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意识形态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一个政党要执政兴邦,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夯实共同奋斗的精神根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1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作为院党支部书记,是抓本院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党中央着眼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因此在思想上必须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意識形态工作中做到高度重视,充分认清当前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到有责、负责、尽责。一是明确责任。抓好本院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领导干部的应有责任,作为党支部书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责任目标管理重要内容,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组织学习,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阵地管理,强化组织领导和末端落实,切实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为全院发展凝聚强大的正能量。二是落实制度。以深入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不断加强本院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建设,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普遍建立意识工作责任制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严格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本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等,使之更加实际、更好遵循、更易操作;同时,要更加压紧压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明确奖惩办法,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使更多党员、干部真正参与到意识形态工作中,做意识形态工作的带头人、模范者。

2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学习引导

学习态度折射出工作态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材料浓缩了正确的历史经验,学习正确的历史经验是避开陷阱、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是指导工作开展、把握工作方向的最佳依据。特别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更要以学为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平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是选好学习内容。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湖南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湘西自治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分工》,重点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着力深化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教育。二是定好学习计划。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学习计划和理论学习重点内容,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支部理论学习计划,确定理论学习重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州交通运输局组织的集中学习,落实支部每月组织集中学习,参加红星云及学习强国平台学习,通过反复学、扎实学、重点学,做到理论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确保将精神深刻领会,确实把学习成果转化贯彻到工作中。

3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引导

始终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当作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美丽湘西建设等,坚持重点宣传和阶段性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载体,积极拓展宣传平台。一是坚持思想导向宣传。坚持政治高站位,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贯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认同、增强自信,凝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合力。二是高标准开展阵地宣传。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设置固定的宣传阵地,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美丽湘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制定主题党日方案,设置横幅标语,举办党建知识竞赛,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做到楼梯过道有宣传、院落坪场有宣传、进村入户有宣传、施工现场有宣传,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到一线。通过宣传引导,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社会正能量在民群众中的感染力、吸引力。

作者:向昌德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心得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开展,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心得

前言: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对初中历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所以要将问题带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去,鼓励学生在思考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入手,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同时来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实现学习的目标[1]。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四、教师认识度不高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占据了课堂中的主题地位,这样也就使得教师虽然为学生设计了大量得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提问机会。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身是否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是否存在问题,最终也就降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

五、教师主导过强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一直占据了课堂中的重要地位,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加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所进行的知识讲述大多时从教材上获取的,所以所提出的问题仅限于检查学生是否学习过,是否掌握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由于一直是跟随教师学习的,所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能够消除存在的疑问,加之受到教师过度权威的影响,使得学生即便是存在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样也就逐渐丧失了问题意识[2]。

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使得历史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之一,所以在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也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素质教育发展下的今天,要清楚认识到做好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第一,要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正确的指导学生,以此来给学生营造出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第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在问题意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话题的探讨,同时还要加强话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

(二)保证教学手段的合理性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要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上来说,许多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时,主要表现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也就造成了学习效果与质量不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次,是要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上出发,完善教学保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第一,运用连续性的问题。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有效的教育内容。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设计出奖励。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一阶段学生存在着较强的好胜心,所以通过奖励等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欲望,同时也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三)完善校园文化

教学活动与学习行为都受到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中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入手,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进行大环境建设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上出发:第一,提供相关的人物画像等,激发出学生的疑问心理,当学生自己难以理解时也就可以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要适当的进行延伸,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入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婷.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 宁夏大学, 2013.

[2]米玛措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才智, 2014,(28):23-24.

[3]胡文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5):144-144.

作者:韩传丽

第3篇:学习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这充分阐明了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是对宣传思想工作基本职责的时代定位。

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理论和舆论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途径;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要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就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努力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紧紧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抓住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抓住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涉华的大事,加强研判和谋划,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赢得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第4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一个纲要。应当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它们同时是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开山之作。至于1844年的那部著名手稿,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那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新世界观是这场哲学革命所结出的果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是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发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地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后详尽地阐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费尔巴哈》章研读。这样的选读也有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作为依据,马克思在该著的序言部分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主要地具有从正面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的作用,它可以被视为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论。

《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论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其中得到正面论述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1、“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留着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因此,重新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2、“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如果“生活决定意识”,那么,生活就不是“意识”所过的生活,历史也不是意识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生活是现实个人的生活。

何谓“现实个人”?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个人”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本体论境域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做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最初阐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现实个人”这个概念上。先是个人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物质环境”,而是与“活动”相应的、作为“活动”之“条件”的“世界”,这其实正是“感性世界”之概念。

由此出发,才能发现历史之为历史的本体论根据:“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史。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的“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的“感性存在”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地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历史”的本体论根据。由此获得理解的历史,就既不是神的历史,或绝对精神的历史,也不是一个生物物种的历史,而是现实个人的生产史。

3、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

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已确立,就不应当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的物质性,若脱离它与现实个人的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之真正的感性存在,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理论抽象。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正是指出了他由于不能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建立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4、以“交往形式”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观念的关系或思想的关系)的感性本源

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本体论内涵:“生产关系”是个人在其中实现其感性劳动的交往形式,亦即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因此它在本体论上确证了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经济组织、政治国家、宗教共同体等等)的感性本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理。

建构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自然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上彼此创造其社会存在(此即“感性交往”)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社会本质。因此,生产力既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亦非一般人类理智的物化力量,而是人们之间的感性交往的力量,因而它本质上是社会力量。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感性基础,它不是思想的产物,不是一种理智事物,而是一个让人们的感性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社会形势。这个形式本身是感性的:在它身上直接体现了感性劳动对于社会的生产。

因此,正是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洞见: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间接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这就是历史运动的本质真相,是历史运动区别于思想运动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历史科学”所要描述和加以理解的对象,就是这种生产出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

5、私有制是自发分工的产物,它处于劳动积累的必然性

生产关系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中形成起来,又反过来制约着现实个人的生存条件。与自发分工这种感性交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定是所有制的关系。而所谓私有制,即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从思想、观念或意志中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奴役和对抗,是从私有制这种生存条件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究其实质,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支配欲被支配的关系(即“社会权力”,区别于“政治权力”)是处于在自发分工的前提下的实现劳动积累的必然性,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物质财富)对于现实的活劳动(劳动者)的统治权。因此,统治不是恶的意志或理性迷误的结果。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生产关系之“理性前的”的本质来历的揭示,若对生产关系的感性本质进行超感性的抽象,便会得到财产关系来自理性的“权力”这样一种法哲学的理解,但是,按照事情本身的真相,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6、共产主义是现代历史运动本身的实践趋向

根据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感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运动的原理,人类解放的理想,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出感性实践的基础,那就只能是一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的“应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现代资本运动本身所包含的消灭资本原则感性实践趋向。这一趋向体现在两个基本事实中:一是现代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现代生产工具本身的社会性程度及其所必然带来的感性交往的世界化);一是现代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即,被资本主义生产抽取了感性生命的现代无产阶级),一方面是资本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对于人的感性生命的“世界历史性”否定。

这两个基本事实都表明:资本的存在基础愈是展开、愈是有力量,就愈是与资本原则本身相矛盾、相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据此写道:“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为,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了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7、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传统哲学,代之以“实证的”历史科学

马克思关于传统哲学之终结的思想最初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和第十一条中。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思想作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阐发。

根据“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哲学在那种凭借意识分析和意识批判来理解世界的理论态度下,就只能产生种种“关于意识的空话”。不同的哲学理论之所以只是不同的空话,是因为它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时候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承认了现存的东西。“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的费尔巴哈也不例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他“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的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不过,我们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一般理论家一般所能达到的地步,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用语中,“理论家”和“哲学家”具有贬义,这是耐人寻味的。对现存世界力图达到正确的理解,这仍然只是在思想本身的范围内表达现存的事实,却丝毫没有涉及造成了现存事实,以及必将改变现存事实的历史运动。所谓“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主攻存在的东西”,指的正是要去把握那既造成、又推翻现存的东西的历史运动本身。这就要求突破哲学把现实翻译成意识自身逻辑的那条“思辨路向”,而代之以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现实自身的历史性的“历史科学路向”。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形成”,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是“实证”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实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实证主义的科学需要独立的哲学为其划定事实领域,确立理论前提和目标。而“实证”的历史科学所要把握的,乃是从人们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规定了人们对现存事实的理解和解释的那些前提本身。这种对于一切理论解释之历史前提的把握,是历史科学的真正主题。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这种新型科学的道路。这种科学是对“能动的生活过程”的描绘,它“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哲学观的明确表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悉心领会。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第5篇:学习《重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

参加党校支部集中学习,xx做了《重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通过学习,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党校必须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中做到尽职尽责、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校教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的形象,传播党的声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遇到任何一堂课都要问自己是否姓党,讲党的话,讲人民的话。另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准确表达、正确释义,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不跑调、不变味。

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党校要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对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分门别类的大规模轮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党校办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加大宣讲力度,不断用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教育引导群众。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是党校的重要使命。党校应履行好流动宣讲这一使命,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流动宣讲使之“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让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为基层群众搭建起学习的平台。

第6篇: [四种形态的心得体会]

四种形态的心得体会

(一)

对践行"四种形态"的几点思考

于党组织而言,首先要知责明责。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四种形态"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两项党内法规作为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廉洁自律要求,熟悉纪律处分规定;要明确职责定位,层层建立责任清单,明晰落实主体责任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将主体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层层传导压力,自上而下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定期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责任落实情况,加大对落实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力度,真正做到责任覆盖无盲区。其次要履责担责。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好带头执行、全面推动、督促传导的职能作用,切实抓好"四种形态"的贯彻落实。强化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责任意识,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发现问题敢于及时提醒,不遮丑护短、姑息迁就、养痈遗患,要把腐败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强化日常监管,各级党组织要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把纪律红线边缘的党员拉回正规,及时阻断从前一种形态向后一种形态发展的路径。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使对干部的日常批评教育和监督管理成为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重要手段,确保党内纪律和党内规矩成为硬约束。第三要问责追责。把严肃问责作为推动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利器,结合实际出台责任追究办法,为落实责任追究提供制度保障。加大问责力度,对在运用"四种形态"中落实主体不力导致出现问题的,要严肃处理、严肃追责。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地方和部门,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既查案件本身的问题,又查监督不力的问题;既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又严肃追究纪委的监督责任,以严肃的责任追究倒逼"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于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实践"四种形态",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心得体会《四种形态的心得体会》。强调抓早抓小并不意味着放松对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而是在持续保持惩治极极少数严重违纪问题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极少数轻微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挺纪在前,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踩着不变的步伐,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减存量、遏增量。要突出惩治重点,按照"四种形态"严格分类处置问题线索,扩大谈话函询覆盖面,清理暂存线索,坚决把存量减下来;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红脸出汗要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处理要经常使用,坚决把增量遏制住。尤其是要注意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三种情况。要突出执纪特点。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留盲区、没有例外。坚持敢字当头、迎难而上,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戒尺,发现苗头就要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要立即处理,坚决排除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干扰,努力在严肃执纪中体现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要突出执纪安全。坚决落实纪律审查各项制度,把保障审查对象人身安全的责任落实到岗,出现纪律审查安全事故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良好政治生态形成。

四种形态的心得体会

(二)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哲学思考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是极极少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考量,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表现,也是管党治党的精准标尺,体现着党对干部的严管厚爱、治病救人,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一、"四种形态"蕴含着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从"好同志"到"阶下囚"不是一天两天就转变的,而是经过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曾经的"好同志"思想防线一点一点松懈直至垮塌,行为一步一步失范直至脱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破纪"从"破法"开始,很多党员干部从吃一顿饭、收一张卡、拿一点小意思等小问题发端,近而发展成质的变化,从小错酿成大祸。这个过程并非自由落体运动,不少党员干部有过彷徨、纠结、后怕的心路历程。如果在这个时候组织能关键的"大喝一声""猛击一拳",及时在出现苗头性倾向或者违纪发端之时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就能挽救很多同志。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及时对党员干部开展提醒警示、批评教育,或者对其咬耳扯袖,让其红脸出汗,及早发现、及时提醒、及时处理,就不至于放任其错误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就能有效避免"好同志"断崖式下沉为"阶下囚".

二、"四种形态"蕴含着全面与重点的辩证关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三转"的持续深化,这里面既有全面又有重点,两者辩证统一。用纪律管得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也管得了8700万党员这个"最大多数",才能叫全面从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划分体现了党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除了对那些问题严重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立案调查,纪检监察部门还要多运用警示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开展执纪工作,实现对全体党员的监督。一旦发现有个别人不收手、不收敛,要毫不犹豫地运用第

三、四种形态,下大力气拔"烂树",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治病树"、 "正歪树"、"拔烂树",养护好整片森林。

三、"四种形态"蕴含着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思想。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是反腐的"拐点",不意味着纪检监察部门不查案子了。虽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但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而"四种形态"是在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治疗"未"来病,把规矩、纪律讲在前面,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纪律是把尺子,"四种形态"就是刻度。标注刻度的尺子能把情况分得更清,问题看得更准。不纵不枉,不错不漏,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是实事求是,也是依规治党。反腐肃纪只能越来越严厉,力度会越来越大,不会偃旗息鼓。

第7篇:谈增强公仆意识的心得体会

人秉承的光荣传统。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只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保证工人阶级不丢失政权,保证工人阶级政权不改变颜色。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增强公仆意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前途,关系到国家的走向和命运。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增强公仆意识,只有认认真真地增强公仆意识,才能全心全意地服务好人民。

增强公仆意识,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明白增强公仆意识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组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既是重申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也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学以致用,把增强公仆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中去,贯穿到作风养成中去,贯穿到构建和谐荣昌的征程中去,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增强公仆意识,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

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思想上真正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懂得一个真理,即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

增强公仆意识,其三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明白身教重于言传。 当前县卫生系统要求在全县创建以“思想素质好、服务群众好、工作业绩好、廉洁自律好、社会评价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建设活动。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认为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增强自身的公仆意识,克服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公后私,克

己奉公,多做贡献。

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创造需要一大批甘当公仆、慎用权力、乐于奉献的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不断得到实惠。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只有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管好自己,廉洁自律,才能不辜负党的希望,人民的重托。

第8篇:党课心得体会:增强党的意识

党的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自从举手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祸福荣辱就和党的命运紧紧相联。人们公认,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海内外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时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远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个执政党成员的骄傲。但是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挑战。历史给中国这条大船疾驶前行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前方急流、险滩、暗礁数不胜数。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

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仅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而且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使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并形象地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警示全党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每一位党员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无论是身处重要岗位,还是从事平凡职业,每一位党员都肩负一份沉甸甸的执政使命。负起执政的责任,关键在于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不忘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关切。负起执政的责任,人人都要努力增强执政本领。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董必武老人指出: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只有那些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人,才能最终成就自我,造福他人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得失,与党的事业格格不入;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一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注定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摆正“我”与党的位置,就要处理好自我形象与党的形象的关系,就要处理好个人意志与党的纪律的关系。有位领导同志说得好,人生有三难,实事求是难,有自知之明难,淡泊名利难,克服了小“我”就都不难。这是我们应当谨记的金玉良言。

上一篇:ivd医疗行业工作总结下一篇:重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