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医疗行业工作总结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总结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ivd医疗行业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ivd医疗行业工作总结

北京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现状与体会

北京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000余家,其中三级以上医疗机构66家,还包括重要的公共卫生部门如血液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信息系统众多。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涉及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系统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连,信息安全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细则

2012年4月,原北京市卫生局按照原卫生部下发的《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11〕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综函〔2011〕1126号)文件要求,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发展状况两个大局,总结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经验,研究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京卫办字〔2012〕26号)。

这个通知不是对原卫生部文件一个简单的转发,还包括了《北京地区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原卫生部文件提出的定级要求进行了细化。三级甲等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原则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不低于第三级,一些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不低于第三级,一些区域平台信息系统不低于第三级,这是属于比较大块的分类。那么具体到医疗机构,具体到公共卫生部门,到底什么样的系统定为第三级,大家可能会感觉不太清晰。所以我们在《细则》里定义了三级甲等医院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定为第三级。例如《细则》中写道,“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原则上不低于第三级”,应结合医院业务及信息系统实际情况,从以下指标确定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医院平均日门诊量;医院住院床位数;业务系统承载病患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对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影响的;业务中断使医院正常运营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其他如何遭到损害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系统。因此,无论是医院的门急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还是今后将要建设的其他信息系统,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定级。

这个《细则》的制定使得我市医疗卫生行业更加明确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要求及落实方法,对我们之后的备案、安全整改和等级测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原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事业单位,负责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指导工作。北京市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开展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落实责任。每年年初组织召开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会,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市公安局领导均出席会议,对全年信息安全工作提出部署,明确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重点任务,为落实全年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联合检查,摸清底数。自2008年起,我们每年都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卫生行业机构众多的特点,设立了由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市区两级公安部门联合检查的工作机制。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及市卫生局直属单位由市卫生计生委、市公安局负责,区县医疗卫生机构由区县卫生局与区县公安分局联合进行。目前,我市所有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重要公共卫生部门均已完成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工作。

三是政策落实,推动整改。近几年,市财政、市经信委大力支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2012年度至2014年度的市卫生信息化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规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属于政府支持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市属三级医院(世纪坛医院、朝阳医院、地坛医院、儿童医院、安定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友谊医院、佑安医院、中医医院、首都儿童研究所)完成信息整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由市经济信息委审核通过项目资金共计3670.902万元,现在建设资金正在陆续拨付到位。通过安全整改、等级测评,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切实提高了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制定预案,强化值守。

五是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体会

从2007年开始参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我个人经历了北京市等级保护工作推动的全过程,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工作的思考。

首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我们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看待信息安全工作视角的变化。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技术本身,有了等级保护要求之后,使得我们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安全这件事情。因为信息安全是符合木桶原理的,最薄弱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代表着整个安全防护的水平。第二个变化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系统,以往可能主要从系统功能来区分,现在会考虑从业务连续性的高低、数据安全防护需求的高低来区分。

其次,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梳理、划分也清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里哪些要求对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更适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是各行业通用的,因此在行业内推动时,一定要结合行业特点,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适合本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我们之前推出的《细则》其实就是基于这个思路,但由于行业的复杂性,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完整的标准规范,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第三点,医院的院长、信息中心主任在增加新的信息系统时,都应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在项目规划申报阶段就将信息安全需求整合考虑。现在大部分医院都上线了移动医疗、移动护理,面向公众开通了微信、手机App,增加这样一些新的业务之后,医院原有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发生了较大改变,具体应如何解决?另外数字医疗设备信息安全的问题也应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我们的调研,随着影像检查、生化检验等设备的数字化,这些设备都接入到医院的信息网络当中,但对这些设备的安全管理基本属于空白,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而解决。

第四点,既然面临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从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的角度,如何推进等级保护工作?答案是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跟国外的信息安全最佳实践,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ISO/IEC27001等结合起来落实。不管是增加什么样的新系统、新业务,都不要就这个应用本身去考虑太多,而应该按照一个整体思路方式来进行梳理,进行考虑。因此我市医疗机构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整改建设工作中,都重点考虑了将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结合。

第五点,在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大家对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即使北京市医疗卫生行业等级保护工作推动得比较早、比较好,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整改工作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完成,主要原因还是资金落实进度的问题。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应该多与政府、财政进行沟通,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资金落实到位之前,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先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加强信息安全制度的建设,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同样也会使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郑攀

第2篇:深化医疗改革下中国医疗建设行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颇受社会关注,不少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政府也因此加大对医疗事业的关注。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氛围下,社会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加强深化改革也寄予厚望。医疗建设服务行业作为医疗经济领域的晴雨表,间接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那么究竟我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其未来前景又如何?本文选取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其宏观环境分析、财务分析及预测,对此一窥究竟。

一、尚荣医疗案例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据统计,2013 年末,我国共有1735个县、1.16万个县级医院。根据《规划纲要》要求进行测算,2020年全国将仅保留3470家县级医院,剩下的8130家县级医院的属性将会发生变化,部分县级医院会迎来社会资本的进入,部分则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分级医疗制度是未来政府大力推进的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粗略假设60%左右的县级医院将会进行改制并进行扩建或重建,即大约4878家左右。按照每家医院重建平均投资2亿元左右进行粗略计算,估算市场规模大约在9756 亿元左右, 平均未来5年医院建设PPP项目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根据尚荣医疗公司高管透露,根据公司的了解,目前具有医院建设需求的数量大约为2000家,按照每家2亿左右的投资额,投资规模也将达到4000亿。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未来5年政治环境相当好,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经济环境分析。中国经济在2004~2013年10年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59878.3亿逐渐增加至568845.2亿,增加了2.6倍,而政府卫生支出却由1293.58亿逐渐增加至9545.81亿,增加了6.4倍。2004~2013年间,我国名义GDP复合增长率为15%,与此同时,政府在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说明我国近10年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复合增长率也远超同期GDP的复合增长率。原因主要有:人民对健康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日益提高;2003年,SARS疫情的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医改进程加快。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总支出也会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居民对于自身医疗健康护理需求会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个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明朗。

按照行业惯例,医院建设可以分为土建工程、普通装修以及医疗专业工程。其中土建工程主要是指医院建筑物从破土动工到工程主体结构竣工(或封顶)的活动过程,包括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安装活动,以及施工中的线路敷设和管道安装;普通装修是指对医院主体建筑工程进行的一般性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医疗专业工程是指医院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专业科室的建设活动,包括规划布局、室内装修、设备安装等活动。由于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建设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健康或检验、化验的精准性,对建筑环境、装饰装修、设备配置均有较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亦制定了专业的技术规范。因此,医院建设壁垒较高,其他公司难以进入该行业。此外,PPP模式的大力推行为医院建设行业的技术发展起了催促作用。

二、公司财务分析及盈利预测

1.公司成长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为3.48亿、4.21亿、7.31亿、11.67亿、16.66亿。复合增长率达47.9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4271万、5549万、6718万、10312万、13226万,复合增长率达32.67%。近5年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高增速,主要由于公司采取买方信贷模式取得较多医院建设方面的订单,并且透过并购整合切入耗材、设备市场。2013至2014年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医院借债扩大规模的控制,公司期间订单量较少,导致2015年收入增速下滑。2015年底及2016年公司订单数量和金额迎来第二轮爆发,未来3-5年业绩高增长非常确定。2016年中报收入下滑1.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20.89%,均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部分在建项目尚未结算及去年普尔德合并收入中内部交易未抵消因素影响。下半年处于公司结算密集期,公司下半年业绩将显著好于上半年。

2.偿债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流动比例为8.88%、4.72%、2.3%、2.04%、1.74%,近5年流动比例持续下降,而近五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1%、20%、34%、38%、47%,表现为持续攀升,公司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有所下滑,提示有偿债风险。但深究公司业务,公司2011年上市,上市前由于控制风险及借款困难等原因借款较少。上市后公司通过买方信贷业务迅速做大市场,而基建业务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所以上市后负债比重持续攀升。但公司负债中主要是营业性的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有息负债占比较少,年末公司财务费用一般在1000万以内,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在1亿以上,公司暂不存在偿还债务问题。此外公司2016年已经启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未来偿债能力会有所增强。

3.营运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13%、2.03%、1.99%、2.18%、2.15%,近五年变化不大, 应收账款增速与收入增速相当,比较稳定。而总资产周转率近五年为0.38、0.3、0.41、0.53、0.63,稳步提高,表明公司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4.盈利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销售净利率为12.72%、14.16%、10.6%、9.51%、9.31%,呈现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公司至2013年以来逐渐并购耗材设备类企业致使毛利率下滑进而出现净利率下降的现象,但由于医院建设销售净利率约15%,耗材设备增长稳定,公司在医院建设方面收获的大单不断确认致使医院建设的收入比重增大,销售净利率会有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公司通过提高资产负债率及总资产周转率,致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至2015年呈现4.33%、4.87%、5.97%、7.92%、9.91%的提升趋势,说明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增强。

5.盈利预测。预计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24.03亿,同比增长44.2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2.03亿,同比增长49.26%;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32.01亿,同比增长33.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3.16亿,同比增长55.67%;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43.38亿,同比增长35.5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4.12亿,同比增长30.38%。由此可得,公司未来盈利预测向好。

三、结论

1.宏观层面。在政策层面,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总支出也会不断增加。目前具有医院建设需求的数量大约为2000家,按照每家2亿左右的投资额,投资规模将达到4000亿,因此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在经济层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于自身医疗健康护理需求会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个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明朗。在社会文化层面,老年化趋势的加重,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加大,老龄化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将促使医院建设行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医院建设壁垒较高,其他公司难以进入该行业。综上所述医院建设行业面临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行业前景看好。

2.财务层面。尚荣医疗近5年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30%-40%的高速增长,成长能力良好;公司暂不存在偿还债务问题,加之公司2016年已经启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未来偿债能力还会有所增强;公司总资产周转率稳步提高,表明公司营运能力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提升,说明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增强;从2011年上市至2015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47.9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2.50%,经预测,公司未来三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财务数据良好,反映了医院建设行业发展迅速。当前医院建设行业增速达30%,高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增速,未来发展速度及空间巨大。

3.行业发展。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一个缩影,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财务层面,均存在较大的机遇与继续增长空间。由此可见,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叶冯艳

第3篇: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对医疗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数据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健康医疗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应用方向,我国健康医学大数据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海量医学数据汇聚、管理、共享和挖掘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宁夏医科大学双创基地将建设宁夏健康医学大数据平台,通过发扬整合宁夏医科大及附属医院的区位资源优势,为国内医疗行业培养医学创新人才,通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提高医疗行业的整体数据分析能力,推动医疗行业及学科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进步,逐步实现医疗行业的大数据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基本概述

(一)基本概念

宁夏健康医学大数据平台主要结合大数据未来发展规划中的“1+7+X”方针以及“4V”特征(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Value数据价值高、Velocity更新速度快),从健康服务、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管理决策、便民惠民以及产业发展等六大核心应用重点建设,聚焦教学科研领域的关注中医回医特色的膏方配伍、毒副作用预测、生物基因、精准医疗等方面;公共卫生监测和评估自治区人群的健康指标、细分人群健康画像,预控老慢病、重大疾病、流行病、地方病、事件应急与应急响应、多元化数据检测;产业发展的数据相关服务、传统产业融合、衍生平台等,构建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其中健康医学大数据基础平台是整个健康医学大数据平台的核心和基础,集成整合各类健康医学大数据并形成规范的数据模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数据交换标准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提供工作流引擎、EMPI(机构间患者主索引)服务、TS(医疗术语服务)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服务项目。依托该平台,可实现健康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临床诊疗、科学研究、患者管理、医学教学等。平台首先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数据收集起来;并按照居民健康档案及临床病例维度进行整合,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串联起来,形成健康医疗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搜索引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的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向外提供大数据服务。

(二)基本组成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包括一个健康医学大数据基础平台,3个大数据应用平台,即学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教学科研应用平台和公共卫生研究服务平台,以及一个健康医学大数据应用门户,组成模式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成熟的大数据平台来支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应用。

1.学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学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围绕学生的健康档案、健康主题指标、医疗机构就医记录等汇聚的数据,转换成以健康画像为中心,建立结构化存储的个人医疗数据统一视图,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模型和健康指标,为个人健康档案的结构化、可视化信息展示提供基础。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及家长做到及早发现疾病,矫正生理缺陷,使患病学生能够及早得到治疗;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准确掌握各种病情的分布范围、传染区域,以及潜在病情的预防与控制,做到只要一发生疫情,学校便能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预警并提供辅助决策,同时也提高了教育部门对传染病进行防控的工作能力,而且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建立可行的症状监测预警反应机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科学依据,以便实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做到快速应对。

2.公共卫生研究服务平台

公共卫生研究服务平台通过接入区域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对辖区内的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提取,并通过对当前的身体健康状态的分析,进行规模化的整体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反馈出的信息,分析人群当前面临的健康难题和主要存在的疾病趋势,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状态的主要存在因素,从作出健康计划的制定。通过此平台,可以将区域的人口健康档案系统集成,实现辖区内人群健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重点人群疾病研究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研究,同时通过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自治区级、市级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3.健康医学大数据应用门户

健康医学大数据应用门户应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健康医学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集中展示平台,提供公共卫生研究服务、健康管理应用、教学科研应用、医院管理学教学实践、便民惠民创新探索5个方向的应用访问功能,为用户提供大屏指挥中心、Web端、移动端等多终端一站式服务。

二、对医疗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创新医学人才

当前医学人才竞争激烈,近年来我国药学研究生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制剂研究、产品研发等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对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医学生来说,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不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新技术能力的具备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在如今信息技术手段快速革新的背景下,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还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社会生产的变革更新到支付方式的转变,从人工智能的孕育而生到日常衣食住行的全面升级,都可以看出创新技术对一个领域的推动性作用,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化作用。所以医疗领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领域,更加需要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注入,只有不断的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升级,不断的引入优秀的创新人才,不断的增强创新改革的力度,才能推动医疗行业的更好发展,才能发挥医疗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在当下数字经济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社会环境下培养专业化的医疗大数据跨界复合型人才,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推动医疗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培养创新医学人才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科研应用平台中科研病例检索系统,让医学人员在病例检索过程中,能够掌握数据操作的手法,提高整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科研应用平台中的医学知识库,在大数据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和国内标准术语集建设知识条数不低于10万条的医学知识库,通过标准词汇库、知识规则库及模型库的建立,支撑呼吸疾病的临床应用、科研管理、协同防治方面的需求,解决了跨区域数据协同难题,全面支撑疾病前瞻性研究,促进医学人才的科研成果产出、临床转化、知识共享,提升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推动医学人才的科研研究更加科学精准。教学科研应用平台中的数理医学(影像AI)研究系统,不仅可以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整体构造和局部解剖体积进行直观、细致的观察,对器官中的结石数量、积水程度、血管积压病变等进行全方位的描述,给医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帮助医生更快速精确的了解病发点所处的位置和更好的优化手术设计以及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完成度,还可以对骨折的移位、骨裂的程度和骨髓的移植、骨折碎片的定位和出血点的擴散等进行影像复原,帮助骨科医生在接诊病人时更快速的确定病情,更精确的评价骨头的受损程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头恢复程度等,制定准确的个性化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还可以在教学中提升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塑造。

(二)完善医疗大数据产业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持续激发模式创新,不断催生出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医疗行业创新增值、提升学科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的医疗行业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医疗资源整合、病人信息更新、临床决策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医院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优化、效率升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医疗行业的数据还存在着互不联通、信息孤立、数据复杂、内容重复、科研数据难以提取等问题,难以实现通过数据流整合技术、物质、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阻碍了医疗行业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影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运行水平和效率。所以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运行能够促进海量医学数据在汇聚、管理、共享和挖掘上的整合和流动,充分利用大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医疗行业大数据的价值,有效提升医疗行业的持续进步与革新。

1.汇聚海量数据,提供资源平台

将海量的被孤立的信息汇聚起来,提供资源平台,建构起一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包括患者信息、病情和康复程度、用药及手术管理等信息,通过影像归档系统、病案系统、通信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数据信息系统,有效简化医疗诊断流程,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生花费时间整理数据、处理决策结果的时间,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大大节省医护人员和病人的精力,提高医疗诊断服务水平。通过对患者信息的抽取、转换、加载和管理,不仅为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决策数据,提供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的决策建议,提高医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效率,还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渠道,更为医院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流动及整体运作效率提升了空间,更为整个医疗行业注入了活力,为整个领域提供更多的价值信息和价值数据,保证医疗行业在临床方面的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2.管理分析数据,发挥使用价值

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通过构建挖掘模型从大量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再根据统一标准来管理储存,使得整个平台的数据资源做到无缝连接,发挥数据的使用价值。医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不仅能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提取真实科学精准的数据资源,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与协作,促进其项目开展的高效便捷性,保障其研究团队的高质量产出,而且还能够做到保密与安全性并存,通过一套完备的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策略以及构建时的各种安全保障措施,来解决医疗科研过程中面临的数据的敏感性和伦理问题。

3.共享开放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建立统一的接入标准和对外提供服务标准,提供数据总线和服务总线,支撑复杂类型的多种医疗服务平台与各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从医院集成平台或HIS系统数据库直接进行业务数据抓取,用于中医药综合统计的数据平台支撑,同时提供开放外部服务,实现整体医疗大数据的集中收取和再次利用。同时针对医院面临的共同的治理难题或者个别的案例分析难题,结合大数据平台上的临床研究案例和信息分享流动,构建临床数据知识共享库,实现实现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4.创新数据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整合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为医学科研人员提供临床科研的重要基础信息、为公众提供医疗相关的信息服务监管,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患者的服务反馈意见,医生的诊断治疗面临的局限,为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医疗服务进度查询、统计信息完成程度,为医疗管理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全面精准的决策信息,利用大数据保障其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实现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整体监管,提高整个医疗行业的规范化运作体系,同时为管理部门进行改革条例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和数据支持。公共卫生研究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与区域的人口健康档案系统集成,实现辖区内人群健康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重点人群疾病研究,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研究。学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可以通过精准的个人病情分析到接触人群的反应过程再到存有风险的范围区域的具体观察,及时记录病情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时间,及时控制病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切实有效的进行监测和防控手段的建议。两个平台都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对大范围爆发的疫情的警惕性和敏感性,为政府部门应对疫情进行及时高效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帮助政府部门缩小疫情范围,及时应对感染情况。

(三)实现中医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悠久,中医不仅是我国的瑰宝,更是全世界的财富,中医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是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医药,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了自身以人为核心、天人合一、整体调节、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优势特色,和“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临床科研一体化等独特的研究范式。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的中医药学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支撑其诊疗与研究的方法基本还停留在手工阶段,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但使大量的临床信息资源白白流失,同时中医个体化医疗背后的规律也难以发现和传承,制约了中医优势的发挥和临床疗效的提升。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的中医药学,具有深厚发展历史的丰富医学资源优势,面对当前的发展局限和制约因素,如何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实现中医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相对匮乏的资源信息中构建中医药的数据知识存储库,如何通过数据来彰显中医的价值活力,推动中医理念和整体发展思想的诠释,重现中医的历史意义是整个医学模式、医学体系的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中的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借鉴“互联网+”模式,汇集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包括中医药的研究进展,最新药材的功能发现,古文献的资料再现等等,再有机整合各个中医院的案例信息和各个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治疗难题,同时联动各级医院的中医生,推动优势资源下沉,加快实现分级诊疗,建设面向基层服务体系,将中医药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开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通过中医药数据平台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快速的查找中医药材的更多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途径,结合患者的状态帮助他们更精准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康复状态,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体验。通过中医药数据平台可以共享数据信息,邀请线上的所有优秀的中医生进行案例的共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加大了中医行业的疑难杂症的诊治的可能性,推动整个中医行业的治疗水平的提高。通过中医药数据平台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多种模式的服务模式,根据患者反馈的结果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从而反映给医生和医院,以此来更好的推动中医诊疗的服务水平,推动中医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探索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寻找中国式办法”的重要战略意义。

三、结语

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完善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优化医疗行业传统的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模式,汇集海量数据,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和临床决策能力,减轻医生负担,节省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此平台可以对医院的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从中提取出规模化的信息种类,方便医院的整体运行和决策,促进医疗行业的效率的提高和治疗质量的提升;通过共享和开放数据,实现医疗行业的互联互通,加速信息的流动和资源的整合,上到医院的患者信息收集,医院运行的日常决策,下到整个医疗領域的健康覆盖,养老保障等,都可以全面实现医疗行业的高速进步,加快管理模式的升级转化和治理理念的更新进步,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向着数据治理时代前进。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理学院)

【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宁夏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NⅩBGL13。

作者:王金社 刘东

第4篇:IVD行业深度报告: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与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

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

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代理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

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

我们长期看好IVD行业的前景,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如下。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代理+自产,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一体化;万孚生物:POCT优势企业,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科华生物:“试剂+设备”一体化,方源资本入驻提升外延并购预期。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约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

据估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自2005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发改委、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沐浴政策春风,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

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以2011年上市的利德曼为例,2008年-2011年中进口原料成本费用均在总成本50%以上,其中2011年进口原料成本占比67.19%。考虑到利德曼是少数原料研发上有较多突破的公司,我们预计全国原料平均进口成本占比在7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诊断试剂龙头均加大原料研发力度,掘取上游原料毛利。如利德曼自上市以来一系列诸如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甲状腺球蛋白原料的研发成功,获得上游原料利润溢价,促使公司毛利不断提升。至2014年,公司毛利率61.83%。(2011年公司上市,2010年毛利率相对较高)

中游:政策逐步清晰,国产龙头强者恒强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体外诊断行业正处行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进口替代自下而上进行中

目前国际体外诊断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BD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最大的的科华生物2014年营业收入12.18亿元,相较于2014年305亿元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不到4%,国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从2012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细分行业来看。低端的生化国产试剂已逐步超过进口试剂,如血气电解质、尿液生化检测等领域市场份额均已超过60%。免疫检测虽然在酶联免疫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高端的化学放光检测依旧为外资企业所垄断,2012年市占率仅为18%。分子诊断方面由于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市占率达到72%。此外血液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及微生物检测方面,国内进展较为缓慢,大部分诊断试剂仍需进口。

仪器方面,多领域逐渐完成进口替代。相对于国产试剂的弱势,在体外诊断仪器方面,国内制造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生化检测国产仪器市占率2012已超过进口仪器。免疫诊断仪器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2012年即使免疫诊断中相对高端的化学放光仪器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4% 。而更为高端的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仪器则更多依赖进口。

渠道:“仪器+试剂”代理为主,越封闭越盈利

营销渠道上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主要选择三种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直销模式中,企业能更贴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但费用较高;而代理制模式下一般企业会以终端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第三种附属大额营销单位的则通常是有一定产品优势但缺乏一定渠道的小型创新型试剂生产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商模式。即使规模大如罗氏诊断,其进入中国后最早选择的依旧是总代理为主,2008年后才慢慢介入直营团队。

相对于国外大型体外诊断企业,虽然同样以代理销售为主,但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体系更为扁平化,更贴近医院等终端市场。如科华生物本身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代理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销售办事处,建有一定的销售队伍(2014年销售人员367人,占总员工34.04%),国内龙头企业对渠道有更强的掌控力。

销售模式以“仪器+试剂”捆绑销售为主。体外诊断设备或试剂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仪器或试剂的直接销售、直接投放、折价销售、第三方租赁与第三方合营等模式。其中直接投放最为普遍,厂商免费赠与设备并合同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购买其对应试剂。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黏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而非最优投放而有较大的损失。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因此实际过程中两种销售模式各有所长,主要看看厂商与医院方的议价能力与技术先进程度等。

销售模式也与设备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设备越高端,技术含量越高,销售模式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低端如干化学分析仪全国可生产厂家近300家,销售模式多为直接投放,毛利较高;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 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各地代理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销售:政策倾斜国产,采购模式调整利好龙头

近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逐步清晰,外企去“超国民待遇”大势所趋。IVD行业政策逐步倾斜国产,利于加速进口替代。新版《医疗器械监管管理条例》要求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增加原产国上市销售证明。部分省份开启集中采购,鼓励国产的趋势更为明显。《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不按方法学收费的大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费用,有利于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

传统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招标一般为各地医院自主招标采购。自2004年广西省血站采用省级招标后,此后9年青海、福建、贵州、云南、新疆、广东、甘肃、广西、重庆、浙江等11省陆续采用省级招标。

招标形式分为“入围式”与“竞争式”。入围式选取大批品牌作为备选,由于中标率较高、对国产和进口企业影响均较小。而竞争式则是选取3-5个品牌作为备选,由于国产品牌众多,中标率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将在“竞争式”招标具有相对优势。

原有的定价方式大体分为按方法学、按进口国产区分、两种方法的混用等以对方法不做不同的定价。目前近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方法学进行定价,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黑龙江等地。而近1/3采取方法学或进口/国产混用,主要集中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两种方法都有所使用。截至2014年,仅浙江省采取不分方法学定价。

对体外诊断的收费政策逐步清晰,2012年初步确立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目前仍在对接过程中,预计各地将陆续正式公布,虽然各地具体实施进度有所不同,但检验项目不按方法学收费的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的费用,整体检验项目收费将走低,鼓励医院使用性价比高国内产品。 以上海、北京、浙江三地三种方法对乙肝检测的收费比较,浙江不分方法学的乙肝五项检查为75元,低于化学发光/进口的检测,而高于其他方法/国产的诊断费用,相对较为适中。由于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多属中低端产品,且方法学相对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新政策调整将利好国内企业,尤其是国内龙头企业。

下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大而全将受益良多 医院:中层医院需求释放,高端国产有望获益

下游医院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2013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45亿美元,占医院耗材类采购总量21%,预计占全国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23%、20%,血液监测占比19%,常规生化18%,分子诊断4%。

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方法学定价,高端方法学检验定价高于普通方法学定价,医院将更有意愿使用高毛利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理论上化学发光试剂的使用量将远高于酶联免疫试剂的使用。而实际两者使用占比差距仅为3%,这是由于不同医院等级,资金充裕程度有所不同,病人承受能力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致。

高端医院重技术,低级医院重成本,中级医院是国产品牌理想客户。高端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的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追求,更有意愿使用高通量、全自动的进口产品或高端检测方法,此外较高的门诊量,病人经济承受力也足以支撑高端设备的运作。而基层医院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

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中层医院是国产品牌的理想客户。

独立实验室:专业化将成突破口,特殊检测是看点 增速相对放缓。独立诊断实验室(ICL)近些年发展迅速,已成为IVD下游需求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实验室收入约60亿元,4年CAGR56.5%,虽然经历行业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有逐步回落,但2013年33%的同比增长率也远高于美国同期。

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美国独立诊断实验室发展已相对成熟,在550亿美元的医学检测市场中约占35%份额,且为Quest、Labcorp等大型诊断公司所垄断,其中Quest占比25.71%,Labcorp42.86%。国内独立诊断试验室集中度相对较小,2013年收入占医学诊断市场的比例约为3%。假如以美国IVD行业占比测算国内IVD当前的市场空间即有6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医院盈利需求抑制外包动力。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成本端的压力推动独立实验室规模化,进而专业化。

而国内虽然同样有医保控费压力,但当前控费压力仍主要停留在药品费用层面,随着药品15%加成的逐步取消,毛利较高的检测项目逐步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占据大部分基础检测,而仅将超负荷部分或是非常规部分外包。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

普检业务会遇到一定瓶颈。目前国内主要体外诊断公司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高新达安、康圣环球等,最大的广州金域,收入规模约在10亿元左右。按检测项目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独立诊断实验室,按经营模式则分为连锁和非连锁两种模式。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专业化有望成为突破口。虽然普检业务随医院成熟需求会有所放缓,但特检业务由于医院样本量较小,检测外包将会一直是医院最经济的选择。目前美国特检收入占比约在40%以上,而国内占比不足10%,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服务方面的专业化也有望增加利润来源,例如迪安诊断的高端体检中心、司法鉴定等业务的尝试。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

血站:受益于核酸血筛的推进

血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广泛使用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为酶免检测(ELISA技术),然而该方法对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感染灵敏性差。核酸检测(血筛)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检出率,这对提高用血安全意义重大。 例如刚感染HCV病毒的病人未产生免疫应答,通过ELISA方法无法检测到相应抗体从而将其判断为未感染,该“窗口期”大约经历70天(窗口期前后两次检测间隔);而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则能在感染13天后发现丙肝病毒的核酸成分,极大增强了献血的安全性。

目前核酸血筛技术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推广,血筛中核酸技术取代ELISA法是必然趋势,且我国已具备推广核酸血筛的条件:国内PCR检测技术已成熟,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核酸血筛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相比已经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采用多份血样进行混合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筛成本。

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在部分省级血站和血制品企业开始血筛试点,2013年5月,《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东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核酸检测占比需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按照血筛检测平均每袋40元/次的费用,我国血筛市场规模约为10亿。随着献血、献浆量的增长,这一市场规模还有望不断扩大。

得产业链得天下,并购将成为捷径

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满足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保证业绩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

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而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从2013年初至当前海外关于体外诊断并购已经超过10起,其中最大的为Carlyle Group对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收购,价值总额41亿美元。

国内的产业整合并购也较为普遍。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内直接并购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产业链布局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随着行业内公司的不断成熟,并购将成为完善产业链的一调捷径。

细分子行业分析: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受益于医疗中枢下沉

生化诊断是指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测定体内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系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试剂品种齐全。国产品牌并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优质市场服务等优势,已占据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主要企业有利德曼、中生北控、北京九强、科华生物、四川迈克等。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生化分析仪的研发技术也迅速提高,一些试剂厂商(如科华)已开始从事生化仪的生产销售,并出现了迈瑞等专业仪器生产商。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以往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配置进口高速生化分析仪较多,且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目前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如罗氏、贝克曼等)仍占主导优势,其他市场则已普遍被国内企业占领。随着国内企业试剂产品技术质量以及生化分析仪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我国肥胖人群的扩大导致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生化诊断需求增多,且新检测项目的持续开发为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量(一些原本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的项目现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 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

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目前,我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 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

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

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DNA测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自第二代诞生后,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提速,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容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45亿美元,6年CAGR为33.52%。随着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

A股相关上市公司介绍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上市公司标的有传统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利德曼、达安基因;近期上市的如迪瑞医疗、九强生物、迈克生物、润达医疗、美康生物等。其中达安基因、美康生物拥有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万孚生物则在POCT方面有较大优势。

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 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

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董事长邹炳德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60.85%,股权集中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公司未来将继续布局IVD诊断试剂、设备与第三方实验室,在广度及深度上积极谋求全产业链整合。

公司生化检测起步,现有127项生化诊断试剂,3种11规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涵盖11类生化检测项目。技术储备丰富,在研诊断酶14项、抗原抗体11项目、生化试剂7项、免疫试剂14项(其中化学发光10项)、配套化学发光仪及POCT设备4项目,未来不排除进军分子检测领域。近年公司生化检测增长迅速,三年CAGR在40%以上,未来若外延布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市值:美康128亿元,达安301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达安1.59亿元;市占率:美康2.13%,达安2.44%)。

公司全资总子公司盛德医检所为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业务主要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舟山、绍兴、台州等),未来公司计划借助现有诊断产品客户资源加速实验室扩张,打造全国连锁实验室。2014年公司实验室收入约6165万元(行业约70亿元,迪安诊断13亿元),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丰富,上游试剂及设备有望与下游实验室协同,公司第三方医学检测业务有望突破。(市值:美康128亿元,迪安316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迪安1.28亿元)。

迈克生物:代理+资产,化学发光推动二次成长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驱动,自足西南放眼全球 2)研发平台优秀,化学发光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公司采用代理与自产相结合经营模式,在西南地区生产销售自主品牌基础上积极代理日立、希森美康、生物-梅里埃、伯乐、碧迪、凯杰等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丰富产品组合,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销售理念等积极完善自身,为未来拓展国内及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公司研发能力优秀,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近三年研发投入符合增长率35%。前期高研发投入带来技术平台的实质性跨越,2011年底公司即推出化学发光检测产品,性能相近前提下,价格优势带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4年收入近1亿元,同比增速近300%,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化学放光将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个体化诊疗的受益者 主要逻辑:1)分子诊断龙头,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 2)依托中山大学,“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一体化

公司是国内分子诊断龙头,将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公司在PCR、FISH、SNP、基因芯片等平台实现全面布局,分子诊断行业市占率超过50%。年初股权激励方案获批,公司激励体制积极向好。随着新检测试剂的不断获批,国家基因检测政策逐步明朗,“仪器+试剂”推广模式将得到不断推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维持在30%以上。

公司目前拥有八家独立诊断实验室:广州、成都、上海、合肥、南昌、昆明、台州、济南,随着上海及2007年后成立的培育期独立实验室扭亏,公司独立诊断实验室已于去年扭亏,未来有望助推公司增长 公司去年4月与大股东中大控股成立中山大学医院投资管理公司,代表中山大学通过管理、技术、协同运营及投资等方式提升医疗集团效能。去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数倍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和基因测序仪获批,成为继华大之后第二个获得准入证供应商。依托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其8个附属医院以及大量的非直属医院,公司有望在基因测序领域迅速打开发展空间。

万孚生物:快检优秀,国内POCT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1)专注快速检测领域,国内POCT领先 2)产品到服务,健康管理有望突破

公司专注于快速诊断试剂、设备等POCT相关产品,目前已有5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28项三类产品注册证,涵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慢性病检测等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国内领先,2011年获发改委批准建设“自检型快速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少数专精于POCT产品的企业。公司目前销售以代理为主,未来计划新建4个国际区域营销中心和12个区域营销中心。随着营销网络的逐步晚上,未来产品销售广度及深度上有望进一步拓展。

公司产品优秀,未来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将逐步聚焦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等三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诊断、控制与反馈。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有望增强病人黏性,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健康管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华生物:仪器+试剂一体化,外延并购值得期待

主要逻辑:1)拥有完备的诊断试剂产品线,设备、试剂发展均衡 2)方源资本入驻,外延扩张有望提速

科华生物是国内诊断试剂行业龙头,目前拥有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真空采血管三大产品线。其中诊断试剂涵盖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分子试剂和POCT四大产品线,是国内产品线最为齐备的诊断试剂公司。公司资产及代理的高端诊断设备有望占据中层医院市场,及实现高端医院体外诊断市场的一部分进口替代。

2014年试剂收入5.64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46%;设备收入5.9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49%。试剂提供73%的毛利,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科华生物试剂与设备发展均衡,仪器的销售与捆绑,将推动公司试剂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传统生化与酶免领域增速放缓且竞争激烈,高端免疫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2014年上半年适时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利于业务升级,增强业绩驱动力。2014年1月公司引入新股东方源资本,并同时配套融资4亿元,上半年方源资本已通过协议转让取得7,55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5.35%。目前方源资本进驻已一年有余,近期股权激励顺顺利启动,公司外延式扩张有望提速。 2014年公司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减少0.33%。 迪瑞医疗:立足尿检,布局生化及免疫 主要逻辑:1)尿检优秀,领先地位明显 2)外延拓展+布局海外,注入新增长活力

公司仪器研发能力突出,尿液分析仪市场占有率30%以上,研发能力突出为公司“仪器+试剂”营销模式提供较强的设备支持。公司体外诊断设备尤其是尿检分析仪细分领域优势确立,未来布局肾功、肝功、血糖检测等领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公司公告拟以5.5亿元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1%股权,瑞源拥有近120项生化产品注册证及1亿毫升生化试剂生产线,将极大丰富公司生化产品线。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4年海外收入已超过三成,未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将迎来二次发展阶段。

润达医疗: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2)服务网络完善,客户资源丰富

公司目前采用代理+自产的产品模式,构建IVD产品体系涵盖13个品类,4000多个品种规格。可根据各地医学实验室需求(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实施。经销品牌15个,定位二级以上医院;自产产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定位二级及以下医院。

公司服务网络完善,以华东区域服务网络为基础,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目前在华东地区以外已拥有分销商客户近两百家,完善的分销商网络有助于公司新地区业务拓展,并利于未来全国服务及销售网络的布局。

九强生物:快速成长的生化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代理+自产,生化领域突出

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自产产品注册证书114个,其中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13个,生化分析仪注册证1个,主要涉及肝功、肾功、血脂及糖代谢类产品。目前公司代理朗道公司、西门子等国外进口产品,自产品牌“金斯尔”覆盖生化试剂较多项目。公司近年增长迅速,未来随着产品数的增加及渠道的拓展,公司快速增长有望延续。

利德曼:研发能力突出,立足生化进军免疫

主要逻辑:1)研发能力突出,上游原料自产提升利润 2)立足生化,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利德曼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主要生化诊断产品涉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与脂蛋白、血糖类、心肌酶类等,覆盖传统生化检测的主要领域。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上游原料酶逐步实现自产,并销售增加利润来源。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2,438万元,研发费率7.09%。仅2013年新增原料项目24项,随着上游原料自产比例不断增加,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公司立足传统生化诊断业务同时,积极开展免疫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2014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研发的CI1000化学发光仪已开始上市销售,酶联免疫诊断的化学发光替代已经启动,未来高毛利化学发光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56.26%;实现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30.91%。

第5篇:

上一篇:个人质量工作总结下一篇: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