余人员和困难职工子女有组织地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劳动模范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为困难职工家庭无偿承办婚丧事;为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提供发展家庭经济无息贷款和技术等服务;分析研究企业职工队伍中特别是困难职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向企业党政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帮扶的重点是下岗失业职工和老弱、伤、病、残职工及遭受意外灾害、本人或家庭成员患大(重)病,因生活困难造成子女失学等困难职工群体。五是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两部求助热线电话,让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随时得到直接、快捷、方便的帮助和服务。

3、在资金筹集使用上,建立了“企业拨一点、工会出一点、职工捐一点”和各项资金调剂使用的资金管理体系。开展帮扶工作必须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帮扶中心共设立三项基金:送温暖基金、助学基金、帮扶基金,各项基金累计80余万元,基金的来源渠道基本上按照企业和工会每年定期划拨、基层单位和职工个人自愿捐助;各 5 项基金的管理由公司工会财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各项基金按照扶助对象的具体情况、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合理使用。“三项基金”调剂使用,改变了过去各项基金“单打一”的作法。对帮扶基金的调剂使用,由帮扶中心成员会议研究决定,克服了以前各项基金由各个基金领导小组单独管理、帮扶标准不一致、出现重叠的矛盾。严格执行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从基金的收缴、管理、帮扶对象、帮扶申请、审核、帮扶标准到资金发放、信息反馈等,每个环节都作出了详细的操作规定,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和宣传,让职工充分了解帮扶中心的工作制度和帮扶标准,让符合帮扶条件的职工及时报告家庭困难情况,让帮扶中心及时发现遇到困难急需救助的困难职工,特别规定了帮扶基金的发放要实行签字认领,保留原始依据,做到依制管理,手续完备,有据可查,让职工放心。为扶贫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新的合力,加大了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

四、拓展帮扶领域,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力度

丰富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的办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帮扶中心窗口和载体作用,努力形成解决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

1、“输血”与“造血”并举,由短期帮扶发展为长效帮扶。帮扶中心以“扶贫救助、送暖解难、心系职工、同奔小康”,为服务宗旨,依照相关规定,一是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将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办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高技能提供良好的学习、实习场所,先后举办养殖技术、食用菌培育、中草药种植、下岗再就业等培训班六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0人次。二是为下岗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发展家庭经济提供无息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2003年3月,公司筹集20万元资金,开展了“双十万百户家庭经济”扶贫工程,为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职工提供发展家庭经济无息贷款帮助,直接面向困难职工家庭放贷,滚动发展,并帮 6 助家庭经济户选择项目、市场信息和销售等项目服务,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现已为87户困难职工家庭发展种植、养殖等非林非木项目和建设家庭生态林场提供了无息贷款,帮助他们走上自主创业的路子,28户困难职工家庭通过无息贷款帮扶,已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2004年公司工会又筹集资金8万元无息贷款给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三是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帮扶活动,帮扶安置下岗失业职工。与私企、个体工商业主联系,寻找就业岗位;吉发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在吉文森工公司利用闲置厂房进行卫生筷子加工,得知上深加工生产线消息后,我们找老板商谈用工事宜,一次性就接收了85名下岗职工就业,帮扶中心成立以来已帮助165名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到工作岗位,其中“4050”人员26名。四是帮扶中心成立一年来,基本覆盖了整个困难职工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据统计,已为665户困难职工家庭进行了及时救助,累计动用资金35400元;接待处理来电来访185人次;为76人次进行了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将企业65名富余人员有组织地输送到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呼和浩特等地务工;为198人提供了法律援助;承办了45户困难职工家庭婚丧事。

2、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帮扶。帮扶中心与公司信访、劳资、社保、教育、卫生、法律顾问室、再就业中心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联动,共同保障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会同公司社保部门与旗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调促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到目前,全公司已有198名下岗失业人员领到再就业优惠证。从“中心”运作以来的情况看,基本达到了把好事办好,让职工满意,让党政领导满意的效果。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初步形成。

五、对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几点思考

1、工会要想在帮扶困难职工工作上有所作为,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企业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力量,构造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开展好帮扶工作。在帮扶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节日走访慰问,开展“定时帮扶”;针对帮扶对象实际困难开展“随时帮扶”;针对帮扶对象及其子女就业愿望,开展“优先帮扶”;针对帮扶对象遇有重大问题和困难,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帮扶”,针对工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联合帮扶”等。为增强困难职工自身“造血”功能,把送钱给物输血型,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造血型转变,引导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走上长久的谋生致富之道。

2、能够有利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成立及有效运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部分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上,它让企业职工切实体会到来自企业党政工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性和向心力。

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阶段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制的不足。现阶段,林区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仍处于体制转型期,与内地发达地区的情况相比,总体上存在起步晚、发展慢、起步低的不足。就吉文森工公司情况来看,虽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之中,为企业职工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但也存在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而造成一些职工生活相对贫困等到问题。如职工患大病自付费用过高难以承受: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死亡职工遗属男子18—55周岁,女18—50周岁不能享受按月抚恤金待遇;职工子女上学费用高而举债过日子;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集体职工缺乏生活保障等等;导致企业中部分困难职工基本生活 8 得不到保障。“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林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而困难职工家庭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职工抗御风险的能力,对社会保障起了较好补充作用。

4、能够推进送温暖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设。近年来,林区送温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以完善发展,逐步迈上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注重形式不讲求实效,实力不足导致帮扶乏力,过年过节热热闹闹平时无人问津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资金保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建立其过程本身就是企业在实施送温暖工程中,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规范工作程序,创新运行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的过程。“中心”对送温暖工程资金的筹集,工作领域的拓展,工作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都从制度上、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送温暖工程的深入实施。

5、让扶贫救助融化于情。扶贫救助是一件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大好事,要把它做好,除了要有坚强的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以真挚的感情、无私的爱心打动帮扶对象的心,使有限的物质扶助从精神上得到内涵的延伸,使帮扶对象增添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激发起他们为企业扎实工作、拼搏奉献的动力。为此,帮扶中心在实际运作中必须努力做到:坚守一个“诚”字、把握一个“帮”字、突出一个“快”字、注重一个“情”字。

第9篇: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精选)

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

设调研报告

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总工会建立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好的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经县总工会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就我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邵东县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于2006年8月, 由于成立之初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场地,200

7、2008年连续三年由办公室兼管此项工作。2009年10

月争取了县委、县编委领导的重视,正式批准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正股级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名。帮扶中心设立了再就业介绍、困难救助、技能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窗口,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站”两个维权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工作制度方面,专设了职工热线电话“12351”,加大对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帮扶力度,我们制定了“服务宗旨”、“主要职责”、“礼貌用语”、“困难救助办法”、“再就业介绍办法”、“信访接待办法”、“法律援助办法”、“困难职工救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透明化服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办公,电脑3台,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电话各1部。至目前,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接待职工3000余人次,实施帮扶20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邵东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 工会帮扶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工作定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帮扶中心作为服务困难职工的窗口、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多年来为广大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好事,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生活难、住房难、诉讼难等实际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

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帮助、扶持困难职工的新举措,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全方位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仅靠工会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快捷地解决每一位求助的困难职工问题,解决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职工解愁,才是帮扶中心应该做、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三、 帮扶中心工作情况

邵东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充分履行维护职能,以建立“五项机制”为抓手,以解决“六难”问题为主题,加大对城镇下岗困难职工的扶贫帮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就业救助机制,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

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小额借款帮助再就业。我们通过对职工个人和困难群体进行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仅2004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80人次。四是开展活动促进再就业。帮扶中心共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2次,今年5月底我中心联合县工商联、县劳动就业服务局联合举办了“邵东县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免费为供需双方搭建平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另外4次深入到下岗职工多的困难企业,开展以“送岗位到企业”为主题的专项用工洽谈会,共提供用工岗位2547个,492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建立就学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一如期开展每年

的金秋助学活动,2009年以来我中心联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在读高中和大学生进行了摸底,并通过走访核实。当年对30名学生进行现场捐助,资金达39396元。二为确保金秋助学工作的长期性,我们将贫困学生跟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帮扶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帮扶中心的发动和带动下,县计生局、县煤炭局、县妇联、团县委、金利华实业公司、邵东伟特家具有限公司、邵东齿轮厂等单位和民营企业也纷纷出资,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在全县形成了一股助学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0余名受助学金额达50余万元。

3、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 一是建立特困职工档案。特困职工档案是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基础。目前帮扶中心按照家庭情况清、困难原因清、思想状况清、就业要求清、技术特长清的原则,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并科学地实行了三级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在全县范围内每个乡镇、大的企业都建立有帮扶网络站点,形成了横成片、纵成网、广域覆盖的帮扶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目前一年一度的双节送温暖活动已经形成机制,坚持不懈,成为具有工会特色的帮扶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社会各届的赞扬。

4、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站”,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聘请专职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2008年一名贵州榕江县的务工人员来到县帮扶中心,诉说了自已在邵东的打工经历,该务工人员在邵东一家非法小作坊打工被机器所伤,构成伤残,经劳动仲裁和法院判决应得8万余元的伤残赔偿,然而非法企业的负责人因无力支付而外逃,致使从2001年判决以来该务工人员多次到我县有关部门上访,并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上访,均未解决问题。帮扶中心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积极与

县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终由我县相关的七个机关单位共同先预付了该赔偿金,使该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化解了一起影响较大的上访事件。

四、帮扶中心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度的建立情况。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政府、纪委、财政、劳动和民政为成员单位的“双联”和困难职工帮扶领导小组,但联席会议开展较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仍然没有冲出工会自身运作的“围城”。主要由以下客观原因造成:一是上级工会组织未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与有关部委联合下文建立沟通制度,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自以为是,不能很好的合作。因此造成了帮扶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能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起沟通协调制度,取得他们的支持,帮扶中心的工作法码将大大增加,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将会更加有效的得

到维护。下一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协调,尽快建立起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

五、帮扶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

雄厚的资金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础,也是开展帮扶活动的保证。几年来,帮扶资金在促进再就业、小额借款、困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无奈之困。但是帮扶中心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支配的资金仅只限于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省级财政和县财政配套资金,仍未处于落实,可用财力相当有限。制约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建立起工会自筹、社会捐助、财政拨付的科学资金筹集机制是当务之急。

六、来访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帮扶情况及效果

近期,帮扶中心对我县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就致贫原因作了如下分析:

1、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

改革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2、因下岗失业所致。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

3、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绝对是负担不起的。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4、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5、患大病所致。 众所周知,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

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下岗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如邵东县统战部刘昌嵩同志,他爱人曾朝秀系邵东县公安局干警,患有乳腺癌、脑溢血、尿毒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子女单位效益都不太好,每每来到工会求助时泪流满面,我中心每年从有限的医疗援助资金中都给他解决一定的帮扶资金,但作为干部职工的娘家人,还是为他的家境感到揪心。几年来,帮扶中心急为困难职工所急、想为困难职工所想、帮为困难职工所帮,切实解决了与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绿色联系通道。困难职工在感激工会的同时,更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七、 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

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2、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3、帮扶力量有限。作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4、邵东县作为民营经济大县,非公企业发展迅速,农民工团体非常壮大,由于他们法制意识的淡薄,对他们的法律援助还很薄弱。

5、邵东县帮扶中心的建立,争得了县领导的重视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但办公场地等各项硬件设施一直未得到解决,要达到省总要求的规范化县级帮扶中心还

有一定的距离。

八、建议

1、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和政府的支持。帮扶中心的所有工作,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政府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来自企业和职工群众实际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以工作实绩不断取得党和政府的认可。

2、形成帮扶中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目前,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要不断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中心与工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

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3、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要通过政府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工会要加大对帮扶中心的资金投入力度,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帮扶中心。

4、建立帮扶中心工作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制度。帮扶中心要建立信访接待、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项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二要配备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帮扶工作队伍中来。三要加强对帮扶中心的组织领导,工会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帮扶中心工作,对职工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帮助。

上一篇:文艺部招新计划下一篇:加油站安全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